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汇展:网络流行用语

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汇展:网络流行用语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有网友认为,“yyds”“绝绝子”等个性化用语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在使用。
实际上,近几十年来,每一代青少年在表达上都追求语言的个性化。
就像曾经的80后使用的“狂汗”“886”“顶”“灌水”等网络用语,90后创造的由字母、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等组成的“火星文”一样,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yyds”“emo”“绝绝子”“爱豆”等个性化语言的大量使用,不仅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更重要的是会伤害母语的纯洁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9篇1 适度引导,健康发展(50)苏良轩如今,网络用语不断出新,像“yyds”“绝绝子”等。
有人认为这会导致一种“文字失语”现象,更有人认为这会导致语言交流障碍,甚至是会伤害母语的纯洁性。
而在笔者认为,网络语言到来已经势不可挡,则正确引导,推陈出新,汉语会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就如文言文发展成白话文,繁体字变为简体字,网络语言的到来也就应时而生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网络语言是新生事物,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其年轻化,多元化,通俗化的特点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其本身的特点不仅能够使书面语言变得生动活泼,更能够丰富语言的信息内涵,并且通俗易懂,语言简洁,完全符合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这样的方方面面无不满足了大众的生活需要。
网络语言能否进入作文的辩论词

网络语言能否进入作文的辩论词
网络语言这个话题一直都存在着争议,究竟它是一种语言的衰退还是一种新兴文化的展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问题的两面性。
赞成方阵营往往会这样说:"语言的发展向来是与时俱进的,网络语言正是互联网时代新生的语言形式。
它简洁生动,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交流和自我表达。
拒绝网络语言进入作文就等于否定了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
"
不过反对派也并非无理取闹:"网络语言大量使用缩写、错别字和生造的新词新语,这种随意性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
它过于简单化,缺乏内涵和文化底蕴,难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
把这种'语言垃圾'带入作文,无异于用'潦草'来代替'书写规范'。
"
在我看来,双方的观点都没有完全正确,也都没有完全错误。
网络语言的确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我们不能完全排斥它,但也不能肆意滥用。
作为语言工具,网络语言在口语交流和网络社交中当然可以使用。
但在正式的书面语境下,比如作文,我们还是应该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形式。
不过,适度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元素,以增加作文的亲和力也是可以的。
关键是要掌握好分寸,不能放任自流。
网络语言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我们没有必要对它战战兢兢,但同时也要有保留,切不可完全替代规范语言。
保持一种包容但有节制的态度,
网络语言和规范语言就能够在作文中和谐共存了。
网络的利与弊辩论赛反方辩词

1、不少中学生沉迷网络,甚至犯罪,不就是弊大于利不?2、对方说上网可以查资料,但中学生上网就只就是查资料不?您对上网搜寻不良信息作如何解释呢?3、网络语言大量使用弱化中学生民族文化素质,网上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不能不令人担忧。
5、请问对方辩友,您们上网究竟就是为了干什么?难道仅仅就是查资料,从来没去守望上灌水、去LOL玩过不?6、有些中学生上网造成了犯罪等较严重的问题,对方怎么瞧?7、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
不仅耽误了学习,甚至犯罪,这对方辩友又怎么瞧呢?8、许多中学生(80%)受网络不良影响而甚至犯罪,这不就是上网弊大于利不?答:我想质疑对方数据的真实性,从我们身边瞧起,我们学校有40%的学生受网络不良影响不?9、既然上网可以学习,国家为何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完善教育机构?10、上网抄作业又怎么瞧? 答:这就是不对,但这仍就是由于家长瞧护不严所致,也就是因为个人道德品质的问题,与中学生上网利弊无关,请问,如果学生想要抄作业,不上网不也可以抄到不?11、网络就是虚拟的世界不?这不暗藏危机不?正方:亲爱的主席,对方辩友们,您们好!既然对方辩友觉得上网就是不好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有哪一位没有上过网呢?既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就要带头!如果对方辩友认为上网不好的话,那为什么您们还要上网呢?我们小学生仅仅就是针对找资料、学习这方面来上网,难道这也有错不?反方:现在因为上网过度而引发的疾病并不少,像“上网综合征”等等,对方辩友对此又如何解释呢?2、正方():诸如“上网综合征”等等疾病的确就是有一些,但就是,对方辩友,您们难道没有上过网?您们上过网,又为什么没有得“上网综合征”呢?我们小学生还就是有一点自制力的,不会上网过度,因此,这类的疾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反方:请问对方辩友,您们口口声声说上网就是为了查资料,那么您们在网上用来查资料的时间究竟占总时间的百分之几呢?3、正方:我们上网并不一定就是去查一些资料,但就是难道游戏就没有好处了不?不知对方辩友就是否玩过一款名为《开心农场》的游戏,在这款游戏里,您需要自己经营一个牧场。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1. 引言1.1 网络时代的汉字使用状况在网络时代,汉字的使用状况呈现出多样化和普遍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社交媒体、网上论坛等平台上频繁使用汉字进行交流和表达。
