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制及其演变

合集下载

现代学徒制制度2024

现代学徒制制度2024

引言:现代学徒制制度是一种培训和教育体系,旨在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

这种制度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并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

本文将探讨现代学徒制制度的定义、历史背景、重要性以及其在不同国家中的实施情况。

概述:现代学徒制制度是一种结合职业培训和工作实践的教育体系,通过学徒和导师之间的合作和指导,帮助学徒们在特定领域获得实际经验和技能。

这种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学徒制度,但现代学徒制在许多国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正文内容:一、定义和原理1.1学徒制的定义1.2学徒和导师的角色和职责1.3学徒制的工作原理和指导原则1.4学徒制度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二、历史背景2.1学徒制的起源和发展2.2学徒制度的影响和作用2.3学徒制度的演变和改革2.4学徒制度在不同国家中的历史发展情况三、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性3.1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3.2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3.3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4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3.5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四、国际实施情况4.1德国的学徒制度4.2美国的学徒制度及其变革4.3英国的学徒制度4.4中国的学徒制度发展现状4.5其他国家的学徒制度实践与借鉴五、现代学徒制的挑战和未来发展5.1学徒制度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问题5.2学徒制度的培训质量和标准问题5.3学徒制度与工会关系的协调问题5.4学徒制度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和创新5.5学徒制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总结:现代学徒制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

它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培养了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徒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定位问题、培训质量和标准问题等。

未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徒制度需要不断转型和创新,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美国注册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

美国注册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

美国注册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学徒制度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殖民地时期,就有学徒制度的存在。

学徒制度是一种通过在工作中学习和获得实践经验来培养技能的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学徒制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逐渐走向了现代化和多样化。

本文将对美国注册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

一、发展背景1.1 历史渊源早在17世纪,美国就开始实行学徒制度。

当时,学徒通过在大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技能,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工匠。

这种传统的学徒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但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学徒制度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20世纪末,由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学徒制度逐渐式微,但随着21世纪学徒制度的再次兴起,注册学徒制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模式。

1.3 教育改革美国的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持续的主题,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都在不断进行制度和内容的改革。

学徒制度的兴起正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与企业和行业合作,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现状分析2.1 注册学徒制度的兴起注册学徒制是指由政府或行业机构认可的学徒计划,学徒在完成培训后可以得到正规的职业证书。

当前,美国的注册学徒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覆盖了建筑、制造、医疗、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

政府通过鼓励企业提供学徒岗位、制定相关的培训标准和课程、为学徒提供资助和补贴等方式,促进了注册学徒制度的发展。

2.2 学徒制度的多样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学徒制度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制造业学徒制度依然存在,但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新的形式,比如金融、咨询、医疗、餐饮等行业也开始尝试注册学徒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2.3 政府政策的倾斜为了推动注册学徒制度的发展,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措施。

比如制定了学徒计划的标准和规范、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和教育机构开展学徒培训项目。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关晶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撰文指出,以历史为脉络,以学徒制的制度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西方学徒制的历史划分为前学徒制、中世纪的行会学徒制、16-18世纪的国家立法学徒制、工业革命后的集体商议学徒制、二战后的现代学徒制五个阶段。

原始社会中,父母教自己的孩子以模仿等方式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这被认为是学徒制最原始的起源。

从青铜时代开始,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使职业教育开始走出家庭,将技艺传承给家庭以外的成员。

但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学习效率不高,以养父子关系为基础,整个学徒制形态具有浓厚的私人性质,因此可以将其称之为“前学徒制”。

中世纪家庭手工业发达,资本尚未形成,行会力量强大,制度化的学徒制也开始起源,学徒制被纳入了行会的管理范围。

行会对学徒制进行较为全面的控制与管理,不仅制定一般性的管理规范,而且规定了教学指导的内容并进行监督与考核,这一时期学徒制开始具有了公共制度性质。

16-18世纪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不断震荡给学徒制带来了新的考验。

从16世纪中叶开始,对学徒制的控制权逐渐由行会转移到国家手中,国家开始通过立法对学徒制的实施进行各种干预。

这一时期学徒制的制度性进一步加强,师徒间的父子关系也彻底转化成了雇佣关系。

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给行会学徒制和国家立法学徒制带来了几乎致命的打击,取而代之的是学校职业教育的兴起。

