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气滞胸闷(香苏散)
2 行气和胃
偏寒(配藿香、半夏、生姜)
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偏热(配黄连、竹茹)
偏气滞痰结(配半夏、厚朴)
3解毒——鱼蟹毒
4安胎——气滞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煎服 ,3-10g。不宜久煎 功效比较
苏叶
行气而散表寒
理气
苏梗
顺气而利胸膈
9
荆芥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唇形科植物荆芥
药 材 地上部分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 外感风寒,头痛鼻塞
阳明头痛(川芎茶调散) 风冷者(配细辛)
2祛风止痛 齿痛 风火者(配黄连、石膏)
鼻渊,为治鼻渊头痛要药(苍耳子散)
3消肿排脓——外科常用药,未溃者消散,已溃者排脓 疮痈肿毒(仙方活命饮)
20
寒湿带下(配鹿角霜、炮姜) 4燥湿止带
湿热带下(配黄柏、车前子) 5止痒—— 皮肤瘙痒
发汗解表
桂枝
辛甘助阳,重在温经通阳,并能活血
4
细辛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 药 材 全草
5
处方用名 细辛
性味归经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应用
1 发散风寒
外感风寒表证(九味羌活汤) 阳虚外感(麻黄附子细辛汤)
2 祛风止痛
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风冷,胃火牙痛(单用) 风湿痹痛(独活寄生汤)
17
处方用名 藁本、西芎 性味归经 辛、温。归膀胱、肝经 功效应用
1 祛风散寒——风寒表证,头痛身疼,尤宜于巅顶头痛
2 胜湿止痛——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煎服,3-10g 血虚头痛者忌服
18
白芷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伞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 药 材根
辛温解表药

春时老人常食“三粥” 《千金方》 “一曰地黄粥,二曰防风粥,三曰紫苏粥。” 防风通圣丸-腹型肥胖,便秘伴HBP
紫苏
-紫苏的干燥茎叶
• 功效
• 发表散寒 • 行气宽中 • 解鱼蟹毒 • 安
胎
白芷
-白芷的根
功效
• 解表祛风 • 通窍止痛 • 化湿止带
• 消肿排脓 都粱丸 痛证:+白芷
羌活
-羌活的根茎 • 功效
• 散寒祛风 • 胜湿止痛
• -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肢体所致的肢体疼
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 -太阳经头痛
生姜
•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散寒止咳
• “晨吃三片姜,赛过人参汤”-过氧化物歧化酶 • 苏轼 《苏沈良方》 “子苏子” -“姜制之” • “呕家圣药” • 蒲辅周:呕吐清水难忍-含生姜一片
治法与常用中药
-基本治法:八法 程仲龄《医学心悟》“汗、吐、下、和、 温、清、消、补” -具体治法: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
一、汗
法
-(解表法)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开泄腠理, 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治法。 适应证 1) 外感表证 2) 水肿 3) 疮疡(泛指体表化脓性疾病 )初起 4) 麻疹透发不畅兼表证者
• 表证: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
所致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 症状: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 水肿 • “开鬼门(宣肺发汗),洁净府” •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 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外感表证-祛邪发汗(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正气素虚-扶正发汗(益气发汗、养血发汗、助 阳发汗、滋阴发汗)
使用注意
1.应用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可发汗太过。 2.不宜应用 1) 表邪已解 2) 麻疹已透 3) 疮疡已溃 4) 自汗、盗汗、失血、吐泻和热病后期伤津者
单元节辛温解表药

单元节辛温解表药单元节指的是每个季节中的节气,辛温解表药是中医中的一类药物,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寒性疾病。
在不同的季节中,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辛温解表药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介绍各个季节的推荐药物以及其相关治疗作用。
冬季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人体易受风寒侵袭,导致感冒、咳嗽等疾病。
针对这些问题,中医推荐以下两种辛温解表药:1. 桂枝汤桂枝汤是颇具代表性的辛温解表汤剂。
它以桂枝为主药,加入芍药、生姜、大枣等辅助药物煮制而成。
此汤具有发汗解表、暖胃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咳嗽、头痛、口干等症状。
2. 麻黄汤麻黄汤是另一种常用的辛温解表汤剂。
它以麻黄为主药,加入桂枝、杏仁、石膏等辅助药物煮制而成。
