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肝囊肿医案
中医中药治疗囊肿肝肾囊肿8方(丸)

中医中药治疗囊肿肝肾囊肿8方(丸)中药治疗囊肿-囊肿的治疗专栏1.中文名称:肝胆清理丸[主要成份]延胡索、蛇莓、天葵子等。
[功能]养肝柔肝,软坚散结,疏通分流,益气养血。
[主治]用于治疗肝血管瘤、胆囊炎、肝囊肿、肾囊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克(约40-60粒)一日3次。
2.中文名称:肝囊消丸[主要成份]柴胡、红花、法半夏、海藻、夏枯草等。
[功能]理气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用于治疗肝囊肿、肾囊肿、多囊肝。
3.消囊丸是一种药,补气培本、化瘀消囊、软坚散结,适用于肝、肾囊肿、良性肿瘤等症。
主要成份:红参须、参三七、炮山甲、山茨菇、广姜黄等十九味中药组成。
性状:本品为丸剂,内容物为绿豆大小水泛丸,棕褐色,微苦。
功能主治:补气培本、化瘀消囊、软坚散结,适用于肝、肾囊肿、良性肿瘤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三次,每次4克,餐后温水送服。
注意事项:严重贫血、体质极度虚弱者慎服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规格:4克/袋苏药制字Z040004534. 肾囊肿的中医中药治疗1)肾虚血瘀水聚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腰膝酸软,耳鸣,口唇色暗,眼眶发黑,指甲紫暗,腰胀痛或刺痛,小腹包块有压痛,舌淡暗,脉细涩。
补肾利水,活血化瘀。
代表方:右归饮合少腹逐瘀汤,五苓散加减。
2)肾虚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黄汤合小蓟饮子加减。
5. 古经方如何对付肝囊肿(爱中医122期)一检查身体,医生告知你患有肝囊肿,你是否会有五雷轰顶的感觉?为何平时好好的,怎么肝脏会突然长了囊肿?通常肝囊肿,西医只能手术或者穿刺,古中医却几付汤药解决了,到底古中医用的什么方法?本期(122)愛中医群跟你讲讲“古经方如何对付肝囊肿”。
肝囊肿:是肝内有阴邪,调理上调肝寒,消症散结。
欲除后患,必须调脾肾湿寒。
所以分两步来解决。
肝囊肿,肾囊肿方子第一步方:醋柴胡10克,姜半夏15克,生姜15克,党参10克,吴茱萸10克,槟榔10 克,枳实10克,桔梗10 克,制鳖甲12克,前胡12克,生牡蛎15克,熬7付。
张仲景千古名方,每天泡泡脚,可治各类囊肿,结节,增生

张仲景千古名方,每天泡泡脚,可治各类囊肿,结节,增生汤药太苦了,实在喝不下去!不喝中药究竟能散结节吗?咱们先看看为什么会长结节?中医讲,结节和肝气郁结有关,气滞、痰凝、血瘀相互勾结,就形成了甲乳结节。
但肝气不舒本就会导致肝木横逆克脾土,让脾胃遭受重创,所以呢,有的人脾胃的通道被堵塞了,很难把药物吸收进去。
这就像开车,前面已经堵成一片,再怎么硬挤也是无法通过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绕道走。
治病也是一样,脾胃被堵住了,药物无法直接进入,我们可以改走体外,通过泡脚的方式,从经络把药物送进去。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可治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增生的泡脚方,叫“疏肝解郁汤”。
虽然名为汤,但注意这里是用来泡脚的,每天晚上泡一泡,可有效疏肝郁、散结节!此方根据张仲景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而成,但从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此方主要针对哪些人群呢,自然是肝郁气滞的人。
此类人群最易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增生等!这个方子究竟有没有效,先带大家看个案例!去年10月左右接诊过一个患者,女性,54岁。
患者近10年来,经常出现烦躁不安,入睡困难,乏力的症状,有时候还有心慌,两肋疼痛等症状,去年开始感觉嗓子有异物感,口苦口干,后去医院体检果然发现多个甲状腺结节。
报告显示,右侧可见一个1.0*0.8cm的肿块,左侧可见一个0.6*0.5cm的肿块。
观其舌体,舌边有齿痕,舌苔发黄,同时伴有湿腻感,患者不愿服用中药,故以疏肝解郁泡脚汤治之,以疏肝解郁,消肿散结!组方: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炙甘草,茯苓,煅龙骨,煅牡蛎,珍珠母,桂枝,郁金,远志,香附,白芍,生地,丹皮,炒栀子,大枣(掰开),生姜。
并搭配中药膏贴(莪术、姜黄、急性子等)综合使用。
患者连续使用15天后,异物感,心慌,两肋疼痛的现象明显减轻,睡眠也有所改善,因此方有效,继续使用。
两个疗程左右,患者反馈诸症消失,复查甲状腺恢复正常,结节消散!随访至今未复发。
