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黄棕壤和黄褐土

合集下载

黄棕壤+黄褐土

黄棕壤+黄褐土

土壤类型黄棕壤+黄褐土PH值4.5-7.3有机质含量10.0-15.0全N含量0.7-1.0全P含量0.2-0.6全K含量10.0-20.0成土环境黄棕壤系指正正在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经强度淋溶,呈强酸性反应(pH4.5-5.5),盐基没有干瘪(50%以至更低)的弱富铝化土壤。

该类土壤存正正在交换性铝,土体铁的游离度达50%以上,表层盐骨干瘪度接近50%,愈向下逐渐到B层可低至20%-30%。

粘粒矿物中含高岭石,偶见三水铝石。

黄褐土主要分布正正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缘以及暖热带南缘的低山丘陵或者许岗地。

其地域范围大致正正在秦岭-淮河以南至长江中下游沿岸,与黄棕壤正在于同一自然地理区域。

据统计,黄褐土的面积为5714.6万亩,以河南和安徽的面积最大,其次为陕南、鄂北、江苏和川东北;正正在赣北九江地区沿长江南岸丘岗地也有小面积分布,这是黄褐土分布的南界。

黄褐土分布正正在北亚热带湿润的东部(江北区)和半湿润的西部(秦巴区)地区。

由于受东南夜风的反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单调。

年匀称气温14-16℃,年匀称降水量760-950毫米,由西向东逐增。

降水季节多解散正正在高温期的6-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

形态特征本土类正正在江南山区分布于黄壤之上的中山整体。

林木、草被生长茂密,见薄层Ao层,有机质含量也进步,灰暗土层厚20厘米以上。

逐渐向下为强酸性,低交换量B层黄褐土土体深厚,存正正在A-B-C或者许A-AB-B-Btmo-C的剖面发育特征。

土壤呈黄褐色或者许黄棕色,质地粘重(粘壤土至粘土),土层紧实,尤以心底土中的粘粒聚积明显,并有铁锰胶膜和结核淀积。

据土壤微形态观察,淀积层的细土物质明显联合,孔壁多有胶膜状光性定向粘粒分布,其量逾越1%的粘化标准。

浮尘层和亚浮尘层色泽较暗,屑粒状或者许小块状结构。

B层的厚度多大于30厘米,黄棕、黄褐或者许淡红棕色,中到大棱块状或者许棱柱状结构,结构体间垂直裂隙蓬勃,表面有暗褐色粘粒胶膜和铁锰胶膜,土层严密粘实,有时可形成胶结粘盘,根系没有易穿透。

06黄棕壤与黄褐土(淋溶土纲)

06黄棕壤与黄褐土(淋溶土纲)

第二节 黄褐土
黄褐土与黄棕壤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 黄褐土与黄棕壤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 , 具有 相似的形成特点。 相似的形成特点。 黄褐土由 黄土状沉积母质 发育的微酸性至中 性的弱富铝化土壤。 性的弱富铝化土壤。 黄褐土主要分布于江淮和江汉丘陵岗地, 黄褐土主要分布于江淮和江汉丘陵岗地 , 由 下蜀黄土母质 发育而成 。 四川盆地西北部 “ 成都 发育而成。 粘土” 姜石黄泥” 亦属之。 粘土” 母质发育的 “姜石黄泥” 亦属之。
黄棕壤分布概况
黄棕壤景观及土壤剖面
(二)形成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时期不长;年均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时期不长;
温14-16℃,最冷月均温0-4℃,>10℃积温425014-16℃ 最冷月均温0 ,>10 积温4250 10℃ 42505300℃ 220-240天);平均年降水量800-1300毫 平均年降水量800 5300℃(220-240天);平均年降水量800-1300毫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年干燥度小于1 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米,年干燥度小于1.0,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3、 棕壤: ① 强淋溶过程,酸化; 、 强淋溶过程,酸化; 粘化作用,形成明显的B ② 强粘化作用,形成明显的 t。 明显的生物富盐基过程,导致表层pH高于下层 ③ 明显的生物富盐基过程,导致表层 高于下层 4、暗棕壤:① 明显的腐殖质积累作用:林下草本 、 明显的腐殖质积累作用: 生长繁茂,凋落物灰分富钙镁,因此, 生长繁茂,凋落物灰分富钙镁,因此,不仅有机质含 量高, 量高,且HA/FA高,> 。 高,>1.0。 酸性淋溶(微酸)和弱粘化作用, 形成。 ② 酸性淋溶(微酸)和弱粘化作用,无Bt形成。 部分发主要落叶树有栓 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皮栎、麻栎等,常绿树为耐寒的石栎、冬青、水青 皮栎、麻栎等,常绿树为耐寒的石栎、冬青、 树等,还有马尾松、杉木等亚热带针叶林。 树等,还有马尾松、杉木等亚热带针叶林。

