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原真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得到了保护,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但是,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法规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保护其独特性和原真性,而要保护它们必须有良好的法规和意识。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
同时,政府和社会大众应该引导大众抵制文化侵蚀,加强文化自信。
2.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还要传承,只有传承,它们的原真性才能被认知和参与。
例如,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可以在保护的同时开展手工艺培训课程和展示活动,传承这些技能,使当地手工艺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的投入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作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体现,增强其保护意识和重要性,必须加大保护和宣传的投入。
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义演等,来向社会公开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1.制定合理的文化旅游开发规划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资源、自然景观等来确定其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同时,要合理安排游客的游览时间和空间,避免文化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2.注重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文化旅游开发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吸引游客的核心元素,让游客更多的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
例如,可以开展节日文化活动、民俗游览、特色美食品尝等活动,让游客感知文化的内涵、流传和传承。
3.重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文化旅游开发应该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开发,将文化作为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活力的源泉和支撑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好的发展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作者:林佳怡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9年第02期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保持原真性有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本研究应用AHP法和Delphi法从保护性开发的角度对非遗旅游资源构建开发评价体系,以期达到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关乎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
目前,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但在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时,容易出现不注重非遗真实性的过度商业开发现象。
有研究表明保持真实性对游客的满意度及重游意愿有积极影响。
本研究在传统的旅游开发评价的基础上增加针对非遗保护性评价的指标,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体系。
关于非遗的旅游开发评价,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于国外学者的研究。
与国外研究不同的是,我国关于非遗旅游的研究涉及到资源开发利用的较多,在构建非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层次分析法(AHP)的应用较为普遍。
在构建层次分析体系中,关于遗产价值、遗产影响力、遗产地的发展条件,研究者们已达成研究共识。
最早顾金孚等从遗产开发价值、遗产影响力、遗产开发潜力、遗产生态敏感度及遗产开发条件5个方面构建了非遗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而代凌枝等减去了生态敏感度这一评价指标。
张希月等从产品衍生和游客体验角度将资源属性的衡量加入到评价体系中,丰富了从市场角度对非遗开发进行评价的研究文献。
现有研究从遗产本身及外部条件的不同角度对非遗资源进行了开发评价,但缺乏从保护角度对非遗旅游资源评价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在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内涵的把握上,罗茜将保护性旅游开发定义为“将保护第一作为根本前提,不违背非遗保护真实性原则的开发方式”。
贺剑武等认为保护性旅游开发力求在对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有利于更合理、更有效地对非遗进行开发。
梁保尔、马波提出在对非遗的利用上应注意体现原真性,避免碎片化,要便于解读及有助于传承。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问题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 文化 综合 . 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问题研究
丁梦玲 ( 四川 美 术学 院美 术学 系 4 0 1 3 3 1 )
摘要 :近年 来 ,随着世 界非 物质 文化遗产旅 游热潮 的兴起 ,我 国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旅 游也有 了快速 的发展 。文化遗产旅游热带动 了 遗 产 地 经 济 文化 的发 展 ,但 随之 引发 的 问 题 也 不 容 忽 视 ,如 遗 产 地 商 品过度 商品化现 象、对遗产地环境承载力的破坏等 ,这些使得文化遗 产的真 实性遭到 了进 一步的破 坏和扭 曲,由此 引发 了学术界的争议和 思 考 。本 文 立足 于后 现 代 背 景 下 的 遗 产 旅 游 热 引发 的种 种 问题 ,对 文 化遗 产与旅 游的双向关 系进行分析探讨 ,同时提 出在原真性视野 下的 遗 产 旅 游保 护和 开发 策略 。
