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8讲 黄棕壤和黄褐土

合集下载

黄棕壤+黄褐土

黄棕壤+黄褐土

土壤类型黄棕壤+黄褐土PH值4.5-7.3有机质含量10.0-15.0全N含量0.7-1.0全P含量0.2-0.6全K含量10.0-20.0成土环境黄棕壤系指正正在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经强度淋溶,呈强酸性反应(pH4.5-5.5),盐基没有干瘪(50%以至更低)的弱富铝化土壤。

该类土壤存正正在交换性铝,土体铁的游离度达50%以上,表层盐骨干瘪度接近50%,愈向下逐渐到B层可低至20%-30%。

粘粒矿物中含高岭石,偶见三水铝石。

黄褐土主要分布正正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缘以及暖热带南缘的低山丘陵或者许岗地。

其地域范围大致正正在秦岭-淮河以南至长江中下游沿岸,与黄棕壤正在于同一自然地理区域。

据统计,黄褐土的面积为5714.6万亩,以河南和安徽的面积最大,其次为陕南、鄂北、江苏和川东北;正正在赣北九江地区沿长江南岸丘岗地也有小面积分布,这是黄褐土分布的南界。

黄褐土分布正正在北亚热带湿润的东部(江北区)和半湿润的西部(秦巴区)地区。

由于受东南夜风的反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单调。

年匀称气温14-16℃,年匀称降水量760-950毫米,由西向东逐增。

降水季节多解散正正在高温期的6-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

形态特征本土类正正在江南山区分布于黄壤之上的中山整体。

林木、草被生长茂密,见薄层Ao层,有机质含量也进步,灰暗土层厚20厘米以上。

逐渐向下为强酸性,低交换量B层黄褐土土体深厚,存正正在A-B-C或者许A-AB-B-Btmo-C的剖面发育特征。

土壤呈黄褐色或者许黄棕色,质地粘重(粘壤土至粘土),土层紧实,尤以心底土中的粘粒聚积明显,并有铁锰胶膜和结核淀积。

据土壤微形态观察,淀积层的细土物质明显联合,孔壁多有胶膜状光性定向粘粒分布,其量逾越1%的粘化标准。

浮尘层和亚浮尘层色泽较暗,屑粒状或者许小块状结构。

B层的厚度多大于30厘米,黄棕、黄褐或者许淡红棕色,中到大棱块状或者许棱柱状结构,结构体间垂直裂隙蓬勃,表面有暗褐色粘粒胶膜和铁锰胶膜,土层严密粘实,有时可形成胶结粘盘,根系没有易穿透。

06黄棕壤与黄褐土(淋溶土纲)

06黄棕壤与黄褐土(淋溶土纲)

第二节 黄褐土
黄褐土与黄棕壤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 黄褐土与黄棕壤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 , 具有 相似的形成特点。 相似的形成特点。 黄褐土由 黄土状沉积母质 发育的微酸性至中 性的弱富铝化土壤。 性的弱富铝化土壤。 黄褐土主要分布于江淮和江汉丘陵岗地, 黄褐土主要分布于江淮和江汉丘陵岗地 , 由 下蜀黄土母质 发育而成 。 四川盆地西北部 “ 成都 发育而成。 粘土” 姜石黄泥” 亦属之。 粘土” 母质发育的 “姜石黄泥” 亦属之。
黄棕壤分布概况
黄棕壤景观及土壤剖面
(二)形成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时期不长;年均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时期不长;
温14-16℃,最冷月均温0-4℃,>10℃积温425014-16℃ 最冷月均温0 ,>10 积温4250 10℃ 42505300℃ 220-240天);平均年降水量800-1300毫 平均年降水量800 5300℃(220-240天);平均年降水量800-1300毫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年干燥度小于1 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米,年干燥度小于1.0,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3、 棕壤: ① 强淋溶过程,酸化; 、 强淋溶过程,酸化; 粘化作用,形成明显的B ② 强粘化作用,形成明显的 t。 明显的生物富盐基过程,导致表层pH高于下层 ③ 明显的生物富盐基过程,导致表层 高于下层 4、暗棕壤:① 明显的腐殖质积累作用:林下草本 、 明显的腐殖质积累作用: 生长繁茂,凋落物灰分富钙镁,因此, 生长繁茂,凋落物灰分富钙镁,因此,不仅有机质含 量高, 量高,且HA/FA高,> 。 高,>1.0。 酸性淋溶(微酸)和弱粘化作用, 形成。 ② 酸性淋溶(微酸)和弱粘化作用,无Bt形成。 部分发主要落叶树有栓 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皮栎、麻栎等,常绿树为耐寒的石栎、冬青、水青 皮栎、麻栎等,常绿树为耐寒的石栎、冬青、 树等,还有马尾松、杉木等亚热带针叶林。 树等,还有马尾松、杉木等亚热带针叶林。

