20世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及其作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重要作家

中国近现代重要作家

成人高考中国近代主要作家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18]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该小说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老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2]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25] 《龙须沟》[26] 。

[3]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4]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5]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1、 晚清思想家王韬【题像】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

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今甪直镇)人。

1845年考取秀才。

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

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

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

1870年返香港。

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

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

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

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

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2、夏曾佑夏曾佑(1863~1924) 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

字遂卿﹐一作穗卿﹐号别士﹑碎佛。

浙江杭州人。

他对今文经学、佛学有精深的研究,对乾嘉考据学和诗文有相当的素养。

此外他还注意学习外国吏地知识和自然知识。

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

曾官礼部主事﹑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文案。

入民国﹐一度退居﹐後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北平图书馆馆长﹐早年﹐曾与梁启超﹑谭嗣同在一起研讨“新学”。

又与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文化和政治思想﹐对戊戌变法起了推动作用。

五代时期的文学家名单与诗词集锦

五代时期的文学家名单与诗词集锦

五代时期的文学家名单与诗词集锦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

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共有五个朝代相继而立,因此被称为五代,这是一个不平静的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但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精彩的一个时期。

五代的文学家与诗词集锦不乏佳人,抛光聚焦,简述其精彩绝伦的文学风采。

一、朱熹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洗兰,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

其文学代表作包括《读书志》、《性理集要》、《太极图说》、《训俗一编》等。

朱熹曾经说过:“五代文学虽有异于唐宋,加以分隔,而义理何尝不同?” 可见朱熹认为五代文学的确有其特殊之处。

他的词风独特,纯淡清雅,承载了不少儒家思想。

二、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词人。

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经典之作。

他的文学创作风格豁达洒脱、豪放不羁,意境深沉,空灵流畅、感人肺腑,直到今天,在文坛上仍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晏殊晏殊(1041年~1112年),字君实,号蜀山,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词人,也是《古文苑》和《新文录》的主要编纂者之一。

晏殊的词风秀丽婉转、朴实深情,以及丰富的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得到了当时读者的广泛认可。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青玉案·元夕》、《浣溪沙·丙辰中秋》等。

四、李商隐李商隐(813年~858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品有《锦瑟》、《无题》等。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能省略繁琐,表达人物内心复杂情感的深沉和细腻,是唐代最著名的女性诗人之一。

五、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词人,书法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兼驻外大使。

他的代表作品如《蝶恋花·春晚》、《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被誉为“柳永体”。

六、辜鸿铭辜鸿铭(1857年~1928年),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诗人,具有文学家、教育家、基督教领袖等多重身份,他所创作的代表作品有《梅花三弄·其一》、《致橡树》等。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历史与贡献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历史与贡献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历史与贡献
祖冲之(429-500年)
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圆周率的计算。

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到3.之间,这一纪录直到16世纪才被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尔超越。

秦九韶(1208-1261年)
秦九韶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他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对高次方程的研究。

秦九韶提出了“秦九韶算法”,这是一种高效求解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方法。

李善兰(1811-1882年)
李善兰是清朝时期的数学家,他在数学分析、代数和几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李善兰翻译了《代数术》和《几何学》等西方数学著作,为中国数学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省身(1911-2004年)
陈省身是20世纪著名的几何学家,他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拓扑学中的“陈氏定理”。

此外,陈省身还致力于数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被誉为“现代几何之父”。

华罗庚(1910-1985年)
华罗庚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数论、代数几何、矩阵理论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华罗庚还积极参与数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陈景润(1933-1996年)
陈景润是20世纪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分析、代数几何和拓扑学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陈景润的主要贡献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这一成果被誉为“陈氏定理”。

以上只是部分中国著名数学家的历史与贡献,实际上,还有许多中国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解读中国历史的老师有哪些

解读中国历史的老师有哪些

解读中国历史的老师有哪些中国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中国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思考中国现实、探索中国未来。

而解读中国历史的老师则是我们认识中国历史的重要指南。

他们的教诲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寻找历史背后的逻辑和智慧,并从中受益。

第一位老师便是史学大家司马迁。

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深刻的历史分析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史学思想强调实证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帮助后人明确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阐述历史背后的道理。

第二位老师是大唐诗人杜甫。

杜甫以其丰富的历史哲学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当时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景象和人民的疾苦,更是反映了中国历史的人文主张和哲学思想。

第三位老师是清代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以其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文化理解被誉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有机的发展过程,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意蕴和价值。

他的史学思想以道德、伦理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独特地揭示了历史的精神价值。

第四位老师是民间艺人吕洞宾。

吕洞宾是道教中八仙之一,不仅是道家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道家文化的基础上推崇“知足常乐、意在人间”的人生态度和“自然至道”的人生理念,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第五位老师是近代学者钱穆。

