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的整合发展研究

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的整合发展研究
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的整合发展研究

摘要:该文从阐述知识管理与E-learning概念的界定入手,从对整合一词的本源分析为出发点,文章就知识管理与E-learning整合发展的基础/可能性以及必要性等有关两大理论能否进行整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作了论述,并就两者应如何进行整合发展这一前瞻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理论上的构想。

关键词:知识管理、E-learning、整合

一、知识管理与E-learning概念的界定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多种,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引述几个主流定义来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

1、李勃维兹认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是一种从组织的无形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过程,它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体系、集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组织流程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形为概念之综合体(Liebowitz,2000)。

2、布罗边认为:知识管理是关于透过良好的信息管理与组织学习实务,以增进组织知识的运用(Broadbent, 1998)。

3、欧迪尔与艾赛地斯则主张: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的策略,将最适宜的知识适时地提供给所需这方面知识的人员,并协助人们分享,以及将知识与信息应用到努力增进组织绩效的行动当中(O’Dell and Essaides, 1998)。

4、史劳顿则将知识管理定义为:智慧资产的确认、最佳化与积极的管理,这种智慧资产包括人工成品所具有的显性知识,或是个人、社群所拥有的隐性知识(Snowden, 2000)。

从以上的定义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目前人们对于知识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对知识管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即对知识管理都认同以下几方面的涵义:(1)知识管理是组织用来创造、储存与运用知识以促进组织绩效的一个过程。

(2)知识管理能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特别是促进内隐知识的外显化。

(3)知识管理关注人力资本的建设。知识管理关注怎样将组织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相当个人化的知识资产转变为组织的基础资产,从而在组织成员中进行的广泛地共享;知识管理关注怎样增进个人或团体渐进累增的经验(accumulated experience)或称之为知道如何(know-how)的能力,从而使组织成员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时,能有效地将所获取的大量相关信息提升到知识层次,即能迅速地完成从获取大量相关信息,接着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转变为数据,然后将数据提升到知识层次,最后对知识进行内化并运用自己内化后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王如哲,2000,中国台湾)。

(4)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提升组织及组织成员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组织的绩效(performance)。如果运用知识到知道如何做的任务上,我们称之为生产力(productivi ty);如果运用知识至新而不同的任务上,我们称之为创新(innovation)。知道如何运用知

识到特定的相应环境中并能够在不同环境中进行知识创新这两项能力可以说是提升员工素质的关键,更是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知识管理能有效地使知识真正协助我们达成这两项目标:生产力与创新(王如哲,2000,中国台湾)。

(二)E-learning的定义

1、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对E-learning所作的论述

根据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的比较权威的论述,关于“E-Learning”这一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何克抗,2001):

(1)什么是“E-Learning”?它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新的沟通机制是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

(2)E-Learning指的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教育及相关服务。

(3)E-Learning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在E-Le arning中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

(4)E-Learning将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

(5)E-Learning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6)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7)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2、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2002年度对E-learning所作的论述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则将E-Learning界定为:利用电子数字技术来传递教学的内容,传递的方式包含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及其相关的组织之间建立的内部网络(extranet),卫星广播(Satellite Broadcast)、录音及录像带、交互式电视及CD-ROM。

3、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E-learning定义为:

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从对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于E-learning的界定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权威的论述,而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对于E-learning所作的定义统整了国际上的有关论述并进行了本土化创新,实际上何克抗教授这一定义在国内也得到比较广泛地接受。因而,笔者在此就不做过多的分析。

二、知识管理与E-learning整合发展的基础/可能性

(一)什么是整合

经查证,早期的汉语词典中只有综合一词,并没有整合一词。整合一词的来源则是我国科技界和哲学界对翻译英美科学界和哲学界的术语“integration”一个创造性运用。我国港

澳台教育界也比较一致地将把“integration”译为“整合”,而有使用汉字传统的日本教育界也把“integration”译为“整合”,这些最终使得整合一词成为一个通用的词汇。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对整合的理解首先就应从其英文原意入手,整合(integration)原意为:将不同的部分连结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Neufeldt,1986)。随着时间的推移,整合一词经过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运用,特别是我国教育技术界在长期倡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运用中,对“整合”的理解在跨越了种种误区后,终于有了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

1、对于整合内涵的理解

“整合”是系统科学方法的核心,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当前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整合”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思想或者方法论。“整合”就是将本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管理与E-learning),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潘克明,2002)。

2、对于“整合”目标的理解

整合强调各自特征和继承性,在整合中双方并不完全丧失各自的特征。整合是一种和谐,被整合对象要彼此适应这种和谐。这种和谐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二)知识管理与E-learning整合发展的基础/可能性

知识管理是管理学科领域百花中盛开的一朵奇葩,E-learning是教育技术领域星光中日渐璀灿的一颗明珠,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却有着共同的目标: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知识与学习,进而提升个人素质,组织智慧。他们具有各自独立的特征,却更存在着许多互补借鉴之处和整合发展的基础/可能性:

一方面,E-learning将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一个天然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持;E-learning 中的教学设计理念将极大地优化知识管理的核心业务流程:如对知识的采撷,分类,特别是智能型知识库的建设。当前教育技术领域在研究远程教育标准的过程中产生的许多E-learni ng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如本体分类思想(ontology),元数据思想(Metadata),XML技术,资源描述框架技术(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以及整合进最新SCORM标准的E-lea rning平台将有效地弥补原有知识管理系统在评价及反馈方面的不足,并能将知识库中的知识细化到对象(或称为物件或组件)的层次,从而实现相关知识间的智能聚合与重组,进而使知识寻求者能迅速地检索到他最需要、最为相关的知识。

另一方面,E-learning在许多方面也需要知识管理理论与技术的支持,如:怎样挖掘优秀学习者宝贵的隐性知识从而使其他学习者能得以最大共享;怎样使优秀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能在整个教师团队中得以广泛共享;甚至怎样使一个学生或教师在解决一个以前从未碰到的新问题时如何吸取到前面的人在解决这一问题或相关问题时所留下的宝贵经验或教训,并又能使后来的人了解到自己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实际经验。

三、为什么要倡导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的整合发展

(一)倡导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的整合发展是适应教育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

1、促进教育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整合驱动发展”

