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成语故事》教案

第八课《成语故事》教案
第八课《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

教材分析:

本篇三则成语故事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安排的。主要是将某一深刻的道理融入叙事过程中,让读者从生动的故事里领悟事理,受到启迪.教学时可以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自相矛盾》整个故事先写楚人夸口和旁人的诘问,后写楚人的窘态,形象地表达出楚人话语中的矛盾。

《滥竽充数》紧扣题目,运用对比,写齐宣王和齐湣王不同喜好以及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丑态和后来灰溜溜逃走的命运。

《画龙点睛》围绕点睛前后故事中人物的表现和感受,特别是游客的心理变化,写出他们由点睛前的奇怪、怀疑到点睛后的惊叹。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深入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1、画出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8 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1)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2)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2)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3)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4)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文本

2、检查朗读课文,正音

3、这三个成语故事分别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阅读感悟?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前后抵触,不一致

滥竽充数——没有才干

画龙点睛——关键之举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三篇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作为起始课,着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自学,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模拟演讲课文内容。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关键词语。

3、感悟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本。

2、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熟读文本。

2、做好阅读批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张开结舌可以用哪些词语代替?那人为

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用“总是”造句。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用“不要…而要…”造句。

4、说一说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那样的人吗?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点睛前龙是什么样子的?

(2)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造句:不是……而是……。

板书设计:

8 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夸口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得俸禄逃走了

画龙点睛点睛飞走了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文本,让他们在相互合作探究中一步步完成任务,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完成情感体验。

练习设计: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舌惊叹不()乌云()布张牙( )爪

点()之笔滥()充数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夸口——()

推托——()

惋惜——()

2、反义词

惋惜——()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三、按要求写成语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

3、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成语故事读后感8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读后感(一):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每篇都带有插图,十分吸引人,所以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之后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先大家一齐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透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齐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但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期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先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我的意愿去做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多学点东西,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学,给我们跑东跑西报这个班那个班地学东西,到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好。我多么期望爸爸妈妈能为我们思考思考。 我喜欢读《成语故事》,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增长了知识。 成语故事读后感(二): 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感恩父母、成语故事这两本书,我十分喜欢成语故事,因为这本书看起来个性有意思,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字我认识了,也学会用了,却不明白它们从何而来,比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寒假,我向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妈妈让我到成语故事里去寻找答案。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书,哈哈,这下它们的来历我全明白了!我就说一下朝三暮四这个成 语的来历吧,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因为他养的猴子很贪食,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教训猴子。 一天,他对猴子说:明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听了发起怒来,他又说:好吧,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听了,高兴得翻跟头,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老人 变换了手法。

博雅汉语复习课教案

博雅汉语复习课教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案 ——《你得多锻炼锻炼了》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是16个留学生。大约学习了140个小时的汉语,掌握的汉语词汇在400个左右。 二、教学时地 时间: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 地点:JX3—404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听写本课生词,掌握课文内容。 2、掌握能愿动“能”“会”“可以”“要”“得”的用法,能根据具体条件用能愿动词表达句 意。 3、掌握第二十一课至第二十四课其他语言点。能根据具体条件用“了”造句, “又”,“最好”“好像”,日期表达,“就”,V+“了”+时间(+O)句型,祈使句,时间、地点状语的语序。 4、在设置的情景中,能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简单对话。 5、了解儿化音并能够分辨。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能愿动“能”“会”“可以”“要”“得”的用法。 2、V+“了”+时间(+O)句型 3、关于“锻炼”这个话题的对话交流。 教学难点:儿化音的发音和辨别练习。 五、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和交际性 2、本课为复习课。在复习的时候,采用对话,问答形式式,边讲边练,在理解的 基础上强化记忆,在复习过程中发现容易出错的语言点并强化练习。 3、在新课教授的过程中,采取“讲—练”的方式。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和准备时间。 六、教学媒介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时数 三课时(三课连上)

