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基坑是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工程险情之一,如何有效地进行监测,发现隐患,及时调整措施,保障工程的安全性?本文将介绍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一、基坑监测的目的基坑是指在建筑工程中开挖的地面或地下空间,用于建筑施工或其他用途。

基坑开挖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地下水、岩土结构等问题,可能引发其它安全问题。

因此,进行基坑监测可以明确工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建设措施,并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常见的基坑监测技术方案1.测量法测量法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利用仪器对基坑的各种数据进行测量。

通过对基坑周边的某些关键点(如墙体上相对位移、水平位移、沉降量等)的观测,得到基坑的变形量,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化情况。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图像等技术,对建筑工程的状况进行监测。

它可以依靠大数据和软件分析技术,使用多层次、多角度监测手段,综合分析监测对象,实现全方位的建筑工程监测。

3.无人机监测技术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实现对基坑的实时监测。

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和即时传输,实现对基坑地形及其周边环境的监测,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化,并调整施工措施。

4.传感器监测技术传感器监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监测方法,需要安装传感器模块在监测对象,例如挖掘机、混凝土泵车等,可以动态的监测设备的状态变化,通过收集基坑周边各种数据,实现基坑变化的高精度、高效率监测。

三、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的实现实现基坑监测技术方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规划设计方案,提前设计好基坑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的目标与方法。

2.确定监测方法与工具。

根据基坑的不同情况(地质条件、基坑的大小、开挖深度及周边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工具。

3.安装好相应的仪器设备。

无论是传感器、测量设备、还是遥感技术,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设备安装工作,将其定位到合适的位置。

4.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通过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反馈给项目监理方、工程负责人和建设方等相关人员,以调整工程进展和方案。

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方案一、前言基坑工程是指为了建设地下结构或地下工程而在地面上开挖出的深坑,如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室等。

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施工过程稳定安全,必须对基坑周边的地下水位、基坑变形、邻近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等进行严密监测。

基坑工程中的监测技术在施工和使用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方案进行讨论。

二、基坑工程监测内容基坑工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下水位监测:考虑到基坑周围地下水的波动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需对周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范围和趋势。

2. 基坑变形监测:基坑挖掘深度增加时,土体受到变形应力的影响,从而引起土体变形。

因此,需要监测基坑边坡的位移和变形情况。

3. 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监测: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会产生影响,需监测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变化情况。

以上监测内容对基坑工程的施工和使用阶段都至关重要。

三、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方案1. 地下水位监测技术方案地下水位监测一般采用水位计或压力传感器进行监测。

监测点分布需覆盖基坑周边,监测频率一般为每日至每周。

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监测中心,并及时进行分析与处理。

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基坑变形监测可采用全站仪、测斜仪等设备进行监测。

设立监测点布设需均匀,以获取较为准确的数据。

监测频率根据施工情况和地质条件而定,一般监测频率为每日至每周。

监测数据传输至监测中心,并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3. 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监测技术方案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监测可采用全站仪、测斜仪等设备进行监测。

设立监测点分布需合理,监测频率一般为每周至每月。

监测数据传输至监测中心,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四、基坑工程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基坑工程的关键环节。

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可以预警和预防基坑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 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地下水位异常变动的可能性。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2)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2)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2007-11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2,总建筑面积约23万m2,地下建筑面积约8.7万m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方向长约40~110m。

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

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张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

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内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

二、依据及原则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3)5.《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J1-88)依据规范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1、周边环境监测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2、围护结构监测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C、围护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监测;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A、支撑轴力监测;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4、其它监测A 、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四、基坑监测点位布置1、周边环境监测A 、地下管线、路面等的变形监测包括基坑周边的张自忠路、兴安路的地下管线、路面、海河堤岸的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基坑变形监测是指对地下基坑在施工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由于不均匀沉降、滑移、侧倾、地下水位变动等因素引起的变形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和预警的技术手段。

基坑变形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评估基坑变形情况,为基坑的施工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监测点布置方案:根据基坑的形状、尺寸和地下结构的具体情况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一般来说,监测点应该均匀分布在基坑的不同位置以及周围的地表上,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仪器选择方案:根据监测需求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设备。