人们很少会注意到,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蕴藏着一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整合驱动发展”(钟志贤,2003)。关注教育技术的都非常清楚这一点:敲起教育技术领域里每一次创新与发展其依托的支点都是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创新。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促进了教育技术领域教学设计的长足发展。这实际上启示着我们: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一直不断地整合进教育学、心理学上有关这些方面的学习理论;从幻灯片、广播电视教育到多媒体网络教育,乃至今天在创建学习化社会所倡导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关注教育技术的都非常惊叹自己在这一方面所跨进的一大步,使得教育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只需仔细分析一下便知:教育技术在这一领域长足发展的每一小步,实际上都是在整合进相关领域(当然主要是指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最新研究成果。

2、适应教育技术发展规律,积极推进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的整合

从本论文第二部分关于对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的整合发展的基础/可能性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知识管理与E-learning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爱情”(整合)基础,而积极推进相关理论之间的整合却正是驱动教育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因而,我们应不失时机地肩负起知识时代所赋予的这义不容辞的“成人之美”的责任,顺势推进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的整合发展。可以预测,他们之间的整合必将成为当今最具生命力的理论―――一整合发展理论大观园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对金玉良缘,其远景也必将如同我们所倡导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样,将引领起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又一场深刻变革的发生。

(二)倡导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的整合发展是我国推进E-learning,实现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需要

1、当前我国在推进E-learning,实现教育信息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存在的局限

(1)所取得的成绩:实现了从重硬件建设到软硬并重发展(建设资源库)乃至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标准的跨跃式发展

一直以来,上至教育部,下至中小学校,对于推进E-learning,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校校通”政策的出台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校投资这方面硬件建设的热情,从校园网建设到城域网建设、区域网乃至域域网的实现,硬件建设一日一个台阶。但不久人们的激情很快就被冷却下来,人们很快就发现,许多学校的硬件设备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参观、演示几个课件和举办几场教学比赛,造成了硬件设备的极大浪费。新的问题引发了新的思考,我国教育技术专家通过调研,谨慎地指出了这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重硬轻软发展策略虽然解决了“路”和“车”的问题,但却造成了“有车无货”局面,继而提出建设我国教育资源库的解决方案,这使得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前进了一大步,由重硬件建设到软硬并重发展。

但在资源库建设初期,却也是问题多多,现实当中,人们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教育

软件厂商各自为阵,因而各厂商提供的资源库平台互不兼容,资源的重用性、资源的检索和允许教师二次开发性极差,这在一定程度又挫伤了教师对资源库使用的积极性。教育部适时地组织了一批专家进行研究,以祝智庭博士为代表的一批教育技术专家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最佳解决方案:提出构建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其中包括资源库建设标准)至此,我国教育资源库建设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2)所存在的局限:仅限于“物”这一层面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博士在其一篇论文<<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中首次提出了“物、人”两层面说来描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将从以“物”为中心(关注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资源库等等),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基于黎加厚博士这一观点,再来反思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与努力,就不难得出,搞硬件建设,建设资源库,规范标准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从“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所存在一个最大局限就是,仅限于“物”这一层面的发展。而黎加厚博士又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因而,我们认为,当“物”这一阶段初步或即将完成时,就要将发展的方向转到另一个层面--“人”的角度来思考,犹如人们习惯把前面的举措比喻成“路”和“车”--修建高速公路,购买汽车。继而人们考虑到“货”的问题,然后又要想到规范“装货”的标准问题。我们认为这些基础条件当然应当俱备,但这些举措实际上都只是在解决一个层面上--“物”这个层面的问题。当这个层面初步或即将得到解决,就应当将思维跳跃到另一个层面--“人”的角度来思考。通俗一点来说,现在就是要把重点放在能使“路”、“汽车”和“货物”起重大作用的人的身上,只有充分调动“驾使员”的积极性,才能发挥“人”、“物”、“货”的合力作用。试想一下:假使有再好的高速公路,再怎么精良的汽车,再加上有堆积成山的货物,如果驾使员不熟练,不能胜任自如,积极性不高,国家花在这方面的建设的钱会有很好的“投资回报率(ROI)”?这种状况任其发展下去,必将造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2、倡导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的整合发展是突破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局限,推进教育信息化和E-learning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需要

因而,我们的视野现在到了也是必须要放宽广的时候,但究竟要宽广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认为:根据目前的实际,我们就应当放宽到视野中凸现“人”这个主体,“人”和“物”并重发展并且将后将更多一些研究重点放在“人”这个层面上来,而不是仅仅让“物”占据满整个视野。具体来说,我们现在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团队这个组织的知识与学习的建设: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的合作、协作精神,教师的团队精神,教师的IQ(智商)、EQ(情商)、AQ(逆商)素质,教师的丰富经验、知识的共享特别是许多教师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所积累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从管理学角度来说:现在应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来研究我国推进E-learning,实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团队这个组织的知识与学习的永续经营与发展,从而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团队的合力作用。越来越多的事实,特别是美国<<Fortune>>杂志所作的世界500强公司排名告诉

我们:一个组织,一家机构,一家企业,一家公司,一个学校最具战略性重要资源不再是物质资本多少,而是这个组织,这个机构,这家公司,这个学校的“智慧资源”拥有多少---团队拥有知识的多少。对于教育领域来说,未来的世界学校排名起决定性因素是这个学校教师团队所掌握的知识多少,所具备的终身学习能力高低,而不是物质资本的多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被人们传神地誉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第六项修炼”---知识管理,正是共享团队知识、促进组织的知识与学习的发展,提升组织竞争力的金钥匙。应而在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兼顾E-learning发展步入正轨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与知识管理进行整合,发挥其两者相辅相成的合力作用,将我们的教师团队建设成为学习型教师团队,将我们的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这最终必将引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E-learni ng向纵深方向发展迈进一大步伐!。

四、对于知识管理与E-learning应该如何进行整合发展的一些构

我们认为,对于知识管理与E-learning整合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为越来越来越多的人所关心与重视。但是对于广大的学校领导,广大的教育决策者,广大的一线教师,他们最需要的并不是仅仅了解整合的重要性,而是迫切希望知道怎样进行整合,这个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问题,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我们结合教育技术领域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已取得的一些经验,依据企业领域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依据教育技术领域在E-learning研究方面的一些最新成果,对他们之间的整合提出一些个人的构想:

1、整合的前提

首要一点就是教育领域必须要有导入知识管理的计划,这是整合的前提。很显然,教育领域光大力发展E-learning,不导入知识管理,整合根本就无从谈起。关于怎样导入知识管理计划,可以参照企业领域的一些实践经验,企业领域在导入知识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以拿来借鉴。由于这并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所以在此不做详述。

2、整合的原则

我们认为,整合要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技术上相互支持,理念上相互借鉴,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具体来说就是:

要让E-learning能够对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充分的,天然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也就是要将知识管理融入到已有E-learning环境中来,这是发挥E-learning的优势所在,即我们一方面要保留E-learning已有功能和特征,另一方面又能使知识管理得到充分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持。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当前许多国际E-learning大公司(如Click2Learn,Knowledge Me chanics,Docent,WBT Systems等)都推出了整合进国际学习技术最新标准的E-learning平台LCMS(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它已不仅仅是一个非常优秀E-learning学习平台,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知识管理平台。其除了能满足KM的基本技术需求外(要能实现入口网站,文

件管理系统,文件搜索引擎,工作流程系统,网络教系统,协同作业系统,知识库等),在功能上已经能顺利解决一直困扰KM实践的瓶颈:如何运用技术平台实现组织的绩效评估,能力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一套平台,既能实现E-learning,又能实现知识管理,将E-le arning与知识管理真正联结成了一个整体,也将知识管理真正融入到了E-learning环境中。

知识管理与E-learning具有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在很多方面都有两者相互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在各自的理念上。这一方面非常需要我们用心去分析、发现和作出总结,如前面所提到的E-learning中教学设计理念,元数据思想,对象(组件)思想,评介理念等如能引入到知识管理中,带给知识管理真的可能是柳岸花明又一村;另一方面,对于E-learning来说,如能将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思想引入E-learning中,使学习者直接学习到优秀学习者宝贵的隐性知识,必将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知识管理与E-learning不仅存在整合的基础,更是顺应教育技术发展规律、顺应教育信息化实践发展的需要。他们两者进行正确的整合后,将后无论对于我国E-learning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对于知识管理的发展,都将有一个巨大的提升。因而,摆在我们当前任务就是:顺势推进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的整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EB/OL],

[2]上海市百韵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什么是电子化学习(e-Learning)[EB/OL],

[3]吴明烈.终身学习时代的知识管理[EB/OL],

[4]王如哲.知识管理与学校教育革新[J].中国台湾教育研究集刊第45卷,2000:35-55

[5]孙本初.知识管理:组织发展的新利器[J].中国台湾人事月刊第32卷第四期,2000:8-22

[6](美)Darrell Woelk, Shailesh Agarwal, PhD.Integration of E-Learning and Knowledge Mana gement[EB/OL],

[7] (美)Wallace Hannum.Development of K nowledge Management:Helping teacher doing better[J].E ducational Technology,2000,(2):12

[8]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EB/OL],

基于协同OA的知识管理

移动办公专家https://www.360docs.net/doc/8b18360114.html, 基于协同OA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方法,而协同OA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效的工作平台为知识的获取、积累和利用创造了良好的实现环境,事实上,两者在管理的思想和特性方面是共通和相融的,协同的工作环境可以促进知识管理得到更好的实践和发展。 知识管理提出的需求 知识是企业的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个人和组织的智力资本。知识管理可以分为对知识内容(包括以文档资料等形式存在的显性知识和人的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的管理;知识流动环节的管理,包括知识的生产、知识的获取、知识的整理、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利用、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创新等;知识载体(人和组织)的管理。 而知识管理的关键,第一是便是要迅速、有效的获取知识内容并建设企业的知识库,这包括它的及时性、有效性、可被利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第二是使知识能够大流量、高效率的进行流转,把知识迅速而通畅的贯穿到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中,以最佳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共享、利用和增值;第三是建立知识的人和组织,这包括对人员和组织进行变革,使其能适应知识管理的需求,让人和组织在知识的活动中最大程度的受益。 然而,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却不尽人意,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便是企业工作环境中大量"孤岛"的存在给知识管理带来了障碍,使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了一潭"死水",无法健康的流动起来,当然也就无法给企业带来效益。究其原因,首先是企业的管理理念、组织的文化、知识系统的规划、实施和应用等不切合知识管理的需求,其次也是由于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些"孤岛式"建设所产生的IT屏障,不能有效的推进知识管理的进行。 例如,企业的信息很多时候是被封存在不同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之间的,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企业的各种业务环节常常被割裂开来,各部分工作就像在一个个封闭的"格子间"里进行,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和协调;企业的各人员、各部门、企业与外部的客户和商业伙伴之间各行其是,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渠道;这些都阻碍了知识管理环境的建设,造成信息滞后、知识陈旧,知识利用率低下、组织应变能力不高等问题。 总而言之,要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企业就应该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知识实践环境,让知识的"死水"活起来。而协同OA可以为知识管理提供这样的平台:一方面,知识来源于工作而应用于工作,作为办公平台,协同OA可以为知识管理提供实际层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协同OA与知识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相通相融,因而能够贴合知识管理的需求。 协同OA的"三网一动"

知识管理案例分析文档

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盛大网络知识管理 专业信息管理信息系统 帅威 学号 100497119 指导老师郭亚军 2011-6-02

1.案例 1.1盛大网络公司简介 盛大(NASDAQ: SNDA)是中国领先的互动娱乐传媒公司,致力于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娱乐服务。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公司秉承运营网络娱乐媒体的雄厚实力,通过专业化的团队及先进网络技术,最大限度为用户挖掘网络娱乐产业的乐趣。盛大的服务、技术及管理团队每时每刻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保障用户的娱乐需要。 1.2盛大遇到的问题 盛大CEO天桥最近为一个事情而头痛,史玉柱旗下的征途网络2005 年发布的同名网游《征途》与天桥此前发布的《英雄年代》极为相似,无论史如何辩解,事实就是这《征途》的研发队伍几乎全部来自盛大,而网游界后辈征途现在已成为盛大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件事留给天桥心中多大的痛,这些员工的跳槽,带走了大量的盛大公司资料,以至于盛大处于被动的处境。这究竟是为什么?该怎么解决?怎么去防止一个员工的离开,整个计划就瘫痪的情况? 1.3盛大的解决办法 对于盛大而言,除了企业的惨痛教训之外,还有其更深远的想法。在人们的印象中,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抓住产业的发展,寻找一些机会和点子,而在管理方面难以和传统企业相比,盛大也未能免俗。2005年盛大转型做的盒子娱乐计