与传统的纸质书信或文献相比,网络上的文字交流更加便捷和迅速,汉字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常常使用汉字进行文字表达和沟通。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文字内容短,一些人可能会出现随意、粗糙地使用汉字的情况,导致汉字误用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网络流行语、网络用语中也经常涉及汉字的使用,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也为汉字的误用提供了土壤。
网络时代的汉字使用状况呈现出快速、多样化和普遍化的趋势。
对于汉字误用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探讨其原因和影响,以便逐步改善和完善汉字的正确使用方式。
1.2 汉字误用的现象汉字误用的现象在网络时代尤为突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人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经常出现拼写错误、词义混淆的情况。
有些人为了追求个性化表达,会刻意歪曲汉字的意义,使得原本清晰的语言变得模糊不清。
在网络用语中,许多年轻人倾向于使用简化或减少汉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导致汉字的应用范围被不断限制。
在教育环境中,一些学生由于对汉字认识不够深入,常常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影响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汉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给语言习得和文化传承带来了严重影响。
加强对汉字使用规范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倡导正确使用汉字的观念,势在必行。
2. 正文2.1 社交媒体中的汉字误用社交媒体中的汉字误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频率的增加,许多人在使用汉字时出现了各种误用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文字的准确表达,还可能给读者造成误解。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人存在着使用简化字代替繁体字的现象。
由于简化字与繁体字有着不同的字形和意义,这种替换往往会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性。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一、简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其语言使用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汉语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时代性、新颖性和广泛传播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词汇变异现象。
这种词汇变异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对网络交流、语言传播乃至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另一方面,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流行语通过谐音、缩略、隐喻、反讽等手段实现词汇变异,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新型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推动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探究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这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网络交流的健康发展。
1.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产生背景网络流行语,作为汉语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频繁使用,并体现出新颖性、创造性和短暂流行性等特点的词汇或短语。
这些词汇或短语往往由网民自行创造,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进而延伸至现实生活,成为一定时期内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并使用的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更是为网民提供了发表观点、分享经验的广阔空间。
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成为网络空间中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
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现象

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现象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交际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际从现实交际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
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错别字现象,然后从网络交际的语境和主体两方面对语言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加以深入分析,为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冲击,最后对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
如“克(刻)苦、惨(残)酷、脉博(搏)、恣(姿)态”等。
纠正错别字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人随便写字,别人不认识,而引起误会,那就失去了文字的交际作用,甚至给工作带来损害。
但是,在网络语言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别字满天飞,如:“菌(俊)男、霉(美)女、油饼(有病)、板斧(版副)、幽香(邮箱)、打雪丈(打雪仗)、密马(密码)、粉发涂强(奋发图强)、气死我乐(气死我了)、偶是穷银,木油米(我是穷人,没有米)”等等,这些别字的出现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困难。
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
中小学生在网络语言中频繁使用错别字的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研究汉字20余年的陕西省委党校任学礼教授认为,目前汉字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汉字文化的危机已经出现。
