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网络语言弊大于利

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粗俗泛滥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
但网络语言如此简单草率,不就糟蹋了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
如今的网络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随处可见。
我们通过Google进行搜索,发现包含“T MD(他妈的)”字眼的中文网页有521个,而这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
虚拟世界心烦意乱的生活,网络空间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全球范围内城市文化的色情暴力倾向都是网络粗俗语言泛滥的原因。
2、过度流行流行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度吧。
网络上的新兴词语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言规范的词语。
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有网络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
现在的孩子开口“286”,闭口“7456”的,甚至在其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
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怪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有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
例如,气死我乐——气死我了;“气疯” ——“弃轰”等等。
对于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打语言基础阶段的孩子及青少年而言,汉语规范只是刚刚接触,根本无法清楚地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符合规范的,这样就会混淆他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3、语意模糊网络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不懂的现象。
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于从未接触过电脑或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那样难以弄懂。
比如,在聊天时为了方便,发了个“Y(Why?为什么?)”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你知道对方是否也和你一样弄懂了呢?也许,对方会发一大堆问号回来,问:“这是什么意思?”4、过度求新网络语言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BBS 有电子公告板、电子公告牌、电脑告示牌、在线公告牌多种说法;版主也被写成“班主、版猪、斑竹、版竹”等等。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1. 引言1.1 网络时代的汉字使用状况在网络时代,汉字的使用状况呈现出多样化和普遍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社交媒体、网上论坛等平台上频繁使用汉字进行交流和表达。
与传统的纸质书信或文献相比,网络上的文字交流更加便捷和迅速,汉字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常常使用汉字进行文字表达和沟通。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文字内容短,一些人可能会出现随意、粗糙地使用汉字的情况,导致汉字误用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网络流行语、网络用语中也经常涉及汉字的使用,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也为汉字的误用提供了土壤。
网络时代的汉字使用状况呈现出快速、多样化和普遍化的趋势。
对于汉字误用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探讨其原因和影响,以便逐步改善和完善汉字的正确使用方式。
1.2 汉字误用的现象汉字误用的现象在网络时代尤为突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人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经常出现拼写错误、词义混淆的情况。
有些人为了追求个性化表达,会刻意歪曲汉字的意义,使得原本清晰的语言变得模糊不清。
在网络用语中,许多年轻人倾向于使用简化或减少汉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导致汉字的应用范围被不断限制。
在教育环境中,一些学生由于对汉字认识不够深入,常常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影响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汉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给语言习得和文化传承带来了严重影响。
加强对汉字使用规范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倡导正确使用汉字的观念,势在必行。
2. 正文2.1 社交媒体中的汉字误用社交媒体中的汉字误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频率的增加,许多人在使用汉字时出现了各种误用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文字的准确表达,还可能给读者造成误解。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人存在着使用简化字代替繁体字的现象。
由于简化字与繁体字有着不同的字形和意义,这种替换往往会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性。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一、简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其语言使用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汉语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时代性、新颖性和广泛传播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词汇变异现象。