划市场反应不理想,同时盛大主营的网络游戏的收入持续下滑。2006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盛大净营收3.414亿元,同比下滑31.3%;净利润1180万元,同比下滑95%。与此同时,网易凭借网络游戏《梦幻西游》的成功,逐渐超越了盛大。天桥当时经受了来自华尔街和舆论界的多方质疑。 2006年,当媒体蜂拥报道盛大进行战略调整,天桥在盛大部狠抓管理和控制,寻求一套机制以实现“没有天桥,盛大也能运转”时,少有人注意到,信息化已纳入天桥的视野。实际上,在制造业等传统行业,ERP等信息化系统早就是企业的重要战略支撑,但是在互联网这个新兴行业,没人关心“向管理要效率”。显然,当天桥不管有多忙,每周五必到IT部门的例会上报到时,信息化已开始成为盛大的一项重要的企业策略。米丹宁告诉记者,“盛大开始把知识管理当做企业的一个战略来进行。” 而盛大在2007年脱胎换骨般的表现似乎在印证着天桥的正确。 1.31天桥的项目 盛大是在2006年5月启动知识管理项目的,当时盛大的情况并不乐观。实际上,短短几年来,盛大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几千余人,在急剧转型扩背后,各种管理问题纷至沓来。员工频繁流动是其中的问题之一,往往一名员工走后,随身带走U盘或移动硬盘,就带走了盛大的很多资料。 不会有人比天桥更能感受到这种痛了。在2006年年初IT部门的一次例会上,天桥了解到目前在实施的工作流系统具备的一部分文档管理功能后,他觉得远远不够。后来在听了米丹宁介绍的知识管理后,天桥当即决定上知识管理项目。实际上,这个信息化项目竟然与盛大的其他业务项目一起,名列盛大 2007年的十大项目。当天桥开始寻求信息化的支持时,他再一次体现了其做事的超前性和前瞻性。也许是天桥太超前了,米丹宁与其产生了一点分歧,他认为当时并不是上这个项目最合适的时间。“这个项目真的能做起来吗?”当时来自盛大其他高层的质疑声也不断,原来盛大2004年上马的ERP系统并不成功,至今只用到财务等少数模块,盛大上下由此对信息化项目不“感冒”。当时的工作流系统还没开始运行,效果好坏有待考察,紧接着就上知识管理,看上去怎么都有些冒险。 但在盛大这样一个企业中,天桥的想法是别人很难撼动的,这一次依然如此。但天桥却无法左右知识管理界。当米丹宁带着他的团队考察了包括IBM、微软等国外七八家企业的产品后,心里凉了半截。原来,知识管理系统供应商本来就没有几家,而且提供的产品并不成熟,各家产品多数倾向于某一方面而非一个全面的平台,有的公司冠名的知识管理系统实际上只是在OA软件上加了一些功能。 而对互联网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调查同样不容乐观。按常理,互联网企业的员工本身就在IT圈里,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应该不差。但互联网企业没有像传统企业那样,把信息化单独提出来做,更多的是在做业务系统时顺带做的,而知识管理系统更是鲜有企业在做。最终,盛大选择了微软的平台,出动了部最优秀的员工和微软部分资深的技术员一起,一共耗费100多人/月合作开发了盛大的知识管理系统。对于自己开发这一事实,米丹宁有几分无奈:“这条路是很艰难的一条路,其实是没有办法才选择自己开发。” 实际上,一切似乎有些机缘巧合。10年前的方正基本上是一年员工数量翻一番,半年业务模式可能发生变化,信息化建设追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市场上“没有几个像样的系统”。而在10年后,盛大面临了同样的问题,米丹宁的选择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1、整体介绍 知识管理就是对用户组织知识的管理,是以实现组织知识的有效收集、挖掘和共享为最终目的的。根据部门职能设置和各个部门、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知识需求确定合理的企业知识资源,确定合理的知识资源分类体系,实现部门和岗位的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汇创知识管理解决方案通过汇创协同管理平台知识管理模块实现知识的积累、共享、利用与创新的全程管理!为组织内部信息发布及传播提供场所,使组织的新闻、通知、公告、规章制度、各种类型文档等能快速传播;收集组织的各类信息资源,文档资料,专家技能,形成内部的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快速传播与共享,从而提高团队的学习能力,快速响应能力,提高员工技能素质。更重要的是为每个员工提供一个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门户,在这个个性化的门户中,员工只能找到与他职位和权限相关的知识,并且每一个员工在自己的门户中积累知识,并与大家共享自己在各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知识管理主要流程和内容:

2、系统目标 通过导入知识管理的模式,整合企业门户,集成知识、办公、业务、管理为一体,以岗位为基本功能单位,将原有的传统的模式改造为实时的知识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的知识资源管理,实现人与岗位分离和实时管理,将使各组织单位都能有效地进行目标和资源管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知识资源,促进团队学习、进化与合作,向知识型组织发展,具体来讲: 建立统一存储机制,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知识,增加组织知识储备,减少员工休假、离职而造成的损失。 建立内外部信息聚合的平台,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全面获取相关资料,辅助领导层进行战略的决策和调整。 通过岗位模式将知识和岗位联系起来,帮助岗位人员低成本获得知识,降低知识扭曲,同时完成岗位知识的积累。 建立知识仓库,方便组织的后续者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提供交互的功能,帮助建立内部学习交流体系,从系统中接受知识,形成“边干边学、在干中学”的终生学习机制。 汇创知识管理解决方案的目标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分为短 期目标及中长期目标来逐步实现: 第一期目标 收集内部知识,引进外部信息源,并进行统一集中有序的管理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突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企业知识管理 的理论基础并简单介绍了企业知识管理的三种模型。最后提出了 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些对策和注意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推动 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农业经济时期,土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经济时期,劳动和资本,特别是资本的占有成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入21世纪以后,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力量,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关注,知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当作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 争力。 知识管理作为对知识的获取,运用的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詈 下产生的。知识管理是基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以及人 们对知识管理内涵理解及其运用的需要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热。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1 知识的特性。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研究是从对知识的研究开始的,所以首先对知识进行简要的分析。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传