此方中,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为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之效,可缓解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状。
中医中药治疗肝囊肿肝囊肿五大疗法

中医中药治疗肝囊肿肝囊肿五大疗法肝囊肿是一种生长缓慢的疾病,大多数病人平时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不过如果肝囊肿双的话,则是可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的,如果合并有感染的,还会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腹痛等症状,对于肝囊肿,可以选择中医中药治疗。
肝囊肿一种女性多发的疾病,尤其是20到50岁年龄段的人多发,患上肝囊肿多数患者没有症状,不过如果囊肿大的,是可导致多种症状的,如出现腹痛,腹部有肿块,黄疸等症状。
那么肝囊肿中医中药如何治疗,有五大中药疗法可选择,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的治疗方法。
疗法一:对于肝囊肿患者有胁肋胀痛,上腹部疼痛、纳差、黄疸等症状,B超检查肝内有囊肿,病程有三个月以上的,治疗宜以疏肝理气、清利湿热为主,可以选择中药方:茵陈、板蓝根、厚朴,柴胡、茯苓、佛手、郁金、青皮、枳壳、泽泻、车前子,木香,各适量,一天一剂,水煎服,分三次服。
疗法二、肝囊炎患者有面色晦暗,上腹微痛、口苦纳差等症状,诊断为湿热内蕴,肝失疏泄证的,可选择下面的处方:茵陈、板蓝根、厚朴,柴胡、茯苓、佛手片、郁金、青皮、枳壳、泽泻、薏苡仁,木香,各适量,水煎服,服药期间要楚食肥肉和动物内脏。
疗法三、鱼茵蛋,属于中医偏方疗法,对于肝胆湿热肝囊肿者适宜,可用鱼腥草、茵陈各适量,煎水后去渣留汁,放去壳鸭蛋一个煮熟即可吃蛋喝汤,一天喝一次。
疗法四、沙麦膏,适合肝阴亏损的肝囊肿患者,可用同等量的北沙参、麦冬、枣仁,加水煎一小时后滤渣留汁,然后再熬浓缩,加冰糖熬成可流动的膏状,冷后入冰箱备用。
每次取适量服用,一天服三次。
疗法五、佛砂汤:对于气郁食积型的肝囊肿患者适宜,可用鲫鱼2条熬成汤,然后再下佛手片及砂仁过筛粉,各适量,搅匀后服用,一天服一到两次。
上面就是五种中医中药治疗肝囊肿的方法,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中医中药治疗肝囊肿是需要辩证论治的,因此具体的药方选择,需在医生辩证下来选择,只要对症治疗,中医治疗肝囊肿也是可以很好的缓解症状,而对于一些大的肿囊肿或是有并发症的,需可根据情况采取其它的疗法及时缓解症状。
刘渡舟治肝囊肿医案

刘渡舟治肝囊肿医案:
刘渡舟是中国著名中医专家,擅长治疗肝脏疾病。
治疗肝囊肿的医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医案示例: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主诉右上腹疼痛、乏力、消化不良,经体检发现肝囊肿。
诊断:肝囊肿
治疗方案:
1. 中药内服:使用中药治疗肝囊肿常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方剂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配,一般常用的方剂有茵陈五苓散、桃核承气汤等。
2. 针灸疗法:针刺疗法可以通过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肝脏功能,缓解疼痛和改善消化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太冲等。
3. 饮食调理:患者应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和油腻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粮食和瘦肉。
随访及效果评估:
患者应每月复诊一次,监测肝囊肿的大小和症状变化。
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囊肿有明显缩小、疼痛减轻、体力恢复等改善状况,说明治疗有效。
需要明确的是,以上医案只是一个示例,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中医医生的判断而定。
因此,如果您或他人有肝囊肿相关的问题,请咨询专业的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治肝囊肿经典良方1剂——桂枝茯苓甘草饮(活血化瘀散结)

中医治肝囊肿经典良方1剂——桂枝茯苓甘草饮(活血化瘀散
结)
根据肝囊肿的症状、体征多归属于中医的“癥瘕”、“积聚”、“痰饮”等范畴。
病程较长,主要是由于肝郁气滞,湿浊虫积长期积累,导致气滞血瘀。
