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40个常考典故

合集下载

高考必考的100个典故

高考必考的100个典故

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禅让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高考常用经典典故.doc

高考常用经典典故.doc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1、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2、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3、斑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晋书 ?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

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5、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

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喻为国忘家。

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6、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

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7、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

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

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8、三尺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

《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语文是高考的第一场,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后面的考试有着重要影响。

而语文科目中,古诗词文学鉴赏占有很大比重,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考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高考临近,将一些常用的古诗词典故汇总如下,希望能帮各位节省复习时间,更好地应对语文考试。

1.冰雪以冰雪的水晶象征忠诚和高尚的品格。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渴望月亮——导致分离和乡愁的悲伤。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与折断的柳树告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和“柳”的谐音,古人经常折柳送别,以表达他们对离别的深情。

这种习俗始于汉朝,盛行于唐代。

汉代有一首歌《断柳》,以演奏的形式表达了离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巴陵桥是当时人们前往全国各地时唯一离开长安的地方。

巴陵桥两旁都是柳树,成为古人折柳送行的著名场所,如《柳树年色,巴陵之伤》一诗。

后人以《巴桥折柳》为辞别典故的来源。

因此,温庭筠有一首诗《青杨街多少离别》。

刘涌表达了与“今夜醒来你在哪里,柳树岸,晓风,残月”的离别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在这夜曲中,听碎柳树的声音,谁能感受不起家乡的感觉?”今晚是关于听《折断柳树》这首歌的。

高考语文常见历史典故份

高考语文常见历史典故份

高考语文常见历史典故(一)份高考语文常见历史典故 1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赏析: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

有些追悔过去的过失,还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仅仅沉浸于追悔与炫耀之中,而不去觉悟将来过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来,那对将来事业的成功没有任何帮助。

因此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

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

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注释: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意:意图。

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赏析:《史记》中记载,刘邦到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谋士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后即用以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3、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选择《史记魏世家》。

思:思慕,怀念。

乱:混乱,动乱。

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

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

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

”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何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

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

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沐:洗头发。

吐哺:吐出口中所吃的食物。

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周__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

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公文学堂2021-12-06 11:161.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网开一面(商汤)【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3.三缄其口(姜太公)【解释】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语出《说苑·敬慎》)【出处】《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4.朝三暮四(庄子)【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狙:猕猴;芧:橡子,橡果;5.完璧归赵( 蔺相如)【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6.负荆请罪(廉颇)【解释】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一鼓作气(曹刿论战)【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高中语文高考作文素材——古文学典故(共50个)

高中语文高考作文素材——古文学典故(共50个)

高考作文素材古文学典故1.钱可通神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

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

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

他更加光火了。

要求两天内结案。

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

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骑猪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

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

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

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

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

”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

(见唐孟棨《本事诗•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鸟尽弓藏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

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

”(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

”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屏风误点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

孙权看到后。

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

(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蒲柳先秋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

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

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

(见《世说新语•言语》《晋书•顾悦之传》)后以“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高中语文知识 古诗文常用典故

高中语文知识 古诗文常用典故

古诗文常用典故⒈班马:① 离群之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中马叫,推测到:“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撤走了。

”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②亦作马班,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

⒈抱柱:典点出庄子《庄子·盗跖》,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⒈北辰:原指北极星。

《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后用来比喻指国君或受尊重的人,也指帝都。

⒈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语出《庄子·外物》,苌弘是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其血化为碧玉,后以“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⒈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代诗文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⒈婵娟: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

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也称月为婵娟。

⒈辞第:汉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霍去病建府第,霍去病此谢道:“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

”后以之喻为国忘家。

⒈东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⒈豆蔻:一种多年生草生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⒈红叶:指以诗传情。

据说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珍藏起来。

后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12.还珠:典出《后汉书·循吏传》,古时合浦盛产珍珠,但因地方官员贪污成风,珍珠都自动移去别的地方,后来孟尝做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廉洁。

13.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

楫,船桨。

出自《晋书·祖逖传》,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行至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

后借指决心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14.鸡口牛后:《战国策·韩策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常用典故集录大全1.钱可通神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

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

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

他更加光火了。

要求两天内结案。

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

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

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骑猪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

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

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

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

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

”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

见唐孟棨《本事诗。

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

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鸟尽弓藏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

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

”见《史记。

淮阴侯列传》。

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

”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抛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屏风误点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

孙权看到后。

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

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蒲柳先秋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

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

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

见《世说新语。

言语》、《晋书。

顾悦之传》。

后以“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6.弃席春秋时,晋国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随他出生入死。