播的,是确定的,可以被公式化的,文本化的:而隐性知识是无法用 语言表达清楚的,也没有确定的形式,因而隐性知识难以被模仿,复制,所以隐性知识是个人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包含了个体的差异性,是知识的更深层次。 2 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利益的最大化。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Yogesh Mathotra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以及关键问 题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 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lves等人把知识管理看成“努力让知识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在正确的主体上发 挥作用,从而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Karl·E·Sverby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家知道的艺术。” 郁义鸿认为:“所谓知识管理,是知识的管理者通过对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知识的管理和应用,通过知识的获取,知 识的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以达到提高组织创造价值能力这 一目的的一种过程。”乌家培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 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笔者比较赞成郁义鸿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内外的相关知识、信息的搜集并将其整理归类,服务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概述

幻灯片1 知识管理 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 卫军朝 w e i j c h@g m a i l.c o m 幻灯片2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教材: ●廖开际主编.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幻灯片3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英文书目: ●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Davenport,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1998,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urray Jennex. ●Case studi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Idea Group Publishing 幻灯片4 其他中文参考书目与译著 ● 1.柯平.知识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 ● 2.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 3.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 4.苏新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5.林东清等.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 6.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幻灯片5 ●7.邱均平等.知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8.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等.知识管理.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波 士顿: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9.Karl Eric Sveiby.知识型企业的管理——通过鼓励创造性来增加价值.梁立新译。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企业知识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企业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1 安达信 安达信(Arthur Anderson, AA) 公司主要从事会计与审计、税务、商务顾问、咨询服务等业务,因为它为客户提供的服务99.5% 基于知识,因此,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贯穿于决策和管理过程的始终。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所有信息组合成一个中心知识库。该公司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 促进个人和组织学习的过程”。在实施知识管理时,该公司的一些重要理念还包括: ? 知识与学习密切相关; ? 在将知识与管理结合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知识不容易管理,因为它存储在人们的头脑中; ? 知识管理策略应该与公司的商业策略密切结合。 目标 ? 帮助员工表达他们的思想; ? 帮助知识经理们更好地组织知识; ? 不断充实知识管理系统,使其容更加丰富,鼓励员工使用它; ? 力求使企业的所有知识都变成可以查询和获取的显性知识。 计划的实施 安达信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知识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具有竞争优势的策略。每一条服务线和每一个产业部门都有责任保证知识的共享。同时,每一条服务线和每个产业部门都配备了一名知识经理,共计60 名,其中一些人全职负责知识管理工作。 ? CIO 与CKO 的职责 前者关注技术,后者的工作集中于知识处理、调查和评估用户对知识产品的使用情况。但无论工作重点如何,两者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合作。在企业部,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被上载到网上去,需要对它们进行评估,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上载。 ? 技术平台

安达信的知识管理系统基于普通的软硬件平台(Windows 、Lotus Notes 和PC 机)。所采用的三大技术是:群件技术、Internet/Intranet 、数据库和指示系统(Database & Pointer System)。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技术是以下三种: ① Lotus Notes 确保信息能够安全地在全球围传播; ②语音允许人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进行交流; ③知识基地提供最佳实践数据库。 实践 安达信的知识管理项目获得了以下成果: ①全球最佳实践项目(GBP ) ②网上安达信 所有员工都是部网的用户,网上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公告(例如,金融市场产业)、相关资 源(例如,有关会议和有关公司其他投入产出的结果)以及网上对话与讨论。 ③电子知识蓝图 ④ 全球最佳实践基地(Global Best Practice Base ) 汇集了各类项目报告,共 2 万多页(同时有光盘版)。在总部有25 个人监督它的使用情况,并对容进行整理。该项目的定量和定性工具能够帮助人们构建事件的框架,并按优先次序排列。 ⑤ 商务咨询顾问 提供安达信所有的商务咨询方法(被制作成光盘),并提供50?100种工具,咨询人员可以将其作为辅 助工具。 ⑥ 专家向新手传递知识知识管理的难点之一是专家如何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新手,在安达信,新手通过全球培训数据库获得知识。 经验教训 ? 引入Lotus Notes 时,并没有提供全球最佳实践数据库的能力,但事实证明这个数据库很有用,因此安达信应该与Lotus 协作,提供能满足全球最佳实践需求的产品信息。 ? 应该尽早采用委员会或小组方式推进知识共享的策略,在知识创新、评估以及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知识经理的

IBM知识管理研究院的九大研究主题

IBM知识管理研究院的九大研究主题 -------------------------------------------------------------------------------- BM的知识管理研究院(IKM:the Institu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的研究领域将主要集中在九个方面。在每一个领域内主要进行一些最基础的研究,以求建立未来跨国公司的学习框架。 主题一:团体和团队 在每一个组织里,都存在一种可以用框架、箭头、文档化的政策和过程来描述的正式结构。而在组织里,往往还存在一种由一起工作的员工组成的非正式团体。他们在一起共享知识、解决一些普通问题并就一些问题和观点进行交流。当得到正式组织的支持时,这种"实践团体"往往对整个组织有重要影响:他们是创造、共享和应用组织知识的重要媒介。 包括从石油公司到财务公司这样的企业都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来帮助其内部的"实践团体",将他们看成是管理组织知识的工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怎样确定什么样的团体对整个企业来说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个人选择加入一定的团体? 企业可以为团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那些资源以促进和帮助它们? 这些团体对个人以及组织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 主题二:知识战略 现在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战略性的要素和核心能力。然而,大多知识管理方案却只是将知识管理当成是信息系统项目。许多经理只是觉得,如果知道的比竞争者要多,自然可以获取战略优势,他们不能理解知识和战略之间的关系。 IKM主要针对知识战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什么样的知识对支持公司战略来说是最重要、关键的? 什么样的知识对转变/创造业务是最重要、关键的? 执行有效的知识战略的不利和驱动因素有那些? 企业怎样将其知识融入其产品和服务? 怎样对结果进行有效的测量? 主题三:专家网络管理 主要将运用计算机、社会以及管理学方法以求更好地理解与管理专家网络、专有技术。 那些业务和企业应该更好地注意专家网络的管理? 寻人技术在这个过程中的目标和作用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应该主要考虑那些问题? 人力知识"中介"在管理专家网络中的任务以及影响? 对更正式的知识调停者的角色的演变来说,商业案例和成功因素有哪些?