常用的监测仪器包括测量仪器、位移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倾斜传感器等。

这些仪器可以实时测量和记录基坑变形的各个参数,并将数据传输给监测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

3.数据传输与处理方案: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和监测系统。

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

监测系统可以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生成监测报告并进行预警处理。

4.监测报告与预警方案:根据监测结果生成监测报告,并根据预设的预警标准进行预警处理。

监测报告应包括基坑变形的具体情况、变形的趋势和可能的风险评估等内容,以便施工单位或者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5.健全的管理与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这样可以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对基坑变形事故的应对能力和处理效率。

总之,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并且要注重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预警处理,以保证基坑的施工和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监测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数据的可靠性。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1. 概述基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土体的开挖、支护和工程荷载等因素,基坑周围土体会发生变形,进而对相邻的土体以及周边建筑物产生影响。

为了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进行和及时预警,需要对基坑的变形进行监测。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监测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实现对基坑变形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2. 监测设备和传感器为了实现基坑变形的监测,需要安装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传感器。

以下是常用的监测设备和传感器的介绍:2.1 GNSS测量仪GNSS测量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用于测量基坑中各个关键点的三维位移,通过比较测量结果与基准值,可以判断基坑是否发生变形。

2.2 倾斜仪倾斜仪可以用于测量基坑支撑体的倾斜情况,倾斜仪的安装位置通常选择在支撑体的关键部位上。

2.3 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用于测量基坑周边土体的压力变化,通过监测压力的变化,可以判断土体的变形情况。

2.4 监测网络为了实现对监测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远程监控,可以通过建立监测网络来实现,监测网络可以将各个监测设备的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实现对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3. 数据处理方法基坑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方法对于实时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3.1 数据采集与存储监测设备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存储,可以采用数据库或者云存储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

3.2 数据分析与处理通过采用数据处理算法和数学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到基坑变形的趋势和变形量,进而判断基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3.3 预警与报警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设置相应的预警和报警机制,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设阈值时,即发出预警信号,便于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4. 方案优势通过采用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优势:4.1 实时监测监测设备可以对基坑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获取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保证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

变形监测技术方案批准:审核:编制:目录一.工程概述1二.作业目的1三.作业依据及规范2四.工作内容2五.基坑及周边监测方案25.1 基准点的布设25.2护坡桩顶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埋设25。

3护坡桩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埋设35.4 变形监测点保护及意外情况处理45.5 基准点、监测点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55.6 观测设备和人员投入55。

7 观测周期65。

8 成果处理6六.提交成果资料66.1 提交阶段成果76。

2 提交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7七.补充说明7八.质量保证措施8九.附件8变形监测技术方案一.工程概述受..。

..的委托,。

.。

拟承担。

.。

.变形监测任务。

本项目位于。

....。

基坑深16-18米,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60米。

开挖深度较大,周边不明管线复杂,采用—2米以下桩锚支护(2道锚杆),-2米以上组合柱砖墙支护形式。

二.作业目的本工程基坑挖掘较深,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监测及时分析反馈监测结果,掌握基坑围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在基坑工程施工及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应对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周边重要道路等保护对象进行系统的监测,为避免基坑工程施工对工程周边环境及基坑围护本身的危害,采用先进、可靠的仪器及有效的监测方法,对基坑围护体系和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控,通过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基坑开挖及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实际状态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报,为基坑边坡和周围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提供监控数据,防患于未然,通过监测数据与设计参数的对比,可以分析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为工程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提供所需的数据,从而使工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三.作业依据及规范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本工程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案。

四.工作内容1、测定护坡桩顶部水平位移,周边道路的沉降量、计算沉降差及沉降速率。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监测技术方案1.监测目标:基坑监测技术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对基坑周围环境、土体变形、地下水位等进行全面监测,以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所处位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监测手段:(1)GPS监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对基坑及周围环境的位置进行准确的测量。

通过与基准点相连,可以监测基坑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2)建筑物监测:利用激光测距仪、倾斜仪等设备,对周围建筑物的变形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以避免施工活动对建筑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3)地下水位监测:通过设置水位观测井,利用水位传感器测量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基坑附近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地面沉降监测:通过安装变形传感器,测量地面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地面沉降问题。

