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考试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考试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考试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考试大纲

(适用于化学专业)

课程编码:150712110

学时:4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考试方式:过程操作考核

额外携带的考试工具:无

考试持续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讲解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报告等]×80%+期末考核成绩×20%

一、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之后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学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熟悉物理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的判断和选择,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依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化学专业。共分三个部分。

二、考试内容

实验一恒温槽装配及性能测试

一、考试知识点

恒温槽的构造及恒温原理,分析恒温槽的性能,贝克曼温度计和接触温度计的调节及使用。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恒温槽的构造及恒温原理,初步掌握其装配和调试的基本技术。

2、绘制恒温槽的灵敏度曲线(温度一时间曲线),学会分析恒温槽的性能。

3、掌握贝克曼温度计和接触温度计的调节及使用。

实验二燃烧热的测定

一、考试知识点

氧弹卡计各主要部件的作用,掌握燃烧热的测定技术。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及相互关系,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考核要求

1、通过萘的燃烧热的测定,了解氧弹卡计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2、掌握燃烧热的测定技术。

3、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及相互关系。

4、学会应用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实验三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一、考试知识点

液体饱和蒸汽压和温度的关系: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真空实验技术,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汽化热与正常沸点。

二、考核要求

1、明确液体饱和蒸汽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液体饱和蒸汽压和温度的关系: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

2、用等压计测定不同温度下环己烷(或正己烷)的饱和蒸汽压,初步掌握真空实验技术。

3、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汽化热与正常沸点。

实验四异丙醇—环己烷双液系相图

一、考试知识点

阿贝折射仪与沸点仪的装置特点与操作步骤。沸点组成图的绘制方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物理化学实验手段中常用的物理方法—光学方法的基本原理。

2、绘制异丙醇—环己烷双液系的沸点—组成图,确定其恒沸组成及恒沸温度。

3、理解分馏原理。

4、掌握阿贝折射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实验五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综合)

一、考试知识点

1、掌握本实验的基本原理及测定相对分子量的方法。

2、能应用实验数据作图并求出ΔT和M。

3、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

4、了解影响凝固点精确测量的因素。

二、考核要求

1、掌握一种常用的相对分子质量差的方法。

2、解稀溶液理论。

实验六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测定

一、考试知识点

旋光仪的使用,零点的校正,实验操作步骤及其原理。

二、考核要求

1、根据物质的光学性质研究蔗糖水解反应,测定其反应速度常数。

2、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实验七表面张力测定(综合)

一、考试知识点

1、了解溶液表面张力测定(最大气泡压力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利用吉布斯公式计算不同浓度下乙醇溶液的吸附量。

3、通过对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加深对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表力与吸附量的关系的理解。

二、考核要求

1、测定不同浓度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表面吸附量和乙醇分子的横截面积。

2、了解表面张力的性质,表面吉布斯自由能的意义以及表面张力和吸附的关系。

3、掌握用最大泡压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实验八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标准平衡常数的测定(综合)

一、考试知识点

1、在一定温度下,氨基甲酸铵的用量多少对分解压力的影响?

2、对汞压力计读数进行温度校正。

3、装置中毛细管E与F各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在系统抽真空时必须将活塞1打开?负责会引起什么后果?

4、本实验为什么要用零压计?零压计中液体为什么选用硅油?

二、考核要求

1、测定不同温度下氨基甲酸铵的分解压力,计算各温度下分解反应的配合常数及有关热力学函数。

2、熟悉等压计测定平衡压力的方法。

3、掌握真空泵、恒温水浴、大气压计的使用。

实验九差热分析(综合)

一、考试知识点

1、了解差热分析仪的构造特点及配套设备。

2、掌握差热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操作技术。

3、掌握差热分析仪对CuSO

4〃H

2

O的差热分析及差热分析曲线的绘制。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差热分析原理。

2、学会差热分析仪的操作,并对硫酸铜作差热分析。

3、了解差热分析仪图谱定性、定量的基本方法,对实验结果作解释处理。

实验十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综合)