到 :保 护 、美 化 和 改善 人类 环境 的 各个 组成 部 分是 协调 发 展旅 游 业 的最根 本 条件 之一 。同样 ,合 理 地管 理旅 游 业 能够 大大 促进 对 物 质 环境 和 文化 遗产 的保护 和 开发 ,也 有利 于 提 高生 活质 量 。从 《 声 明 》 中可 以看 出 ,旅游 业 的发 展与 文化 遗 产保 护 开发 有 着 向互 动 关系 。文化 遗产 不被 发 现 ,其价 值 可 能会被 自然 的尘 埃所 淹没 ;文化 遗产 被 发现 ,其 价 值得 到认 同,但 被 人 为的破 坏 的可 能性 也 加剧 。因而 ,文 化遗 产 一 旦发现 ,防 止人 为地 破 坏也 成 为 了保 护 中的重 要 问题 。 关键 词 :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遗 产旅 游 ;原 真 性 三 、原真 性视 野下 的 遗产 旅游保 护 开发策 略 1 . 在文 化遗产 的开发 和利 用 中范 围要 明确 文 化遗 产 旅游 热 潮 的 兴起 , 带来 的诸 如 实物 资料 保 存 不 善 在 实 际 中,单 纯地 一 味追 求 “ 封 闭式 的原 生态 保护 ”足不 埘 导致 的缺 失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继承 人 “ 后 继无 人 ” 的尴 尬窘 境 , 的 ,也是 不切 实 际 的,单 纯 地强 调 “ 大 规模 的 开发 保护 ”也 是不 这些 问题使 得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真 实 性遭 到 了进 一 步的 破坏 和扭 对 的,这 样会 对 文化 遗产 造 成致 命 性 的破坏 ,因此 ,在 对 文化 遗 曲, 由此 引发 了学 术 界 的争议 和 思考 。而 争 议 的主 要焦 点在 于对 产 进行 旅 游 开发 时 ,要有 一 个 “ 度 ” 的把握 。在 文化遗 产 旅游 胜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 “ 原真 性 ”的 问题 上 以及 实证 分 析方 面 。随着 演 中, “ 防 火墙 ”的建 立是 有效 保 护文 化遗 产 原真 性 与完 整 性 的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关注 度 的逐 渐 攀升 ,各方 利益 都 介入 其 中 , 自 方 法 。在 东 t t - 人转 的 表演 舞 台 ,将展 演 与生 活通 过 “ 防火 墙 ” 然 引发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开发 与保 护 的 问题 ,尤其 是 对 “ 原真 性 ” 隔 开 。通 过 把 “ 演 员 ”的生 活 隔离 为后 台, 东道 丰在 游 客到 来历 的 理解 更加 激烈 。 通过 这 种方 式来 保 护和 隔离 他们 的文化 。在后 台 ,他 们避 开 游 客 在 这样 的背景 下 ,尤 其 是 中国这 样 一个 拥有 丰 富非 物质 文 化 的注 视 ,仍 旧过 着 他们 充满 意 义 的传 统生 活 ,而 在前 台 ,他 们将 遗 产 资源 和广 大 客源 市场 的国家 ,正确 认识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开 提供 此前 存在 的文 化遗 产更 为真 实 的表现 。 发 问题 ,研 究原 真性 视 角下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旅游 开 发就 具有 了 2 . 在 文化 遗产 的开 发和 利用 中速 度要 适度 现 实意 义和 紧 迫感 。 从研 究 的角 度 讲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和 利 用涉 及 的领 域众 多, 后 现代 背 景下 的遗产 旅 游热 内容复 杂 ,覆 盖面 广 ,许 多优 秀 文化 传 统 的价值 ,我 们 还没 有 认 1 . 遗产 旅 游 中的怀 旧旅游 识 到或 者认 识 不深 刻 ;从 投入 的 角度 讲 ,需 要投 入 巨大 的财 力 、 在 大 众旅 游 盛行 的 今天 ,遗 产 与旅 游 就好 像 一对 连体 婴 儿总 物 力和 人 力 ,要在 短 期 内完 成或 取得 重 大 的突破 都 是很 艰难 的, 是相 伴相 生 ,不 可 分割 ,并形 成 了特色 的遗产 旅游 。遗产 旅 游是 因此 ,在 开 发 利 用 文 化遗 产 时 ,不 能急 功 近 利 ,要 有 科 学 的 方 种 人们 自觉地 将 自己 的休 闲活动 与 记忆 中 的或 是认 定 的过 去联 法 。很 多遗产 地 政府 为 了配 合旅 游 ,迎 合游 客 的 “ 时 尚 口味 ” 系起 来 的行 为 ,其 中最 突 出 的体现 就 是 “ 怀 旧旅 游 ” 。怀 旧旅游 对 遗产 进 行 改造 、装 饰 等 ,使之 成 为名 副其 实 的 “ 创造 遗 产 ”的 是2 O 世 纪末 2 1 世 纪 初 的流 行社 会 现象 ,与现 代化 、技 术 与社 会 的 行 为 ,使 得遗 产 的主 人 常常 处于 “ 失语 ”状 态 ,对 遗产 的 原真 性 急剧 变 迁造 成 的心 里 紧张 与精 神焦 虑 有 关 。这也 就是 现 代社 会 下 造 成极 大 的破坏 。 越来 越 多 的人热 衷 于 去有 历 史感 的古 镇旅 游 的原 因 。社 会 的急剧 3 . 在文 化遗 产 的开 发和利 用 中政府 要主 导
真实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真实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作者:李子良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3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结晶,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开发成旅游资源的。
非遗旅游的兴起使旅游以及非遗大放异彩,但也带来了非遗的破坏,学者开始从真实性角度分析非遗的传承问题。
本文以真实性为基础,试图找出一条适合我国非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非遗旅游开发的真实性分析就非遗旅游开发的真实性问题,西方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四个主要流派: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真实性、存在主义真实性。
客观主义真实性认为:旅游客体是真实的,强调其本体意义上的真实。
该学派主要有两个代表人物:Boorstin和MacCannell,前者认为旅游提供给人们的是假的东西,人们更看重经过某些人精心策划的假事件,而不是去探访真实的文化。
后者认为旅游的目的就是探访目的地的真实性,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充满了不真实,才要去探访真实。
建构主义真实性是客观主义真实性的批判,认为非遗真实性是人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知总结出来的真实性,是一种相对的真实性。