不过,学徒制在一些传统的手工业行业中仍然存在,但没有了约束各方的法律文书。

合同更加自由,政府退出对学徒制的法制化管理,工会开始介入学徒制的管理。

因此,可以把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这一段缺少强制性规定,而主要通过雇主、行会、工会、学徒等共同商议,来决定其形式的学徒制称为“集体商议学徒制”。

二战后直到今天,学校职业教育一直占据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舞台。

然而,学校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脱离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等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学校职业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学徒制及其演变71页PPT

学徒制及其演变71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Hale Waihona Puke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学徒制及其演变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学徒制是中国古代对传统技艺的一种培养方式,一直以来都在中国的手工艺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进行研究。

一、学徒制的起源和发展学徒制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中国古代手工艺传承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手工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来实现的。

学徒在艺人门下学习技艺,成为师傅的助手,通过实践和师傅的指导逐渐掌握技艺的精髓。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徒制逐渐完善和规范化。

在明清时期,学徒制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

师徒之间需要签订义务合同,明确学徒的学习期限和任务等。

学徒制还在不同行业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规范和习俗。

二、学徒制的特点和作用1. 传承技艺:学徒制是中国古代手工艺传承的一种方式,通过学徒制可以实现对技艺的有效传承。

师傅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徒,使得技艺可以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和壮大。

2. 培养人才:学徒制是培养手工艺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徒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快速提高技能,成为合格的手工艺人。

学徒制还可以培养学徒的品德和信念,使他们成为优秀的手工艺人。

3. 促进社会发展:学徒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手工艺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而学徒制的存在可以保护并继承这一文化遗产,促进手工艺的传统发展和创新。

三、学徒制的衰落和重回尽管学徒制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兴起,传统手工艺逐渐受到冲击,学徒制也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现代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标准化使得手工艺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许多手工艺人也不再愿意传授自己的技艺。

近年来,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使得学徒制逐渐回归。

许多手工艺人开始关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培养新一代的手工艺人。

一些手工艺协会和机构还设立了学徒制的培训班,以传统技艺为主题,吸引年轻人参与学习。

四、学徒制的现代价值学徒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学徒制可以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中国手工艺的独特性和传统性。

导师帮带制度 历史

导师帮带制度 历史

导师帮带制度历史一、古代学徒制在古代,学徒制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通常是在手工艺或商业领域中实行。

学徒需要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技能和知识,这种制度注重实践和应用,为当时的年轻人提供了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机会。

在学徒期间,学生不仅学习技能,还学习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导师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导师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手工艺和商业领域。

现代导师制度强调专业知识和学术技能的培养,导师的职责也转变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制度下,学生可以与导师建立个人关系,通过互动和学习,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三、导师帮带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师帮带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

它不仅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医疗、咨询等。

导师帮带制度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职业发展建议。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四、导师帮带制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学术领域:在学术领域中,导师帮带制度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此外,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建议,帮助他们进入学术界或工业界。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导师帮带制度被用于培养新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

通过与资深医生的合作,学生可以学习临床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医疗水平。

此外,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医疗行业的工作环境。

企业领域:在企业领域中,导师帮带制度可以帮助新员工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与资深员工的合作,新员工可以学习企业文化、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快地融入企业团队。

此外,导师还可以为新员工提供职业规划建议,帮助他们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社会工作领域: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导师帮带制度可以帮助新的社会工作者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提高工作效率。

学徒制到练习生制: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化转型

学徒制到练习生制: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化转型

学徒制到练习生制: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化转型一、学徒制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学徒制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许多手工业和手艺都是通过师傅传授给学徒的方式进行传承的。

