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吸收制剂

合集下载

经皮吸收制剂

经皮吸收制剂

• 3.皮肤附属器
• 皮肤附属器包括汗腺、毛囊、皮脂腺。毛 孔、汗腺和皮脂腺从皮肤表面一直到达真 皮层底部。毛孔、汗腺和皮脂腺总面积与 皮总表面积相比小于 1%,在大多数情况下 不成为主要吸收途径,但大分子药物以及 离子型药物可能由此途径转运。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 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有两 条途径,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
• 1.皮肤的水合作用 • 角质细胞能够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自身发
生膨胀和降低结构的致密程度,高程度的 水合作用最终可使细胞膜破裂。水合作用 使药物的渗透变得更容易。角质层含水量 达50%以上时,药物的渗透性可增加 5~ 10 倍,水合作用对水溶性药物的促进吸收 作用较脂溶性药物显著。
5mg 的药物就已经不容易制备成理想的 TDDS; 5)生产工艺和条件较复杂。
二、经皮吸收制剂吸收过程及影响 吸收的因素
•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 • 结构上皮肤可简单地分为四个主要层次,
即角质层与生长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 织以及皮肤附属器。角质层和生长表皮合 称表皮。
• 1.表皮
• 人体皮肤最外层角质层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 厚度随身体不同部位而异,一般额部、腹部等部 位较薄,掌部等最厚。角质细胞膜为脂质、蛋白 质和非纤维蛋白等相互镶嵌组成的致密交联结构 而成为外来物质渗透的屏障,细胞间主要是由类 脂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一般认为,对于脂溶性 较强的药物,角质层的屏障作用相对较小,主要 的限速因素是由角质层向生长表皮的转运过程, 而分子量较大的药物、极性或水溶性较大的药物 则较难透过,在角质层中的扩散是它们的主要限 速过程。
• 3.皮肤条件
• 角质层受损时其屏障功能也相应受破坏,湿疹、 溃疡或烧伤等创面上的渗透有数倍至数十倍的增 加。氢化可的松在正常皮肤的渗透量仅为给药量 的 1%~2%,一旦除去角质层后,渗透量增加至 78%~90%。用有机溶剂对皮肤预处理亦有类似 效果,可能是因角质层中类脂的溶解或被提取后 形成渗透通路。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是 。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基质的pH值 D.背衬层的厚度
答案[D]
2、下列有关药物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 形成药物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答案[C]
卢戈液的配制 实验方法步骤P136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
DMSO 吸收促进机理:与皮肤相互作用和对药物增溶。 缺点:具有皮肤刺激性和恶臭
癸基甲基亚砜(DCMS ) 用量较少,对极性药物的促进能力大于非极性
药物。
常用月桂氮酮,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
强于亲脂性药物。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 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 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 药物的经皮透过,常用的有乙醇、 丁醇、丙二醇、甘油等。
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透过 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 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 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 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 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 治疗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 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 有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 雾剂等。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磷脂和油酸
经皮给药系统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 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 1、涂膜复合工艺 2、充填热合工艺 3、骨架粘合工艺
1、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透皮吸收促进 剂的是 。
A.乙醇 B.表面活性剂 C.山梨酸 D.二甲基亚砜(DMSO)

药剂学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介绍

药剂学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介绍


影响超声波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的主要 因素:
1、超声波的波长;
一般用于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超声波
波长选择在90kHz~250kHz范围。
2、超声波的输出功率;
3、药物的理化性质。
(三)无针头注射系统
无针头注射系统分为无针头溶液注射系
统和无针粉末注射系统两种。
1、无针头溶液注射器
2、无针粉末注射器(PowderJact)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经皮传递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el therapeatic systems, TTS)系指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 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 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 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 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膏剂、 涂剂和气雾剂等。
第二节 经皮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经皮制剂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皮肤的水合作用; 2、角质层的厚度;
3、皮肤的条件;
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
1、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