一、考试知识点

1、测定溶液中离子迁移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电量计的使用原理与方法。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希托夫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原理及方法。

2、明确迁移数的概念。

3、了解电量计的使用原理与方法。

实验十一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综合)

一、考试知识点

1、了解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及其实验操作。

3、能够利用实验数据求算反应的速率常数及其反应的活化能。

二、考核要求

1、通过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度常数。

2、求反应的活化能。

3、理解二级反应的特点。

4、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实验十二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极化曲线的测定(Ⅱ)恒电势法测定

极化曲线(验证)

一、考试知识点

1、了解金属钝化行为的原理和测量方法及电化学分析仪的构造。

2、掌握线性电位扫描法测定镍在硫酸溶液中的钝化行为。

3、测定Cl-浓度对Ni钝化的影响。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用恒电势法(控制电势法)测定极化曲线的方法。

2、测定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的钝化曲线及阴极极化曲线。

3、求钝化电势。

实验十三电渗(综合)

一、考试知识点

1、制备氢氧化铁溶胶及纯化的方法,

2、电渗的实验原理。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制备氢氧化铁溶胶及纯化的方法。

2、探索蛋白质净化机理。

实验十四盐类溶解热的测定(综合)

一、考试知识点

1、实验过程中I、U是否恒定得。

样品在加入的过程中,装置不可能保持完全绝热,体系存在热损失。

2、KNO

3

固体易吸水,在称量和加样过程中可能吸水,引起质量误差。

3、KNO

3

不可避免地会残留在加样漏斗中。

4、在加样过程中,KNO

3

5、加样过程可能会存在记时误差。

二、考核要求

1、了解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2、用电热补偿法测定硝酸钾在不同浓度水溶液中的溶解热,求硝酸钾的摩尔积分溶解热。

实验十五电泳(设计)

一、考试知识点

1、几种影响电泳的因素。

2、电泳的基本原理。

二、考核要求

1、溶胶的电泳现象。

2、掌握胶体的相对稳定性与带电的机理。

实验十六金属相图(验证)

一、考试知识点

1、了解本实验的方法、原理及其有关电位差计的使用。

2、掌握本实验的操作及热电偶的使用和校正。

3、熟悉用步冷曲线绘制相图。

4、知道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考核要求

1、学会用热分析法测绘Pb--Sn二组分金属相图。

2、掌握热分析法的测量技术。

3、熟悉微电脑控制金相炉(JXL--2)的使用。

4、了解热电偶测量温度和进行热电偶校正的方法。

实验十七热重法(TGA)测定聚合物的热性能(综合)

一、考试知识点

1、样品的制备。

2、聚合物热失重曲线的测试。

3、曲线分析。

二、考核要求

1、熟悉热重法(TGA)的基本原理。

2、掌握热重法(TGA)测定聚合物的热性能的方法。

实验十八气相色谱法测无限西稀释活度系数及偏摩尔混合热(综合)

一、考试知识点

1、如果溶剂也是易挥发物质,本法是否适用?

2、苯和环己烷分别与邻苯二甲酸二壬酯所组成的溶液,对拉乌尔定律是正偏差还是负偏差。

3、影响使用结果准确度的因素有那些?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原理,初步掌握使用方法。

2、测定无限稀释溶液中溶质的保留体积、活度系数。

3、通过对偏摩尔混合热的计算,了解气液色谱法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实验十九 X射线粉末照相法测定多晶结构

一、考试知识点

1、聚合物晶体衍射特点。

2、聚合物晶体结构分析方法。

二、考核要求

1、掌握X射线粉末照相法的实验原理和技术。

2、根据X射线粉末图进行多晶试样的物相分析。

3、测定晶胞中原子数目和原子位置。

三、基本题型及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讨论]×80%+操作考试成绩×20%。

(一)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讲解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报告。即观察过程又考核实验结果。