学徒们通常年幼时就会被送到师傅家中学习,跟随师傅学习技艺,并帮助师傅完成工作。

这样的学徒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培训方式,更是一种师徒传承的文化传统,它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传统的学徒制度也开始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手工业逐渐被现代化生产方式所取代,导致传统手艺的传承难度加大。

学徒制度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存在着不足,受制于师傅个人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导致学徒们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传统的学徒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职业培训需求。

二、练习生制的兴起和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职业培训需求,练习生制度应运而生。

练习生制度源自于韩国和日本的艺人培养模式,后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练习生制度通过专业的培训机构或公司对年轻人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培训,不仅注重技术的传授,更着重于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练习生在培训期间不仅能学习专业技能,还可接受其他方面的培训,包括表演、形体、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培训。

与传统的学徒制度相比,练习生制度的优势在于培训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培训内容更加全面,同时也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职业需求。

练习生制度注重培养年轻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更有利于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和就业。

练习生制度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三、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化转型尽管练习生制度有着许多优势和潜力,但在中国传统学徒制度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国的学徒制度源远流长,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想推行练习生制度,需要突破历史和文化的藩篱,将现代培训体系与传统文化价值相结合。

受制于资源和经济水平的限制,中国的练习生制度发展不够均衡,一些地区和行业的练习生培训资源有限,导致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

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

摘要:学徒制作为一种从古代延续至今的职业训练制度,经历了早期的师徒代际相传和现场模仿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的半工半读、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再到现代社会的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职业院校在探索现代学徒制中还存在政府推进法规和制度不完善、学校自身能力不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困境,使得学徒制的推进缺乏保障,实施的质量不高,工学结合缺乏紧密性。

创新现代学徒制应在继承我国学徒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国家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在微观操作层面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学徒制;历史演变;实然困境;应然追求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7)03-0030-04*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以广州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会为例》(编号:GDGZ15Y096)。

作者简介:郑荣奕(1976-),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7-03-07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郑荣奕(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1442)学徒制也称师徒制、艺徒制、工徒制,是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方式,它所采取的主要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1]。

在正式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学徒制是当时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为普遍的习得技能的一种方式,也是职业教育的最初形式。

至今,学徒制也广泛的存在我们的教与学中。

作为一种从古代延续至今的职业训练制度,学徒制经了早期的师徒代际相传和现场模仿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工半读技能人才培养,再到现代社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学徒制显示着它独特的优势,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产和无产阶级要求民主、享受正规教育 的呼声日益高涨 • 由于乡村人口大量移入城市以及自由主义的兴 起,扩大了人民的民主主张。教育,尤其是学校教 育,是使人们获得更好职业发展并获得更高经济与 社会地位的主要渠道。这就使得中产和无产阶级要 求享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 18世纪发起于英国、盛行于法国、袭卷了整个 欧洲的启蒙运动,就强调‚天赋人权‛,它在政治 上支持资产阶级政权,在文化上则反对愚昧,提倡 普及教育。在这种声浪中,政府不得不考虑让普通 家庭的子女也能享受学校教育。这样,将学校教育 的功能从原先纯粹的学术教育扩展到职业教育,似 乎成为了当时的政府既满足人们受学校教育的要求 、又有效利用学校资源的有效途径。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资关系,使学徒制失去了 原本的师徒社会关系基础 •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资本家 占有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 价值。 • 18、19世纪,无论是商人还是手工业师傅都疯狂地圈入 了积累资本的战斗中,他们对资本积累的兴趣,远超过了对 培养学徒、技艺传承、或者对产品质量的关注。普遍地,雇 主倾向于将学徒当作廉价劳动力,实际上并不授予他们技能 ;或者就宁愿招收价格更加低廉则可以随时解雇的妇女和童 工从事简单生产。 •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负责技能传授的‚师傅‛实际 上不存在了。一般的高技能员工有时承担起原先‚师傅‛的 责任,教学徒技能,但这并不是他们与雇主的合同中所规定 的义务,而恰恰相反,如果他们教会了学徒,学徒很有可能 会取代他们的位置,因此,他们往往并不乐意向学徒传授技 能。
• •
学徒制的有关规定: 学徒制的最低年限(英国一般为7年,欧洲 大陆略短4年左右,但其工匠服务期则略长) ;禁止师傅超额招收学徒(一般为1一3名),除 非雇用工匠助教;禁止师傅引诱其它师傅的学 徒。

