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
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的效果和并发症率观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年6月第10卷第18期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的效果和并发症率观察江贤凯(福州市长乐区医院,福建福州350200)【摘要】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的效果和并发症率观察。
方法选择10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按照抽签方法进行分两组。
对照组实施阿加曲班治疗,研究组实施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
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长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后Barthel指数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应用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并发症率低。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栓塞;阿加曲班;依达拉奉;效果;并发症率;心房颤动为持续性心律失常类型,且随着年龄增长该疾病发生率随之升高,并且随着病情逐步发展,最终演变为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1]。
脑栓塞诱发原因为血液中各种栓子随着血流侵入机体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发生侧枝循环失代偿时,该动脉供血区则诱发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并产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2-3]。
本文旨在探讨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的效果和并发症率观察。
现如下简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抽签方法设计,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5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同时间段5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设为研究组;对照组:性别: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为(46.50±3.50)岁;病程时间:1-6年,平均病程时间为(2.75±1.20)年。
对照组:性别: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为(45.85±4.35)岁;病程时间:1-6年,平均病程时间为(2.50±1.50)年。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PPT课件

复发预防策略
药物治疗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反应情况,及时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保持有效血药浓 度。
非药物治疗选择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 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 酒、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等。
定期随访监测
加强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 理复发风险。
监测指标选择及意义解读
心律监测
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 图监测患者心律变化, 及时发现房颤的复发或
恶化。
心率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心率,评 估心脏负荷及药物控制
效果。
心脏功能评估
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手段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变化,为调整治疗方
案提供依据。
血液学指标
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 等指标,预防抗凝治疗
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特征分析
房颤时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但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01
02
03
动态心电图
对于无症状或偶发房颤患 者,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房 颤的检出率。
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有助于寻找房颤的病因和 诱因,以及判断预后。
根据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制定了药物治疗 、电复律、射频消融、外科手术等多种治疗 策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指南实施中存在问题探讨
指南普及程度不足
部分基层医生和患者对指南了解不足,导致诊断 和治疗水平参差不齐。
患者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 果和预后。
ABCD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及防治进展

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及防治进展张茂林【摘要】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头号杀手”。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进入脑循环致使脑动脉血管阻塞的心源性脑栓塞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
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急性30天病死率高达20%~30%。
因此,脑栓塞已成为心血管内科医生与神经科医生共同关注的重危疾病之一。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first killer",had became a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health.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ardiogenic brain embolism, induced by atrial mural thrombosisshedding into the cerebral circulation resulting incerebral artery blood vessel obstruction,has aroused more and more concerns of doctors. The incidence of 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increases with age and the 30 daysmortality rate as high as 20%to 30%in patients with acute 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Therefore,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cardiovascular internists and neurologists of common concern of severe disease.【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6(027)014【总页数】3页(P2579-2581)【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房颤;防治【作者】张茂林【作者单位】天津市西青区西青医院,天津 3003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心源性脑栓塞是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脑的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2],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2]。
血栓形成脑栓塞梗死-病例分析

血栓形成脑栓塞梗死-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某男,40岁,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近日发现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住
院治疗。
在纠正房颤后,突然发生偏瘫。
分析题:
1、偏瘫原因是什么?