棕壤与褐土比较

棕壤与褐土比较
3钙化作用

母质中易溶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铁、铝等氧化物基本未发生移动,钙、镁化合物则在土体中发生淋溶与淀积,并在土体中下层形成一个钙积层。
基本性状
1剖面分析
O-A-Bt-C
A-Bt-Ck或A-Bt-C
O层:枯枝落叶层,开垦以后,此层即消失;
A层:腐殖质层,暗棕色,多为细沙壤土,粒状或屑粒结构,疏松、根多、无石灰反应。
棕壤(Brown soil)
褐土(cinnamon soil)
概念
棕壤是在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下,发生较强的淋溶作用和粘化作用,土壤剖面通体无石灰反应,呈微酸性反应,具有明显的粘化特征的淋溶性土壤。
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植被下,经过粘化过程和钙积过程发育而成的具有粘化B层、剖面中有CaCO3积聚的中性或微酸性的半淋溶性土壤。
地理分布
在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下
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植被下
在欧洲分布广泛,英法德瑞典、巴尔干半岛前苏联欧洲部分的南部山地,在北美分布于美国东部,在亚洲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北部和日本
主要分布在北纬34-40,东经103-122之间,北起燕山、太行山山前地带,东抵泰山、沂山山地的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山前低丘,西至晋东南和陕西关中盆地,南抵秦岭北麓及黄河一线
Bt层:粘化淀积层厚度50~80cm,棕色,质地粉质壤土—粘壤土,核状结构,紧实,根系少,结构体表层有胶膜和少量SiO2粉末,无石灰反应,有铁子。
C层:母质层,因母质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多是非碳酸盐风化壳。
A层:暗棕色,一般质地为轻壤,多为粒状到细核状结构,疏松,植物或作物根系较多
B层:即心土层。厚度50~80Cm左右,颜色棕褐,一般中壤—重壤,核状结构,较紧实,结构体外间或有胶膜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高级分类表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高级分类表
亚高山草原土
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草原土、亚高山灌丛草原土、亚高山荒漠草原土、亚高山盐渍草原土
山地灌丛草原土
山地灌丛草原土、山地淋溶灌丛草原土
干寒高山土
干寒高山漠土
高山漠土
亚高山漠土
亚高山漠土
寒冻高山土
寒冻高山荒漠土
高山荒漠土
半淋溶土
半湿热淋溶土
燥红土
燥红土、淋溶燥红土、褐红土
半湿暖温淋溶土
褐土
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娄土、燥褐土、褐土性
半湿半淋溶土
灰褐土
灰褐土、暗灰褐土、淋溶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灰褐土性土
黑土
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表潜黑土
灰色森林土
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
钙层土
半湿温钙层土
黑钙土
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盐化黑钙土、碱化黑钙土
湿暖温淋溶土
棕壤
棕壤、白浆化棕壤、酸性棕壤、潮棕壤、棕壤性土
湿温淋溶土
暗棕壤
暗棕壤、灰化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潜育暗棕壤、暗棕壤性土
湿寒淋溶土
白浆土
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
漂灰土
漂灰土、暗漂灰土
灰化土
灰化土、粗骨灰化土
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钙质粗骨土、硅质岩粗骨土
半水成土
暗半水成土
草甸土
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
沙姜黑土
沙姜黑土、石灰性沙姜黑土、盐化沙姜黑土、碱化沙姜黑土、黑黏土
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草甸土、山地灌丛草甸土

河南省的土壤分析

河南省的土壤分析

河南省的土壤分析河南省的主要土壤类型:主要是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

下面就从其分布,性质,利用改良这几个方面一一介绍,(一)黄棕壤:黄棕壤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性土类。

其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黄棕壤分布于亚热带北缘。

这里夏季高温,具有亚热带特点;冬季寒冷,具有暖温带特点。

年平均气温为15~18℃,≥10℃的积温为4500~5300℃,无霜期210~250天,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山区大于1000毫米。

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成土母质在山地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砂页岩风化物,在岗地为下蜀黄土。

