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研究开题报告_

合集下载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马艳平一、课题的提出意义和目的一位教育专家讲到“世上没有任何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粒相同的树叶。

”这句话真是恰到好处地证明了我们每一个学生,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国民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发展,而素质教育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学生身体成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而能否构建和真正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体制,就不可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因为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张扬个性。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最终教育出来的孩子仍然存在极大的不同。

传统的学生评价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以单一的分数一统天下,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圈,将学生的发展与考试的分数捆绑了起来,这样做来无疑是严重阻碍了不同层次学生自然发展。

久而久之,考试分数在前的孩子被尊称为“优生”,考试分数在后面的则被戴上“后进生”,甚至“差生”的帽子。

渐渐地,一部分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自信,孩子们的学习不再快乐,学生评价的“一刀切”给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因材施教策略,为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教育仍然是以统一标准答案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老百姓认为“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能获得较高的分数才是真正地得到发展”。

因此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中的普遍化,导致因材施教难实施的现象困扰着我国的广大教育首先,我们的学校教学仍然是以班集体为单位、以统一的教材和教学目标为条件进行教学,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从个体教育教学中得出的。

因材施教的开题报告

因材施教的开题报告

因材施教的开题报告评价与课程、教学关系非常密切,评价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评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由于受传统评价观念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许多人对评价的含义与功能做片面化的理解,把评价等同于考试,并把升学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从根本上颠倒了评价与课程的关系,给过去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种种问题。

评价观念的更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

课程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除了具有检验教学效果,评定学生成绩等基本功能之外,新课程教学评价还有其他重要功能。

1.指挥定向功能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社会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实际上是给他们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和要求。

这套评价指标和标准在实践中左右着师生的努力方向而成为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指引着教师和学生前进的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和人才结构。

2.检验教学效果的功能思想政治教学总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进行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如何,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落实?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才能知晓,要通过各种教学检测措施获得有关信息并给予价值上的判断才能确定。

比如,通过教学评价,学生才知道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优点、缺点、进步状况和潜在能力。

教师通过教学评价,才可以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的教学是成功的,哪些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3.反馈调节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是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输入知识信息。

又通过教学评价建立信息反馈通路,并凭借反馈信息来调控和改进信息输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反馈的信息来自对教学结果、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的评价。

只有掌握教学反馈的信息,才能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调控。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的研究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的研究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的研究是一种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而采用的教育管理方法。

该研究旨在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和管理策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具体而言,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风格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包括视觉、听觉、动觉等。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辅导。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和管理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个性特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性格、兴趣、价值观等。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

家庭背景
学生的家庭背景也会对其学习和成长产生影响。

针对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和管理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不利因素,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的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发挥个人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大班额条件下因材施教的实验研究开题报告(精)

大班额条件下因材施教的实验研究开题报告(精)

大班额条件下因材施教的实验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由于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家长择校意识增强,随着城市流动人口数量的激增,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方面显示出突出的矛盾。

造成了大班额(指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班额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存在。

学生思想、性格、特长、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社会环境、家教等差异,使目前的教育对象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过去,以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样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评价尺度,使教学效果出现了广种薄收的局面,导致所谓的"差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差,使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产生厌学、怕学之情,有的甚至逃学、辍学等等,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由此可见,克服大班额的制约,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研究,不仅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因此,出于县情、学情的实际考虑,我们决定申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班额条件下因材施教的实验研究》课题。

准备在一定的范围内选取学校来进行实践,取得一定经验后再向全县大范围推广,从而稳步推进和完善,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题界定大班额条件下因材施教,就是在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变。

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后进生进步,中等生优化,优等生更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校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三、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的文献检索分析1、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发展水平较高,教学上常采用小班制和走班制,基本上不会出现大班额现象,现有的国外文献也主要以学生的合作小组学习形式居多。

国内对于大班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管理层面,以消除大班额现象为研究目标,从政府支持,城乡均衡发展、教师支教等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角度展开的较多,从教学管理、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微观层次开展的研究不多,且多集中于校内、或学科教学研究,对县域、校际间的大班额条件下因材施教模式研究开展的还是不多见的。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研究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研究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研究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研究,不断探索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途径和策略,不断探索教师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培养生命安全意识,逐步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热爱、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快乐健康的生活。