2、试述疾病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
1、原因是血栓形成后脱落致血栓栓塞于脑动脉,相应脑组织梗死。
2、风湿性心脏病时,最容易累及的心瓣膜为二尖瓣,在闭锁缘处,
形成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素形成的单行排列的赘生物(血栓),机化后
瓣膜变硬变厚粘连等致二尖瓣狭窄,后者促进房颤发生,房颤后心房
内血流状态明显改变(如明显涡流形成),形成较大血栓,房颤纠正后,
血栓脱落,先到达左心室再到主动脉及相应分支,最后栓塞于脑动脉分支,相应脑组织缺血发生梗死,最终出现偏瘫。
简而言之,房颤→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房颤致脑栓塞52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房颤致脑栓塞52例临床分析作者:贾百全范波胜孙巧丽【关键词】房颤;脑栓塞现将我院200401~200812的房颤致脑栓塞 52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35例,女17 例,年龄42~85岁,平均62岁,所有病例均有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纤颤史。
动态下发病44例,静态下发病 8例。
1.2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40例,抽搐19例,偏瘫46例,偏盲15例,延髓性麻痹4例,失语29例。
1.3 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栓塞的诊断标准:(1)突然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迅速达高峰。
(2)有心源性栓子来源,经心脏体检、心电图证实为房颤。
(3)脑栓塞经 CT证实。
(4)身体其他脏器有栓塞证据。
1.4 治疗与转归原则上与一般脑梗死相同,特别注意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除脑梗死后出血行中性治疗外,其余病人均行抗凝、扩血管、改善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等治疗,对于高颅压患者行脱水降颅压,并发癫者给予抗癫治疗,合并各种并发症者行对症处理。
结果:本组痊愈19例,好转25例,死亡8例,其中死于大面积脑栓塞合并脑疝形成者4例,合并心脏衰竭及肺部感染2例,基底动脉主干栓塞2例。
2 讨论心源性脑栓塞临床很常见,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房颤动时,心房特别是心耳处的肌肉几乎无收缩,心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形成附壁血栓,这种血栓脱落后形成栓子,进入脑血管则发生脑栓塞[1]。
房颤引起脑栓塞特点:(1)栓塞最常见于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以左侧多见,因此患者失语多见。
(2)房颤致脑栓塞时,栓塞面积大,脑功能缺损严重,后遗症重。
(3)并发症严重,以上消化道出血、脑疝形成、心衰、肺部感染最常见,有时是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
(4)并发梗死后出血者多,出血的原因是由于闭塞血管再灌注[2]。
本病的治疗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治疗基本相同,采取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神经细胞活化剂应用、改善脑循环、挽救缺血半暗带、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此外还应注意原发心脏病的处理,改善心功能和(或)纠正心律失常,同时还应注意老年人的用药特点和生理特点[3]。
一例房颤患者的病例分析

一例房颤患者的病例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姓名:张性别:男年龄:65岁现居地:北京市通州区主诉:心悸、气短、乏力既往病史: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无病史回顾:患者张,男性,65岁,因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到我院就诊。
患者平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史,未曾患有其他重大疾病,家族史无心血管病相关疾病。
患者此次症状开始于两个月前,上述症状逐渐加重。
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较好,面色微黄,体重70kg,身高170cm。
血压140/92mmHg,脉搏130次/分钟,不规则,肢体暖和,皮肤湿润。
心率听诊显示心律不齐,而且其中很大部分是无规则波群,心音低弱。
心肺听诊未发现异常。
辅助检查发现血红蛋白11.5 g/dL,白细胞计数7,600 /mm³,PT-INR为1.2(正常范围0.8-1.2),高敏肌钙蛋白T (hs-cTnT) < 10ng/L,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扩大。
诊断:根据上述病史和体格检查,经过进一步检查与评估,患者被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诊断情况,治疗方案如下:1.药物治疗:患者处于房颤,需要恢复窦性心律。
对于较新诊断的房颤患者,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是华法林,可预防血栓栓塞并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此外,还进行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
此外,还配合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用以加强心肌收缩力。
2.非药物治疗:对于无法通过药物控制的房颤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电复律治疗,即心脏电击复律术。
电复律是通过电击心脏使其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选择适当的电能给予患者电击,进行电复律术。
3.防治并发症:房颤患者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导致脑卒中等并发症。
因此,需要采取抗凝治疗措施,以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体育运动和良好的饮食,以控制血压和心脏病。
随访及效果评估:患者定期进行随访,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房颤情况。
经过治疗和调整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率稳定在70-80次/分钟,心律更加有规律。
房颤的诊治要点分析

房颤的诊治要点分析作者:张翠琴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分析房颤的病因,并且探讨应用不同药物来治疗房颤,找出一种最佳治疗房颤的药物。
方法:选取入院患者中房颤的案例共计30例,其中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组治疗8例,胺碘酮组治疗11例,受体阻滞剂组治疗11例。
治疗后分别记录各组的复律例数,用来比较治疗疗效。
结果:治疗后统计各组的复律率,受体阻滞剂组的复律率为27.27%,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组的复律率为25.00%,胺碘酮组的复律率为72.73%。
