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中医辨证研究进展(一)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19 04
E 中医 2 1 7月第 3 02年 4卷第 7期
Hee JT M,u 0 2 V l 4. o7 b i C Jl 2 1 。 o 3 N . y
囊
萋警 誊
蕾 : ’ ’ :。 。 :: 麓 应性 鼻炎研究进 展
史春 和 韩 福谦
( 河北省 唐县人 民医 院耳 鼻喉科 , 北 唐 县 河
【 关键词 】 鼻 炎, 变应性 , 常年性 ; 中医疗法; 综述
02 5 ) 7 3 0
【 中图分类号】 R6.1; 7 1 . ; 5 【 7 2 R 6 0 3 R一 5 3 2.5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1— 6 ( 1 o —04 0 02 21 2 7 1 —4 1 9 D) 9
生化之源 , 肺之 阴津需 脾 气运 化 水谷 2 1 辨证论 治 .
药物组成 : 附子 9g 肉桂 3g 熟 熟 , , 精微 以填 充 , 气 充 沛有 赖 后天 水谷 应性 鼻 炎 患 者 分 为肺 气 虚 寒 型 ( 6 阳 , 肺 3 精微不断充养 , 而气之根 又在 肾 , 肾虚 例) 脾气虚弱 型 (0例 ) 肾阳不足 型 地 黄 、 山药 、 山茱 萸 、 骨 脂 各 1 , 补 2g 诃 、 3 、 则摄 纳 无 权 , 不 归 源 , 气 易 于 耗 (2例 ) 气 卫 五味子 、 干姜各 9 g 。瘀 血阻络 型 , 1 及肺经伏 热 ( 8例 ) 4型 。肺 气 子 、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鼻鼽的治疗多 以益气 固表 以治本 , 表通窍 以治标 为大法 。 疏
气虚 , 一则主水化津液功能失调 , 易于形成水湿 、 痰饮之 “ 根” 夙 ,
- - .
疏 表通 窍主要用于鼻鼽之发病期 , 多选用 的方剂 有桂枝 汤 、 苏 香
饮 、 芎散 , 夷 散、 耳散等 ; 川 辛 苍 由于 鼻 鼽 之 发 病 有 营 卫 不 和 之 因
鼻塞等为特征 的鼻病 , 临床耳 鼻喉 科 的常见病 之 一。属祖 国 是
吴茱萸 、 细辛等温 阳益肺之 品 , 治疗 7 2例 中 , 痊愈 4 0例 , 显效 1 5 例 , 效 I例 , 有 I 无效 6例 , 总有效率 9 . % 。王 士贞等 将 鼻鼽 17
医学的“ 鼽” 鼻 范畴。在人 群的各个 年龄段 均 可发病 , 中又 以 其
N卫表御 邪功 能不 足 , 于感受 外 邪。内 有 “ 根 ” 外 感风 易 夙 ,
寒, 邪正相搏 , 肺气 不 得通 调 , 液 停 聚 , 窍窒 塞 , 津 鼻 遂致 鼻 鼽。
临床上本病的辨证论治 多是依据 病因病机 而采用 相应 的分型施 治, 晏氏 将本病 分为 3型 : 虚感 寒型治 以温 补肺气 、 风散 肺 祛
关键词 : 变应性鼻炎 ; 医药疗法 ; 究进展 ; 中 研 综述
中 图分 类 号 :7 5 2 16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0一 74 2 1 ) 8— 0 5— 3 10 o 0 (是指 以突 然和反 复发作 的鼻痒 、 嚏、 喷 流清 涕 、
散加味 , 视其 偏 虚的 脏腑 而 加减 ; 血 虚 风燥 型 。治 以养 血活 ③
血、 疏风开 窍 , 方选 桃 红 四物 汤加 味 。张 国雄 将 鼻 鼽 分 为 3
变态反应性鼻炎中医辨治浅谈

变态反应性鼻炎中医辨治浅谈摘要】变应性鼻炎(AR)是可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其中约20 %为季节性,40%左右为常年性,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0%~25%,且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现就变态反应性鼻炎中医辨治作一综述。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鼻炎中医治疗综述变态反应性鼻炎(AR)为现代医学病名,是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发病率越来越高,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对某些吸入的变应原 (过敏原)敏感性增高所致的变态反应 ,又称此病为“过敏性鼻炎”。
根据其临床特点,中医认为变应性鼻炎属于鼽嚏、鼻鼽、鼽水范畴,《素问》称之为“鼽嚏”,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首次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征,指出“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也”。
属中医的“鼻鼽”范畴,是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其治疗方法颇多,效果尚为满意。
近年通过对本病的深入研究,深刻体会到本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其诱因为风寒侵袭、气候突变或异气、异味刺激,而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是久病导致气虚阳微饮停,抗病能力低下。
1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有多种见解。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是因肺脾肾亏虚,又复寒邪侵袭所致。
认为此病辨证应分为风寒袭肺,肺脾气虚,肾阳虚,肺经伏热等。
另有一些学者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一些新观点,吴成山[1]提出鼻鼽在病因病机、症候特点上均与痰饮病类同,将其归于广义的痰饮,按照痰饮论治,尊“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选用理中汤、肾气汤合小青龙汤化裁。
