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制作方式

合集下载

岩茶十三道工艺流程

岩茶十三道工艺流程

岩茶十三道工艺流程岩茶是中国福建省武夷山一带特产的一种茶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岩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以下是岩茶的十三道工艺流程:一、采摘:在适当的季节,选取嫩叶,尤其是一芯二叶的嫩芽,采用手工方式进行采摘,确保采摘的茶叶新鲜。

二、晒青:将采摘的茶叶摊放在竹篙上,暴晒于阳光下,使茶叶逐渐失去水分,变为柔软的绿色茶叶。

三、挑大:摘下的茶叶经过晒青后,将茶叶进行挑选,将大叶、残茎等杂质去除,确保茶叶的纯净度。

四、焙青:将挑选好的茶叶放入扬炒盘中,以高温焙炒,使茶叶的纤维变得更紧密。

五、揉捻:焙青后的茶叶经过揉捻,使茶叶中的酒精、酒香等物质能更好地释放出来,使茶叶具有岩茶特有的香气。

六、放青:将揉捻的茶叶放在通风处,进行放青,使茶叶中有机物质进一步转化,使茶叶的香味更加浓郁。

七、晾干:将放青后的茶叶摊晾于竹篙上,等到茶叶完全干燥,达到理想的含水量,以方便贮存和加工。

八、破碎:将晾干的茶叶用专门的器具进行破碎,使茶叶更为细碎,方便后续的加工。

九、揉搓:将破碎后的茶叶进行揉搓,使茶叶的纤维更加细腻,增加茶叶的口感。

十、杀青:将揉搓后的茶叶放入高温杀青机中,通过杀青的过程,使茶叶停止发酵,保持茶叶的绿色。

十一、炒干:将杀青后的茶叶放入炒干机中,进行炒干,使茶叶中的水分蒸发尽,使茶叶达到理想的干燥度。

十二、筛选:将炒干后的茶叶进行筛选,去除茶叶中的杂质和粉末,确保茶叶的质量。

十三、贮存:将筛选好的茶叶进行包装并存放在干燥的环境中,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

以上就是岩茶的十三道工艺流程。

岩茶以其特殊的制作工艺和口感独特的风味受到茶叶爱好者的青睐,希望大家喜欢岩茶这一独特的福建茶叶。

武夷山岩茶制作方法

武夷山岩茶制作方法

武夷山岩茶制作方法
武夷山岩茶是一种以福建武夷山一带的大红袍、水仙、肉桂、黄嫩等品种为原料,经过揉捻、发酵、烘焙等工艺制成的一类绿茶。

其制作方法如下:
1. 采摘:选择春季的3-4月份采摘,每次采摘8~10克嫩芽。

采摘后稍做摊晾,保持叶片柔软。

2. 揉捻:将摊晾的鲜叶置于篮子中进行揉捻,直到叶片变软发酵。

揉捻时手法需轻柔,不要破坏嫩芽的完整性。

3. 发酵:揉捻后的叶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进行自然发酵,发酵时间约为8~10小时。

4. 烘焙:完成发酵后的叶片放入烘焙窑中进行烘焙,时间约为10~12分钟。

烘焙温度应掌握在110~120之间,以免破坏茶叶的营养成分。

5. 晾凉:经过烘焙的武夷山岩茶需风干晾凉,使其水分均匀分布,茶叶的香气得以散发。

6. 手选:晾凉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手工摇选,筛掉不符合要求的叶片、杂质,使得茶叶的色泽和品质更佳。

以上就是制作武夷山岩茶的全过程,其中关键是发酵和烘焙的时间和温度掌握,这将影响到茶叶的香气、口感和品质。

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

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

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的名茶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工艺技术。

武夷岩茶的工艺技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原料的选择和采摘:武夷岩茶的原料一般是从武夷山区的高海拔茶园中选择,这些茶园地处高山丘陵地带,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茶树的生长。

