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隐性课程

合集下载

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隐性课程——试论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隐性课程——试论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中的 “ 育 课 程 ”主 要 是 指 任课 教 师 在 文 化 课 教 学 中借 德 。
助教 材 蕴含 的德 育 因素 进行 的思 想 品德 教 育 。按 照较 为
隐 性 课 程 发 挥 德 育 功 能 具 有 深 刻 的 理 论 基 础 。 从 心 理 学 来 看 , 类 的 归属 动 机 、 暗示 性 、 意 识 等 心 理 特 人 受 无 征 为 隐 性 德 育 课 程 提 供 了 根 据 。 学 校 生 活 中 , 生 在 归 在 学
式 的因 素之 一 。受 教 育程 度 高 的父 母 倾 向于 给予 孩 子 更 多 的尊重 、 解 。 教育 程 度低 的父母 就越 容 易对 子 女采 理 受 取 过 渡 保 护 、 涉 、 罚 、 厉 或 是 偏 爱 等 消极 的 教 养方 干 惩 严 式 。不健 康 的教 养 方式 很 容 易使 子 女 产 生异 常 心 理 。
类 “ 育 课 程 ” 常 因 其 是 分 散 的 、 形 的 、 蔽 的 而 被 忽 德 经 无 隐
性课 程 作 为一 条 重要 的德 育途 径 . 正规 课 程 相 比 , 自 与 有
身 独 特 的 优 势 。隐 性 课 程 德 育 功 能 主 要育课 程 ” 常 常会 变 成各 种 条件 反 射 上 德 也
式 的 、 纯 机 械 的 道德 行 为训 练 的 活 动 : 一 类 “ 规 德 单 第 正 育 课 程 ” 往也 只是 教 给学 生 “ 关 思 想 品 德 的知 识 ”德 往 有 , 育 效 果还 不 尽 如人 意 。 育 过程 是 一个 十 分 复杂 的过程 , 德

方 面 学 校 通 过正 规 课 程 对 学 生 进 行 思 想 品德 教 育 。 使
用 情 境 陶冶 、 论 监督 、 境 暗 示 、 为模 仿 、 际交 往 、 舆 环 行 人

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隐性课程

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隐性课程

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隐性课程作者:王文芳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5期摘要: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

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一是由政治课教师实施的各种名称的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二是由任课教师在各门文化课教学中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少先队、团组织实施的各项德育工作。

若将这三种途径置于课程这一名称之下加以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这是学校“正规”德育课程,如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哲学常识、公民等课程;二是“活动性”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如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队活动及其它校内外德育活动,组织的各种场合进行的道德谈话;三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在文化课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

按照较为宽松的现代课程观标准,我们可以把以上三类课程称为显性德育课程。

这一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欠缺之处。

例如,上述第三类“德育课程”经常因其是分散的、无形的、隐蔽的而被忽视;上述第二类“德育课程”也常常会变成各种条件反射式的、单纯机械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第一类“正规德育课程”往往也只是教给学生“有关思想品德的知识”,德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德育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学校通过正规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但是,如果德育过程处于静态,只让学生坐听教师的道德说教,不仅无法使学生感兴趣,而且必将导致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枯竭、产生逆反心理等现象,不易被学生接受,影响德育效果。

