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陈行水库浮游藻类分布规律及控制措施
上海长江口两大水源水库取水口浮游藻类群落情况分析

上海长江口两大水源水库取水口浮游藻类群落情况分析黄佳菁;朱骅;朱宜平【摘要】青草沙水库和陈行水库两者取水口都取自于长江水,但两者水库类型不同.该文研究了两者取水口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显微镜镜检.结果表明,采样期间,青草沙取水口浮游藻类藻种数为188种,陈行水库取水口浮游藻类藻种数为134种,两者夏季优势藻种均为蓝藻门藻种.两取水口浮游藻类生物密度基本一致,分别为1.13×105 cells/L和1.37×105 cells/L.经过研究发现两者水库类型虽不同,但取水口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变化基本一致,藻种略有不同.【期刊名称】《净水技术》【年(卷),期】2016(000)0z2【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青草沙水库;陈行水库;取水口;群落结构;浮游藻类【作者】黄佳菁;朱骅;朱宜平【作者单位】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上海200125;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上海200125;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上海2001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1浮游藻类作为水中最主要初级生产者,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水体物质转换和能量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研究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可以很好地反映水的环境状态,某些特定浮游植物种类的演替可体现水体营养水平的变化;而相反,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到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变化[2]。
因此,深入了解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变化情况对保护、治理和改善水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青草沙水库和陈行水库都取用于长江水,前者是江心水库,后者是边滩水库,两者都是上海的重要水源地。
作为同源但类型不同的两大水源地,取水口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变化情况值得深入研究。
为了对对青草沙水库和陈行水库两者取水口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变化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本文对这两大水库取水口浮游藻类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连续调查,浅显得研究了这两大水库取水口浮游藻类之间的同异点,为后续保护、治理和改善这两大水库在浮游藻类这一方面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陈行水库生态治藻的研究及常态化管理

为前提 , 结合生产实际开展 了 生态治藻工作,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 创新 。 时取 水 口 接 近水面 , 微囊 藻也分布在 水面上 层, 这就 达到 了鱼和 藻分布 以经过7 年的研究表明, 即使长江水体 富营养化 问题严重, 但是通过 生态养 致 的 目的。
鱼和水位调控等方法仍 然可以解决陈行 水库的微囊藻水华问题 , 并基本达 2 . 2 . 2 7 k 位 差 岸坡 清藻 : 陈行水 库清 晨是 一天 内风 力最 小的 时间 到 了常态化管理的要 求。 段, 同时在 清晨2 - 7 点时 间段微囊 藻颗粒 很容 易漂浮 到水表 面, 加 上陈 【 关键词 】生态治藻; 生态力量; 水位调控 ; 水位差; 岸坡 清藻; 常态 行 水库驱动流和 风生流作用 , 微 囊藻颗粒会迎 着岸坡堆积 。 在每天 晚上
华现 象 , 在2 0 0 3 ~ 2 0 0 5 年, 随着水库运行 工况 的变化 , 又逐 渐加 剧 。 适宜 , 该方法能消 灭大批量的微 囊藻 。 1 . 2 外 因: 由于 长江 口 成 潮倒 灌影 响 , 陈行水 库冬春 季 为应 对成 潮 2 . 3 巡 视监 控 : 在巡 视过 程 中留下 了大量 的影 像资料 , 并 定期做 好 入侵 , 会向宝钢水 库借用淡 水 , 大 量微 囊藻 种源随 之 引入 。 另外 长江 水 总结 , 以便在今后 的工作 中进行比较和 分析。
4 . 结论 4 . 1 微囊 藻存在 的必然性 : 首先 , 该 物种 的存 在是 自 然规律 , 并普 遍 长 阶段, 7 — 8 月是微囊 藻水华暴 发高峰期 , 1 1 月份 进入 越冬状 态。l 1 月份 存在于 长江流 域 的水体中 t 其次, 由于陈行水 库是开放性 水体 , 不断 的 开始 , 水体 中藻 密度急剧下 降 , 这个阶 段大颗 粒基本上解 离成小 颗粒 , 从长江和 宝钢水 库取水 , 必然 引入微囊 藻种 源 ; 再次, 由于 陈行水库 的 会 出现多种形态 特征越 冬。 越冬 藻量越 多, 翌年水华暴发程 度越 强。 水体特 征适合微囊 藻生长并且滞留库 内, 所以在没有采取任何治 理手段 1 . 5 微 囊藻结 构 : 微囊 藻具 有气囊 结构 , 可以控 制藻体 的上浮与 下 的情况下, 极易发生微囊藻 水华。 沉。 当需要 光合 作用时, 气囊 会打开, 藻体上浮 。 光合作用完 治藻 的过程 是漫长 的, 有很 长的持 续 闭, 藻 体下沉 。 性, 并非一 劳永逸 。 生态治 藻的本质是 动态平衡 , 主要 因素 是鱼和藻 的 1 . 6 微囊 藻表 达 : 微 囊 藻表达是 指水面上 微囊 藻的多少程 度。 表达 总 量 , 以及 鱼群 的滤 食效率 。 鱼群 对 微囊 藻的 滤食效 率决 定了控藻效