邵健民[2]认为本病病久不愈者常常因寒而窍络不通,出现瘀血症状,故特别强调瘀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治疗多选用三棱、莪术等峻利破血之品。
鼻鼽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鼻鼽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病因主要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有关。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般包括辨证施治、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方案。
首先,中医辨证施治对于鼻鼽(变应性)鼻炎的诊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肺热咳嗽、湿热痰饮、脾胃虚弱等。
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辨病因、辨病机、辨病位、辨病证,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证,可以采取祛风散寒,开窍通窍的药物治疗,如葛根汤、麻黄汤等;对于湿热痰饮证,可以采用清热化痰、利湿排脓的药物治疗,如黄芩汤、半夏厚朴汤等。
中药治疗也是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进行组方,并根据辨证施治的要求进行配伍,达到调整病理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连翘、地龙、白花蛇舌草等。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以选择单味药或复方制剂,一般采用中药内服的方式治疗。
针灸是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过针刺穴位,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迎香、鼻翼、印堂、攒竹等,一般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持续一段时间,可以缓解鼻鼽(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此外,推拿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手法压迫、揉搓、捏拿等手法,刺激身体局部的经络和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拇指推、揉捻法、托举摇动等,一般持续一段时间,可以改善鼻鼽(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桂雄斌;伏广虎
【期刊名称】《大众科技》
【年(卷),期】2018(020)006
【摘要】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且易反复发作.文章分析了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文献,介绍了中医药对该病病因病机和治法的认识,以及辨证施治的研究进展情况,探讨中医药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疗效.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确切,不仅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可降低变应性鼻炎的复发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3页(P61-62,73)
【作者】桂雄斌;伏广虎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6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J], 李磊;张小梅
2.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J], 史春和;韩福谦
3.变应性鼻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J], 王瑞雯;万文蓉
4.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J], 沈露娜;吴昆旻;殷立平
5.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J], 马春; 李淑玲; 郝如彬; 杨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六经辨证论治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74580);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SDYAL19143) 作者简介:黎玉秀(199309—),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Email:754040104@qqcom 通信作者:谭智敏(197907—),女,博士,教授,主任医 师,研究 方向:耳 鼻 喉 科 学 中 医 临 床 研 究、耳 鼻 咽 喉 病 的 辨 证 规 律 研 究,Email: tanzhimin71@163com
中医学将 AR归于“鼻鼽”范畴,《素问·脉解》 中记载“所 谓 客 孙 则 头 痛、鼻 鼽、腹 肿 者,阳 明 并 于 上,上者则 其 孙 络 太 阴 也,故 头 痛、鼻 鼽、腹 肿 也 ”。 中医药在治疗 AR方面具有不良反应小、效率高、复 发率低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患者的认可[3]。中医学 者根据六经辨证规律确定相应治法,取得了可靠的