后来,他加国为晋文公。

在途经黄河边时,下令把原来的生活用品如席蓐(卧具)笾豆(食具)等都丢掉。

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后面。

跟随他流亡的人中有个叫咎犯的听后大哭。

重耳问他:“回国应该高兴,你为什么样哭呢?”咎犯说:“你所丢弃的,正是流亡中赖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不感到悲哀吗?”重耳当即收回成命,表示永不抛弃故旧。

见《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后以“弃席”比喻对下属故旧弃置不用。

7.黔娄被春秋时,齐国贤者黔娄善于韬略,能退敌兵,国人对他很敬重。

鲁恭公请他为相,齐威王聘他为卿士,他都不去。

他非常穷困,死后因被子太小,连遗体都盖不住,孔子的学生曾子,建议他的妻子把被子斜过来盖,他妻子说:“宁可正而不足,也不能斜而有余。

”见汉刘向《列女传。

鲁黔娄妻》、晋皇甫谧《高士传。

黔娄》后以“黔娄被”为清贫的典故。

8. 墙东窥宋战国时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否认了,并且说:天下的美色,没有能比得上我家东邻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涂朱则太红。

但她登墙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没有动心。

后以“墙东窥宋”为美女多情的典故。

9.乔迁《诗经。

小雅》里有一首《伐木》诗,开头四句是:“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意思是:砍伐树木,丁丁丁,鸟儿鸣叫,嘤嘤嘤。

它们飞出深谷,迁上高高的树林。

按:唐代以后,都把诗中的鸟认作黄莺,后以“乔迁”、“莺迁”为迁居或升官的贺词。

10.青白眼晋代的阮籍能为青白眼,凡遇到他喜欢或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即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

遇到他讨厌或轻视的人就用白眼,即眼珠向上或向旁边看。

他母亲死后嵇喜来吊丧,他用白眼,嵇康来吊丧,他用青眼。

见《晋书。

阮籍传》后以“青白眼”表示对人尊敬、重视或轻视、憎恶。

11. “蘧轮”春秋时卫国大夫蘧轮,字伯玉,有很好的名声。

一次,卫灵公和夫人夜坐,听到车声辚辚,到宫门附近就听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在宫门的另一边又响了起来。

卫灵公问夫人:“这是谁的车子?”夫人说:“一定是蘧伯玉的。

”灵公问何以见得。

夫人解释说:“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会夜间行车也不失礼,过宫门而下车。

”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

见汉刘向《列女传。

卫灵夫人》。

后以“蘧轮”为称颂贤臣的典故。

12.屈谷巨瓠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见齐居士田仲,说道:“我听说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赖别人生活)。

现在我有巨瓠(一种瓜)坚硬的像石头,又厚又没有窟窿,想拿来献给先生。

”田仲说:“瓠是用来盛东西的,而你的瓠,却厚而无窍,又硬得像石头,剖不开来,我拿来做什么用呢?”屈谷说:“是的,无益于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丢了。

”其实,屈谷是借此讽刺田仲自称不恃人而食,但也无益于人之国(宋国),属于坚瓠之类。

见《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后以“屈谷巨瓠”、“坚瓠”比喻无用之物或无用之人。

13.如皋射雉春秋时,祁国大夫贾辛,相貌丑陋。

妻子却很美,妻子嫌他丑,三年不言不笑。

后来贾辛为妻子驾车如皋(到皋泽去),打猎,射中一只雉鸡。

妻子见他有本事,才开笑口讲话。

贾辛感慨地说:“人实在少不了本事,我如果没有这点射技,你就一直不言不笑下去了。

”见《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后以“如皋射雉”为一技之长可以发挥作用的典故。

14.襦袴欢声东汉人廉范,字叔度,曾经任蜀郡太守,有惠政。

(有很好的政绩),百姓为他作了这样的歌:“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袴。

”意思是:廉叔度啊,你早就该来了,你来了以后,不禁止我们开夜工,我们都安心劳动。

过去,我们短衣没有一件,现在我们裤子都有五条了。

见《后汉书。

廉范传》后以“襦袴欢声”为称颂太守一级地方官惠政的典故。

15. 孺子牛孺子,小孩子。

春秋时的齐景公喜爱小儿子荼,曾经自己两手着地当作牛,口里衔着绳索,让荼骑在背上玩耍。

荼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滚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断了。

见《左传。

哀公六年》。

后以“孺子牛”比喻为大众谋利益而不惜献身的人。

16.倾盖论交春秋时,孔子在郯地的路上遇见程子,两人停车交谈,车盖靠得很近,因为意见投合,一谈就是一整天。

见《孔子。

杂训》。

后以“倾盖论交”形容志同道合、一见如故。

17. 青鸟传书传说汉武帝有一次在承华殿,见有青鸟从西方飞来,集于殿前。

汉武帝就此事问东方朔。

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要来了,它们是先来报信的。

”不久,西王母果然来了,有两青鸟如鸾,夹侍其旁。

见《汉武故事》。

后以“青鸟传书”比喻传信,以“青鸟”比喻传信的使者。

18.青钱万选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游仙窟》作者张鷟所作的诗文,不仅流行国内,连日本、新罗使者也纷纷前来购求,。

