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文化

合集下载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

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

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

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

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

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

《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的审美观。

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

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佛教对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不少的得道高僧是品茶、制茶大师,他们在茗茶的芳香之中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发展,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公元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

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

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

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

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

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

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

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园。

至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

茶为坐禅修行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

这些都只能说明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

利休在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

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

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宗起源
重源 宗 禅归 荣 宗国 代 日 要远 作 宗国 西 的后 , 僧 历流 为 的后 的 最大 他 明 史长 日 另, 再 早兴 两 庵 地, 本 一大 传 宗临 次 荣 位在 禅 大力 弟 派济 来 西 。日 宗 派弘 子 诞禅 中 可 本 的 扬 希 生法 国 谓 禅 两 曹曹 玄 于, , 是 宗 大 洞洞 道 日从 受 日 史 宗 宗宗 元 本而 献 本 、 派 。风 随 。, 和 禅 日 , 从, 师 临 受 宗 本 一 此从 明 济 传 的 佛 直 ,而 全 宗 临 创 教 并 临开 入 作 济 始 史 行 济创 宋 为 心 人 上 发 、了 求 日 印 。 具 展 曹日 法 本 , 在 有 , 洞本 , 禅 归 宋 两
3.“言简意赅” ,禅宗崇尚简洁的思维方式还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的语言 世界,武士以寡言多行为美,即多做事,少言语,甚至“无言语”。讲求 语言凝练,言简意丰,只言片语却让人回味无穷。并要求男还无论遇到什 么都要少言忍耐即以“沉默为美。 4.禅宗“悲世”情怀 自然资源贫乏,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日本列岛, 往往会在弹指之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幻化为无有,因此特定的地理环境使日 本人对“人生即苦”“人生无常”的佛教、禅宗情有独钟,产生强烈的共 鸣,因此武士亲禅,日本人亲禅。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巨大的生存危机 感使日本人总是以挑战人生极限的姿态工作着,沉重,压抑,因此日本人 身上少有狂喜的表情,被称为“富而不乐”的人。所以日本人有很严重的 忧患意识。
二、禅也支配着日本人“死的哲学”
1、禅宗的生死观 禅宗认为,“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死轮 回”,此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理念上的支持,使 其在战场上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种生即死, 死即生,死乃生命之“轮回”,死乃“重生”的禅 宗生死观为武士社会所推崇,所以当出现“剖腹” 这个现象时,是禅理念支持的,所以之后日本人都 接受了。

日本禅宗文化影响下的古典俳句诗探析

日本禅宗文化影响下的古典俳句诗探析

禅宗和神道交融而成 的 日本禅 , 虽缘起 于 中国, 但对于 中国禅并 不是全盘吸收和简单复制 , 而是形成 了 自己独特的 观念思想 。日本禅 宗发展近千年 , 刻影 响到 日本 多种体裁 深 的文学形式发展的方 向 , 促成 了 日本 文学 的核心美 理念 , 其
大程度就是古时农耕 民稻作生 产失去 原本意义后 的一 般化
禅 宗 文化 与 日本 人 的 自然 观
到 自然环境和 国 内政治 大局 的制 约 , 自古 就养 成 了顺从 自 日本 禅之 于 日本文 学 的影 响显见 于 日本 古典 俳句 作品 中, 而古典俳句 中的 自然观思想 则 比比皆是 , 日本 人对待 自 然 的思想观念 与 日本禅宗 的发展 变化休 戚相关 。 日本禅 提
吴 波 ( 南华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南 衡 阳 4 10 ) 湖 20 1
[ 摘 要] 日本禅以独特的哲 学思辨 , 思想表 达上本土化 , 在 成为 日本文化 的支柱。 它不仅构 建 了 日本人 的人 生哲学 ,
而且影响 着 日本 文学艺术美的基调 , 在镰仓 时代 以后 的 日本社会 历 史文化 中一 直 占据 重要地 位。而俳 句作 为最具代 表性 的