癥瘕积聚:是指患者的腹部出现可摸到的包块,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的病症。
此病主要括两个方面:癥积就是指的腹部出现实质性的包块,固定不移,疼痛部位比较固定,形成的时间比较长,病程比较重,一般为腹部器质性病变。
瘕聚则是指的是腹部出现包块,聚散无常,疼痛部位不固定,病史较短,病情比较轻,一般为腹部功能性病变。
桂枝茯苓甘草饮
组方:桂枝、郁金、川楝子、皂角刺、大腹皮,茯苓、桃仁、丹皮、赤药,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1剂,4周为1个疗程。
加减方:
胁肋胀满者加柴胡、香附。
肝区疼痛者加延胡索,白芍。
囊肿偏大或肝脏肿大加浙贝母,莪术。
脘腹胀闷者加苏梗,焦白术。
脘腹疼痛者加木香,荔枝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
方解: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癞散结之功。
方中桂枝通血脉而消瘀血,助气化而行津液,为君药;桃仁活血,茯苓渗湿,川楝子行气,皂角刺散结,共为臣药,桃仁、丹皮、赤芍、郁金、大腹皮凉血消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化湿导滞、消瘤散结之功。
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
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肝肾囊肿药方

肝肾囊肿药方肝肾囊肿药方肝囊肿药方:黄花远志根15g,香樟15g,草血竭15g,菖蒲15g,通光散15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分3 次服。
肾囊肿药方:金钱草30g、黄精30g、白芍15g、木通6g、通草15g、大腹皮30g、荔枝核12g、三棱9g、莪术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分3 次服。
草药治肝囊肿方 1〔组成〕龙爪草15g,拳参15g,香樟15g,菖蒲15g,假种皮远志15g。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3 次服。
方 2〔组成〕黄花远志根15g,香樟15g,草血竭15g,菖蒲15g,通光散15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分3 次服。
肾囊肿:药方①:白术15g、五味子20g、黄柏10g、黄芪15g、芦根15g、通草15g、木通10g、车前草20g、熟地20g。
药方②:金钱草30g、黄精30g、白芍15g、木通6g、通草15g、大腹皮30g、荔枝核12g、三棱9g、莪术9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3次走马芹别名野白芷汉语拼音 zou ma qin英文名药材基原为伞形科植物下延古当归的根。
动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2m。
根圆柱形,粗壮,棕褐色。
茎中空,有细纵棱,光滑无毛。
叶为二至三回三了同苷羽状全裂,基生叶有长柄;茎上叶叶柄长8-17cm,叶柄下部膨大成兜状叶鞘,宽至6cm,光滑无毛;叶片轮子廓宽三角状卵形,长11-15(20)cm,宽11-17cm,顶生末回裂片下延,边缘有锯齿或不规则深齿,齿端有钝尖头,叶片表面深绿以,背面粉绿色,两面均无毛;茎顶部叶简化成囊状鞘。
复伞形花序近球形,直径7-15cm;伞辐20-50,有短糙毛;总苞片约10,狭披针形;萼齿不明显,花瓣白色,阔卵形;花柱基平扁,边缘波状。
果实椭圆形,长5-10mm,宽3-5mm,果棱均突起,厚翅状,侧棱比果体狭,油管较多,连成环状。
花期7-8月,果期8-9月。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及新疆等地。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林下、沟边的草丛或丛中。
中医医案——多囊肝多囊肾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攻补兼施法治愈癥瘕病案:孙某,男,53岁。
初诊:1976年8月29日。
主诉及病史:1年多来腹部进行性胀满,按之坚实,用特大号裤带已不能束腰,但肢体并不肿。
面色无华,胃纳尚可,每餐能食100g而食后腹胀,大小便如常。
1976年7月在某医院检查,肝大,肋下9指、剑突下5指,质硬。
超声波诊断为:①多囊肝;②多囊肾。
诊查:诊其脉沉弦,舌苔黄腻满布,肝掌明显。
辨证:湿热夹瘀结成癥瘕,邪盛正虚。
所幸胃气尚存,犹可攻补兼施。
治法:试拟益气利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生黄芪15g 炙地龙9g 全当归9g 桃仁9g 红花6g 赤白芍各9g 炙鳖甲12g 夏枯草9g 生牡蛎(先煎)30g 泽泻12g 生苡仁30g 带皮茯苓12g 海藻15g 京三棱12g服药7剂后,患者家属来述,药后尚觉安适,舌苔黄腻渐化,食后腹胀亦减。