(二)期末考试成绩:采用实验操作的考核方法。实验操作考核即观察过程又考核实验结果。既考查对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实验结果。

(三)题型及分数比例:简答题50% 操作题 50% (四)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一般50% 综合40% 较难10% 四、选用教材:

《物理化学实验》复旦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车第二版。

五、课程主要参考书:

(1)《物理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1985年第二版。

(2)《物理化学实验》顾良正等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执笔人:王力川审核人:王力川

最新天津自考“经济应用数学”课程考试大纲

天津2012年自考“经济应用数学”课程考试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经济应用数学课 程代码:3093 编写弁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其它学业证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开考专业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对调整教育结构、广开成才之路,对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整体效益,对促进素质教育、增强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活跃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掌握专业知识、成熟技术和管理规范,具有完成职业任务能力的应用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强调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等素质的整合及其在具体工作环境中的应用。其课程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以职业为导向的整合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开发的。高等职业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大纲)是职业活动、学科知识和学习经验的综合反映,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的构造方式上,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1999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批准天津市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技术专业的试点工作。尔后,又批准了应用电子技术等十二个职业技术专业的专业考试计划。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关于天津市开展高教自学考试职业技术专业试点的批复》(考委[1999]7号)、《关于天津市申请开设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高职专业的批复》(考委[1999]24号)的意见和《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技术专业课程考试大纲编写要求》组织编制了试点专业有关课程的考试大纲。这些课程考试大纲尽力体现了前述特点。今后,还将继续修订,以臻完善。 《经济应用数学自学考试大纲》由刘光旭教授、张效成副教授、俞钟祺教授、王鹏涛教授、周禄新副教授及杜瑞文高级讲师等参加编写,刘光旭教授执笔。 《经济应用数学自学考试大纲》经专业委员会审定,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自1999年9月1日起试行。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1999年8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 《经济应用数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其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已具备高中(包括中等专业和职业高中)文化程度的自学应考者掌握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数学素质,培养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接受继续教育打下较好的数学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经济应用数学》的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是让自学应考者掌握一元微积分和线性代数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药学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承担院部:科技学院药学系学科组:药物分析学科组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分析化学课程在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化学信息的学科,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严密和系统的理论性,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准确的“量”的概念并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能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设计分析方案,初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探索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分析化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后续学习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及从事药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环境等行业工作的奠定重要专业知识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主要由滴定分析和重量分析组成。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仪器分析内容主要由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三部分组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部分内容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它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

大学物理B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B(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第5章:真空中的静电场 课程内容: 1、电荷和电场库仑定律 2、电场强度场强的叠加原理连续分布电荷的场强 3、电场线电通量高斯定理高斯定理的应用 4、静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势的叠加原理场强与电势的关系※ 5、电偶极子 6. 电流和电流密度欧姆定律电动势 基本要求: 1、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场的叠加原理。 2、掌握用叠加原理计算简单的典型的场源所产生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3、理解高斯定理和环路定律,能熟练地用高斯定理求具有特殊对称性分布电荷的场强。 4、掌握电场力的功与电势差和移动电荷之间的关系。 5、理解电场是保守力场。 6、掌握电势与场强的积分关系。 7、了解解电场线、等势面的概念。 8、了解场强和电势梯度的关系。 9、了解电偶极子,电偶极矩的概念。 10、理解电流、电流密度、电动势的概念。 11、掌握欧姆定律 本章重点: 1、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 2、掌握高斯定理和环路定律的应用 3、会计算电场力的功。 4、电流密度、欧姆定律 本章难点: 1、利用叠加原理计算简单的典型的场源所产生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2、用高斯定理求具有特殊对称性分布电荷的场强。 模块分类及要求:

※第6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课程内容: 1、静电场中的导体 2、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3、电位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4、电容电容器 5、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 6、静电的应用 基本要求: 1、理解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及导体表面电荷分布。 2、掌握电容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能计算平板、球、圆柱形电容器的电容。 3、了解电介质极化的微观解释和极化强度矢量。 4、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各向同性介质中电位移与电场强度的关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室内陈设艺术设计课程代码:1009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教材含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概说,设计范围,设计构成,设计欣赏,从本质上说明了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就是要重视“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其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室内陈设艺术,分清与室内装潢,室内装饰,室内布置,室内摆设这些同一实质不同名词概念,内涵和目的的认识。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是室内设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许多室内设计课程,如灯具,家具,绿化,装饰面料一样,共同解决室内空间形象设计和室内装修中的装饰问题。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概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是室内设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1、陈设艺术设计与室内设计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枝叶与大树的关系。 2、室内“精神建设”是室内陈设艺术设计的重点,它是以精神品质,性灵和视觉传递方式的生活内涵为基本领域。 第二章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分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对室内陈设艺术的主要类别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学会在繁杂的陈设品中对其有一个基本的归纳和认识,方便在设计中熟练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室内陈设艺术按风格样式分类主要有几种。 2、室内陈设艺术按陈设方式分类主要有几种。 3、室内陈设艺术按使用功能分类主要有几种。 第三章室内陈设艺术设计范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室内陈设艺术门类和配置方法很多,品质更是繁杂。本章通过对设计范围的归纳,使学生学习的更有条理和明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室内织物陈设主要有几种。 2、室内家具陈设主要有几种。 3、室内绿叶陈设主要有几种。 第四章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构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任何艺术设计都有其规律性和美学特点,是前人对客观世界美学认识的经验总结,室内陈设设计同样通过空间,造型,色彩,光影,材质等要素来塑造。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A+:5.0;A:4.0;B:3.0 学时:A+:90学时;A:72学时;B:54学时 适用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工业分析与检验;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 食品营养与检测; 食品生物技术; 药学; 药品经营与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药学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分析化学课程分三个层次,分别是分析化学A+计划90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技能教学56学时,学分为5.0;分析化学A计划7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技能教学44学时,学分为4.0;分析化学B计划54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技能教学34学时,学分为3.0。 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后续课程和专业需求选择不同层次分析化学课程,同一层次分析化学课程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 课程的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和将来从事精细化学品、食品、药品及其它工业产品分析检测及科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等。 后续课程:《现代仪器分析》、《精细化工产品检验》、《食品检验》、《药品检验》、《工业分析》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明确分析化学在生产质量控制及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任务和作用,了解分析化学的内容及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 2、学习分析化学有效数字及误差理论,掌握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方法,打好各类产品检验中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的基础。 3、掌握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和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熟练掌握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和吸光光度法的操作技能打好运用化学分析法检验各类产品和运用小型仪器分析法检验各类产品的基础。 三、教学条件 1、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网站。 2、一个行政班分2人一组约20组同时平行实训的实训室。 3 、20套pH计、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酸碱滴定管等分析仪器装置。 4、高温电炉、水浴、加热等装置。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实验课程编号:110309 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 课程属性:工科各专业本科生必修 教材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指导书名称: (无) 课程总学时:56 实验总学时:56 开设实验项目数:17 总学分:3.5 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2学期,二年级第1学期 适用专业:工科各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本大纲主撰人:凌亚文 审核人:王占民 一、 课程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展及其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 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 为了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需要培养大量有创造性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此要求工科大 学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具有能从事现代科学实验的较强能力。 物理实验是学生入学后,受系统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一系列实验训练的重要基础。因此, 在整个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实验技能的训练,物理实验应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 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作为理论课的附属环节。 二、 课程实验的目的要求 在一定的物理知识和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础训练。要 求学生弄懂实验原理,了解一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要求学生熟悉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 并了解使用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并能写出比较 完整的实验报告。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本领和独立工作能力。并通过实验中 的观察、测量和分析,加深对物理学中某些概念、规律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 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护国家财产、遵守纪律的优良品德。 三、 适用专业 工科各专业本科生。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负责人:史彭