和抽象化 。如正 冈子 规 的俳句 : 飘 春风 , “ 山紫水亦 青。 这 ”
首 以“ 风” 春 为季题的俳句诗 , 春风”、 山紫” “ 把“ “ 、 水青 ” 并
列, 不仅展现 出初 春的 自然 景观 , 更使得读 者 由山紫水青 获
得启发 , 在春 光中让思 绪想 象蔓延。
由此 可 以 发 现 , 狭 隘 土地 上从 事农 耕 稻 作 的 E本 人 受 在 l
作 中表达 出了较多 的 自然崇拜 , 它构建 了日本精神的朴 素世

日本“禅”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应用研究

日本“禅”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应用研究

日本“禅”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应用研究作者:赵晖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6期佛教“禅”的理念是传达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存在的思想,利用“禅”的视角与文化达到美化环境及周边景观的作用。

日本文化是以积极吸收新成分而获得发展的发展。

日本传统庭园杰出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各种元素或造型元素的简单排列,而是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出与现实景象相适应的本质性要素,是以一种逐渐的形式来提炼庭园的结构表现。

日本是一个非常盛行禅意庭园表现的国家,通过一些在环境中造景手段让庭院充满安静、空寂的氛围,以此来表达禅意的意境。

其中,日式庭园经历了种种的文化变迁,但它的变化和发展同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一样,一种以积极吸收新成分而获得发展的发展。

日本传统庭园杰出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各种元素或造型元素的简单排列,而是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出与现实景象相适应的本质性要素,是以一种逐渐的形式来提炼庭园的结构表现。

而日式庭园的代表枯山水风格,正是恰到好处表现出这种通宁静与自然之美、禅宗清闲、洁净的氛围。

1.禅宗的源起及分类佛教自汉代以来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的历史,在中国境内先后形成了如净土宗、密宗、禅宗、律宗、天台宗等十个宗派,在众多宗派当中,禅宗对于中国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迦叶尊者,据说是印度禅的初祖,在他以后传了二十七代,至菩提达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

而后达摩祖师来到了中国,便成了中国禅的初祖。

所以达摩在佛教禅宗史上,可说是沟通中印禅宗思想的一座桥梁。

“禅定”作为佛教一个宗派的修持手段,用来平息人们内心的种种烦躁与痛苦,但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历史的推进作用。

“禅”不再只是佛教中的专属名称,而是渐渐的形成为一种文化,也就是利用禅的观念来作为一种审美情态,这样的情态开始影响人们的观念。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禅意文化也开始被应用于人们对环境进行的改造中,这样富有禅意的景观便应运而生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居,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便成了日本思想发展的借鉴。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是一种追求自然、简洁、直接、自由、平等、超越言语等观念的东方美学体系。

它始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在日本,禅宗美学对建筑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简洁、自然、空间感、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一、建筑的简洁禅宗美学主张简约和寡欲,要达到物尽其用、不多不少的境界。

在建筑中,禅宗美学注重结构和功能上的简洁,强调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大程度的效果。

由于禅宗的传入,日本建筑也开始在设计上追求简约、舒适与谦虚。

例如,在日本寺庙建筑中,它们的外观线条简洁自然,寺院内部则让人感觉宽阔、开放。

二、自然的造型和材料在自然观念上,禅宗美学颇为注重自然现象。

传统的日本建筑也自然地融入了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喜欢仿自然的造型和利用天然材料。

例如,在日常住宅中,常常使用竹子、木头、草等天然材料。

这样的建筑更加符合大自然的美学,又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空间感四、审美观念禅宗美学注重从内心和感官上体验美的感觉和思维方式,强调以身心一体来认识世界。

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日本建筑中。

日本建筑强调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而不是力求奢华和浮夸。

在日本建筑中,审美雅俗共赏,体现了“蕴藏”的思想,即深邃之中含有浅显之意。

设计上,建筑师力求通过斧凿声、墨汁味、废墟景…等等形式,使建筑带有一种天圆地方、万物归一的感觉。

五、文化氛围禅宗美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东方文化的精神。

传入日本后,它便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禅宗文化。

日本建筑也融入了这种禅宗文化,使得建筑更加富有情趣和特色。

禅宗美学的宁静、沉静、自然、超然等文化氛围,深深地渗透到日本的建筑文化中,使得日本建筑在呈现东方文化的同时,也彰显出自己的独特美。

总结: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加大的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