他说:“这种另类语言不仅破坏着汉语的纯洁性,也恶化了人际交往的环境,最终导致理解歧义和沟通障碍。
”一、网络交际中的语言错别字现象(一)语言运用规则的错别字1.谐音的滥用。
如数字谐音,用“886”代指“拜拜了(再见)”、“7456”代指“气死我了”、“837”代指“别生气”、“3344”代指“生生世世”、“521”代指“我爱你”等等;如汉字谐音,用“美眉”代指漂亮妹妹、用“斑竹”代替“版主(电子公告版管理员)”;利用数学算式的读音谐汉语词音,如(≈1.414)代指“意思意思”;英语“音译”,如用“伊妹儿”代指“电子邮件(E-mail)”、用“瘟都死”代指“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用“屁兔”代指“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II)”、用“酷(cool)”表达一种时尚、风格和个性[1]。
论流行网络用语议论文作文(通用9篇)

论流行网络用语议论文作文(通用9篇)相信大家都写过作文吧,特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那么议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流行网络用语议论文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流行网络用语议论文作文篇1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
从年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
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冲击着我们的汉字文化区域。
面对这些,大多数人选择了接受并苯还承担着传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着规范汉字的原则。
网络让世界变成一个村,在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让你的“天涯若比邻”的梦得以完成,但是,你确定作好准备了吗?当网络游戏让你迷失心智时;当电脑辐射危害你的健康时。
面对这些,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的不满与无奈。
前些日子,网上流行了一句:“古时候,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如今,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小了蛋糕。
”这一极具调侃色彩的话语,在网络上一窜而红,成为广大网民对物价上涨的新的诠释。
这幽默的语言中,反映的是广大网民对物价的不满与无奈。
除此之外,还有前几年流行的“蒜你狠”、“糖高宗”等,恢谐地运用一语双关,极度表示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和恐慌。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与现下流行的事物挂钩的。
前不久的“神马都是浮云”则是根据现在人们压力过大,所衍生出来的一类流行体,用东北幽默的语言特点将其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我们不否定,网民们运用汉字来进行一系列对情感的宣泄。
但是这样一窜而红的网络用语真的好吗?前不久,曾有学校明确指出,在作文里不得出现网络流行语,如“神马”、“给力”在这里我们先不说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仍可反映规范汉字的重要性。
我们无法阻止网络流行语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必需规范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网络的利与弊辩论赛反方辩词

网络的利与弊辩论赛反方辩词1、不少中学生沉迷网络,甚至犯罪,不就是弊大于利不?2、对方说上网可以查资料,但中学生上网就只就是查资料不?您对上网搜寻不良信息作如何解释呢?3、网络语言大量使用弱化中学生民族文化素质,网上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不能不令人担忧。
5、请问对方辩友,您们上网究竟就是为了干什么?难道仅仅就是查资料,从来没去守望上灌水、去LOL玩过不?6、有些中学生上网造成了犯罪等较严重的问题,对方怎么瞧?7、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
不仅耽误了学习,甚至犯罪,这对方辩友又怎么瞧呢?8、许多中学生(80%)受网络不良影响而甚至犯罪,这不就是上网弊大于利不?答:我想质疑对方数据的真实性,从我们身边瞧起,我们学校有40%的学生受网络不良影响不?9、既然上网可以学习,国家为何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完善教育机构?10、上网抄作业又怎么瞧? 答:这就是不对,但这仍就是由于家长瞧护不严所致,也就是因为个人道德品质的问题,与中学生上网利弊无关,请问,如果学生想要抄作业,不上网不也可以抄到不?11、网络就是虚拟的世界不?这不暗藏危机不?正方:亲爱的主席,对方辩友们,您们好!既然对方辩友觉得上网就是不好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有哪一位没有上过网呢?既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就要带头!如果对方辩友认为上网不好的话,那为什么您们还要上网呢?我们小学生仅仅就是针对找资料、学习这方面来上网,难道这也有错不?反方:现在因为上网过度而引发的疾病并不少,像“上网综合征”等等,对方辩友对此又如何解释呢?2、正方():诸如“上网综合征”等等疾病的确就是有一些,但就是,对方辩友,您们难道没有上过网?您们上过网,又为什么没有得“上网综合征”呢?我们小学生还就是有一点自制力的,不会上网过度,因此,这类的疾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反方:请问对方辩友,您们口口声声说上网就是为了查资料,那么您们在网上用来查资料的时间究竟占总时间的百分之几呢?3、正方:我们上网并不一定就是去查一些资料,但就是难道游戏就没有好处了不?不知对方辩友就是否玩过一款名为《开心农场》的游戏,在这款游戏里,您需要自己经营一个牧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交际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际从现实交际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
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错别字现象,然后从网络交际的语境和主体两方面对语言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加以深入分析,为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冲击,最后对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交际语言错别字危害规范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