(二)研究内容
1.在教育教学过程,通过数学课、德育渗透、心理疏导等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爱惜生命安全的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地运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在教育教学中,逐渐探索如何分层次、从哪些角度分层次、从而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交往方式,养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习惯,提升生命的价值,促进集体的和谐发展。

3.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教育。

促进对生命的升华,使学生在认知和感悟生命的基础上,提升生命的价值,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

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发展开题报告范文

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发展开题报告范文

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发展开题报告范文英文回答:The focus o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rough tailored education is crucial in today's educational landscape. It recognizes the uniqu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each student and aims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necessary support and resources to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Personalized education allows educators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needs and learning styles of students. By tailor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to match the individual student's preferences and abilities, educators can create an environment that is conducive to their learning and growth.Furthermore, personalized education fosters a sense of ownership and responsibility in students. When they feel that their education is tailored to their need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take an active role in their learningprocess. This not only enhances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but also promotes their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self-confidence.In addition, personalized education encourages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By allowing students to explore their interests and passion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deep learning and develop a love for learning. This can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deas and solutions to real-world problems.Moreover, personalized education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It acknowledges that each student has unique social and emotional need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for their overall well-being. By providing a safe and supportive environment, educators can help students develop important life skills such as empathy, resilience, and self-awareness.Overall, the focus o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rough tailored education is essential for nurturing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who are equipped with the necessary skills andknowledge to succeed in an ever-changing world.中文回答:关注个性发展的因材施教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至关重要。

多元化教学开题报告

多元化教学开题报告

多元化教学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兴趣,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需要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多元化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元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效果,以提供对教师进行多元化教学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多元化教学在不同教育阶段和学科领域的适用性,并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2.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1.研究多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深入了解多元化教学的内涵和要素;2.探索多元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不同学科领域的多元化教学方法;3.分析多元化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的影响,探讨多元化教学的效果。

3. 研究内容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3.1 多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总结多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以及新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理论。

在理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多元化教学的内涵和要素,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2 多元化教学实施策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不同学科领域的多元化教学实施策略。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科目的多元化教学案例,总结出一些通用的多元化教学策略,以便于其他教师参考和应用。

3.3 多元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选择一定数量的学校和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实施多元化教学,并系统地收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等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实验证明多元化教学的效果,探讨多元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同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探讨多元化教学的优化方向和可行性。

4. 预期结果和创新点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对多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多元化教学的内涵和要素;2.总结不同学科领域的多元化教学实施策略,为教师提供多元化教学的参考和指导;3.实证研究多元化教学的效果,证明多元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4.提出多元化教学的优化方向和可行性建议,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发展开题报告范文

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发展开题报告范文

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发展开题报告范文英文回答:Title: Emphasizing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Tailored Teaching.Introduction:In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there is an increasing focus on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is approach aims to cater to the unique needs,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of each student, allowing them to thrive and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 In 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ailoring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benefits it brings.Body:1. Enhanced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Tailoring teaching methods to individual student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ir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 When students feel that their specific needs and interests are being considere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For example, providing different reading materials based on students' preferences or assigning projects that align with their hobbies can ignite their passion for learning.个性发展的关注:2. Personalized Learning:Personalized learning allows students to progress at their own pace and focus on areas they need to improve. By identifying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eachers can provide targeted support and guidance. For instance, using adap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teachers can create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paths for students, ensuring that they receive the right level of challenge and support.3. Cultivat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Tailored teaching methods can als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By presenting students with real-life scenarios or problems that resonate with their interests, teachers can encourage them to think analytically and apply their knowledge. This approach promotes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enables students to develop essential skills for problem-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4. Building Self-Confidence:When students receive personalized attention and support,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uild self-confidence. Recognizing and celebrating their achievements, no matter how small, can boost their self-esteem and motivation to excel further. By focusing on their individual strengths and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 teachers can nurture a positive self-image in students.5. Foster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Tailored teaching methods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freedom to explore their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By allowing them to choose their own topics for research or encouraging them to find unique solutions to problems, teachers can foster a sense of ownership and originality. This approach not only enhances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but also prepares them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中文回答:标题,注重个性发展的因材施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马艳平一、课题的提出意义和目的一位教育专家讲到“世上没有任何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粒相同的树叶。

”这句话真是恰到好处地证明了我们每一个学生,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国民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发展,而素质教育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学生身体成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而能否构建和真正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体制,就不可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因为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张扬个性。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最终教育出来的孩子仍然存在极大的不同。