河南省主要分布在南阳盆地和桐柏山地,信阳县、光山、商城、新县、罗山、固始、潢川、唐河、南召、西峡、内乡、桐柏、镇平、淅川、卢氏、舞钢、鲁山、嵩县。

性质:脱盐基酸化和弱脱硅富铝化,体现过渡特点。

粘化作用明显:形成大量粘粒并产生明显淋淀粘化,形成粘化层(Bt)。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大,自然植被下的表土层为20~40g /kg,耕地土壤表层一般仅10g/kg左右。

利用改良:黄棕壤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农业历史悠久的地区,丘陵区还可种植茶、桑、发展果园,平缓丘陵区,可作为农业生产基地,适于稻、麦、棉和油料等作物的生长。

黄棕壤属于淋溶土,受水分淋溶作用强,自然土壤肥力较高,耕种后肥力易于下降,若植被保护不好,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应注意水土保持,发展灌溉和防止内涝,增施有机肥或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地形平缓多为农耕地,山地黄棕壤则是用材林和经济林的重要生产基地。

利用上应注意多种经营和综合开发。

低山丘陵荒地的上半坡土层浅薄,可栽植耐瘠的马尾松、刺。

槐、山杨和桦木等,下半坡和坡麓土层较深厚,可以发展栓皮栎、麻栎、杉木等,也可辟为茶园或栽植油茶、油桐、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二)黄褐土:黄褐土主要分布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缘以及暖温带南缘的低山丘陵或岗地。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褐土景观及土壤剖面 土体构型: A – Bt – BCa – C 或:A – B – BCa – C 或;A – Bt –– C
褐土景观及土壤剖面
土体构型: A – Bt – BCa – C
暗棕壤及其分布
暗棕壤的面积为405.14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8.2%。 暗棕壤是四川省重要的林地土壤资源。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即铁杉、槭树、华树林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迎风坡地形雨区、川西北高山峡谷和山原区、川西南山地区。
黄 壤 分布 、面积及特点
占95.6%
面积仅1.97万公顷,占 黄壤总面积的0.4%,大 部分为非耕地。
漂洗黄壤
成土母质为第四系更新统沉积物,质地粘重滞水,它主要 分布于盆西台地或高阶地。 土壤发生白膳化,铁、锰还原性淋失,形成漂洗层(E)。 大部分白膳泥耕地现已改造培育为水稻土(白膳泥田)。
占65%
占22%
暗棕壤景观及土壤剖面
土体构型: A0 – A – B - C型
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暗棕壤性土
暗棕壤亚类
棕色针叶林土及其分布
赤红壤
红壤 是西南山地河谷区的主要地带性土壤,面积为110.99万公顷, 仅占全省土壤面积的2.2%。红壤耕地约10.87万公顷,不及全省耕地的1%。 燥红土(分布海拔700-1300米)和赤红壤(攀枝花) 的面积小。
这3类土壤都具有的脱硅富 铝化特征,以赤红壤和红壤最为 明显,其粘粒硅铝率为1.8~2.2, 粘粒矿物以高岭石和三水铝石为 主。
亚类:63个。
土属:137个。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在四川省的土地总面积中,除去江河水面、裸岩和冰川雪地等的土壤后,其总面积为4952.08万公顷,占87.3%。
紫色土及其分布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3、淋溶过程:由于母质粘重淋溶的途径主要 通过土体裂缝向下淋洗Fe、Mn及粘粒受到淋 溶。
四、基本性状
1、剖面形态 A1-E-B-C 其中E代表白浆层 A层:腐殖质层或称之为黑土层,厚约10-25cm, 暗灰色,多根,团粒或团块状结构有机质含 量较多(约5%)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十三章 沼泽土 草甸土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二、
成土条件
东北地区白浆土属于我国温带湿润 季风气候,干燥度>1.0,年降水量一般 500-600mm,暖季(5-10月)降水较多占 全年85%。土壤表层冻结时间150天。整 个土层结冻到融化约200-300天,冻结最 大深度2m。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我国东北的灰化土一般认为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典型的灰化土把它
称为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 漂灰土:1灰化作用 2还原离铁作用 3苔 鲜成长茂盛
棕色针叶土:由于冻层存在,水分不易下渗, 同时,较干旱冻层融化以后,水分蒸发,淋溶的 物质又向上移动,没有明显的灰化层(冻层更为 发育,较干旱使其不同灰化土)。P383 生草灰化土:如果灰化土地区针叶林植被被破 坏,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占优势)产生腐殖质层, 称为生草灰化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内容简介
东北山地土壤的分布形成与基 本性状(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 壤等)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一节 东北灰化土和暗黄棕壤 一、棕色针叶林土(灰化土)
1 分布与形成:
我国灰化土上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 高原边缘的高山亚高山垂直地带中,在世界上主要 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 气候: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 有季节性冻层或永冻层,湿度大,干燥度<0.75 植被:针对林为主,如兴安落叶松,樟木松等, 原始森林覆盖度大 土壤母质:酸性残积物和坡积物,质地粗,透 水性好