它传递了一种新的、更加自然、更加舒适的建筑思维方式,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人性化、平等、自由的价值观。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禅,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

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

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

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大约在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

到了13世纪,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日本人所热衷并渗透于文化生活的深处,对日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日本兴起了茶道。

据说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由于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此撕下眼皮,丢弃在地上。

而在丢弃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矮树。

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酿制成水饮用,竟能保持禅坐的清醒。

禅宗的和尚因此常常喝绿茶,好让自己冥想打坐的时候灵台清明。

茶道由此发展而来。

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茶室就是为了茶道而修建的。

日本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组成,建筑内外素淡、纯净,家具很少。

茶室是日本简约风格的代表,享受的是一面白墙前一枝插花的简单、静穆和意邃深远,同时也最大的表现出草、木、竹等建筑材料自身的美丽。

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茶人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

以禅宗的思想去理解日本的茶室建筑,不仅能感受到素朴的茶室独到的美感,更能体会出蕴于其中的理想和生命力。

日本茶室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构造,如壁龛,须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及“墙底窗”,不对称的结构体系等 ,这些独特的设计手法也都有各自深刻的禅意。

日本禅宗

日本禅宗

解读“日本禅”杨薇内容提要:禅是日本文化的支柱,武士道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

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

把握“日本禅”,是深入破解日本文化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日本禅人生哲学文艺美理念禅宗的发源地在中国,从它诞生之日起,日本僧侣又开始新的“移植”。

12世纪荣西将临济禅,13世纪道元将曹洞禅带入日本,禅宗东渐,很快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垂青。

禅宗乃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变高度缜密的、严密的逻辑推理的佛陀教义为非逻辑,靠主观直觉来把握之物。

“中国化”了的禅宗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直指本心”等简单易行的特点,非常适合来去匆匆的武士阶层的胃口;特别是禅宗强调苦心静修的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及“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命轮回”的思想,有利于培养武士钢铁般的意志,并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勇气与理念支持;此外,禅宗崇尚直觉思维重佛教实践,强调“坐禅”“作务”,即以劳动为最佳修炼方式,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更重直觉与实践,这是禅宗之所以能“长驱直入”于日本文化之中的深层原因。

查尔斯.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也持此见,他说:“禅对于东方的艺术、知识及政治生活来说,具有伟大的力量,禅也是日本式性格的表现,其他所有佛教都没有禅那样`日本式'”(1)。

武士道文化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也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

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了“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

“日本禅”早已走出了中国的“寺院禅房”,被民众化、社会化,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不同于中国的东方独树一帜的禅文化体系。