结论:采用药物治疗时,选取胺碘酮药物治疗房颤的有效率较高,优势明显,值得临床上采纳应用。
【关键词】房颤的诊治;复律率;疗效分析房颤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的疾病,是一种严重的房性心律紊乱,近些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其发病率明显上升,主要并发与器质性心脏病。
调查显示[1],我国患病率达到了0.78%,并且老年人是患病的高发人群,并且易发生一些常见的并发症。
本次实验针对此病的高发性,分析疾病的病因,探讨其药物治疗的治疗疗效,以便于更好的应用在临床。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3年12月诊断为房颤患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5.3岁,女性17例,年龄48~90岁,平均年龄68岁。
源于肺心病者13例、风湿性心脏病者7例、冠心病和高血压型心病者各4例,源于心肌病者2例。
除冠心病、高血压型心脏病者6例左心扩大外,余22例均全心扩大;30例均为并发慢性心衰、再发持续性房颤。
治疗方法: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8例,其中肺心病房颤复律1例、3例未复律;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复律1例、2例未复律;冠心病房颤未复律1例。
受体阻滞剂治疗11例,其中冠心病房颤服药复律1例、4例未见复率;高心病房颤服药后复律1例;心肌病房颤服药后复律1例、2例未见复率,肺心病和风心病房颤各1例未复律。
服药间均有恶心、呕吐、头晕、低电压等反应。
STAF评分筛查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STAF评分筛查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STAF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心房颤动(AF)的筛查价值。
方法225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完成STAF评分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入院后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常规心电图(ECG)、心脏彩超、24 h动态心电图组合、头颈部血管评估等检查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STAF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STAF 诊断AF的最佳界值,计算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析其诊断价值。
结果225例患者中男143例,女82例,年龄37~90岁,平均年龄(65.0±9.5)岁。
STAF 评分诊断A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以STAF评分≥5分作为最佳截断点,此时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86.41%,阳性预测值为60.31%,阴性预测值为99.22%,假阴性率7.32%,假阳性率13.59%,阳性似然比 6.82,阴性似然比0.08,约登指数为0.79。
结论STAF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AF 具有较好的筛查价值。
关键词STAF评分;急性脑梗死;心房颤动【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discuss the value of STAF score in screening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There were 225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iagnosi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ompleted STAF score. Collection were made on inspection results of demographic information,first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score,routine electrocardiogram (ECG),echocardiography,24 h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combination and head and neck vascular evaluation. All patients were scored by STAF,and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curve was drawn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boundary value of STAF in diagnosis of AF.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calculated to analyze its diagnostic value. Results There were 143 males and 82 females,aged 37~90 years,with an average age of (65.0±9.5)years in 225 patients.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STAF score in the diagnosis of AF was 0.912,and STAF score ≥5 points was the best cut-off point,with sensitivity as 92.68%,specificity as 86.41%,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s 60.31%,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as 99.22%,false negative rate as 7.32%,false positive rate as 13.59%,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as 6.82,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as 0.08. The Youden index was 0.79. Conclusion STAF score shows good value in screening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Key words】STAF score;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trial fibrillation腦梗死是危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已经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04T09:23:22.2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马莉[导读] 目的研究临床上对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较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马莉(南京市市级机关医院江苏南京210018)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4-0176-02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上对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较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到2010年12月门诊房颤并脑栓塞病人30例,采取对房颤并脑栓塞患者进行脑保护,改善血液循环,抗凝,扩血管等方案治疗。
