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ppt课件
子宫腺肌病 PPT课件

15
临床表现:体征
子宫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 质硬有压痛(经期更甚) 15%-40%合并卵巢内异症,粘连致子宫活动度差。 半数同时合并子宫肌瘤。
202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
16
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本病最有效的手段 。B超可 见子宫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病灶内呈不均质高回 声
• 高碳酸血症:人造气腹时,由于大量二氧化碳充入腹腔,弥散 入血而发生 表现为呼吸浅慢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术后常规吸氧 促进机体吸收和排出二氧化碳
2021/7/8
27
健康宣教(饮食)
• 1、不要吃酸 酸性食品有固涩收敛作用,使血液涩滞,不利 于经血的畅行和排出,
• • 2、不要吃辣 辛辣温热、刺激性强的食品,会加重盆腔充血、
2021/7/8
21
治疗
• 海扶刀 奥洛克 超声消融法:低能量的超声波经超声聚焦刀准 确聚焦于靶组织,然后通过生物温热效应使病变组织变性和坏 死,或使子宫内膜的病变组织得以消融。
• 治疗缺点 腺肌瘤、腺肌症的病灶不易消除
2021/7/8
22
治疗:手术
适用于:
症状严重 年龄偏大 无生育要求 药物治疗无效
• 北京协和医院(1961-1974)统计10多年间2669例妇科手术中, 肌腺症发病占7.8%。
• Vercellini(1995) 统 计 1334 例 子 宫 切 除 标 本 中 , 子 宫 肌 腺 症 发 生占24.9%。
• 总的文献报告肌腺症的发生率为5%--70%。
2021/7/8
8
• 至发今病尚不机清楚理
2021/7/8
13
临床表现:
子宫腺肌症-PPT课件

• 2016-11-23 20:46 患者诉恶心呕吐,医嘱予欧贝针8mg iv st!PCEA呈
关闭状态。
• 2016-11-23 21:10 患者恶心呕吐症状较前缓解。 • 2016-11-23 21:31 患者诉创口疼痛,NRS评分4分,报告医生,医 嘱予消炎痛栓1/2# 塞肛 st。 • 2016-11-23 22:05 诉疼痛症状较前缓解, NRS评分2分. • 术后头孢呋辛钠针抗感染。昨术后留置尿管排3700ml尿液。 • 20116-11-24 08:30 患者术后第一天,神志清,精神好,呼吸平稳, 腹软,肛门未排气,医嘱予改妇科Ⅱ级护理,清流,停心电监护,停 吸氧及血氧饱和度监测。Braden评分19分,ADL评分65分,FRS评 分4分,NRS评分0分。 • T:37℃ P:70次/分 R:20次/分 BP:131/89mmHg
•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也可以作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方案 之一。其作用机制有:异位子宫内膜坏死,分泌前列腺素 减少,缓解痛经,减少月经量,降低复发率;在位内膜侧 支循环的建立,可由基底层逐渐移行生长恢复功能。但子 宫动脉栓塞术会影响子宫及卵巢的血运,从而对妊娠有不 利影响。可能会导致不孕、流产、早产并增加剖宫产率。
• 2.子宫肌瘤:往往无痛经,只有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或 肌瘤红色变性时才可以出现剧烈腹痛,但与月经周期无关, 以往可以有子宫肌瘤病史。如果合并子宫腺肌症时就比较 难鉴别的。 • 3.原发性痛经:多发于未婚女子,未产妇女,常于婚后或 产后显著好转或自愈,妇科检查中子宫大小正常。
• 根据子宫腺肌症的病变程度,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侵入肌层 的范围和深度分为局部性和弥漫性(散在性)两大类。
• 2016-11-18 患者步行入院,神志清,精神好,无腹痛及阴道出血, 医嘱予妇科外护二级,低盐软食,协助各项辅助检查,做好入院的相 关宣教。 • 2016-11-19 患者主诉阴道少量褐色液流出,医嘱予黄体酮针20mg 肌肉注射 每天1次。 • 2016-11-20 患者今无阴道出血,医嘱予改黄体酮针40mg 肌肉注射 每天1次。 • 2016-11-22 将病情告知患方,其要求手术,签字为证,拟明日行 “腹式全子宫切除术”,予常规术前准备,术前宣教,予今辰清 90ml分2次口服+中班辉力清洁灌肠。
子宫腺肌课件-PPT文档资料

病理
显微镜示 子宫肌层出现异位内膜小岛,内膜小岛由典型 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组成,这种内膜多为不 成熟型的类似于基底层内膜,有周期性的变化 ,但只对雌激素起反应,对孕激素无反应,故 异位腺体常处于增生期,偶尔可见局部有分泌 期变化。
诊断-临床表现及体征
痛经和月经量过多是子宫腺肌症非常重要 的症状。 子宫均匀增大且坚硬(病灶弥漫及病灶处 反复出血、纤维化),小于孕12 周大小; 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妇检时子宫有压痛, 尤其经期压痛明显。
鉴别诊断
• 病变呈弥漫性、病灶边界不清楚、结合带的厚度 ≥12 mm、内膜基底部毛糙、T1W I 病灶内有点状 高信号这5 个观察指标最能提示为子宫腺肌病, 是 其特有的征像, 可作为该病的诊断依据。T 2W I病 灶内有圆点状高信号、子宫外形轮廓形态光整等 征像对其诊断也有较大价值。