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调 理 体 质 为 治疗 1个 疗 程 。结 果 : 总 有效 率 鼻塞、 喷 嚏等 症 状 。儿 童 变 应 性 缓解期 以扶 助正 气 、 本 病遵 “ 急则治标 , 缓 9 5 . 9 6 %, 且 服药期 间未 发现 任何 鼻炎属中医学鼻鼽、 鼽嚏范畴, 中 主 。总 之 , 之 则 。在 辨 证 基 础 上 以 副作 用。张世 中等 应用 阳和 医药 内服 外 治疗 效 明 显 , 较 西 医 则治 本 ” 以散 寒 祛 汤加 减 治 疗 儿 童 变 应 性 鼻 炎 2 9 治疗手 段 多 , 副作用少 , 费用 低 , 补 肺健 脾 温 肾 治 其 本 , 例 。药 物组成 : 细辛 1~ 3 g , 炙黄 复发率 小 。兹将 近年 来 中医药治 风通 窍治其 标 内治 法 芪l 0~1 5 g 炙麻 黄 3 g , 桂 枝 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综述 2
予 参苓 白术 散 加减 治 疗 儿 0 g 、 黄芩 6 g ; 食 少、 便溏 、 金法 , 不 能 自收 ” , 指 出 了其 病 因病 机 。 瓜仁 l 0 g 、 苍术 1 0 g 、 牡蛎 童 变应性 鼻炎 3 7例 。药 物组 成 : 《 医学纲 目 ・ 鼻鼽》 日“ 阳明所至 自汗加 山药 2
利E 中医 2 0 1 5 年 3月 第 3 7卷 第 3期
He b e i J T C M, M a r c h 2 0 1 5 , V o l 3 7, N o .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2 6 1 9 . 2 0 1 5 . 0 3 . 0 5 4
的患病率 约 为 1 0 % , 且 呈 不 断 虚 、 肺 经伏 热 3型 辨 治 。发 作 期 枣 3枚 。 日 1 剂, 水煎 取汁分 早 、
变应性鼻炎化学介质及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中图号 :2 6 12 【 B 7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0 o5 2o }l l0 —5o (o 2o 一∞6 — 2 3 0
变应性 鼻 炎又称 变态反应性 鼻 炎. 即过敏性 鼻炎 , 分 常年性和 季 节 性 二 粪 . 者 多于 后 者 , 病率 占人群 的 前 发
5 ~2 % … % 2
。
等报普 , 清水样分毖物中 , 在 台有大量的 I , 血中 而
可升高或正常 , 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比例关 系 , 可能与 I
主要表现为发作 性喷嚏 、 鼻痒 、 鼻旒 大量清
滞等 , 主易并 发鼻 窦炎 、 往{ 鼻息 肉、 咽鼓管 功能障 碍 、 支气 管哮喘等病 。可发生于任何 年龄 , j童 及青春期 最 多, 在 对人类健 康影响很大。
胺、 自细胞三烯 、 前列腺素 D 等 6 2 种化学介质 的 含量 . 探 索了其含量与变应性鼻 炎病理 生理学机理及 临床 症状 的
关 系. 结果表 明自细胞三烯 、 前歹 腺素 D 在 变应性鼻炎 的 2 变态反应中有突出作用 。
2 辨证分型的研究
认为 , 白细胞三烯 、 激肽 、 前列腺素 D 等 舟质是 引起 鼻 2 蛄膜 充血的主要物 质 组胺可 引起 喷嚏和流滞。Lm ba dl d
收 稿 日期 :g 1 0 1修 稿 日期 :1 1 1 2 2O —1 —1 ; 20 —1 —1 1
但 床一亦有鼻涕牯稠 、 告 二 鼻粘膜充血 的患 者; 者气虚 、 再 阳
从细胞 中释放 出丧 的物 质 。近 年来 , 由于分子 生物学 、 分 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 , 对变应性鼻 炎的 发病帆理 中的化学 介质的作 用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 这些化学 介 质 , 有些关 系 到发作症状 ( 如鼻痒 、 喷嚏 、 鼻分泌物 等) 的轻重 ; 有些则不 仅关 系到症状 的轻重 , 也关 系到垒身 是否畏 寒、 粘膜是 鼻 否充血等与口 医辨证密切相关的症状 。例如 ,N c r M al i R e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应性鼻炎中医辨证研究进展(一)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辨证论治;综述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变应原(即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也是呼吸道变态反应的常见表现形式。
一般由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的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变态反应。
主要症状表现为突然和反复性发作的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涕和鼻塞等。
目前,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体系主要由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医患宣传教育四部分构成1]。
首要步骤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手段。
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和症状持久的患者可采用特异性变应原免疫治疗,同时也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认为,变应性鼻炎当属“鼻鼽”范畴,对其主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文献中都有相关记录。