传统的学生评价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以单一的分数一统天下,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圈,将学生的发展与考试的分数捆绑了起来,这样做来无疑是严重阻碍了不同层次学生自然发展。

久而久之,考试分数在前的孩子被尊称为“优生”,考试分数在后面的则被戴上“后进生”,甚至“差生”的帽子。

渐渐地,一部分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自信,孩子们的学习不再快乐,学生评价的“一刀切”给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因材施教策略,为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教育仍然是以统一标准答案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老百姓认为“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能获得较高的分数才是真正地得到发展”。

因此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中的普遍化,导致因材施教难实施的现象困扰着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

首先,我们的学校教学仍然是以班集体为单位、以统一的教材和教学目标为条件进行教学,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从个体教育教学中得出的。

我们把从个体教育教学中得出的教育原则用于群体教学,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难以调和的局面,这是导致因材施教难以实施层面的原因。

其次,我们的教学目标存在过多的统一,比如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材、统一标准答案,与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存在着目标上的矛盾。

第三,传统的基础教育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反映在教育教学中中就是教师只重视讲课的速度和课程数量,而忽视了授课的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势必造成形式上的照顾全体,并且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不同特质的个体,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因材施教,那么每个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在智力、情感、性格、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信地取长补短,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发展的同时能够获得学习的快乐,促进生态课堂的有效生成。

出于对现在教育生态环境的担忧和实现促进每一个孩子获得最大化发展的愿望,针对地理教学中对孩子“以分数评价孩子”的一刀切的评价,我们选择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试图通过研究与探索,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因材施教策略,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让教师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明确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掌握因材施教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我是独特的,有个性的,有才华的,我能成才,我的生命的美丽的。

我应该自信、积极、乐观地生活。

二、课题论证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大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是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之一。

2、《课标》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原有起点上的提高。

3、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这意味着差异性,而学生的差异性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教学需求。

三、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因材施教,他们的丰富经验和精辟论述对后代教益颇多。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理论,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这可以看做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出自于《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

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而现代教育学也强调“因材施教”,它对因材施教的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点、性格、原有的基础等不同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这与因材施教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1、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教育均衡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即每一个人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

二是教育质量的公平,即人人都应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在大班额条件下的课堂教学遵从这一规律,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

3、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Jerome S.Bruner)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强调:(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是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

他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科本身感兴趣,这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经验的清晰度、学习动机在新的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已,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就能使好、中、差学生都得到发展。

4、有效教学理念。

教师引起学生的有效教学,它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教师要能够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知道自己学习什么以及怎么学习,这样目标既要有共性目标也要有个性目标。

三是采用利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由于生活经历、理解程度的不同,采取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

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具体进步与发展,关注不同层次的发展,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5、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能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的。

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人同时拥有以上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它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发展和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生则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促进自我发展。

6、现代教育评价理论。

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理念。

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自我反思,为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的发展。

四、课题的界定研究的目标及内容1、课题界定因材施教,就是在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变。

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后进生进步,中等生优化,优等生更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校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因材施教策略研究,目的是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从预设到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能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扬长避短,进而有效地促进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

3、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各项活动等多种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五、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的文献检索分析1、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发展水平较高,教学上常采用小班制和走班制,基本上不会出现大班额现象,现有的国外文献也主要以学生的合作小组学习形式居多。

国内对于因材施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管理层面,从政府支持,城乡均衡发展、教师支教等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角度展开的较多,从教学管理、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微观层次开展的研究不多,且多集中于校内、或学科教学研究,对县域、校际间的大班额条件下因材施教模式研究开展的还是不多见的。

本研究有一定的创新基础。

2、本课题的研究趋势分析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观念已经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上来。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进行因材施教,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目前大班额条件下,因材施教是解决差异教学的最好办法之一,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需要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实践层面的研究内涵还很多。

六、研究条件1、研究基础较好我2010年参与研究的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研究重点课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法研究》[立项编号0109项目主持人杨国发],经吉林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验收,准予结题。

2010年参与研究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研究规划重点课题《责任教育操作实验研究》子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责任感研究》,经专家鉴定,已通过验收,准予结题。

2.15.8参与研究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的参研课题《与学生沟通的艺术研究》已经结题。

2015.12.8经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参与研究的子课题《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通过验收,准予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