钱穆是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学者之一。

他的学问涵盖中国古代史、哲学、文化、文学、美术等领域。

他的历史观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所谓“魂魄”的基础元素,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以上五位老师各有其重要性和独特性,他们的思想和学问构成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这并不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全部,我们还需要学习其他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社会学家的观点和理论,以充实自己的学问和见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中不同派别思想家的学问和观点认知,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籍

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籍

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籍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晚清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历史事件。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巨大变革。

了解中国近代史对于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本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书籍,介绍它们的内容、作者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贡献。

二、《晚清七十年》1. 作者简介《晚清七十年》是中国历史学家王国维的著作。

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对中国历史的批判性分析以及与西方历史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内容介绍《晚清七十年》是王国维对晚清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详细研究。

在书中,王国维深入探讨了晚清时期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中国与西方的冲突与交流。

他通过对晚清社会各个方面的细致观察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改革的迫切性。

3. 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晚清七十年》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晚清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统治的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为后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革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辛亥革命史》1. 作者简介《辛亥革命史》是中国学者张宗昌的著作。

张宗昌(1890-1951)是一位早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和历史学家,他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和分析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2. 内容介绍《辛亥革命史》详细记录了辛亥革命(1911年)及其前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还原了辛亥革命的各个阶段、参与者的角色以及革命的影响。

这本书以客观、详实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辛亥革命史》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作者透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辛亥革命对于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颠覆性影响。

中国史吕思勉内容简介

中国史吕思勉内容简介

中国史吕思勉内容简介中国史学家吕思勉(1893年-1964年),字君山,号吴谛,江苏无锡人。

他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吕思勉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整理和阐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吕思勉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史和文化上。

他对中国史的研究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他根据对历史文献的详细研究和分析,以及自身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提出了不少有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吕思勉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它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精神传统和道德规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吕思勉的著作《中国史纲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概括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分为上下两卷。

第一卷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封建社会的兴起、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秦汉的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第二卷则着重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史纲要》对于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避免了被琐碎细节所迷惑。

吕思勉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大历史》。

该书以中国历史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线索,展示了中国大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吕思勉在书中提出了“天眼观历史”的观点,强调历史要把握大势和规律,不能一味沉迷于细枝末节。

他指出,中国大历史的进步是一种相对的事实,要从总体上看待中国历史的发展,把握其中的变化和变革。

此外,吕思勉还写有《中国历史的逻辑》、《中国古代史的反思》、《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等多部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著作。

他在这些著作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中国古代史的传统解释提出了批判和重新理解。

他认为,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古代文化,必须将其放在全球历史的背景下来观察,而不是简单地以中国封建社会的标准来衡量。

吕思勉研究的中国古代史和文化具有很大的深度和广度,他的著作对于当前中国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考研MTI翻译硕士口笔译05中国历史文化人物

考研MTI翻译硕士口笔译05中国历史文化人物

第五章中国历史文化人物I 要点梳理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代表作品:《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

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代表作品:《难经》、《内经》。

蔡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

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他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权的基础;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代表作品:《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及其作品白寿彝(1909—2000)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

回族。

河南开封人。

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史学》、《史学概论》、《回族人物志》(共4卷本)、《回族历史》、《回民起义》、《中国通史》(12卷,22册)等书,著有《中国交通史》、《学步集》、《史记新论》、《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中国史学史》(第1册)、《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白寿彝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等。

岑仲勉(1886—1961)学名铭恕,字仲勉,别名汝懋。

广东顺德县人。

著有《隋唐史》、《隋书求是》、《唐史馀审》、《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唐人行第录》、《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1)、《黄河变迁史》、《府兵制度研究》、《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两周文史论丛》、《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西北史地研究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突厥集史》、《中外史地考证》等;主要论文收录在《岑仲勉史学论文集》。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著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非亲笔所著,是学生后来根据笔记整理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小逻辑》、《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等。

陈垣(1880—1971)字援庵。

广东新会人。

著有《元西域人华北考》、《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宗教史方面有《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摩尼教入中国考》(1923)﹑《回回教入中国史略》(1927)等;研究元史,从事《元典章》的校补工作,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又名《校勘学释例》。

校勘学﹑考古学的成果还有《旧五代史辑本发覆》(1937)﹑《二十史朔闰表》和《中西回史日历》等。

他阅读了大量宋人、清人有关避讳的述作,并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写成《史讳举例》。

陈梦家(1911—1966)曾使用笔名陈慢哉,祖籍浙江省上虞县,生于南京。

编著有《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尚书通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中国铜器的综录》、《老子今释》(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海外中国铜器图录考释第一集》(北京图书馆、商务印书馆1946)、《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科学出版社1962)等。

陈翰笙(1897—2004)原名陈枢,江苏无锡人。

农民问题及世界史专家。

著有《中国农民》、《西双版纳的土地制度》、《美国垄断资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印度莫卧尔王朝》(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再版)、《陈翰笙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解放前的中国农村》1—3辑(与薛暮桥、冯和法合编,展望出版社)、《解放前后无锡、保定农村经济》(与薛暮桥、秦柳方合编)等。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

