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的中医辩证和针灸治疗
耳鸣耳聋中医诊断标准

耳鸣耳聋中医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耳鸣耳聋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具有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耳鸣耳聋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关于耳鸣耳聋中医诊断标准。
一、望:1. 看面色:耳鸣耳聋患者多有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情况。
2. 看舌质:舌质淡白或淡红,舌体胖大,舌苔薄白。
3. 看舌苔:多为白苔,薄腻。
二、闻:1. 闻声音:耳鸣患者常反映耳内有风声、雷鸣、蝉鸣等声音。
2. 闻气息:患者常有口臭、体臭等情况。
三、问:1. 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病情变化等信息。
2. 问诊病情: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耳鸣声音的性质、强度、有无伴随症状等。
3. 问生活习惯:了解患者的日常作息、饮食习惯等情况。
四、切:1. 切脉:脉象变化较小,常规多为脉浮数。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中医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是否患有耳鸣耳聋,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治疗耳鸣耳聋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达到缓解症状、恢复听力的目的。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比如针灸调理耳部经络,帮助患者恢复听觉功能;配合中药疗法调理患者的脏腑功能,改善耳鸣耳聋的症状等。
中医对于耳鸣耳聋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尤其是在综合分析患者的整体病情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对于患有耳鸣耳聋的患者来说,及时就诊,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耳鸣耳聋的治疗,早日康复。
第二篇示例:耳鸣耳聋是指患者出现听觉异常,包括耳部持续性嗡嗡作响或轻微的耳鸣,以及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
在中医传统医学中,耳鸣耳聋被视为一种常见的疾病,有丰富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关于耳鸣耳聋的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理论,耳鸣耳聋的病因主要包括肝阳上亢、肾精亏虚、心火内炽、痰浊干扰等。
耳鸣研究探讨耳鸣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

耳鸣研究探讨耳鸣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耳鸣是一种持续或间歇性的听觉感知,当没有外界声源时,人们会感到耳内有声音,这种声音可能是嗡嗡声、尖锐声或者风声等。
耳鸣会引起许多负面影响,如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和注意力集中困难。
为了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耳鸣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案。
一、耳鸣的发生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耳鸣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噪声暴露:长期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如工地、音乐会现场或耳机音量过大,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损伤,引发耳鸣。
2.听力损伤:年龄增长、职业性噪声暴露或慢性感染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听力受损,从而导致耳鸣的发生。
3.血管问题:血液循环障碍、血压升高或动脉瘤等问题可能导致灌注耳蜗的血管发生异常,从而引起耳鸣。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和化疗药物等,可能导致耳鸣作为副作用。
5.内耳疾病:内耳疾病,如耳聋、迷路炎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综合征等,也是耳鸣发生的常见原因。
二、治疗方法虽然耳鸣的治愈并不总是可能的,但通过一些方法,可以缓解耳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听觉治疗:通过佩戴音频设备,如听力辅助设备、白噪声发生器等,可以改善听觉环境,减轻耳鸣的感知。
2.心理疗法:由于耳鸣会引起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心理疗法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法或应对策略培训等来减轻症状。
