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之文言文断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断句技巧教案]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教案]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教案]文言文断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四、教学方法:练讲结合、小组讨论法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趣味断句据说从前有个老头子,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儿子,老头子于是就立下这样的遗嘱: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后来老头儿一死,家里就像炸开锅了,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请县老爷给判判。

(请学生思考)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总结,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同时可以看出断句的作用很奇妙,你看由于断句不同,这意义也可以迥然不同,甚至天差地别,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具有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古文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二)考纲分析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高考卷已经连续几年考查这一知识点了。

《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这就要求学生能进行文言诵读,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烂熟于心。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开始学文言文。

(三)经典例题,感悟断句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例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参考答案: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一、什么叫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方法指津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断句的方法2、提高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读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对老翁遗嘱的理解。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断句方式一: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给女婿断句方式二: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

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给幼子总结:断句不同遗嘱迥异二、什么叫断句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从前的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多采用此题型。

三、析考点断句题是某些省考查文言文的传统语文高考方式之一,也是我们大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见证之一。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断句方法与技巧前提: 读文段,通文意断句的基础或前提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自然,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

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

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

例题分析:吾欲发兵/ 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项羽本纪》)小试身手:1.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2.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公开课(文言文断句)课件

公开课(文言文断句)课件

公开课之文言文断句
余闻文言,乃古文之正脉。

其言简意赅,含蓄典雅,读之如品佳茗,心旷神怡。

断句之艺,犹武中之舞剑,音乐中之击鼓,需心细如发,眼锐如鹰。

今余欲与诸君共探其中奥妙,期诸君有所得。

一、断句之义
文者,物之华也;言者,文之表也。

断句者,乃为文划界,明其义,定其位。

犹医者诊断病情,需辨症施治。

断句之道,亦需观文察义,依理而行。

二、断句之法
1.观词义:文辞之中,意义明晰,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须依词义,明其句读。

2.辨句式:文言之中,句式独特,如“壮志骄阳”乃谓
“壮志/骄阳”,非“壮志骄/阳”。

3.察语气:句末之叹号、问号,如“善哉乎/鼓琴”,语气
转折处,当断无疑。

4.考逻辑:文理有序,逻辑分明。

如“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三、断句之用
断句之道,非徒学之而已。

习得其法,能助诸君更深入地理解古文之意,体会古人之心。

此外,考试之中,断句题常出,得此艺者,自能游刃有余。

四、断句之例
昔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盖言读之熟,则义自明。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不明其义,则句读或乱。

然习得其法,则自然明矣。

总之,文言文断句之道,需细心体味,用心研习。

方能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而能循其纹理。

吾望诸君习得此艺,共享古文之美!。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断句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的原则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运用断句规则,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文言文材料。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介绍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a. 按照句子成分进行断句。

b. 遵循句子结构规律,主谓宾、定状补。

c. 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等。

2. 示范讲解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a. 以具体的文言文句子为例,展示断句的过程。

b. 分析句子中的停顿和语气词,如“也”、“乎”等。

c.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语境和逻辑关系进行断句。

3. 学生练习断句,教师点评和指导。

a. 提供一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进行断句练习。

b.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断句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c. 针对学生的断句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五、教学反思与拓展: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断句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2. 教师总结文言文断句的要点和技巧,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3. 推荐一些文言文断句的练习材料,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4. 鼓励学生多阅读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文言文断句规则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识别和应用文言文特殊断句现象的能力。

3. 通过断句实践,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特殊文言文断句现象的识别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对复杂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断句处理。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文言文案例、讨论手册。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1.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断句现象。

a. 列举常见的特殊断句现象,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课件.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课件.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章节为《文言文断句》。

详细内容包括断句的基本原则、常见句式断句方法以及断句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运用断句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文化底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断句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见句式断句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论语》中的一句话为例,让学生尝试断句,引发学生对断句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讲解断句的基本原则:根据语义、语法、语境进行合理断句。

b. 讲解常见句式断句方法: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对称句等。

3. 例题讲解:结合课本中的例句,讲解断句方法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对课后的文言文进行断句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断句基本原则a. 语义b. 语法c. 语境2. 常见句式断句方法a. 主谓之间b. 谓宾之间c. 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d. 对称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将《岳阳楼记》进行断句。

b. 选取一段文言文,运用所学断句方法进行断句。

2. 答案:a. 《岳阳楼记》断句答案。

b. 选取的文言文段断句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断句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文言文作品,提高断句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断句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断句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见句式断句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论语》中的一句话为例进行断句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文言文断句教案、听评课、教学反思、学生感悟

文言文断句教案、听评课、教学反思、学生感悟

文言文断句教学目标:1.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正确断句.3.探索文言文断句的规律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教学方法:ppt展示、练讲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断句导入: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

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

”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

总结,断句的作用很奇妙,你看由于断句不同,一首好诗可以变成一首好词,或许意思可以迥然不同,甚至天差地别,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具有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古文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二)考纲分析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高考卷已经连续多年考查这一知识点了。

《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这就要求学生能进行文言诵读,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烂熟于心。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开始学文言文。

(三)经典例题,感悟断句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参考答案: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光映书而读之。

1、重要名词断句法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例:(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2)句:首天的下语气事词有: 难易乎/为之/则难
者为“若夫夫亦学”、易有等盖矣、难/凡不易、为乎唯/则/、为盍易之、者/则夫亦、难且难者夫矣亦、/人易之
矣(/2不)句为末/则语气易词者: 亦难矣

“也、矣、欤、耶、哉、乎、焉、 兮、耳、而已”等
(3)碰到感叹词:
前后
“呜呼”、“嗟乎”、“噫”等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用“曰”“云”“问” 等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 只“曰”,而把主语省略。
规律四:依修辞,定句读。 顶真
例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
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排偶
例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海曙天一 范鹃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 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 用小圆圈(“。”)断开,叫“句”;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 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 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笑话一则
老王规定其儿子每天要记日记,某天晚上抽查 儿子的日记。他查完日记后,对妻子大发雷霆。 其妻莫名其妙,要求老王说明原因。他愤怒地 打开儿子的日记摊在桌前,其上歪歪扭扭地写 着:“今日陈叔叔来我家玩妈妈,说做完作业 后,可以吃点心。然后,陈叔叔夸我作业做得 好,於是叔叔抱起了我妈,妈叫叔叔小心一点, 之后叔叔又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奶奶,也亲 了我。妻大怒,斥问儿子,儿子哭道:“我本来 是想写……
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代词作主语,可在其前面断开; 作宾语,在其后面断开。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 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 例1、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 以 / 光 映 书 而 读 之。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反复
例6: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2
3
4、依修辞,定句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 /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
/ / 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选自《世说新语》)
规律三:察对话,定句读 。
例3、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 各 有/ 差 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 君 何/如 曰 臣/ 多 多 而 益/善/ 耳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为 陛 下 禽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