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文言文断句优秀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和考查形式。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增强应对高考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如虚词法、实词法、句式法等。

能够准确判断文言文句子的停顿,理解句子的意思。

2、难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文言文断句。

对于一些复杂的文言文句子,能够准确分析并做出正确的断句。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断句的技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有争议的断句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咱们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

有一天,你穿越回了古代,参加一场科举考试。

试卷发下来一看,全是文言文,而且还得给这些文言文断句!这要是断错了,那可就麻烦啦。

说不定就名落孙山,没法光宗耀祖啦!所以啊,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学学高考文言文断句这一招,为咱们的高考之路加上一把利器!(二)知识讲解1、什么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文言文的文意和语法结构,将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句子断开,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使其成为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

比如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确的断句应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形式高考中,文言文断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让我们从给出的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断句。

3、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虚词法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它们的用法和位置往往比较固定,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咱们来看个例子,“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这里的“也”就是句中语气词,所以在“也”后面断句。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第一章:文言文断句基本概念1.1 文言文断句的定义1.2 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1.3 文言文断句与现代文断句的异同第二章:文言文断句的原则与方法2.1 断句原则2.1.1 保持语句的完整性2.1.2 遵循语法结构2.1.3 符合逻辑关系2.2 断句方法2.2.1 语义单位划分法2.2.2 标点符号辅助法2.2.3 历史背景了解法第三章:文言文断句技巧与实践3.1 常见断句标志词3.1.1 语气词3.1.2 连词3.1.3 句首词3.2 特殊句式断句3.2.1 省略句3.2.2 倒装句3.2.3 被动句3.3 断句实践练习第四章:文言文断句策略与误区4.1 文言文断句策略4.1.1 抓住关键词4.1.2 分析句子成分4.1.3 推理句子关系4.2 文言文断句误区4.2.1 过度断句4.2.2 忽略标点符号4.2.3 受现代汉语习惯影响第五章:高考文言文断句真题解析5.1 高考文言文断句真题示例5.2 解析断句方法与思路5.3 断句答案与解析第六章:文言文断句中的特殊现象6.1 名词前置6.2 动词宾语前置6.3 形容词后置6.4 定语后置6.5 补语后置第七章:诗词中的断句技巧7.1 诗词断句的特点7.2 诗词断句的原则7.3 诗词断句的实践案例7.4 高考诗词断句真题解析第八章:文言文断句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8.1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8.2 文言文断句在阅读中的重要性8.3 断句在文言文翻译中的应用8.4 断句在文言文写作中的作用第九章:文言文断句的练习与提高9.1 断句练习的方法9.2 断句练习的资源9.3 如何评估断句练习的效果9.4 提高文言文断句能力的策略第十章:高考文言文断句备考策略10.1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型分析10.2 高考文言文断句备考要点10.3 高考文言文断句备考策略10.4 高考文言文断句备考误区与规避第十一章:文言文断句与古代文化知识11.1 古代文化知识在文言文断句中的作用11.2 常见古代文化知识举例11.3 如何在断句过程中运用古代文化知识11.4 高考文言文断句真题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分析第十二章:文言文断句与古代文学常识12.1 古代文学常识在文言文断句中的重要性12.2 古代文学流派及其特点12.3 著名古代文学家及其作品12.4 高考文言文断句真题中的古代文学常识分析第十三章:文言文断句与历史事件13.1 历史事件在文言文断句中的作用13.2 重大历史事件举例13.3 如何在断句过程中运用历史知识13.4 高考文言文断句真题中的历史事件分析第十四章:文言文断句与古代人物14.1 古代人物在文言文断句中的重要性14.2 著名古代人物及其事迹14.3 如何在断句过程中运用古代人物知识14.4 高考文言文断句真题中的古代人物分析第十五章:高考文言文断句综合训练与复习策略15.1 高考文言文断句综合训练的重要性15.2 高考文言文断句综合训练的方法15.3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策略15.4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应试技巧与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围绕高考文言文断句展开,涵盖了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概念、原则与方法、技巧与实践、策略与误区、真题解析、特殊现象、诗词中的断句技巧、实际阅读中的应用、练习与提高以及备考策略等内容。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谓语断句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谓语断句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谓语断句法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语文标准(修订版)》中规定:根据诗歌的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本节课通过以《望海潮》为脚本拍摄杭州风光片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反复吟咏的基础上在词作中寻找拍摄素材,即重点字词的解析;总结拍摄画面,即词作整体内容的概括;整个拍摄杭州风光片的活动过程中,力求用想象和联想还原柳永笔下杭州的“好景”。

这一活动的开展既符合单元目标的要求,又能结合解说词,结合实例,实现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两大核心素养的提升。

最后从导入及词作的总结中让学生知晓词作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更是展现朝代气象的载体。

(1)了解高考中文言文断句的常见考法;(2)掌握文言文断句选择题中,整体上寻异排误、操作中寻找谓语动词排误的方法;(3)运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文言文断句、阅读文言文。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高考中文言文断句的常见考法;掌握文言文断句选择题中,整体上寻异排误、操作中寻找谓语动词排误的方法;教学难点: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文言文断句、阅读文言文。

二、教学准备查阅了语文高考真题,结合自身断句方法和学生学情对高考中的断句类题目进行了依据“断句是什么”“断句怎么考”“怎样断句”的思路由浅入深地设计课堂,并且自制课件,课件中主要的呈现内容有课前导入的视频;具体授课步骤和每一步骤的具体问题;练考题以及高考真题。