3.药物治疗:某些药物可能对减轻耳鸣症状有一定效果,如安抚剂、抗抑郁药或抗惊厥药等,但需谨慎使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改善生活习惯:避免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保护听力;定期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等刺激物质的摄入。
5.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耳鸣与肝肾不足有关,选择中药配方搭配针灸、拔罐等疗法进行治疗,以达到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三、关注耳鸣研究的重要性耳鸣是一种常见的听觉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耳鸣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各种治疗方法因人而异。
肾精虚亏耳鸣治疗方案

一、引言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耳内鸣响或嗡嗡声,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肾精虚亏是耳鸣的常见病因之一,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亏损可导致耳鸣。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肾精虚亏耳鸣的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中医理论中医认为,肾精虚亏耳鸣是由于肾精不足,耳窍失养所致。
肾精亏损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因素引起。
肾精不足,不能濡养耳窍,导致耳鸣。
2. 现代医学研究现代医学认为,肾精虚亏耳鸣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内耳血液循环障碍:肾精亏损可导致内耳血管痉挛,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起耳鸣。
(2)内耳神经损伤:肾精亏损可导致内耳神经损伤,引起耳鸣。
(3)内耳结构异常:肾精亏损可导致内耳结构异常,如耳蜗、耳蜗神经等受损,引起耳鸣。
三、治疗方案1. 中医治疗(1)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肾精虚亏耳鸣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肾阴虚证:表现为耳鸣如潮,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以滋阴补肾为主,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
2)肾阳虚证:表现为耳鸣如蝉,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以温补肾阳为主,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
3)肝肾阴虚证:表现为耳鸣如雷,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疗以滋阴补肾,养肝明目为主,方选杞菊地黄丸加减。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肾精虚亏耳鸣具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穴位有:1)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针刺时,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
2)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针刺时,采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
3)听会穴:位于耳垂前,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颧骨下缘凹陷处。
针刺时,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
(3)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穴位有:1)肾穴:位于耳甲腔的后下方,耳轮下脚前。
2)肝穴:位于耳甲腔的后上方,耳轮下脚前。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方法有哪些?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方法有哪些?关于《针灸治疗耳鸣耳聋方法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治疗耳鸣自然要留意恰当的方式,尽可能的降低这种问题对自身导致的影响,中医针灸治疗耳鸣是较为合理的,可是还要留意掌握恰当的实际操作技巧及其注重穴道,下列便是实际的。
一、实证研究治疗方式清肝火祛火,输通耳窍。
以足少阳、手少阳经穴主导。
主穴翳风听会侠溪中渚配穴胆肝风热者,加太冲穴、丘墟;外感风寒寒邪者,加外关、合谷穴。
实际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手、足少阳两经经络均入耳中,因而取手少阳当中渚、翳风,足少阳之听会、侠溪。
输通少阳经脉,清肝火祛火。
二、虚证治疗方式益肾养窍。
以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主导。