此汤具有发汗解表、开窍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咳嗽、头痛、恶寒等症状。
春季春季气温渐暖,但仍然寒凉,人体也容易寒邪侵袭,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
以下两种辛温解表药可供选择:1.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一种温中解表的汤剂,它以黄芩、栝蒌、半夏、黄芩等为主要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宽胸利气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咳嗽、胸闷等症状。
2. 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散是一种以防风、羌活、川芎等为主要药物的散剂。
此药有辛温解表、祛风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咳嗽、风湿等症状。
夏季夏季气温高,人体易受到暑湿、热风的影响,导致感冒、咳嗽等疾病。
以下两种辛温解表药可供选择:1. 石膏汤石膏汤是一种以石膏、桂枝、芍药等为主要药物的解表汤剂。
此汤有清热解暑、解毒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暑湿中暑、发热口渴、热病等症状。
2. 葛根汤葛根汤是一种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汤剂。
它以葛根、芦根、银花、连翘等为主要药物,适用于感冒、喉痛、热病等症状。
秋季秋季气温开始降温,但天气仍然干燥,容易引发咳嗽、口干等症状。
以下两种辛温解表药可供选择:1. 二陈汤二陈汤是一种温中散寒、解表化痰的汤剂。
它以陈皮、干姜、茯苓、甘草等为主要药物,适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2. 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汤是一种辛温解表、清热解毒的汤剂。
中兽医学-解表药与方剂(辛温)

桂枝能够刺激汗腺,促进发汗,对于治疗风寒感冒 有一定效果。
03
桂枝还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对于缓解关 节疼痛有一定作用。
紫苏叶
01 紫苏叶具有散寒解表、行气宽中的作用,常用于 治疗感冒、咳嗽等病症。
02 紫苏叶能够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干、咽痛等症 状。
03 紫苏叶还能够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 对于缓解胃肠不适有一定作用。
代表药物:麻黄、紫苏、生姜等。
常用方剂:三拗汤、止嗽散、小青龙汤等。
风湿痹症的治疗
风湿痹症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关 节疼痛、肌肉麻木等症状。辛温解表药 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常用 于治疗风湿痹症。
代表药物: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等。
常用方剂:麻黄加术汤、乌头汤、 薏苡仁汤等。
THANKS
辛温解表药
麻黄
麻黄具有散风寒、宣肺气、散痰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
麻黄具有发汗作用,能够扩张皮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起到解表散寒的作用。
麻黄还具有利尿作用,能够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水分的排出,对于治疗水肿有一定 效果。
桂枝
01
桂枝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感冒、关节疼痛等病症。
桂枝汤
总结词
桂枝汤是中兽医学中常用的辛温解表方剂,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详细描述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其中桂枝能够发散风寒、通阳解肌,芍药能够 养血柔肝,甘草能够调和药性,生姜和大枣能够调和营卫。该方剂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营卫不和等 症状。
九味羌活汤
总结词
九味羌活汤是中兽医学中常用的辛温解 表方剂,具有发汗祛湿、散寒止痛的功 效。
辛温解表药

3.止血 炒炭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 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荆芥
用法用量 煎服,4.5~9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解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 炭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
性味归经 辛、 甘,微温,归 膀胱、肝、 肺、脾经,
防风
1.祛风解表:本品性微温,药性和缓,质柔润, 古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可“通治一切 风邪”,
3.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中毒所致的腹痛吐泻,
苏叶:长于解表 苏梗;长于理气
荆芥
性味归经 辛、 微温,归肺、 肝经,
荆芥
古人谓本品“为风病、血病、疮病要药,” 1.祛风解表:本品性微温,药性和缓,对于 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都可用,
1 风寒表证,如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表证,如银翘散,