采摘的时候主要选择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嫩芽,以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二、传统的制作工艺:武夷岩茶采用的是传统的工艺制作,包括晒青、杀青、揉捻、焙火等工序。

其中晒青是将摘来的嫩芽在阳光下晒干,以使茶叶的青气散发出来。

杀青是将茶叶在高温下迅速烘干,以阻止茶叶的发酵。

揉捻则是将茶叶进行揉捻,使茶叶的细胞断裂,并提取出茶汁。

最后是焙火,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炭火上烘焙,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使茶叶更加干燥。

三、特殊的发酵工艺:武夷岩茶与其他茶叶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特殊的发酵工艺。

发酵是武夷岩茶制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形成其独特口感和气味的关键。

发酵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初始发酵阶段,茶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茶叶的酶活性开始增强;然后是黄褐发酵阶段,茶叶酶活性达到最高峰,茶叶开始产生特殊的气味;最后是红褐发酵阶段,茶叶的酶活性逐渐减弱,茶叶的气味变得更加浓郁。

四、独特的岩溶地理环境:武夷岩茶生长于武夷山的特有的岩溶地质环境中,这种特殊的地质环境赋予了茶叶独特的风土气息。

岩溶地质条件下产生的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茶树吸收了这些矿物质,使得茶叶更加丰满和有口感。

同时,茶树在这种环境下长时间受到岩石的压迫,茶叶的细胞结构更加紧密,纤维更加韧性,进一步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五、传统的炭火烘焙工艺:武夷岩茶采用传统的炭火烘焙工艺,经过长时间的传统炭火烘焙,使得茶叶更加干燥,香气更加浓郁。

炭火的火候和温度控制非常关键,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火候和温度。

炭火的热量能够提高茶叶中的有效成分释放,使得武夷岩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以上是武夷岩茶工艺技术特点的一些简要介绍。

通过以上的工艺技术,武夷岩茶得以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和赞誉,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茶叶之一。

武夷岩茶精制烘焙技术

武夷岩茶精制烘焙技术

武夷岩茶精制烘焙技术武夷岩茶精制的炖火方法,武夷岩茶的精制包括筛分、风选、拣剔、炖火等工序,其中以炖火工序最为关键,技术性也强。

炖火过程掌握“低温慢炖”的原则,以形成武夷岩茶独特的品质风味。

目前烘焙的方法有:烘干机烘焙、烘箱烘焙、炭焙等。

1烘干机烘焙目前武夷岩茶大批量生产炖火采用自动烘干机,其具有快速、高效、炖火均匀的特点。

但其与传统炭焙相比,,由于温度稍高,时间短,产品的甘醇度稍逊,缺乏炭香,品质不够“清”。

采用自动烘干机炖火温度130~140℃,历时1.5~2.0h,摊叶厚度5~6cm。

2烘箱烘焙武夷岩茶在少量炖火时可采用烘箱。

其具有灵活、方便、清洁卫生的特点。

但其烘焙时排气功能差,故产品品质不“清”,炖火均匀度较差。

烘箱炖火温度120~130℃,时间7h,摊叶厚度4~5cm,每个烘箱的烘焙量35~40kg(16层)。

3炭焙炭焙是武夷岩茶令人瞩目的传统烘焙方法,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无形文化遗产,炭焙茶是焙茶的最高技术,采用炭焙炖火能达到武夷岩茶“活、甘、清、香”的独特品质风味。

但其技术性强,耗时费力,结果难于控制,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炭焙首先必须打焙窟,操作过程包括起火、燃烧、覆灰、温度控制。

然后才能进行焙茶。

炭焙温度120℃,时间8~12h,摊叶厚度达烘笼的八成,每笼的摊叶量达4~5kg。

4武夷岩茶炖火原则古人云:“茶为君,火为臣”,说明了火功与茶叶品质的密切关系,好的茶叶原料要有好的烘焙技术,才能做出高品质的成品茶。

而火功在武夷岩茶中尤为重要,炖火过程在掌握“低温慢炖”的前提下,须因原料的等级、品种、做青程度、产地等“看茶焙茶”。

灵活掌握炖火温度、时间、摊叶厚度来控制火功。

点击上方“二维码”可订阅哦!。

武夷岩茶加工方法

武夷岩茶加工方法

武夷岩茶加工方法主要包括采摘、萎凋、晾青、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等步骤。

其中,采摘是制作岩茶的第一步,通常在春季和秋季进行,采摘的茶叶包括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等嫩叶。