这种词汇变异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对网络交流、语言传播乃至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另一方面,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流行语通过谐音、缩略、隐喻、反讽等手段实现词汇变异,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新型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推动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探究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这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网络交流的健康发展。
1.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产生背景网络流行语,作为汉语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频繁使用,并体现出新颖性、创造性和短暂流行性等特点的词汇或短语。
这些词汇或短语往往由网民自行创造,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进而延伸至现实生活,成为一定时期内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并使用的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更是为网民提供了发表观点、分享经验的广阔空间。
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成为网络空间中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
写作文为什么不能用网络词语

写作文为什么不能用网络词语网络词汇可以出现在生活中,但不允许出现在高考作文卷上,即使是“给力”、“神马”、“伤不起”、“有木有”等“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都会被当作错别字扣分,笑脸、哭脸等网络符号在阅卷老师手下也将“一视同仁”。
可惜原因就是你所说的,禁用网络热词,不是所谓的捍卫中文的“纯洁性”,而是并不是所有的阅卷老师都熟悉网络热词,为了避免误伤,避免争论,所以一律不准用。
但是,这种情况只在上海等一部分地区出现。
对于高考到底能不能使用网络语言还有很多争议,个不同地区之间规定也不尽相同。
但是为了高考顺利通过,最好还是不要以身犯险的好。
现在,不少学生张嘴就用“偶”、“晕”、“稀饭”、“强”、“顶”等网络语言交流,这些语言有时还会出现在日记、作文中。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组教研组长杨雪珍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有这样一句话:“上个星期天,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在1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看了之后,搞得老师一头雾水。
碰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老师一般都会用红笔圈出来,旁边打上问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诸如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拍砖(批评、点评)、菜鸟(新手)、油墨(幽默)、果酱(过奖)之类的网络语言太平常了,孩子们几乎是脱口而出。
他们认为网络语言活泼生动,轻松有趣,和同学网上聊天、书信往来,都会用类似语言,有时顺手就会用在日记和作文中。
“如果现在的学生连网络语言都不懂,那就有点‘悲催’了。
”杨雪珍开玩笑说,网络语言可以用在口语中或非正式书信中,但在正式考试中,还是不赞成使用网络语言的。
网络语言在作文中被灵活运用,有时候确实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三宏志班语文教师王燕举例,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是一台286,内存不足,反应迟钝”。
但王燕认为,在课堂上还是要提醒学生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会让阅卷老师觉得运用语言不规范,从而影响分数。
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一、目前网络语言不规范的几种表现从网络语言的类型来看,字母、符号、繁体字混合搭配,中西语言结合使用的现象随处可见,网络语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书面语的规范,造成了语言不规范的现象。
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具体表现在语音不规范、用字不规范、用词不规范、用语不规范和道德不规范等。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语音不规范网络聊天是一个模拟“面对面”虚拟的网络交际平台,网民们常常使用错误的语音吸引对方的注意。
例如故意使用错误的读音也可以凸显出词语的笨拙可爱,这类词虽然幽默可爱,但是错别字太多,难以让不了解网络语言的人理解。
可耐(可爱)、米有(没有)、帅锅(帅哥)、霉女(美女)、咕狗(google)、人参公鸡(人身攻击)等。
酱很不错啊!(这样很不错啊!)、表嘛(不要嘛)、酿怎么行?(那样怎么行?)。
网民们为数字赋予了新的含义,随意排列组合0-9之间的数字,可以表达出其中的意思。
再比如:520(我爱你)、74(气死)、886(拜拜了)。
拼音有时也很不规范,用字母谐音代替汉字读音,把难以说出口的语言用拼音谐音代替,拼音谐音词和英语谐音词容易混淆。
例如:WBD(王八蛋)、JJWW(唧唧歪歪)等等。
(二)符号不规范网民们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字母、数字和其他特殊符号组成了一系列具有感情色彩,生动形象的键盘符号图形。
笔者认为,这些符号词已经造成了不规范的现象,影响到人们的日常交际。
首先,定义难辨,这些不和文字规范的符号图形夹杂在汉字中,让没有接触过网络语言的人因为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而感到疑惑;其次,影响交流速度,还有很多复杂多变的符号表情,在打字时要切换输入法,既费时费力又难以被记忆和归纳,影响了网络交流的速度;再次,汉字符号难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提倡使用简化字,而汉字符号多为繁体字、生僻字,很难记忆和使用。
“囧、槑”二字是2008年度网络上最流行的汉字,2009年度汉字的“简繁之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一些形象特别的合体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大量增加。
街头错别字的调查报告推荐5篇(揭示惊人现象)

街头错别字的调查报告推荐5篇(揭示惊人现象)篇1调查资料分析:一出去,便看见琳琅满目的店铺,以及旁边放置的招牌广告上的错别字,比如某体育用品店,把篮球错写成“蓝球”。
某小吃店把水饺馄饨写成“水饺混饨”某手机店把抢占先机错写成“抢占鲜机”还有的童装店,把大同小异错写成“大童小衣”。
还有的把装潢写成了“装璜”。
