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

合集下载

浅谈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

浅谈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

浅析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摘要:《幻想曲》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生动地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展示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气氛和欢乐的舞蹈场面。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精心设计的“人工调式”为基础,打破了传统的、以“五声音阶”定弦作曲的模式。

曲中“人工调式”为横向的旋律、调性和调式的变化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纵向的和声等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古筝的语言思维和模式。

关键词:《幻想曲》苗族民歌创作特点演奏技法Abstract“Fantasia” is a Guzheng solo created with folk songs as source materials in the Mao district of Southwest China by WangJianmin.This piece of music describes a leisurly,full of lyrical and enthusiastic artistic conception.Based on his own well-designed artificial mode,the author broke the tranditional Five-tone mod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With the means of lateral synthesis of the ateificial modes, the melody , harmony and harmonic progression has been developed a lot.In this way, Guzheng’s language thinking and mode was largely broadened.Key words:“fantasia”the Miao folk songs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Technique绪论作为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艺术在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传统,犹如一条滚滚流动的河流,每一个时代的古筝艺术家都将自己的创作和贡献注入在古筝艺术的长河里”①,而每个时代的古筝代表作品往往就是这个时期生活的真实反映。

幻想曲古筝小快板

幻想曲古筝小快板

幻想曲古筝小快板曲调婆娑,琴弦轻拨。

缓慢而优雅的古筝音乐在空中飘荡,仿佛将人们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

这就是被誉为幻想曲的古筝小快板,一首让人沉醉其中的乐曲。

一、幻想曲的起源幻想曲这一音乐形式起源于欧洲古典音乐,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音乐形式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在中国,幻想曲融入了古筝的演奏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筝小快板。

二、古筝小快板的特点古筝小快板是指在古筝演奏中,以快速的速度、轻盈的音符和灵活的技巧来展现幻想曲的风格。

它与传统的古筝曲相比,更富有活力和创新。

古筝小快板通常以缠绵悱恻的旋律开头,随后迅速转入节奏明快的演奏,给人一种动感十足的感觉。

古筝小快板在演奏技巧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演奏者通常使用双手交替弹拨古筝琴弦,使得音符的变化更加灵活多样。

同时,古筝小快板强调音色的变化,通过不同的弹奏技法和力度来呈现丰富的音乐效果。

三、古筝小快板的韵味古筝小快板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命力的,旋律中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它通过琴弦的共鸣和琴音的变化来表达各种情绪,时而激昂奔放,时而婉转柔情。

每一次演奏都像是一次精神的冲击,让人陶醉其中。

古筝小快板的音乐旋律巧妙地融入了幻想曲的元素。

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欢快的、无拘无束的,仿佛带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听众可以在音乐中自由想象,感受到无边的美好和愉悦。

四、古筝小快板的演奏技巧要演奏好古筝小快板,演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表现力。

首先,他们需要熟练掌握古筝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指法、琴弦的弹奏等。

其次,对于古筝小快板的独特要求,演奏者还需要注重节奏的准确性和音乐表达的感染力。

只有将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才能演奏出悦耳动听的古筝小快板。

古筝小快板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演奏风格和丰富的音乐效果。

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慰藉。

通过古筝小快板,人们可以找到距离忙碌生活的片刻休憩,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魔力。

总结:幻想曲古筝小快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它将幻想曲的元素融入了古筝的演奏中,展现出了幽美和激情并存的特点。

浅析古筝曲《幻想曲》的情感及技巧

浅析古筝曲《幻想曲》的情感及技巧

浅析古筝曲《幻想曲》的情感及技巧作者:阴明娟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5期摘要:古筝曲《幻想曲》在创作筝曲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本文通过对《幻想曲》的创作背景、演奏技巧及情感表现三方面的分析,全面阐释了此曲较高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创作筝曲发展中的地位。

关键词:王健民幻想曲技巧情感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已经进入到了社会音乐的主流中,新的古筝作品也在不断的涌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王建民先生所创作的《幻想曲》,较之以往古筝曲的创作来说在技术技巧上有较为明显的突破。