棕壤与褐土比较

棕壤与褐土比较
3钙化作用

母质中易溶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铁、铝等氧化物基本未发生移动,钙、镁化合物则在土体中发生淋溶与淀积,并在土体中下层形成一个钙积层。
基本性状
1剖面分析
O-A-Bt-C
A-Bt-Ck或A-Bt-C
O层:枯枝落叶层,开垦以后,此层即消失;
A层:腐殖质层,暗棕色,多为细沙壤土,粒状或屑粒结构,疏松、根多、无石灰反应。
棕壤(Brown soil)
褐土(cinnamon soil)
概念
棕壤是在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下,发生较强的淋溶作用和粘化作用,土壤剖面通体无石灰反应,呈微酸性反应,具有明显的粘化特征的淋溶性土壤。
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植被下,经过粘化过程和钙积过程发育而成的具有粘化B层、剖面中有CaCO3积聚的中性或微酸性的半淋溶性土壤。
地理分布
在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下
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植被下
在欧洲分布广泛,英法德瑞典、巴尔干半岛前苏联欧洲部分的南部山地,在北美分布于美国东部,在亚洲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北部和日本
主要分布在北纬34-40,东经103-122之间,北起燕山、太行山山前地带,东抵泰山、沂山山地的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山前低丘,西至晋东南和陕西关中盆地,南抵秦岭北麓及黄河一线
Bt层:粘化淀积层厚度50~80cm,棕色,质地粉质壤土—粘壤土,核状结构,紧实,根系少,结构体表层有胶膜和少量SiO2粉末,无石灰反应,有铁子。
C层:母质层,因母质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多是非碳酸盐风化壳。
A层:暗棕色,一般质地为轻壤,多为粒状到细核状结构,疏松,植物或作物根系较多
B层:即心土层。厚度50~80Cm左右,颜色棕褐,一般中壤—重壤,核状结构,较紧实,结构体外间或有胶膜

