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药物制剂复习简答题完全版

药物制剂复习简答题完全版1.简述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1)处方因素①pH值的影响(液体制剂),应通过试验确定最稳定pHm。
②广义酸碱催化:缓冲体系中HPO42-对青霉素G钾盐有催化作用。
③.溶剂的极性影响:溶剂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其极性对药物的水解反应影响很大.④离子强度影响:有些离子起催化作用⑤.表面活性剂影响:胶束对药物的稳定作用.⑥处方中辅料的影响:如硬脂酸镁润滑剂对阿司匹林水解有促进作用(1)环境因素①温度的影响:温度是环境因素中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说来,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解决方法:注意控制生产、贮存环境的温度及有效期。
②光线的影响:光可以引发链反应(氧化反应)。
解决方法:生产、包装、贮存避光。
③空气中(氧)的影响:氧的存在加速氧化反应的进行。
解决方法:处方中加抗氧剂(注意溶液的pH与抗氧剂的选择及相互溶解性能)、金属络合剂,生产中通惰性气体(CO2、N2)④金属离子的影响:微量金属离子的存在对自氧化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
解决方法:原辅料的纯度、操作中避免使用金属器具,加入金属络合剂,如依地酸盐或枸橼酸、酒石酸等⑤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对固体制剂):加速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等的进行。
应控制环境湿度,选择适当包材。
2.简述外用膏剂透皮吸收的途径。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释放、穿透及吸收三个阶段。
透皮吸收途径:指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经附属器途径:药物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
药物通过附属器吸收速度比经表皮途径快。
但不是主要途径。
3.简述水泛丸的制备工艺过程。
水泛丸的制备方法有手工泛丸和机械丸两种。
工艺分原料粉碎的准备,起模,成型,盖面,干燥,包衣,打光,质量检查,包装。
4.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有什么不同?等张是张力相等,等渗溶液是渗透压相等.等渗: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第13章 皮肤递药制

软膏剂的制备
4、灌封和包装 大生产使用软膏自动灌装、扎尾、装盒联动机。
课堂练习(一)
1、复方樟脑冻疮软膏
[处方] 樟脑
30g
薄荷脑
20g
硼酸
50g
羊毛脂
20g
凡士林
880g
处方分析 主要药物 主要药物 防腐剂 油脂性基质 油脂性基质
[制法] 先将樟脑,薄荷脑置于干燥研钵中研磨液化,加 入硼酸和约10ml液体石蜡,研成细泥糊状。另将羊毛 脂和凡士林加热融化,待温度降至50℃,以等量递加法 分次加入以上混合物,边加边研和,混匀冷凝即得。
ⅱ蜂蜡与鲸蜡 二者均为弱的W/O型乳化剂,可在乳剂基质中起 增加稳定性的作用。
二 软膏剂
• 合成油脂性基质
➢羊毛脂衍生物:在羊毛脂的基础上继续改良性质 (羊毛醇,乙酰化羊毛脂,聚氧乙烯羊毛脂,氢化 羊毛脂) ➢角鲨烷:具有良好的皮肤渗透性、润滑性和安全 性 ➢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脂肪醇(鲸蜡醇、硬 脂醇)及硬脂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
软膏剂的附加剂
(二)防腐剂
(2)酸类:使用浓度0.1~0.2%。 如苯甲酸、脱氢乙酸、丙酸、 山梨酸、肉桂酸。
(3)芳香酸类:使用浓度0.001~0.002%。 如茴香醚、香茅 醛、丁子香粉、香兰酸酯。
(4)汞化物类:如醋酸苯汞、硼酸盐、硝酸盐、汞撒利。 (5)酚类:使用浓度0.1~0.2%。如苯酚、苯甲酚、麝香草酚、
常用乳化剂
• 皂类 ⅰ一价皂:碱性物质+脂肪酸→新生皂(HLB:15-18)
碱性物质: 一价金属离子(钠、钾、胺)的氢氧化物、硼酸盐、三乙胺醇、
三异丙胺有机碱 脂肪酸:碳原子数为18的硬脂酸最为常用。 乳化能力随脂肪酸中碳原子由12-18递增,大于18则减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方世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杨宝玉】摘要目的了解药剂学促进透皮吸取技术的机制。
方法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学术期刊中的有关报道进行综述。
结果促进药物经皮吸取的药剂学技术要紧包括两大类:一、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使用透皮吸取促进剂,其促透机理要紧有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阻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对皮脂腺管内皮脂溶解作用;扩大汗腺和毛囊的开口以及使药物在皮肤局部的浓度增加等。
二、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如脂质体、传递体和β-环糊精等包封技术,其促透机理要紧有水合作用,融合作用,穿透作用,变形作用,渗透压驱动作用及改变药物分配系数等。
结论药剂学促透的机理要紧是阻碍皮肤角质层,作用于皮肤附属器以及改变药物的外在特性使之易透过皮肤,从而提高药物透皮吸取的速率和总量。
药物经皮吸取的专门优点:幸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恒速释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