主穴太溪穴照海听宫配穴肾精不足者,加肾俞穴、气海穴;肝肾亏虚者,加肾俞穴、肝俞穴。
实际操作毫针补法。
肾气不足能用小艾柱灸伤处。
方义太溪穴、照海滋补肾气、肾精。
听宫为部分选穴,可输通耳朵经脉之气。
三、针炙疗法耳聋耳鸣的作用机制:现代科学按变病特性将耳聋耳鸣分成器质与多功能性。
按变病位置分成传声性聋、感音性聋与混和聋。
针炙疗法,多为感音性聋,即神经性耳聋。
它可因多种多样要素如噪声、感染、自身免疫等造成耳道螺旋式器的毛细胞及其听神经或中枢神经产生变病,使响声的体会与传输产生阻碍。
针炙疗法该病的作用机制取决于:中医针灸可改进耳朵的血液循环系统,使耳朵里面血液供应获得提高,改进了耳朵里面毛细管的渗透性,那样有益于基础代谢,降低病理学物质对耳道神经的危害,另外又可使听末梢神经氧浓度供应提高,有益于损害的神经细胞修补与再造;中医针灸可阻拦或缓解耳道螺旋式器毛细胞的坏死,提升内耳功能,有益于英语听力的修复;根据中医针灸对听觉系统神经中枢的功效,使其体液调节提高,有益于与各个听神经中间联络及传输的修复与创建,促进损害的神经传导作用足以修复;除此之外,中医针灸对失眠、外耳道病症,心态焦虑不安等症状的合理医治,也是一个关键要素。
耳鸣的中医辩证和针灸治疗

耳鸣的中医辩证和针灸治疗耳朵接受外界声音刺激,在耳朵里产生听到声音的感觉,这是正常的听觉功能。
而如果外界根本没有发生声音的音源,但主观上却感到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就是耳鸣。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并自古有“肾主耳”之说。
历代名家也各有论治:我国明代医籍《景岳全书》早就指出“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多劳伤血气,精脫肾惫,必致聋耳贵。
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
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日久火灼阴伤,肝阴不足以制阳而致阳亢盛于上,故肝阳上亢的基础必定存有肝阴不足。
【病理分析】生理性耳鸣在身体内部,血管搏动、血液流动、肌肉收缩、矢节活动、呼吸运动等,都会发生微弱的声音,其中距耳较近者,就会感觉出这种声音。
平时由于外界有较强的声音,把这种微弱的声音掩盖了,而没有感觉出来。
但如果走进隔声室或在安静的深夜,有时就会感觉到耳内有微弱的响声,这就是生理性耳鸣。
传导性耳鸣此种耳鸣的原因是听觉系统的传导部分发生障碍,如外耳道肿胀、堵塞、鼓膜穿孔、内陷、中耳炎症、粘连、硬化等。
传音障碍降低了听取外界声音的能力,减弱了其掩盖体内所发生声音的作用,使之能感觉出来,而成为耳鸣。
再有,通过骨导传入耳内的声音,由于传导障碍,向外逸散渠道受阻,而提高了耳内声音的感觉,成为一种以低频为主的,象刮风似的呼呼响声。
我们自己可以试试,用一只手捂住耳朵,就感到耳内轰轰的响声,这就是典型的传导性耳鸣。
神经性耳鸣原因是听觉系统的感音神经部分发生障碍。
当内耳听觉感受器有病,如药物中毒、噪声外伤、美尼尔氏病等;听神经和听觉中枢遭受外伤或发生炎症、中毒、缺血、肿瘤等;以及颅内各种病变影响到听神经或听觉中枢时,都会出现耳鸣。
这种耳鸣多为高频性蝉鸣或刺耳的尖声。
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耳鸣,如高血压、低血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而影响供血、某些疾病的毒素的影响、精神紧张、焦虑等引起的内分泌失调等。
治疗耳鸣的功效的中药

治疗耳鸣的功效的中药耳鸣是指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耳朵中出现连续或间歇性的嗡嗡声、嘶嘶声等异音感觉。
中医认为,耳鸣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肝肾不足、气血不和、痰火上扰等,因此在治疗耳鸣中,中药具有一定的疗效。
1. 黄芪:黄芪具有养正固表、益气补中的功效,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对于因肝肾不足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疗效。
常用黄芪和党参、白术配伍使用。
2. 川芎:川芎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对于因气血不和引起的耳鸣具有一定疗效。
常用川芎和丹参、桃仁配伍使用。
3. 丹参:丹参能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对于因血瘀上蒙引起的耳鸣具有一定疗效。
常用丹参和川芎、赤芍配伍使用。
4. 当归:当归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对于因气血不足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疗效。
常用当归和黄芪、白芍配伍使用。
5. 金银花:金银花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的作用,对于因外感风热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疗效。
常用金银花和连翘、薄荷配伍使用。
6. 天麻:天麻能镇静安神,对于因肝火上扰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疗效。
常用天麻和黄芪、白术配伍使用。
7. 当归尾:当归尾能活血祛瘀,对于因血瘀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疗效。
常用当归尾和川芎、赤芍配伍使用。
8. 龙骨:龙骨具有安神定惊、镇静安眠的作用,对于因肝肾不足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疗效。