一、禅构筑了日本人“生的哲学”1、禅宗“作务”思想禅宗强调“作务”,即砍柴、烧水、打扫、园林、种田等等劳动实践,中国的百丈怀海禅师就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禅宗发展
临济宗的开山祖师荣西在宣传介绍禅宗时,强调"兴禅"可以"护国", 这就把禅宗与国家的关系紧密结合了起来,为此,得到了幕府将军源 赖家的信奉和支持。 曹洞宗作为日本禅宗的另一大派别,也与幕 府武士有着密切关系,但因宗风不同,所以 主要在武士的中下层传布。 作为"武士的宗教"的日本禅宗,在 当时主要以两大派别出现,即临济 宗和曹洞宗。这两派又都在幕府武 士中形成了自己的阵营,即临济宗 主要和幕府上层武士关系密切,而 曹洞宗则注重在地方上的发展,得 到各地领主地头等中下武士的支持。 当时流行的"临济将军,曹洞土民" 是很能概括这一特征的。
这是两件陶瓷制品,日本的陶瓷最能体现禅宗的素净之美, 那白与青的纯净之色才能启发心智的自然之色。它表面因 烤制产生的自然的斑点和痕迹则带给人们一种浑然天成的 美感,没有刻意的加工和追求,剩下的只有朴素,自然的 美感。
这几个都是木制的小器物,看 第一件盘子,它外形首先是不 规则的,就像鹅卵石每块都是 不一样的,然后则保留的木头 的纹路,既保留的木头的自然 之态有给人一种古朴之感。其 他几件都有上面提到发面,最 后的木制的挂钟,它表面的木 纹与钟的时间产生了共鸣,象 征着生命的轮回。
日本禅宗起源
重源 宗 禅归 荣 宗国 代 日 要远 作 宗国 西 的后 , 僧 历流 为 的后 的 最大 他 明 史长 日 另, 再 早兴 两 庵 地, 本 一大 传 宗临 次 荣 位在 禅 大力 弟 派济 来 西 。日 宗 派弘 子 诞禅 中 可 本 的 扬 希 生法 国 谓 禅 两 曹曹 玄 于, , 是 宗 大 洞洞 道 日从 受 日 史 宗 宗宗 元 本而 献 本 、 派 。风 随 。, 和 禅 日 , 从, 师 临 受 宗 本 一 此从 明 济 传 的 佛 直 ,而 全 宗 临 创 教 并 临开 入 作 济 始 史 行 济创 宋 为 心 人 上 发 、了 求 日 印 。 具 展 曹日 法 本 , 在 有 , 洞本 , 禅 归 宋 两
不知禅 不知日本
——日本禅文化及其影响
广告(1)班 P101212158 刘 凯 妮
目录
•日本禅宗简介
•日本禅宗发展
•日本禅宗影响
简介
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 到日本。僧人荣西在日本建起了第一座 禅寺。禅宗佛教吸引了武士阶层,成为 武士们简朴的象征,并且迅速渗入到日 本生活中。它引发了茶道,对简朴的审 美,强调极强的自制力…… 可以说,禅是日本的灵魂。
◆讲究植物修剪 枯山水中的园林植物选种和修剪都极其讲究,开花 植物较少运用。在植物的修剪上,经过定期的修建,始终保 持植物一直延续一种形态。以切合禅宗的意义与内涵。 ◆意境深远 枯山水的多出至于禅僧和茶人之手,往往通过沙砾、 岩石、苔藓、等的变化来体现意境。反映的是禅宗思想,它 们认为质朴、空灵、通透的枯山水园林有助于参透禅机,因 此枯山水是他们对禅宗“领悟”后的内在表达。是对自然景 观的一种高度概括抽象后融入禅宗思想的产物。
•禅宗与日本设计作品
一、禅构筑了日本人“生的哲学” 1.禅宗强调“作业”,就是指佛家修身的砍柴,挑水,打扫等。换句话说 就是你必须有事做,如果在家游手好闲而不劳动就是停止修行,所以“劳 动为美”的道德思想,使得日本人对工作狂般的生活方式依然是被日本社 会所普遍认同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 2.禅宗“清贫主义”的生活方式,禅宗崇尚疏食蔽衣,粗茶淡饭,这与武 士倡导的廉俭操守相一致,因此为武士所推崇,当时上至天皇下至百姓都 以勤俭为美,从而使得“勤俭”成为日本人美德评价的重要标准。
3.“言简意赅” ,禅宗崇尚简洁的思维方式还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的语言 世界,武士以寡言多行为美,即多做事,少言语,甚至“无言语”。讲求 语言凝练,言简意丰,只言片语却让人回味无穷。并要求男还无论遇到什 么都要少言忍耐即以“沉默为美。 4.禅宗“悲世”情怀 自然资源贫乏,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日本列岛, 往往会在弹指之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幻化为无有,因此特定的地理环境使日 本人对“人生即苦”“人生无常”的佛教、禅宗情有独钟,产生强烈的共 鸣,因此武士亲禅,日本人亲禅。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巨大的生存危机 感使日本人总是以挑战人生极限的姿态工作着,沉重,压抑,因此日本人 身上少有狂喜的表情,被称为“富而不乐”的人。所以日本人有很严重的 忧患意识。
2.武士文化影响下的“高自杀率” 在这种文化下,日本的自杀率居高不下,因为这种 “生死轮回”,死乃”重生“这种观念和忧患意识, 使得部分日本人不珍惜生命,轻易自杀。
俳句与禅文化