学徒制在13、14世纪达到顶盛,它的成功至少有三个 原因。 • 首先,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方式是行会学徒制能获得成 功的最根本原因。作坊内有限的劳动力,使得生产分工有 限,师傅与学徒都要参与和操作全部工艺流程。 • 其次,在这种生产和教学关系中,师徒的利益是基本 一致。学徒劳动所赚取的钱都归师傅所有,师傅希望学徒 技术娴熟,这样就可以帮他干更多活而且干得更好,他们 的产品在市场上就更有竞争力;而学徒的目标是成为师傅 ,他希望能够学到终身受益的本领,因此他们积极而勤奋 地学习。 • 第三个原因在于行会的监督管理。行会对学徒制的方 方面面给予了详细的规定与实际监督。并且最重要的是, 一般市民想要从业,就必须得到它的认可,它具有相当的 权威性。它的直接监督和管理,控制了可能出现的一些滥 用学徒制的现象,保证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也保证了 生产产品的质量。
• •
3.行会及行会制度的腐败使传统行会学徒制日益瓦解 行会最初建立学徒制的目的之一是将其作为控制产品及 服务质量和数量的手段。它倾向于限制从业者的数量,使产 品和服务的数量较少,从而使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较高。 • 但后来,随着城镇的兴起,对产品和劳动力的需求都在不 断增加,为了应对竞争,师傅们就开始违反行会所制定的学 徒制管理规定,招收更多的学徒或工匠,并把他们当作廉价 劳动力。另外,随着行会中既得利益者对行会权力的控制, 行会越来越成为少数人实施特权的机构。他们严格控制行会 成员的数量,这使得工匠要取得师傅的称号越来越难。有的 工匠甚至终身都无法取得师傅称号。 • 这样,原先具有技艺传承功能的学徒制,己经渐渐变成 行会阻止他人经营、保持垄断的排它性特权制度,它的名声 渐渐变坏,需要有新的、更高的力量对其加以规范和调整。 (学徒制的异变)
(二)国家干预行洲从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经济、政治 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震荡,学徒制也在 不断地适应和演变着。

1.从家庭作坊到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的渐变,对学徒制 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 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它大体上可以 分为两种形式,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分散的 手工工场是由商人将原材料提供给众多的小手工业者进行加 工,分散生产,不过这些手工业者仍然拥有生产工具,保持 着形式上的经济独立地位;而集中的手工工场则是由商人将 劳动者集中在大型作坊中,进行简单的分工生产。 • 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给学徒制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师徒间原本亲密的私人关系转化成了有利益冲突的 雇佣关系。越来越多的师傅在招收学徒时,只是把他们当成 了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学徒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功能被 弱化了。因为师傅常常并不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且内部生产 也进行了简单分工,这使得学徒观察师傅或得到全面而细致 的技术指导的机会减少了。

(四)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提 供了条件 • 16一19世纪,学校开始变革教学,从原来纯粹的人文 主义向现实主义方向转变。学校所授内容不再仅限于经典 文献和语言,而是加入了一些手工课程,更加平民化和生 活化。培根、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福禄贝尔等都是这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 虽然这些教育改革理念与实验针对的是改革普通教育 ,而非为了培养技能型的劳动者,但这些教育改革理念与 实验为职业教育进入正规学校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 外,一些专门针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也有了长足的 发展。如德国弗朗凯创办的实科学校、发起于英国而后在 整个欧洲和北美掀起一阵高潮的技工讲习所运动、法国利 昂库尔公爵创办的工艺学校、美国富兰克林创办的文实学 校等,都是试图通过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的著名实践。
16—18世纪英德学徒制相关的法案及其具体规定
(三)集体商议的工业学徒制(约19—20世纪中叶)