前两者的观点都认为真实是客观存在的,而后现代主义颠覆了这一看法,它所认为的真实性已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真实既可以存在于历史和现实时空中,也可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真实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还可以是人们自己虚拟的。
后现代主义真实性不关心旅游客体的真实性,而是关心舞台效果,只要模仿得足够真实,是不是客观存在已没有任何意义。
而存在主义真实性强调的是: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真实的存在状态,旅游客体是否真实不重要,旅游者只是借助某些旅游活动寻找真实的自我。
二、非遗旅游开发发展道路(一)树立正确的非遗旅游开发理念非遗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在旅游开发中,必须以保护非遗为第一原则,树立全民保护观念,加强非遗宣传和非遗教育。
“原真性”

“原真性”作者:尹郑刚来源:《卷宗》2017年第14期摘要:当前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造成了冲击,旅游开发和非遗保护并不是绝对冲突的,我们首先避免旅游开发导致的过度的商业化行为,并且要鼓励和争取本地人的参与,为表演文化获得真实性创造条件,最后,非遗旅游产品也要为游客体验当地人民的真实生活创造条件,防止错误文化印象的传播。
关键词: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与节庆、有关自然界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还包括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 旅游开发冲击非遗的“原真性”将非遗开发成旅游产品,一方面由于其艺术魅力独特,文化价值大,经过旅游活动的介入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还可以形成品级高、旅游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并能提升旅游开发的层次,另一方面这也是保护非遗的一种有效方式,商品化、市场化对于一些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非遗由于开发不当、经济利益驱动、开发者专业知识欠缺、管理不善抑或社区参与不够等原因,其旅游产品出现了过度商品化现象,使得非遗的“原真性”状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扭曲,这与人们良好的初衷适得其反,对非遗不正当舞台化、片面化和庸俗化的开发贱卖了文化,加剧了它的衰亡。
2 “原真性”含义及在非遗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意义“原真性”一词,译自英语authenticity,在词典中的中文含义是真实性、可靠性、确实性,它一是强调一种客观存在的属性,另外也表达了一种主观上的判断,这两个层面的含义基本代表了人类学在旅游研究中的两个方向,即旅游对开发对象真实性的影响和旅游者的真实性体验。
原真性作为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的观点在国际上已达成了普遍共识,因此,在非遗旅游开发中,也应该贯彻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这样一个指导思想。
谈世界遗产“原真性”的开发与保护

谈世界遗产“原真性”的开发与保护世界遗产的原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旅游开发过程是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过程,其开发初期通常表现为对原真性的破坏上,旅游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回归,在未来趋势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发展和延伸,旅游开发与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且具有不可逆性。
两者的矛盾会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
关键词:世界遗产原真性旅游开发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原真性源于“Authenticity”,意为原本的、真实的、可靠的、非复制的等等。
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第10版)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真实性标准”,“要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
真实性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
世界遗产原真性是追寻和传承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教育和提升现代公民素质的媒介;是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公平思想的体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动态性。
就自然遗产而言,由于受到自然腐蚀、污染、细菌、动植物生长和破坏等客观自然因素以及不科学的发掘与开发、缺乏项目规划、预测与决策失误、公众的忽视、磨损、涂写、走私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原真性的生态延续更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
就文化遗产而言,不同地区、国家的文化根基、价值观念、经济基础、制度背景不同,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就不同。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经济层面的作用。
就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而言,它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在数代人的传承中逐步形成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血脉,它不是原封不动的一种延续,而是一种由时空、文化、情感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系统。
世界遗产“原真性”的开发与保护