浅析加强高校隐性课程德育的对策

浅析加强高校隐性课程德育的对策
YOUNG 青年与社 会
科教论坛
浅析加强高校隐性课程德育的对策
肖谭 璐
( 华 中师 范 大学 马 克思 主 义学 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摘 要 :隐性课程德 育是一种与显性课程德 育相 区别而存在的教育方 法。 从课 堂微观 范畴看是指在各科课堂教学过程 中运用相 对隐蔽的形式,并利用相关德育资源, 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某种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教育方法。它作为 高校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大部分。但课 堂教学对于高校德育仍然是最主要的环节。 如果忽略了这一主 要环节, 去进行课外活动, 便是舍本运末。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隐性德育, 主要从课堂教学的内容、主体及过程、 教师队伍建设、
了这一主要环节 ,去进行课外活动 ,便是 舍本逐末 。这里着 重从加强课堂教学 中隐性德育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 。 ( 一 )充分挖掘和利 用各 类专业课 中的隐性德 育资源
和吸引力是 德育必须突破的一个难题 。而原有的单一显性 的
德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德育 的实际需要 ,积极探索德育 的新路 径—— 隐性 德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 : “ 教育 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 , 就越能被教育对象所 接受, 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内心的要求。”积极研究和 开展高校隐性德育能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激励其 道德情感、培养其道德意志、调控其道德行为。而高校隐性 课 程德育的存在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二种 : 一是学校校 园的宏 观范畴即 “ 学校通过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有意识和无意 识地传达给学生的 、影响学生思想道德 素质德课程” ;二是 课堂微观范畴即 “ 隐含在显性课程 内的德育课程 ”。本文 主 要从后一种角度来探讨隐性课程德育。 高校隐性课程德 育的 内涵界定 就隐性课程 的内涵而言 , 目前学术界还 没有一个统一 的 界定 。 如有的学者认为隐性课程是指 “ 那些 在课 程指导 和学 校政策 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 ,即使如此 , 它仍 然是学校经验 中经常有效 的部分 ,潜在课程也许被认 为是 不 公开 的、非预期 的、隐含 的或未被认识的 ; ‘ 潜在 ’的意 图 和程度随着作者关于这种现象的观念而变化”《 教育大辞典》 第一卷 “ 课 程和各科教学”分册对 “ 潜在课程 ”的注释 为 , 潜在课程不在课 程规划 ( 教学计划 )中反映 ,不是通过正式 的课程和教学来实施 ,而是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的物 质 情境 、 文化情境和人 际情境 , 如校貌 、校舍建筑 、 实验设 备 ; 校园文化、教室布置、 各种仪式;校风、校容、 校纪、校规、 校训 、班风 、学风 、师生关系 以及同学关系等 ,对学生 身心 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从 而促进或者干扰教育 目标实现 。 德育是社会 或社 会群体按照一定的思想 观念 、价值 观点、道 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 的、有 目的影响 ,以培养 其具 有国家 、 社会所期 望的政治思想品德 。 统综合上述各种观点 , 我们可 以 对 节三 个方面提 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 ;隐性课程德 育 ;对 策 ’

隐性德育课程对中小学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研究

隐性德育课程对中小学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研究

隐性德育课程对中小学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研究隐性德育课程对中小学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教育不仅仅是指纯粹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和塑造。

因此,许多学校开始引入德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

而其中,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式,其对于中小学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

一、隐性德育课程的概念和特点隐性德育课程指的是不是专门开设的德育课程,而是贯穿于各类课程的德育教育内容。

它不同于传统的德育课程,不是通过特定的教学方式,而是深入到学科教学中。

例如,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从而贯穿整个课程的教育目的就非常明显。

隐性德育课程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贯穿学科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并不是专门开设的德育课程,而是对于各种学科课程的一个补充。

它会贯穿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随时强调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2. 效果显著:隐性德育课程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品德教育的内容。

3. 标准化要求高:在隐性德育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坚持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不能随意漏洞。

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到每一个小的细节和问题,并及时纠正,才能让隐性德育课程的效果更好。

二、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隐性德育课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并在日常行为中体现积极向上的品质。

这对于中小学生的性格塑造和品德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提高学生的情商:隐性德育课程同样能够涵盖课程中的情境教育,让学生在不断的情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其情感智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隐性德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参与的程度,将教育和游戏有机地相融合,使学生在其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加深了他们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4.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隐性德育课程也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校的文明评优。