近来,国内外研究较多。
经皮给药要达到临床的治疗作用,关键是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和总量。
其方法目前有3种:促进透皮吸取(简称“促透”下同)的物理技术、生化技术和药剂学技术。
本文仅对药剂学促透技术的机制进行阐述。
一、以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1、促透剂的促透机制要紧有以下几种假说:(1 )、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认为促透剂渗入皮肤中,改变皮肤角质层中扁平角化细胞的有序叠集结构,使其类脂质完全流化。
促使药物分子顺利通过。
用扫描电镜观察月桂氮唑酮(Azone)所致小鼠表皮和S-180瘤细胞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时,发觉皮肤角质层细胞膜屑增加,小疱鼓起,表面裂隙增加,毛囊口周围皮屑脱落,显现裸细胞,并有小黑洞形成。
说明Azone使生物脂质膜的不连续性增大,甚至开裂。
其裂隙增加至0.2~0.5 μm 。
在用薄荷脑对胎儿皮肤作用试验中,用扫描电镜观看到:胎儿皮肤表面绉折增多,表皮细胞间隙由正常的0.86 μm增至2.6 μm。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包括:
1. 使用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这些化合物可以改变
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增加药物的渗透。
常用的促渗剂包括二甲亚砜(DMSO)、乙醇、胺类化合物等。
2. 使用物理增透方法:如超声波、热疗、电穿孔等,可以通过改变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促进药物渗透。
3. 使用微针:微针可以在皮肤表面刺激出微小通道,增加药物通过皮肤的量。
4. 载体体系:选择适当的载体或基质,可以提高药物经皮吸收。
例如,使用适当的有机溶剂、凝胶、脂质体等作为药物的载体。
5. 载体辅助技术:如电泳、离子导入、电场增透等技术可以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6. 使用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可以制备纳米颗粒、纳米凝胶等纳米载体,提高药物的穿透和渗透性。
需要注意的是,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需根据具体药物和目标治疗效果来选择,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监测和控制,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药剂学 经皮给药制剂总结

2/6/2019
2.给药系统的理化性质
(1)剂型 (2)pH:分子型>离子型 (3)TDDS中药物的浓度
2/6/2019
3.生理因素的影响
(1)种族与个体差异 家兔、小鼠、无毛小鼠皮肤的渗透性较大,其次为 大鼠、豚鼠、猪、狗、猴、猩猩等 (2)部位差异 足底和手掌>腹部>前臂>背部>前额>耳后和阴 囊 (3)皮肤的水合作用 (4)皮肤的状况
2/6/2019
2.皮肤模型
(1)皮肤的选择: • 聚合物薄膜 • 动物皮肤 (2)皮肤的处理 (3)皮肤的保存
2/6/2019
皮肤的选择
• 人
• 常用动物(家兔、大鼠和豚鼠)的皮肤渗透性比人 皮肤为大,小猪和猴的皮肤一般近似于人的皮肤 • 小鼠 > 豚鼠 > 羊 > 兔 > 马 > 猫 > 狗 > 猴 > 乳猪 > 人 > 黑猩猩 • 无毛小鼠、大鼠 • 猪或乳猪是良好的动物模型,体内、外结果具有更 好的一致性。
• 以累积经皮渗透量对时间作图
2/6/2019
• 当皮肤(或膜)两侧的浓度差不变或很接近时,药物透过 皮肤(或膜)进入接受室的速率达到稳态(或伪稳态),只 要皮肤内药物累积量不大,则该稳态速率与渗透系数存在 如下关系: Js =dM/dt=PC0 • 式中,Js是稳态经皮渗透速率,单位为μg/(cm2·h);M是累 积经皮渗透量,单位为μg/cm2; C0为药物的饱和浓度, 单位是μg/ml;P为渗透系数,单位是cm/h
月桂醇硫酸钠, 氟灭酸,水杨酸 泊洛沙姆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 物在角质层分配
表面活性 剂
醇类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乙醇,异丙醇,水杨酸,雌二醇, 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 正十二醇,正 纳洛酮,左旋-18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 辛醇 甲基炔诺酮 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 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 丙二醇,丙三 水杨酸,5-氟尿嘧 物-组织间结合;增加并用 醇 啶 的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 的分配
经皮吸收制剂

3. 氮酮类及其同系物:
4. 表面活性剂:阴、阳、非、卵磷脂
5. 角质保湿及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类
6. 贴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酸等
可编辑课件PPT
10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 物理学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学途径:
可编辑课件PPT
11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 处方前工作 2. 处方设计与实验室评价 3. 临床评价与生产
使用清洁方便,便于安装
供应室和接受室内都有很好的搅拌和控温装置.