这首古筝曲,以作曲家自己精心设计的人工调式作为基础,打破了以往古筝的以五声性音阶这种传统的递循办法。

人工调式为横向的旋律,调性和调式的变化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也拓宽了古筝的语言思维和模式。

此曲运用的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些民歌的音调,加上一些精心设计的、适当的的敲打琴弦或者拍击琴板、敲击琴盖等等一些组合,打击乐的一些组合,表现出五彩缤纷的节日场面,以及人们载歌载舞的生动场景。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古筝独奏曲《幻想曲》这首乐曲。

一、《幻想曲》的创作背景古筝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与1989年创作出古筝独奏曲《幻想曲》。

在当时我国涌现出的许多不同于传统音乐特征的新音乐语言,作曲家想要驾驭那种在语言上更新,在规则上寻求突破的“新音乐风格”实在不容易,既要独特又要合理地去构建这种音乐结构,那就更着实不易了。

新一代的作曲家,打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的定弦法则,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人工调式”。

使古筝乐曲在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还有与和声的语汇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他们将其现代的作曲技法与少数民族的音调或者是戏曲音调进行完美的融合,更加扩展了古筝曲的创作题材。

为了使乐曲的表现力有新的开拓以及对新音色的追求,作曲家们还借鉴了打击乐的演奏手法,例如拍击琴板等技法,用来表现舞蹈性的欢乐场面和节奏律动。

使古筝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展现出富有现代感的一面。

《幻想曲》是以西南苗族地区的歌舞风俗文化为素材,经过加工提炼创作而成的一首古筝独奏曲。

论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

论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

论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作者:张敬飞来源:《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第02期前言古筝独奏曲《幻想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古筝曲,该筝曲创作于1989年。

王建民先生将西方的作曲原则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方音乐素材(民歌、舞蹈、打击乐等)相结合,民族色彩浓厚,而又极具现代性。

在演奏技法上有新的突破,转调技术的运用使得音乐丰富多彩。

《幻想曲》被创作出以来,一直作为各大古筝比赛的必弹曲目、音乐机构古筝考级曲目的经典之作。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两方面,对该曲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古筝曲《幻想曲》介绍(一)王建民简介王建民,江苏无锡人,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理论家。

自幼喜欢音乐,最先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专科,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

从事创作以来,谱写出大量优秀的极具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集中在古筝和二胡两方面。

主要作品有《幻想曲》、《戏韵》、《莲花谣》等筝曲,《天山风情》、《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二胡作品。

王建民先生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际艺术教育联合会副主席。

他曾多次赴奥地利、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座,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

王建民先生还是金钟奖、文华奖等各类比赛的评委。

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作曲领域的先行者,奠基人。

(二)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背景王建民先生音乐造诣极高,创作手法高超。

曾创作出多首古筝作品,幻想曲便是他在二十世纪的代表曲目。

该曲主题明确,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收放自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音乐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作曲家们积极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他们大多打破了古筝传统的五声调式定弦,加入了极具个人魅力特点的人工调式,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

王建民先生于1989年创作的独奏曲《幻想曲》便是这一时期古筝新作品的代表曲目之一,他采用了西南地区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大胆加入了西方音乐的创作风格,表现出作曲家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王建民古筝《幻想曲》演奏分析

王建民古筝《幻想曲》演奏分析

第一章绪论1.1创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系列现代和后现代的文艺思潮和艺术创作手法被引入中国,从而掀起了中国音乐审美思维前所未有的变革,波及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创作。

一代青年作曲家的创作都表现出一种倾向,即力图融广博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思想的精华于创作中,在民族音乐与世纪西方作曲技法结个性化道。

在古筝音乐的创作领域,一些作曲家依然保持着自刘天华以来传统的创作手法一些年轻作曲家则将二胡作为其试验创作的对象,采取了各种现代的创作手法而另有一些作曲家则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采取中和的手法。

王建民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1.2作品简介王建民是我国当代著名民族器乐作曲家,由其以创作古筝曲、二胡曲为主。

《幻想曲》(1989年),是其古筝曲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该首作品是由一个主题发展而来的复三部曲以一个核心音调为基础,并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渐变原则,以加强作品的结构性成为该曲目获得成功的关键。