2.透疹止痒:并有消疮之功, 1 麻疹不透, 2 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3 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如败毒散、
麻黄、桂枝功用对比
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 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适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 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喘咳证及风水 水肿等,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 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 用,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 血滞诸证、蓄水证等证,
桂枝
性味归经 辛、Leabharlann 甘,温,归心、 肺、膀胱经,桂枝
1.发汗解肌 表 :本品辛散甘缓温通,发汗解 表作用缓和,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表实证、表虚 证都可以用,
2.温通经脉:本品性温,有温通血脉、散寒止 痛之功效,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诸证,
1 风湿痹痛, 2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3 胸痹证,
4 脘腹冷痛,
辛温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麻黄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1)风寒表实无汗证。
(2)肺气不宣的喘咳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
桂枝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
(3)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4)虚寒腹痛。
(5)阳虚水肿,痰饮证。
紫苏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证】
(1)风寒感冒,咳嗽胸闷。
(2)脾胃气滞证。
(3)气滞胎动证。
(4)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生姜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
(2)胃寒呕吐。
(3)风寒客肺的咳嗽。
(4)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2013 A 生姜和肉豆蔻均有的功效是
A.涩肠
B.发表
C.温中
D.止咳
E.止汗
『正确答案』C
第1页。
辛温解表药[专家学习]
![辛温解表药[专家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7cc0636b376baf1ffc4fad65.png)
此外,紫苏鲜品外用,还有一定的止血效果。
一类特制
35
(五) 紫 苏
5.紫苏不同部位入药功效比较:
苏梗
发散风寒力差,理气安胎用较好,
故胎动不安多用。
苏叶
善发表散寒 。
苏子
善理气袪痰。
一类特制
36
河
北
农
业
中 药 紫 苏
大
学 动 物 科 技 学
小
院 史
结
万 玉
一类特制
37
(六) 细 辛
1. 用药部位及特征:
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3.功能:
发汗解肌,温经止痛,通阳化气。
一类特制
17
(二) 桂枝
4.主治与配伍:
(1)感冒:主对风寒感冒,发热恶寒。若表实 无汗,常与麻黄配伍,如麻黄汤;若表虚有 汗,则与白芍同用,eg桂枝汤。
再如:桂枝、白芍、白芷 、炙甘草各10g, 大枣3枚,煎汁入药,拌入饲料中治疗孤狸、 水貂的感冒。
荆芥偏于散寒 防风偏于祛风
一类特制
30
河
中
北 农
药
业 大
植
学 动
物
物 科
荆
技 学
芥
院 史
小
万 玉
结
一类特制
31
(五) 紫 苏
1.药用部位及特征
用唇形科植物紫苏的 叶入药,茎入药为苏 梗,种子入药叫苏子。
一类特制
32
(五) 紫 苏
一类特制
33
(五) 紫 苏
2.性味、归经:
辛,温;入肺,脾经。
个子
原植物
一类特制
20
(三) 防风
防 风 个 子
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有什么区别

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在药物性质、作用和适应症上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药物性质上,辛温解表药的药物性质多属温性,辛凉解表药的药物性质多属凉性。
因此,在药物性质上,这两种药物存在本质的区别。
其次,在作用上,辛温解表药主要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辛凉解表药则主要具有发散风热的作用。
这是因为它们的药物性质不同,导致其作用方向和效果也有所不同。
最后,在适应症上,辛温解表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的表症,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等。
而辛凉解表药则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的表症,如发热重、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等。
这是因为它们的药物性质不同,导致其适应症也有所不同。