最新应用数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应用数学课程自学考 试大纲

应用数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1042 使用教材:《微积分》(第三版)赵树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本大纲供应用数学课程使用。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第一章函数 第一节集合 了解: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关系和运算。 第二节实数集 掌握:区间、邻域的概念。 第三节函数关系 掌握: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域、表达式及函数值。 第四节分段函数 掌握:掌握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的概念以及分段函数的图像的做法 第五节建立函数关系的例题 了解:函数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节函数的几种简单的性质 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会判断所给函数的类别。 第七节反函数与复合函数

掌握:函数)(x f y =与其反函数)(1x f y -=之间的关系(定义域、值域、图象),以及单调函数的反函数。函数的四则运算与复合。 重点掌握: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 第八节 初等函数 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简单性质及其图象。 第二章 极限与连续 第一节 数列的极限 了解:极限的概念(对极限定义中“ε-N ”、“ε-δ”、“ε-M ”的描述不作要求),能根据极限概念了解函数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重点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左极限与右极限,以及函数在一点处极限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第三节 变量的极限 了解:变量极限的定义、有界变量的定义。 第四节 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 掌握: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 重点掌握:无穷小量的性质、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会进行无穷小量阶的比较(高阶、低阶、同阶和等价)。 第五节 极限的运算法则 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第六节 两个重要的极限

分析化学大纲

《分析化学B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5064211 课程性质:学科通选课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总学时:32 学分: 适用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各本科专业开课学期: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化学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动物科技学院、农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各普通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更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工具课程。 其理论和技术对专业课的学习及科研工作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的: -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误差的表征,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与表达。 3.掌握吸光光度法和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初步了解分析化学在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5.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6.学习并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配合,相辅相承;在阐明经典分析化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新进展,以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2.本章重点分析化学任务、作用及分类。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为主与案例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略讲)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自学) 三、分析化学的分类;定量分析的程序(重点讲解) ! 第二章定量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误差误差的来源及分类,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关系,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系统误差的检验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本章重点误差及分析结果的处理,难点有效数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准确度和精密度(重点讲解) 一、准确度及其表示——误差 二、精密度及其表示——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 第二节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略讲)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I)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48,学分数:3>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类大学生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它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理基础知识及常用的物理方法。在课程学习中,要求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与实际应用较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物理理论基础和比较熟练的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质点运动学 1.理解质点模型和参照系等概念。 2.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位置矢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等。 3.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熟练地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瞬时 性、矢量性和独立性等基本特性。 4.掌握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及角量与线量之间的关系。能够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和角加 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5.了解相对运动的基本概念,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牛顿运动定律 1.理解牛顿运动三定律的物理内容,了解其适用范围。 2.能够使用隔离法分析物理对象,熟练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基本力学问题。 (三)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1.掌握动量、冲量的概念,明确其物理意义,并熟练应用动量原理、动量守恒定律求解质点在平面 内的动力学问题。 2.理解功、动能、势能、保守力和机械能概念,明确其物理意义,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掌握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功能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及其意义。 (四)刚体的转动 1.了解刚体模型和刚体的基本运动,理解刚体运动与质点运动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坐标、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概念及其运动学公式。 3.理解转动惯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典型几何形体的转动惯量。 4.理解转动定律,能够结合力矩概念构造动力学方程求解定轴转动的问题。 5.理解力矩的功,刚体的转动动能,刚体的重力势能等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 恒定律解决刚体定轴转动的问题。 6.理解刚体的动量矩(角动量)概念,能计算刚体或质点对固定轴的动量矩。理解动量矩守恒定律 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对含有定轴转动刚体在内的系统正确应用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五)机械振动 1.理解谐振动模型,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及描述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量:频率、相位、振幅的 意义及确定方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掌握旋转矢量法,并能用以分析有关问题(如确定初相、运动时间、写出振动方程)。 3.理解两个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合成的规律,以及合振动振幅极大和极小的条件。了解两个互相 垂直、同频率和不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了解李萨如图形。 (六)机械波 1.理解描述波动的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根据已知质元的振动表达式建立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以及波 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图线。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等概念。 3.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位相差和波程差的概念分析和确定 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4.理解驻波及其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建立半波损失的概念,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七)波动光学 1.了解原子发光的特点,理解光的相干条件及获得相干光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掌握光程概念以及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了解反射时产生半波损失的条件。能正确计算两束相 干光之间的光程差和相位差,并写出产生明条纹和暗条纹的相应条件。 3.掌握杨氏双缝干涉的基本装置和实验规律,了解干涉条纹的分布特点及其应用,并能做相应的计 算。掌握薄膜等厚干涉的规律及干涉位置的计算,理解等倾干涉条纹产生的原理,了解薄膜干涉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 4.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及其对光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了解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半波带法, 能够根据衍射公式确定明、暗条纹分布。了解光栅衍射条纹的成因和特点,掌握光栅公式,了解