内容摘要:世界遗产的原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旅游开发过程是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过程,其开发初期通常表现为对原真性的破坏上,旅游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回归,在未来趋势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发展和延伸,旅游开发与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且具有不可逆性。
两者的矛盾会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
关键词:世界遗产原真性旅游开发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原真性源于“Authenticity”,意为原本的、真实的、可靠的、非复制的等等。
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第10版)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真实性标准”,“要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
真实性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
世界遗产原真性是追寻和传承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教育和提升现代公民素质的媒介;是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公平思想的体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动态性。
就自然遗产而言,由于受到自然腐蚀、污染、细菌、动植物生长和破坏等客观自然因素以及不科学的发掘与开发、缺乏项目规划、预测与决策失误、公众的忽视、磨损、涂写、走私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原真性的生态延续更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
就文化遗产而言,不同地区、国家的文化根基、价值观念、经济基础、制度背景不同,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就不同。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经济层面的作用。
就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而言,它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在数代人的传承中逐步形成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血脉,它不是原封不动的一种延续,而是一种由时空、文化、情感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通过代际传承以非书面方式传达的实践、表演、代表、知识和技能,以及与这些传统实践相关的物质文化产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如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知识和实践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在当前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旅游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相结合,既满足了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1.文化表演活动:通过举办传统的表演活动,如戏曲、舞蹈、音乐、杂技等,来向游客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方式能够使游客全面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2.实践体验活动:游客可以通过参与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实践活动,如制作传统工艺品、参与传统节庆活动、学习传统技艺等,来深入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够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理解。
3.文化展示馆和博物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展示馆和博物馆,用于展示、解读和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还可以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4.文化节庆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民俗节日、庙会、传统婚礼等,通过游客的参与和体验,让他们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这种方式既可以满足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又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5.非遗景区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景区相结合,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还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原真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开始持续升级转型,文化与旅游产业趋向深度融合发展,文化遗产资源向旅游产品的开发转化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梁学成,2010);与此同时,旅游开发也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选择(孙九霞,2010)。
非物质文化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体现一定区域内,一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生活方式、民族风貌特征、精神价值趋向等的非物质载体,是具有内涵的文化成品,历经了各个时代的过滤,积淀了各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能够被持续开发利用的活态文化。
旅游作为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其体验的核心在于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或吸引物,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强的可参与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潜力好,进行旅游开发的空间大。
