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防护.

合集下载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摘要:生命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依赖于动物实验,近年来随着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生物安全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生物安全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有时还会非常严重。

近年来,实验动物相关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加之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进一步提高,为保障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控制要求。

本文将结合部分参考文献及调查分析,浅析动物实验的安全防护问题。

关键字:动物实验;实验动物;安全;防护生命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依赖于动物实验,近年来随着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生物安全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有时还会非常严重。

譬如2003年全球暴发的传染性极强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其大规模流行在得到彻底控制之后,却接连发生3次实验室内感染事件,致使多名研究人员感染1;再如2011年3月至5月间,东北某大学的动物医学学院从当地村民手中购买了未经检验检疫的山羊用作实验动物,最终有导致了27名学生和1名教师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与之类似的是广州某大学因实验动物饲养管理不善,笼舍内窜入老鼠致使实验动物感染,多名师生因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2。

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背后无不在警示我们动物实验在给予我们科研生活便利的同时,实验动物本身的安全以及生物安全的防护问题亦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1.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4年发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出版第三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管理程序、操作规程、安全指导方针做出了更加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其中也包含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其中动物实验室主要分为一级、二级、32.实验动物危害的相关因素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其危害的相关因素大致可概括分为3点:(1)、动物性气溶胶的产生:感染动物在观察饲养期间,它们在呼吸、排泄、抓咬、挣扎、逃逸、跳跃时.在更换垫料、饲料,进行感染接种,尸体剖检、病理组织、排泄物的处理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传播危害性极大的动物性气溶胶。

动物样品采集时的生物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动物样品采集时的生物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动物样品采集时的生物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一、生物安全措施1.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进行动物样品采集之前,研究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实验服、口罩、防护眼镜等,以防止受到动物体液等生物材料的直接接触。

2.建立适当的实验环境:采集动物样品的场所应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保持清洁和整洁,防止交叉污染。

采集动物样品的器械如针头、剪刀等应经过高温蒸汽灭菌,以保证采集的样品的纯度。

3.严格实施实验操作规程:在进行动物样品采集前,研究人员应仔细阅读实验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以避免操作错误导致的意外事故。

例如,对于有毒或有害的动物类别,研究人员应特别注意采集操作,以免被动物咬伤或者其他伤害。

4.制定个人采样计划:在动物样品采集时,研究人员应提前制定个人采样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行操作,以避免过度采样导致动物健康受损。

同时,研究人员应充分了解动物的生理特性和行为习性,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进行采样。

5.正确处置动物废弃物:动物样品采集完成后,研究人员应将动物废弃物正确处理,包括对器械、材料的消毒、丢弃以及对液体废弃物的处理。

这样可以避免废弃物对环境和其他人的影响。

二、注意事项1.遵循伦理规范:在进行动物样品采集前,研究人员应获得相应的伦理委员会批准,并遵守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确保动物的福利和权益得到保护。

2.定期接受培训:研究人员应定期接受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相关实验技能,保障操作的安全。

3.建立紧急预案:在采集动物样品时,研究人员应建立紧急预案,包括处理采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和事故,并设置应急设备和医疗药物,以应对突发情况。

4.严格卫生操作:在进行动物样品采集时,研究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少触摸脸部、避免将手伸入口腔等,防止交叉感染。

5.加强通风管理:在动物样品采集的实验室中,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及时清空废弃物,避免污染物聚集和长时间暴露于实验室空气中。

总结起来,动物样品采集时的生物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非常重要,这不仅关乎研究人员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也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动物的福利。

动物实验前的准备与防护措施

动物实验前的准备与防护措施
计算实验样本大小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样本大小的确定
一、小规模预实验
原因:实验前缺乏资料信息或实验成功是否能够把握 ❖ 有些实验无法计算样本大小(转基因动物实验)。
❖ 一般实验,复杂的统计学设计都可以简化成一个重要 事件的比较。
❖ 样本量足够大可发现统计学的结果。
❖ 检查所要进行实验的必备条件。
二、基于目标成功或失败的实验(成模率)
动物实验设计
(三)实验研究计划和方案的制订 ◆实验研究计划和方案的制订是指对动物实验研究
中涉及的各项基本问题的合理安排。
(四)实验方法的选定 ◆无论选择何种实验方法,均应保证以下几点 (1)可靠性 (2)优越性
(3)创造性
动物实验设计的意义
一、正确的动物实验设计对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发表高水 平的学术论文非常重要
❖ 动物实验按机体水平不同的可分为整体实验和离 体实验两种,还可进一步具体地分为亚细胞、细胞、 组织、器官,整体动物和无损伤动物等水平的实验。 按动物实验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实验(2天以内)、 亚急性实验(1~4周)和慢性实验(2~6个月或更长 时间甚至整个生命期)。
❖ 动物实验的方法很多,如有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 病理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药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病 理解剖学、组织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 动物实验方法等等。
❖ 由于实验中成功的机会相当不稳定,因此这类实验所用的动物 数量很难确定
❖ 阳性对照 ❖ 阴性对照
❖ 空白对照
❖ 媒介物对照 ❖ 比拟物对照
阳性对照:
❖ 一般在阳性对照组希望有变化 ❖ 作用:作为一个标准,测量各实验组间差异的程度。 ❖ 例如:毒物试验,动物给予毒物作为对照,结果是产生损
伤或变化