629分析化学考试大纲.doc

科目代码:629 科目名称:分析化学 一、考试性质与范围 《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专业科目之一。《分析化学》考试力求反应分析化学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量”的特点,并能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化学人才入学,培养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化学专业人才。试题涵盖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等内容。 二、考试基本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溶液中有关平衡的计算、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的掌握、综合运用能力;掌握现代仪器分析原理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 三、考试形式与分值 闭卷考试,满分150分,其中仪器分析占20分。 四、考试内容 1.定量分析概论 1.1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任务和作用 1.2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1.3定量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 1.4滴定分析概述: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基本计算 2.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的表征:准确度和精密度 2.2 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2.3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4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5 减小分析误差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消除系统误差,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2.6 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定义;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运算规则; 3.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3.1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3.2 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系数的计算 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和酸碱指示剂 3.5 酸碱滴定曲线 3.6 终点误差 3.7 酸碱滴定的应用 4.络合滴定 4.1 概述:无机络合剂与有机络合剂简介;EDTA的性质及在滴定分析中的应用 4.2 络合平衡: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络合物各种形式的分布;主反应和副反应;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αM、αY和αMY);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代码:04112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工科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研究机械制造过程及其系统的专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灵活性强的专业技术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学习完本课程要求学生: 1、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知识,并能用于各种切削参数和刀具几何参数的合 理选择,对加工质量进行正确的分析与控制。 2、掌握常用机械加工方法的工作原理、工艺特点、保证措施、以及常用机 床和刀具的性能、加工范围、主要结构。并能合理选用机床和刀具。 3、掌握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数控加工工艺规程及机器装配工艺规程和 设计专用夹具的基本知识。具有拟定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加工工艺规程、 设计中等复杂程度零件专用夹具的能力。 4、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现 场工艺问题的能力。 5、对机械制造技术的新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需先学习?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基础课程。学生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对各种机械零件和标准件常用件均能识别和熟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的基本知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工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基本特性,即零件的加工表面及成形方法和所需运动:用于切削加工零件表面的机床和刀具的基本知识;零件在夹具中的定位和夹紧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机械零件加工表面的形成;金属切削刀具;机床夹具