其中,《内经》认为此病主要与时令气候有关,亦与经络、脏腑,特别是肾有关。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有“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的记载,指出肺脏虚冷是发病的重要病因。
明代《医学纲目?卷二十七?鼻鼽》中的“运气鼻鼽有二,一曰火攻肺虚鼻鼽;二曰金助肺实鼻鼽”,又指出了火热亦可发病。
同为明代的薛立斋提出了肺脾致虚的观点,正如《内科摘要?卷上?元气亏损内伤外感症》所载:“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禁嚏喷。
余曰:此脾肺气虚不能实腠理。
”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至现代,中医经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的发生原因2]有二:一是内在因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主要是肺、脾、肾三脏虚损;二是外在因素,多为风寒、异气之邪侵袭鼻窍所致。
值得指出的是,外因与内因常合而为患,脾气不充,肾元亏虚都会致肺气虚弱,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发为此病。
因此,本病以内因为本,外因为标,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发病过程,即急性发作期与间歇缓解期。
发作期时以外感邪实为主,间歇缓解期则多见肺脾肾三脏亏虚而复感外邪。
而外邪则主要是风邪,外邪侵袭风邪为首,多与寒、热相夹为病,正所谓“风邪乃百病之长”。
程氏3]从过敏性疾病的病变特点以及对风邪致敏的病因病机等方面,提出了过敏性疾病当从风邪论治的观点,在临床治疗上应紧紧把握住“治风”这一中医抗过敏的大法。
徐氏4]则认为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病因与症状均与风邪有关,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型分为:①风邪独盛,肺气不宣;②外感风寒,痰饮内伏;③风邪外感,痰热内蕴;④正虚邪恋。
发作期治法宜疏风抗敏、宣肺通窍,祛风散寒、化饮平喘及清热宣肺通窍。
干氏5]认为本病有实证与虚证之别,实证为肺有热邪或寒袭肺冷,虚证则有卫阳不充,脾阳不振或肾阳衰微。
邵氏等6]提出本病的发生或因于肺气虚寒,或因于脾虚和肾虚。
吴氏7]认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水液输布失常为变应性鼻炎的病机,治疗则从痰饮论治,将其分为三型:肺虚饮停型治以补肺固卫、温化水饮,用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化裁;脾阳虚弱型治以温阳健脾,化饮利水,用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化裁;肾阳虚弱型治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冯氏8]将变应性鼻炎分为三型:肺气虚寒
型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脾气虚弱型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肾元亏损型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王氏9]也认为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辨证也主要是四型:肺气虚弱、脾气虚弱、肾阳不足与肺经伏热。
现笔者就近年来中医在变应性鼻炎辨证分型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肺气虚弱型
鼻为肺之窍,肺气虚弱,风寒之邪乘机犯鼻,内伤于肺,正邪相争,致肺气不得宣通,鼻窍壅塞。
主要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鼻内黏膜肿胀、色苍白;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倦怠懒言,面色淡白,或有自汗,气短音低,或咳嗽痰稀;舌淡苔薄,脉虚弱。
林氏10]研究发现肺气虚患者鼻腔分泌物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亦低于正常人。
cAMP含量低,而环核苷酸的含量和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比值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cAMP/cGMP的水平调节着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的激活和脱颗粒反应,当腺苷酸环化酶受抑制、cAMP含量减少、cAMP/cGMP比值降低时,化学介质的释放就增强和加速,从而影响鼻黏膜的反应程度。
赵氏11]研究表明,肺气虚则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OKT3、OKT4、OKT8、OKT4/OKT8)均比正常组低,表明肺气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影响T细胞的免疫调控。
cAMP和cGMP为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两者的协调平衡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和自稳。
变应性鼻炎患者病变组织存在cAMP降低,cGMP升高,致cAMP/cGMP降低,使靶细胞肥大细胞(MC)和嗜碱性粒细胞(BC)易于脱颗粒而触发变应性鼻炎。
宋氏12]研究发现,肺气虚患者
局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以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主导,与变应性鼻炎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相符合。