萎凋是将采摘回来的茶叶晾晒1~2小时,使其稍稍掉水。

晾青则是将萎凋后的茶叶在室内静置一段时间,使茶叶的水分散失,叶质变得柔软,便于后续加工。

摇青和做青是岩茶加工中的关键步骤,通过摇青使茶叶在摩擦中受损,叶缘细胞破坏,然后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做青,使茶叶发生特有的化学反应,形成乌龙茶特有的绿叶红镶边和品质风格。

杀青是通过高温快速加热茶叶,使茶叶中的酶失活,停止茶叶的发酵过程,保留茶叶中的香气和滋味。

揉捻则是将杀青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中,通过揉捻使茶叶成条状,促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使茶叶更好地发酵和陈化。

最后,烘干是将揉捻后的茶叶进行干燥,使茶叶中的水分蒸发,防止茶叶发霉变质,同时进一步提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除了以上基本步骤外,武夷岩茶加工过程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工艺,如双炒双揉技术、初焙、扬簸等,这些工艺都是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风味。

总之,武夷岩茶加工方法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来掌握和控制各个环节,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岩茶。

岩茶的制作工艺

岩茶的制作工艺

岩茶的制作工艺
岩茶,又称武夷岩茶,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特色茶。

岩茶制作工艺独特,并受到岩石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岩茶的制作工艺步骤:
1. 采摘:选择生长在高海拔的茶树进行采摘,通常在立夏之后进行。

只采摘嫩叶,通常是每个顶芽和两个下级叶。

2. 摊青:将采摘的茶叶在遮阴的地方晾晒,使其逐渐失去一部分水分,同时进行初步氧化。

3. 杀青:将摊青过的茶叶放入锅中加热,通常采用高温烘焙的方法进行杀青。

这样可以阻断茶叶的氧化过程。

4. 揉捻:经过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通过摩擦,使茶叶的细胞壁破裂,释放茶液。

5. 晾晒:将揉捻后的茶叶晾晒,以去除茶叶中多余的水分,同时进行二次氧化。

岩茶的晾晒通常是在岩石上进行,以岩石的热量和气温调节茶叶的氧化。

6. 烘焙:晾晒后的茶叶进行烘焙,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和调整其香气。

岩茶的烘焙通常是在传统竹制炉中进行。

7. 修整:烘焙后的茶叶进行修整,去除杂质和不完整的茶叶,使其形状整齐。

8. 分级:将修整好的茶叶按照不同的质量等级进行分类。

9. 包装:将分级好的茶叶进行包装,以保持其新鲜度和香气。

以上是岩茶的一般制作工艺步骤,不同的茶叶制作工艺可能会有所差异。

制作岩茶需要经验和技巧,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武夷山岩茶的工艺流程

武夷山岩茶的工艺流程

武夷山岩茶的工艺流程
《武夷山岩茶的工艺流程》
武夷山岩茶是中国著名的绿茶品种之一,其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武夷山岩茶的制作工艺流程。

首先,采茶是制作武夷山岩茶的第一步。

采茶的时间非常关键,一般在春季,茶叶的新芽刚刚长出,味道最鲜美的时候进行采摘。

采茶工人需要非常细心,只采摘最嫩的嫩叶和嫩芽,以确保茶叶的口感和质量。

接下来是杀青的步骤。

杀青是将采摘的茶叶在高温下进行烘干,阻止其发酵,保持茶叶的绿色。

这一步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以确保茶叶的色泽和口感。

然后是揉捻。

揉捻是将已经杀青的茶叶进行揉捻,使其更加紧实,并且让茶叶的汁液均匀渗透,提升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接着是烘干。