识记:工件表面的成形方法;表面成形运动;切削运动;辅助运动;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常用刀具材料;机床夹具的分类及组成;对夹紧装置的基本要求;夹紧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选择; 理解:机床的传动联系与传动原理图;工件的定位原理;夹紧力的估算 (二)金属切削机床与数控机床的基本知识; 识记:机床的分类与型号编制;数控机床原理与结构; 理解:刀具的几何参数; 第二章金属切削过程及控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主动的加以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保证加工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金属切削的切削要素;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合理切削条件的选择 识记: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屑的种类;影响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切削温度及其影响因素;积屑瘤对切屑过程的影响及防止措施;切屑的控制;影响刀具寿命的因素; (二)合理切削条件的选择 识记:切削力的来源及分解;切屑热的产生与传散;刀具的磨损及寿命;工件材料的性能对可加工性的影响及改善工件材料可加工性的途径、难加工材料的可加工性改善措施;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切削用量的选择;刀具材料的选择;切削液的选择 第三章车削加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普通车床及数控车床的工作原理;各自的结构组成;车削加工及车削用刀具;车床夹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车床;车削及车削刀具; 识记:,车床及数控车床的组成、结构、运动及工艺范围;车削用量及其确定 理解:CA6140运动传动系统、 (二)车床夹具 识记:车床夹具设计要点 理解:典型车床夹具的结构 (三)、车削刀具 识记:车刀的分类及常用车刀的结构及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无机及分析化学B 课程名称(英文):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码:1103108 开课学期:第 1 学期 学时数、学分数:48学时,3.0学分 适用专业:农业科技类(中药学、生物科学)、动物科学、园艺、植保、旅游管理、木工、生物技术、梁希班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有机化学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农科类、理科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生物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同时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测量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密切联系现代科技前沿和农业科技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与工农业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某些重要生命元素的性质,了解某些现代测试手段;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分散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化学现象,会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一般的化学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一)理论知识方面 Ⅰ.结构化学部分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模式 (1) 一级物理实验(基础物理实验) (3) 二级物理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4) 三级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实验技术) (5) 四级物理实验(研究型实验) (7) 开放实验 (8) 物理学在人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为物理学的基础,它反映了理工科实验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在人才科学素质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新的综合化趋势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流。因此,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必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大学生在进校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不仅应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模式 1.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 打破了传统的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的封闭体系。建立以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组成的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四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每一级物理实验大致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不同的级标志着不同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使学生从较高起点进入大学物理实验,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向科学的高峰。 2.注重物理实验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物理实验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也才能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例如将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X射线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光谱技术、真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现代技术及科研成果融用于学生物理实验之中。 3.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和环境)

分析化学-福州大学化学学院

福州大学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名称:分析化学 二、招生学院(盖学院公章):化学学院 基本内容: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主干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正确掌握与分析化学有关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分析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牢固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了解常见的分离与富集方法。仪器分析部分要求考生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和分析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 考试内容包括: 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知识点: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化学过程、滴定分析方法概述、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计量单位、浓度与定量分析结果表示及换算等。 2、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知识点:误差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公差、误差传递、有效数值、运算规则、随机误差正态分布、总体平均值的估计、显著性检验(t检验、F检验)、可疑值取舍(4d法、格鲁布斯法、Q检验法)、回归分析、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酸碱滴定法 知识点:活度与活度系数、酸碱平衡常数、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酸碱平衡浓度与分布系数、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最简式)、酸碱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酸碱滴定原理、准确滴定条件判断、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4、络合滴定法 知识点:EDTA、络合物的平衡常数、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金属离子缓冲溶液、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金属离子指示剂、准确滴定与分别滴定判别式、单一金属离子络合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分别滴定的酸度范围、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5、氧化还原滴定法 知识点:条件电势、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催化反应与诱导反应、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6、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知识点:沉淀滴定曲线、终点指示剂、沉淀滴定分析法(摩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34 学分:2 适用对象:理工科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化学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总评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朱灵峰主编,《分析化学》(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等编,《分析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彭崇慧等编,《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傅献彩主编,《大学化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分析化学是学习农业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许多专业基础课如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肥料学、水化学等,以及饲料分析、食品分析、果蔬加工贮藏等专业课都要用到许多分析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专业科学研究中,分析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分析化学包括无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定性分析的任务是解决物质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定量分析的任务是在已知物质组成的基础上,测定各组分的含量。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定量分析。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在学习普通化学四大平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这些原理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原理、特点和相关的计算;了解分析化学中各类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科研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章 节课 程 内 容学 时 绪 论绪 论1 1定量分析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5