TDDS首选药物:
频繁给予的药物;③常规口服或注射给药的药效 不可靠或具严重福副作用的药物。
①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的药物;②半衰期短需要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
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 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 于临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 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第十七章经皮吸收制剂(TDDS,TTS)

第十七章经皮吸收制剂(TDDS,TTS)

第十七章经皮给药制剂(TDDS,TTS)教学目的:学习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和基本组成、特点、分类、研究技术、制备方法、质量控制。

教学要求:1、掌握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基本组成和分类。

2、掌握经皮吸收制剂中药物的经皮吸收。

3、熟悉经皮吸收制剂的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

4、了解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

5、了解经皮给药贴剂。

§1概述定义: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一、TDDS的发展与特点1、特点:(1)优点:避免首过效应、胃肠灭活,提高疗效;维持恒定血药浓度、减少胃肠给要的副作用;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用药顺应性;可自主用药、减少个体间、个体内差异。

(2)缺点:起效慢;剂量不宜过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制成TDDS;生产工艺和条件复杂。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角质层、生长皮层、真皮层、皮下脂肪组织,角质层、生长皮层合称生长表皮。

(1)角质层:对于脂溶性较强的药物,由角质层向生长表皮的转运过程是其吸收的限速过程;分子量大、极性或水溶性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是其限速过程。

(2)生长表皮: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脂溶性药物的渗透屏障。

(3)真皮和皮下组织: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毛囊、汗腺。

(4)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大分子药物以及离子性药物可能有这些途径转运(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转移至体循环:制剂→角质层→生长皮层、真皮层→毛细血管→体循环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2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一)生理因素1、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细胞能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自身发生膨胀和减低结构的致密程度。

药物的渗透性增加。

对水溶性药物的吸收促进更明显。

1、质层的厚度:2、肤条件:角质层是否受损;皮肤温度升高药物的渗透速度加快。

经皮吸收制剂课件

经皮吸收制剂课件
法测定药物浓度,计算药物累积经皮渗透量、稳态经 皮渗透速率及渗透系数。
26
n 数据处理 以累积经皮渗透量对时间作图
稳态透过速率(JS)、透过系数(P)、皮肤累计渗透 量(M)、 时滞(tL)。
27
n Js就是药物累积经皮渗透量-时间曲线的 直线部分的斜率。
n 将图中曲线的直线部分延伸与时间轴相 交,得截距,即可估算滞后时间(Lag time,tL) 。
一、皮肤的生理构造
8
n 皮肤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成人皮肤总面积为1、5 ~ 2、2m2, 占体重的14% ~ 16%。
n 皮肤主要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 (subcutaneous tissue)组成,还有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n 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质称表面类脂 ( skin surface lipids), 主要来源 于皮脂腺的分泌和皮肤脱落的表皮细胞。
11
(二)药物理化性质 n 分配系数与溶解度 n 分子大小与形状(Mr>500难透过角质层,线性>非线性) n pKa (分子型通透性大) n 熔点(低,易透过) n 分子结构 (三)剂型因素 n 剂型 n 基质 n pH值 n 药物浓度与给药面积 n 透皮吸收促进剂
12
四、促进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化学方法 1、经皮透过促进剂(增强药物经皮透过性的一类物质)
24
3、接收液的选择 生理盐水、 (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40%
PEG400。 4、温度的控制 渗透扩散池夹层水浴的温度应使皮肤表面温度接近生 理温度32℃。
25
5、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n 方法: n 将装配好的扩散池装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在不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6-12 08:12 共6人浏览[大] [中] [小]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考点1:经皮吸收制剂概述1.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经皮吸收制剂,双称透皮给药系统(TDDS、TDS),透皮治疗系统(TTS),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给药剂型。

2.TTS的特点(优点)(1)可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2)可以减少给药次数;(3)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4)使用方便,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适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

3.TTS的缺点(1)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药物仅限于强效类;(2)大面积给药,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3)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4.TTS的基本组成TTS的基本组成可分为5层: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附层和保护层,它们的作用分别是:(1)背衬层。