常用龙骨和牡蛎、酸枣仁配伍使用。
9. 茯苓:茯苓能利水渗湿,对于因湿热阻滞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疗效。
常用茯苓和泽泻、白术配伍使用。
10. 牡蛎:牡蛎具有养阴补肾、安神定惊的作用,对于因肝肾不足引起的耳鸣有一定疗效。
常用牡蛎和龙骨、酸枣仁配伍使用。
以上所列的中药都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于治疗耳鸣的中药,并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耳鸣是一种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因此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耳鸣,需要针对性地选择中药治疗,并且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艾灸等,辅助治疗。
在使用中药治疗耳鸣时,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同时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用药。
中医针灸治疗耳聋耳鸣课件 PPT

结束
(二)病因病机
内因
恼怒、惊恐肝胆风火 上逆少阳经气闭
肾虚气弱、肝肾亏虚 精气不能上濡于耳
外因
风邪侵袭 壅遏清窍
突然暴响 震伤耳窍
(三)辨证分型
实证
肝火 痰热
暴病耳聋或耳中觉胀,鸣 声不断,按之不减
虚证
脾加剧,按之鸣声减弱
(四)针灸治疗
•治则:清肝泄火 豁痰开窍 健脾益气 •主穴:翳风、听会→局部取穴侠溪、 中渚→少阳经脉循经远取,侠溪为 荥穴,中渚为输穴 •配穴:肝胆火盛配太冲、阳陵泉、 风池;肾虚配肾俞、太溪
(一) 概述
定义 西医范畴
定义
耳鸣以自觉耳内鸣响为主症
耳聋则以听力减退或听力 丧失为主症
往往由耳鸣发展而来
两者在病因病机及 针灸治疗方面大致
相同
西医范畴
神经性耳鸣、耳聋
涉及外耳道病、鼓膜 病、中耳病、中枢神
经病变等。
内耳疾病,某些药物等导致听神经等损伤 或先天听觉障碍可致耳聋,内耳的血管痉
挛是耳鸣发生的重要原因。
缓解耳鸣问题的八种中医调理

缓解耳鸣问题的八种中医调理耳鸣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中医认为耳鸣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不畅所引起的。
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缓解耳鸣问题。
下面将介绍八种中医调理方法,帮助患者缓解耳鸣问题。
一、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缓解耳鸣问题也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认为耳鸣与肝肾不足有关,通过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肝肾功能的恢复。
常用的耳鸣针灸穴位有肾俞穴、肝俞穴、足三里等,针灸疗法需要专业医师操作。
二、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对于缓解耳鸣问题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有鸡血藤、川芎、当归等,这些中药可以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耳鸣问题。
中药调理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能随意服用。
三、食疗调理食疗是中医的特色之一,通过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理人体的健康问题。
对于缓解耳鸣问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滋阴补肾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龟肉等。
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滋养肾脏,改善耳鸣症状。
四、按摩调理按摩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调理方法,对于缓解耳鸣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按摩耳朵周围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耳鸣问题。
常用的按摩穴位有听宫、听会、听会三、颧车等,按摩时可用指腹轻轻按压,每天进行数次。
五、精神调理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缓解耳鸣问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方式来调理精神状态,从而缓解耳鸣问题。
六、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于缓解耳鸣问题也有一定的效果。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每天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有助于改善耳鸣症状。
七、保护耳朵保护耳朵也是缓解耳鸣问题的重要方法。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使用耳塞或耳罩等防护设备,减少对耳朵的损伤。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耳朵受凉,避免使用耳塞等物品过度清洁耳道,以免损伤耳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鸣的中医辩证和针灸治疗