(5)土体应力监测:通过安装应力应变传感器,对基坑周围土体的应力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采取支护措施。

3.监测频率和方式:(1)预施工监测:在基坑施工前进行一次全面的预施工监测,确定施工前的各种数据,作为后续施工的参考依据。

(2)施工过程监测: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周期性地对基坑及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频率根据工程的大小和特点而定,以及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3)施工结束后监测:施工完成后,对基坑及周围环境进行最后一次全面监测,评估工程施工的效果和影响以及后续治理等工作。

4.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判断是否出现危险情况。

可以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和数学模型来辅助分析,对数据进行图形展示、数据统计和挖掘,以辅助决策和预测。

5.信息报告和预警机制:基于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及时编制监测报告,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描述,并提出改进建议和预警措施。

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

综上所述,基坑监测技术方案是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监测手段对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处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基坑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性。

基坑监测方案范文

基坑监测方案范文

基坑监测方案范文一、背景与目的基坑工程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基坑工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土层不稳、地下水位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基坑工程的安全隐患。

因此,为了确保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基坑监测方案,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1.土层稳定性监测:采用地面测斜仪对基坑周边土层的变形进行监测,以及使用倾斜计对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倾斜情况进行监测。

如果发现土层发生变形或建筑物倾斜超出了允许范围,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固土层或修复建筑物。

2.地下水位监测:通过在基坑内安装水位计观测地下水位的变化,监测地下水位是否超过了设计要求的安全范围。

如若超出,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控制地下水的涌入。

3.基坑周边环境监测:包括监测附近地表的沉降情况、环境噪声、震动等因素对基坑工程的影响。

通过这些监测指标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施工过程监测:对基坑的开挖、土方填筑、支护结构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监测设备和技术1.地面测斜仪:地面测斜仪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面上各个点的变形量来判断土层稳定性的仪器。

它能够实时监测土层的变形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给出预警。

2.倾斜计:倾斜计能够测量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倾斜情况,以及墙体的变形情况。

通过倾斜计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墙体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3.水位计:水位计是监测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设备,通过实时测量地下水位的高低来判断基坑周边的地下水变化情况。

4.环境监测仪器:包括沉降监测仪、噪声监测仪、震动监测仪等,用于监测基坑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

四、监测频率与执行机构1.土层稳定性监测:根据施工进度和土层情况的变化,每周进行一次监测,并由相关专业机构或工程监理单位负责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地下水位监测:根据地下水位变化的情况,每日或每周进行一次监测,并由相关专业机构或工程监理单位负责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2,总建筑面积约23万m2,地下建筑面积约8.7万m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方向长约40~110m。

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

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张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

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内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

二、依据及原则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3)5.《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J1-88)依据规范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1、周边环境监测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2、围护结构监测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C、围护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监测;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A、支撑轴力监测;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4、其它监测A 、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四、基坑监测点位布置1、周边环境监测A 、地下管线、路面等的变形监测包括基坑周边的张自忠路、兴安路的地下管线、路面、海河堤岸的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管线和路面每间隔30米布设一个监测断面,共约239个监测点。

其中海河堤岸监测点编号为HD1~HD10,而地面沉降监测点共105个,布点数量较多,最终编号以实地布设完点位后的编号为准(详细点位见附后“地面及海河堤岸监测点位示意图)。

供电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GD1~GD10;路灯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LD1~LD10;电信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DX1~DX25(电力管线监测点详细点位见附后“电力管线沉降监测点位示意图”)。

输水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SS1~SS15;污水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WS1~WS7;雨水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YS1~YS15(雨污水管线监测点详细点位见附后“输排水管线沉降监测点位示意图”)。

煤气管线沉降监测点编号为MQ1~MQ40(煤气管线监测点详细点位见附后“煤气管线沉降监测点位示意图”)。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采用铆钉嵌入法布设(如图一),首先在设点剖面图图一俯视图处用电钻打出Φ12直径的圆孔,深度约10CM 左右,再将专用圆铆钉牢固地嵌入孔中,圆帽的下边缘与地面齐平。