一般是一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厚度约为9μm,可防止药物流失和潮解。

(2)药物储库。

由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促进剂等,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

(3)控释膜。

一般是由乙烯一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和致孔剂组成的微孔膜。

(4)粘附层。

由无刺激性和过敏性的黏合剂组成,如天然树胶、树脂和合成树脂等。

(5)保护层。

为附加的塑料保护薄膜,临用时撕去。

5.TTS的质量要求皮肤贴片应外观整洁,冲切口光滑,无锋利的边缘,性质稳定,无刺激性,有均匀一致的应用面积。

☆☆☆考点2:TTS的类型TTS可分储库型和骨架型两大类。

储库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被控释膜或其他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释膜或控释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骨架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材料中,由骨架材料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经皮吸收制剂名词解释

经皮吸收制剂名词解释

经皮吸收制剂名词解释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缩写为TDDS)是一种旨在通过人类皮肤进行药物诊疗的系统,它可以有效地将药物的激活成分有效地注射到血液中,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健康并减少毒性副作用。

典型的经皮吸收制剂包括离子替代物(如乙酰氯),此外还有化学衍生物(如氯米松)和复合物(如贝伐珠单抗)。

这些经皮吸收制剂有助于将药物活性成分转换为适应的分子大小,以便它们能够通过皮肤表面的细胞膜进入血液。

经皮吸收制剂首先注入了一层薄膜,该薄膜会吸收药物的活性成分,并转移到血液中。

薄膜的细胞膜是由水溶性的蛋白质和非水溶性的脂质组成的,它们保持了合适的药物分子大小,以便它们可以通过表面的细胞膜进入血液。

经皮吸收制剂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具有减少毒性副作用的能力。

其原因在于药物分子更容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从而实现良好的药物释放和吸收,从而减少药物在人体内的毒性副作用。

另外,经皮吸收制剂在某些病症的治疗方面也具有优势。

由于它不需要大量的胰腺分泌,可以有效地降低对肝脏的负荷,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过程。

此外,它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传统的药物会产生的刺激性副作用也会有所减轻。

此外,经皮吸收制剂有助于保持正常的药物水平。

这是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将活性成分持续地释放到血液中,从而保持血液中的药物含量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经皮吸收制剂是现代药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广泛应用于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研发中,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从而调节疾病的发展趋势,省去口服药物给病人带来的负担,同时更有效地减轻毒性副作用。

毫无疑问,经皮吸收制剂在未来的药物研究中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药剂学第十节 经皮吸收制剂