八、教具准备 实物:兵乓球,羽毛球,网球等易携带小球。 图片:篮球,足球,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图片。 一个闹钟 一段太极拳视频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1分钟) 师生相互问好。点名。 (二)、复习语言点。边讲边板书。(38分钟) 1、了。要求学生造句,注意引导“了”的两种用法和操练句型V+“了”+时间(+O) 并板书“了”的两种用法的例句。(5分钟) 例:我学了两年汉语;我吃了饭去找你。 2、又。设置情景,你吃了吗吃了什么并板书例句。并要求造句。(2分钟) 例:我吃了汉堡,又吃了匹萨。 3、能。(16分钟) (1)要求学生造句。板书“能”的例句。(2分钟) 例:杰克能吃两碗饭。 (2)操练“能”的否定方式。(2分钟) 他病了,不能上课。 (3)依次扩展“会”,“可以”,“要”,“得”。讲解意思并要求学生自己造句。讲一个板书一个。(10分钟) ①“会” “小李没有去餐馆吃饭,因为他自己会做饭。”引出“会”。板书“小李会做饭。”并向学生提问“你会什么?”引导学生自己造句。 ②“可以” “大家会说汉语,但是只会说一点,跟同学聊天的时候有个词语你不会用汉语说,那么,你可以说英语。”引出“可以”。并板书“你可以说英语。” 接着举例:当没有圆珠笔的时候,可以用铅笔;星期六可以休息;明天可以去上海玩。并让学生自己造句。 ③“要” “天冷了,没有冬天的衣服了,要去买衣服。”引出“要”。并板书“我要去买衣服。” 接着举例:小王跑完步,还要去打篮球;我明天要和朋友去看电影。并让学生自己造句。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8课 剪出成语故事|沪教版

课题《剪剪成语故事》 教材:上教版小学美术教材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上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第三课的学习内容.在前两课《剪出来的动物》和《剪出来的人物》的基础上,本课主要根据成语故事构思画面,要能体现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学习造型简洁、夸张的剪纸艺术表现特点并注意景物间的自然连接.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根据成语故事设计主体人物动态的学习,借助参考资源、剪一剪自己熟悉的成语故事.降低了凭空想象创作的难度,使学生经历美术创作的过程,也为学生能够完成成语故事的剪纸作品提供了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有利于引发学生继续创作剪纸艺术作品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学习剪纸人物动态造型简洁夸张的方法,学习剪剪成语故事,学习剪纸的“连”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分析及交流过程中,剪剪人物动态,并用剪纸的方法剪出成语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创作快乐,增强对成语故事的理解. 教学重点:剪纸成语故事中人物动态的创作. 教学难点:主体形象的简洁夸张. 教学准备: 教具:示范所需的工具、范例、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铅笔等. 学具:铅笔、彩纸、剪刀等. 学习资源:课堂示范教具、成语故事剪纸范例、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参考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欣赏与导入一、欣赏剪纸成语微视频并互相交流. 1、媒体出示剪纸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的微视频. 2、揭示课题《剪剪成语故事》 1、观看剪纸成语 故事《守株待兔》 的微视频. 2、说说成语故事 的名字. 3、说说印象深刻 的一幅画面. 通过欣赏 与交流,引导 学生感受在进 行成语故事的 创作表现时要 凸显主体形 象. 夸张与表现一、学习凸显主体形象的方法. 1、根据成语分析“主体物” 出示板书“主体物”. 以“揠苗助长”“闻鸡起舞”为例. 2、根据故事内容引出主体人物. 二、学习主体形象夸张的方法. 1、引导学生交流成语故事内容,演一演、 摆一摆主体人物的动态. 2、对学生的人物动态进行反馈,明确学习 重点——人物动作要夸张. 三、教师示范夸张的主体形象. 1、解释“成语”,总结古代人特征. 2、根据学生摆放的活动小人,用剪影的方 式画出古代人物的外轮廓线. 3、夸张人物的表情. 4、出示板书: 1、根据成语故事, 分析主体物. 2、同桌交流自己 要表现的成语故 事,并演一演、利 用小人偶摆一摆 成语故事的主体 人物动态. 3、学习动态夸张 的方法. 通过说一 说成语故事、 看一看人物动 作、摆一摆人 物动态等教学 环节,引导学生 进一步体验人 物动态夸张的 教学难点,明确 学习重点,展开 对核心目标的 学习与研究. 在学习重

