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略论中国当代语言规划的构成要素

略论 中国当代语 言规 划的构成 要素 科学 依据 和 理论参 考 , 为语言 规划 出谋划策 。 些 家语 言文字 工 作委 员会 都不 可能 把 中 国所 有 与语 这 学术 权威 部 门常 常是 政府在 语 言文字 方 面的代 言 言 文字工 作有 关 的方方 面 面包揽 下来 , 以 , 所 还有 人 。他们 的方针 政策 体现 的是 国家 或 中央政府 的 其 他 一 些 部 门也 在 充 当 语 言 文 字 规 划 主 体 的角 意志, 因此 , 似乎 可 以把他 们也 看成 是政 府或执 政 色 。如 , 普通 话 的确立 、 字 的简化 、汉 语 拼音 在 汉 《 者 。因为他 们 的学术 思想 和建 议都 将通 过执政 者 方 案 》 的制定 以及 扫盲工 作方 面 , 国文字 改 革委 中 ( 政府 ) 的行 为来付 诸 实践 , 得 以实施 。 并 多 由国家 的执政 者 即政府 来 制定并 执行 。作 为规 员会 都发 挥 了不可替 代 的作 用 。在 民族语 文 教育 民族语言 文字 研究 指导 委员会 ’ 负责 管理 全 国 民 , ( ) 政者 ( 5执 政府 ) 一 个 国家 的语 言规划工 作 方 面 , 1 5 。 “ 9 1年 , 务 院 文 化 委员 会 设 立 了 ‘ 数 政 少 划 的 主体 , 他们 常常 是语 言规 划 的制定 者 , 针政 族 文字 的研究 、 方 创制 和改进 工作 。1 5 9 4年 以后 , 民 策的决 策者 , 同时也 是该 规划 的实施 者 , 是语 言 文 族语 文工 作 主要 由 国家 民委 的前 身—— 中央 民族
以下 简称 “ 共体 ” 国 欧 ) 定 ” 一 问题 ;规划 对 象” 决 了“ 这 “ 解 针对 什 么语 言 职能部 门 。如欧洲 共 同体 (
【毕业论文选题】优秀比较文学博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毕业论⽂选题】优秀⽐较⽂学博⼠论⽂题⽬选题参考优秀⽐较⽂学博⼠论⽂题⽬选题参考⼀篇博⼠论⽂基本上都有上万字,论⽂的写作难度要⾼于硕⼠与本科,这⾥提供了⽐较⽂学博⼠论⽂题⽬128个,供⼤家学习参考,希望⼤家能够写出⼀篇精彩的博⼠论⽂。
1、回到⼀般艺术学艺术学理论发展范式研究2、⼆战后美国艺术赞助体系与美国当代艺术崛起3、国家社会科学基⾦艺术学项⽬30年发展进程研究4、汉泰动词短语分析⽐较5、隆德⽅⾔研究6、儒教与琴理7、中国电视剧中的中华美学精神建构研究8、百年沉浮9、从“⽆我”到“有我”10、反叛与重建11、国际动漫市场展的理论、规律与功能分析研究12、《红楼梦⼈物论》研究13、王履“师造化”思想研究14、“⽂化⼤⾰命”时期蒙古⽂学研究15、《⽂⼼雕龙》与《易》卦关系探微16、钱锺书的唐诗观研究17、傅抱⽯客蜀时期故实画考论18、⽂化遗产普遍价值思想历程研究19、现代伊朗社会转型中的中产阶层研究(1925-2009)20、元代理学与社会21、侯外庐中国古代所有权问题研究述论22、贾公彦《周礼疏》研究123、晚清社会⽂化及风俗之变迁24、中国城市区域⼤遗址管理运营研究25、张之洞经世实学思想研究26、张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7、尼采遗忘观研究28、汉译《杂阿含经》中的阿罗汉研究29、波德⾥亚艺术理论研究30、新时期蒙古⽂⼩说语⾔研究31、新时期少数民族汉语⼩说与宗教关系研究32、中国当代语⾔本体规划研究33、论威尔第的莎⼠⽐亚歌剧34、抗战时期延安⽊刻中的风景及权⼒关系35、苏格兰民族运动研究(1918-1934)36、尤尔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影响37、否定性:从有限主体到绝对主体-⿊格尔《精神现象学》“⾃我意识”篇研究38、⽣命的“逃逸线”39、唤醒对他者的记忆40、当代埃及⼩说中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关系41、曼布克⽂学奖的⽂化⽣产研究42、雪莱的灵魂诗学43、中东欧转型国家语⾔权利与⼩族语⾔保护研究44、超⽂本使⽤者如何以⾔⾏事45、从单语主义到多语主义的转变-印度语⾔政策研究46、指称、事件与映射:试论⼀门基于指称的语义理论以及在其基础上的事件形⽽上学47、基于系统功能语法语⽓系统的汉语医患会话⼈际意义研究48、⾼校英语教师阅读教学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249、⽇语极限表达研究50、英语专业教师的⽂化领导⼒研究51、英语结构化教学模式建构与应⽤52、中国⼤陆先锋戏剧先锋性之变迁研究53、⽐较视域下的中⽇“妖怪”与“妖怪学”研究54、近代中国知识分⼦对武⼠道的认识55、⽇本近世君⾂伦理向庶民社会渗透研究56、当代俄罗斯哥萨克复兴运动研究57、⼤陆浪⼈影响⽇本外交政策的⽅式与途径(1868-1919)58、约翰·亚当斯外交思想研究59、统⼀战争视野下北越在印度⽀那地区的政策演变(1945-1975)60、⼗⾄⼗⼆世纪蒙古⾼原部族史探究61、道光时代汉学研究62、抗战初期青年知识分⼦赴延安研究63、梁启超与近代中⽇阳明学64、从⽅法到⽅法论意识的觉醒:⼗七世纪神学中的诠释学问题探究65、当前我国社会舆论与社会公德协同发展研究66、流动⼉童的社会融⼊及其策略选择研究67、刺激和体验聚焦途径下的⽆意识情绪的电⽣理学效应68、《⾦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在唐代的流传和接受69、以⽂类为导向的⾦庸武侠⼩说翻译研究70、⽂化谱系中的艺术与体育⽐较研究71、⽂化视阈下钟理和创作研究72、理学与南宋初中期辞赋研究73、基于双语平⾏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研究74、乐与道:荀⼦乐论研究375、⼭东民间三⼤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76、汉画⽂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77、明朝与朝鲜的礼仪之争78、蒲松龄年谱汇考79、长清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像研究80、王阳明《论语》学研究81、梁实秋与西⽅⽂学82、⽂化