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教案

合集下载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教学要点】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和道家的主要思想,把握《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2、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现实,重点理解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的深刻内涵;3、联系现实,深入体会,使之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裨益。

【学习过程】【导入语】前几天读到一段话,我特别喜欢,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想找一个孩子来朗读。

当然,读这段话,需要一种特别的智慧和特别的情怀。

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一下?智和慧,其实是两个词,有两个含义——急中生智,定静生慧。

智是一种能力,慧是一种境界;智是在做加法,慧是在做减法。

智是知道如何进,慧是懂得怎么退;智者拿得起,慧者放得下。

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才是自在。

拿得起,放得下,谁不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世上有多少人能够生而有智,生而能慧呢?正因为不能,所以才需要先贤学习智慧。

一、学——基础知识【诵读感知】诵读声,是一个学校最美的音乐剧,也是老师最喜欢的悠扬悦耳的音调。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在大家的诵读声中初步感受一下老子的智慧和深度。

在读的过程中,请你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尽量读出语气和情感。

【课堂检测】读一读:请同学们一起解决下面的文言现象:请读准下面的字音:欲以观其徼音声相和夫唯弗居见素抱朴虽有舟舆注意下面的关键词,请翻译下面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其无以易之。

评价:同学们能这么准确地将这些问题解释清楚,肯定平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包括了81章,其中以前五章为核心内容。

这五章主要介绍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基本原理。

本教案旨在通过解读《老子》前五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熟悉《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3. 掌握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解读。

难点: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老子》中的哲学概念和意义。

3. 思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分析和评价《老子》中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老子五章概述》1. 介绍老子及《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简要概述《老子》前五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子》被称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第二课时: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1. 解读《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和哲学意义。

2. 分析《道可道,非常道》中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观点。

3. 讨论《道可道,非常道》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第三课时: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 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内涵和哲学思想。

2. 探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中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 思考《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四课时: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1. 解读《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思想内涵和政治意义。

2. 分析《不尚贤,使民不争》中的领导者观和治国理政原则。

3. 讨论《不尚贤,使民不争》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启示。

第五课时: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1. 解读《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意义。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被称为道家经典之首。

《老子》共有八十一章,其中第五章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就《老子》第五章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2. 掌握《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与词义;3. 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总结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及翻译;2. 《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老子及其所著的背景,以及《老子》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习《老子》第五章(15分钟):教师朗读《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并逐段解释翻译。

学生进行跟读,并理解每一段的意思。

教师可以结合图像或实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内容。

3. 关键词汇解析(15分钟):教师列出《老子》第五章中的关键词汇,如“无知”,“无欲”,“虚其心”,“实其腹”等,并逐一解释其含义。

学生需要记住这些关键词汇,并理解其在《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

每个小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不同角度对第五章进行解读。

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讨论。

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和总结。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老子》第五章的核心思想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有清晰的理解;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学生能够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能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团结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1. 老子的思想主张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一、以老子简介导入: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开创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开创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一辈子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括着十分丰硕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进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进展转变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那么,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因此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那么。

老子哲学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以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低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关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以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必然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轻忽矛盾两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周而复始。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进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让人们去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掉队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总1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 ......的样子,相当于“然”3、鼓瑟希,铿尔铿的一声,象声词4、尔何如你(3)、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帽子2、鼓瑟希,铿尔弹奏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走4、冠者五六人行冠礼5、浴乎沂,风乎舞雩吹风,乘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是非标准,正道,译作为人的道理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事,大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使......富足四、课文梳理1、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长者闲坐)由点求赤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者自谦2、师生合作翻译课文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一、教学要求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1.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3.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第一章:道德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道德。

他认为,道德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由外部规则强加的。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和体察自然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并应用道德原则到他们的生活中。

第二章:实践这一章讲述了如何实践道德。

老子认为,通过放下我们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我们能够回归本性、获得内心的平静,并且与宇宙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实践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和身心灵平衡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老子所倡导的道德。

第三章:无为这一章中,老子讨论了无为的概念,即通过放弃努力追求控制和改变事物来实现真正的力量和成就。

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无私。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无为的含义,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无为的原则。

第四章:无名在这一章中,老子谈到了无名的重要性。

他说:“名可名,非恒名。

”我们经常为了一些虚有其表的名誉和地位而努力,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在追求名声和荣誉的时候,保持谦虚和内心的平静,并将重点放在开发自己的品质和实现自身价值上。

第五章:无心这一章强调了无心的重要性,指的是从心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由而坦然的态度迎接一切。

老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培养一种平和、开放和无私的心态,并关注他们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结。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doc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doc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检查学生预习。

三、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四、文言知识积累A.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B.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五章一、教学要求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1.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3.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

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

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今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

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这尔于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

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当时无人知晓,因其留下的《道德经》太过玄妙,后世众人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遂将老子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以神话的方式描述。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

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四、作者作品《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1.年代: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最后成书于战国时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称,老子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老子河上公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则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亦略有差异。