博雅汉语第一册 第6课 现在几点(教案)

第六课现在几点?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生词,并能正确运用。 二、掌握本课的语言点,正确运用并能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三、理解本课课文,掌握特定语境下的交际用语。 交际目标:1)时间的表达法 2)数字的表达法 经典句型:1)——现在几点?——现在八点。\现在八点五分。 现在八点一刻。\现在八点半。 现在八点三刻。\现在差五分九点。 2)——早上几点上课?——大部分是八点五十分。 ——电影几点开始?——晚上八点。 四、语音训练。 五、了解基本的汉字书写规律。 ★教学重点及难点:1.语音训练。 2.汉字书写规律。 3. 时间的表达法和数字的表达法 ★课时安排:本课将用6个课时完成 1、2课时——语音训练,生词,汉字书写 3、4课时——语言点、课文理解 5、6课时——总结及练习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1.声调的听、读、写 2.复习第5课生词、课文及相应的情景对话。 3.作业点评 4.听写 二、导入新课: 1.从学生买东西的生活情景入手,引出数字表达法。 1、2、3、4、5、6、7、8、9、10

11、12、13、20、24、30、35、40、46、50、57、60、68、70、79、90、99 100、101、102、110、120、199、200(注意:二和两)567、999 1000、101、1010、1100、1199、1200、1999、2000(注意:两) 10000、10001、10010、10100、11000 100000、1000000、10000000、100000000 2.重点生词: (1)现在:刚才、以后 (2)几:“几”和“多少”的区别 (3)点:不是“hour”的意思 (4)早上: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5)部分:大部分、小部分 (6)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统称 (7)半:一半、六点半 (8)太……了:太+ADJ+了 (9)早→晚(注意:形容词) (10)开始→完了(口语) (11)差:差一个人、差护照 (12)一会儿:等一会儿、休息一会儿 (13)见:我见老师。(i am going to see the teacher) 我见到了老师(i have meet the teacher) 三、语言点 时间表达法。 表达一表达二表达三8:00 八点 8:05 八点零五分 8:10 八点十分 8:15 八点十五分八点一刻 8:30 八点三十分八点半 8:45 八点四十五分八点三刻差一刻九点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课文由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从一到二年级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故事,所以对成语故事不陌生。孩子们大都非常喜欢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复述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2.朗读课文,知道两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两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二个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哲学与人生 教案中专 中职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引思明理〉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板书)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板书) 由于该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该部分内容可以教师讲解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容易对实践内涵产生疑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形象图片和生动漫画“白卷”加以讲解。 材料1:一组各种类型实践的图片 问题:结合上述图片反映的内容,谈谈你对“实践出真知”的看法。 材料2:漫画“白卷” 问题:没有做饭的实践,能写好做饭的文章吗? 通过师生共同解读各类型实践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漫画“白卷”,引导学生认识到没有做饭的实践,就写不好做饭的文章。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 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及漫画,深入思考,探究问题。 2.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板书) 教师以电磁理论的发现、发展、完善,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对人类社会和生活提供科学指导为例,讲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材料:电磁理论的创立者科学家法拉第、赫兹和麦克斯韦的图片。 人们根据法拉第、赫兹和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遥感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理论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分析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说明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以此帮助学生明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博雅汉语》第五课(一)教案