前方去炙鳖甲、京三棱,加枳实9g。
另加鳖甲煎丸12g,分两次吞服。
再诊:10月2日。
上方药共服28剂,脉沉弦之象已较初诊时为减,尺部较弱,舌苔黄腻,纳尚可,大小便正常。
宗初诊方,去炙地龙、炙鳖甲、京三棱,加炙山甲9g、猪苓12g、枳实9g。
鳖甲煎丸照服。
三诊:10月18日。
上方药服用14剂,1周前发缠腰火丹,刺痛甚剧,夜不成眠,但腹中反觉松动。
脉沉弦,舌苔较腻。
前方去海藻、猪苓,加代赭石30g(先煎)、龙齿30g(先煎)、石决明18g(先煎)、钩藤12g(后下),红花改为4.5g,白芍加至18g。
四诊:11月4日。
服药14剂,缠腰火丹已愈,胃纳正常,大便日1次,小便尚可。
经医院检查,肝剑突下比前缩小2指、肋下比前缩小3指。
脉弦带滑,舌苔已不腻。
诸症有好转之象。
处方:生黄芪15g 炙山甲9g 全当归9g 赤白芍各9g 桃仁9g 红花9g 夏枯草9g 生牡蛎30g(先煎)茯苓12g 生苡仁30g 海藻15g 枳实9g 银花12g 鳖甲煎丸12g(分两次吞服)五诊:1977年1月1日。
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

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文章目录*一、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二、囊肿是怎样形成的*三、囊肿患者吃什么食物好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1、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之宫颈囊肿1.1、枸杞20g,当归20g,猪瘦肉100g,煮汤加味料食用。
1.2、败酱菜20g,桃仁10g,黑木耳10个,煎水服,每日一剂,连服几天。
1.3、败酱菜50g,紫根草15g,水煎去渣加红糖25g,调匀服食。
1.4、金银花15g,败酱菜30g,蒲公英20g,赤芍10g,枳壳10g,木香10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5剂。
2、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之卵巢囊肿2.1、首先要准备适量的山楂,处理干净后水煎去渣,把药汁当中加入泡发撕成小块的黑木耳,使用小火煮烂后调入红糖即可服用。
卵巢囊肿患者可连续服用2-3周,此方可以起到活血散瘀,补血健脾等功效。
不仅可用来治疗卵巢囊肿,还可治疗子宫肌瘤、月经不调。
2.2、将母鸡处理干净血秽,放在汤碗内,加黄酒、鲜汤、山药片、核桃仁等材料,同时把适量的水发香菇、笋片、火腿片等摆在鸡身上,上锅蒸2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成。
经常服用这种食疗偏方,可以得到活血化瘀、补气健脾的作用,可有效治疗女性属于气虚血瘀型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
3、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之肝囊肿3.1、中药可以有限减轻遗传性肝囊肿的发展速度。
桂枝、郁金、川楝子、皂角刺、大腹皮各10g,茯苓、桃仁、丹皮、赤芍各15g,甘草4g。
中医对其选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意在活血化瘀,消症散结的同时,加强疏肝理气,化湿导滞之功桂枝通血脉而消瘀血,助气化而行津液,为君药。
3.2、鱼茵蛋:这种中医治疗肝囊肿的偏方适合肝胆湿热多为长期饮酒及喜食肥甘者,有面色灰黄,体乏喜卧,口苦口腻,尿液浑浊,舌有黄厚苔等症状。
用鱼腥草30克、茵陈5克煎水去渣留汁,放去壳鸭蛋1个,煮熟即可吃蛋喝汤,每日1次。
3.3、中药可以有限减轻遗传性肝囊肿的发展速度。
桂枝、郁金、川楝子、皂角刺、大腹皮各10g,茯苓、桃仁、丹皮、赤芍各15g,甘草4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肝囊肿医案
例1:马××,女性,43岁,于2006年6月发现肝囊肿,B超显示:肝囊肿150×199×113mm,在外院行介入治疗后,囊肿缩小,证状减轻。
于2007年1月17日自觉右胁胀痛,上腹部撑胀,脘闷纳呆,倦怠乏力,故来就诊。
时查,上腹部饱满,肝大肋下3cm,舌淡红胖大,舌苔薄腻,脉沉弦滑,腹部B超显示:肝右叶囊肿,100×89.1mm。
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疏泄失司,脾虚运化升降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湿阻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日久湿瘀互结,经络不舒,聚结于肝内而成囊肿。
治疗以自拟疏肝活络方合五苓散加减:柴胡、赤芍、当归、茯苓、半夏、贝母、生牡蛎、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瓜蒌、葶苈子、大枣、黄芪、枳壳,服药4周,症状明显减轻,继续守方治疗。
