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感染用药原则

合集下载

口腔及颌面部感染抗菌治疗原则

口腔及颌面部感染抗菌治疗原则

口腔及颌面部感染抗菌治疗原则口腔感染【治疗原则】1.以局部治疗为主,如清除牙石、菌斑,冲洗局部,炎症产物引流(开髓、牙周袋引流、切开等)等,并注意口腔卫生,抗菌治疗为辅助治疗。

2.局部严重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短期口服抗菌药物3~7 天。

3.必要时可局部使用抗菌药物。

【经验治疗】见表4-25。

表4-25 口腔感染的经验治疗口腔感染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牙周炎,冠周炎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甲硝唑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有青霉素过敏史者慎用β-内酰胺类急性根尖周围炎同上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干槽症局部处理急性牙周脓肿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甲硝唑头霉素类,克林霉素颌面部感染颌面部感染大多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主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杆菌科细菌,或消化链球菌、普雷沃菌、梭杆菌等厌氧菌;偶有铜绿假单胞菌等。

颜面部疖、痈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应注意鉴别颌面部分枝杆菌、放线菌、螺旋体等特异性感染。

【治疗原则】1.尽早进行血液和脓液的病原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

2.根据感染的来源和临床表现等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3.获知病原菌检查结果后,结合治疗反应调整用药。

4.及时进行脓液引流,感染控制后给予局部处理。

【病原治疗】见表4-26。

表4-26 颌面部感染的病原治疗病原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株耐酶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面部疖、痈严禁局部挤压和热敷甲氧西林耐药株糖肽类±磷霉素或利福平利奈唑胺,替加环素A 组溶血性链球菌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肠杆菌科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注意耐药情况厌氧菌克林霉素,甲硝唑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

抗生素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应用

抗生素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应用

抗生素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应用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抗生素的应用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应用。

1.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类型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药物。

它们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DNA合成、蛋白质合成等关键环节来发挥治疗作用。

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

2. 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口腔颌面部感染可以表现为牙周脓肿、颌周炎、颌部蜂窝织炎等。

在治疗中,应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

一般来说,以下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1)感染引起的明显炎症:口腔颌面部感染会导致炎症反应,如红肿、疼痛等。

当局部炎症严重时,适当使用抗生素可以帮助控制感染,减轻炎症。

(2)颌骨感染:颌骨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口腔颌面部感染,常伴随组织坏死、脓液积聚等症状。

使用抗生素有助于抑制炎症的发展,保护患者的颌骨结构。

3.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用药:根据细菌的感染特点和药物的抗菌谱,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临床上常根据感染特征进行初步判断,如齿源性感染常选择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同时,应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和肝肾功能,避免使用对其有禁忌的抗生素。

(2)足量用药: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及感染的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剂量。

足量使用抗生素有助于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3)合理用时:口腔颌面部感染一般需要连续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的时长应根据感染的类型和患者的反应来判断,通常在7-10天左右。

4. 注意事项及潜在风险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抗生素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可能对某种抗生素存在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喉头水肿等。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中抗生素的使用方式和剂量的指导原则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中抗生素的使用方式和剂量的指导原则
少胃肠道反应。
04
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及治疗方案
01
病例一
牙源性颌骨骨髓炎
02
病例二
智齿冠周炎
03
病例三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04
病例四
颌骨放射性骨髓炎
治疗效果评估与随访观察
评估指标
体温、疼痛、肿胀、红斑、功能 恢复等
随访时间
治疗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 、6个月
随访内容
病情变化、复发情况、生活质量等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 中抗生素的使用方式 和剂量的指导原则
目录
• 引言 •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分实践与案例分析 • 专家共识与推荐意见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指导口腔颌面部感染病例中抗生 素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随着精准医疗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未来口腔颌面部感染 的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基因 型、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和治 疗方案。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应用
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和传播,未来将有更多新型抗生素 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以解决现有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01
02
03
并发症类型
局部并发症(如脓肿、瘘 管等)和全身并发症(如 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等)
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损伤 口腔黏膜、及时治疗口腔 疾病等
处理措施
局部处理(如切开引流、 局部冲洗等)和全身治疗 (如抗生素应用、支持治 疗等)
05
专家共识与推荐意见

口外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口外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口腔颌面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消化、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颈部疾病与口腔内或咽腔无相通者,如颈部神经鞘瘤、脉管畸形、不伴感染的腮裂囊肿等均不能应用抗生素。

但可依据患者年龄、基础病(糖尿病、免疫低下)等适当应用第一代头孢菌素,但必须要在病情分析中体现。

用药方法: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术中给予第2剂,总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至48小时。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消化道,或经口咽器官的手术,如颌面部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牙龈、舌、腮腺等。