重视隐性课程 提高德育实效——论亚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重视隐性课程 提高德育实效——论亚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2 同 辈群 体 亚 文 化 .
所 谓 同辈 群 体 亚 文 化 , 指 同 辈 群 体 中 共 有 的 是
价值观念 、 为方式 等 。青少 年群 体是 同辈群体 的 行 组成部分 , 青少年亚文化 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 。 由于青少年群体年 龄相近 、 志趣 相投 、 系融 、 关 地
教研视 点
德 育 隐 性 课 程 与 亚 文 化 的 基 本 内涵 美 国 教 育 社会 学 家 杰克 逊 在 其 专 著 《 级 生 活 》 班 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 的概念 。他认为 ,隐性课程乃 “ 是一 种真正的道德 教育课 程 , 是一种 比其他 的任何 正式课 程更有影 响的课程 ” 。笔者认 为 , 隐性德育课 程 是 相 对 于显 性 德 育 课 程 而 广 泛 存 在 于 课 内外 、 校 内外 , 藏 的 、 隐 的 , 教 育 的 物 质环 境 、 神 氛 围 潜 内 以 精 等方 式 存 在 的 , 明 显 陈 述 的课 程 , 通 过 学 生 无 意 未 是 识 、 特 定 的 心 理 反 应 起 作 用 的德 育影 响 因 素 。 非 亚 文 化 作 为 隐性 德 育 课 程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与主 文 化 相 对 而 言 的 。主 文 化 指 的 是 整 个 社 会 成 员 共 同具有 的文化 , 而亚文 化则是指 由特定 社会 群体 发 明、 信奉 和推行 的一种特有 的文化价值体 系、 思维 模式和生活方式 。群体和群体内成员共同认同的特 有 的文 化 意 识 , 构 成 亚 文化 不 可 缺 少 的基 本 条 件 , 是 以相 同的年龄 、 身份 、 阶层 、 职业甚 至是兴 趣 、 爱好 、 信仰为标 志 性特 征 , 以构 成 形形 色 色 的亚 文 化 可 群体 。 二 、 思想 政 治 教 育相 关 的亚 文化 形 态 与

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

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

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摘要:隐性德育课程能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德性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它具有潜在性与间接性;广泛性与开放性;隐蔽性与渗透性;非预期性与二重性;体悟性与深刻性的特点。

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行为上的规范功能。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关键词:高校;德育;隐性课程一、对隐性课程的认识(一)隐性课程的含义自1968年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他的《课堂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以后,课程领域里先后出现了“自发课程”“隐含课程”“无形课程”“非正规课程”等概念,国际上掀起了一场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热潮。

随着对德育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隐性课程”的概念,按照权威性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见解,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根据隐性课程的定义,我们认为:1.在概念的归属上,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它的归属概念应该是学校文化。

[1](74)首先,因为“课程”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作为教育的“衍生物”和体现教育要求的手段,课程应具有教育的一切属性,即目的性、方向性和计划性;其次,在教育学范畴内,课程是指依据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的教育内容,定义中的“教育内容”应该指文化。

2.在概念的外延上,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上所讲的课程严格来说是“学校课程”,是在学校内部开设的,所以隐性课程是学校生活经验中除显性课程以外的影响,不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3.在概念的内涵上,隐性课程作为一种“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它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是偏向于非学术性的。

德育与隐性课程

德育与隐性课程

德育与隐性课程一、隐性课程概念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做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

“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

”≠与隐性课程概念相近或相等的概念还有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期待课程(unexpected curriculum)、隐藏或潜在课程(covert/implicit curriculum)、辅助或附带课程(subsidiary/concomitant curriculum)、未研究课程或自然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等等。

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结构功能论者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及班级环境里有意或无意中经由团体活动和社会关系习得的“显性课程”所未包含,或者是不同,甚至相反的认识、规范、价值和态度。

现象诠释学者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班级的“生活世界”中不断与教师或同侪团体产生存在经验的对话而使其对教育环境主动产生价值或意义上的解析,并进而扩展其存在经验的非限定和创造性的无意学习。

社会批判论者认为,隐性课程是将影响或决定“正式课程”内涵和特性所含的价值、规范、态度内化于教学过程(无论有意或无意)而使学生习得这些经验,借以完成其社会化,或将这些经验转化为自我意识的反省、批判,进而产生对现状改进的实践活动的经验≡。

虽然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关于隐性课程的描述还是有相对共性的东西。

这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从影响结果上看,隐性课程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上。

②从影响环境上说,它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

试论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试论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加强学校制度建 设:建立健全学 校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学生行为, 强化学生遵纪守 法的意识,提高 学生的自我约束 力和自我管理能 力。
教师应树立正 确的德育观念, 关注学生的全
面发展。
教师需具备高 尚的师德,成 为学生的楷模
和榜样。
教师需不断提 升自身的德育 素养,掌握德 育教育的方法
和技巧。
教师需积极参 与德育培训和 学习,不断提 高德育教育的 水平和能力。
隐性课程德育功能难以量化评估 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受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可能被误解为强制灌输 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缺乏明确的实施标准
隐性课程德育功能难以量化评 估
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受限于学生 的个体差异
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可能被过度 依赖
隐性课程德育功能需要持续优 化和改进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隐性课程 的作用
强调隐性课程在 德育中的重要性, 提高教育者的认 识和意识。
优化校园文化环 境,营造积极向 上的学习氛围。
创新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的情感 体验和道德实践。
加强家校合作, 共同促进学生的 道德成长。
汇报人:abc
营造良好的校园 文化氛围:通过 建设积极向上的 校园文化,影响 学生的思想观念 和行为习惯,促 进德育功能的发 挥。
强化教师的师德 师风建设:教师 的言传身教对学 生的影响深远, 加强教师师德师 风建设,树立良 好的师德榜样, 有助于引导学生 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念。
开展丰富多彩的 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组织各种有 益于学生身心健 康的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精神、创新 能力和社会责任 感,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abc,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与隐性课程一、隐性课程概念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 )"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做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