挥发性的药物与介质在供应室内不会挥发
接受室有适当的容积,能在实验过程中维持漏槽条件,接 受介质与皮肤的接触界面不残存气泡和不形成屏障,易观 察与采样
皮肤夹在供应室与接受室之间,皮肤的屏障层不会受损害
可编辑课件PPT
19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
疗作用。
可编辑课件PPT
1
2. TDDS优点
1)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 活,提高了疗效;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 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 应性;
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 异和个体内差异;患者可自主给药;
3. TDDS的局限性:大多数药物的皮肤透过率很低
可编辑课件PPT
2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1. 角质层: 2. 生长表皮: 3. 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4.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及填空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体统的转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生物膜性质:流动性,不对称性,半透性。
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药物转运的机制?①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②主动转运的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需要载体不需消耗能量3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4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5受代谢酶抑制剂影响③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
比较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异同点1相同点:都是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2不同点 a 被动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正比于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服从米氏方程 b 被动扩散不需载体,自发进行;主动转运需借助载体进行 c 被动扩散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d 被动扩散无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有 e 被动扩散无转运饱和现象;主动转运有f 被动扩散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主动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g 被动扩散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主动转运有。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空速率,胃排空速率的快慢★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肝首过效应越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越小,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第十九章 经皮给药制剂

降低( >CMC, 药物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 低浓度时有可能促进药物通过生物膜。
5. 角质保湿剂
作用:增加角质层的水化作用。
如吡咯酮类衍生物能促进激素类、咖啡因、布 洛芬、阿司匹林、林可霉素等药物的经皮吸收 。
stopped by removal 可随时中断给药,特别适合婴儿
、老人或不宜口服的患者(呕吐、腹泻)。
Oral versus Transdermal
Lag time
Limitations of TDDS
Usually reserved for drugs which are extremely potent (thus requiring a dosage of only a few mg).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
第十九章 经皮给药制剂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preparation
掌握经皮制剂的概念、特点、分类; 了解药物经皮吸收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熟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了解经 皮渗透促进的设计及药物经皮扩散的体外 、体内研究方法。 熟悉经皮制剂的常用载体材料,各类经 皮给药制剂的处方组成,了解其制备方法 与质量评价。
定义
经皮给药系统
(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
或称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TS)
透皮贴剂( transdermal patches)
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 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 液循环到达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 位起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针阵列贴片 它的表面是一片微针陈列,能够穿
透角质层但不触及神经,没有疼痛感,使大分子 药物能够透过皮肤。