博雅初级上第五课《在北京大学的东边》教案 教学内容:《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第五课 教学课时: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词,并能准确运用 2、重点生词: 有、空儿、时候、旁边、对、去、玩儿、研究生(语言生) 3、语法点: 复习一至四课语法点(吗、们、也、呢、这/那、什么、在/是、哪儿、方位名词) 本课语法:在XXX的旁边 有空儿的时候,欢迎你去玩儿。 二、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阶段(1课时) ·问候。 ·引入课文(5分钟) 用图片展示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位置 (二)讲解生词(35分钟) 带读,发现问题进行纠正。然后用部分时间让学生单独念单词,主要纠正发音。快速、随机轮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念。然后每个单词逐一讲解,注意重点生词。 1、有空儿 2、的时候 3、去玩儿 4、旁边 课文处理和语法讲解(2课时) 本课教学采取课文和语法讲解结合进行的方式。

第一段(25min) 课文为A、B对话。先带读一遍,然后由学生轮流念,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随机点名,每个学生读的不要太长、课文反复读两遍,争取让多一些学生有机会读。基本流利后再带读一遍,然后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和句型进行全面讲解。 1、原文:清华大学在哪儿? 在北京大学的东边。 拓展练习:以某一同学的方位进行提问,(可以顺便复习那儿) 2、原文:我是北京大学的留学生,我的专业是国际关系。你呢 拓展练习:我是华南师范大学的留学生。 2、原文:有空儿的时候,欢迎你去玩儿。 XXXX的时候------when XXXX 拓展练习:写汉字的时候(最后练习汉字时用此句) 以学生国家进行示范,可拓展类似欢迎你去中国玩,欢迎你去华南师范大学玩。 第二段(25min)注:为第三课时内容 课文为A、B对话。先带读一遍,然后由学生轮流念,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随机点名,每个学生读的不要太长、课文反复读两遍,争取让多一些学生有机会读。基本流利后再带读一遍,然后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和句型进行全面讲解。 1、原文:卫生间在哪儿?在那儿,教室的旁边。 拓展练习:以某一同学的方位进行提问,讲解旁边的概念(旁边,临近的概念)。 2、原文:是西边的教室吗?对 拓展练习:以某一同学所处方位进行提问,将对练熟之后可引入不对。 (三)随堂练习(30min) 第一段(15min)为第二课时内容 尝试不看拼音朗读课文,之后做练习题(2);再由同学轮流念,纠正发音,最后轮流做练习题(6);

成语故事教案教学文案

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

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博雅汉语26课教案

博雅汉语26课教案

《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 -第26课快考试了》 编著李晓琪任雪梅徐晶凝 ********************************************************************* 教学对象外国语学院汉语进修班初级二乙班 教学任务(一)语言知识 1. 重点词语 (1)名词:电、基础、假期、明信片、圣诞节、新年、贺卡、办法、亲戚、邮局、刚才、邮票 (2)动词:接、旅行、决定、出发、考虑、寄 (3)形容词:用功、努力 (4)副词:快、只好、快要、整整、再 (5)助动词:可能 (6)兼类词:放假、排队 (7)专有名词:东北 2. 语言点 (1)快/要/快要…… 了 (2)只好 (3)可能 (4)再 (二)技能训练 1. 读:能够熟读生词和课文,达到声调、语调基本准确:能读懂课文,领会作者的表达中心;能够读懂课后的材料,抓住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2. 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使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式准确回答课文问题。 3. 听:能准确听辨教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听清楚教师读出的句子,并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4. 写:笔顺部件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生词的写法,并通过听写的方式督促学习,最后能够用关键词“只好,可能,再,刚才,要……了”写出一段话。 时间安排 本课共需2次课,每次课2课时,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1. 第一次课:导入新课,先学习课文第一段中涉及的词汇、语言点,再学习第一段课文,组织课堂练习,小结所学,布置作业。 2. 第二次课:复习上次课所学,检查作业,先学习课文第二段涉及的词汇、语言点,再学习第二段课文,组织课堂练习,小结所学,布置作业。