第十六章棕壤、褐土和黄棕壤

第十六章棕壤、褐土和黄棕壤

2003年11月23日星期日11时17分18秒
6
矿物风化的相对阶段简化为:
脱Ca、Mg
矿物(岩石)
水云母
脱K
(绿泥石)
蛭石 脱 Si
(蒙脱石)
高岭石 进一步风化
Fe、Al氧化物
2003年11月23日星期日11时17分18秒
7
1.褐土的粘化过程
褐土处于初期脱Ca阶段,粘化过程比较明
显。在已脱Ca的土层中粘粒形成与Fe、Mn释放
2003年11月23日星期日11时17分18秒
3
一、气候条件
黄棕壤、棕壤、褐土地区气象指标
土类 年降水量 (mm)
年均温≥10℃ 积温 (D)
(mm)
黄棕壤 800~1300 14.5~16.4 4500~5000 220~250 0.5~1.0 ——
棕 壤 500~1200 10~14 3000~4500 160~230 0.5~1.0 50~100
渐趋活跃。
2.棕壤的粘化过程
棕壤处于脱K阶段,淋溶与聚积作用强烈 ,不仅有明显的粘化层,甚至形成粘盘,而 且 Fe、Al 移 动 也 很 明 显 , 心 土 层 出 现 Fe、Mn 结核累积层。
2003年11月23日星期日11时17分18秒
8
3.黄棕壤的粘化过程
已具微弱的脱硅富铝化过程,粘土 矿物中,除水云母、蛭石外,高岭石也 不少。因此,黄棕壤是棕壤(粘化过程 )向黄壤(脱硅富铝化过程)过渡的土 类。
12
黄棕壤
黄棕壤上的落叶阔叶林
返回目录
2003年11月23日星期日11时17分18秒
5
第二节 棕壤、褐土和黄棕壤的形成过程
在自然条件综合影响下,这三类土壤 主要的成土过程是粘化过程.但由于生物 气候条件的差异,岩石风化处在不同的阶 段,所形成的次生粘土矿物的种类和数量 不同,粘化过程的表现(程度)是各不相 同的,其最终产物是铁铝氧化物(如下 图)。

河南省的土壤分析

河南省的土壤分析

河南省的土壤分析河南省的主要土壤类型:主要是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

下面就从其分布,性质,利用改良这几个方面一一介绍,(一)黄棕壤:黄棕壤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性土类。

其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黄棕壤分布于亚热带北缘。

这里夏季高温,具有亚热带特点;冬季寒冷,具有暖温带特点。

年平均气温为15~18℃,≥10℃的积温为4500~5300℃,无霜期210~250天,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山区大于1000毫米。

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成土母质在山地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砂页岩风化物,在岗地为下蜀黄土。

河南省主要分布在南阳盆地和桐柏山地,信阳县、光山、商城、新县、罗山、固始、潢川、唐河、南召、西峡、内乡、桐柏、镇平、淅川、卢氏、舞钢、鲁山、嵩县。

性质:脱盐基酸化和弱脱硅富铝化,体现过渡特点。

粘化作用明显:形成大量粘粒并产生明显淋淀粘化,形成粘化层(Bt)。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大,自然植被下的表土层为20~40g /kg,耕地土壤表层一般仅10g/kg左右。

利用改良:黄棕壤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农业历史悠久的地区,丘陵区还可种植茶、桑、发展果园,平缓丘陵区,可作为农业生产基地,适于稻、麦、棉和油料等作物的生长。

黄棕壤属于淋溶土,受水分淋溶作用强,自然土壤肥力较高,耕种后肥力易于下降,若植被保护不好,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应注意水土保持,发展灌溉和防止内涝,增施有机肥或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地形平缓多为农耕地,山地黄棕壤则是用材林和经济林的重要生产基地。

利用上应注意多种经营和综合开发。

低山丘陵荒地的上半坡土层浅薄,可栽植耐瘠的马尾松、刺。

槐、山杨和桦木等,下半坡和坡麓土层较深厚,可以发展栓皮栎、麻栎、杉木等,也可辟为茶园或栽植油茶、油桐、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二)黄褐土:黄褐土主要分布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缘以及暖温带南缘的低山丘陵或岗地。