(4) 离子型药物可考虑选择油酸与有机溶剂的联 合使用,也可考虑采用离子导入的方法。
(5)水溶性大分子药物的经皮吸收,一般选用离 子导入、超声波和电致孔等物理学方法,微针陈 列技术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前提药物
离子导入: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离子型药物通过 皮肤的过程。
离子导入给药系统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 电源、药物储库系统和回流储库系统。
离子导入为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 优点:不仅具备经皮给药的优点,它还能程序给 药,不仅能通过恒定的给药速率消除血药浓度的 峰谷现象,而且能根据时辰药理学的需要,调节 电场强度以满足不同时间的质量要求。
胞膜等脂双层形成暂时的可逆的亲水性孔道而增 加细胞及组织膜的 渗透性的过程。
经皮渗透促进的方法与设计
药物的性质与药物经皮渗透促进方法的选择 (1)相对分子量小、药物熔点低。油/水分配系数比较合适、 有一定的分子 /离子比的药物,药物的透皮速率比较大, 适合于制备成经皮给药。 (2)亲脂性药物一般可先选择单一组分的有机溶剂、脂肪 酸或月桂氮卓等经皮吸收促进剂。 (3)亲水性药物可选有机溶剂、脂肪酸或月桂氮卓等能 增加类脂流动性的渗透促进剂。
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性,无刺激性, 无过敏反应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 屏障功能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不与药物及其他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无色无臭。
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可分如下几类:
(1)有机溶剂类: (2)有机酸、脂肪醇: (3)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 (4)表面活性剂: (5)角质保湿与软化剂: (6)萜烯类:
表面活性剂 它广泛用于各类制剂,它也是外用制 剂中的常见组分,用作增溶剂乳化剂等。表面活 性剂对生物膜的作用较复杂,它有双重作用,高 浓度的表面活性剂通常使药物透过生物膜的速率 降低,低浓度时可促进药物透过生物膜。
角质保湿剂 常用的有尿素、水杨酸、吡咯 酮等。
萜烯类 如薄荷醇 樟脑 柠檬烯等。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方法
1、 前体药物
2、离子导入(Iontophoresis)
3、 电致孔
4、 微针阵列贴片
为了增加药物通过皮肤的速率,可以 对药物进行化学修饰,制成前体药物。亲水性药 物制成脂溶性大的前体药物,可增加角质层内的 溶解度;强亲脂性的药物引入亲水性基团,有利 于从角质层向水性活性皮肤的组织分配。前体药 物在通过皮肤的过程被酶转化成母体药物。
离子导入机制 在电场存在下,离子型药物进入皮 肤的主要途径是汗腺和毛孔等皮肤附属器途径。
离子导入的过程也存在电渗作用。电渗现象:皮 肤在生理PH条件下,相当于一个荷负电荷的多孔 膜,离子导入过程中,膜两侧液体产生定向移动。
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
:
电致孔 电致孔法是采用瞬间的高压脉冲电场在细
体内、体外的研究方法
1 体外经皮扩散的研究 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扩散的 过程,研究经皮扩散的因素和筛选经皮制剂的处方组成。 体外经皮扩散的研究是将剥离的皮肤夹在扩散池中进行, 根据研究目的可以设计或选用不同类型的扩散池。 常用的扩散池有三种类型:单室、双室和流通扩散池。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第二节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目前,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 化学方法
物理学方法
药剂学途方法
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扩散进 入皮肤、降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的 材料。它们应能降低皮肤的障碍性 能,而不损坏皮肤的其他功能。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条件:
脂肪酸与脂肪醇 一些脂肪酸脂肪醇在适合的溶 剂中,能对很多药物的经皮吸收有促进作用。长 链脂肪醇与脂肪酸能作用于角质层细胞间类脂, 增加脂质的流动性,使药物的透皮速率增加。常 用的有油酸、亚油酸和月桂醇。
月桂氮卓酮 实验表明它作用机制是它对脂类 特异性的溶解作用,可破坏类脂所形成的膜,使 毛囊口拓宽,药物容易通过到达真皮;用差示扫 描热量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认为是它主 要作用于细胞质双层,增加脂双层的流动性,促 进药物在细胞间的扩散。 它对各种类型的药物都有促透作用,其中对亲水 性药物的作用较强。
药物渗透促进剂的筛选方法
1 预处理方法 是将选择的促进剂吸附在吸水纸 或纱布上,保持湿润状态并与皮肤角质紧密接触 12h以上,筛选试验前,用生理盐水洗涤促进剂。 2 溶液法 是将促进剂直接加到药液中进行实验, 这种方法适用于浓度的选择,得到的渗透曲线在 开始阶段缓慢上升,然后逐渐达到稳态,
经皮渗透促进的设计
(1) 渗透促进剂的配伍设计 丙二醇属于有机溶剂,常 被用作脂溶性药物的助溶剂,可以使角蛋白溶剂化,降低 药物和组织间的作用力,其在充分水合的组织中单独使用 时促渗透效果不明显,但和其他渗透剂合用有协同效应。
(2) 渗透促进剂与其他促渗方法的联合使用 当单一的 经皮渗透方法不能满足药物的治疗需要时,可以考虑不同 渗透法之间的联合使用。
醇类 低级醇类在经皮给药制剂中常用作溶剂,它 们即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又能促进药物的经皮 吸收。 酯类 醋酸乙酯对某些药物具有良好的透皮促进作 用。当醋酸乙酯与乙醇混合使用时,可得到较强 的促渗透效果。 二甲亚砜及其同系物 二甲亚砜为无色透明的油状 液体,有强吸水性。高浓度对皮肤有刺激性,高 浓度大面积使用能产生全身毒性。为了克服缺点, 甲基被取代为其他烷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