圆铆钉的顶部圆帽适用于水准测量,顶部的强制归心孔适用于海河堤岸水平位移观测。

重要地下管线主要包括三条煤气管线,分别为DN529、DN325和DN219。

其监测点的布设首先用雷迪4000管线探测仪(如右图)测定出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埋深,再用电钻在垂直于管线的路面上打孔,嵌入圆铆钉,其它管线利用“地下综合管线探测图”结合实地位置进行布点,埋设标志方法同上。

在基坑周边绿地内或未硬化路面中有重要压力管线的,采取直接布点法,将观测标志设置在监测管线的管壁上。

B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观测包括基坑外的潜水和承压水水位监测,水位观测井反映的是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外侧的水位变化情况。

共计设置15口潜水水位观测井,编号SW01~SW15;设置9口承压水观测井,编号CY01~CY09(观测井的详细位置及编号见附后“基坑外水位监测井位置图”)。

根据《某岩土图三承压水层PVC管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所述,某场地潜水含水岩组埋深约16米,初见水位埋深约3.1~4.3米,静止水位埋深约2.5~3.2米。

故水位观测井布设时首先用钻探机在设计位置钻Φ150mm 的孔,孔深为15米。

将专用PVC 水位管(左图)下端封堵好后,底端用电钻打上一些小孔,并填入粗砂或包上土工布用来渗水并防止泥浆的灌入。

往钻探孔中一边下水位管,一边用套管接头将PVC 水位管一节节的连接上,同时用胶带密封。

全部水位管下完后在管中灌入清水,最后用细砂及回填土填满水位管外围的孔隙。

根据《某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所述,某场地承压含水岩组第一承压含水层为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上部粉土(力学分层号为7a ),位置深约在大沽高-15~-21米之间,实际埋深约为18~25米。

为保证基坑止水工作的安全,防止承压水头外涌,在公寓A 和公寓B 附近各设置1口⑧b 层承压水观测井,埋设深底为35米。

其它7口为⑦a 层承压水观测井,埋设深度为22米。

水位管的埋设方法同潜水水位监测井的图四基坑测斜管塑料套管埋设,但需对管体接口进行有效的密封。

C 、基坑外土体变形监测土体变形监测包括土体表面的沉降监测以及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测点与围护体的水平位移监测点有所对应,坑外土体共设置14个监测点T01~T14(详细点位见附后“支护结构监测点位示意图”)。

其埋设方法是在坑外土体中钻Φ150mm 的钻探孔,考虑到测斜管的埋设深度应不会造成深层承压水与地下潜层水的连通,土体测斜管实际埋设深度为35米。

首先将测斜管下端封堵好后,一边往钻探孔中下一边将测斜管用套管接头一节节的连上,同时用胶带密封并灌入清水。

全部下入后用细砂及回填土填满管周围的孔隙。

测斜管材料为PVC 硬塑,内有定向槽,管径70毫米(左图)。

测斜管顶部加套一米长的Φ80mm 的硬塑管进行保护,并做醒目标志,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意外破坏(如图四)。

2、围护结构的监测A 、灌注桩桩身水平位移(测斜)硬件埋设依据设计图纸某基坑共计埋设灌注桩桩身倾斜监测孔25处,埋设深度图一基坑测斜管塑料套管灌注桩30米,其监测孔的布设方法如图一所示。

在测斜管安装时应注意,对接两根管子时要对好管壁内侧的导向槽,接头处用封口胶带和螺丝固定,外面缠上胶带,以防止污水或砂浆从管子接头处渗入。

管顶、管底用专用封堵帽,防止异物进入管道造成堵塞。

用铁丝将测斜管固定在钢筋笼背向基坑的一侧或中间部位,以防止基坑开挖后,平整围护桩内壁时损坏管道,同时应保证测斜管导槽与基坑开挖面在水平方向的垂直性。

当测斜管随同钢筋笼下入挖好的槽孔中后,应及时向管内注入清水,以减轻测斜管承受的外界水压和混凝土的压力。

在砼浇筑时, 测斜管最上部一米范围要加Φ150mm塑料保护套管,防止管壁在剔桩头作帽粱时被破坏。

B、灌注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硬件埋设依据设计要求,在不同区域的灌注桩内、外侧共计设置4组水土压力监测点,每组设置5个观测断面,每个断面皆进行水土压力监测,其中3个断面还要进行坑内水土压力监测。