烘干是将揉捻后的茶叶再次进行烘干,使其含水量降低,并且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最后是分类打捆。

分类打捆是将已经烘干的茶叶按照大小、质量进行分类,并且打捆包装,以便储存和销售。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武夷山岩茶就制作完成了。

这种茶叶具有独特的岩韵和花香,口感醇厚,香气持久,非常受到茶叶爱好
者的喜爱。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武夷山岩茶的工艺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摘要介绍了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包括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焙、扬簸、晾索、复焙、成品毛茶等工序,以期促进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发展。

关键词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做青;复焙武夷岩茶每年基本上采3次,即春茶、夏茶、秋茶(俗称“三春”)。

鲜叶的采摘标准,以新梢芽叶生育均臻完熟,形成驻芽后采1芽3~4叶,对夹叶也采,俗称开面采,一般掌握中开面采为宜。

采摘鲜叶太嫩则叶片纤维素少,角质层未成熟,制作后茶叶品质差,香低味淡并有青涩气味。

太老的鲜叶制作后也难达到质量要求[1-3]。

武夷岩茶的传统手工制法有13道工序,即晒青、晾青、做青(包括摇青、做手、静置)、炒青、揉捻、复炒、复揉、毛火、扇簸、摊放、拣剔、足火、燉火等。

现在除了极品名茶仍用传统的手工制法外,大宗武夷岩茶产品都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

其制法由6个工序组成:萎凋(包括晒青和晾青)、做青(包括摇青和静置)、炒青、揉捻、毛火(包括摊放)、足火等6道工序[4-5]。

1 萎凋萎凋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目的在于蒸发少量水分,软化叶片,扩大叶片与梗之间含水量的差异,提高叶片细胞的吸水力,为做青加速“走水”准备条件;加速化学变化,为提高香气、除去苦涩味准备物质基础。

萎凋前期方法有2种:日光萎凋(晒青)和加温萎凋。

日光萎凋促使苄基氰和吲哚形成,加温萎凋使α-法尼烯含量大量增加,因此日光萎凋会形成加温萎凋所不具有的花香。

1.1 晒青武夷岩茶创造了开青技术,茶青进厂后,即倒入青弧内,用手抖开(避免内部发热红变),将茶青均匀摊于水筛中(俗称开青),每筛鲜叶约500 g,摊好后排置于竹制萎凋棚上(俗称“晒青架”)。

大规模生产用晒垫晒青,用手轻撒,尽量做到叶叶见太阳、撒青均匀。

晒青技术要点:①气温高达34 ℃要停止晒青。

②依气温高低掌握晒青时间,日光强、空气干燥晒青时间短,日光弱、湿度大晒青时间长。

③晒青技术的掌握要依据各品种鲜叶的理化状态不同而异。

④一般适度的标准:第1叶或第2叶呈现下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岩茶制作方式
武夷岩茶制作方式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武夷山的人们常喜欢说,武夷山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块风水宝地。

这块宝地的最大特征就是“碧水丹山”。

而最典型的地方就是风景区那六十五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

从地理学上来说,武夷山属于丹霞地形。

远远望去,只见一座座雄峻挺拔,各具形态的巨大岩石山峰,在蓝天白云下如同一片片燃烧的红色火焰。

令人吃惊的是,在这铺天盖地的红火间,还夹杂着一块块相互连接的苍翠树林;峰岩下,是宛若玉带般绵延的澄碧溪流。

峰壑中,则飘浮着棉絮般的洁白云雾。

气势雄伟,景象瑰丽,变化多端,惊心动魄。

武夷山地表之所以呈现褚红色,是因为岩石中铁元素年长日久氧化的结果。

武夷山岩石,主要是石英班岩,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等几种。

表层的土壤,则是富含腐殖质的酸性红壤。

这种土壤,正如古人所说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除了地形表土外,经纬度、海拔、气候也是重要因素。