变迁中的仪式艺术83、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批评⼤众观研究84、华盛顿·欧⽂的创作与“美国精神”的建构85、渤海国及其遗裔的⽂学研究86、新传媒语境中⽂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87、东北现代⽂学与民俗⽂化88、敦煌⽂学中的産育民俗研究89、唐宋⼋⼤家论说⽂思想研究90、汉俄⼈体名词隐喻对⽐研究91、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92、中亚留学⽣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93、制度变迁与权⼒流动-康区流动电影放映研究94、家庭⽣产与市场抉择95、权⼒视野下的云南民族⽂化商品品牌建构个案研究96、休闲民俗与⽂化传承97、中国古代贫富思想研究98、古代“南丝路”经济⽂化探究99、20世纪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法律变⾰100、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研究4101、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102、清末民初国民意识⽣成与嬗变的历史考察103、晚清政府对云南边省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控制研究104、本·阿格尔的⽣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105、⽼⼦和世界圣贤们的对话106、⽣命科技发展对⽣命权利僭越问题研究107、魏晋风度中的传统中国⼈⽣命审美意识形态研究108、中美科普影视⽐较研究109、从资源到编排:平⾯设计教学的课题作业研究110、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说叙事研究111、家国命运与时代风云:从多达《⼈⽣指南》看九世纪中叶加洛林社会变迁112、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教育政策研究113、论17世纪前的欧洲媒介嬗变与传播:⽂明史视阈的考察114、汉初诸帝与⽂学115、罗马海外殖民城市的建设及其影响116、基于印象管理的汉语机构话语交际⾯⼦研究117、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化探赜118、后⾦与东部蒙古关系研究119、当代俄罗斯⽂学中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研究120、王寂⽂学研究121、当代美学理论的⽂化转向122、西⽅空间理论的美学研究123、孙星衍年谱新编124、赫勒正义理论研究125、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东正教会社会影响研究126、梁启超政治美学思想研究5。
语言学的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语言学的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一、定义
1、本体研究:本体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研究领域,是将抽象思维、
语言学知识和哲学思想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本体的过程。
本体的主要目
的是提供一个可靠的、建立起来的共识语言环境,并将抽象概念转化
为实体概念,以便改善人与机器交互行为。
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一种利用抽象语言学研究和本体构建一个实
践性的语言应用程序的过程。
它是利用语言学技术来分析复杂场景并
生成合理的应用模型的一种方法。
目前,它已经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机器翻译、自动文本生成以及改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智能的等方面。
二、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联
1、对语言的理解:本体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特征,而应用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本体研究成果来解决实际问题。
2、语言知识的运用:本体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获取有关语言的相关概念
和知识,而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利用这些有关语言的概念和知识来解
决实际问题。
3、语言表达实践:本体研究是以语言的抽象特征为模板,应用研究是将本体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语言表达中,以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
结论:总之,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在语言学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关系,本体研究对于开展应用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是基于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使得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领域开展了实用化的研究成果。
研究语言本体的流派

研究语言本体的流派
,