甚至有些饭店门口把炒饭错写成了“抄饭”不仔细查看,还真不知道哪里写错了呢!虽然我们小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少了,但是那些店铺的广告牌广告词却有增无减,希望那些写错别字的商家及时改正,这样,让世界上错别字越来越少,甚至没有。
篇2调查目的:收集街上的错别字,交流感受,向有关部门提出改正建议。
调查材料分析:通过一天的社会调查,可以看出街头错别字还真不少。
我调查了三十七家买吃的东西的店铺,三家手机维修店,以及一些零零散散、各种各样的店铺。
我发现有十二家店铺有错别字和繁体字的情况,一家饮品店将抺茶的抺写成了末,紧临的一家小餐馆的招牌上把西游记里人物牛魔王的魔写成了膜,还有一家店把冒牌的冒写成了帽,还有把与写成鱼的,把路写成卤的,把无写成乌的,把太忙写成泰芒的……也有写繁体字的,有的将合格证的证写成了它的繁体字,将一点的点写成繁体字,把鹅写成了繁体字,把龙写成了繁体字,把眼镜的镜写成了繁体字,把世界的世写成了视,又变成了繁体字。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待头错别字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2·倡议商家制作标准、规范的广告牌,尽量不要写错。
篇3今天,我和同学们专门去五马街检查用字情况,我们检查了100来家店,只找到了6家店是用字不规范的,有5家只不过是把成语换了字或采用了繁体字来做标题如(图1~5),只有1家把“有你不一样”,的“有”字写成了“由”字如(图6)。
我们商量了以后,感觉这是个商业街,错别字因该会少一点,所以我们分头行动:我去水心的社区和解放北路看一下有没有错别字,而其他人留在了五马街继续寻找。
我到了解放北路,只走了20家商店,就已经检查到了2个错别字。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分析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分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开始使用大量的网络语言,从而逐渐暴露出其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粗俗和不文明等。
由于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和传统语言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大,大大增加了其负面影响,所以语言研究者要重视这一方面,同时积极研究相关的语言,使其可以健康和文明的发展。
因此本文主要是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词语,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
最开始的网络语言主要是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和网民使用在网络上的语言。
产生并运用于网络上的语言就是网络语言。
随着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使其负面影响大大增加。
因此具体研究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一)网络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网络上,网民们普遍存在网络语言使用失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词语的变异,对词语随意理解,使人们的理解难度增加,同时对表意文字的完整性造成了破坏。
如天才被理解为天生的蠢材、可爱被理解成可怜没人爱等。
有的表意用符号和数字来表示,根据键盘上的符号将新的表达方式创造出来,虽然其比较生动,但是难以理解,如夫妻用-7表示等。
有的将原词用汉语拼音的缩写形式代替,如哥哥用GG表示、漂亮妹妹用PLMM表示等,或者将原词用英语字母的缩写形式代替,如面对面用FTF表示、女朋友用GF表示等。
另外有些音译词的美感不足,其主要是浪费网络资源,如奔腾处理芯片第二代PII用屁兔表示等。
2、顛倒传统的语法,主要表现在为三方面:第一、没有合理的搭配,如名词一般不会用“很”来修饰,但是在网络语言中,这种情况经常可以见到,如很风景等;第二、没有正确的语序,如“我走先”;第三、混合汉语和英文,如正郁闷着,用郁闷ing表示、开玩笑用joking de,这样既用汉语,又用英语,使其没有规范性,这些都与现代语言的规范不符。
(二)冲击着语文教学1、网络语言对学生正常的语言学习造成影响。
网络语言的坏处

网络语言的坏处汇报人:2023-12-16•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目录•网络语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网络语言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网络语言对社会道德的挑战01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随意创造的新词,这些新词往往不符合传统语言的规范,给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带来困扰。
随意创造新词网络语言中往往省略语法结构中的某些部分,如主语、谓语等,导致语法结构混乱,影响语言的规范性。
语法结构混乱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网络语言中经常使用一些模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导致语义不明确,容易产生误解。
由于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快捷性,往往会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影响语言的准确性。
混淆了语言的准确性错别字和语法错误语义模糊淡化了语言的情感色彩网络语言往往注重简洁和快捷,缺乏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使得语言变得冷漠和枯燥。
过度使用表情符号网络语言中经常使用各种表情符号来代替文字表达情感,过度使用表情符号会削弱语言的情感色彩,使语言变得单调乏味。
02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简化语言网络语言常常使用缩写、表情符号等简化语言形式,容易使青少年形成简化语言习惯,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
创造新词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新词、俚语等,这些词汇往往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规范,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误解或混淆。
语言暴力网络语言中有时会出现粗俗、暴力的语言,容易使青少年误以为这样的语言是正确的,从而形成不良的语言习惯。