实验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讲义)

实验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讲义)

最适宜温度:20-25℃,温差:3℃或4℃ 适宜的相对湿度:40-70%

换气次数:10-20次/小时,洁净程度越高,要求换气次 数越多。
气流速度:0.1-0.2m/s。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每级压差20-50Pa。合 理组织气流和风速可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又可降低室 内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1 、 普通环境 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直接与 外界大气相通。 2 、屏障环境 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 须经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当于10000级。 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等均须严格的 微生物控制,是饲养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 的场所。 3 、 隔离环境 洁净度相当于100级。人不能 直接接触动物。进入隔离系统内的动物和物 品都要经过严格的 净化和灭菌处理。是饲养 SPF级悉生动物及无菌动物的场所。

一、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设施:
以科学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科学饲养、
繁殖的动物称之为实验动物。
它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动物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控制下,经过科学的育种、繁殖生产,遗传背景清 楚,携带的微生物状况明确,并对其生态学、生物 学、生物化学、形态结构了解的特殊动物如大鼠、 小鼠、金黄地鼠、豚鼠、家兔、犬和小型猪等。 也包括一部分家畜、家禽和一些未经过人工驯化的 野生动物,如猫、羊、非人灵长类、鸡、鸭、鸽、 蛇、蛙和鱼类等等。
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
指标 项目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普通环境 温度,℃ 19~26 屏障环境 20~25 隔离环境 普通环境 16~26 犬、猴、猫、小型猪 屏障环境 18~22 隔离环境 鸡 屏障环境 16~26
日温差,℃ ≤ 相对湿度,%
4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第一节概述 (1)第二节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7)一、基础实验室—生物安全1级实验室 (8)二、基础实验室—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 (9)三、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 (10)四、最高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15)第三节与动物试验有关的生物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18)一、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因素 (18)二、动物实验室内病原体感染的发生因素 (24)三、动物设施与管理 (32)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节概述生命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依赖于实验动物,借助于实验动物,可以开展有关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研究。

动物实验,可以对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进行安全和效果评价;可以用作人类和动物疾病的模型,研究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和机能上的变化,探索和评估诊疗方法;实验动物还可作为人类的替身,在军事医学和航天科学中发挥作用,提供实验数据;实验动物也是器官移植研究领域中不可代替的模型,甚至可能是异种器官移植的组织或器官提供者。

因此,若没有优质的动物实验,虽有优秀的科研人员,精密的仪器,也根本无法准确、全面、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和回答生命科学,特别是生物医学的许多基本问题。

动物实验也存在生物安全的危险,这种生物安全的危险来自于实验动物本身所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感染和实验室获得性疾病感染。

动物实验实验室是一个独特的工作环境,可能造成室内或周围人员感染传染病的危险。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有大量实验室内感染传染病的报道。

根据最近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马克、伍尔豪斯报道,目前有1407种病原体,能使人受到感染,其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原生动物以及真菌。

在这些病原体中,有58%来自动物。

科学家认为有177种病原体是“新出现的”或“再次出现的”。

其中,大多数病原体不会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专家担心禽流感可能是一个例外。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近来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散,已重新激起人们对禽流感爆发的恐惧。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规定(3篇)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实验动物作为科学研究和医学实验的重要资源,其生物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研人员的健康安全。

为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预防和控制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实验动物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使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一)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1. 实验动物单位应设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实验动物单位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生物安全责任,确保生物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3. 实验动物单位应定期对生物安全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生物安全培训1. 实验动物单位应对从业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培训内容应包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动物疫病防治等。

3. 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操作(一)实验动物引进1. 引进实验动物前,应了解其来源、品种、遗传背景、健康状况等信息。

2. 引进的实验动物应经过隔离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 引进的实验动物应具有合法来源,并附有相关证明文件。