语言本体研究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特别是哲学语言学研究范畴. 这一研究主要是讨论有关语言及其关系的问题, 具体包括语义、语法、句法结构等. 语言本体研究分为许多流派, 各有其特色.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语言研究流派:
1. 语义主义:语义主义以“意义结构”为切入点,关注与言语相关联的意义及单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如猜想词典,例子分析,发现对话表达的可能性等,以解释语言理解的普遍机制。
2. 修辞学:修辞学通过分析文章结构,评议语言用法,以及表达逻辑事实、提出关键论据来解释语言在表达和推理中的作用。
3. 文法学:文法学以字形,音韵,句式,语素,话题结构等特征,对语言的语法系统进行系统分析,这是一种语言本体研究的流派。
4. 网络语言学:网络语言学从交互式和网络技术中获得灵感,并且提出如何在一定的文本中创造可以洞察潜在学习机制的方法,以便从中发现言语的形成规律,网络语言学的结果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和人机双方对话中。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一语言规划长期以来,在讨论语言规划(lanuaeplannin)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于语言规划的内容和性质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造成学术交流的混乱和困难。
本文试图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国内外语言规划工作的实践,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从本质上说,语言学是一门描写性的科学,而不是一门限定性的学科。
在语言学的研究史上,从限定主义(prescriptivism)到描写主义(descriptivism)是一个根本性的进步。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语言学,其基本特征就是限定主义。
语言规划的基本特征也是限定主义,不过,这种限定主义是对现代语言学描写主义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要在对语言现象描写的基础之上来制定语言限定的规范,因此,语言规划不是单纯的限定,而是在描写的基础上的限定,语言规划的限定往往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因此,语言规划的限定主义绝对不同于古希腊的限定主义,而是对古希腊限定主义的否定之否定。
语言规划就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的各种工作和活动的统称。
它是语言政策的具体体现。
根据对语言规划的这种界说,我们认为,语言规划具有如下的性质:第一,社会性语言规划首先应该是政府或社会团体的行为,一般不能是个人的行为。
尽管有时私人的或半私人的组织、著名人士、作家、出版商对语言规划也能起某些作用,不一定非得要有政府的参与,但政府或社会团体的权力的作用比个人的作用大得多。
因此,语言规划又叫语言计划,通常由政府或其中某一个部门来制定,通过这样的计划,官方的语言政策可以得到确立或执行。
语言政策体现了政府或社会团体对语言的根本态度。
这个性质就是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第二,权威性语言规划的社会性同时也体现了它的权威性。
国内外在语言规划中的许多重大决策,往往都有国家领导人亲自参与,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当然,具有权威性的政府和社会集团不应当滥用权威,不应当用权术来控制学术或者压制学术,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语言规划_精品文档

语言规划语言规划的定义语言规划的目的语言规划的原因语言规划的内容语言规划的类别语言规划的性质语言规划的原则我国语言文字规划的历史和现状语言规划的步骤一、语言规划的定义Language Planning1957 年由威因里希(Uriel Weinrich)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讨论会(seminar)上首先提出“语言规划”这个概念。
是政府或者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使用中浮现的问题,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中国目前把语言规划称为语文建设。
二、语言规划的目的解决信息交流与人际沟通问题原则上讲,哪里传递信息失败,哪里就需要语言规划。
(豪根)通过语言传递信息的情况有三种1 、说话人彼此能彻底通话。
(一种言语共同体,如冰岛)2、说话人可部份通话。
言语共同体具备确立民族共同体的条件。
(如英国北、中、西南方言)。
3、说话人不能通话。
需要确立国际共同语或者辅助语来解决信息传递。
(如瑞士,法、德、意语都是官方语)三、语言规划的原因从根本上讲,进行语言规划就是为了完善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但具体到某一国家或者社会集团,进行语言规划的原因也不彻底相同。
1、统一社会的需要·统一的社会需要有社会成员共同交际语。
·秦朝“书同文”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
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
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
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
这叫做“书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