误导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削弱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深度网络语言往往只注重表面意思,缺乏深度和内涵,长期使用容易使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忽视语法网络语言中往往忽视语法规范,容易使青少年形成错误的语法习惯,影响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缺乏文化底蕴网络语言往往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容易使青少年对传统语言和文化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其文化素养。
网络语言的使用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网络语言,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临泉县高塘乡铁旦小学孙大文2013年3月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摘要:如今互联网已发展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往方式,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得到了延伸,人们的语言行为和能力也在不断的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化。
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推崇。
然而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的存在确实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交际;语言;错别字一、网络语言的定义在网络上产生且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就是网络用语。
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
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人人平等,谁也无法限制你选择的自由。
二、网络语言的产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迄今不过半个多世纪,计算机史(从二十世纪80年代Internet这个名词产生)不过20年(真正高速发展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们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
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我国自1990年大力发展网络研究和应用后(特别是1995年后),由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中国的网络语言——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中(例如各种论坛、OICQ、E-mail、博客)等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载体、社会语言的变体——网络语言语体。
网络语言的成因,不只是为了输入方便‚在书面上,如果某人办一个杂志、一个版面,那是叫版主。
在网上要讲求效率,可能会打错,上网要花钱,而且你就算有钱,你打的慢一些,对方就可能不理你了,所以一打出来,有可能就是‚斑竹‛了,用就用着吧,后来一想又有道理,在古代就是竹子流泪,其实斑竹也是很辛苦的,聊天他也得陪着聊,这也是很形象,挺好的。
‛因此,微软操作系统上使用智能全拼输入系统,就是出现网络语言的一大原因。
由于网上会使用五笔打字的人聊聊无几,所以网民普遍使用全拼输入,由于上面的字词有很多不是按照使用频率排列,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就没有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所以大量使用同音字代替,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汇。
这个客观原因的深层次问题是由于汉字与电脑的瓶颈问题,汉字进入电脑并没有解决汉语能够在电脑上畅通无阻的问题。
成千上万的汉字是无法与几十个字的音素文字相比的。
电脑处理外语比处理汉字要快捷的多。
因此,网络上出现五花八门的词语是目前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网络迫切要求人们设计出更加方便快捷的汉字处理软件。
但是网络语言远远不是为了输入方便而大量产生的,网络语言是在互联网的运用中产生的,这就离不开培植他的这块土壤。
互联网本身的自由性、无限性、开放性、虚幻性等特色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因此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的方式也形成了一种有实与有虚、有静有动、交互、立体的特点,表现在网络语言上,就是广阔的自由度和随意性。
在网络的海洋里,性,能够创造独特身份,满足扮演不同角色的需要;一些年轻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也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重要原因。
尽管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其中的主体是年轻的大、中学生,技术人员,这个群体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活泼、好奇,充满了创新意识。
网络词语不仅代表了高效率,更有充满着一种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潮流感、前卫感。
这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创新‛精神是‚网络用语‛在年轻人之间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三、网络语言中错别字的存在及其影响(一)、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网络又总是作为一种休闲的媒体出现在大众眼前,就需要一种轻松随性的表达方式用于调侃和幽默,体现或炫耀发言者的智慧和创意,用于标新立异,体现个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
具体体现在滥用谐音、数字字母化、错用语法及滥用粗俗词语上。
1、滥用谐音在网络中我们都经常见到如:美眉(妹妹)、衰哥(帅哥)、大虾(大侠)、稀饭(喜欢)、斑竹(版主)、幽香(邮箱)、泥(你)、偶(我)等。
这种形式的产生首先与汉字的输入法有关,另外,也与一些网民故意将错就错,以取得轻松诙谐的聊天效果的心态有关。
虽然方便却让那些不懂的人难以理解,尤其给正常语言学习阶段的学生带来不利。
2、数字字母化网民们想出各种办法使得网络用语更简短,多用省略形式。
如:9494(就是就是),584(我发誓),3166(日语再见),4(for),555(呜呜呜,表示哭),b4(before),3x(thanks),l8ly(late-ly),GG (哥哥),MM(妹妹),How r u(How are you),IC(I see),I真F了U(我真服了你)等等。
3、错用语法如‚他很阳光‛、‚她很淑女‛等病句在网络聊天室或聊天工具(BBS)中是司空见惯的了。