博雅汉语第十七课教案

博雅汉语第十七课教案

《博雅汉语》第十七课做客(一)教案 课程类型:初级汉语综合课。 教学对象:外国留学生 教学时数:3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材:《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 教学内容:《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第十七课做客(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领会本课所学的生词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2、帮助学生掌握本课出现的新的语言点。 3、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新词的理解。 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1、生词量:25个,补充词:2个,主人、客人、意思。 2、重点生词: 副词:真 数量词:一点儿 名词:心意、上 动词:打车。 3、语法点: “是X还是Y”。 “会”(1) “就是”。

4、讲解生词(30分钟): 老师带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用部分时间给学生单独读单词,主要纠正发音,快速、随即轮流,让所有学生有有机会念,然后每个单词逐一讲解,重点生词(带*的生词)重点讲解。 1)、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例如留学生到结对子的中国同学家里一起包饺子,就是做客。 2)、请进: 请,please,是一个礼貌用语,“请进”就是请别人进来。别人对你说“请进”,就是别人请你进。 *3)、真:这里是程度副词,常用在某些形容词之前,表示感叹比如:“玛丽,你的衣服真漂亮。”“今天天气真好。”“大卫,你的汉语说的真棒。” 但是我们不能什么形容词前面都加“真”,比如我们可以说“真白”、“真蓝”“真黄”······但是“真雪白”、“真浅蓝”、“真深黄”······这样的用法就是错误的,“雪白”“浅蓝”“深黄”等词语本身就已经是加深程度了,我们不能再在它前面加“真”了。 另外“真”还可以修饰动词,含惊讶之情。例如“没想到你真做到了!”“真让他说对了!” 4)、干净:展示两张图片,一张脏乱的房间,一张干净整洁的房间。 5)、坐:以肢体动作展示这个动词。

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成语故事的教案

成语故事的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教案,欢迎来参考! 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 生:听过或没有 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 生回答 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生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矛 盾 楚 锐 戳” 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学生组词。 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盾呢?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安排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安排作业。 誊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他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⑵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⑶“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五、安排作业。 朗读课文,造句:不要……而要……。 板书设计 6、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夸口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得俸禄逃走了 画龙点睛点睛飞走了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成语故事并感悟其中蕴含着的深刻寓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内容。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VCD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头脑里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3、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惯实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

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4、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5、“则”是什么意思?(量词,相当于“篇”的意思) 二、初读指导: 1、初读课文,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5)这三个成语故事分别写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三方面学习质疑)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博雅汉语第一册语言点

语言点 一:“在”/“是” N+在+地方 例:图书馆在那儿。 加拿大在美国的左边。 图书馆在食堂的右边。 地方+是+N 例:那儿是图书馆。 食堂的北边是图书馆。 玛丽的左边是大卫。 二:“有”字句 肯定:主语+有+N 例:我有汉语词典。 你上午有课。 大卫有中国朋友。 否定:主语+没有+N 例:我没有音乐。 玛丽没有自行车。 晚上大卫没有时间。 疑问:主语+有+N+吗? 例:你有自行车吗? 你有音乐吗? 明天上午你有时间吗? 三:“几”和“多少” 1、“几”和“多少”都可以用来问号码。 例:你是几号? 大卫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张红的房间是多少号? 2、“几”一般用来询问十以下的数量,十以上的数量常常用“多少”来问。 例:我要五本汉语书。——你要几本汉语书? 他要三瓶啤酒。——他要几瓶啤酒? 玛丽有五十本书。——玛丽有多少本书? 一本词典八十块钱。——一本词典多少钱? 四:不A不B “不A不B”表示正好,A、B为意思相反的形容词。 例:不大不小不多不少不早不晚不胖不瘦