(二)实验动物饲养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舒适。

2. 实验动物饲料、饮水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实验动物的营养需求。

3. 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疫病传播。

(三)实验动物使用1. 实验动物使用前,应了解其品种、遗传背景、健康状况等信息。

2. 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动物使用规范,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

3. 实验动物实验结束后,应进行合理处理,防止疫病传播。

(四)实验动物疫病防治1. 实验动物单位应建立健全实验动物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2. 发现实验动物疫病,应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进行动物实验,应重点注意三方面内容:一是正确选择实验动物,对所用动物必须了解其整体概况,特别是微生物携带情况、免疫情况;二是保证动物应享有的福利,在使用动物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尽量避免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或伤害,痛苦和伤害往往使动物活动增加、暴露增大,增加生物安全风险;三是在使用动物进行感染性病原实验时,必须保护好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防止人员感染和污染环境。

所以,要求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动物实验的原则和要求。

一、动物实验样本采集中的生物安全为防止被动物咬伤、抓伤,在进行皮下、腹腔、尾静脉注射、采血、给药和处死的实验操作时,必须首先正确抓取、保定动物,应佩戴动物专用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

实验研究中,经常要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液、组织、器官等样本,进行常规检查、某些特定指标的生物化学分析或病原检测。

因此掌握正确的采血和样本采集技术十分必要,良好的样本采集技术,既能满足实验需要,也能有效实现生物安全控制。

除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体表物质采集外,其他样本往往通过解剖或手术技术取得。

为避免意外发生,原则上活检采样时应对动物进行麻醉。

对接种了病原体的中、大型动物进行采血或体检时,要求将动物麻醉。

对小动物进行灌胃、注射和采血时,可不麻醉动物,但要防范被动物抓咬受伤。

标本的运输要求用防渗漏的容器装标本,放入标本的容器应确保密封。

将动物标本从实验室传出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执行。

所有样本采集器具、物品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后,方可处理。

手术、解剖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样品污染或被器械、针头刺伤,存在潜在生物危害,因此必须做到:动物操作一定要使用适当的镇静、镇痛或麻醉方法;尽量减少样本活体采集,禁止不必要的重复操作;不提倡利用一只动物进行多个手术实验;严格实验操作规程,防止发生血液、体液外溅。

在组织、器官等标本采集处置过程中避免意外划伤、针刺伤等;手术后的动物、标本以及所用器具材料等必须按规定程序妥善处置。

感染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ABSL)的要求

感染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ABSL)的要求

感染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ABSL)的要求感染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应参照BSL­1~BSL­4实验室的相应要求,还应考虑对动物呼吸、排泄、毛发、抓咬、挣扎、逃逸、动物实验(如染毒、医学检查、取样、解剖、检验等)、动物饲养、动物尸体及排泄物的处置等过程产生的潜在生物危害的防护。

应特别注意对动物源性气溶胶的防护,例如对感染动物的剖检应在负压剖检台上进行。

应根据动物的种类、身体大小、生活习性、实验目的等选择具适当防护水平专用于动物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生物安全柜、动物饲养设施、动物实验设施、消毒设施和清洗设施等。

实验室建筑应确保实验动物不能逃逸,非实验动物(如野鼠、昆虫等)不能进入。

动物实验室空气不应循环。

动物源气溶胶应经适当的高效过滤和(或)消毒后排出,不能进入室内循环。

如动物需要饮用无菌水,供水系统应可安全消毒。

动物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照度、噪声、洁净度等饲养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一、ABSL-1实验室适用于饲养大多数经过检疫的实验动物(灵长类除外)以及专门接种了危害程度为第四类的微生物的动物。

1.标准微生物学规范(1)实验人员从事实验工作,需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并决定限制或禁止其他人员进入实验室。

(2)工作面每天消毒一次,并及时对溅落活微生物的材料进行消毒。

(3)采用机械吸液装置,禁止用嘴吸液。

(4)在实验区内禁止饮食、吸烟、处理隐性眼镜及化妆,食物应存放在专用的储藏柜或冰箱内,保存食物的柜子或冰箱应放置在实验区以外。

(5)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之前均应洗手。

(6)所有污染的液体或固体废弃物在处理前应去除污染。

感染动物尸体需用防漏、有盖容器运出并焚化。

(7)所有操作均应按规程仔细小心进行,使气溶胶的产生减至最低限度。

(8)动物饲养区的门需能自动关闭、向内开启,平时保持关闭状态。

(9)实验室应有防昆虫及鼠类的措施。

2.特殊规范(1)需告知进入实验室人员潜在危害,符合特定要求人员方能由负责人批准进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