于5月29日复查B超显示:肝囊肿缩小至53.5×33.8mm,继续前方去葶苈子加黄芩、木香等调治,10月10日复查B超,肝囊肿缩小至20.2×20.2mm。
1、介入前150×199×113mm:
中医药治疗肝囊肿验案二例_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崔丽安医
生文章
2020-05-10 仁者医心...转自法净私有
修改
中医药治疗肝囊肿验案二例
发表时间:2010-12-21 发表者:崔丽安(访问人次:720)
例1:马××,女性,43岁,于2006年6月发现肝囊肿,B超显示:肝囊肿150×199×113mm,在外院行介入治疗后,囊肿缩小,证状减轻。
于2007年1月17日自觉右胁胀痛,上腹部撑胀,脘闷纳呆,倦怠乏力,故来就诊。
时
查,上腹部饱满,肝大肋下3cm,舌淡红胖大,舌苔薄腻,脉沉弦滑,腹部B超显示:肝右叶囊肿,100×89.1mm。
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疏泄失司,脾虚运化升降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湿阻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日久湿瘀互结,经络不舒,聚结于肝内而成囊肿。
治疗以自拟疏肝活络方合五苓散加减:柴胡、赤芍、当归、茯苓、半夏、贝母、生牡蛎、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瓜蒌、葶苈子、大枣、黄芪、枳壳,服药4周,症状明显减轻,继续守方治疗。
于5月29日复查B超显示:肝囊肿缩小至53.5×33.8mm,继续前方去葶苈子加黄芩、木香等调治,10月10日复查B超,肝囊肿缩小至20.2×20.2mm。
1、介入前150×199×113mm:
2、治疗前100×89.1mm:
3、治疗后53.5×33.8mm:
4、治疗后20.2×20.2mm:
例2:杜××,女性,56岁,2010年3月1日发现肝囊肿,B 超提示:肝囊肿41.3×26.7mm,患者自觉右胁不适,胃脘胀满,呃逆,时有返酸,思想压力较大,故求诊于中医,当时查患者舌质暗红,
苔薄白,脉弦。
中医辨证为,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日久聚结肝内形成囊肿。
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柴胡、白芍、当归、茯苓、水半夏、炒白术、贝母、生牡蛎、炒枳壳、陈皮、川楝子、元胡、厚朴、黄连、甘草。
服药4周,症状明显减轻。
于3月27日复查B超,肝囊肿缩小至29.5×17.8mm,调整方剂为:柴胡、生牡蛎、茯苓、半夏、竹茹、陈皮、木香、砂仁、白术、生薏米、生赭石、川楝子、元胡、佛手、生麦芽、泽泻、泽兰、旋覆花、炙甘草加强健脾和胃之功,继续中药调服,巩固疗效。
3个月后再次查B超显示肝囊肿消失。
1、治疗前41.3×26.7mm:
2、治疗后29.5×17.8mm:
分析:肝囊肿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有单发和多发之分,其大小不一,从1cm至10cm以上不等,大于10cm称巨大肝囊肿,容易引起压迫症状、囊肿继发感染、继发出血、囊肿扭转等,影响生活和工作。
古代中医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没有现代医学的B超、CT等检测仪器,对肝囊肿缺乏认识,也缺乏明确的记载。
近代对肝囊肿逐渐认识,根据肝囊肿的症状、体征多归属于“胁痛”、“癥瘕”、“积聚”范畴。
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素体肝络不疏,日久肝气失于调达。
多因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土受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湿内生,阻滞脉道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
水湿、痰浊、瘀血积聚于肝而成囊肿。
气滞则胀,血瘀则痛,湿浊内阻则脘腹满闷。
治疗自拟疏肝活络方(柴胡、赤芍、当归、川芎、茯苓、半夏、贝母、玄参、生牡蛎、夏枯草、莪术、甘草)加减化裁。
方中以柴胡为主药,引药入肝经,直达病所,以赤芍、当归、川芎、莪术和血通络,以茯苓、半夏、贝母、玄参、生牡蛎、夏枯草健脾化痰,软坚散结,甘草调和诸药。
例1为巨大肝囊肿,久病体虚,脾阳不振,以疏肝活络方加五苓散、生黄芪,益气健脾,化气行水,以葶苈子,大枣泄肺逐水,以防肺金克肝木,并且效不更方,所以才取得
满意疗效。
例2为小囊肿,但是患者思想压力大,肝气郁结,所以针对病因,抓住主证,以疏肝活络方疏肝健脾化痰,加川楝子、元胡、厚朴、陈皮,疏肝行气消胀,囊肿缩小,调整方剂加强健脾和胃之功,最终获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