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宁化
宁化客家文化

宁化红色历史文化 content
宁 化 革 命 纪 念 馆 宁 化 红 军 医 院 旧 址
客家人结婚历来有闹洞房的习俗, 又称搞新娘。婚礼闹房连续三天, 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 可参加。而客家闹房,还受一种 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
宁化红色历史文化 content
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 石壁是 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毛 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 革命实践活动
2008年宁化石壁客家祭 祖习俗入选福建省第三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宁化石壁客家祭 祖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宁化客家祖地 content
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1995年落 成后,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 将每年公历10月定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 一届。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 的“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宁 化cont生活中,但凡有宴席必有此 道菜。酿豆腐是中原传统饮食习 惯与迁徙地特殊产生生活方式相 结合的典范食品。
“汀州八大干”之一的宁化老鼠干 是用捕获的山、田鼠,剥去皮毛, 置糠入铁锅,将鼠架其上加盖薰成 干。有滋补功能,以猪肉、冬笋、 大蒜炸炒田鼠干,香酥适口,为下 酒名菜
宁化 客 家 婚 嫁 content
开伞出门是由新娘的亲兄弟
开伞,无亲兄弟的由其他亲属代替。 开伞者站在大门口左边,打开伞后, 由陪娘拉上新娘从伞底下穿过。走到 轿门前新娘有点假意不愿进去,还流 泪哭唱,甚至用脚踢轿门,陪娘就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者回去早生贵 子的吉利话劝她上轿。
三明客家民歌艺术特点

三明客家民歌艺术特点客家音乐文化是我国中原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汇、融合和流变的结晶,具有南方山乡特色。
三明客家音乐文化是三明客家先民在艰难的迁徙历史中,与途径地、定居地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音乐文化。
三明客家主要以宁化、清流、明溪纯客家县为主,包括建宁、泰宁、将乐、沙县、永安市以及大田、尤溪大部。
三明客家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五彩斑斓,极富特色。
从体裁上看,大致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戏曲音乐、仪式音乐(含宗教音乐)等几个方面,本文以三明客家民歌为例,论述三明客家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特点。
一、三明客家民歌的艺术渊源客家民歌源于我国中原古代民歌,它是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民歌古已有之,我国《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是汇集了流行在北方地区(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以及山东、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的民歌。
1(P7)这些地区,正是客家先民在两晋时期南下前所生活过的中原大地,故客家民歌受《诗经》十五国风的影响是深刻和无疑的。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我们从《诗经国风》中的民歌来看,其特点是:歌词内容朴素、言简意赅,极富诗意,常常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读起来很有韵味,结构多为四言诗体。
当今的三明客家民歌也有类似的特点,如三明客家民歌《四句民歌》:日头一出晒栏杆,晒得老妹心不宽,三天不见情哥面,好比刀子割心肝。
以相恋中的青年男女口吻盟誓,触景生情、以物引情,但是三明客家情歌的内容更加通俗,充分体现了三明客家民歌的艺术特色。
楚辞本是我国南方民歌,楚地即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这些地方,正是客家先民大举南迁时,所经之地,因此,受当地民歌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且看今天的三明客家民歌,在风格、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有近似之处,特别是对衬词的运用,在楚辞中,频繁地运用“兮”字等语气助词。
浅谈客家文化和客家传统建筑