土地管理与法规:淋溶土纲土壤

土地管理与法规:淋溶土纲土壤

⼆、淋溶⼟纲⼟壤淋溶⼟纲⼟壤主要包括黄棕壤、黄褐⼟、棕壤、暗棕壤、⽩浆⼟、棕⾊针叶林⼟六个⽅⾯⼟类。

(1)黄棕壤代码:B11。

黄棕壤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类。

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巴⼭和长江,西⾃青藏⾼原东南边缘,东⾄长江下游地带。

主要特征:黄棕壤的形成过程,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的特点,⼜具有棕壤粘化作⽤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然肥⼒⽐较⾼。

(2)黄褐⼟代码:B12。

分布地区:黄褐⼟主要分布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缘以及暖温带南缘的低⼭丘陵或岗地。

其地域范围⼤致在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沿岸,与黄棕壤处于同⼀⾃然地理区域。

主要特征:黄褐⼟⼟体深厚,⼟壤呈黄褐⾊或黄棕⾊,质地粘重(粘壤⼟⾄粘⼟),⼟层紧实,尤以⼼底⼟中的粘粒聚积明显,并有铁锰胶膜和结核淀积,⼟壤呈中性偏微碱性。

(3)棕壤代码:B21。

棕壤也称棕⾊森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壤。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褐⼟地带的垂直带上亦有分布。

主要特征:⼟壤中的粘化作⽤强烈,还产⽣较明显的淋溶作⽤,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呈微酸性反应(4)暗棕壤代码:B31。

暗棕壤也称暗棕⾊森林上,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壤。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其次在暖温带⼭地的垂直带。

在东北地区,暗棕壤是⾯积的⼀个⼟类,分布于⼤兴安岭东坡、⼩兴安岭、张⼴才岭和长⽩⼭等地。

主要特征:⼟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较肥沃的森林⼟壤。

(5)⽩浆⼟代码:B32。

 ⽩浆⼟是发育于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季风⽓候条件下,有周期性滞⽔淋溶的⼟壤。

分布地区:⽩浆⼟主要分布于半⼲旱和湿润⽓候之间的过渡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存在。