如“克(刻)苦、惨(残)酷、脉博(搏)、恣(姿)态”等。
纠正错别字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人随便写字,别人不认识,而引起误会,那就失去了文字的交际作用,甚至给工作带来损害。
但是,在网络语言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别字满天飞,如:“菌(俊)男、霉(美)女、油饼(有病)、板斧(版副)、幽香(邮箱)、打雪丈(打雪仗)、密马(密码)、粉发涂强(奋发图强)、气死我乐(气死我了)、偶是穷银,木油米(我是穷人,没有米)”等等,这些别字的出现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困难。
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
中小学生在网络语言中频繁使用错别字的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研究汉字20余年的陕西省委党校任学礼教授认为,目前汉字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汉字文化的危机已经出现。
他说:“这种另类语言不仅破坏着汉语的纯洁性,也恶化了人际交往的环境,最终导致理解歧义和沟通障碍。
”一、网络交际中的语言错别字现象(一)语言运用规则的错别字1.谐音的滥用。
如数字谐音,用“886”代指“拜拜了(再见)”、“7456”代指“气死我了”、“837”代指“别生气”、“3344”代指“生生世世”、“521”代指“我爱你”等等;如汉字谐音,用“美眉”代指漂亮妹妹、用“斑竹”代替“版主(电子公告版管理员)”;利用数学算式的读音谐汉语词音,如(≈1. 414)代指“意思意思”;英语“音译”,如用“伊妹儿”代指“电子邮件(E-mail)”、用“瘟都死”代指“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用“屁兔”代指“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II)”、用“酷(cool)”表达一种时尚、风格和个性[1]。
如果这样的字词层出不穷,势必对汉语的语音构成负面影响,造成日常用语的混乱,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谐音字词让人难以会意,会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2.词汇的畸变。
如将“我”写成“偶”、将“美国”写成“米国”、将“这样子”写成“酱紫”、将“用心写”写成“造砖”、将“随意写”写成“灌水”、用“扁”表示“揍、打”,甚至把拼音字母进行随意简写,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写成“GG、JJ、DD、MM”等[2],这样再造的怪异词汇、简写甚至是错别字增加了信息的噪声,让人不知所云,使用时既不经济,修辞效果也不好,甚至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
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汉语的坏习惯,很多生造的词汇在汉语中原本就有对应的规范词汇,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让读者费尽心机、难以琢磨,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
3.语法的背离。
如“他很阳光”、“她很淑女”等病句在网络聊天室或电子公告版(BBS)中是司空见惯的了。
又如“有事短我”,其实际意思是“有事给我发短信息”,这里的形容词“短”充当了动词;再如“joking de”,极具“洋泾浜”色彩,意思是“开玩笑的”,“开玩笑”用英语单词“joke”的现在分词形式“joking”,而助词“的”用汉语拼音,英语和汉语混杂在一起使用,实在是不伦不类。
还有“I服了U”(意思是“我服了你”)、“IC( I see)”(意思是“我明白了”)、“这次考试能pass(及格)就好了”、“你真让我感到好jealous(嫉妒)”等等[3],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在网络交际中随处可见,既违反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又破坏汉语的语言完整性和纯洁性。
(二)语言表达内容的错别字这主要是指网络交际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现象。
有人曾通过百度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高达4681个之多,与现代文明极不相称。
频繁出现的网络脏话,如“TMD”(国骂,“他妈的”三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你BT”(“变态”两字的第一个字母)等,趣味低俗、叫人生厌。
光怪陆离的网名,如“性感妞、重色轻友、非礼、裸奔”等,格调不雅。
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语言在网络交际中不断地变形翻版,呈有增无减的趋势,蒙上了“俗气”的阴影,造成精神污染,对汉语的规范使用造成危害。
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的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
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
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并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4]。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传承过程中重要的载体,因此网络交际中的语言错别字现象,无疑是对语言文字的交际和传承功能的挑战,对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形成冲击,让人不能小觑。
二、网络交际语言错别字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运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的规范和标准”(第十五条),依法从2001年1月1日期开始执行,但作为阅读平台的网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全然是一派“无法无天”的现象,逆势飞扬的错别字现象愈演愈烈蔚然成风。
长此以往,“错的”成了“对的”,那还有“对的”可言吗,净化网络语言迫在眉睫。
如此下去,网络语言成了一堆看不懂的符号。
大量错别字及网络语言堆砌成了语言,还是中国的语言文化吗?中华灿烂的文化还会久远的正确的得以弘扬和传播吗?今天你写错几个字,明天他写错几个字,日积月累,网络上呈现的究竟会有多少错别字?到那时又将是怎样的语言,怎样的中国语言文化,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冲击了中国语言文化,我们要正视这种现象,从自己做起,以对中国语言文化负责任的态度,尊重中国的汉字文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写错别字,至少不要故意写错别字,净化网络语言环境,传承中华文明。
