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史料实证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史料实证

解密16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考点热度★★★★★说明: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渗透至每个高考题中,本专题只选举单纯考查史料与史料实证的2022年高考真题。

2022年高考涉及知识点分布考点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史料的分类及史料价值(2022 辽宁卷05)以诗证史与诗歌的史料价值(2022 北京卷20)文献史料的分类与史料价值(2022 广东卷17)官方记载和小说的史料价值(2022 全国乙卷17)史书的评判与史料价值(2022 山东卷18)宣传画的史料价值史料辨析及选取史料的原则(2022 湖北卷01)文物与文献的相互印证(2022 海南卷10)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2022 浙江卷6月25)对文献史料的研究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2022 海南卷19)研究指南针西传与史料的选择(2022 北京卷20)研究一战中华工问题与史料的选择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2022 海南卷12)通过史料确定探究主题(2022 广东卷01)史料与结论的逻辑关系(2022 北京卷15)史料的时间顺序(2022 北京卷04)明代刻本书籍与文化产品商品化的研究考点预测与趋势分析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知道史料是通过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核心考点一史料的分类及史料价值一、按照表现形式分为四类1.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①以纸张为载体的。

如:官修史书、私修史书、文书档案、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新建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解析材料题答题思路和方法指导(共34张PPT)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解析材料题答题思路和方法指导(共34张PPT)
•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材料解析题的答案 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 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 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 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非选择题的结构一般包括材料和设问。 答题过程中要在仔细审题后,有效整合材料中有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有条理的答题。
高中历史复习解题方法指导系列 ——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 思路和方法指导
• [解题思路]非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 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 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 展呈现材料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 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还有, 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 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能熟练解题的步骤。 现系统介绍一下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 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 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 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 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 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 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 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要细心推敲,力 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 后面的答案。
(一)材料信息整合要注意: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
(二)材料题设问结构——定向词、定法词、定位词 材料题设问结构一般分类
定向词
定法词
定位词
根据材料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讲 学科前沿——求真谛5大素养引领历史学习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讲 学科前沿——求真谛5大素养引领历史学习

第一讲学科前沿——求真谛5大素养引领历史学习引领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素养解读[概念界定]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内涵阐释]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培养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认知透视1.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6)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经典示例[示例] 命题点: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墨子》记载的科技成就《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命题立意] 本题以唯物史观考查“百家争鸣”和中国古代科技,墨子的思想映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墨子》包含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要命题,同时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历史地位和贡献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提倡科技创新,并树立文化自信。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和试题分析课件(31张ppt)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和试题分析课件(31张ppt)

19.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 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Ⅲ卷25考查 通过墓葬出 土的铁器分布图得出推论
37(1)比较《史记》与《春秋》 的不同之处。简述其反映的西 汉社会状况。
Ⅲ卷41由《汤姆叔叔的小 12.根据出土文物得出判断 屋》翻译改动情况提出论 37(3)历史书写与历史记忆 题论述
史料实证类题型
一、区分史料类型试题 二、判断史料价值试题 三、辨析史料史实试题 四、运用史料认识试题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历史事件,如《资治通鉴》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方式记述历史,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按照时间先后 集中在一起的体例,创于南宋《通鉴纪事本末》 国别史: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汉代《战国策》 通史:以时间顺序不间断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2017全国高考26题】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 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求源法:求“史料之源”、求“史事之源”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种材料,我辈固
现代音像史料 录音、录像、纪实性
影视作品
数字资源 电子书、网页、多媒体资料
【2020年3月北京适测试题】16.“玄武门之变”
五代时期官修的《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历来是研究玄武门之变的重 要史料。其中记载:“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敬德擐 ( huàn ,穿)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 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 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增分策略第1讲素养二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课件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增分策略第1讲素养二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课件

3.史料实证考查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018·高考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 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 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 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 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B对:材料中诗句的作者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 作者以轻松的笔触、悠然的心态欣赏秋日的晨景,忽觉万物 的消长荣衰、季节的变幻更迭与人生经历感悟一样都有其存 在的道理,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揭示 了“理”是万物的本原。A错: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处,与材料不符。C错:诗中表现的是理学家所强调的 “道”,是静观,是去欲,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的人生境界, 不是“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错:“无为而治”是道家 的治国思想。 答案:B
一、科学性原则——史料的可靠性“论从史出” 1.史料来源的辨析 (1)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 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 一些民间传说。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真伪辨析。 (2)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懂得论从史出,要学会用 历史证据说话,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要了解史料 的多种类型,懂得和学会辨别各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作者 的意图,并且分析其来源和价值。
4.史料实证考查不同史籍对唐末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 (2017·高考全国卷Ⅰ)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 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核心素养史料研读与方法推荐课件】(共23张PPT)[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核心素养史料研读与方法推荐课件】(共23张PPT)[可修改版ppt]