浅谈客家文化和客家传统建筑客家的由来源自一个很古老的并被客家人认可的传说,略有史料记载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正是这一种善于学习及尊重当地文化的特性让客家人很快地就能融入当地居民,并用本家族累积的经验去发展农业,牧业,和建造适合客家,适合当时情况的特殊建筑种类-"客家建筑"。
一、客家人的由来说到客家人,人们马上会问:何谓"客家"?"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
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
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
客家人以此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三明市,地级市,隶属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地处北纬25°30′~27°07′、东经116°22′~118°39′之间,全市面积22965平方千米。
东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邻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龙岩市。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明客家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议〓婚?;按客家习俗,过去女子不能在娘家过二十岁;订〓婚?;俗称“定亲”;脑”;迎〓娶?;迎亲之日,女方叫“行嫁”、也有叫“接亲”,“送花;明溪有《梳妆歌》很形象:梳两鬓,黑似墨,调和胭脂;上(米斗中点燃一盏七星油灯,斗上置一块米筛),左;沙县旧时城关是凌晨接亲,男方四抬。
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南朝梁有《横吹曲辞.折杨柳枝歌四首》,其中一首说的就是嫁女:“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波不嫁女,哪得孙儿抱?”三明民间亦有歌谣曰:“五个指头四个叉,老婆未娶不成家。
行得前头没后里,锅前灶尾靠自家。
”两首歌谣皆道出了男男女女对娶媳妇、嫁丈夫由衷的企盼之心理。
还有三明民谣:“抬起花轿乐呵呵,吹吹打打过山坡。
叫声新娘你莫哭,听我给你唱支歌。
新娘虽哭心里乐,盼着新郎拜花烛。
花轿花轿快快抬,早揭头巾见阿哥。
”更把新娘在花轿假悲真喜,急于拜堂成亲的心境刻划得维妙维肖。
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胞、传宗接代的重要起点,人们历来极为看重它,因此,总是想方设法把婚嫁形式搞得隆重热烈,用各种形式求福求吉利,过程之复杂,礼节之繁多简直难以胜述。
三明历史上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互相融合形成别具风情的客家文化,又因为地处福建中心腹地,各县分别又受沿海文化、闽北文化的渗透,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甚至“家隔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所以,这一带男婚女嫁的习俗多姿多彩,别有一番风味。
客家文化:专题一客家渊源

• 客家方言 • 综述 •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粤 东叫客话、客家话、广东话(正因为客家话在粤 东也叫广东话,所以四川才称土广东话);四川 叫土广东话,却鲜见‘土广东人’的说法,客家 人直接被叫做‘广东人’。闽、赣迁川的,同样 以‘广东人’自称。在粤桂交区叫涯话、麻介话、 新民话。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 福建省汀州府)。通称客家话,这是自称和他称 的合一。
• •
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清代中叶以 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 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 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 主要依据是什么? ⑴客方言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 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南迁的移民保留 了部分中原故乡的乡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则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并 不见得现在的北方语言已经完全不存在古汉语因素。闽语诸支系,存在一部 分较为明显的江南古腔调(古吴语)和三国两晋中原语表达法;粤语方言, 存在一部分较为明显的秦汉交广古腔调和宋元中原语表达法;客家方言的发 音,继承了较多隋唐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粤语对南北语都有继承,因此与 闽语、客家都有相近之处。 ⑵相当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 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 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 ⑶共同的 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十 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 客家源流 • 综述 • 客家城市——河源 •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2种: (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 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 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 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 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 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宁化的文化作文

宁化的文化作文说起宁化,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
但对于我这个对它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来说,宁化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宁化是一个位于福建西部的小县城,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宁静与韵味。
在宁化的街头巷尾,你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那是一种让人放松、让人陶醉的氛围。
先来说说宁化的美食文化吧。
宁化的烧卖那可真是一绝!记得有一次,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就为了去品尝那心心念念的烧卖。
刚走到店门口,就被那阵阵香气勾得馋虫大动。
走进店里,只见老板熟练地包着烧卖,那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烧卖的皮儿薄得几乎透明,隐约能看到里面饱满的馅料。
一口咬下去,软糯的糯米混合着鲜美的肉汁在嘴里散开,那滋味,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我一个接一个地往嘴里塞,根本停不下来,直到肚子撑得滚圆,才心满意足地放下筷子。
除了烧卖,宁化的老鼠干也是名声在外。
别被这名字吓到啦,其实它可美味着呢!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特意做了一道老鼠干招待。
我一开始还有些抗拒,可看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忍不住也尝了一口。
嘿,你还别说,那独特的香味和嚼劲,瞬间让我改变了看法。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排斥这道特别的美食了。
宁化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
每年的元宵节,县里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大街小巷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兔子灯、荷花灯,也有创意十足的飞机灯、火箭灯。
孩子们手提花灯,欢快地奔跑着,笑声回荡在整个县城。
大人们则三五成群,一边欣赏花灯,一边聊着家长里短。
我和小伙伴们也穿梭在人群中,眼睛都不够看了。
我们还会比赛谁的花灯更漂亮,谁猜灯谜猜得多,那欢快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还有宁化的客家祖地,那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有一回,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客家祖地。
一走进那里,就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古老的建筑、精美的雕刻,无不展现着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导游给我们讲述着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听得我们入了神。
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拼搏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福建宁化夏坊“游傩”研究——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作者: 张桃[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74-7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夏坊;游傩;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宁化夏坊"游傩"是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存,是珍贵的原生态文化,也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夏坊"游傩"无论傩神、面具、法器、道具、仪式还是禳神,处处显示出它的古朴神奇,其文化内涵的魅力体现在傩神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傩祭与庙会相结合,原始宗教与民俗节庆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
作为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夏坊"游傩"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客家文化