因此,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通过旅游开发能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价值,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新和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双赢局面。
一、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启示遗产的原真性是评价遗产价值的基础,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原真性价值是其它各种价值的基础且无可取代的。
这可以从人们对于“原物(古物)”的特殊偏好角度分析。
究其原因,各种原物至少有着两个方面的功能:首先,它们标志着其诞生的历史时刻,原物的变化记录了时间的变化,这时候,原物成为一个时间标志;其次,原物代表的是创造性,人们偏好原物的本质,是对真理和美的不懈追求。
人们偏好原物,表达的是对创造的崇尚,是对创造者的个性和以个体生命为基础的特殊创造过程的尊重。
所以,原真性概念,概括了各种“原物”对于人而言的一个价值共性(曹娟,2005)。
旅游研究领域吸收了遗产保护理论中的“原真性”理念,经历了从重视旅游客体的原真性到强调旅游主体原真体验的演进历程,形成了四种观点,即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存有主义原真性(张朝枝,2008)。
其中,建构主义原真性是对客观主义原真性的修正,既关注旅游客体的原真性,也重视旅游主体的个体差异会带来不同的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刘魁立,2007),它集中体现了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活态部分。
建构主义原真性理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一个新价值观基点、视角和平台。
(一)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的具体阐释1.真实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张朝枝,2008),不存有绝对的原真。
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认为:不存有一个独立于人的思想行为和符号语言之外的先验的“真实的”世界。
绝对客观的、静态的起源是不存有的。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确实在寻找原真性,但他们寻找的不是客观的原真性,而是社会建构的原真性。
旅游目的或其他事物作为原真性被体验不是因为他们是原物或真实的,而是因为他们作为标志或原真性的象征被认识到。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过程中,无需一味地保持其原始风貌,适当的抽象、凝练、创造性文化表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中是可取的。
可以说,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持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2.真实是主观认知的产物,以多元化的形态呈现。
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认为:真实或不真实是一种人们看待、解释事物的主观结果,即真实性是“一种被认知的真实性”,是一个构建和赢得旅游者认可的动态过程,而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真实与否重要的是“整体的游客体验”以及这种体验之于个体旅游者的意义(谢彦君,2006)。
因为,不同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旅游经历和期望,文化体验取决于旅游者个人的心理标准,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以及全面的原真性社会建构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中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有必要从建构的角度丰富真实性概念的涵义,体现出多元化。
(二)建构主义元真性理论在衡山宗教文化旅游中的成功实践文化旅游是人们旅游追求的更高层次。
旅游者更注重精神上的需求,追求“返璞归真”,回归传统文化的怀抱。
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扩大知识面,了解异地的风土人情,体验不同文化。
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亲自去接触异地文化,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实。
而参与者的“真我”又让这种真实具有无可置疑性。
显然,这样一种体验“差异”的文化旅游对真实性的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应该更加注重体验型产品的开发。
南岳衡山针对游客对宗教的神秘心理而推出的宗教文化体验游,通过给游客营造一个庄重的宗教氛围,开展多样的宗教文化体验和交流模式,使游客在此旅游时,获得一种心灵的松弛与精神的超脱,该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去体验宗教文化生活。
该文化体验程序分为:礼佛、过堂用斋、听经坐禅、拜塔颂经、祭祀祝融、品尝斋席、坐禅开示等。
设计了让游人体验佛教“一日不做,则一日不食”的僧人生活,此项活动受到宗教信徒和游客的好评。
二、建构主义原真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一)旅游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解析原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基,但它并不是文化传统与生俱来的内在秉性,而应该被看作是“社会进程中代表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斗争的暂时性结果”,因此,真实只能是相对而言的(罗茜,20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财富是动态的,可以被持续发展和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则主要是特殊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它是通过传承人的口述、身体示范、表演等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活态”文化。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利用开发,首先就是在承认其原真性并非“绝对客观真实”的前提下,为其培育新的依存文化空间而做出的选择,这一点是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相契合的。