每个测点布置1个测试元件,即一组监测点包括8个水压力计和8个土压力计,4组共计64个监测元件。

本工程围护体孔隙水压力及土压力计的硬件埋设采用挂布法,挂布选用土工布,要求透水性能好,但不允许渗透水泥浆。

预先在挂布上按设计要求深度固定好传感器,受压膜放在挂布向外直接面向土体的方向,将挂布包裹在钢筋笼上,挂布接缝处搭边约20CM,并将接缝紧密连接固定。

在吊装安放时,现场安装人员应注意避免硬件和电缆与钻孔上边缘的刮碰,以免硬件的损坏,最上部一米范围要加Φ150mm塑料保护套管保护电缆。

最后利用混凝土浇捣时的外挤力,将挂布及传感器受压膜紧贴于桩体外侧土面上,完成传感器的安装。

C、灌注桩内、外侧竖向钢筋应力硬件埋设围护体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可直接反映开挖过程中地下围护结构的受力情况,本工程共设置6组观测点,每组5个断面,每个断面共布置内外侧测试元件各2个,即每组测点包括20个,共计120个钢筋应力计。

在安装前应按待测钢筋直径选配相应规格的钢筋计,并根据下件的埋深选择适当的电缆长度。

安装时将钢筋计并置在待测钢筋旁并用铁丝固定。

将电缆线捆绑在钢筋内侧引出至围护桩顶外部不会被混凝土掩埋的地方并加装Φ150mm塑料保护套管,防止破坏。

在捆绑完成后,随钢筋笼一起吊装即可。

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A、支撑轴力监测在支撑的主要受力杆件上布置轴力监测点,第一道支撑上设置测点24个(如右图),第二、三道支撑各设置42个测点,三道支撑共108个测点,实际轴力监测点位根据支撑的最终布设形式来确定。

编号方式为“支撑层数+位置+钢筋计自身编号”,例如:第二道撑,3号位置处的钢筋计编号为C2-ZL3-****。

每一测点处在混凝土支撑内钢筋茏子两侧的主筋上各安置一个钢筋应力计。

安置器件时左右两个钢筋计应尽量对称,监测时两侧钢筋计的数据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对比和分析。

安装时根据器件的位置、埋深选择适当的电缆长度,将钢筋计并置在待测钢筋旁并用铁丝固定。

将电缆线捆绑在钢筋上并引出至支撑外部不会被混凝土掩埋的地方并加装保护套管,防止破坏(详细位置见“支撑轴力测点位置示意图”)。

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在支撑竖向荷载比较大和典型的位置布设钢立柱角钢应力监测点,依据设计要求共设置11个钢格构柱表面应变计(如右图),测点编号为JY1~JY11(角钢应力监测详细点位图见附后“立柱桩及角钢应力监测点位示意图”),实际监测点位根据钢格柱及立柱桩的最终位置确定。

安装时将应变计两端直接焊在或用螺钉固定在监测部位,并将读数电缆线引至安全地点并加以保护。

C、钢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与钢立柱的角钢应力监测点有所对应,同时进行钢立柱的位移和沉降监测,测点数量为38个监测点,测点编号为LZ1~LZ38(立柱桩位移和沉降监测详细点位图见附后“立柱桩及角钢应力监测点位示意图”)。

由于立柱桩在基坑开挖后的状态是悬空的,所以测点处无法上人架设棱镜和水准标尺,所以位移监测采用坐标法,沉降监测采用三角高程法。

为了安全起见,点位标志设置的是全站仪贴片,该贴片是仿棱镜设计,有精确的高反光性,可以代替全站仪的专用反光棱镜。

在钢立柱出露并有布点条件时,将全站仪贴片用胶水沾在钢立柱表面设计位置即可。

5、其它监测A 、基坑开挖中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基坑开挖阶段对坑内土体进行隆起监测,采用分层沉降标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