协同发展的最高境界知识管理精编版

协同发展的最高境界知 识管理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协同发展的最高境界-知识管理 协同是什么?从字面意思来看,协同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互相配合。随着中国和IT 技术的结合,协同引申成为相互配合的软件,也就是辅助多人多组织共同完成事务的管理软件。协同软件的管理思想核心是:互相配合和协作。 协同软件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协作方式,给企业搭建了一个协同的IT平台。协同软件已经走过了5年多,它曾经赋予了传统OA新的生命力。但在信息知识化的今天,企业办公协同已经基本成熟,协同将如何创新的发展,让IT支撑已经成了一个新的话题。 协同软件主要包含群组协作管理,如:工作流管理、等等;各种通信软件,如E-Mail、即时通信、RTX、VoIP等。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用户全球化等新需求的提出,协同软件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结合了Internet、工作流、即时通讯和SOA 等多种技术和手段。或者可以认为:协同办公、协同政务、协同商务等协同应用,以及工作流管理、、信息门户等协同平台,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远程视频、流程编辑器等协同工具,组成了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协同软件。从功能来看协同软件的核心在于搭建了一个信息及时传递交互的平台,并通过引入工作流(即电子流程)来规范企业的协同办公。 首先我们来分析协同基础功能:信息及时传递交互。企业协作办公本质就是信息及时的在各个部门传递,人们通过获取的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工作。企业各个组织人员之间按照统一的节奏流畅的进行协同工作,那么就象流水线生产那样可以大大的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减低成本。但为什么企业在没有上协同软件之前办公效率就难于得到保障?企业协同办公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的发展的,企业初期人们是用纸制文

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摘要: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识能够创造巨大的企业价值,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可是,如何创造、收集、分享和利用这些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价值,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主要通过一个项目型公司的案例,介绍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策略和主要方法,同时还将介绍一家名列全球十大石油公司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知识管理计划的部分内容。 一、客户的背景以及面临的挑战 我们的客户是一家以对外工程承包为核心业务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几十个国家承担过数百个各种不同形式的对外经济援助项目和国内建设项目。公司对外工程承包总额在12亿美元以上。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在亚洲、非洲、中东、欧洲、美洲和澳洲等地均设有代表处,承办公司的各类业务。 由于公司从事的大都是国际工程项目,项目的时间跨度一般比较长,有的甚至在10年以上,因此,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对于企业的成功就变得至关重要。为此,在2001年,公司制定了向知识和资本密集型工程项目管理公司迈进的战略远景。 然而,许多因素制约着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司在非洲承接了一个电站建设项目,项目组成员克服了语言文化法律和技术等方面的重重困难,终于按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电站建设;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将这些重要资料和经验进行及时整理,当公司投标非洲另一个电站的建设项目时,新的项目组差不多是从头开始收集当地的资料,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许多原本已经解决的问题又一次出现,项目组不得不花费宝贵的时间进行重新协调和谈判,对项目成本和进度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公司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和机制。由于缺乏规范的和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流程,每个项目组都是各有一套。公司中的绝大部分知识是以个人知识的形式存在的,包括员工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与保存在个人电脑或文件柜里的显形知识。公司领导早就意识到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必要性,然而在推行知识共享体系的过程中,公司面临着许多挑战: ?每个项目组都有各自的经验和诀窍,许多经验都是通过教训才取得的,因此, 如果没有合适的激励措施,就不愿意贡献出来 ?即便愿意同大家分享个人知识,又不知道谁需要以及通过什么有效 的途径来分享,许多知识散落在各处,不了解如何分类,很少进行 整理,难以查找

知识管理第二次,平时作业2020秋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答案

1. 知识管理兴起和发展的背景? 答:知识管理来诞生于知识经济逐渐兴起,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商业竞争日益加 剧的环境中。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共同构建企业商务智能,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代信息化管理的是数据自;第二代信息化管理的是信息;而知识管理将信息化推进到第三阶段,第三代信息化管理的对象是知识透过知识的分享,促使整个企业个人得以进步。 2. 隐性知识如何转化为显性知识? 答:在具体采取措施时,要注意将知识管理系统完全地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内容中去,例如,可以将员工要处理的工作问题直接在知识管理中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完成工作,又能够积累知识。将知识管理有效融入到项目管理、客户管理、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工作和知识积累同时进行,逐渐使得知识积累成为一种习惯和方式,将已经在员工大脑中形成的隐性知识在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释放出来,并且能够有效积累在企业的知识系统中形成具体的显性知识,为整个组织循环利用。 3. 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目标和原则? 答:第一,知识的获取。从供应链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从供应链内的成员间与供应链外获取满足供应链整体需求的知识。第二,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大都认为知识昔理的核心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木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知识水平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但事实上,企业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是有选择性的,只有一部分得到了共享和传播,因此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前提是知识识别,那此涉及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往往不会成为供应链中共享与传播的对象。 4. 如何构建知识地图? 答:知识地图时指用于帮助人们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知识的 知识管理工具,是一个企业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知识地图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帮助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知识资源。知识地图可以显示整个企业知识资源的分布情况,不论是分类还是查找,知识地图都可以为用户提供满意的结果。同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信息过量的情况一样,企业也会面临知识过量的问题。即便是为使用者提供高效率的搜索引擎,也是不能够使使用者摆脱寻找知识过程中的混乱状态的,需要有一个指引使用者的工具。知识地图可以为使用者提供知识库浏览方式,其结构与用户所想要的信息检索方式基本一致。知识地图时通往知识库的向导,这是形成知识管理氛围的关键性因素。 5.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 1、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系统思维模式: 集团公司在进行知识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不能仅仅将知识管理系统作为是企业运营管理的工具或专业性,仅仅要以全面性、系统的看法,把知识管理系统作为一种管理方案意识,在知识管理系统中不但重视网络科技的可用,又不能忽略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文化创意因素、组织因素及人的因素。 2、重点围绕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专业技能要素拓展专业技能的深度广度: 对于一切一个集团公司来讲,其生存与发展趋向都具备自身的竞争优势,这类优势将会是生产工艺流程上的,也将会是经营或管理能力的优势。从知识管理系统的角度观察,这类优势就是企业的重要专业技能,务必依据知识管理系统将其进行储存、散布并在运用她们的此外与时俱进,从而保持其长期性的风采,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 3、建立专业技能资源共享、变换的方法: 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十分普遍,从归属于总体目标的角度来看,有一个人专业技能和组织知识管理系统;从特点上来看,有不可逆性专业技能和显性基因知识管理系统;而从其层面看,则存在着内部专业技能和外部知识管理系统。 6. 如何在自已的业务中开展有效的知识管理? 答:实现知识管理的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使各种文档实现电子化,通过电子文件