“俳圣”松尾芭蕉 芭蕉的诗风可以用“闲寂风雅”四个字来概括。像他的名句《古池》 就是通过闲寂的独特表现力来产生艺术的风雅美的: “闲寂古池旁, 青蛙跳进水中央, 扑通一声响。” 这首俳句描写了一只青蛙跳入古池的一刹那。在这一刹那,四周闲 寂的静与青蛙跃入池塘的动完美的结合了起来。青蛙跳之前,一切 是静的,青蛙跳之后,一切仍会恢复平静。表面上是无休无止的静, 内面却蕴含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大自然的无穷的奥妙,以及 作者内心的无比激情。飘溢着一股微妙的余情余韵和一股清寂幽玄 的意境。 显而易见,俳句所展现的宁静无人意境,正是沉思冥想、心理平衡、 超越尘世、忘却物我的禅宗与受其影响的俳人们意识深层审美情趣 的外化。
发展原因
禅宗之所能如此地在日本武士中受欢迎,乃至成 为"武士的宗教",如前所说主要与其修行方式以及幕 府统治下的社会环境有关。另外,禅宗的许多宗教特 质也被认为吻合于武士道精神。如禅僧视死如归,生 死一如的思想,对武士的忠孝、武勇、不畏生死的精 神就影响很大。又如禅宗以寡欲质素为宗旨,要求禅 僧克服营私纵欲的念头,这与武士们提倡的廉洁操守 也很相似。另外,禅宗把佛教的教理化为具体的日常 生活,搬柴运水,都是佛事,不立文学,以心传心, 见性成法。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更受广大武士的欢 迎。 总之,日本武士道的德目,以忠孝、武勇、慈悲、 礼让、勤俭、质素为主。而这些内容,几乎可说全与 禅宗的教义相契合,所以禅宗自中国传入日本后,进 一步激发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武士阶层中广为流 行,乃至被定为完成武士人格修养的基本方法。武士 们对禅宗的修行方式注重,禅宗的高僧可能得到幕府 将军和武士的尊敬、拥戴,无论是"临济将军",还是" 曹洞土民"。这也就是为什么禅宗能在近七百年的幕 府政治中,保持繁盛局面的原因之一。
二、禅也支配着日本人“死的哲学”
1、禅宗的生死观 禅宗认为,“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死轮 回”,此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理念上的支持,使 其在战场上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种生即死, 死即生,死乃生命之“轮回”,死乃“重生”的禅 宗生死观为武士社会所推崇,所以当出现“剖腹” 这个现象时,是禅理念支持的,所以之后日本人都 接受了。
日本设计大师 佐藤晃一 海报作品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经典作品
Thank you
•枯山水庭园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 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 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 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禅宗对日本园林影响是巨大的, 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精神, 日本园林开始摒弃以往的园林做法。 使用一些如常绿树,砂、砾石等静 止不变的元素来营造枯山水庭院。 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人 们在这个环境中通过静坐、关照、 内省来感悟禅宗哲学。后来这种园 林的发展日趋完善—岛屿、小桥、 水体、以及一些乔灌木都被慢慢的 删减了。仅留下岩石和耙制的沙砾, 这便是流传之今而又经久不衰的日 本枯山水园林。
设计中的禅意
1.残缺与物哀之美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残缺美吧,不论是什么事情,不论遇到了什么触动人心的事 情,知道为什么感动而实有所感,便是「懂得物之哀」。 2.空寂之美 空寂,这个词听着挺虚无缥缈的,我觉得可以把它比作中国画中的留白,让赏 画人自己想象其中的意境。在日本的庭院设计中就有许多运用到这点。无中生有, 让已有的使无有的变的更加充实和生动。 3.痕迹之美 再美好的事物,都不可能逃开时间时间的磨砺,如果执着于这点瑕疵,那么烦恼 随之而来。但是,以珍视与感怀的心情去看这种逝去的痕迹,那么释然的同时也 带来了美感,那是最朴素生动的美,物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磨砺与消耗就体现出了 生命的痕迹。 4.净素之美 就是不追求刻意的装饰,以本来的纯色来展示出一种洗净铅华,返璞归真的自 然之色。日本设计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在设计用色上,最初只认定“白、黑、青、 赤”四色,并视白色为最为尊贵、敬重之色。黑色的庄重神秘感也与禅宗契合。 5.原初之态 原初之姿也就是在表现在艺术上是使用尽可能未加工的天然材料,把人为刻意 的痕迹减小到最小的程度,使之更加接近自然。这会让产品有一种生命力,这也 是禅宗所重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