土壤地理第五章棕壤棕壤于褐土

土壤地理第五章棕壤棕壤于褐土

分布与形成条件
3.油松林,主要分布于辽东山地西麓、医巫闾山脉南麓等 地段 4.落叶阔叶林中,辽东栎林分布于辽东地区北部的低山丘 陵、千山山脉西麓等地段。麻栎林主要分布于胶东与辽东 半岛,用于养蚕;栓皮栎林除辽东半岛外,只有辽西绥中 县、泰山等地有分布 5.针叶-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树混交林、落叶阔叶树-常绿 阔叶树混交林主要分布于皖、鄂、黔、滇、川、藏等省区 的海拔1500~3600m垂直带山地。
(四)棕壤性土 棕壤性土占棕壤总面积的24.91%,主要分布于剥蚀缓丘、低山丘陵、中山 坡及山脊,常与粗骨土、石质土壤镶嵌分布,是处于弱度发育阶段剖面分化 不明显的一类棕壤。土体较薄,通常不超过50cm,其下为半风化母岩;剖面 构型为A-(B)-C或O-A-(B)-C型;原生矿物风化弱,粗骨性强。
褐土是从棕壤中(不是全部)划分出来的土类,在国外除了苏 联和东欧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外, 大多数国家都不承认 褐土剖面中某部位有 CaCO3积聚。 褐土, 因此棕壤分类显得很混乱 , 故有“ 残余碳酸盐棕壤” 钙化过程 特指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 和“ 石灰性棕壤” 之类的名称。我国疆域辽阔 , 成土条件 1.棕壤与褐土的区别: CaCO 3+H2O+CO2=======Ca(HCO3)2 复杂, 土壤类型繁多, 划分出褐土类无疑是正确的。但既然 褐土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在剖面中有明显的 CaCO3 脱钙作用被认为发生于水和二氧化碳存在条件 划分出了棕壤和褐土,一二者就得有明确的划分界线。大 积聚;粘化作用以残积粘化为主,而淋溶淀积粘化作用较 下,此反应式向右移动,形成可溶的重碳酸盐, 体上说, 棕壤是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盐基不饱和的地带 弱,粘化层出现部位较高,层次厚度小;pH值中性到微 随着水分移动淋溶出某个土层或整个土。当土 性土壤, 褐土是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盐基高度饱和的 碱性,SiO /Al O 大于棕壤,而铁锰的游离度和活化度都 壤脱水或二氧化碳分压降低的情况下,上述反 2 2 3 地带性土壤。据此, 就不应该再有“ 残余碳酸盆棕壤” 和 明显低于棕壤。 应式向左移,溶液中的重碳酸钙转化为难溶的 “ 石灰性棕壤’ 之类名称。 碳酸盐在土壤中淀积下来即为钙积。

-土壤类型PPT课件

-土壤类型PPT课件

.
4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 过程”,同时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 化过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 有机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 苔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 马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 用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杜鹃、杜香、越桔和各种藓类;局部有暗
针叶林,主要树种是云杉和冷杉;目前是
国家. 主要林区。
11
白浆土 :在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 较高。
上图为白浆土剖面
土地利用:原始植被针阔混交林(岗地) 已为次生杂木林、草甸及沼泽化草甸所 代替;现除部分低洼地外都已开垦为农
.
27
潮土:是发育于富含碳酸盐或不含碳酸 盐的河流冲积物,受地下潜水作用,经 过耕作熟化而形成的一种半水成土壤。 土壤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
上图为潮土剖面
潮土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光热条件, 兴建水利(排灌体系),建设稳产高 产田(吨粮田);发展商品粮生产; 基本农田保护。
.
28
盐土:大陆季风型干旱、半干旱和半湿 润地区,土壤蒸发蒸腾量大于降水量, 使得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含量高到使作 物不能生长的土壤。可溶盐在土壤中的 分布呈表聚型。
.
16
上图为棕钙土剖面
棕钙土 :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荒漠草原与草原化荒漠下,弱腐殖质 积累过程与与弱粘化和铁质(红化) 过程形成的干旱土壤。土壤呈碱性, 有机质积累很少。
土地利用:植被为临近干草原的荒漠 草原和向荒漠过渡的草原化荒漠两个 亚地带;农业利用方向以牧为主,有 少量灌溉农业。

