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_农业_第1课时_农业及其重要性教案
03 第二节 农业【教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

农业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设计说明这节课的设置着力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旨在完成以下教学目标:从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了解农业部门及特点;以人口众多的国情为依据,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图为载体,以材料为辅助,分析我国农业分布差异及原因。
学习目标1.运用相关资料,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
3.通过学习农业及其重要性,树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
难点: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检查学生课前调查情况。
1.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的物品都与农业哪些部门息息相关?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农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模块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保证。
农业发展地区分布差异显著,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即使在东部种植业区,由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气候的差异,农作物种类和作物熟制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设计说明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本课时知识与生活实例紧密结合,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简单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农业的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4.2农业第一课时教案

4.2 农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我国农业地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难点:我国农业地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吃货眼中的中国,请同学们观看的同时,思考不同区域传统美食的差异、对我国的饮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美食,这些美食与农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
新课讲授:一、农业及其重要性1.农业的含义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找出农业的概念。
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农业的分类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图文资料,找出农业的主要类型。
农业的劳动对象就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其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3.农业的地位活动:教师提供材料:“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
学生总结:农业的地位: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分布特点活动:通过读图总结:我国的农业西部和东部,南部和北部存在差异。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我国各地逐渐根据自然条件形成了稳定的农业部门和生产对象,在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不同。
我国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地形崎岖,因此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区。
东部地区降水较多,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主要分布着种植业,在地形崎岖的山地主要是林业,渔业分布在水源充足的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
由于我国南北方地区地形和气候的差异,我们南北方地区农作物的种类和熟制有显著的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2 农业(第1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二)我国农业地区分布
1.教师给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图,提出问题:分析我国农业分布东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2.给出我国农业分布图,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我国四大牧区及重要农业区、林区、渔业分布区
3.给出我国作物熟制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东部地区农业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我国农业在国名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发展
学生根据图回答我国农业东西部分布的差异——东耕西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我国农业分区和思考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分布差异及原因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及教辅资料作业
教学
反思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什么是农业, 狭义的农业和广义的农业
二、教学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农业的概念,并给农业照片,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
业的区别。
3.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农业的劳动对象与产品,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
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地位
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资源,而且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难
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理解影响我国农业地
点
区分布的因素。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湖南新闻联播》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2.1 农业(一)》优质教学课件

探究新知
粮食作物
南稻北麦
思维点拨
秦岭—淮河
探究新知
思维点拨
油料作物 南油北花
1.活动中,属于农业活动的有( A)
①挖笋②采茶③观候鸟④编竹子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2.活动中的农业属于( C)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3.开展活动的地理区域是( B)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D.②③ D.渔业
随堂练习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粮食生产更是重中之重。下图示意我国
纸工业和家具制造业提供原材料。
我们吃的馒头、水果、蔬菜、肉、 蛋、奶等,穿的棉纺织品、毛纺 织品、皮鞋等都来源于农业。
探究新知
农业的重要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等粮食作物品种相继育成并推广应 用,其他农业技术也获得长足发展,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 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有人说:“这 是一个奇迹!”阅读图4.8和图4.9,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2.说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分布状况。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最 主要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我国西部农产品主要产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山地的山麓地带。因 为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3.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这样规划所依 据的自然条件。
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

八上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Tags: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字号:T|T《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
2.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
教学难点:1.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情系?三农?谋发展”[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设计意图: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承转]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学生讨论]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农业概念。
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四个部门。
[出示板书]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补充解释]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分。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农业包括的各个部门。
)[师生小结]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农业及其重要性》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等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直观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农业的机会较少,对农业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农业、保护农业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2.难点:农业分布规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成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类型、分布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详细讲解农业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时 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结合古诗《锄禾》引入农业,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阅读古诗《锄禾》,思考并区分广义的农业与狭义的农业。
认识农业的概念和主要
生产部门
学生阅读教材90-91页,思考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活动。
教师总结农业的生产部门,并归纳农业的生产对象和所获得的劳动产品。
认识农业的
性“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2010年)”和“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2010年)”等资料,引导学生归纳我国
农业的特点,并结合学生举例,小结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学生阅读资料,归纳我国农业的特点,并举例说明农业对国民经
济的重要性。
农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说出农业的概念,举例说出主要农业生产部门。
2.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3.运用图文资料,简单分析饮食文化、生活与农业和自然的关系,说明农
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农业的主要农业生产部门,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
认识现代农
业
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从三个角度介绍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
技水平,农业形态的发展,以及产业体系的变化。
教师结合教材图4.7介绍国家对于现代农业的重视,以及现代农
业对人才的需求。
总结
教师结合我国粮食浪费现状教育学生珍惜粮食,爱惜粮食。
最后教师小结本节课知识框架,梳理知识体系。
重要性
学生完成教材92页活动1:收集相关资料,从生活和生产两个方
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图片,1.引导学生从衣、食、用等方面分析农业与人类
人教版8年级地理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一、说教材《农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二节,内容包括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四个部分。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和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农业生产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难点:农业在我国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依据:农业在我国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只有充分认识农业的地区差异,才能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但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我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讲解、谈话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和图文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四、说学法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①自主探究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②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己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了解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重点
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难点
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的原料?
学生:我们吃、穿、用的物品大多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教师: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二、讲授新课
教师:同学们,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
学生: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4.6“主要农业部门”,请说说各部门的特点。
学生: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是林业;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
学生活动:搜集身边的资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学生搜集资料、交流和展示,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学生:我们拥有13.4亿(不含港、澳、台)人,这么多的人需要吃饭、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
教师: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过渡: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
下面是人们对
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①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
②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③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④应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
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观察图4.7“一位农村中学生和一位大学生的对话”,两个人代表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方框中的文字是他们对农业的不同看法,充分强调了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不同。
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有何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和争辩中合作交流,教师适时指点迷津,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多姿多彩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前景非常好。
农业不能再是单纯的传统农业了,要多发展现代化农业,像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等。
教师: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学生:吃→稻米、面食(小麦);肉、蛋、奶等各种食品;苹果、梨、香蕉等各种水果;穿→纯棉衣服;羊毛衫、牛毛衫等;用→皮带、皮鞋、皮包等;各种木制家具。
农业可为工业提供的原料有:棉花(为纺织工业提供)、木材(为造纸工业、家具制造业提供)、甜菜和甘蔗(为制糖工业提供)、各种鱼类和各种水果(为食品工业提供)、各种肉类(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
从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教师:“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口增长以及耕地消耗等原因,上个世纪曾有国外经济学家如此向世界发问,并引起西方国家的极大关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等粮食作物品种相继育成并推广应用,其他农业技术也获得长足发展,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
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
有人说:“这是一个奇迹!”阅读图4.8和图4.9,寻求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学生:阅读图4.8“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2010年)”,通过对比柱状图的高低可以得出:我国耕地面积不大,但我国粮食的总产量是最高的。
图4.9“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2010年)”,通过对比可知我国水稻产量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得多。
三、课堂小结
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
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