客家历史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里是一块四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夷山与九连山脉,南面是南岭,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武夷山相连结,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开,形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有种姓,互不统属”。
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该地区,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了历史上曾经名藻一时的“山越”民,所以,从总的方面看,这里早已是一块人烟稀少的地方。
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
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所以,组成该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方移民。
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为过。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
同时,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
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于宁化县北部的安远乡境内,西与江西省 交界,总面积为4733.3公顷。有珍稀濒危野生 动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华 南虎、金钱豹、云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等 5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香果树、种萼木、 南方红豆杉等3种,药用植物有短萼黄连、绞 股兰、八角莲、金钱兰等,观赏植物有钟花樱、 野含笑、春兰、寒兰等;香料及其它植物有中 华猕猴桃、山苍子、灵芝、茶薪菇、红菇、木 耳等。
客家酒酿为宁化特产。自古至今,宁化客家人盛情好客, 远近闻名,客来必以家酿酒浪相待。饮酒必到尽兴,欢乐而 散客家娘酒是客家原住民用糯米酿造的一种酒,属于黄酒。 客家米酒主要原料是糯米,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 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剂,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可以直接饮用, 也可与鸡等一起煲。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补血生血以及 润肺之功效。
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后,毛 泽东率部途经宁化时,曾写下光辉的词章 《如梦令·元旦》。
——
风山直今路宁
展下指日隘化
毛 泽 东
《 如 梦 令
红 旗 如 画 。
山 下 ,
武 夷 山 下 。
向 何 方
旦
》
➢ 2008年宁化石壁客 家祭祖习俗入选福建 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
➢ 2011年宁化石壁客 家祭祖习俗入选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1995年落成后,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 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公历10月定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 届。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的“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 心”。
“汀州八大干”之一,宁化老鼠干是用捕获的山、田鼠,剥去皮毛,置 糠入铁锅,将鼠架其上加盖薰成干。有滋补功能,以猪肉、冬笋、大蒜炸炒 田鼠干,香酥适口,为下酒名菜 。
鱼生又名生鱼片,宁化传 统名菜。限3-4斤重的活草 鱼一尾,去鳞、皮、内脏, 再剔去排刺,然后横切成薄 片,洒上麻油,再蘸酱油、 芥辣即可食用,鱼生鲜脆爽。
位于福建省西部,当初取名为“宁化”,含有“宁靖归化”之意,地处闽江、 赣江、汀江“三江”源头。至今已有1280年历史。2011年底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 国分部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宁化—石壁是中央苏区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 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 践活动
烧卖是宁化客家传统小吃。把芋子煮烂,剥 皮,捣成糊状,掺入地瓜粉反复揉搓,切成小圆 团,捍成圆形的皮,再用葱、香菇、瘦肉丁、萝 卜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20分钟, 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趁热食用,有嫩、 香、鲜的美味。
宁化客家擂茶是一种饮料。将 茶叶(淮山茶叶或大茶叶)、青草 药、茶油、放入擂钵,擂烂,再倒 入煮熟的绿豆(或赤豆)、猪小肠、 花生、炒米、粉皮、粉干混合而成 后,即可食用。擂茶味道鲜美,既 可解渴,又可充饥,且有祛风除湿、 清热解毒之功效福建省第二批非遗 保护名录:客家擂茶制作工艺” 。
宁化客家人但凡婚嫁、寿宴等都热 衷于大办筵席请客,小则十几桌大则 几十上百桌,形成了独特 酒文化现象。 宁化客家人办酒席,喜欢大鱼大肉, 以吃饱为上。在农村要大块红烧肉配 饭。城区一般习惯“八大碗”即:鸡、 面、燕、肉,后续四道时鲜菜,最后 甜汤散席。
洞群由天鹅洞、神风洞地下河、大慈岩、 客家风情园、水晶洞、山涧一线天 等近百 个风貌各异的溶洞组成,洞内景观幽奥、 千奇百怪、流光溢彩、水天一色、变幻莫 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