同时作曲家将其尊重传统又充满着现代意识的音乐思维引入筝乐创作.既考虑到了筝乐演奏的实用性,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求得平衡,在探索性与可听性之间寻求一种折衷,从而以其独特的创作观念反映了当代中国作曲家的审美追求。

这首乐曲以“幻想”标题,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间。

例如“如歌的慢板”段,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静谧的清晨,山寨中飘来少女的歌声,它是那么的悠扬柔美、富有韵味,使人禁不住驻足聆听;伴随着歌声的仿佛是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铜锣声,它低沉而富有律动的音响,衬托了优美动听的旋律。

此处右手的摇指宜采用距岳山稍远的位置,发出较柔和的音色,似有朦胧感;左手不宜用假甲触弦,建议用手指直接触弦弹出浑厚的、近似铜锣的音响效果,与右手飘逸的旋律形成对比。

这一段中接下去的几个部分在音乐进行上是递进式的。

歌声由远及近,由柔和转为明朗,力度变化由弱渐强,左手的伴奏音型由简单变得繁复,情绪由平静逐渐高涨。

论筝乐《幻想曲》创作技法中的民族元素

论筝乐《幻想曲》创作技法中的民族元素

论筝乐《幻想曲》创作技法中的民族元素古筝曲《幻想曲》是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在1989年创作的,它是一首具有云贵地区音乐风格的古筝独奏曲,也是王建民先生一系列筝乐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作曲方面,该作品不再局限于古筝乐曲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而是选用了云南地区极有特色的民歌音调与节奏作为素材。

在演奏方面,这首作品更是加入了一些拍打琴弦、敲击琴板的技法,使得作品节奏灵动有感染力,同时这些全新的演奏技法也极大地拓展了现代筝乐的艺术空间。

王建民先生在创作中,既保留了一些传统筝乐的音乐元素,在作曲与演奏技法上也有大胆创新。

正是因为作曲家秉承着“推陈出新”的创作理念,才使得该作品与众多优秀作品一起打开了现代筝乐的大门。

一、苗族民歌元素在《幻想曲》中的运用苗族民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音乐发展上较为重要的分支,《幻想曲》以苗族民歌音乐“飞歌”为题材进行创作。

该作品既以苗歌音调为素材,又将这些整体乐思加以整合,发展了苗歌音乐元素,拓宽了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

坚持原素材,发展新素材,这正是《幻想曲》创作的思维模式。

(一)调式音阶苗族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极为重要的分支,而“徵羽宫商角”是苗族民歌流传最为广泛的五声音阶调式,这种调式音阶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正是运用了苗族民歌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进行创新與拓展,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变音偏音,形成了既带有民族风情又不失现代筝乐风格的特色弦序。

(二)声部织体。

在《幻想曲》中,苗族男女在对唱中形成了多声部织体的音乐结构。

例如《幻想曲》如歌的慢板这一部分中的第9小节至第12小节,就是多声部织体的体现。

这种恰到好处的卡农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一唱一和的呼应,在左右手灵巧配合下,赋予作品灵动的生命力与可唱性。

(三)曲式结构。

筝曲《幻想曲》是一首以中部为插部且带有尾声的三部曲式作品。

整首作品由散板、如歌的慢板、活泼的快板、激扬的广板四个部分构成。

作品的第一部分散板即引子,由两个乐句构成,简单松散但不拖沓。

古筝幻想曲介绍

古筝幻想曲介绍

古筝幻想曲介绍
古筝幻想曲是一种以古筝为主要演奏乐器的音乐作品,其特点是曲调悠扬、音色清亮、节奏独特,常常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幻想般的感觉。

古筝幻想曲通常由数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演奏过程中,古筝演奏者使用指弹和琴鼓等技巧,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变。

音乐的节奏起伏、速度变化和音符的运用都能让人感到强烈的情绪和情感流动。

古筝幻想曲的创作灵感来源广泛,可以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山水风景、民族音乐等等。

在演出时,演奏者常常通过自由即兴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表演技巧。

古筝幻想曲已经成为中国音乐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深受爱好者的喜爱和欣赏。

它不仅能够传达出音乐的美感,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古筝这种传统乐器的神秘和魅力。