教学器材:PPT、翻页笔作品清楚叙述作者收集教育教学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器材准备等情况,反映出作者的教学预设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处断句的不同点在哪里?本人林大福/将大树街石屋/租于恩人黄老十一家/未能报恩/万一不交租/亦可收回/黄公年租银两三十/万不能转租别人/立此为据/本人儿孙不得有违。

本人林大福/将大树街石屋/租于恩人黄老十一家/未能报恩/万一不交租/亦可收回/黄公年租银两三十万/不能转租别人/立此为据/本人儿孙不得有违。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教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教案

时间:课时:课型:专题复习主备人: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学目标:1、明确文言文断句的三个原则。

2、通过学习,掌握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方法(据语法、看虚词、明对话)。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一人去算命,算命子给了一张写着“大富大贵没有灾难要小心”的纸条。

不久此人被汽车撞伤。

此人不解,拿着纸条去问算命子:“我是大富大贵,没有灾难的命呀,怎么我会被汽车撞断腿呢?”算命子说这纸条上要这样念:“大富大贵没有,灾难要小心!”(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明确文言文断句的三个原则。

2、掌握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方法(据语法、看虚词、明对话)。

三、自学指导,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5分钟)阅读《新考案》P412-P143,完成下列问题1、文言文断句的“三原则”(一般方法)是什么?2、文言文断句中的有哪些答题技巧?(前三个)四、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一1、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①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②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③寻找标志,辅助标点。

2、①抓关键实词,利用语法结构断句②抓使用规律,利用文言虚词断句③抓引用提示词,利用对话标志断句精讲点拨:点拨一:体察文意,断句读点拨二:据语法,抓实词(抓动词、找名代)自学指导(二)(6分钟)给下列句子断句: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四、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二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完美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完美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广州市第64中学康缘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

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断句题的答题步骤。

2、探究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方法。

3、提升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能力.【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一人去算命,算命子给了一张写着“大富大贵没有灾难要小心”的纸条。

不久此人被汽车撞伤。

此人不解,拿着纸条去问算命子:“我是大富大贵,没有灾难的命呀,怎么我会被汽车撞断腿呢?”算命子说这纸条上要这样念:“大富大贵没有,灾难要小心!”二、考点解读在2019年全国二卷语文考试中,在语言应用表达中,添加了引号作用的考查,由此可见句读之学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无论文言与否。

三.文言断句一般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1)明句式,助断句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

如判断句:“……者,……也"等。

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动句:“为……所……"“见……于……”等。

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

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3)审关系,明结构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文附加题之文言断句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文附加题之文言断句教学案

语文附加题之文言断句------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

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

加上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

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

三、课前预习:(一)、知识回顾:唐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语意已尽,需作较长停顿。

“读”:语意未完,需作小停顿。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作句读。

(二)、断句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三)、借助练习,总结解题策略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处)例2、1、找出语句中特征性词语:2、解题策略一:例3:例4:1、找出语句中特征性词语:2、解题策略二:补充: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9处)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断句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断句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意义单位、语气词、虚词等。

2. 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语法分析、标点符号、语感判断等。

3. 实践练习:对给定的文言文进行断句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断句练习来提高断句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文言文断句教材或教辅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例句和讲解。

3.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举例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断句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讨论:分组讨论练习中的难点和疑问,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断句技巧,提醒学生课后巩固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断句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断句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让他们进行阅读和断句练习。

2. 比赛活动:组织文言文断句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文化讲解:讲解一些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和词汇含义,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断句教材或教辅资料。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断句练习和相关信息。

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文言文断句的参考书籍。

九、教学建议:1. 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文言文开始,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逐步掌握断句技巧。

2. 反复练习:断句技巧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鼓励学生多做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断句一、设计设想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

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

加上我校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

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基于这种思路,我设计了这节课。

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学会和他人合作。

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五、课前准备:收集过往高考试卷中有关断句的考题,分析其隐含的方法规律,并从课内寻找相应的一些句子,制作成一份练习,在课前发给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做练习时感悟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以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总结出断句的方法。

同时,老师准备一份巩固练习,并制作好课件。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

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

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

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

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

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

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二)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

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

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

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

那行字是这样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三)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

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

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

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

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

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四)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

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

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

”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

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二、文言文断句方法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例1:刻削之道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刻削之道(名),鼻(名)莫如大(形),目(名)莫如小。

鼻大可小(形),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注释〕1)刻削:雕刻。

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

然:这样。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2、看虚词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2: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译文: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 不及别人。

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

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

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

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这段文字相当典型。

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3、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拙于用大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庄子?逍遥游》〔注释〕1)拙:笨。

拙于:不善于。

2)惠子:姓惠名施,宋国人,曾做过梁国相国,是先秦的思想家,据说是庄子的好友。

3)魏王: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国号为魏;后来,害怕秦的强大,被迫迁都大梁,改国号为梁,同时僭号称王,故魏王有时也称梁惠王。

瓠:葫芦。

4)树:栽培种植。

成:成活。

5)剖:破开。

6)瓠落:平浅的样子。

7)枵然:虚大。

8)掊:击破。

〔译文〕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

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

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

把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

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 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4.依总分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

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

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再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译文:根据五中情况,可以预见战争的胜利:知道什么时候能交战,什么时候不能交战的可以获胜;懂得大部队和小部队如何使用的可以获胜;上下同心同德的可以获胜;善于以我方充分准备的条件,等待对方疏忽的时机的可以获胜;将帅有指挥才能,君王不从旁干预牵制的可以获胜。

这五项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无论打多少仗,都不会出危险;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只知道自己的情况,有时胜利,有时失败;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又不了解我方,每次作战都会有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