总之,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在药物性质、作用和适应症上均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合理选用药物,以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也要注意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辛温,以发散风寒 为主要功效,又称发散风寒药。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以恶寒重, 发热轻、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痛、口不 渴、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部分药物兼有宣肺平喘、利水、胜湿 止痛等作用,可用于咳喘、水肿、风疹瘙 痒及风湿痹证等兼有表证者。
麻黄
【性味归经】 辛、微苦, 温。归肺、 膀胱经。
苏叶:长于解表 苏梗;长于理气
荆芥
【性味归经】 辛、微温。 归肺、肝经。
荆
芥
古人谓本品“为风病、血病、疮病要药。” 1.祛风解表:本品性微温,药性和缓,对 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都可用。 (1)风寒表证。如荆防败毒散。
(2)风热表证。如银翘散。
2.透疹止痒:并有消疮之功。 (1)麻疹不透。 (2)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3) 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如败毒散、 银翘败毒散。 3. 止血 ( 炒炭 )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 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3、用量用法 细辛:3-5g;丸散0.5-1g 辛夷:包煎
4、分类
发汗解表:麻黄、桂枝(解肌)、 紫苏、生姜、香薷
祛风解表:荆芥、防风、苍耳子 祛风散寒:藁本、白芷
发散风寒:羌活、辛夷
练习与思考
一、单选题 1、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宜选用哪种性能的药物
A 甘温
B 辛温
C 辛凉
D 苦寒 E 苦温
练习与思考
紫
苏
1.发汗解表:发汗解表之功较和缓,兼 可宣肺止咳。 (1)外感风寒轻证。
(2)外感风寒咳嗽。如杏苏散。
(3)外感风寒兼有脾胃气滞者。如 藿香正气散(液),香苏散。
2.行气宽中:并有和胃止呕、理气安胎之功。
(1)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湿滞吐泻。如藿香
正气散(液)。
(2)气滞痰结之梅核气。如半夏厚朴汤。 (3)脾胃气滞之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3.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中毒所致的腹痛吐泻。
2.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麻黄与香薷功效比较
相同点: 发散风寒,利水消肿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强,为辛温发汗峻品, 善治风寒表实证。又宣肺平喘
香薷:发汗力弱,长于解暑化湿和中, 为“夏月麻黄”,善治阴暑证
阴暑证:感受风寒(静而得病)
----暑天风寒感冒
阳暑证:感受暑热Βιβλιοθήκη 动而得病)----类似中暑
苍耳子
【性味归经】 辛、苦,温。 有小毒。归 肺经。
辛夷
【性味归经】 辛,温。归 肺经。
苍耳子与辛夷功用对比
共同点:质轻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 窍,常相须为用治疗鼻渊头痛。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 风疹瘙痒。辛夷专治鼻渊,为治鼻渊头痛之 要药。 苍耳子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辛夷入煎 剂传统宜包煎,但现在临床上常不包煎。
麻
黄
1.发汗解表:本品辛开苦降温通,善于开 宣肺气,发汗作用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 实证(无汗、脉浮紧)。发汗力强,为辛 温解表之峻品。
2. 宣肺平喘: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喘实证, 寒热均可。 3.利水消肿:本品为宣肺利尿的要药, 用于风水水肿(水肿兼有表证)。
本品还可用于风湿痹痛、阴证疮疡等。
麻黄
葱白
葱
白
1.发汗解表:风寒感冒轻证。如葱豉汤。
2.散寒通阳:阴盛格阳证。如白通汤。 3.散结通络下乳(外敷):乳汁郁积,乳 房胀痛;疮痈肿毒。
西河柳
返 回
小
证。
结
发散风寒药:有发散风寒功效,主治风寒表
麻黄 桂枝
发汗之力较 强,相须配 用,治风寒 表实无汗重 证。 宣肺平喘、利尿。 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止痛及阳虚水肿。
(3)寒湿中阻之呕吐:如藿香正气散(液)。 (4)晕车、晕船呕吐。 (5)用于一些止呕药的炮制,增强止 呕作用。如姜制竹茹。 3.温肺止咳:用于风寒咳嗽。如杏苏二陈汤。
尚有解半夏、南星毒及鱼蟹毒的作用。
生姜系药食常用之品,日常食用,有 健胃消食作用。生姜的医疗保健作用,在 民间有许多谚语,如: “家备生姜,小病不慌。” “出门带块姜,时时保健康。”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 方。”
B苍耳子
C辛夷
D防风
E藁木
返 回
作业:
1、何谓解表药?其功效、适应范围是什么?
2、解表药分几类?各类性能特点是什么?
3、试以麻黄性能特点论述麻黄的功效、应用。
4、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功用异同点。
5、白芷、羌活、藁本均治头痛,有什么区别?