宋史学者。

著有《宋史职官志考证》、《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岳飞传》(三联书店1955)、《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人民出版社1975)、《两宋政治经济问题》(知识出版社1988)、《韩世忠年谱》、《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陈龙川传》等。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著有《殷墟文字甲编》、《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殷历谱》(1945)、《西周年历谱》、《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中英文对照)等。

范文澜(1893—1969),初字芸台,改字仲澐(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

著有《诸子略义》、《正史考略》、《文心雕龙注》、《群经概论》,其《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主编《捻军》。

方壮猷(1902—1970)原名彰修。

湖南湘潭人。

长期研究民族史和宋辽金元史,其著作侧重于考释。

与郭沫若、夏鼐等书信商讨,编成《楚墓通讯集》一册;著有《中国史学概要》等。

冯家升(1904—1970)字伯平。

山西省孝义县人。

合著《中国社会史——辽》(英文)、《维吾尔族史料》;著有《中国火药的发明和西传》;译有《东胡民族考》等。

冯承钧(1887-1946)字子衡,湖北汉口人。

中外交通史家。

著有《西域史地释名》、《瀛涯胜览校注》、《星槎胜览校注》、《马可波罗行纪》、《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再说龟兹白姓》、《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译著《吐火罗语考》(伯希和、列维原)等。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

著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

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册。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曾名鼎堂。

四川乐山人。

主编《甲骨文合集》;考古学方面的文章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等。

一生著作被编辑为《郭沫若全集》三十八卷,其中《文学编》二十卷、《历史编》八卷、《考古编》十卷。

郭廷以(1904—1975)字量宇。

中国近代史的开拓者,口述史的倡导者。

河南舞阳人。

著有《近代中国史纲》、《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的变局》、《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历法考订》、《台湾史事概说》等。

韩儒林(1903—1983)字洪庵。

河南舞阳人。

蒙古史专家。

著有《穹庐集》、《韩儒林文集》,主编《元朝史》等。

何兹全(1911—)山东菏泽人。

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读史集》和《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等。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

浙江金华后溪河村人。

著有《通史新义》、《新史学》、《历史研究法》、《历史教育法》、《西洋史学史》、《中古欧洲史》、《秦始皇帝》、《近世欧洲史》、《近世欧洲史》、《浙东学派溯源》、《程朱辩异》等。

侯外庐(1903—1987)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

山西省平遥县人。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上、下册)、《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宋明理学史》(上、下册)等;翻译《资本论》。

胡厚宣(1911—1995)幼名福林,河北望都人。

主编《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甲骨文与殷商史》,著《甲骨学商史论丛》(四集)、《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文学论著目》、《战后新获甲骨集》(四种)等。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彊,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尝试集》(1920)、《胡适文存》(1921)、《胡适文存二集》(1924)、《胡适文存三集》(1930)、《戴东赢的哲学》(1927)、《白话文学史》(1928)、《胡适文选》(1930)、《胡适论学近著》(1935)、《四十自述》(1933)、《藏晖室札记》(1939)、《胡适日记》(1933)、《齐白石年谱》(与黎锦熙、邓广铭合编,1949),以及《先秦名学史》(1922)等英文论著等。

还翻译了都德、莫伯桑、契柯夫等人的短篇小说(先后编辑为两集《短篇小说》出版),以及拜仑的长诗《哀希腊》、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

胡适去世后,台湾编辑出版了《胡适选集》(1966)、《胡适手稿》(10卷,1966-1970)等,大陆出版了《胡适往来书信选》(1979)、《胡适书评序跋集》(1987)、《胡适文集》(12册,1998)等。

黄现璠(1899—1982),广西扶绥县人。

壮族。

著有《中国通史纲要》、《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广西壮族简史》、《侬智高起义》、《壮族通史》(合著)等。

翦伯赞(1898—1968)原名象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主编《中苏半月刊》、《中苏文华》、《大学月刊》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历代各族传记汇编》、《中外历史年表》等杂志,主编《戊戌变法》、《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国史纲要》,还著有《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史》、《秦汉史》、《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

蒋廷黻(1895—1965)湖南邵阳人。

著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蒋廷黻选集》(台北文星出版社),译著有海斯著《族国主义论丛》。

金毓黻(1887—1962)别号静斋。

辽宁辽阳人。

著有《渤海国志长编》、《辽海丛书》、《奉天通志》、《东北文献拾零》及《东北通史》上编、《中国史》、《中国史学史》等。

劳干(1907—),湖南省长沙人。

他的研究范围以汉代为中心,上及上古,下及北魏晋南北朝。

重点是居延汉简。

著有《居延汉简考释》、《汉晋西陲木简新考》、《秦汉史》、《敦煌艺术》、《成庐诗稿》、《劳干学术论文集》、《魏晋南北朝史》等。

雷海宗(1902—1962) 字伯伦。

河北省永清县人。

编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选读》(3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等。

另有《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中外的春秋时代》、《上古中晚期亚欧大草原的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等史学论文多篇。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