土壤学各类土壤特征

土壤学各类土壤特征
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
合理利用:白浆土是吉、黑两省主要农业土壤之一,约占两省耕地面积的9%~10%。首先开垦者是白浆土亚类,可占耕地白浆土一半以上,由于地势较高,水分较适宜,垦后熟化。草甸白浆土次之,潜育白浆土因土壤过湿,开垦较晚,它们分别占耕地白浆土的32.45%和12.45%。
褐土以残积粘化为主碳酸盐母质
上述两大特点,也可称之为广义的棕壤化过程
棕壤与褐土的区别:棕壤无石灰反应
褐土有石灰反应
棕壤
分布地域:辽东半岛及山东半岛最为集中
分布地形:山地、丘陵
形成条件:
气候:
暖温带湿润气候和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年均气温约5~15℃,≥10℃积温2700~4500℃,降水量为500~1200mm,干燥度在0.5~1.4之间。具有明显的季风影响,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冬夏干旱,水热同步,干湿分明。
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一)棕色针叶林土(66.14%)
(二)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三)表浅针叶林土
合理利用:
发展林业
暗棕壤
分布地域:东北,黑龙江,吉林,四川,青藏高原边缘
分布地形:多为中山、低山和丘陵(主要分布于500-1000 m)
形成条件:
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5℃之间,年≥10℃积温2000~3000℃,土壤冻结深度为1~2.5 m,最深可达3 m,冻结时间为120~200天。甚至有些地区季节性冻层特别明显。年降雨量600~1100mm,无霜期115~135天,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这一地区年温差较大,而日温差较小,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8℃,暗棕壤最低极值可达-4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5-25℃。土壤冻结时间约7个月。
母质:第四纪红色粘土、第三纪红沙岩、花岗岩、千枚岩、石灰岩、玄武岩等风化物,且较深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叶林土、漂灰土和灰化土共8个土类。
第6章 黄棕壤与黄褐土
中国黄棕壤与黄褐土分布图
第一节 黄棕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黄棕壤是我国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常绿和落叶阔叶
混交林下形成的具有弱度富铝化和明显粘化特征的
土壤。
分布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北起秦岭、淮河, 而以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的低山丘 陵区分布较集中,此外,在南方诸省区的山地垂直 带谱中亦有分布。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 时:理论 40,2.5个学分;
选用教材:张凤荣 主编
(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07第3次印刷)