如今的文献分类:(私人资料) 杂史、野史、回忆录、自传、自定年谱、日记、 书信、墓志、家谱、族谱、杂志报纸、账簿、契 约、佛藏、道藏、语录、笔记、地理书、游记、 农书、医书、文艺作品(文集、诗集、词曲、歌 谣、小说),等等。
◎如何看待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
直接史料又称为一手史料、原始史料,间接史料又称为 二手史料、传抄史料。
中国古代史的代表: 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中国近代史的代表: 张革非:《中国近代史料学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二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划分,主要参照记录时间(距离事 件本身)或记录者(亲身经历、同时期)或现有史料保存情况 (存留最早)。
“比如,在发现甲骨文以前,关于殷商的历史一直以《史 记》的记载为第一手史料,但甲骨文发现后,甲骨文就是第一 手史料,《史记》变为第二手史料了。”
◎如何看待官方史料与私家史料?
“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典章、述文献,不可废也。 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腴 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 刘航:《“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中的应用》
素养 水平
史料实证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 水平1 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
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
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 水平2 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2.2.3 学科前沿——求真谛聚焦5大核心素养 素养三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2.2.3  学科前沿——求真谛聚焦5大核心素养 素养三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命题立意] 以史料实证考查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的长 期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斗争在 推动法治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解题指导] A 项:贵族仍然享有特权,A 项错误;B 项:罗 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是在 6 世纪,与题干中“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符, 可排除;C 项:材料表明,平民与贵族进行长期斗争取得的成就是 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恩格斯的话“贵族和平民……完全溶化在国家 中了”的意思是,公民在法律上与贵族平等,C 项正确;D 项:自 由民获得公民权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与题干中“罗马共和国时期” 不符,可排除。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 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 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 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导引 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 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 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 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 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探究历史的途径:论据的充分性 1.史料具有典型性 高考命题史料的选择,都是命题专家反复斟酌,精挑细选 的。史料可大可小,亦可远可近。“大”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 诉求,“小”指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远”指为学生终身发 展奠基,“近”指为高考综合能力的考查服务。 2.论据具有充分性 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 出现,材料隐含着重要历史信息,再加上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特 别是很多字词古今差别很大,还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译文”材 料,保留了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幽默性的“欧化语 言”技巧,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对材料的巧妙辨别,获取 有效信息,论据要充分,体现史论互证。