(二)旅游主体—旅游者体验原真性的解析追求事物的原真性是旅游活动的天性,是旅游者的基本和共同的偏好(徐嵩龄,2008)。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体验是旅游主体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旅游活动的初期,游客体验的核心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原真性的追求。
随着游览经历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升,游客会更多地从自身出发去重构,每一代人都会按自己对史实的理解去诠释和续写历史,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历史并不是一个我们可以重新获得的事实领域,而不过是阐释者所进行的一系列修辞和想象的产物,是对历史的重构。
(三)旅游产品—当地居民的原真性展示与构建当地居民是当地文化的传承人和诠释者,他们所处的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就代表着本真的遗产地文化。
在旅游尚未开发或开发初期,这种本真的目的地文化可以继续保持。
这一时期,居民通常会对陌生的旅游者表现出传统的好客情感和行为,向旅游者展示原真的目的地文化,而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活动与东道主接触、互动、交流而体验到传统的、地道的、真实的目的地文化(王宁,2007)。
不过,随着旅游目的地商业化水准加深,当地居民的好客行为就会逐渐染上商业化色彩,本能的逐利心理使当地居民向游客展示目的地文化的行为具有了表演意义,其目的是通过发展旅游业为自己带来经济收益。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种表演性会逐渐增强,最终成为旅游经营者制造和生产“原真性效果”的一部分。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型基于以上对建构主义原真性视角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解读,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型。
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昊伏羲祭典”的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对伏羲的祭祀始自秦人(闻一多,1982),秦文公十年,设,即祭祀伏羲的祠堂。
天水地区作为伏羲的诞生地,于金明昌年间(1190-1196年)在秦州卦台山建伏羲庙以太牢祭祀;明代秦州伏羲庙沿袭用太牢;清代陈设祭器祭品较前简略,祭祀不再由官府主办,转由伏羲城士绅组织的上元会主办;民国期间,祭祀简略,1946年正月十六日,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正祭日,民众认为胜利与伏羲保佑相关,祭奠异常隆重;1949年上元会解散,不再祭祀伏羲;1988年天水市第一届伏羲公祭大会举行,正月十六的民间祭祀随之恢复;1989年后,五月十三日的公祭活动发展为伏羲文化旅游节,使祭典和文化交流、旅游观光活动融为一体。
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昊伏羲祭典”是人们世代相承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民俗活动,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
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对“太昊伏羲祭典”传统礼仪“原真性”开展抢救性挖掘和保护时,对其的认识和发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固定的程序和仪式的表象上,而应该透过仪式表层的作为现实的某种表现形态,深入分析古老民俗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和现实价值,用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审视和挖掘其旅游价值,让游客在参与祭祀活动,体验和理解祭祀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持续重构其原真性。
根据上述原真性建构模型,太昊伏羲祭祀的旅游开发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建构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如前所述,原真性体验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的核心就应该是遗产的“原真性”。
伏羲祭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区域内群体创造、享用、传承的古老文化,它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礼”的化身,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巫术性”。
在传统伏羲祭祀的整个过程中,全体参与者无论是官绅还是平民,态度和心情都是忠诚虔敬的,仪式程序按部就班,没有丝毫懈怠,充分表现出“祭祀主敬”的“礼”的原则。
在天水伏羲庙的祭祀活动中,人们用纸人灸病祈福,用随身携带的物品蘸祭品的鲜血等体现巫术观念的行为,不仅反证了祭俗悠远的历史,而且它还极大可能地保持着祭祀行为最原始、最质朴的模样。
伏羲庙祭祀仪式作为古老的文化遗存,其意义在于:这种保留下来较古的状态,成为人们探求已经变为不可解的习俗和观点的载体,成为映射历史时期区域聚落人群的世界观、自然观的活态证据,它们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传承着民俗文化的精髓,这正是其最具价值的“原真性”。
1988年,天水市政府举办第一届伏羲公祭大会,与前代相比,虽然祭祀的是同一主体,但祭祀的内涵已发生了改变,祭祀的关注点已不再是对神灵的敬仰及希其福被先民、泽流万世的祈祷,而是更偏重于接受其文化传承的贡献。
现代公祭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伏羲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旅游规划者是希望通过对伏羲信仰和伏羲文化的推介、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天水,他们构建和展示了“舞台化”的原真场景,这与传统祭祀严谨的祭祀程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有较大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