知识管理与协同商务平台

知识管理与协同商务平台 知识管理面临的挑战 总结起来,在知识管理的系统支撑方面,有如下一些问题: 1.“信息的膨胀”。大多数企业所处理的信息量正在迅速膨胀,平均每12至18个月就会扩展一倍,这种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的确使得很多人员感到无所适从。 2.“信息的孤岛”。随著企业采用各种相互独立的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如ERP等,在部分提高了效率的同时,这些系统的相互独立性也为企业的整体管理设置了障碍,它们缺乏一个统一的界面,没有相互连接的信息渠道,数据通常都被封存在企业的不同数据库、主机、文件服务器上,只有少数有特许访问权的用户能看到这些数据。 3.“信息的非结构”。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结构化数据只占到企业全部信息与知识的10%左右,其他的90%都是数据库难以存取到的非结构化数据。 4.“信息的非个性化”。董事会、企业领导、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等,这些都是企业信息的提供者和需求者,而他们所切入的角度和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这种“个性化”体现在各个方面。 协同商务平台如何支撑知识管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知识管理活动迫切需要一种为企业提供组织、搜索和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的解决方法,需要利用一个单独的界面来为客户、供应商、雇员和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企业信息和应用。 基于这样的需求,“协同商务平台”这样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一般认为,协同商务平台是将企业的所有应用和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雇员的信息平台。它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通过协同商务平台,将企业现有的数据和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根据每一个人的要求来设置和提供数据和应用,定制出个性化的应用门户。内部员工可以通过平台分享信息,而客户、供货商及合作伙伴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通过网络和安全机制,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访问企业的信息和应用。通过将内部和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用户能够从统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信息,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运作和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3.EIP支持几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能识别多种关系型和OLAP数据库,并可以搜索和处理各种格式的文档。可以提供的安全机制包括认证、角色分配、用户和组的特权、用户操作监督,与专门的B2B 安全服务器建立安全通道等。 4.协同商务平台站在比“系统集成”、“应用集成”更高的“信息集成”的层次上,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它能适应企业新的人员和部门的调整的变化,满足企业业务调整和扩展的要求,解决企业与IT部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技术需求问题。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

关于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些考察与思考 夏昊翔* (XX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 XX 116023) 摘要知识管理当前引起了学界与商界的广泛关注。从开展研究的基本视角 看,知识管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与源于 管理与社会科学的学科背景的研究;从关注的对象看,则大致包括针对知识 资源的管理与针对知识相关过程的管理。本文从上述这几个角度对知识管理 学科领域的部分工作作一简单回顾,并对这一学科领域的下一步发展进行初 步的思考,提出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研究知识管理。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系统工程 1引言 知识管理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断出现,相关的学术著作成倍地增长,许多主要的管理类及信息技术类学术刊物都大幅度增加了相关的论文,专门的“知识管理”学术期刊也开始出现,此外,在国际互联网上也出现了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众多文献。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的着眼点各不相同,对知识管理的实质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异。这些研究的不一致性是由于知识管理领域的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同时也在于其所涵盖的领域的广泛性和不完全明确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的探讨对于在学科发展的早期是必然也是有益的;然而,当前人们对于知识管理的学科内涵、X围等问题的认识停留于这一歧义性与争议性的阶段在另一方面却也阻碍了这一学科领域的规X及进一步发展。在最近二三年中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不少讨论,例如[1-3],然而,就知识管理的学科现状而言,更进一步的讨论仍是必要的。 本文尝试对知识管理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些工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回顾,并就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提出作者的一点初步思考。特别地,本文作者希望强调应从系统工程的思想出发研究知识管理。 2 知识管理的几个相关研究视角 知识管理是一个涉及面较宽的研究领域,不同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管理,例如: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专家常常从信息技术/信息管理(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T/IM)的角度考察知识管理,着眼于使用技术手段帮 *夏昊翔,1972年出生,男,博士,博士后,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系统、复杂适应性系统、信息系统建模与开发。: hxxiasina.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统计分析了近三十年十年来国内在企业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描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结合作者目前知识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单纯的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本不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正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生存的重要资源。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2 文献统计分析 2.1 数量分布2014年11 月20日,利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得到以下统计结果(见表1) 。 表1 企业知识管理论文篇数年度分布 年份数量(篇)比例(%) 2014 175 5.27 2013 212 6.38 2012 189 5.68 2011 259 7.79 2010 252 7.58 2009 309 9.29 2008 280 8.42 2007 256 7.70 2006 263 7.91 2005 223 6.71 2004 208 6.26 2003 216 6.50 2002 141 4.24 2001 145 4.36 2000 102 3.07 1999 59 1.77 1998 16 0.48 1997 3 0.09 1996 1 0.03 1995 1 0.03 1994 2 0.06 1993 0 0.00 1992 1 0.03 1991 0 0.00 1990 2 0.06 1989 0 0.00