青草沙水库浮游藻类的调查及控制_蒋增辉

青草沙水库浮游藻类的调查及控制
蒋增辉
(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上海 200002)
摘 要 为预防和控制青草沙水库藻类大量增殖,在水库全面通水前(2011 年 1~6 月)对浮游藻类进行调查,共检出 8 门 80
属,鉴定出 124 种/变种,出现频次较高的有梅尼小环藻、游丝藻、针晶蓝纤维藻、波吉卵囊藻、扁圆卵形藻等。水库进水中检出蓝
变种鉴定到种(见表 2)。在出现频次上(6 个月共采
样 17 次),梅尼小环藻出现频率最高为 17 次,扁圆 卵形藻为 11 次,岛直链藻、尖针杆藻均为 10 次,双 球舟形藻为 8 次,肘状针杆藻为 7 次。
表 2 硅藻检出结果 Tab.2 Results of Identified Bacillariophyta
我 国 最 大 的 江 心 河 口 水 库—青 草 沙 水 库 是 上 海市水源地建设实现“两江并举、三足鼎立”战略中 最为重要的一项工程。相比黄浦江上游、陈行水库 和东风西沙水源地,青草沙水库具有库容大(有效 库容达 4.35×108 m3)、供水量大 (设计供 水规模 7.19×106 m3 / d)、水质好(总体评价基本达到地表水 Ⅱ类标准)三大特点,完全建成后可在不取水的情 况下连续供水 68 d,确保咸潮期的原水供应。水库 建设自 2007 年 6 月正式开工,2010 年 12 月起陆续 投入试运行,2011 年 6 月全面切换通水,实现了对 金海、杨树浦、南市、陆家嘴、居家桥、临江、凌桥、闸
波缘藻属
Cymatopleura sp.
近缘桥弯藻
Cymbella affinis
尖头桥弯藻
Cymbella cuspidata
胡斯特桥弯藻
Cymbella hustedtii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饮用水水源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饮用水水源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水务局•【公布日期】2017.08.23•【字号】沪水务〔2017〕1020号•【施行日期】2017.10.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饮用水水源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沪水务〔2017〕1020号各有关单位:《上海市饮用水水源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8月21日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2017年8月23日上海市饮用水水源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办法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本市饮用水水源水库安全运行管理,保障原水水量水质,确保全市城乡供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上海市供水管理条例》和《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青草沙、陈行、东风西沙、金泽等饮用水水源水库(以下简称水库)的安全运行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管理部门职责上海市水务局(以下简称市水务局)是本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的上海市供水管理处(以下简称市供水处)负责本市水库安全运行的监督考核工作,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市供水调度中心)具体负责本市水库的日常运行监管。
崇明区供水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东风西沙水库安全运行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企业职责原水供水企业具体负责水库的日常安全运行工作。
第五条安全制度原水供水企业应当制定水库安全生产、运行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事故防控、报告与处置、责任追究等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保障水库安全。
第六条安全防范原水供水企业应当按照本市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重点行业反恐怖防范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水库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做好水库的安防、技防和反恐怖等工作。
第七条运行方案原水供水企业应当根据年度原水需求水量,结合水库实际情况,制定水库年度运行方案。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

1 混凝除藻投加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可同时去除浊度和藻类,出水中藻类数量<1000个/mL 时所需混凝剂量远大于浊度<3 NTU时所需的量。
原因是粘土类胶体在ζ电位=-5 mV时即可完全脱稳,而藻类必须在ζ电位=0时才能脱稳。
若同时投加聚丙烯酰胺或阳离子型助凝剂则可减少硫酸铝用量。
采用混凝法除藻时应根据藻的种类选择药剂。
去除硅藻时可单独投加硫酸铝,例如番禺市沙弯水厂在硅藻高繁殖期的投铝量从平时的 1.2 mg/L增加到 3.0 mg/L,可使沉淀池出水的浊度降至1~2 NTU以减少进入滤池的藻类数量。
去除绿藻一般需要预氧化,预加氯时其去除率约为95%~98%,无预氯化时其平均去除率为85%(如果考虑到预加氯会产生三卤甲烷,也可以用其他氧化剂)。