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现象不仅破坏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而且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很不利的。
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还处于学习阶段,语言文字基本功还不是很扎实,再加上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好奇求异,如果过多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将会影响到他们对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
乱造简化字,滥用错别字,语法混乱,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极可能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不仅会导致青少年一代语文素养的降低,而且会导致青少年一代道义责任感淡漠。
三、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出现错别字必然性的分析互联网及其派生出来的交际方式正改变着现代人的生存和文化状态,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都经受着数字化时代的冲击。
语言不是超脱的、静止的,它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而不可能做到单纯划一。
网络交际中的语言错别字现象究竟源自何处,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语言错别字现象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现实中面对面聊天、书面交际的语境不同,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各种语言“出格”现象提供了土壤和新材料,是促成语言发生变异的客观条件。
1.网络交际的便捷性。
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民们为了信息交流的迅速,文字输入的便捷快速,特别是在聊天时为应答对方的话语或做出快速反应,在网络交际中就有了大量的数字或汉字谐音及中英文随意简写,如“JJ, 8858,我急需支援, 3Q”(姐姐,帮帮我吧,我急需支援, thank you)。
另外,某些畸变词汇的出现,竟源于中文输入法的将错就错,在最初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没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
比如大部分网民在使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版主”这个词时,输入“banzhu”后敲一下回车键或空格键,显示在屏幕上的是“斑竹”两个字,而不是“版主”。
若需正确输入该词,由于输入时选字困难,就需击键三次,进行两次选择,然后才能得到“版主”这个词。
网民们为了迅速快捷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就将以最快、最简捷的方式敲击出来的字作为首选,将错就错以弥补上网计时收费、网速慢的缺陷,省时又省钱,而所表达的意思网友也能明白,这样程序自动生成的词汇“斑竹”等一些词汇就似乎约定俗成,很快被网民认可和运用起来。
追求便捷性是网络交际中语言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催化剂。
2.网络交际的虚拟性。
在网络社区中交际对象一般是无定的、随意的,你不能确切地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也许是相反的、倒置的,可以改变和隐藏自己。
人人都可以在这特殊的语境中实现真正的平等,彼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全凭电脑屏幕上的字符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充分表现出网民们“不重对象重沟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网络交际“避实就虚、避形就神”的独特性。
因此在语言运用上就呈现出纷繁多样、变化不定、委婉含蓄、追求趣味的特点,如用“菜鸟”指刚刚上网的新人;用“@生代”指以SOHO的方式工作、以Email的方式交往、以一键(见)钟情、一网(往)情深的方式恋爱的群体。
在网络交际中,语境是虚拟的,青年网民们对此情有所钟,因此将最前卫、最新鲜的社会信息注入到网络这个全新社区里,语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间,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在这种语境下,语言的自由度最大,约束性最小,可以语所欲语,言所欲言,为网络交际中语言的自由和随意发挥提供了一个载体[7]。
3.网络交际的全球性。
网络是一个不受限制的开放环境,人们可以在这个电子空间里自由地漫游。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种和性别,只需进入互联网就可以遨游其中。
这里未设红灯,毋要护照,无需签证,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登录网站,到你喜欢的网络社区聊天、发帖子、写文章,可以用网上QQ来给好友留言,能够与身处网络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联系交往,网络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网络实现了信息交流的时空无阻碍化,不需要统一的时间,也不必限定哪个地点,人人可以利用网络来平等地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
由于这种交际的全球性,为减少语言障碍,更好地实现个人对其交际关系的自由占有,青年网民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依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将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生造和使用了大量特殊的“洋泾浜”混合语[5]。
这不利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反而会成为人际交往的语言障碍。
网络交际的主体特点是导致语言错别字现象的主要因素。
(二)青年网民们乐此不疲地去创造、设计、推广和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为语言错别字现象提供了主观条件据有关机构调查, 80%的网民年龄在35岁以下,青年人是网络交际的主流群体。
青年人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意识状态,使网络交际中语言带有鲜明的“年轻特色”,充满朝气并富于反叛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