结果2例因肺部感染并大面积脑栓塞死亡,16例痊愈,12例好转。
结论脑栓塞是引起心房颤动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对心房颤动高危病人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关键是进行抗凝治疗。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栓塞诊断和治疗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心律失常疾病,心房颤动的类型其中慢性心房颤动较多。
并且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慢慢增高。
脑栓塞指的是各种栓子随着血液流动到脑动脉导致血流阻塞从而脑功能受到障碍。
脑栓塞发生在颈内动脉较多,多数情况下病来得急而且病情重,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病人失语、偏瘫或者是意识产生障碍。
脑栓塞是引起心房颤动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脑栓塞疾病中的栓子来源一般分为来源不明,非心源性和心源性这三类,其中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心源性,并且以心房颤动最多。
心房颤动并发风湿性心脏病时,引起左心房扩大,血液流通受阻从而变得缓慢,这时附壁血栓发生的几率非常大,与此同时而且由于不规则的血液流通,栓子很容量脱落下来形成栓塞,进一步引起脑栓塞。
脑栓塞多数发生在颈内动脉尤其是大脑中动脉。
本来通畅的大脑中动脉被栓子突然堵塞,不但导致供血区短暂性缺血,还可引起血管痉挛从而缺血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有脑栓塞比脑血栓的病变范围大、水肿重之说。
当本来就有心房颤动的病人有中风现象并在很短时间内达到高峰时,这很可能是并发脑栓塞。
本文就我院2009年10月到2010年12月门诊心房颤动并脑栓塞病人30例的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到2010年12月门诊房颤并脑栓塞病人30例,其中女患者共14例,男患者共16例,年龄在三十二到八十三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六十一岁。
其中6例冠心病患者,11例心肌病患者,10例肺心病患者,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
全部患者都符合以下诊断的标准。
(1)头颅做过CT确诊是脑栓塞。
(2)引起栓塞的一些心脏疾病,经过心脏彩超及胸片等检查。
(3) 神经功能障碍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发生而且病发症状严重。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两眼看东西感觉麻痹,大、小便不能控制,四肢瘫痪或偏瘫,失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1.2治疗方法
治疗时尤其注意对患者原发病的诊治,采取对房颤并脑栓塞患者进行脑保护,改善血液循环,抗凝,扩血管等方案治疗。
对合并各种不同并发症的病人进行对症解决,对并发有癫痢的病人进行抗癫治疗,对是高颅压的病人实施脱水降颅压。
具体如下。
(1)对心房颤动的治疗。
用药物阿斯匹林或华法令进行抗凝治疗。
对于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下的慢性心房颤动病人,没有心肌梗死、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些高危因素,可以采取阿斯匹林治疗。
若心房颤动连续超过四十八小时,抗凝治疗最少坚持三周。
心房颤动时必须控制好心室率速度,不能过快。
复发性心房颤动要窦性心律需维持好。
(2)治疗脑栓塞。
对脑栓塞的治疗最根本的是要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脑水肿减轻了梗死的面积范围也就缩小。
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的方法可以防止已经栓死的血管产生逆行,如果病发在六个小时以内的脑血栓患者可以采用链激酶或者尿激酶等溶栓药物进行超早期的溶栓治疗,在治疗时要注意观察出血的并发症,如果是出血性梗死,绝对禁止用抗凝法治疗。
2 治疗结果
2例因肺部感染并大面积脑栓塞死亡,16例痊愈,12例好转。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也越来越老龄化,近些年来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每年都呈现增高的趋势,脑栓塞的发病率更是有增无减。
据报道文献临床资料统计,男性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几率比女性高达两倍。
本组临床实际统计数据女患者共14例,男患者共16例,实践证明这和文献报道中男性多于女性理论相符合。
在临床上心源性的脑栓塞患者比较多,心房颤动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房颤时心房尤其是心脏和耳朵处的肌肉几乎会停止收缩,心房内的血液流通受阻后变成附壁血栓,附壁血栓脱落后进一步形成栓子再进入大脑血管引起脑栓塞。
除此之外比如心房颤动引起心搏出量的减少,心肌变性引起的心肌收缩无力或者是心脏扩大这些因素也有利于附壁血栓的形成。
由于颈内动脉的自然发展是大脑中动脉,因而心房颤动导致的脑栓塞大多数发生在颈内动脉中,并且多数栓子流到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如果闭塞的话会导致偏盲,半边身感觉有障碍或者是对侧偏瘫。
临床上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急性发病的死亡率高达15%,瘁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衰,肺部感染或者是脑疝,假如不除掉导致栓子形成的来源,多半数都会再次复发,复发后的病人预后会更差。
所以平时对这种病预防的关键是积极控制并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从而可以阻止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宏伟.房颤并脑栓塞一二级防治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8(19).
[2]王光.老年人房颤并发脑栓塞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08).
[3]赵英强,路美娟,杜哲.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近况[A]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C].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
[4]欧家满,吴平生.心房颤动的现状[J].当代医学,2009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