• 病灶位于黏膜下或浆膜下、瘤周有流空血管、T 2W I 病灶内有花纹状或涡状高信号、结合带的厚 度< 12mm 、瘤周有高信号环这5 个观察指标最能 提示为子宫肌瘤, 其中前3 个征像为子宫肌瘤特有 征象, 病灶边界清楚、子宫局限隆起、子宫内膜受 压变形等征像对其诊断也有较大价值。
诊断-实验室诊断
CA125 是来源于体腔上皮的表面抗原, 是一种 大分子多聚糖蛋白, 主要存在于子宫内膜、宫颈 上皮、输卵管、腹膜。
子宫腺肌症的内膜腺体中检测出CA125 均明显高 于正常内膜的腺上皮细胞,诊断标准是35 U/ml。
腺肌症妇女血清CA125 可能有80%出现阳性,但 其水平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腺肌症的存在可能 ,并非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粘膜下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瘤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诊断--MRI
Thank You
诊断-活检
子宫腺肌病PPT讲义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利于病 情的恢复。
注意事项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子宫受损或加 重病情。
及时就医
如出现严重痛经、月经不规律等 症状,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 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CHAPTER 04
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
靶向药物
针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研发出针对特定靶 点的药物,以减少疼痛和消炎。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患子宫 腺肌病的风险,应尽量避免。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 、适量运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 于预防子宫腺肌病。
日常护理
注意保暖
子宫腺肌病患者在寒冷天气中应 注意保暖,避免子宫受到刺激。
调整饮食
适当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的 摄入,减少生冷、刺激性食物的摄 入。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
仅切除子宫腺肌病的病灶,保留子宫,适用于年轻患者。
研究前景与展望
深入研究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
01
进一步揭示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为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提
供理论支持。
探索非手术治疗方法
02
除了手术和药物治疗,寻找更多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如物理
疗法、中医治疗等。
提高早期诊断率
03
免疫治疗
如使用免疫调节剂、干细 胞治疗等,仍处于研究阶 段,疗效和安全性有待验 证。
生活方式调整
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缓解 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
CHAPTER 03
子宫腺肌病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
避免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
建议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 期发现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症医学课件

汇报人:日期:•子宫腺肌症概述•子宫腺肌症的病理生理学•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方法目录•子宫腺肌症的预防与管理•子宫腺肌症的研究进展01子宫腺肌症概述子宫腺肌症,又称子宫腺肌病,是一种良性疾病,以子宫肌层内存在异位腺体为特征。
定义子宫腺肌症多发生于育龄妇女,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与多次妊娠、分娩、流产等生育史相关。
流行病学特征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及发病机制子宫腺肌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遗传、免疫、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异位生长,与雌激素水平升高、局部免疫炎症反应等有关。