武夷山景区处于北纬27 43,,东经11801。

平均海拔六百多米,最高的三仰峰729米。

属于中海拔地区。

而一般来说,中国的名优茶,特别是乌龙茶,几乎都产于这种海拔地区。

气候则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在18—18,5之
间。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

一岩一茶
这只是一般的自然环境条件。

事实上,岩茶的生长,还另有各自的特殊小环境。

深入茶园考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茶树,都种在坡崖中石块垒起的梯台上,或者狭长的峡谷间,而不是想象的在高高的山峰顶上或者像一般地方的茶园一样成片连畦。

茶树的周围,一般都是悬崖峭壁,或者杂树野草。

形成一种既有阳光,又不至于直接照射的环境。

这就是专业上所谓的“漫射光”。

漫射光避免了紫外线直照,对形成岩茶大红袍的特殊品质至关重要。

正岩区的植被也非常特别。

因为岩石多,土层薄,高大树木很少,多为矮小乔木和灌木丛,其中有许多桂花和杜鹃;而在岩壁和溪涧边,则有许多野生四季兰和菖蒲。

这一来,一年四季,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花香,对岩茶的香型产生一定影响。

正岩茶区小环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因为多在峡谷间,云雾易聚难散,所以空气湿度大,年平均湿度在80%左右。

这种小环境,为茶树提供了特别的生长条件。

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种茶树,种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产生一些变异。

这也是武夷岩茶“岩岩有茶,茶各有名”的缘故。

据有关资料,武夷岩茶菜茶品种之名,竟多达8、900多个,仅慧苑岩一处,就有200多个。

宜茶之地
尽管如此,就整个大武夷山脉来说,除了风景核心区之外,仍然有许多宜茶之地,也能生产很有韵味的优质岩茶。

武夷山人沿袭历史传统,将景区核心区所产茶称为正岩茶,核心周边高山
区所产茶称半岩茶,溪洲平地所产茶称洲茶。

一般的看法是,正岩最佳,半岩次之,洲茶又次之。

但是因为茶叶品质除了跟地理气候条件有关,还跟茶树品种、制作工艺有关。

正岩茶如遇天气变化或制作工艺问题,品质也会受影响。

而如半岩和洲茶,如各方面因素都配合的好,品质也会特别好。

比如说曹墩村所处位置在半岩区,但历史上也是出好茶的地方。

我到那里去寻茶,果然发现不少品质相当优异的岩茶。

不仅如此,我甚至在洲茶区的井水村,都购到过岩韵很显的农家茶。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与武夷山风景核心区地理气候条件类似的地区,都是宜茶之地。

也许未必能生产出与正岩茶一模一样的茶,但只要加强各个因素的配合,肯定也能生产出好茶来。

前不久,我在海峡两岸茶业博会上,就看到了名为“湖上岩茶”的好茶。

此茶是泰宁大金湖区引进武夷岩茶优良品种与制作工艺,新开发的茶叶产品。

大金湖地区距武夷山正岩区一百多公里,同属于武夷山脉的丹霞地貌,也是风光秀丽的“碧水丹山”的风景旅游区。

上品湖上岩茶,色香味庶几可以和正岩茶相媲美,不细心几乎分辨不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武夷山市政府申报武夷岩茶原产地域时,根据实际情况,将岩茶原产地确定为武夷山全市境内。

又根据产区和历史习俗,将岩茶分为名岩与丹岩。

名岩即正岩,此外统统是丹岩。

正岩茶和丹岩茶,各以其独特的风味,共同构筑了一片岩韵的美好天地,给无数茶客以美好的享受。

武夷岩茶的种植采摘种植范围:一定要在武夷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

不能是周边或其他地区。

采摘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

采摘武夷春茶
一般在谷雨后立夏之前,夏茶采于夏季前,秋茶采于立秋以后。

武夷岩茶的香气别具一格,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

滋味浓厚清活,生津回甘,浓饮且不见苦涩。

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

采搞标准:中偏大开面时采摘。

一般指三叶一蕊。

生产工艺:以传统的乌龙茶工艺进行加工。

不包揉。

成品呈条索形,不得有其他任何添加成份。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武夷岩茶 - 制作过程武夷岩茶品种多样,但有其规律:
最上等的是名岩名枞,原来有五个品种: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腰,后来,半天腰这个品种逐渐被人忽略了,所以就有四大名枞的说法。