又如‚有事短我‛,其实际意思是‚有事给我发短信息‛,这里的形容词‚短‛充当了动词;再如‚joking de‛,极具‚洋泾浜‛色彩,意思是‚开玩笑的‛,‚开玩笑‛用英语单词‚joke‛的现在分词形式‚joking‛,而助词‚的‛用汉语拼音,英语和汉语混杂在一起使用,实在是不伦不类。
还有‚I服了U‛(意思是‚我服了你‛)、‚IC( I see)‛(意思是‚我明白了‛)、‚这次考试能pass(及格)就好了‛、‚你真让我感到好jealous(嫉妒)‛等等,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在网络交际中随处可见,既违反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又破坏汉语的语言完整性和纯洁性。
4、粗俗词语这主要是指网络交际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现象。
有人曾通过百度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高达30,200,000个之多,与现代文明极不相称。
频繁出现的网络脏话,如‚TMD‛(‚他妈的‛三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你BT‛(‚变态‛两字的第一个字母)等,趣味低俗、叫人生厌。
光怪陆离的网名,如‚性感妞、重色轻友、非礼、裸奔‛等,格调不雅。
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语言在网络交际中不断地变形翻版,呈有增无减的趋势,蒙上了‚俗气‛的阴影,造成精神污染,对汉语的规范使用造成危害。
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的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
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
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并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
(二)、错别字的影响网络语言以形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
它凭借网络优势成为或正在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作为网络交际载体的网络语言也自然而然地强势发展起来,并日益向现实生活渗透。
‚网络‛发展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又造就了‚错别字‛,而‚错别字‛又影响到了我们正常的语言,就像是人类进化的过程一样,不断的以变化衍生着。
只是对于这些错别字来说,到底给们造成了哪些影响呢?1、正面影响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当今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方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积极地影响着他们:网络世界是一个推崇个性、崇尚创新的世界,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
在追逐前卫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动的、新鲜的、与传统已完全不同的养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
于是,花样另类、异彩纷呈、极具想象力创造力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
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就只用‚886‛代替;用‚偶像‛表示对方是令人呕吐的对象。
‚3Q‛-‚THANK YOU‛(谢谢)等等。
这些词语极大地发挥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了我们追求自由,崇尚创新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我们的语言创新能力。
而且网络语言便于交流。
现今社会,绝大多数的人都上网,并乐此不疲的通过上网的方式来接触外界,与外界交流。
我们可以看一下网络语言在我们当中实际使用情况,如:用‚粉丝‛代替‚FANS‛,就避免了在聊天状态下的中英文的转化;用‚9494‛、‚520‛等数字形式来表达‚就是就是‛、‚我爱你‛。
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打字聊天的速度;还有一些省略词的运用,如‚酱紫‛-‚这样子‛、‚表‛-‚不要‛,这些网络词语的运用,以其输入的便捷性、视觉的直观性和互动的积极性,无不体现着网络语言对交流方面的积极影响。
2、负面影响使人们摒弃传统的语言规则而不顾,一旦有了长期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会导致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的下降。
如某些旧词新意的情况:‚太平公主‛、‚芙蓉‛、‚山寨‛,一旦出现在阅读性资料中,就会让人不禁联想到‚超级大平胸‛、‚芙蓉姐姐‛、‚仿制品‛,从而表现在态度上就是不严肃,进而影响到阅读注意力,也使鉴赏力弱化或退化。
当代对于正常学习的学生们,如果将网络语言运用在教学上,对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如:把‚一往情深‛写成‚一网情深‛,这种故意写错别字、故意歪曲字词的本义,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淆甚至障碍,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在表达要求准确而严肃的公文里,如果同样使用网络语言就会影响到应用文的运用效果;还有网络语言中的一些‚无厘头‛格式,也会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放眼望去,上网的不仅仅是大学生,那些数理化公式还记不牢的初高中学生也悄无声息的加入到‚网民‛的大军中来了。
特别是学习负担不太重,又处于叛逆年龄的初中生也算是网虫一族的主要群体。
十三四岁的孩子接受新事物特别的快,而且一旦接受了马上就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网络语言也不例外。
有些网络语言已经迅速的成为他们的口头语,如:‚我靠‛、‚我晕‛、‚犀利哥‛、‚你在玩什么东东呀?‛、‚哥做的不是作业,做的是烦恼‛等等。
甚至他们用网络语言作为老师的外号,如‚剩女‛老师、‚青蛙‛老师、‚很S‛老师,听了这样的话,老师真是胆战心惊。
他们已经视会说网络语言为时尚前卫的象征,谁不会说网络语言那他就太落伍了,同学们会笑话他的。
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还不懂网络,你原始人啊。
网络语言已经冲击了语文教学。
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学生已经将网络语言搬到了作文当中。
如‚酱紫‛、‚大虾‛、‚886‛、‚0‛(噢)、‚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人生就是刷牙,一手端着杯具,一手握着洗具‚,诸如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