“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

”与隐性课程概念相近或相等的概念还有非正规课程( in formal curriculum )、未期待课程(unexpected curriculum )、隐藏或潜在课程( covert/implicit curriculum )、辅助或附带课程(subsidiary/concomitant curriculum )、未研究课程或自然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 ))等等0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结构功能论者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及班级环境里有意或无意中经由团体活动和社会关系习得的“显性课程”所未包含,或者是不同,甚至相反的认识、规范、价值和态度。

现象诠释学者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班级的“生活世界”中不断与教师或同侪团体产生存在经验的对话而使其对教育环境主动产生价值或意义上的解析,并进而扩展其存在经验的非限定和创造性的无意学习。

社会批判论者认为,隐性课程是将影响或决定“正式课程”内涵和特性所含的价值、规范、态度内化于教学过程(无论有意或无意) 而使学生习得这些经验,借以完成其社会化,或将这些经验转化为自我意识的反省、批判,进而产生对现状改进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匕虽然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关于隐性课程的描述还是有相对共性的东西。

这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从影响结果上看,隐性课程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上。

②从影响环境上说,它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

③从影响的计划性角度看,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

④从影响的效果上看,由于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它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o总的说来,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完整经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但是这一部分与显性课程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区别。

隐性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杜威等早期的现代教育学家。

但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是菲利普?W?杰克逊(Philip.W.Jackson )在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 )中…明确提出的。

隐性课程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当代教育理论对60〜70年代教育研究实证化、科学化,追求教育活动的可控性和价值中立倾向的一种反动。

实际上,“一个时期应该既产生努力实现教育变化定量化的学者,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渴望承认学校中以某种独特方式而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学者”。

隐性课程理论实际上已经证明:教育活动是一咱复杂性很强的实践类型,完全的“工学模式”肯定是错误的;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价值性的实践,企图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

所以隐性课程理论实际上已经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个十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实践探索的空间。

隐性课程概念本身有着与道德教育的天然联系。

这是因为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

关于隐性课程的影响或内涵的分析,不同学者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但是综合起来看,隐性课程还是有其相对统一的含义。

这里我们介绍两个例证。

①菲利普?W?杰克逊认为,构成学校班级生活的有三个重要的隐性课程因素。

第一是“群体”(crowd),其中充满了各种规则、规定、常规,学生必须在满足的延迟、欲望的打消、工作的中断中才能理解和适应它;第二是“表扬”(praise),即二威特罗克(M.C.Wittrock )语。

转引自江山野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三参考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第280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第36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P.W.Jackson, Life in Classroom ,Holt Rinchart & Winston,1968.威特罗克(M.C.Wittrock)语。

转引自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第9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课程》第9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班级中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等使得学生尽力与教师和班级所要求的价值保持一致;第三是"权力”(power),班级中的权力结构和差距是班级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首先从适应班级的社会结构开始。

从杰克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校是社会规范同化最有力的场所,社会化、价值学习等等是隐性课程的核心内容。

杰克逊是社会功能学派的代表,他们的特点是将班级、学校中的社会化作了正面或积极的说明。

与社会功能论者相对立的是社会批判论者。

他们的观点是认为“教育组织的主要方面,就在于再生产经济领域中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亠因此隐性课程具有较明显的阶级性。

但是他们的观点只不过从另外一面证明了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价值本质。

②我国台湾学者陈伯璋教授则认为,隐性课程包括常数和变数两个部分。

其中“常数”部分是指散播于学校教育各个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教师的期待、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未预期的意义、教室内移动方式、谈话流程等“教育工作者分析合理知识以及界定其运作概念的方式”。