应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或奥诺星等。

用药方法: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术中给予第2剂,总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至48小时,不超过72小时。

3.污染手术: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可应用头孢一代、二代及依据病情使用更高级抗生素,具体使用时间依据病情决定。

4. 颈清等大手术置引流管的患者可待引流管撤除后停药,一般不超6-7天。

涉及植入物的手术,如固定钛板、重建钛板、植骨、腮腺补片间置等,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一般7天之内。

植骨的手术,可放宽到10天。

二、抗菌药物预治疗性应用原则术前或术后形成感染者,按抗菌药物治疗性原则应用而定,开始依据病情按经验性给药,等待培养按药敏结果给药。

注:1、抗菌药物应用必须要在病情分析中体现。

2、以上原则可依据患者年龄、基础病(糖尿病、免疫低下)等适当调整,但必须要在病情分析中体现。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局部(对因和对症)治疗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局部(对因和对症)治疗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局部(对因和对症)治疗一、病源治疗:牙(冠)周炎冲洗,尖周炎开髓,涎腺炎导管冲洗二、敷药:面部疖痈鱼石脂软膏或中药拔毒膏外敷、3%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涎腺炎六合丹、金黄散等外敷三、理疗:急性炎症早期热敷、超短波、红外线四、建立引流一)引流指征1.牙源性感染3-4天或腺源性感染5-7天,全身反应及局部病情加重2.扪及波动感或深部感染出现凹陷性水肿3.B超显示或穿刺抽得脓液4.原切口闭合及引流不畅5.多数牙伸长且龈沟溢脓6.腐败坏死性感染二)引流方法•穿刺抽脓+药物灌注冲洗(单点、多点)•穿刺置管持续负压引流(单管、多管、贯通)•切开引流(口内、口外)•拆线引流(医源性术后)•拔牙引流(急性上颌骨骨髓炎)三)穿刺置管持续负压引流四)切口部位——口内•上唇基部间隙感染——上唇沟(切牙区)•眶下间隙感染——上唇沟(尖牙区)*•急性上颌骨骨髓炎:牙槽窝、上唇沟、硬腭区•颞下间隙感染——上颊沟上颌结节外侧•翼颌间隙感染——翼下颌皱襞外侧•颊间隙感染——牙合线与下颊沟间•舌下间隙感染——颌舌沟舌下皱襞外侧•咽旁间隙感染——翼下颌皱襞内侧•扁桃体周围脓肿——舌腭弓五)切口部位——口外•颏下间隙感染——颏下•颞间隙感染——颞部放射状•嚼肌(翼颌)间隙感染——绕下颌角后2cm•颌下(颊、咽旁)间隙感染——下颌缘下2cm •广泛性口底蜂窝织炎——下颌缘下2cm “╩”形六)切开引流要求及注意事项•切口应于脓肿最低处•尽量与皮纹一致,力求隐蔽•切口大小应以足够引流为度,不宜过长•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即以血管钳钝性分离至脓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知名血管及涎腺导管等五、局部治疗的注意事项面部疖痈严禁局部挤压、挑刺,初期可用2%-3%碘酊涂于患处,每日2-3次。

脓肿形成后令其自然排出脓液,不做任何扩创引流及挤压,而用3%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口咽区手术备吸引器咽旁引流选口外切口相对安全来源:齿道摘编自网络。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案比较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案比较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案比较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针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案有许多种,其中包括口服抗生素、外科手术和局部治疗等。

本文将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以便患者和医生能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首先,口服抗生素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口服抗生素,可以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口服抗生素的优点是方便易用,可以治疗多种类型的感染,并且其药效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口服抗生素也有一些缺点,例如需要经过肠胃道吸收,导致药效不稳定,药效受到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另外,过度或滥用抗生素也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第二种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

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感染,外科手术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可以清除感染源,并修复受损的组织,促进伤口愈合。

外科手术的优点是可以迅速切除感染部位,减少病情的进展,并且有助于康复。

但是,外科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例如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等。

此外,手术需要一定的准备和恢复时间,对患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最后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案是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可以通过直接在感染部位应用药物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见的局部治疗方法包括漱口液、药物喷雾等。

局部治疗的优点是可以直接针对感染部位进行治疗,药物作用更加集中,并且可以减少口服药物对全身的副作用。

然而,局部治疗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只能应用于浅表性感染,对于深部组织感染效果有限;另外,局部治疗需要患者有一定的操作技巧,同时也要求患者遵循医嘱进行规范使用。

总结来说,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口服抗生素、外科手术和局部治疗三种。

口服抗生素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感染,但药效不稳定,过度使用容易导致耐药性;外科手术可以迅速清除感染源,但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恢复时间;局部治疗可以直接针对感染部位进行治疗,但对于深部感染效果有限。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患者和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生素治疗在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问题,需要恰当的抗生素治疗。