耳朵接受外界声音刺激,在耳朵里产生听到声音的感觉,这是正常的听觉功能。
而如果外界根本没有发生声音的音源,但主观上却感到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就是耳鸣。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并自古有“肾主耳”之说。
历代名家也各有论治:我国明代医籍《景岳全书》早就指出“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多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致聋聩。
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
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日久火灼阴伤,肝阴不足以制阳而致阳亢盛于上,故肝阳上亢的基础必定存有肝阴不足。
【病理分析】
生理性耳鸣在身体内部,血管搏动、血液流动、肌肉收缩、关节活动、呼吸运动等,都会发生微弱的声音,其中距耳较近者,就会感觉出这种声音。
平时由于外界有较强的声音,把这种微弱的声音掩盖了,而没有感觉出来。
但如果走进隔声室或在安静的深夜,有时就会感觉到耳内有微弱的响声,这就是生理性耳鸣。
传导性耳鸣此种耳鸣的原因是听觉系统的传导部分发生障碍,如外耳道肿胀、堵塞、鼓膜穿孔、内陷、中耳炎症、粘连、硬化等。
传音障碍降低了听取外界声音的能力,减弱了其掩盖体内所发生声音的作用,使之能感觉出来,而成为耳鸣。
再有,通过骨导传入耳内的声音,由于传导障碍,向外
逸散渠道受阻,而提高了耳内声音的感觉,成为一种以低频为主的,象刮风似的呼呼响声。
我们自己可以试试,用一只手捂住耳朵,就感到耳内轰轰的响声,这就是典型的传导性耳鸣。
神经性耳鸣原因是听觉系统的感音神经部分发生障碍。
当内耳听觉感受器有病,如药物中毒、噪声外伤、美尼尔氏病等;听神经和听觉中枢遭受外伤或发生炎症、中毒、缺血、肿瘤等;以及颅内各种病变影响到听神经或听觉中枢时,都会出现耳鸣。
这种耳鸣多为高频性蝉鸣或刺耳的尖声。
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耳鸣,如高血压、低血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而影响供血、某些疾病的毒素的影响、精神紧张、焦虑等引起的内分泌失调等。
在生活方面、休息不好,失眠后也会有耳鸣出现。
还有一些耳聋,用当前的医疗技术条件尚搞不清楚其原因或在临床方面检查不清楚的,称为原因不明性耳鸣。
客观性耳鸣耳鸣是主观的感觉,但有一种搏动性耳鸣是别人也可以听到的,这叫作客观性耳鸣。
此种耳鸣与主观性耳鸣不同,它确实有音源,但音源不在外界,而是本人耳部附近的体内。
一种音源是中耳内的小肌肉或咽部肉挛缩发出的声音;另一种音源是血管搏动的声音。
在正常情况下血管搏动的声音是感觉不出来的,但是当血压升高搏动声提高,或向外逸散受阻,或发生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等疾病时,血管的搏动声就构成了耳鸣.(一)实证型耳鸣耳聋
1. 病因病机如果伴有耳鸣如雷鸣或海潮声,可以自行缓解,在恼怒后发生或加重,头昏头痛,口苦咽干,烦躁不宁等症状,为实证型耳鸣耳聋,本型
耳鸣耳聋的发作和情志因素所致的气郁化火,饮食因素所致的痰郁化火等因素有关。
2. 配穴
翳风穴(双侧):位于耳垂后的凹陷处。
听宫穴(双侧):在面部耳前,张口时呈凹陷处。
侠溪穴(双侧):位于足背部,第4、5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中渚穴(双侧):位于手背,第4、5 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太冲穴(双侧):位于足背侧,第1、2 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3. 原理 听宫穴可以促进耳部气血循行, 治疗耳鸣耳聋等症状; 翳风穴与中渚 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 手少阳三焦经环绕耳后循行, 可以治疗 耳部病症; 侠溪穴为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上的 穴位,可以清泻肝胆之火。
( 二 ) 虚证型耳鸣耳聋
1. 病因病机
如果伴有耳鸣常在劳累后加重,耳鸣如蝉鸣之声,时作时止,或昼夜
不息,夜间明显,听力逐渐减退,兼见烦躁失眠,头晕目眩,食欲不
振,面色萎黄等症状,为虚证型耳鸣耳聋,本型耳鸣耳聋的发作和体质虚弱因素所致的肾虚等因素有关。
2. 配穴
翳风穴(双侧):位于耳垂后的凹陷处。
听宫穴(双侧):在面部耳前,张口时呈凹陷处。
侠溪穴(双侧):位于足背部,第4、5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肾俞穴(双侧):位于人体背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即腰带的位置,旁开2 指宽处。
太溪穴(双侧):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3. 原理 听宫穴可以促进耳部气血循行, 治疗耳鸣耳聋等症状; 翳风穴是手少 阳三焦经上的穴位, 手少阳三焦经环绕耳后循行, 可以治疗耳部病
症; 侠溪穴为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 可以清泻肝胆之火; 肾俞穴为肾脏的 背俞穴,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可以起到滋肾阴、固肾气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