协作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协作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您的企业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吗? 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越来越多,信息的集成和共享越来越困难; 尽管公司业务蒸蒸日上,随之项目管理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客户经常抱怨交给企业做的项目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 到了交货期设计人员无法按时交货,公司面临赔偿和客户流失的尴尬境地; 企业骨干人员的流失,企业元气大伤,企业的知识资产缺乏一个积累的平台和机制; 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企业内部的沟通和信息共享越来越困难; 员工经常抱怨公司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管理部门对员工的服务很难面面俱到; 员工的考核越来越难,量化绩效考核是遥遥无期,员工的积极性是越来越低; …… 要解决这些问题,您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协作知识管理平台。 使企业内部的各种项目管理井然有序,员工通过一个统一的入口及时了解到自己的任务并及时汇报进展情况,同时在平时的知识生产过程产生的知识通过平台进行共享,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组织内部的人、项目、客户的相关情况。 新致软件的产品 Newtouch-CKP(Collaboration Knowledge Portal,简称CKP)) ,结合我们专业的咨询和实施团队,可以帮助您建立这样的平台。 总体框架 系统架构图

功能介绍 功能框架图 企业门户: 企业员工的统一协作平台 采用PORTAL技术进行展现,支持用户自定义界面、内容、样式、语言; PORTAL引擎为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引擎 ; 实现对企业内部各种系统的整合,构架企业统一的入口; 良好的界面表现以及极为方便的用户操作方式; 灵活的系统扩展性,以整合平台的方式支持系统的无限延伸; 无所不在的消息通知机制,日历化的工作分配; …… 项目管理:专业的项目协作管理平台 项目生命周期的全程管理; 融合了ISO、PMBOK等理论基础; 挣值管理、关键路径管理、WBS及线表管理; 甘特图、资源视图等丰富的显示方式;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项目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如CPI、SPI等,实现对项目的量化管理 ; 与配置库的无缝衔接,实现文档的全程管理; 项目问题的全程管理 ; 支持广域网进行进度编辑和跟踪; 专业化的进度编辑工具; 与日志紧密衔接,动态实时反映项目进度; 无处不在的消息通知机制; 项目模块的自定义; 项目生命周期的自定义; 项目角色权限的自定义; 项目管理流程节点的自定义; 项目问题的全方位管理; 多种异常监控和报警; 融合项目监管的思想; ……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典型例题讲解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典型例题讲解 1.()就是从事信息分析,运用专门的专业或技术去解决问题、提出想法,以及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工作。 2.共享行为的产生与行为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乃至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可以解决分享行为中的许多心理因素及社会影响。 3.从总体来看,目前的信息管理正处()阶段。 4.知识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是()。 5.从数量上来讲,是知识员工的主体,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这是知识员工职业发展的起点的知识员工类型是()。 6.人类在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进入第四个阶段——(),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时代。 1.对信息管理而言, ( )是人类信息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和 增长与社会信息稀缺的矛盾是信息管理产生的内在机制,这是信息管理的实质所在。 2.()就是从事信息分析,运用专门的专业或技术去解决问题、提出想法,以及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工作。 3.下列不属于信息收集的特点() 4.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是() 5.下列不属于信息的空间状态() 6.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深度来看,网络信息服务可以分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的()观点是指,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视为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才从信息管理中孵化出来,成为一个新的管理领域。 2.着名的Delicious就是一项叫做社会化书签的网络服务。截至2008年8月,美味书签已经拥有()万注册用户和160万的URL书签。 3.激励的最终目的是() 4.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知识管理出现的() 5.存储介质看,磁介质和光介质出现之后,信息的记录和传播越来越() 6.下列不属于信息的作用的选项() 1.社会的信息化和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发展从几方面影响着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 2.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根本就是“()”,根据不同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用户搜索、组织、选择、推荐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3.丰田的案例表明:加入( )的供应商确实能够更快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从而促动了生产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4.不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需具备三个条件() 5.下列不属于文献性的信息是() 6.下列不属于()职业特点划分的

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本科生课程论文 院系信息技术系 专业教育技术学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文献选读 论文题目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姓名学号张雄伟 邓选义 江守明 李登峰2009213991 任课教师熊才平

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张雄伟江守明李登峰邓选义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09级武汉430079摘要:知识管理是上世纪产生,由现在的知识经济带动的一个热门领域。知识管理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发展现状和相关技术与应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改革中的个人能力的体现。 关键字:知识管理 随着全球从工业经济时代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生产力中的基本要素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生产资料已由有形物质变成无形信息,劳动力形式也已从以体力为本转换成以脑力为本,或者说知识和智力已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时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随着资料与信息的持续繁衍,出现了“信息烟雾(infosmog)”——资料过多而造成的瘫痪.我们有必要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景表明,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能源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相应地,知识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战略模式,企业已经由以制造为基础的生产体系转型为一个以智力资本为基础的价值体系,通过知识的积聚、创新和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链整合。对一个企业来说,未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如何识别和获取相关知识,如何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如何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保存和分配这些能力。因此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其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决定组织成功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知识管理的起源: 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Hayek)在其《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论著中专门论述了

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理论-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知识协同与协同知识管理理论(第三代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发展 知识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泛的外延。有人认为“知识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Rickson,1976),但较为公认的是,1986年苏黎世国际劳工组织(ILO)会议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管理”一词[1]。用“知识管理”一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并阐明知识管理,最早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早期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围绕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展开的。理论研究与组织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从探讨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现有的知识进行管理的角度出发的[2]。 20世纪70-80年代,一些大型的企业开始关注知识管理的实践。1975年,Chaparral Steel公司开始关注知识的管理并以此来确保其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1980年,DEC公司采用大型知识库支持其结构化工程和销售活动;随后,Arthur D. Little公司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商业和政府客户开发了面向知识的系统(KBS),USAA用KBS将专家的知识传递给使用者。1985年,保尔·斯特拉斯曼的《信息盈利》一书,使人明白了知识是可以鉴别和度量的,企业的管理者们认识到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产[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许多知名的公司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改善个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使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系统方法;日本的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在其《知识创造公司》中,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模型等。同时,IBM、惠普、施乐等国际知名公司也开始实施其知识管理计划。 但是,前期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过多地强调“以信息为中心”、以竞争战略理论、核心竞争理论和信息管理等理论为依据,使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如何收集处理信息以构建核心竞争力和保持战略竞争优势。大部分知识管理实践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对于隐性知识的创造、 [1]柯平. 知识管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3 [2]和金生,熊德勇. 知识管理应当研究什么. 科学学研究,2004(1):70-75 [3]储节旺. 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流派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4):8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