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兵、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
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画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语言规划

语言规划语言规划的定义语言规划的目的语言规划的原因语言规划的内容语言规划的类别语言规划的性质语言规划的原则我国语言文字规划的历史和现状语言规划的步骤一、语言规划的定义Language Planning1957年由威因里希(Uriel Weinrich)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讨论会(seminar)上首先提出“语言规划”这个概念。
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中国目前把语言规划称为语文建设。
二、语言规划的目的解决信息交流与人际沟通问题原则上讲,哪里传递信息失败,哪里就需要语言规划。
(豪根)通过语言传递信息的情况有三种1、说话人彼此能完全通话。
(一种言语共同体,如冰岛)2、说话人可部分通话。
言语共同体具备确立民族共同体的条件。
(如英国北、中、西南方言)。
3、说话人不能通话。
需要确立国际共同语或辅助语来解决信息传递。
(如瑞士,法、德、意语都是官方语)三、语言规划的原因从根本上讲,进行语言规划就是为了完善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但具体到某一国家或社会集团,进行语言规划的原因也不完全相同。
1、统一社会的需要·统一的社会需要有社会成员共同交际语。
·秦朝“书同文”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
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
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
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
这叫做“书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
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
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语言规划

语言规划语言规划的定义•语言规划这个术语是威因里希(Uriel Weinrich)1957年提出的。
1959年豪根(Haugen)在文献中正式运用。
•语言规划是指国家或社会为了管理社会语言而进行的各种工作。
它是作用于语言的社会活动。
语言规划三个层面的内容•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
•确定和制订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标准、法规规章。
•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语言可以规划的原因•一、语言是使用与交流的一种工具。
正如使用工具的人可以评价、改进以至于替换他们的工具一样,使用语言的人也可以评价、改进、替换和创制他们的语言及其成分。
•二、语言是一种社会代码、而社会代码一般都是规范化的。
语言规范是语言本质的一部分,是进行经济而有效的语言交流的前提。
•比利时的一个社会学研究所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在433个被调查者当中,89%的人都希望有一个权威机构担负起指定语言规范的任务。
语言规划的必然性• 1.国家通用语和世界通用语的矛盾需要语言规划。
• 2.多民族多语种国家如何确定各种语言的使用地位及其发挥作用的领域需要语言规划。
• 3.标准语和方言之间的矛盾需要语言规划。
•解决信息交流与人际沟通的问题。
•美国语言学家豪根(E.Haugen)指出:原则上是哪里传递信息失败,哪里就需要语言规划。
•1.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
• a.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例如学院。
• b.文化名人,特别是语言工作者、社会学家等。
•2.语言规划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程。
•3.语言规划活动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a.规划活动会直接影响到某些言语共同体的利益,因而需要慎重对待。
b.规划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进行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者遏止规划工作的开展。
•(一)实际调查• 1.清楚的了解准备实施语言规划的社会语言学背景。
• 2.适当了解其它社会、经济、政治的过程和发展。
•(二)目标•根据实际调查,确定规划的目标,预示其可能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随着全球化发展为全球在地化、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和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语言已成为国家实力的指标,语言问题被安全化,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规划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
在中国,受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言语社区加速复杂化,产生语言认同困
惑和母语能力下滑等问题:自媒体时代的全民“语言狂欢”造成了语言生活的种种乱象。