法:用CAI课件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容:了解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
握中国各个自然地理地带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
布规律。
第三节 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合理利用
(一)黄棕壤与褐土的区别
黄棕壤属于北亚热带淋溶土,淋溶粘化明显,并有一定的
富铝化过程,一般SiO2/R2O3≤2.1,所以褐土与黄棕壤的边 界定义比较清楚。 (二)棕壤与黄棕壤的区别 黄棕壤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地区,森林植被下凋落物层很薄 (仅1㎝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矿物化学风化和淋溶 、淋移作用强烈,土壤具有弱富铝化特点、粘粒硅铁铝率
土流失,平缓地出现土壤滞水,干季又产生大裂隙, 农田应注意深耕配合增施有机肥,轮种绿肥,施用炭渣等 ,以改良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增加土壤透水性,协调水肥 气热的关系。坡地应进行综合治理,保持水土。
思考与作业
1、了解黄棕壤和黄褐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识记形成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3、掌握区分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异同。
40%。 母质不同则性质不同。 一般为壤土-粉砂粘壤土,但粘化 层则多为壤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粘化率大多达到> 1.2 。 交换性盐基以钙镁为主。粘粒硅铝率,一般为2.4-3.0。
第一节 黄棕壤
四、亚类划分
黄棕壤
暗黄棕壤
黄棕壤
粘磐黄棕壤
黄棕壤性土
第二节 黄褐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黄褐土与黄棕壤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具有相似
的形成特点,所不同的是,黄褐土是由黄土状沉积
母质发育的微酸性至中性的弱富铝化土壤。
主要分布在江淮和江汉丘陵岗地,由下蜀黄土母 质发育而成。及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粘土”母质 发育的“姜石黄泥”。
第二节 黄褐土
二、形成特点
1. 淋溶脱钙作用较强。上层无游离的碳酸钙存在
,发生微酸化,但下层剖面却有碳酸钙的聚积 “砂姜层”。 2. 具有弱脱硅富铝化特征。
南至大巴山和长江,西至青藏高原边缘,东抵沿海,
第一节 黄棕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 14 ~ 16
℃ ,均年降
水量800~1300毫米,年干燥度小于1.0 。
代表性植被为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地形为低山丘陵,部分为平原。 成土母质为各种中酸性结晶岩风化物及弱富铝风
化的第四纪沉积物。
第一节 黄棕壤
二、形成特点 1、有机质积累过程 较大的枯枝落叶与较高的生物循环(分解),积聚 成薄而不连续的残落物质,其下即为亮棕色土层,
腐殖质类型以富里酸为主。
2、粘化过程 黄棕壤不仅具有残积粘化,而且以淀积粘化为主。 3、弱富铝化过程
钾矿物快速风化, SiO2 也开始部分淋溶,铁明显释 放,因为铁的水化度较高,故颜色较棕。
第二节 黄褐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二节 黄褐土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黄褐土的剖面构型一般为A-B-C型。腐殖质层(A)呈灰黄至 棕黄色,为屑粒和小块状结构,pH 5.5~6.5。淀积层(B)
为棕黄色至淡红棕色,一般>50cm,粘重紧实,棱柱状结构
,结构面被覆棕黑色铁锰胶膜。母质层C的色泽变浅,粘粒 减少,有铁锰结核,向下可出现石灰结核层,pH在7.0以上 。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
电子教案
主讲教师:寇太记
E-mail: tjkou@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面向21世 纪课程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一版,张凤 荣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而制作 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 以图表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 方式传达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 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殖质以富里酸为主。C层,基岩上发育的黄棕壤,其母质仍
带基岩本身的色泽;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则呈大块状 结构,结构面上有铁锰胶膜,并有少量的灰白色网纹。
第一节 黄棕壤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具有暗或弱的腐殖质表层和黄棕色粘化B层,通体无石灰, pH为微酸性。
pH 5.0-6.7,盐基饱和度30%-75%,一般铁的游离度>=
目录与授课安排
序号 第 1章 第 2章 第 3章 第 4章 第 5章 第 6章 第 7章 第 8章 第 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内 容 绪论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棕壤与褐土 黄棕壤与黄褐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盐碱土 初育土壤 山地土壤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土地评价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 土壤资源保持技术措施 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第一节 黄棕壤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一节 黄棕壤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土壤剖面构型为O-Ah-Bts-C型。剖面通体呈不同程度的棕 色。O 层(1-20cm ),灌丛草类 >混交林> 针叶林;Ah层呈
红棕色或亮棕色。质地多壤质土,粒状或团块状结构。 Bts
层,棕色心土层,多呈棱块状或块状结构,有棕色或暗棕色 胶膜或有铁锰结核,质地一般较粘重,甚至形成粘磐层。腐
低于棕壤,游离铁的含量高(>2%)。
第三节 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合理利用
(三)利用与改良
黄棕壤与黄褐土的自然肥力较高,一般分布于低山丘陵,
所在地区的水热条件亦较优越,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
地形平缓处的黄棕壤已大面积开垦为农耕地,山地黄棕壤 则是用材林发生水
成绩评定: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30%
70%
作业要求: 独立思考 回答准确 格式完整 书写整齐
考试安排:课程结束后和下周适当时间
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3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 朱鹤键, 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第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③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第6章 黄棕壤与黄褐土
主要内容: 黄棕壤;黄褐土;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合
理利用。
重点与难点: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分布、形成条件
与过程;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第6章 黄棕壤与黄褐土
淋溶土纲:
包括北亚热带的黄棕壤和黄褐土、暖温带的棕
壤、中温带的暗棕壤和白浆土,以及寒温带的棕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