“变数”则是指组织教学、能力分组、升留级制度等“组织变数”,学校气氛、领导作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社会系统变数”,信念系统、价值观念、认知结构、意义等社会向度或“文化变数”二但无论是“常数”还是“变数”,我们都可以看出,隐性课程中德育影响成分是最大的。

二、德育的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实践如前所述,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这一联系的意义有二:第一,要正确理解隐性课程,就必须理解其中德育影响的核心地位;第二,“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③。

所以,必须讨论隐性课程、德育的隐性课程德育实践的关系。

对德育教育来说,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非常之大。

这主要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过程两个方面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隐性课程角度看,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和潜在的,可以避免直接、显著的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

隐性课程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

从德育过程角度言之,德育过程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联系的断裂。

有人就我国学生的高考政治课成绩与他们的平时品德等第之间的关系作过调查,发现某校1987、1988年参加高考学生的政治成绩与品德等第相关度为0,在校学生情况也一样④。

从德育过程本身去分析这类现象,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道德认知与情感之间没有建立起码的联系。

而道德认知与情感之间联系的建立除了要在德育的显性课程改造上想办法之外,注意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隐性课程对德育的重要性决定着道德教育必须以主动或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德育的隐性课程的改造或优化问题。

但是隐性课程是可以改造的吗?在什么程度上可以谈德育隐性课程改造?这在隐性课程理论中是有争议的。

隐性课程本来是从实际影响结果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从影响结果的角度言之,永远都会有隐性课程存在。

但是隐性课程又是作为一种教育实践而存在的。

所以隐性课程又是包括道德教育在内全部教育活动所要有所作为的一个领域。

所以曾经有人提出过要“开设”隐性课程的主张。

我的理解是:当我们“开设”或规划隐性课程时,“隐性课程”就已经变成了“显性课程”,而这时又会有新的隐性课程领域有待我们去研究,同时原来隐性课程拥有的优势也会随之消失。

所以我们只能说德育应当注意隐性课程问题,而不能说“开设”德育的隐性课程。

在以前的隐性课程理论分析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社会功能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不同反映出隐性课程中价值影响的正面与负面两个不同维度的存在。

现象诠释学者则提示了隐性课程中学生主动性存在及其影响的重要。

因此我们认为,隐性课程研究已经向德育理论提出的隐性课程优化改造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如何在教育实践中避免负而影响而求得正面影响的加强;第二,在隐性课程中如何注意受动方面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所以我们认为,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显性化”。

那么,德育应当如何注意改造隐性课程中德育影响的存在,优化这一影响的存在呢?这应当从隐性课程存在的具体领域谈起。

从德育课程概念本身的发展可以看出,实际上显性的德育和隐性的德育,或者说学校德育课程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直接和显性德育的地方,就有隐性德育课程存在。

德育_Bowls,S& Gintis,H.,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Educational Rel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Life. 1976,p.12.陈伯璋著:〈〈潜在课程研究》,第330~339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85.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

因此德育的隐性课程也就主要存在于上述三大领域。

我们逐一谈谈对这三类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改造”。

“学校课程”方面的道德教育课程有三种。

第一种是作为学科存在的德育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非预期的德③日本岩桥文吉语,转引自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第314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④参见〈〈华夏教育图书通讯》,1989 ( 1),第20页。

育影响;第二种是各科课程及教学存在的不自觉和非预期的德育影响;第三种是德育的活动课程中隐含的与显在目标不一致的德育影响。

在显性的德育课程,无论是学科课程、各科教学和活动课程,都有一个对德育目标的设定。

在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的隐性课程可能与这一目标一致、协同,也可能产生相反的影响。

比如我们用一种由教师决定的方式去让学生体会“民主”,就会导致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对立。

德育工作者所要努力做到的是尽量求得两类影响在德育目标上的一致。

为了这一统一,可以调整显性课程,也可以调整隐性课程。

“学校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是指班级和学校教育中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领导风格、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等存在的非预期的德育影响。

如前所述,利比特和怀特等人通过研究不同领导方式下学生的手工制作活动发现,不同领导方式等隐性课程因素对学业成就和学习态度的影响非常显著。

具体结果如下V与上述问题相关的班级、学校制度上的隐性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品质的影响还很多。

"参见魏贤超著:〈〈现代德育原理》,第111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比如我国学校机构组成烦琐,学生参与程度较低等管理上的弊端容易导致学生消极和被动的道德人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