他曾八次应试,都登科甲。

当时有个叫员半千的人说张鷟的“文词如青铜钱,万选万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青钱学士”后以“青钱万选”为文才出众的典故。

19.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去劝说南越(亦作“粤”)王来朝,终军请求给他一根长缨,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缚回来。

后来,他果然不出所料说服南越王归汉。

见《汉书。

终军传》。

后以“请缨”为投军报国或要求给以重任的典故。

20.染指春秋时,郑国大臣子公每逢食指动起来,就会吃到好东西。

郑灵公知道这件事,有一次赐大家吃鼋肉,故意不给子公吃。

在这以前,子公的食指早已动了起来。

他见灵公不让他吃鼋,一气之下,用指头往锅里一染,伸到嘴巴里去,说道:“这不是也吃到了吗?”见《左传。

宣公四年》。

后以“染指”为吃到某种东西、沾到某种利益或参与某种事情的典故。

21.御批韩翃唐代诗人韩翃,曾任员外郎,晚年颇不得意,建中初,屈居幕吏,常辞疾在家。

人多鄙之,惟一韦姓巡官知他是名士,与他交好。

一日夜半,韦巡官急叩韩翃家门,祝贺其任驾部郎中、知制诰。

知制诰职掌草拟朝廷诏告文书,为清贵之职。

韩翃不信,韦巡官说:据京报,知制诰缺人,中书省选中两名呈德宗亲批,御笔不点出,后批曰:与韩翃。

时有两人名韩翃,另一韩翃任江淮刺史。

中书省又将两韩翃同时呈进请示。

御笔录诗一首:“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在一旁批曰:与此韩翃。

韦巡官曰:“此非员外诗耶?”韩翃方确信不误。

此事传为佳话,后世诗文常用典实。

22.奉旨填词宋词人柳永,原名柳三变。

擅作慢词长调,每为教坊乐妓所传唱,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谣。

他常与歌妓来往,留连于灯红酒绿,徵歌逐舞。

因功名未遂,曾作《鹤冲天》一首解嘲,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

景佑间中进士。

仁宗曾言:“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柳永从此益放浪形骸,逢人即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后因以“奉旨填词”喻自我嘲讽,将错就错。

(典见《本事词》、《能改斋漫录》、《方舆胜览》及《艺苑雌黄》等)23 重见云英晚唐诗人罗隐,十次应试,俱未得中。

初次赶考,途经钟陵时,风华正茂,与歌妓云英颇相得,云英亦正妙年,色艺俱绝。

十二年后,罗隐再次落第,路过钟陵,又与她相遇。

云英仍未嫁,言谈中,颇怪罗隐落拓不遇。

罗隐作诗赠之。

诗曰:“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诗中既慨歎功名蹭蹬,对云英身世,亦深表怜惜之意。

但后世用“重见云英”一语,多指文中与锺情女子离别多年又意外相逢,如清初吴伟业《临江仙?逢旧》词中有句云“落拓江湖常载酒,十年重见云英”,即用此义。

(典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24.兰亭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353 )三月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亲友四十馀人,相聚于山阴(今绍兴)西南二十七裡的兰亭。

按照古代风习,在此举行祛除不祥的修禊之仪:各人依次分列兰渚曲水旁,将酒杯置于水上,任其随波而下。

酒杯过时必须赋诗,不成则罚酒。

其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

王羲之等十一人各赋诗二首,另十五人各赋诗一首。

王羲之为所赋诗作《兰亭集序》,以纪其事。

王羲之手写此序的书法向被视为艺术瑰宝,与其事其文相得益彰。

从此“兰亭修禊”便成了文人聚会的典故,曲水传杯或曲水流觞遂也为文人雅集的佳话。

(典见《晋书?王羲之传》)25. 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所作散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也清新豪健,独具一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颇具影响。

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曾遇一善歌的幕僚,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方答道:“柳中郎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听后,为之绝倒。

“晓风残月”为柳永《雨霖铃》中句,“大江东去”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

两句颇能代表柳、苏两家词的不同风格,后人论词,议及婉约派豪放派之不同特征时,常用此典。

(典见《吹剑续录》)26.前度刘郎古代神仙故事:东汉时,刘晨和阮肇同赴天台山采药,在桃源遇二仙女,刘阮被邀留居半年,两人返回家乡时,子孙已经历七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