中国主要分布在⿊龙江东部、东北部和吉林东部,以三江平原最为集中。

主要特征:在腐殖质层下有⼀灰⽩⾊的紧实亚表层,即⽩浆层,厚20~40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8.6万hm2, 60%
白浆化黄褐土13万hm-2,3.42%
粘磐黄褐用
而且以淋移粘化过程为主。
(二)剖面形态特征
O层 Ah层:呈红棕色或亮棕色。质地多壤 质土,粒状或团块状结构,疏松,根 系多向下逐渐过渡。 Bts层:棕色, 该层虽因母质不同而 色泽不一,但一般棱块状块状结构, 结构面上覆盖有棕色或暗棕色胶膜 或有铁锰结核,由于粘粒的聚集, 质地一般较粘重,有的甚至形粘磐 层。 C层:基岩上发育的黄棕壤,其母质 仍带基岩本身的色泽。
亚类及其特征 1. 普通黄棕壤(781hm2; 43.30%)
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两岸(包括上海、南京)以及湖北北 部、河南的南部和陕南的低山丘陵区。年降雨量从1000 mm-1200 mm(大巴山)至1500 mm(大别山) O Ah
2. 粘盘黄棕壤
Ah Bmts
Bts C
Cv
分布于江苏、安徽、 长江两侧及浙江北 部、湖北北部、河 南的第四纪黄土丘 岗、阶地。
四、黄褐土
分布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 缘以及暖温带南缘。以河南和 安徽的面积最大,其次是陕南、 湖北的北部、江苏和山东东北, 在江西九江地区沿长江南岸丘 岗地也有小面积分布。总面积 380.97万hm2。
年平均气温15~17℃、降水量800~1200mm,但年内温度变幅 较大,如冬季常出现-5℃的低温天气,而≥10℃的积温则可 达5500℃,这说明其气候的大陆性有所增加。 自然植被的组成上则是干旱的成分增加,常绿阔叶林和落叶 阔叶林为主 第四纪晚更新世的粘质黄土(下蜀系黄土)及黄土状物质。 土壤的淋溶程度有所下降,母质中可以有残存的沙姜结核。 低山、丘陵或岗地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
1、有机质积累过程 2、弱富铝化过程:钾矿物的快速风化,
SiO2也开始部分淋溶,并形成2∶1或2∶1∶1或 1∶1型的粘土矿物,铁明显释放,形成相当数 量的针铁矿或赤铁矿为主的游离氧化铁,因为 铁的水化度较高,故颜色较棕。
3、粘化过程:棕壤不仅具有残积粘化,
(三)基本理化性状
1.颗粒组成与主要水分物理特性。黄褐土全剖面质地层间变化 不大。由下蜀黄土发育的土壤,质地为壤质粘土至粘土,粘 粒在B层淀积,含量增高。 2.主要化学性质。黄褐土全剖面无游离碳酸钙,含少量氧化钙。 土壤呈中性,PH6.5-7.5,盐基饱和度≥80%,以交换性钙和 镁为主,自上而下增高,这些特性明显区别于同一地带的黄 棕壤。 3.矿物分析:粘土矿物组成以2∶1型水云母为主,相对含量在 40%以上,1∶1型高岭石一般为15%~25%,还有一定量的蛭 石及少量蒙脱石,粘粒部分硅铝率>3.0。 4.养分状况 黄褐土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偏低,钾素较丰富,磷 素贫缺。 5. 微形态特征 诊断B层孔隙壁上存在光性定向粘粒胶膜。
(三)基本理化性质
1.颗粒组成:一般为壤土—粉沙粘壤土, 但粘化层则多为壤质粘土—粉沙质粘土。 2.矿物分析:粘粒指示矿物为水云母、蛭 石、高岭石等。 3.pH、盐基饱和度:pH5.0~6.7,盐基饱和 度30%~75%。 4.微形态特征:土壤B层一般都具有光性 定向粘粒胶膜,分布于孔隙壁上,表明淋 移粘化明显。 5. 腐殖质和养分
西部半湿润区 黄褐土 红壤 赤 红 壤
东部湿润区 黄棕壤 黄红壤
33° 27°
黄壤

燥红土 相对干旱
砖红壤 相对湿润
热量 南
热带和亚热带各种森林土壤之间的地理发生关系
第八章 黄棕壤和黄褐土
第一节 黄棕壤
一、形成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有亚热带气候特点, 冬季严寒干旱,又有暖温带气候特点, 年平均温度为14-16℃,无霜期为230 -250天,≥10℃积温一般4800- 5000℃,雨热同季,降雨集中,梅雨 季节明显,年平均降雨在1000-1500 mm 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复杂,主要是花岗岩、片麻岩、安 山岩、页岩、千枚岩、石英岩和玄 武岩的残、坡积物,第四纪晚更新 世下蜀系黄土 丘陵、阶地等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区。
3. 暗黄棕壤
暗黄棕壤总面积719.4 hm-2,占黄棕壤总面积的 39.88%。分布于安徽南部、湖北北部海拔11001800 m的中山上部,以及四川、云南、贵州、湖 南、湖北和广西海拔1000-2700 m的中山区,属 垂直带谱中黄壤向棕壤的过渡类型,多位于黄壤 之上。年平均气温10-13℃,比黄壤低3-4 ℃。 O A
B
C
4. 黄棕壤性土
303.35 hm-2,占黄棕壤总面积的43.3%。黄棕壤性土多在黄棕壤区植被覆 盖差和坡度陡峻的地段出现,其母质多为基岩风化物,但土壤的发育程 度差。
暗黄棕壤
粘磐黄棕壤
1. 适地适树,发展经济林业 2. 高度重视水土保持 3. 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
南京紫金山黄棕壤森林景观
(一)黄褐土的形成过程
1、粘化过程
2、弱富铝化过程
3、铁锰的淋淀过程
(二) 剖面形态特征
Ah Bts Ck
一般厚度为20~25cm,呈棕色或红棕碎块 状结构,质地为壤土—粉沙粘壤土。植物 根系较多,疏松,有少量铁锰结合,与下 层呈平直状模糊过渡。 暗黄棕或暗灰,棱块或棱柱状结构,表面 覆着暗棕色,铁锰—粘粒胶膜,内部夹有 铁子,质地一般为壤质粘土—粉沙质粘土, 粘重滞水,透水率<1mm/min,孔隙壁有 少量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 暗黄橙,常出现沙姜体,呈零星或成层 分布,大小形状不一,还有的呈“钙包 铁”或呈中空的方解石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