这些因素导致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异位病灶。
临床表现子宫腺肌症的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异常(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性交不适等。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要点一要点二诊断方法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质地硬;超声检查可显示子宫肌层内的异位腺体;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
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02子宫腺肌症的病理生理学腺肌组织增生异位内膜组织在肌层内增生,形成腺肌组织,导致子宫肌层增厚。
出血和囊性变异位内膜组织在肌层内可伴随月经周期性出血,长时间后可形成囊性变。
子宫内膜和肌层的异位子宫腺肌症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到子宫肌层。
子宫腺肌症的病理学特征子宫腺肌症常引起痛经,表现为周期性下腹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痛经异常子宫出血生育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间期出血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
子宫腺肌症可能导致不孕或习惯性流产,对女性的生育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030201子宫腺肌症对女性生理的影响子宫腺肌症通常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但不同患者疾病进展速度存在差异。
子宫腺肌症ppt课件

用就是阻止腺体向肌层内生长,而保持向空腔方向生长。因
此,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子宫腺肌病是基底层内膜细胞增生、
侵入到肌层间质的结果。而关于引起内膜基底层和间质增生 的因素现有四种理论:①与遗传有关;②损伤,如刮宫和剖宫 产;③高雌激素血症;④病毒感染。其中,尤以高雌激素血症
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引人注目。已有实验和研究表明:雌激 素和/或孕激素加泌乳素或许是子宫腺肌病发生所必需的;溴 隐亭可能阻断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更近期的研究提示罹患子
宫腺肌病妇女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都合成雌激素,这些雌
激素可能影响子宫腺肌病的生长;子宫腺肌病肌层中芳香化酶
和雌酮硫酸酯酶的活性都对照组显著增强。
-
4
子宫腺肌病病理
1.巨检子宫多呈均匀增大,呈球形,一般不超过12
周妊娠子宫大小。子宫肌层病灶有弥漫型及局限型两种。
一般多为弥漫性生长,且多累及后壁,故后壁常较前壁
4.知识缺乏 与缺乏子宫腺肌病的相关知识 5.睡眠形态紊乱 与担心术后康复,周围环
境改变有关。
6.疼痛 与术后创伤有关。
-
13
质是本病的镜下特征。因其他疾病切除的子宫作连续切
片检查,l0%~30%在子宫肌层中有子宫内膜组织,故
诊断子宫腺肌病的确切侵袭深度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
-
5
病理改变
病变处呈现交错的粗 条状肌纤维带和纤维 带,有暗红色出血点 或小区出现其中,很 少有息肉状子宫内膜 可向浆膜层突出,组 织切片可见子宫内膜 腺体和间质。
-
11
治疗
子宫腺肌病患者不再有生育要求者,以全 子宫切除为好,尽量保留卵巢。如合并盆 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者,也尽可能切除病灶 而保留卵巢功能,使患者走向自然绝经。 要求生育者,可用激素治疗6~12个月,停 药后希望能在短期内受孕。如系在手术探 查时发现,应考虑切除腺肌瘤而保留子宫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课件

图2b 子宫腺肌病弥漫型声像(经阴道扫查)详解
• (2)前、后壁型:病变局限分布整个前壁或后壁肌层,偶见分布于侧壁。以后壁 型较多见,子宫呈不对称性增大,向后方隆起,宫腔内膜线前移,前壁肌层回 声正常,后壁肌层普遍增厚,回声不均,多呈栅栏状衰减,致使整个子宫回声 减低,粗颗粒状不均增强回声不多见。
图8 子宫腺肌病血流分布(1)
• 局灶型者仅在病灶部位血流信号稍增多,病灶周围肌层血流分布正常,见图9。
图9 子宫腺肌病血流分布(2)
• 无论哪种类型,当腺肌病较严重,阴道流血时间长、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肌层 血流异常丰富,呈粗条状贯穿肌层,相连成网状,并可记录到低阻力型动脉频 谱,此时应仔细与恶性病变鉴别。
图6a 子宫腺肌瘤声像
图6b 子宫腺肌瘤声像详解
• 当病灶以出血为主时,肌层内表现为局灶性的小囊,大小不一,形态不规整, 经阴道超声显示其内回声呈云雾状,见图7
图7a 子宫腺肌病局部出血病灶声像
•。
图7b 子宫腺肌病局部出血声像详解