五:“正在/在……呢” “正在……呢”、“在……呢”表示正在进行的发生的动作,或者是现在的状态。 例:我正在看电影呢。 我们正在上课呢。 张红在唱KTV呢。 外面在下雨呢。 六:从……到…… 表示时间 例:我从八点到十点都在上课。 他们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有课。 妈妈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上班。 七:每……都…… 表示没有例外,每次都是。 例:我每天早上都和咖啡。 他们每个人都知道。 这儿每天都下雨。 玛丽每个星期六都看电影。 八:先……然后……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例:我先去图书馆看书,然后去商店买东西。 大卫先去邮东西,然后回家。 李军先去发E-mail,然后去看电影。 他先去商店买衣服,然后去书店买词典。 九:“挺+形容词” 表示程度高,相当于“很、非常”常跟“的”一起使用。 例:学校商店的东西挺贵的。 你的毛衣挺漂亮的。 北京的冬天挺冷的。 学生教室挺小的。 十:“有(一)点儿” “有(一)点儿”放在形容词前面,表示不是很多、一般。“一”可以省略不要。多用于不如意,不可心的事情。 例:今天有点儿冷。 天黑的有点儿早。 那儿的东西有(一)点儿贵。 他有(一)点儿不高兴。

五年级语文第8课、成语故事

8、成语故事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难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8、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教案 第8课 展示成语故事

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 第8课展示成语故事 一、本课说明 前面将作品内容和动画效果都制作好了,为了使作品更精彩,还需要添加背景音乐,这样的电子作品才是完美无缺的。一切准备就绪后,可以展示给大家欣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插入声音的方法和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的方法。 本课要用的幻灯片都是前面制作好的,如“刻舟求剑.ppt”、“生日快乐.ppt”、“两只老虎.ppt”和“教师节贺卡.ppt”,需要将这些文件以及一些背景音乐复制到学生机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故事内容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以及能设置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方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音乐;能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制作电子作品“刻舟求剑”的最后一课,在前面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对作品进行最后的完善,之后播放展示作品。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打开上一课制作好的“刻舟求剑.ppt”演示文稿,根据故事内容选择一首背景音乐插入到作品中,最后,再设置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方式。 本课安排的知识点与教学流程如图3.2.49所示。 图3.2.49知识点与教学流程 1.教学重点 (1)为演示文稿添加背景音乐,并设置背景音乐的播放方式。

第 单元 制作成语故事 习,最主要的内容是为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教师在上课时,可先介绍“幻灯片切换”任务窗格的打开方法,然后让学生大胆尝试,设置不同的切换效果,最后,教师可作总结性的演示。 为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是从幻灯片浏览视图中选择要设置的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放映”中的“幻灯片切换”命令;方法二是右击要设置的幻灯片,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幻灯片切换”命令。 幻灯片的切换效果有几十种,幻灯片切换时可以选择一种合适的切换速度。有了切换效果以后还可以为整张幻灯片配上一段音乐,音乐可以循环播放,直到下一个声音开始播放为止。如果不希望通过单击鼠标来切换幻灯片,可以输入时间,设置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换页,这样的设置比较适合自动演示。 五、补充练习 1.选择题 (1)在PowerPoint 中,插入声音文件后的图标是( )。 A . B . C . D . (2)在播放演示文稿时,图3.2.50所示的切换效果是( )。 图3.2.50 切换效果图 A .百页窗 B .飞入 C .溶解 D .旋转 2.判断题 (1)利用“幻灯片放映”菜单中的“幻灯片切换”命令,可以为幻灯片添加声音效果。 ( ) (2)插入声音时,如果选择了“自动”按钮,则播放幻灯片时会自动播放声音。( ) 六、练习指导 1.习题1 打开第2课制作的电子贺卡“生日快乐.ppt ”,为该贺卡添加背景音乐“生日快乐.mp3”。 运行PowerPoint 选择“插入”→“影片和声音”→话框。 按图3.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