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问答题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问答题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问答题整理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者各级各类教育培养

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产生的预期变化。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

工处理的质量;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

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提高自身的修养?

首先,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次,开展微格教学(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

课后再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再者,教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

门训练;最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

细致冷静地总结,对后续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稳定、持久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良好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班集体的四个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健全的组织结构;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

的气氛。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

第一,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拨转向侧重发展。

第二,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

组成部分。

第三,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第四,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第五,在评价内容上,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第六,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第七,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如何增加班级的凝聚力

班集体是由若干具有不同特征的学生个体组合而成,由于他们的情感态度、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不同,所以要把这些个性不一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并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老师应该在师师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老师对班集体的关系上做出表率。在师师关系上,班主任老师要协调好各位老师之间的关系。在师生关系关系,要强调平等民主,

关爱学生。

第二,要有效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前提。

第三,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是重点,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和培养好班干部,是管好班级的重要手段。

第四,组织有特色的班集体活动是动力。

简述课程设计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

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

一步学好的愿望。

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第二,讲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第三,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第四,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谈谈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的注意事项

第一:沉着冷静,果断处理。第二,宽容的心态,掌握分寸。第三,即兴发挥,机敏幽默。

拟写评语的注意事项:

第一,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表扬学生习作的优点。

第二,适当指出缺点,注意用词,注意保护学生的情感和信心,指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

第三,就问题提出寄语,激励学生改正错误,再接再厉。

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学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情绪与动机。除了上述因素外,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

效果。

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第一,说服教育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第二,榜样示范法,即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莫非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第三,陶冶教育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第四,实际锻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

惯的方法。

第五,品德评价法,即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第六,品德修养指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实现转化及行为控制。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运用批评和表扬。

批评和表扬是德育过程中常用的德育方法,属于品德评价法的范畴,运用时要注意遵循以下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把惩罚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

活动性质具有自愿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活动组织具有自主性;活动方法具有实践性;活动评价具有综合性。

简述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中正确指导;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启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

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教育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

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一,自我中心阶段。这一阶段是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

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第二,权威阶段。这一阶段也称“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面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

错。

第三,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他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的付出权

威。

第四,公正阶段。这一阶段,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参与某种社会文化,进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

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参与某种社会实践而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以形成相应的知识。

简述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

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简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社会动机日益明显;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想简介的远景性动机转变;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认知兴趣不断发展。

简述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第一,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第二,小学时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第三,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第四,小学阶段的道德发展表现出过渡性的特点,儿童的道德发展存在“关键年龄”。

布置家庭作业的要求:

第一,作业布置要有目的性。家庭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检测与补充,要充分体现重点。

第二,布置作业要有层次性。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第三,布置作业力求新颖性。在设计是讲究其形式多样化,在不同形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第四,布置作业要有综合实践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让学生多与生活联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第二,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

第三,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班教学;

第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

第五,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

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树立效仿的榜样;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监控;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班主任如何调解班干部和同学的矛盾?

班干部是班级的领导核心,协作班主任管理班级。一旦班干部和同学发生矛盾,班主任要具体分析,把解决矛盾的过程变成一种对班干部和其他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第一,教师要帮助班干部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班委的作用是组织、维系同学们和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大家共同参与班级事务。

第二,教师对班干部要严格要求,不能姑息和溺爱,防止给同学留下偏袒干部的现象,以免造成学生间的矛盾。

第三,教师要指导班干部学会良好的沟通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课程改革和设置:

第一,要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

第二,新课程不能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里的生活经验并纳入到学生世界加以组织。

第三,新课程的内容应是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第四,在选择课程结构进行重建时,应该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

第五,各科目课程设置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有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简述尝试—错误说所提出的三条学习规律

准备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学生做好的与相应的学习活动先关的预备性反映。

练习律:对学生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映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效果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生在头脑中已经

形成的某种联结。

简述德育过程中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要求。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

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简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活动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简述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简述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课程目标;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科学文化知识。

简述新课改的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简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树立教师威信;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简述新课改的师生观(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课程理论。

简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

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教育措施。

第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第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和主要矛盾。

第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第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到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简述教育目的基本点

第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

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第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三,要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简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简述知识与智力相互转换的条件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实践和

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简述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

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因材施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长善救失;灵活施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简述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选拨和培养学生干部;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

段(11、12岁以上)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

第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第二,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第三,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第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第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第六,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第七,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第八,自我审核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简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内

省)智力。

简述心理辅导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简述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

有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有学习的心向。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

实现的需要。

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直接经验(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

简述学习动机(需求)的培养

利用人类原始的学习需要;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给予恰当的评定;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简述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训练归因。

简述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地运用表

扬。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准确地示范和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简述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运用自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充分

参与直观过程。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引导学

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等。

简述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确性。

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简述如何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充分利用主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简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想象

力训练);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对活动目的的理解;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合理地组织活动;排除内外干扰。