邱氏等13]所进行的变应性鼻炎证型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中,256例参与研究的患者中有124例属于肺气虚弱型,结果表明:肺气虚弱型临床发病较多,且以季节性发病为多见,鼻痒、打喷嚏及鼻塞的症状较明显,且鼻黏膜颜色以苍白及淡红色为主。
2脾气虚弱型
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
若脾气虚弱,则肺气不足,肺失宣降,津液停聚,寒湿久凝鼻窍而致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甚或嗅觉减退,鼻内黏膜肿胀明显、色苍白,或鼻甲息肉样变,或中鼻道息肉;伴有头重头昏,神疲气短,面色萎黄或白,四肢困倦,胃纳欠佳,腹胀便溏,舌质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濡缓。
鹿氏14]对10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了中医分型与变态反应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肺脾虚型患者血清IgE水平最高,鼻分泌物嗜酸性细胞增多的比例也较多,进一步表明脾虚更易诱发变应性鼻炎。
严氏等15]对变应性鼻炎虚寒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进行测定,发现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中NO水平和NOS活力明显高于郁热证组,都较正常组有明显升高。
邱氏等16]利用泻下法造成豚鼠“脾虚”模型,应用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建立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运用健脾益气的中药进行反证。
实验动物被动皮肤免疫反应(PCA)试验,鼻分泌物及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和MC计数等观察表明,脾虚状态下豚鼠对致敏原的应答反应较对照组强烈,即在同样的致敏作用下,脾虚的动物
更易遭受攻击,以致出现更严重的变态反应而发病。
从动物实验的角度证明了脾虚与变应性鼻炎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运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了实验依据。
在邱氏等17]的另一项有关研究中,补中益气汤对于实验性脾虚型变应性鼻炎具有抑制鼻黏膜EOS及MC浸润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改善鼻部症状的机理之一。
在其对于变应性鼻炎证型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脾气虚弱型在临床上也较多见,在256例患者中有72例属于此型,且患者年龄较小,鼻黏膜水肿程度较重,这与鼻塞的症状相对应18]。
3肾阳不足型
肾主命门之火。
肾阳不足则肺无以温养,风寒之邪乘虚内侵发为此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鼻内黏膜肿胀、色苍白,双下鼻甲肿胀,分泌物清稀如水,伴有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神疲、小便清长、夜尿多或遗精早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与免疫遗传密切相关,而“素体阴虚”或“素体阳虚”者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与现代医学认为变应性疾病与免疫遗传基因相关符合。
研究表明,肾与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相关,且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皮质轴的功能。
吴氏19]研究发现,肾阳虚患者单核细胞ANAE(α-醋酸萘脂酶)活性显著低于肾阴虚者,且肾阳虚以Th下降为主,肾阴虚以Ts下降为主,均影响T细胞的免疫调控。
邱氏等20]为探讨肾阳虚与变应性鼻炎发生的关系,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卵清蛋白在豚鼠身上建立起了肾阳虚变应性鼻炎病证的复合模型。
通过观察动物的症状,鼻腔分泌物及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计数,PCA实验,血浆cAMP、cGMP和cAMP/cGMP检测及温肾药的拮抗作用,从而对模型进行评价。
试验结果初步显示:①从PCA试验的阳性结果、鼻部症状及MC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肾阳虚模型组对致敏原的应答反应较其他组强烈。
②肾阳虚型豚鼠的症状特点以鼻流清涕较为突出,而温补肾阳对这一症状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故初步推测,温肾药可能具有调节环核苷酸水平及抗胆碱能样的作用,可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及药理研究来验证。
③豚鼠局部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全身阳虚程度相一致,从实验的第14天开始,实验组随着用药量的增加,部分动物由于阳气的耗竭而死亡,死亡前多数出现了类似“哮喘”的症状。
临床调查的结果表明,合并有哮喘患者病情最重。
在临床研究中,肾阳虚型患者病程较长,以常年性发病为多见,流涕较多,血清IgE尤其高,也进一步说明肾对免疫功能调节的重要作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