药剂学第十节  经皮吸收制剂
作用的影响
4
3、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影响
能降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促进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4、皮肤因素的影响
5
第十节 经皮吸收制剂
1
一、概念
1、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吸收制剂(简称TDDS, TTS)
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 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 的一类制剂。 这类制剂在欧美国家称之为贴剂(patch)
在国内多定名为贴片
2
(二)TDDS的发展
1974年美国第一个上市东 莨菪碱贴剂;现已有数十 个品种面世,硝酸甘油T和慢性疾
研究主要集中在
心血管药物 避孕药 激素类 止吐药 抗晕动药
病治疗和预防最简便和行
之有效的给药方式,TDDS是 医药领域热点研究。
处方 增加透皮速率 增加药物透皮量
3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1、药物性质的影响:
药物的溶解性与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分子量、药
物的熔点和药物在基质中的状态
2、基质性质的影响:
基质的特性与亲和力、基质的pH、基质对皮肤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渗透性相近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皮肤的处理
在体内试验时,药物扩散通过表皮后既被真皮
上部的毛细血管吸收,皮肤在离体条件下毛细
血管失去作用,真皮成为扩散屏障。为此在体
外渗透实验时要使用去真皮的皮肤
表皮与真皮的分离方法有:热分离、化学分离
和酶分离法
体外经皮渗透的研究
接受液的选择
接受液应该具备接受通过皮肤的药物的能力,在体内药物渗透通 过皮肤能很快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1. 角质层: 2. 生长表皮: 3. 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4.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血管,
转移至体循环 药物在角质层转移 → 角质层扩散 → 由角质层向下 层组织转移 → 在生长表皮和真皮中扩散 → 被真皮 上部毛细血管吸收→向体循环转移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渗透过 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皮系统的处方
等。
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
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
结果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透皮扩散池有供给室和接受室组成,两个
选择经皮给药的最主要因素是临床的合理性。 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道黏膜与肝脏 的首过效应、生物半衰期短和需要长期给药为 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假如从临床考虑某个药物制成经皮给药系统, 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药物剂量小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 渗透过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 皮系统的处方等。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 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 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结果可以反映 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品、TDDS或者其他 膜材料。扩散池装入药物及其载体,接受
池填装接受介质。(图见教材P435)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设计扩散池应考虑的因素:
所有材料不应吸附试验的药物,一般为玻璃、有机玻璃可
能对某些药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使用清洁方便,便于安装 供应室和接受室内都有很好的搅拌和控温装置. 挥发性的药物与介质在供应室内不会挥发
此为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由于在角质层
透过速率很慢,附属器官是其主要吸收途径
经皮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官是离子型药 物透过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
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通过表皮
用常促渗剂分类:
1. 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
DMSO、DCMS;
2. 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3. 氮酮类及其同系物:
4. 表面活性剂:阴、阳、非、卵磷脂
5. 角质保湿及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类
6. 贴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酸等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 物理学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学途径:
接受室有适当的容积,能在实验过程中维持漏槽条件,接
受介质与皮肤的接触界面不残存气泡和不形成屏障,易观 察与采样
皮肤夹在供应室与接受室之间,皮肤的屏障层不会受损害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皮肤的选择
最好是人的皮肤,而且是临床上给药系统应用 部位的皮肤 但人的皮肤难以得到,一般选择鼠、狗、猪、 猴、蛇(蛇蜕)等的皮肤 动物的皮肤渗透性与人的不一样,一般兔、鼠 的渗透性大于人皮肤,而乳猪、猴的皮肤与人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1. 药物剂量:剂量小、作用强; 2. 分子大小:以低分子量为宜; 3. 熔点:一般情况下,低熔点药物很容易透过皮肤; 4. 脂溶性:用于经皮吸收的药物在水中及在油中的溶 解度最好比较接近,而且无论在水相或是在油相均 有较大的溶解度;
5.
pH与pKa:离子型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角质层,而
非解离型药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渗透性;
6. TDDS中的药物浓度:
三、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是指能加速药 物渗透穿过皮肤的物质。 应具备条件: 1.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及无过 敏反应; 2.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 障功能; 3.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4. 不与药物及其它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5. 无色、无臭;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 处方前工作 2. 处方设计与实验室评价 3. 临床评价与生产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可行性分析 → 分析方法的确定 → 经皮给
药系统的设计→处方组成→动力学研究→ 临 床动力学研究→制备工艺及其完善
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细胞内
细胞间
活性表皮
真 皮
毛细血管吸收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 皮肤的水合作用:水合程度高,药物渗透性增加 2. 角质层的厚度:与用药部位、年龄、性别等多种因 素有关 3. 皮肤条件:角质层受损、某些皮肤病、皮肤温度等 4. 皮肤的结合与代谢:
2. TDDS优点
1)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 活,提高了疗效;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 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 应性;
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 异和个体内差异;患者可自主给药; 3. TDDS的局限性:大多数药物的皮肤透过率很低
液也应该提供漏槽条件。故接受液应有适宜的PH(7.2~7.3)和
一定的渗透压。常用的接受液有生理盐水、林格氏液和等渗磷酸 盐缓冲液等 对于一些脂溶性的药物,需要在接受液中加入一些非生理性成分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如20%~40%聚乙二醇400生理盐水
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时间在一天以上,接受液需要加入防腐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