简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排除内外干扰,注重教学艺术。

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意志力;调动多种分析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简述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

注重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简述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简述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简述青少年学生能力如何培养。

根据能力发展的阶段特点,把握时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在培养智力因素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设能力发展的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简述如何根据学生气质进行教育。

克服气质偏见;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根据学生的

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简述影响性格的因素

遗传的有限作用;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性格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师范作用;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K 由来:《孟子?尽心上》 2、含义: 广义一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一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Ll 标的活动,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 的社会要求,有IJ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 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 本质匸有目的的哮孕动。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质的规泄性 有意识有目的 -------- 以人的培 自觉传递社会 养为直接 人类特有的社会存在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经验 目标 活动 盾活动 社会属性一一永恒性(人在教育在)、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 段)、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继承性一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与社会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阻碍、超前催生) 4、教育起源 学说 观点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由神创造,体现神的意志 宗教、朱熹 生物起源论 动物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 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论 源于劳动,社会生产的需要与人的需要 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论 人的交往活动 叶澜 口诀:本能生利息、新房圆美梦、米夫爱劳动 4.发展历程 4-1原始社会的教育 有意识、有H 的性,无严密计划性 与生活适应,以生活经验为内容 没有阶级性、H 的一致、权利平等 言传身教 生活教育、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吗容谁样哪 有 内对怎在 9 ■ ?

5、萌芽阶段 5?1特点:习俗认识为主、以机械类比等思维方式为主、包含于哲学道徳论述中 5-2《学记》 5?4西方 (1) 苏格拉底“ 产婆术”: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反复诘问得出定义)、助产术 (不断探索得岀结论)。 (2) 柏拉图:《理想国》,重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戏” (3)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 (4)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名《论演说家的教育I 培养》) 第一部研究教学教 法的著作,古代欧洲教育理念发展的最高成就。“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6?创立 6√L 特点:专门领域、概念体系、科学硏究方法、系统教育学著作、教育机构 6-2 (1)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岀 ((3) 卢梭:教育体小说《爱弥儿》、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思想 (4) 康徳: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目的在于发挥人的自然秉性。 (5)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第一模块 1.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其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最后,制定教育目的还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素质教育的特征(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美育的作用 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8.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模块 9.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腔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的,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顾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4、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收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34题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 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简答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四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 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1)生物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校风和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早期童年经验。人格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最后,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答案耍点】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4.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答案要点】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耑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1) 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效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期^。(2).领会阶段。学生要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剌激,形成选择性知觉。教师可通过提问、图片、手势动作等吸引学生注意,使学习内容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中。(3).习得阶段。学生将短吋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中。教师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 必背考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二)教育 ?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思想观念等内容。特点: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性、形态的多样性。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 1. 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第四,传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

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简答题汇总(最新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4、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6、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在再生产科学知识。 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选拔受教育者,可以延续、发展或者加快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8、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遗传素质的意义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差距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者决定人的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108个常考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108个常考简答题汇总 1.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 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

选择题必考知识点中学生心理发展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最近发展区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注意发展特点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 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发展。 语言发展特点

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 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 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咼。 (三)情绪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理论 詹姆士一兰格理论 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坎农一巴德学说 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一评估一情绪; 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强烈、狂暴型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高中生情绪特点与发展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程度的反应; 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当引起愉快、欢乐情绪的客观情境已经转移,而在进行另一项活动时,学生仍然沉浸在愉快欢乐之中,这是不恰当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说明:下划线的部分为往年真题已经出过的题目,可作为次重点掌握。 双划线的部分为补充容。 1.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许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3)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4)学科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5)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化。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4.教师专业发展的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在品格和德行。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容。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5.教师专业知识的容 1. 本体性知识 2. 条件性知识 3. 实践性知识 4. 文化知识

6.教师专业能力的容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 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学语言能力 3. 教学交往能力 4. 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 教育研究能力 6. 创新能力 7.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 8.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文献检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六)得出结论 (七)撰写成文 9.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0.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1. 永恒性。(人在教育就在) 2. 历史性。(古今不同) 3. 相对独立性。 a. 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b. 不平衡性(可超前、可滞后) 三、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论:生物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2. 心理起源论: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孟禄 3. 劳动起源论: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1. 公平、无阶级性。 2. 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1. 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 2.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征: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3. 私学兴起:春秋时期,特征:自由。 ?封建社会:1. 战国:私学繁荣。 2. 隋唐:科举制兴起。 3. 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 ?近代社会: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 3. 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现代教育:20世纪之后教育的新特点。(口诀:全民多献身) 1.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多元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1. 《学记》:世界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教学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 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a.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b.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c. 学校即社会。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9.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归纳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归纳汇总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p8)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信息化。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个性化。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p13-p14)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p14-p15)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p16)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5.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18-p19)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6.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p22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p22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 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p23-p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