2滴定分析概论2 3酸碱滴定分析法6 4配位滴定分析法6 5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6 6沉淀滴定分析法2 8吸光光度分析法6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辅助授课。 五、教学内容 绪 论 1、基本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 二.分析化学的应用 三.分析方法的分类: 1. 根据分析任务的不同: 结构分析和成分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2. 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3. 根据试样用量和操作规模的大小不同: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超微量分析(痕量分析) 4. 根据测定原理的不同: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四.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采样 —— 试样的分解 —— 测定 —— 分析结果的计算、处理及评价 五.分析化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分析化学的性质和任务,明确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了解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第一章 定量分析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 1、基本内容: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既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又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完美性和系统性。物理思想的表述,定律、定理的表达式,问题的科学处理方法,物理常量的测量等形成了完美的理论体系,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物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法、概念和物理图像、物理学的工作语言、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及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等方面在整体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2、注重物理学思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观点的传授。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思,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3、熟练掌握矢量和微积分在物理学中的表示和应用。了解物理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科学互相渗透的关系。 4、通过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物理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5、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具备独立分析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化学农大纲

农学门类化学考试涵盖无机及分析化学(或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2010年农学考研大纲简介: 农学门类化学考试涵盖无机及分析化学(或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最新农学门类联考考试大纲 化学 Ⅰ.考察目标 农学门类化学考试涵盖无机及分析化学(或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无机及分析化学 50% 有机化学 5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填空题 35空,每空1分,共35分 计算、分析与合成题 8小题,共55分 Ⅲ.考查范围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近代物质结构理论、溶液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和电势分析等常用的分析方法。要求考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一、溶液和胶体

考试内容 分散系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稀溶液的通性胶体溶液 考试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及特点。 2.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和质量摩尔浓度的表示方法及计算。 3.掌握稀溶液依数性的基本概念、计算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掌握胶体的特性及胶团结构式的书写。 5.掌握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二、化学热力学基础 考试内容 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化学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考试要求 1.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及吉布斯自由能等状态函数的性质,功与热等概念。 2.掌握有关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计算:恒压热与焓变、恒容热与热力学能变的关系及成立的条件。 3.掌握化学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进度、标准态、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反应的摩尔焓变、化学反应的摩尔熵变、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等基本概念及吉布斯判据的应用。 4.掌握化学反应的△r m r m r m r G m的计算。 5.掌握吉布斯一亥姆霍兹方程的计算及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6.掌握化学反应方向的自由能判据。 三、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考试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基本概念及速率方程式反应速率理论化学平衡及移动 考试要求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及活化能等基本概念。 2.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及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的书写。 3.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及表达式的书写。 5.掌握△r m 6.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基础课程代码:02349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为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介绍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及规律,内容侧重于时变电磁场的物理模型、数学描述、求解及应用,是通信类、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掌握关于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为将来更深入的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和解决实际的工程应用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微波通信技术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先期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电路理论,需较熟练掌握其中曲线与曲面积分、电磁学基本理论及电路基本求解方法等知识;后续课程为通信原理、微波射频技术等,为进一步学习通信技术、微波天线设计方法等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矢量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场的概念及分析场的数学方法,即矢量分析法,重点掌握运用通量和环量、散度和旋度分析矢量场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通量、散度与散度定理,环量、旋度与旋度定理(重点) 识记:通量、散度、环量、旋度的概念 理解:矢量场的流量和漩涡效果,散度源和旋度源的概念 应用:散度、旋度的直角坐标系计算方法,散度定理和旋度定理 (二)矢量的标积与矢积,标量场的方向导数与梯度,无散场与无旋场,正交曲面坐标系(次重点)识记:标量、矢量、场、标积、矢积、方向导数、梯度的概念 理解:无散场、无旋场的概念、表现形式及性质,圆柱坐标系和圆球坐标系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应用:梯度的计算方法,正交曲面坐标系中长度、面积、体积微元的计算方法 (三)矢量唯一性定理,亥姆霍兹定理(一般) 识记:无 理解:矢量场唯一性定理,亥姆霍兹定理 应用:任一矢量场均可表示为一个无旋场与一个无散场之和 第二章静电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