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课件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优秀课件

科学发展观优秀课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案例:西方旧工业化道路的弊端
道旧 路工 模业 式化
工业化——信息化
路旧 模工 点式业 的化 特道
资源过量消耗
环境生态的破坏
注重机械化、自动化, 伴随严重失业问题
案例:发展观的演变
第一阶段:传统发展观 发展=经济增长
传 统
1 重视物质发展,忽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观 2 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全面进步
科 的学 形发 成展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 吸收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
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的理论 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
案例:信仰之本——《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 1920年9月,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第 七 章
科学发展观
目录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视频
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点击按钮播放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01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综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重大理论的提出, 都有它赖以形成的经济思想来源,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等方面的条件。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功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
战胜突如其来 的非典疫情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 会、残奥会和上海
世博会
抗击汶川特大地震 和灾后重建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pt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pt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第11页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文主义以及中国古代以民为本 有何不同?
第12页
全面协调可连续
•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 • 协调,是指各个方面发展要互相适应; • 可连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强调“五个统筹”, 即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之间发展,做到 互相衔接、互相增进,实现良性互动。可连续发展就是增进人与自然 友好,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第7页
发展基本要求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连续发展战略,实现又快又好发 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第8页
科学发展观———科学
1
关键-------以人为本
第13页
如何正确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待GDP ?
第14页
统筹兼顾
•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主 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
•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友好发展、国内 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足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 际形势发展改变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1
关键-------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新》课件

《科学发展观新》课件
根本方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 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 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
的建设。
THANK YOU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 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 题做出了新的科学的回答,是指导当前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力量解决主 要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0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 为核心,关注人的基本权利和需 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
尊重人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是发展的主 体,应尊重人的意愿和选择,充分 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人的平等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实现 人的平等发展,消除社会不公和贫 富差距,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发 展机会和权利。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
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 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 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
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不同地区 、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避
《科学发展观新》ppt课件
• 科学发展观概述 •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应用 • 科学发展观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科学发展观概述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
一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它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社 会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

毛概新教材第七章科学发展观演示精品PPT课件

毛概新教材第七章科学发展观演示精品PPT课件
11
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理论依 据、理论内涵作了全面阐述。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与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 导思想。
4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 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 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八个方面)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 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6
3.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 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的
进入新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 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各国相互依存 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 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5
2.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 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总结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 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十七大概括为“十个结合”。这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 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当时 具体国情,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 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 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 主体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 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 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实行高度 自治。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保证利益协调的 核心地位; 充分发挥共同利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统筹协调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各自特殊利 益的关系;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 特别注意保护困难群众的利益; 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构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 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 界和平与发展 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基本立足点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决定了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坚持对外开放,加 强国际合作。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4月18日-24日,29个亚非国家 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 隆召开亚非会议。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明确发 展的目的是“以人为本”; 其次,要认识到经济发展是中心; 要从整体上把握发展; 要协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要使发展是可持续的; 在国际战略上是和平崛起。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必定是有序的社会 必须是一个安定的社会
确立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意义:
理论上看,这个主题极大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六课 科学发展观 课件(共30张PPT)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六课 科学发展观 课件(共30张PPT)

2、如何做到统筹兼顾?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改 革、发展的顺利推进,将会促进社会更加稳定。
稳定
推进
促进
改革 发展
(2)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
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稳定)统一起来。
4、统筹兼顾的现实意义
党和国家治国理政需要坚持统筹兼顾,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习新思想
第二单元 行动的指南
预习第六课: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
核 心 基本要求 根本方法
发展 以人为本
(要不要发展?)
(为谁、靠谁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 (什么样的发展?)
统筹兼顾
(怎样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补充)
• 第一要义是发展 • 核心是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 对发展速度的要求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以“快”为主,“快” 在“好”之前。依据“又快又好发展”要求,中国经 济从1990年至2005年平均增速9.7%,经济总量从 1990年的全球第1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近3年来, 增长又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经济速度。但也为多年来 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能源的高消 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制约经 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好” 字上做文章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爸爸妈业余时 间不断学习,持 续为自己“充 电”。
身边许多人积 极参与社区公 共服务
1、理想的社会
社会
生产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发展 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6.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把事物看成过去、现在、 未来的相互联系的变化发展过程,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处理好人 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7.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 验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 认识并提出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深化和发展,它的实 施必将对人们实践活动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 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 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9.科学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在经济和社会 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 动。
•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 水平的迫切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 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按 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 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 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就能更好地解决提高党的领导 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 大历史性课题。 •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 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中国人民和 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科 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 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4
时代背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 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 富的积累,把国内生 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 展的标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案例:西方旧工业化道路的弊端
案例:信仰之本——《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共产党宣言》“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刘少奇:“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 周恩来:“在赴法国之前,我从译文中读过《共产党宣言》” 邓小平:“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诞生地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 广场上的白天鹅咖啡馆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改 革 开 放 前
改 革 开 放 后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功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
战胜突如其来 的非典疫情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 会、残奥会和上海
世博会
抗击汶川特大地震 和灾后重建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3 根本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总体小康 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中文首译全本
中文再版
•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 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 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 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 次以单行本问世
•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 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 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3 发展成熟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 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 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 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 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 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C、真凭实据,关联,骄子
D、条件,密切,产物
பைடு நூலகம்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 )的发展观。 第二,( )发展观。
第三,( 我)国发展两观。项基本国策 第四,( _计)_发_划展_生观__。育________、 A、全面、头筹兼_保顾_、_护_以环_人_为境_本_、_协_____
调 B、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C、可持续、和谐、科技、知识 D、教育、全面、协调、以人为本
• 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 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 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 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 新的里程碑。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 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 捆绑式火箭
科学小发明、小论文也称“小创
新作品”,它是
“(
)”的一部分。
A、创造和发明
B、创新和发明
C、发明与创新
D、科学与创造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
式反映(
)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
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
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A、现实世界
B、虚拟世界
C、宇宙世界
D、未来世界
•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 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 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先在轨道倾 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 度347公里...
•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 点10分04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 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 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
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 ) 的科,学问与题它(P提ro出ble时m)是的指知( 识)背(景 )过程中 有需 的(要(回)()。 的)而关在系当时,的所知识以背它景下是又无法解决 时A代、科的学(、认识、)回。答、矛盾
AB、、真科学凭、实认知据、,解答关、联问题,骄子 C、科学、认识、解决、冲突
BD、、关科学联、,认知无、,回答骄、傲问题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 的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 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 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 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 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 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 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 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届时 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
• 【飞行器名称】天宫一号

【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

【计划发射时间】2010年到2011年年底

【发射目的】为中国航天第二阶段建设航天站做准备。

【发射项目】预计要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对接任
务。

【飞行器截图】目前还没有真实截图,右边是预览图。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航天站的能力。
科学是使( ) 认识与( )实 际实现具体( ) 的实践活动,是 通往预期目标的 桥梁、是联结( ) 与( )的纽带。
A、现实,虚拟,和谐,发展,理想
B、发展,科学,统一,现实,理想
C、主观,客观,统一,科学,发展
D、主观,客观,统一,现实,理想
袁可、田怡,作品选 入县级
李俊清、王凯,作品 选入市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