浅析古筝曲《抒情幻想曲》

浅析古筝曲《抒情幻想曲》

浅析古筝曲《抒情幻想曲》作者:邓雅迪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20期摘要:筝曲《抒情幻想曲》是一首流传较广的古筝独奏作品,乐曲以丰富的即兴成分构思而成,以现代作曲手法创作而又不失传统音乐的风格,在抒情与幻想中给予作品很多的表现空间。

此文从《抒情幻想曲》的特征、演奏技巧、情感表现等内容出发,意在分析这首作品的创作及演奏上的特点。

笔者希望通过对《抒情幻想曲》的赏析,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首曲子的曼妙之处,同时也能帮助各大演奏者深入而细致地了解这首曲子的情感表现以及演奏技法。

关键词:特征;情感表现;演奏技法;《抒情幻想曲》作曲家徐晓林女士的古筝音乐作品是中国现代筝乐艺术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和演奏价值在中国古筝音乐创作领域都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筝曲的表达形式以及演奏技巧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不仅要求演奏者弹奏的筝曲具备浓浓的人文情怀,还要求筝曲富有变幻莫测的演奏技巧。

也正是因为这个要求,徐晓林老师的筝曲颇受演奏者青睐。

一、《抒情幻想曲》特征分析(一)曲式特征《抒情幻想曲》的结构借鉴了唐代大曲的曲式风格,《抒情幻想曲》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引子过后的第一部分用自由演奏以及轮指的演奏形式表达了主题;第二部分则是采取快慢结合的方式丰富了主题思想;第三部分则是用“快速、激昂的快板”深化了主题。

作者通过三个部分将筝曲分为三个层次,即主题的表达、思想情感的表达、主题深化。

引子采取自由节拍的方式营造了一种独具浪漫以及空灵的意境。

虽速度缓慢、旋律较少,但旋律却十分紧凑,且跳音的连接性强,为后面主题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曲子采用柔板的形式重复乐段,每一次重复情感的表达都是层层递进的,情绪的变化也更为激烈。

整个柔板在情感、织体上变化的地新增和推进,使整首乐曲更加富有律动感、更加生动,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也从朦胧中一点点显现出来,最后达到极致的迸发直达心底。

中板采取轮指的演奏方式,将轮指旋律与六连音相融合,与柔板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并赋予了曲子浪漫、唯美、柔和的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摘要:《幻想曲》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生动地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展示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气氛和欢乐的舞蹈场面。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精心设计的“人工调式”为基础,打破了传统的、以“五声音阶”定弦作曲的模式。

曲中“人工调式”为横向的旋律、调性和调式的变化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纵向的和声等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古筝的语言思维和模式。

关键词:《幻想曲》苗族民歌创作特点演奏技法Abstract“Fantasia” is a Guzheng solo created with folk songs as source materials in the Mao district of Southwest China by WangJianmin.This piece of music describes a leisurly,full of lyrical and enthusiastic artistic conception.Based on his own well-designed artificial mode,the author broke the tranditional Five-tone mod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With the means of lateral synthesis of the ateificial modes, the melody , harmony and harmonic progression has been developed a lot.In this way, Guzheng’s language thinking and mode was largely broadened.Key words:“fantasia”the Miao folk songs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Technique绪论作为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艺术在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传统,犹如一条滚滚流动的河流,每一个时代的古筝艺术家都将自己的创作和贡献注入在古筝艺术的长河里”①,而每个时代的古筝代表作品往往就是这个时期生活的真实反映。

这些古筝作品不仅较广泛地表现了当代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时代精神,而且也不断地丰富着古筝的演奏技法,进而推动古筝艺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上世纪70年代,王昌元、项斯华、燕、上娥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古筝专业演奏家,借鉴钢琴、扬琴、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手法,造就了琶音、分解和弦以及大力度的扫摇、短摇、点奏、等高难度技巧,并运用西方的作曲技巧创作了《战台风》、《草原英雄小姐妹》、《雪山春晓》等一批优秀的古筝新作,使古筝这一古老典雅的乐器表现出气势磅礴、坚定有力的艺术气质,既丰富了古筝的音乐性格和表现力,也将其演奏技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无论是“文革”期间那些借景抒发革命情怀或取材于历史事件的筝曲,还是“文革”前后借筝韵表达在情感的作品,其弦序多为D调、G调或C调的五声音阶排列,作品结构单一,大多为三段体、二段体或特定风格流派的板式变化,其创作方式沿用的是由古筝演奏者自己创编或演奏者与作曲家合作的惯例。