本文将就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法、抗生素的应用以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法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等。

针对不同的感染程度和类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法。

抗生素是其中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

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达到治疗感染的效果。

2. 手术治疗当口腔颌面部感染情况较为严重或者药物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可以清除感染源,减轻感染症状,并帮助组织的修复和愈合。

3. 其他辅助治疗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外,还可以采用其他辅助治疗措施来加速康复过程。

例如,局部热敷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漱口盐水可以清洁口腔,促进创面愈合。

二、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抗生素应用可以帮助患者迅速康复,但滥用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发展和其他不良反应。

1.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感染类型,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常用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甲硝唑等。

在选择抗生素时,医生需根据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和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

患者应按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并严格遵守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

不得自行停药或随意更改用药方案,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和产生不良后果。

3. 注意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自身身体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三、口腔颌面部感染抗生素治疗的注意事项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抗生素治疗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完善的口腔卫生口腔感染与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患者应加强口腔卫生,及时刷牙、使用漱口水等,以减少感染源的扩散和交叉感染。

口腔科感染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口腔科感染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口腔科感染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措施。

对于简单的口腔感染,如牙髓炎、龋齿等,可以通过其他非抗菌药物治疗,如抗炎药物、局部漱口液等。

只有在细菌感染已经证实或高度怀疑时,才应考虑使用抗菌药物。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根据细菌的敏感性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来选择抗菌药物。

口腔科感染主要涉及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致病菌有链球菌、放线菌、嗜血杆菌等。

根据这些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控制病情严重度和病原菌负荷在开始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需要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菌负荷。

轻度感染可以通过局部漱口液、口服消炎药等治疗,而重度感染则需要静脉给药或局部注射。

4.注意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防止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措施。

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对于急性感染,一般建议至少7天的治疗疗程,而对于严重感染或特殊情况,可能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

5.监测疗效和耐药性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口腔科感染期间,应定期监测病情和耐药性。

如果感染没有得到控制或耐药性出现,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重要药物如青霉素等,应定期监测细菌菌株的敏感性,以便及时修改治疗方案。

6.防止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口腔科手术常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然而,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会增加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并在需要时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7.注意安全性和耐受性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注意其安全性和耐受性。

一些抗菌药物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

应根据患者的病史、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总之,口腔科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是合理使用、选择适当的药物、控制病情严重度和病原菌负荷、注意药物剂量和疗程、监测疗效和耐药性、防止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只有在严格遵循这些原则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治疗口腔科感染,并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感染
口腔感染主要为口腔正常菌群和某些致病菌(如厌氧菌、草绿色链球菌和白念珠菌等)的混合感染。

包括牙齿周围组织感染,如牙周炎、冠周炎、急性根尖周围炎(牙槽脓肿)、干槽症(拔牙后感染)、急性牙周脓肿等,以及口腔黏膜白念珠菌感染。

【治疗原则】
1. 以局部治疗为主,如清除牙石、菌斑,冲洗局部,切开引流清除感染的牙髓等,并注意口腔卫生,抗菌治疗为辅助治疗。

2. 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牙周病、牙体病治疗前后可短期口服抗菌药物3~7天。

3. 必要时可局部使用抗菌制剂。

【病原治疗】见表4.20。

表4.20 口腔感染的病原治疗
颌面部感染
口腔感染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牙周炎,冠周炎 阿莫西林,甲硝唑 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 急性根尖周围炎 同上
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
干槽症
局部处理
急性牙周脓肿 阿莫西林,甲硝唑
口腔黏膜白念珠菌感染
制霉菌素局部应用 氟康唑
去除有关易感因素(如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被念珠菌污染的残根、牙石、菌斑等
颌面部感染包括面部疖、痈、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等。

主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杆菌科细菌,或消化链球菌、普雷沃菌、梭杆菌等厌氧菌;偶有铜绿假单胞菌等。

【治疗原则】
1.尽早进行血液和脓液的病原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

2.根据感染的来源和临床表现等推断可能的病原菌,立即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3.联合应用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药物。

初始治疗宜静脉给药;病情明显好转后可改肌注或口服。

4.获知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后,结合经验治疗的效果调整用药。

5.及时进行脓液引流,感染控制后给予局部处理。

【病原治疗】见表4.21 表4.21 颌面部感染的病原治疗
病原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
金葡菌
甲氧西林敏感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红
霉素
面部疖、痈严禁局部挤压和热敷
甲氧西林耐药万古(去甲万古)霉素±磷霉
素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利福平
溶血性链球菌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
林第一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克林霉素
肠杆菌科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联合
应用)
厌氧菌克林霉素,甲硝唑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
拉维酸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
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