2.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 (1)血流分布特征:子宫内血流信号较正常增多,但由于腺肌病常伴声衰减, 不容易显示出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信号在病灶处肌层呈星点状、条状散在分 布,或呈放射状排列,见图8。
• (2)血流频谱:子宫腺肌病病灶处的动脉性频谱与子宫动脉各级分支的频谱 基本相同,阻力指数常大于0.5,偶尔在严重的腺肌病子宫内可看到低阻力型 动脉频谱,静脉性频谱则较多。
• (1)弥漫型:子宫呈球形增大,三径之和常大于15cm,宫 腔内膜线居中,经腹和经阴道扫查肌层回声普遍增高,呈分 布不均粗颗粒状,有时后方回声衰减使子宫肌层普遍偏低。
• 见图1A,1B,图2A,图2B
图1a 子宫腺肌病弥漫型声像(经腹扫查)
子宫腺肌症的表现精选PPT

直接侵入相邻子宫肌层,良性病变 结合带在生理周期中不同表现
肌细胞特征:细胞密度高,细胞核增多 ,质核比例低 结合带与激素水平的关系 (五)子宫正常收缩状态 (二)激素治疗后面积缩小 T1WI见到局灶性高信号,提示异位内膜组织内发生小的点状出血
(二)激素治疗后面积缩小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子宫腺肌症,激素治疗 或在绝经后期,子宫腺肌症的面积可能会萎缩,并伴随 着T2WI上信号强度的降低,复诊对诊断有所帮助
织、继发性平滑肌增生 结合带在生理周期中不同表现
结合带:(JZ)低信号,子宫肌层的内1/3 子宫腺肌病
不常见MRI影像学表现 (三)月经周期对腺肌症的影响
• 症状:下腹痛、经血过多和子宫增
大
弥漫增厚的子宫肌层,由 随意分布的肥大性肌小梁 及周围的异位子宫内膜组 织所构成
HE染色:异位的子宫内膜腺 体和间质,以及周围肥厚的 平滑肌
子宫体的组织结构及影像表现
• 子宫体组织结构:子宫内膜、子宫肌层 、浆膜层
• 一般影像学表现:三层结构(结合带)
子宫体组织结构
内膜层:表面2/3为功能 层,内1/3为基底层,功 能层有周期性变化
肌层:粘膜下肌层(纵 行平滑肌)、血管肌层 、血管上肌层、浆膜下 肌层(纵行平滑肌)
一般影像学表现
子宫内膜:高信号
增强扫描,子宫腺肌症可能显示为不同程度
的强化,所以关于其对比增强的研究对于诊断
腺肌症的准确性帮助不大
子宫腺肌病 不常见MRI影像学表现
(一)腺肌症信号的加强或局部加强
生理或病理状态可能会影响 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功能性子 宫内膜组织的量,月经周期的阶段,内源激素的异常,外源激 素的刺激,腺肌症子宫内膜的分泌转化会导致T2WI上信号强 度不均质的提高(例如:怀孕期间),复诊对诊断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8 子宫腺肌病血流分布(1)
24
• 局灶型者仅在病灶部位血流信号稍增多,病灶周围肌层血流分布正常,见图9。
25
图9 子宫腺肌病血流分布(2)
26
• 无论哪种类型,当腺肌病较严重,阴道流血时间长、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肌层 血流异常丰富,呈粗条状贯穿肌层,相连成网状,并可记录到低阻力型动脉频 谱,此时应仔细与恶性病变鉴别。
• (2)血流频谱:子宫腺肌病病灶处的动脉性频谱与子宫动脉各级分支的频谱 基本相同,阻力指数常大于0.5,偶尔在严重的腺肌病子宫内可看到低阻力型 动脉频谱,静脉性频谱则较多。
27
四、超声鉴别诊断
• 1.前或后壁型腺肌病与巨大子宫肌瘤鉴别 鉴别要点是仔细寻找病灶周围有无 正常肌层,子宫肌瘤常在病灶周围扫查到正常肌层。
3
• (二)临床表现 • 常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约30%患者无症状,主要症状为进
行性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妇科双合诊子宫球形增大、 质硬,经期有压痛,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时附件区可扪 及囊性包块。
4
• (三)超声表现 • 1.二维超声表现 根据病灶的分布和回声特征,可以分为弥
漫型、前、后壁型和局灶型。 • (1)弥漫型:子宫呈球形增大,三径之和常大于15cm,宫
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诊断
功能科 赵君华
1
子宫腺肌病定义
•
是指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宫肌层内含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子宫内
膜呈憩室样向下长入子宫肌层所致。
2
• (一)病理
• 子宫均匀对称性增大,子宫腺肌病的病灶以后壁居多,肌 壁常增厚,切面较硬,内见增粗的肌纤维带和微囊腔,腔 内为陈旧性血液。局灶型子宫腺肌病的病灶呈局限性生长, 局部平滑肌大量增生,呈肌瘤样结节,结节内见内膜腺体 和间质,类似肌壁间肌瘤,但无假包膜存在,与周围肌层 无明显 界线,称为子宫腺肌瘤。肌层内异位内膜组织呈岛 状分布,较少出血形成囊肿。偶尔异位病灶在子宫或宫颈 肌层形成出血性囊肿。
腔内膜线居中,经腹和经阴道扫查肌层回声普遍增高,呈分 布不均粗颗粒状,有时后方回声衰减使子宫肌层普遍偏低。 • 见图1A,1B,图2A,图2B
5
图1a 子宫腺肌病弥漫型声像(经腹扫查)
6
图1b 子宫腺肌病弥漫型声像(经腹扫查)详解
•
7
图2a 子宫腺肌病弥漫型声像(经阴道扫查)
8
图2b 子宫腺肌病弥漫型声像(经阴道扫查)详解
29
谢谢!