此种背景下,《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确立了至2020年“国家语言实力显著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的规划目标,包含了可量化的综合国力目标——发展语言能力,和非可量化的语言
生态管理目标——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这是当前语言地位规划的具体化,同时需要科学设计、优化本体规划系统。
因此,本文拟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角度,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本体规划进
行发展趋势研究。
论文首先进行理论建构,论述本体规划内容的组成
部分和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构成要素;再以此为分析框架,基于所建“当代本体规划信息库”,分三个阶段描写本体规划实践;在共时描
写的基础上,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演进特点和趋势走向,并结合本体
规划调查分析其现存主要缺弊;最后提出对本体规划发展的思考结论。
语言规划是在语言意识的影响下,基于言语社区的语言实践形成的,
语言意识、语言实践和语言规划分别构成语言规划系统的理论板块、实践板块和政策-管理板块,三者互动构成语言规划形成的基本机制。
但语言意识并非直接、而是通过语言规划观间接影响本体规划;语言
舆情则集中反映了语言实践。
因此本文确立语言规划观、语言舆情和本体规划为从形成机制视角考查本体规划的三条主线。
本体规划居于语言规划系统的核心地位,具有“固本强体”的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政策规划和培育规划两个部分,政策规划有语言、副语言和领域语言三个规范化版块,培育规划包括语言净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三个方向;在语言舆情的促动下,当代本体规划经历了分别以语言规范化、语言标准化与信息化、柔性语言规范建设为主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体系雏成,第二阶段成果规模化,第三阶段规划理念发生变化。
研究发现,当代语言规划经历了从“问题观”到“资源观”,再到“服务观”两次转向,规划观的转变对本体规划的内容、标准和基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区本体规划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建立了语言规范化三级体系新模型:宏观层面首创语言生活状况发布制度、定期报告社区语言生活状况;中观层面丰富了语言规范系统的层次,提出新的语言规范类型“软性规范”;微观层面则尝试在具体规范中使用“推荐性标准”。
政策规划部分,规范成果数量排序为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但是语言规范、标准同项更新、升级的比率较大;副语言规范集中于本体规划第一阶段;领域规范自第二阶段呈上升趋势,涉域广泛,但尚未成系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体现出实用性和即时性。
培育规划显性和隐性形式并存,显性规划逐渐增加;语言净化贯穿规划历程始终,显性规划以“内外标准”类为主;语言现代化线索清晰:词汇现代化过程中,新词语筛选、提取形成三级进阶模式,语体现代化体现为稳定的自上而下模式,术语规划则是科技名词审定和术语工作
规范化两条线索并行;语言国际化发展历经了确立中文国际地位、使《汉语拼音方案》提升为国际拼写标准和参与汉字信息技术编码国际标准建设等三个阶段。
现有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体现在本体规划的内外缺环、内容失衡和施行效果不足三个方面。
主要缺环表现在本体规划与地位、习得规划有所脱节,对应的声望规划缺失。
内容失衡在于:培育规划的弱势不利于政策规划更新和落实;领域语言规范化薄弱,无法满足语言生活诉求;语言文字各要素规划不均衡,语法规范从严苛到淡化,词汇规范覆盖不全;语言净化规划不力。
施行效果不足的典型表现是规划成果社会闻知度低,对语言的“脏俗化”缺少控制,并且忽略了“对语言规范的规律性违反”现象。
基于语言舆情的综合特征,论文提出本体规划的优化和发展应从明确新的语言规划观、优化本体规划系统和提高本体规划效应三方面进行:母语规划观有利于维护国家语言和文化安全,有助于统摄语言规划系统,培养语言情感,提高本体规划认同;明确语言规划服务观才能为社会提供基础语言服务和契合语言服务发展,具体做法包括丰富其内涵,区分不同层面的服务功能,并在实践中落实服务观,将“语言服务”管理纳入语委工作日程等。
优化系统的前提是遵循系统规划和区域规划原则,避免脱节和规划浪费,进行社区和分层规划;重心则在于设计均衡的政策规划内容,包括:加强领域语言规范化,开拓国际化规划视野,形成语言净化、现代化的动态机制,重建词汇和语法规范,更新词汇、语法规范模式。
提高本体规划效应受多重因素制约,但重在创新,因此论文提出充分分析言语社区语言设施的优劣势、从规范“语言”转向规范“言语”
和尝试借用“信噪比”理论等观点。
全文共分十章:绪论部分介绍、说明研究背景与意义、材料与思路以及所用理论与方法,同时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完成部分理论论述;第二章为研究现状综述,梳理文献,提出研究不足;第三章论述语言规划的形成机制,完成理论构建;第四、五、六章为当代本体规划的分阶段共时描写,结合语言舆情分版块描写、分析本体规划内容;第七章是本体规划发展趋势分析,结合语言规划观的变化,进行量化统计和理论分析;第八章结合本体规划调查,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问题;第九章分析自媒体背景,
基于前述研究发现,提出优化、发展本体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设想;第十章为结语,总述主要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