蓝、绿藻会产生臭味,甚至含有毒素,并且会分泌黏液造成配水管网中出现后絮凝现象,此种分泌物又可能转化为三卤甲烷母体,因此是水处理中较难去除的藻类,也是多数富营养化水体中主要生长的藻类,它对混凝剂投量的调整极为敏感。
另外,藻类代谢产生的有机物对絮凝和过滤也有影响,其原因是该有机物中的酸性物质与混凝剂(铁盐或铝盐)的水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络合物附着在絮体颗粒表面,阻碍了颗粒相互碰撞,因此必须增加混凝剂的投量,补偿由于表面络合物的形成对颗粒脱稳和絮凝造成的影响[1]。
2 直接过滤除藻直接过滤不适宜处理含藻量极高的水,这时应在过滤池前增加沉淀池或澄清池,但这样还可能出现滤池出水含藻量>1000 个/mL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处理。
沉淀或澄清构筑物的类型很多,可除藻率却不相同。
例如用静沉池处理泰晤士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59%,可是它处理衣阿华河水时,除藻率为37%(硫酸铝混凝)~97%(石灰软化)。
应用澄清池处理波兰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85%~86%(无预氯化)、95%~97%(预氯化),并且浮游动物量也相应下降93%~96%(无预氯化)和99%(预氯化),因此澄清池的处理效果优于静沉池。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青草沙-陈行水库连通管工程项目技术储备方案》行业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青草沙-陈行水库连通管工程项目技术储备方案》行业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水务局•【公布日期】2020.02.04•【字号】沪水务〔2020〕87号•【施行日期】2020.02.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水务局关于《青草沙-陈行水库连通管工程项目技术储备方案》行业意见的通知沪水务〔2020〕87号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你公司《关于征询青草沙-陈行水库连通管工程项目技术储备方案行业审核意见的请示》(沪城投〔2019〕315号)及《青草沙-陈行连通管工程技术储备方案》(以下简称《技术储备方案》)收悉。
经研究,有关行业意见通知如下:一、项目技术储备必要性根据《上海市供水规划(2019-2035年)》,为提高原水系统连通互补能力,利用青草沙水库供水潜能,解决现状陈行原水系统存在的库容偏小、供水能力短缺和水质风险等问题,开展青草沙-陈行水库连通管工程项目技术储备是必要的。
二、工程规模及供水目标同意青草沙-陈行水库连通工程设计规模按陈行水库咸潮期供水需求确定,为240万立方米/天。
供水水质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标准,其中氯化物≤250毫克/升。
原水输水水压应满足下游末端受水水厂进水水压需求。
三、工程方案及主要内容原则同意推荐的“先行启动库管连通工程、战略储备库库连通工程”方案。
(一)库管连通工程主要内容包括:1.青草沙取水工程:新建输水渠道约2.5千米以及连通闸、输水涵闸等。
2.输水盾构:新建青草沙工作井、滨江森林公园工作井、DN5500输水盾构约7.7千米等。
3.输水泵站:新建设计规模240万立方米/日输水泵站一座。
4.原水输水管线:新建DN4000重力输水管约3.0千米,DN3600-DN2800压力输水管约8.6千米等。
(二)库库连通工程主要内容:1.青草沙取水工程:新建输水渠道7.5千米以及连通闸、输水涵闸等。
原水水库的微囊藻水华治理和预警技术

水土保持是对自然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而水土保持监测 是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动态及发展规律进行测量、分析,研究确定防治效果的 手段。水土保持是对自然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而水土保持监 测是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动态及发展规律进行测量、分析,研究确定防治效果 的手段。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盟市之一。2007年底统计,全盟水土流 失面积达21 183.72km2,占全盟总面积的35.42%。在兴安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为政 府决策机构开展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预防监督;分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治理的资金的投入及技术措施是否可行等问题提供监测数据,对全盟的生态环境的 改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自治区水利厅投资在科右前旗建设水土保持试验站,突泉县水保站也 在其所在地六户镇建设了试验基地,当时的这些试验站点积累了将近十年的监测数据,为全盟 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和治理提供了宝贵的试验数据。应将科右前旗和突泉县上世纪八十年代所 建试验站点的试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以用于对今后监测数据的比较、校核。 “98”洪水中突泉县境内的两座水库(宝石的双城、杜尔基的明星水库),有关水土保持效 益及经验的总结。同样的洪水,双城水库上游,最近几年大面积开荒,根本没有水土保持措施, 导致超标准洪水危及水库大坝,险象环生,下游的学田、六户灌区80%的渠系及配套实施被洪 水冲毁。而地处双城水库下游的明星水库,由于其上游的太东、太和、杜尔基等乡镇是突泉县 多年以来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整个流域汇水面积内漫山遍野的水平坑、谷坊起到了拦蓄、 滞留洪水的作用,因此,明星水库就没有出现双城水库那样的险情,下游的损失也较小。分析 计算水土保持措施拦蓄、滞留洪水过程,总结类似的水土保持效益实例,对今后的水土保持综 合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1年,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一期工程建设,将兴安盟水土保持工作站列为全国首批175