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对行会学徒 制造成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在资本主义 工业化浪潮中,原先己经制度化的学徒制 几乎崩溃了,取而代之的是学校职业教育 的兴起和集体商议学徒制的残喘生存。 • 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徒制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 早在原始社会,学徒制就初露了它的原始形 态;到中世纪,学徒制以行会控制下的制度化 形态固定下来;后来监督权又转至国家;但工 业革命后学徒制几乎崩溃;正当人们以为学徒 制己经千古作朽时,二战以后德国双元制的 成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学徒制以现代 学徒制的新形态重生于各西方发达国家职业 教育舞台;而如今,后工业化社会的种种挑战 又在引领学徒制的新变革……这段漫长而曲 折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不禁感慨学徒制令人 匪夷所思的生命力。有学者就说,‚也许学 徒制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生生不息‛ 。
职业教育基础
李 兴 洲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免我千一 撩自枝节 蜂不攒复 与开万一 蝶花叶节 。,。,
竹 清 鄭 板 橋
第一讲
学徒制及其演变

回看人类职业教育的历史,无论在东方 还是在西方,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都并非 来自学校教育,而是来自某种形式的现场 学习。 • 其中被作为制度流传下来的,就是‚学 徒制‛。一直到近代以前,在西方社会, 学徒制都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形式。 尤其在中世纪,西方各国的行会学徒制一 度非常兴盛。





(一)技术的变革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对职业技能要求越 来越高 16—18世纪,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但仍然无法满足不 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则彻底将人类社会推进了‚ 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使人类跨进了‚电气时代‛。这两次工业 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机器取代了 人力,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工场生产。 工厂的流水线和分工生产,使生产对一般员工的技能要 求更加简单。工厂中除少数岗位需要高技能劳动者外,其它 大多岗位需要的只是半熟练或非熟练的劳动者。劳动者需要 学习的往往只是单一工种的单一技能,而不再是整个工艺。 这样,传统的学徒制逐渐瓦解。 大工业生产时代需要的是一种新的、能够大量且快速培 养具有简单技能的职业教育形态。

2.“圈地运动‛引起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 矛盾变化,给行会学徒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 开通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使得欧洲对外贸易迅速 增长,刺激了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由此, 在以英国为典型的欧洲地区,引发了后来被莫尔称 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 ‚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镇或郊 区,使得城镇快速发展,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大增 ,而猛增的生产需求又引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不 仅行会成员内部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破产农民也加 入了竞争队伍,他们或者在商人的组织下从事生产 ,或者在不受行会控制的郊区私自生产,这些都大 大冲击了行会控制下的城市手工业生产秩序。 • 原先的学徒制正越来越被师傅们当成雇佣廉价 劳动力的途径,而学徒们对行会学徒制的兴趣也在 降低。

约11世纪,行会(guild)及行会制度产生了。先是商人建 立了商业行会来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接着,手工艺人们也组 织了手工业行会来控制生产的质量和数量,以减少竞争,并向 行会所接受的学徒提供全面的培训;再后来,行业内的一些行 会又相互联合,发展成为行业公会的形态。 • 在中世纪的行会组织中,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从业人员按 不同的身份分三等,依次为学徒、工匠、师傅。 • • 师傅招收学徒,并教授技能和公民道德,还要提供他们 衣食住,在学徒完成学徒制时还会提供给学徒一套工具。学 徒学艺前一般要向师傅支付学费,他们必须跟师傅生活在一 起,勤劳地工作,听从命令,不能结婚,不能从事不道德的 活动,没有得到师傅的请假许可必须始终都在。在完成学徒 制时,由师傅向行会提出申请,行会审查合格后就可转为工 匠称谓,但要继续以很低的薪水为师傅服务若干年,直到工 匠完成一件可称为‚杰作‛的作品而获得师傅的称谓。如果 工匠完成的杰作令其师傅和行会委员会满意,工匠就会被授 予师傅的称谓。师傅是独立的手工业者和行会成员,具有公 民权,可单独从事经营,并可以开始招收他自己的学徒和工 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