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不可避免地碰撞、交流和融汇,音乐发展的趋势愈发多元化,古筝艺术在这个潮流中实现了更为广阔的借鉴。

一些既尊重传统文化同时又充满着现代音乐思维的专业作曲家们,开始学习、了解古筝的表现技法或独自涉入筝乐的创作领域或在合作中占据创作的主导地位。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法则,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弦序排列(又称为“人工调式”),使古筝曲在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与和声语汇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他们将现代作曲技法与少数民族音调或戏曲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扩大了古筝创作的表现题材,而且为了拓展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和追求新音色。

作曲家们还借鉴了打击乐的演奏手法,把古筝的各个部位当成拍击的对象,如用手掌来拍击琴弦或琴板、握拳叩击琴盖等,以突出表现带舞蹈性的节奏律动和换了场面,使音乐获得了戏剧性的发展,让古筝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表现出了极富现代意识的一面。

同时,为了表现创新筝曲中更为绚丽丰富的音乐情感,传统的八度对称弹奏手法被突破,快速指序、多指摇等演奏手法应运而生。

作曲家王建民于1989年创作的古筝独奏曲《幻想曲》就是这一时期具有重大突破和创新意识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获由文化部举办的1995年“杯”青少年古筝演奏大赛优秀作品奖。

一、关于《幻想曲》《幻想曲》是作者王建民先生以西南苗族地区民歌为素材而创作的一首古筝独奏曲。

作者在充分挖掘苗族民族歌来源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现代的创作手法来构思作品。

其中人工调式、拍弦、敲击琴板等手法都是苗族民歌音乐行为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这种现代创作思维在古筝奏中的运用,也极加强了古筝这种古老乐器在演奏过程中的表现力。

作曲家在《幻想曲》中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创作功底、筝乐的才华和对古筝表现力的大单探索,更使得古筝演奏者的表演才情得以尽情发挥。

因此,这首作品的问世,在古筝艺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直是历届各类民族器乐大赛古筝演奏的规定曲目。

《幻想曲》以云贵高原地区的民歌为素材,体现出苗族飞歌的自由且随性的音乐风格。

它的人工调式定弦采取非五声调式的八度循环,其定弦包含了许多按原古筝定弦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调式调性。

乐曲的开始由一段散板的引子将飞歌的骨干音调以自豪与演奏的形式引出,这段旋律表现了虚幻而空灵的音乐意境,与乐曲标题的涵义相吻合,十分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有的色彩。

乐曲的主题是在引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段优美如歌的旋律,骨干音是将飞歌的音调以现代的作曲技法进行处理的,听众在欣赏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民族素材的风格,又能让主题旋律有新色彩的出现,使整个乐曲不落俗套。

二、《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及音乐元素的运用1.音阶与调式苗族音阶是从中国五声音阶体系中派生发展而来的,由于民族居住分散、封闭,所以其音乐文化也极具区域特征。

••••5 612♭3 ヰ3 是苗族音阶中含有偏音与变音的六声调式音阶,2 3 5♭6ヰ6♭7ヰ7 是苗族音阶中的七声调式音阶,也就是在这两种调式音阶的基础上,作曲家经过整合,创作出了既有新音乐特点又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幻想曲》特色音阶:1 #2 ♭3 ヰ3 5 ♭6《幻想曲》中“#2”、“♭6”两个变化音在乐曲中频繁出现,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旋律音调,使乐曲音阶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色彩。

作者在“♭3”音的使用中,使乐曲的变化发展有了大的动力,更加凸显了苗族音乐的风格。

以下谱例中的曲调就集中体现了变化音所构成的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特点:与此同时,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2”、“♭3”可以在同一根弦上演奏的特点,在作曲中灵活进行临时变音和转调,克服了古筝在传统演奏中只有通过左手按弦才能得到变化音的弱点。