上海饮用水质量之我见

上海饮用水质量之我见摘要:一个城市的饮用水质量和空气质量是直接和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息息相关的。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饮用水的质量却没有跟着一起得到改善。
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令人堪忧,耗氧量指标、臭和味指标是主要的问题。
改善饮用水水质刻不容缓。
饮用水污染是全世界大部分城市公共卫生健康的主要威胁。
发达国家都把水资源规划、保护、合理使用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我国人口众多,各种资源分布不均匀,使各种资源短缺和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和科技中心,各方面的资源环境要求更是受到严重的挑战。
整体规划好水资源、合理治理水污染,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上海饮用水水源地现状上海濒江沿海、河网稠密,水资源丰富多样,但是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十分严重。
上海现有水资源总量达600亿m³,其中可利用水量为2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000m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0%,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1]。
所以上海是属于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城市。
上海共有3个市级饮用水水源地,分别为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长江陈行水库水源地和青草沙水源地。
其中,污染最严重的当属黄浦江上游水源地。
从历史发展来看,上海饮用水取水口位置从“苏州河—黄浦江中下游—黄浦江上游”逐步移动,这种水源地“污染—迁移—污染”的变迁模式是上海市饮用水取水口污染的足迹体现[2]。
虽然青草沙工程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压力,但实行“两江并举、多源互补、互为备用”的松浦大桥仍是重要的水源地。
以松浦大桥水源地为例。
近年监测结果显示,松浦大桥断面水质多年来在IV~V类之间,其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氨氮、总磷和锰,属轻度污染,常年达不到III类标准,水质安全形势不容乐观[3]。
上海陈行水库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的东部长江江堤外侧。
水库呈矩形,面积135万平方米。
东傍新川沙河口,西连宝山湖,是上海市主要的饮用水取水口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陈行水库浮游藻类分布规律及控制措施
作者:王绍祥, 申一尘, 屈云芳, 朱宜平, WANG Shao-xiang, SHEN Yi-chen, QU Yun-fang , ZHU Yi-ping
作者单位:王绍祥,申一尘,朱宜平,WANG Shao-xiang,SHEN Yi-chen,ZHU Yi-ping(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上海,200500), 屈云芳,QU Yun-fang(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上海200433)
刊名:
中国给水排水
英文刊名:CHINA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2010,26(12)
1.孙扬才;陈雪初;孔海南长江口边滩水库藻类增殖潜力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2007(17)
2.谢平翻阅巢湖的历史--蓝藻、富营养化及地质演化 2009
3.邓春光三峡库区富营养化研究 2007
4.孔繁翔;高光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思考[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5(03)
5.刘建康;谢平用鲢鳙直接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围隔试验和湖泊实践[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2003(03)
6.Kasprzak P;Benndorf J;Mehner T Biomanipulation of lake ecosystems:an introduction[外文期刊]
2002(12)
7.Huisman J;Matthijs H C P;Visser P M Harmful Cyanobacteria 2005
8.Xie L Q;Xie P;Li S X The low TN:TP ratio,a cause or a result of microcystis blooms[外文期刊]
2003(09)
9.徐连军长江口边滩水库水动力特性、物质输运及悬沙输移研究 2003
10.张志忠长江口细颗粒泥沙基本特性研究 1996(0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jsps20101200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