30
11
图3b 子宫腺肌病前壁型声像(经腹扫查)详解
12
图4a 子宫腺肌病后壁型声像(经腹扫查)
13
图4b 子宫腺肌病后壁型声像(经腹扫查)详解
•
14
图5a 子宫腺肌病后壁型声像(经阴道扫查)
15
图5b 子宫腺肌病后壁型声像(经阴道扫查)详解
16
• (3)局灶型:子宫腺肌瘤属于此类,子宫不规则增大,子宫形态欠规整,局 部隆起。病灶内呈不均质高回声,伴少许声衰减或呈栅栏状衰减回声,见图6, 周围肌层回声正常,病灶与正常肌层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
• 2.子宫腺肌瘤与子宫肌瘤鉴别 鉴别关键是分辨病灶周边有无假包膜,肌瘤 边界清晰,周围有假包膜反射,彩超显示假包膜上有环状血流信号。
• 3.弥漫型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肥大症鉴别 子宫肥大症病理特征为平滑肌细胞肥 大,子宫纤维化,胶原纤维增生,肌层肥厚,子宫重量大于120g,超声表现为 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回声稍不均匀。当腺肌病较轻时,肌层也仅表现为稍不均, 超声无特异性,鉴别困难,此时主要靠有无痛经史来鉴别。
17
图6a 子宫腺肌瘤声像
18
图6b 子宫腺肌瘤声像详解
19
• 当病灶以出血为主时,肌层内表现为局灶性的小囊,大小不一,形态不规整, 经阴道超声显示其内回声呈云雾状,见图7
20
图7a 子宫腺肌病局部出血病灶声像
•。
21
图7b 子宫腺肌病局部出血声像详解
22
2.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 (1)血流分布特征:子宫内血流信号较正常增多,但由于腺肌病常伴声衰减, 不容易显示出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信号在病灶处肌层呈星点状、条状散在分 布,或呈放射状排列,见图8。
• 4.子宫腺肌病合并感染时与子宫肉瘤鉴别 子宫腺肌病合并感染时病灶内血 流异常丰富,而子宫肉瘤也表现为肌层内边界不清病灶,血流异常丰富,两者 鉴别需结合病史、诊断性刮宫,必要时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辅助诊断。
28
五、临床评价
• 大部分子宫腺肌病病情轻,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痛经,子宫病变较轻微, 加上声像改变除子宫肌层回声稍不均匀外,没有典型图像,因此子宫腺肌病的 漏诊率较高,故对此病的超声诊断应重视病史,有进行性痛经的病史可适当放 宽诊断标准。
9
• (2)前、后壁型:病变局限分布整个前壁或后壁肌层,偶见分布于侧壁。以后壁 型较多见,子宫呈不对称性增大,向后方隆起,宫腔内膜线前移,前壁肌层回 声正常,后壁肌层普遍增厚,回声不均,多呈栅栏状衰减,致使整个子宫回声 减低,粗颗粒状不均增强回声不多见。
• 见图3,图4,图5。
10
图3a 子宫腺肌病前壁型声像(经腹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