麻黄、桂枝功用对比
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 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 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喘咳证及风 水水肿等。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 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 均可用。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 寒凝血滞诸证、蓄水证等证。
3.通阳化气:本品能温通阳气,助水湿的运化。
(1)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如苓桂术甘汤。
(2)心动悸、脉结代。如炙甘草汤。
(3)中焦虚寒之脘腹疼痛。如小建中汤。
(4)胸痹。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桂枝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 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出血等忌 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荆芥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解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 炒炭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
【性味归经】 辛、甘,微 温。归膀胱、 肝、肺、脾 经。
防
风
1.祛风解表:本品性微温,药性和缓,质柔润, 古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可“通治一切 风邪”。 (1)外感表证:风寒风热都可用。 (2)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常与荆芥相须为用。
通鼻窍,又可止痛,治 鼻塞、头痛等症。可治 牙痛。
要点 1、主治证 风寒表实无汗:麻黄 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桂枝
阴暑证:香薷(夏月麻黄)
风寒风热表证皆宜:荆芥、防风
细辛:阳虚外感 羌活:上半身(身半以上)痹痛 太阳头痛
白芷:阳明头痛
2、功效 行气安胎:紫苏 解鱼蟹毒:紫苏、生姜 通鼻窍: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
麻黄为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
紫苏
生姜
发汗之力较 弱,可治风 寒感冒的轻 证,止呕, 解毒。
解鱼蟹毒。 解毒、止呕作用强。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防风 发散风寒, 止痛;治 羌活
风寒表证 白芷 以头痛身 疼为主。 细辛
风湿痹证, 关节疼痛者。
更为常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
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
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藁本
【性味归经】 辛、苦,温。 归膀胱、肾 经。
藁
本
1.祛风散寒:本品辛温香燥,性升散,归膀 胱、肝经,药势上达巅顶,善祛太阳经风寒 湿邪,且能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 如神术散、羌活胜湿汤。 2.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风热表证——辛凉解表药
部分解表药还兼有利水、平喘、 胜湿止痛、透疹、消疮等作用,可用 于水肿、咳喘、风湿痹痛、麻疹、风 疹、疮疡初起等证。
概 述
(五)使用注意 1、发汗不宜太过。
2、自汗、盗汗、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 慎用。 3、因时因地制宜。
4、不宜久煎。
返回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4)头痛、鼻渊、牙痛、风湿痹痛等证。
(5)中恶或痰厥所致的卒然神昏窍闭.如通关散。
2.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停肺之咳喘证。如小青
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
【用法用量】有小毒,煎服,1~3g;散剂 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气虚多汗,阴虚阳亢,肺燥干 咳,肺热咳嗽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紫苏
【性味归经】 辛、温。归 肺、脾经。
白芷
【性味归经】 辛,温。归 肺、胃经。
白
芷
1.祛风散寒:用于风寒表证。如九味羌活汤 (颗粒)。 2.通窍止痛:本品辛散温燥,芳香上达,善散 阳明经风寒湿之邪,通鼻窍,止疼痛。 (1)阳明经头痛(前额痛)。 (2)牙痛。 (3)鼻渊头痛。 (4)风湿痹痛。
3. 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痛。如仙方活命饮、 透脓散。 4.燥湿止带:用于寒湿带下,为治带下病的 常用药。 尚有祛风燥湿止痒、消斑除臭之功,外
细辛
【性味归经】 辛、温。归 肺、心、肾 经。
细
辛
1.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通窍:本品辛散温 通,气味芳香,性善走窜,散寒力强,能外 散表寒,内除里寒,并有良好的通窍止痛作 用。
(1)外感风寒挟湿证。如九味羌活汤。 表寒证、 (2)阳虚外感。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里寒证 (3)血虚经脉有寒证。如当归四逆汤。 都可用。
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如蠲痹汤。 3.止痉:有祛风止痉之功,用于破伤风.如玉真 散。 4.透疹止痒:用于麻疹初起,难以透发者。
羌活
【性味归经】 辛、苦,温。 归膀胱、肝、 肾经。
羌
活
1.发散风寒: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气味芳香 雄烈,主散太阳经风寒湿邪,止痛作用亦强。 (1)外感风寒挟湿证:如九味羌活汤(颗粒)。 (2)外感风寒湿邪,头痛身疼,周身困重: 如羌活胜湿汤。 善治太阳经头痛——项后疼痛。 2.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如蠲痹汤。 善治腰以上(上半身)风寒湿痹,尤以肩 背肢节疼痛者佳。
香薷
【性味归经】 辛,微温。 归肝、脾、 胃经。
香
薷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本品辛散微温,归肺、 脾、胃经,既能散风寒表邪,又能祛暑邪,化 中焦湿浊。李时珍指出:“香薷乃夏月解表之 药,如冬月之用麻黄。”其发汗解表之力与麻 黄相似,有“夏月麻黄”之称。 (1)阴暑证。如香薷饮。 (2)暑温证。如新加香薷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