2.版本:《老子》历来有多种版本,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两种,道教以河上本为准。

3.主要思想:《老子》采用哲理诗的形式写成,整个哲学思想由“道”展开,“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道”字在书中出现了七十余次。

他认为: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

《老子》包含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的关系。

他认为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有无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

他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是事物运动的规律。

在认识论上,老子则主张“涤除玄览”,静观万物的循环演变。

他不重视经验知识,认为“不出户,知天下”。

在社会政治观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并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图画。

他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主张“绝仁弃义”。

4.注疏《老子》成书后,从战国末的韩非起,历代注家蜂起。

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诠疏笺注《道德经》者,六十余家,并对各家特点作了论述。

历代注家因时代之不同,注释思想即各具特点,有的视之为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视之为兵书,有的视之为养生书,致使《老子》注释书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理解。

道士以《道德经》为祖经,历代注疏者甚众,在诸家注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同样因为时尚不同和个人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各自的特点。

总的特点是将《老子》宗教化,从中升华出与宗教相通的内容,以之作为道教教理、方术的根据。

西汉初,黄老学大兴,《老子》成为其主要经典。

汉武帝以后黄老学逐渐向黄老道演化,老子逐步被神化,《老子》亦开始宗教化。

东汉时,河上公《老子章句》首先从宗教角度理解和阐发《老子》,以之作为治国治身和修养成仙的理论依据,这给予当时的神仙方士以启发和影响。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即有与河上公《老子章句》十分相似的思想,并汲取《老子》中的许多思想作为理论根据。

到东汉后期,《老子》便成为道教所奉的经典,写出注释书《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以道教的观点解释《老子》,并将其作为教科书训育徒众。

汉代道教老学的主要特征是黄老神仙长生思想,借用老子的“道”作为其神仙学说的理论依据,理论思维的水平不太高。

魏晋玄学的产生,给道教老学以新的启迪。

曹魏时道士孙登“以重玄为宗”解释《老子》,为道教老学重玄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及发展到唐代,经成玄英、李荣等重玄派学者的发挥,遂成为道教老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术流派,成为当时道教解老转代表,连唐玄宗注疏《道德经》时也深受其影响。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对重玄派深为推许,重玄派解老有两大特征:一是援《庄》入老,一是援佛入老。

运用这种方法解老使道教的教理教义得到了发展,进一步深化了道教理论思维水平。

自魏晋迄唐的发展过程中,道教老学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流派,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事理因果之道,有的明重玄之道,各有学术特色和侧重点,色彩纷呈。

这就给唐代中后期道教老学的集注化创造了条件,这种集注化倾向在蜀中尤为突出。

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更是引用和评论诸家,总结了汉魏以来的道教老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唐代是道教老学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有较高的思辨性。

宋代道教解老之作仍深受重玄派的影响,但又较多地把易学思想引入到《老子》注解之中,使易、老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同时,宋代道教老学还继承发展了重玄派对“理”、“心”、“性”等的阐释,给予宋明理学的形成以深刻的影响。

元明以来,道教解老之作仍续有问世。

较具代表性的是元道士李道纯的《道德会元》和杜道坚的《道德玄经原旨》。

这些著作中多以理学术语解老,反映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较大,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道德经》在历代道士的不断注疏中,逐渐注进了新的内容,这是一个《老子》被逐渐神学化的过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较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学的一大基本来源。

五、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六、课文讲解1.课文分析道可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取名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取名于有名,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

所以,通常要不作欲望趋求,以便观察那无以名状的微妙;通常又要持有欲望趋求,以便观察那成名化物的极致。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名可名:均为动宾结构。

前一“道”、“名”用如动词作“取道”、“取名”解。

“取道”即踏上某一道路或循行于某一道路,喻指选取某一行为方式或某一方法与渠道,“取名”是指行为体自我调整以使自己的存在状态与某谓词表述或某通名相对应。

所谓的“可道”、“可名”即“寻常可得的道”、“寻常可得的名”,是指我们可以能动地予以选择取舍的行为方式、行为情状。

所谓的“常道”、“常名”则是指人经历一切事件都值得永恒奉行的行为方式。

老子以此表明他的道论将要提出并探讨一个非同寻常的行为方式、行为情状。

这个非同寻常的行为方式即他所说的“大道”、“常道”或“天道”,这个非同寻常的行为情状即他所说的“无名”、“混沌”。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没有名称的混沌状态是天、地、神、人具体分化之前的宇宙初始态;获得了名称就从混沌演化为具体事物,是万物的开始。

本句紧承上句,显示在"取名"问题上,名于无名与名于有名所代表的不同生存境地,它说明: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取名于有名,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

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他拒绝物化,所以他贬斥"名可名"而崇尚"无名"。

3)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欲”即无求于"可道"、"可名","有欲"即有求于"可道"、"可名"。

"妙"即无以名状的、超越于机巧所可模拟的、活脱脱的柔弱灵动性,"徼"即运行之边际,是成名化物的极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