核心素养(三)史料实证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核心素养(三)史料实证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原始资料
后人对一手史料进行的研究或诠释,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间接资料
史料价值: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界限不绝对; 一手史料的价值相对比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但不绝对。
比如研究明朝洪武年间的历史,《明太祖实录》《皇明祖训》《大诰》等文书档案,以及当时人的文集、笔记等,都是第一手史料;而清朝修撰的《明史》虽然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与前者相比,就算不上第一手史料了
(一)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四类:
史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按表现形式,二是按史料价值。
3.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4.音像资料:是音像手段与历史资料的有机融合,反映历史活动的声像记录。
种类
地位
局限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四、史料研读
1. 四个步骤:
问题形成
史料收集
史料考证
历史认识
多方查找相关史料
提取史料信息辨析史料价值
质疑发现问题
注意:史料的运用受研究者的立场;研究方法、角度;时代的局限等的影响
综合运用史料得出结论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以上史料属于上述分类的哪种分类?
二十四史(注:不包括清史)
睡虎地秦简1975年湖北云梦
牛郎织女的传说(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二手、一手、待辨别
其他史料分类: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有意的史料: 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 无意史料: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辨别史料真伪 梁启超先生说:“史料以求真为尚。”虚假的史料 不仅不能作为研究材料,甚至还有可能篡改历史。对于 专业的历史学者而言,鉴别史料真伪就成了他们研究历 史必不可少的工作。由于高中生的专业能力和学科素养
尚未达到专业学者的水平,因此根据高考考查的情况, 只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反证法 鉴别史料之误者或伪者,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能够 举出一个有力的反例。比如玉米、番薯等农作物是明朝 中后期才从美洲传入中国,因此凡是明朝中后期之前的 文献资料出现种植玉米、番薯的记载,可以肯定这则史 料是后人伪造的,不能作为信使引用。
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 文件,以及私人信件、日记 等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
3.主观性 4.模糊性 5.残缺性
例: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
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
《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
手史料的是 ( )
A.《三国志》
B.《三国演义》
C.《三国》
答案:C
3.(2019·深圳模拟)1958年我国超发货币,导致民众 持币待购现象严重,对此,中央采取部分商品“高价、 敞开供应”的政策,并在许多城市开设高价饭馆。一时 间,各地流传着“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食堂” 的民谣。据统计,1962年开设的高价饭馆营业额达到4亿 多元,上缴国家利润2.6亿元。据此推断这些措施( )
2.互证法 所谓互证是将两种及其以上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对 比,从而判断真伪。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国维提出的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 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当 然,互证中除了“二重证据法”以外,还有随之发展出 的“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本国史书与外国史 书互证、本民族史书与异族史书互证等方法。
A.助长了“左”倾浮夸的风气 B.有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C.造成通货膨胀日趋严重 D.克服了中央财政赤字状况
解析:据材料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大幅度提高部分商 品的价格,达到了回笼货币、控制大面积通货膨胀的目 的,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有助 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故选B项;材料是抑制通货膨胀 的措施,没有助长“左”倾浮夸的风气,排除A项;控 制了通货膨胀而不是使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排除C项;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部分,“克服” 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同一史实的不同史料记载 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事发当天,朝 鲜与韩国的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朝鲜平壤广播电台 广播的说法:“无赖叛逆李承晚命令李伪军侵略了北 方,人民军为了自卫将其击退,并开始正当进入南方。 李承晚匪帮将被逮捕,被判刑。”韩国《京乡新闻》的 号外消息则是:“北朝鲜军队,今日拂晓,从三八线全 线开始南侵。我军立即与敌交战,正将其击退中。”
例: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 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 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 的。这说明 (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这道题直接对二重证据法进行了考查,通过地下发 掘的甲骨文证实了文献资料的记载,从而提高了《史 记》的可信度。
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 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 于长春殿”
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 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 书”,“赐从臣及直馆 阁官饮”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解析: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看出,宋太 祖以武将为主到宋太宗变为文臣为主,这说明北宋形成 重文轻武的局面,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边患问题,且 有宋一代边患一直存在,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北宋初 期官员出席曲宴情况,没体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排除 B项;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得不出科举制度 日益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 答案:D
5.考查以不同的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新的问 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 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一、辨别史料种类 按照史料表现形式划分,又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 片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 按史料证据价值或来源分类,可分为一手史料和二 手史料,也有学者称作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按照傅斯 年先生的说法“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 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 写的是间接史料”) 按史料形成方式可划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 具体表现如下:
D.《三国英杰传》
这道题直接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种类的辨别,《三国
志》是史学家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记录,属于第一手史
料,故A项正确;《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是依据 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三国》属 于影视作品,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 手史料;《三国英杰传》属于电脑游戏,是依据三国时 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
3.孤证不立 不管是文字史料还是实物史料,也不管该史料的真 实性多高,只要是孤证,就不能认定某一史实的成立。 这是史料实证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比如, 1965年在湖北江陵马山一个墓中,出土了一件春秋战国
时期的青铜器,上书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是真 实史料无疑。该剑是此墓中唯一的一件越王之物,即孤 证,如果违背孤证不立的原则,该墓可能就被认定为越 王墓。后来历史学家们依据其他实物史料,综合认定该 墓是一座楚国贵族墓。
如何看待其报道的史料价值?双方对这一历史事件
各自进行报道,但对战争爆发的原因却相反,这两个报
道明显矛盾,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报道者受到政治
立场、国家利益的影响。 2.同一史实不同立场的史料记载 例: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
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 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 《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 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
一、史料实证核心方法的基本内涵 1.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 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2.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我们通 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 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 迹。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第1讲 考纲热点——聚焦五大核心素养, 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素养三 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 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 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 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 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三、辨别史料价值 关于史料价值的判断,一般而言,实物史料的可信 度大于文字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大于二手史料,官修 史书的真实性优于私家史书,离历史事件年代越近真实
度越高……当然,这些判断依据都不是绝对的。比如官 修史书由于受到皇帝和政府控制,政治意味强,可信度 反而受到影响。可见,影响史料价值的因素有很多,例 如史料来源、时代影响、个人的政治立场、思维方式、 阅历等以及对历史事件本身了解的程度等,这就需要学 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进行合理分析、推理。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这一历史事件各自进行了记 载,但是对于战争的起因却是恰恰相反,双方都把战争 的责任推到对方。因此这两则史料明显是矛盾的,出现 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记录者个人受到政治立场的影响,
3.史料实证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 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 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 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 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
二、史料实证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 1.考查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历 史结论,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考查选取文献史料、图片、遗址、文学作品,区分 史料的不同来源及性质,认识史料对解释历史的价值(例如 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学术书籍和文学艺术作品等)。
3.考查运用适当的史料和信息,论述历史问题,表达 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4.考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 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 历史与现实问题。
A.主张自由婚姻的神圣至上 B.赞赏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 C.崇尚符合理性的家庭关系 D.强调浪漫主义的婚姻追求
解析:由材料“婚姻家庭的出现,意味着个人应该 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以前任意解释自由的人, 要按照与自己不同的原则行事,听从自己的喜好之前要 请教自己的理性”,可知卢梭主张在家庭中也要遵从理 性,不能随意而为,主张建立理性的家庭关系,故选C 项。
C.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减少 D.近代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 解析:不管是1894—1911还是1911—1920这两个时 间段民族资本都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说明这一时期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强劲,故选B项。 答案:B
2.(2019·新乡三模)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家 庭就是社会的雏形,统治者是父亲,子女是人民,婚姻 家庭的出现,意味着个人应该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公 民;以前任意解释自由的人,要按照与自己不同的原则 行事,听从自己的喜好之前要请教自己的理性。”这表 明卢梭( )
如果不对这两则史料进行进一步辨别,那么就会对研究 结果产生影响,甚至歪曲事实的真相。
不是所有的史料都有价值,这就需要对史料进行辨 析和整理,区分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辨析观点背后的 立场和动机。
1.(2019·洛阳模拟)下图为中国近代产业资本平均年 增长率的比较。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不断加剧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强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