除了名枞,下来就是一系列有名有姓的品种茶了,肉桂、奇兰、黄观音等等。

再往下,很多说不清楚的茶叶统统称为奇种,也就是当地的“菜茶”(普通得跟种菜一样随便可以在房前屋后种植的茶)。

名枞、品种、奇种虽然历史上已经排列了名次,但并不意味着茶叶的等级就这么随便就排列清楚了,因为茶叶品质除了品种以外,还要看制作水平,最终才能体现茶叶的品质高低。

武夷山的古老茶品种应该是水仙茶,在武夷山脉一带甚至整个福建境内,水仙茶的种植面积最大。

水仙茶叶大(比佛手小)、厚、适应面广。

所制成品茶滋味醇厚、花香悠远、回甘通透。

由于历史久远,水仙茶很多老枞还在产茶。

原生态状态下生长的老枞水仙茶更是制茶、喝茶人的钟爱,人们往往把被虫咬过
还带着虫眼的茶青当做原生态和野生的标志之一。

津津乐道。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属乌龙茶制作,区别于台湾乌龙茶追求鲜爽的轻发酵轻焙火、安溪乌龙茶追求花香的深发酵低焙火,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武夷岩茶的制作要素一些讲究的制作也用手工制作,具体体现在做青上。

让茶叶的苦水走失,达到突出香气、滋味的目的,通常人们把这个过程叫萎凋或者做青。

萎凋是洋气一点的说法,老百姓爱用做青的说法,因为青是做出来的,一泡茶的好坏,往往是靠人工控制的结果。

意思是把鲜叶的青做掉,使茶叶呈现刚刚好的状态。

做青过程中有走水、摇青、等青、发酵等工序交替进行,多次繁复。

摇青的目的是促进叶边缘摩擦,可以让水分走失更快,但是走失太快,达不到保留有益成分的目的,所以要走走停停地做。

等青的目的是让水分走失的过程中,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起发酵作用,促进茶的酚类物质转化,达到气香味醇的目的。

这些“做”的过程非常仔细,是实现好茶的制作关键环节。

做青的诀窍就是“看青做青”
要根据茶青的转化因素来决定摇次数,摇速度,摇多久,等多久等等,还要根据天气、湿度原因决定怎么摇。

大部分人采用机械摇青的做法,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大量生产茶叶,缺陷是茶叶在机械运动中比较难控制,尤其对茶叶大小发酵的均匀程度容易失控。

尽管机械已经有了很大改良,速度的
快慢,次数都可以控制,但总难避免茶青的磨损不均现象。

做青好了以后,武夷山人把茶叶堆放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进一步让茶叶的滋味醇和,这个时间比较短暂。

茶厂采用薪炭加温的办法,比现在很多人采用的油燃和气燃方法不同,我过去把手放在烟处熏了一会儿,发现,烟是香的,这种透着香的烟恐怕也是不一样的木材才能达到的效果。

武夷山茶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这小异也许就是区别与他人的秘方。

炒锅里透出阵阵芳香,诱人垂涎。

乘热揉碾,看似做型,其实揉碾过程让剩余茶汁挤压出来,在茶叶表面形成“霜”,也是闻干茶香的主要味觉来源。

烘干茶叶在茶厂仍然用柴火,香味也是很好。

烘干技术看似简单,其实用多少温度把茶叶焙到几成干燥,是有讲究的。

武夷岩茶通常都用复焙方式使茶叶更具耐力,挂杯香、杯底香、汤底香通透,这些都是复火焙茶的功效,所以在初焙时用多少火功是比较讲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