除了变化音的运用以外,乐曲还多次出现转调。

传统的筝曲在转调时需要靠移动琴码来完成,而《幻想曲》则不然。

作曲家采用了多调性连环叠置的方法,在乐曲定弦时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

乐曲的三次转调中,作曲家巧妙地利用了定弦时预置的变化音使演奏者在在演奏过程中可以自然地转到另一个调上。

与此同时,每次转调后所带来的音程变化,又促使新的音乐形象的出现,所以每次转调后,都会出现全新的调性色彩。

2.曲调曲式“核心音调”是苗族民歌中的发展基础,通常作为第一乐句的主要乐节。

其通过前后乐句的呼应,利用声势的起落产生音区、力度的对比。

曲中快板段的这种特点比较突出,以下一、二小节就为此曲的“核心音调”:该音调在两个乐句中频繁出现,构成了此段的主题。

该主题经过乐曲的多次转调和复杂变化发展后再次出现,强调和体现了其作为“核心”的地位。

在《幻想曲》的曲调中,“#2”、“♭3”这两个变化音与前后音级所形成的小二度、增二度、减四度、增五度等个性音程以及主音的大小三度变化带来的调性上的对比,是构成乐曲旋律特点的主要因素。

在传统筝曲中,不协和音程是极少出现的,而作曲家则大胆地运用由变化音所构成的不协和音程,营造出了乐曲独特的音响效果,也使不协和音程的大量运用成为本曲不同于其他传统曲目的鲜明特点。

由于本曲的创作是以苗族地区飞歌为音乐素材的,所以极具苗族音乐特色。

下面是黔东南地区广为流传的飞歌:从上面的曲例可以看出,《幻想曲》与其音乐构成极其相似,音乐动机也大致相同。

作曲家通过对苗族音乐特点的潜心研究和自己对音乐独到的见解,精心设计出了不完全与原素材相同而又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音调。

3.曲式结构《幻想曲》是由散板、如歌的慢板、活泼的快板、激动的广板四个部分组成的。

每个部分都大量运用了重复、变化重复、发展、再次重复的手法。

这种曲式结构特征也非常符合苗族音乐重复、变化发展的音乐特征。

它是作者在一个核心音调——即苗族飞歌的基础上,将此主题通过速度、力度及节奏上的变化发展,创作的一个复三部曲式。

下面为《幻想曲》的曲式图:作品可以分为引子、慢板、快板、急板、尾声5个部分,实际上各部分之间的速度加快是渐进的。

①引子(散板)为朦胧梦幻的音调组合,将人带入我国西南云贵高原神秘威严的崇山峻岭中。

②呈示部(慢板)即整板的第1-38小节,由3个段落构成:第一段是前8小节,分为两个乐句。

迟滞的伴奏音型,像是清晨半明半暗光线下静谧的大山。

9-16小节是第二段,音乐开始活跃起来,好像是太阳逐渐升高,山中的人们开始活动。

17-36小节是第一段主题的再现,但在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发展从25小节开始。

到37和38小节,是慢板部分的补充终止,同时又是向快板部分进行的准备。

③中部(快板部分)即39-202小节,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渲染热烈的气氛,例如节拍、节奏、旋律、音区、打击乐音响的模仿等。

这里节拍从4/4转为2/4,舞蹈性的节奏出现,并且节奏越来越密集。

48-57小节是一段欢快的旋律,是慢板主题的变化。

这一段旋律在66小节处又在高八度音区出现,同时节奏更加花哨跳跃。

92小节处出现的切分节奏,给音响带来了进一步的高涨情绪。

敲击琴板模仿的打击乐音响,将音乐逐渐推向高潮。

150小节3/4节拍的出现,以及与拍击琴板音响的组合,使音乐更加热烈。

④再现部(急板部分)即203-264小节,速度更加急促,节奏以16分音符为主。

在219小节处,又一次变化再现了慢板主题,曲调热情奔放。

在243小节处又出现了这个曲调的再一次变形。

253小节,慢板主题的变化再现,使音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261小节,从第二个音符开始,是这个一段落的补充终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