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国 西方文论史
唯美主义

浅谈唯美主义【摘要】唯美主义兴起于法国,再波及英国、美国,并影响了全世界的文艺理论思潮。
泰奥菲尔·戈蒂叶从浪漫主义投向唯美主义,充当了唯美主义的旗手,他以饱满的热情、勇敢的反抗精神和不拘于俗的思想蜚声文坛,成为唯美主义思潮的引领者。
他的艺术本质论成功地构建了唯美主义的理论骨架,奠定了唯美主义上升并至全盛时期的基础,而戈蒂叶贯穿着唯美主义色彩的艺术成就,更为西方文艺理论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门户,至今,仍然对艺术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突出作用。
【关键词】唯美主义戈蒂叶无功利唯美是求自由放浪形式美19世纪初期,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君主政体时代笼罩在法国青年人心头的绝望和反叛情绪,和由康德美学传入导致的法国文艺理论的复兴和变化,共同催生了唯美主义思潮。
作为西方文论史的重要转折点,唯美主义充当了上承西方古典和近代文论,下开现代派文论的中间枢纽角色。
戈蒂叶是唯美主义的旗手。
①1834年,以戈蒂叶和他的好友成立的杜瓦延纳胡同文学为标志,他逐渐摆脱了浪漫主义而走向唯美主义,之后,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戈蒂叶“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
一、艺术的无功利性“艺术无功利”是戈蒂叶的核心观点,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在艺术与社会的关心方面,戈蒂叶认为,艺术独立于道德和政治之外,这一论断一度受到信奉古典派的道德主义批评家的强烈指责,笔者观点,艺术作品不应对社会承担道德义务,艺术与任何社会关系无关,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如戈蒂叶所言:“在莫里哀的作品中,道德总是受到羞辱和沉重打击,正是道德戴上了绿帽子。
”②从艺术源于生活这一观点来看,所谓败坏风气及道德的艺术作品,正是托生于丑恶的社会。
艺术没有功利目的,自然不为政治服务,不为一切有实际目的的行为服务。
其次,戈蒂叶提出,有用的东西不是艺术,艺术是完全无用的。
这当然不是对艺术的批驳与否定,这里所谓“完全无用”一说,是针对生活中我们的必要需求而言的,艺术不能用来吃穿住行,也不能用来寄托欲望,成为满足欲望的中间手段;而另一方面,艺术对人格与情操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西方文论1古代-近代

希腊三贤
• 苏格拉底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对话”
• 苏格拉底走街穿巷,四处漫游,“盘问”不 同阶层的人士,和他们进行深刻的对话,启 发他们的心智,讽喻他们的无知,并进而引 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苏 格拉底的对话”。 •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真理不是产生和存在 于某个人的头脑里的,而是在共同寻求真理 的人们之间诞生的,是在他们的对话交际过 程中诞生的。”
哲学与文学是统一的,没有谁高谁低的 地位差别,因为它们都通过语言文字符 号来传达,同属于符号系统。 都具有语言的虚构性、修辞性、隐喻性 特征 不同在于,文学承认自己是一种虚构, 而哲学总以为自己是在与一个真实的世 界打交道,是在传达关于世界的真理, 不承认自己的虚构性和隐喻性。
政治、历史、哲学、文学也都是统 一的 因为它们也都通过语言符号来传达 对新历史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亚氏:卡塔西斯Katharsis——净化,“净 洗”、“宣泄”、“洗涤”。 • 亚里士多德:“像哀怜和恐惧或是狂热之类 情绪虽然只在一部分人心里是很强烈的,一 般人多少有一些。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 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 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 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受哀怜恐惧以及其他 类似情绪影响的人。…受到净化,因而心里 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
第一讲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一﹑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参考阅读书目: •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 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柏拉图简介
•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 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体育家、摔 跤家、作家、哲学家。 • 《星》 我的星你在望着群星。我愿意变作 天空,好得千万只眼睛来望着你。 从前你是晨星在人世间发光, 如今死后如晚星在逝者中显耀。
西方文论史马新国笔记

西方文论史的笔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笔记框架:
古代文论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和诗学理论家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观点和理论。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诗艺》以及他对诗歌的看法。
中世纪文论
基督教会对文学和艺术的影响,以及圣经文学批评的出现。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中世纪哲学家的文学和艺术观点。
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人文主义思潮对文学和艺术的影响,以及莎士比亚等人文主义作家的作品和理论。
启蒙运动时期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和美学家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看法和理论。
19世纪到20世纪文论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各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品和理论。
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恩格斯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对文学的影响及他们的文学观点。
当代文论
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对文学的影响及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罗兰·巴特、雅克·德里达、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等当代哲学家、批评家的文学观点和理论。
在整理笔记时,可以根据需要对各个时期的文论进行更详细的划分和整理,例如在19世纪到20世纪文论中,可以进一步分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更具体的时期,并分别列出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和理论。
同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某些时期或流派的文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整理。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戏剧与影视学考研参考书

各位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才思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专业的笔记,方便大家准备考研,希望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招生目录及参考书学科、专业名称(代码)):戏剧与影视学(130300))研究方向:01、电影理论与美学02、中国电影史03、当代中国电影04、外国电影研究05、电影档案06、影视创作及理论07、电影产业招生人数:20 人。
考试科目初试:1、思想政治理论2、外国语(英、俄、日任选一种)3、文艺理论(含电影理论)4、中外电影史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文艺理论: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艺术概论王宏建文化艺术出版社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张少康、刘三富北京大学出版社4、西方文论史马新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影理论:1、电影作为艺术爱因汉姆(德)中国电影出版社2、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克拉考尔(德)中国电影出版社3、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法)中国电影出版社4、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大卫·波德维尔(美)世界图书出版社5、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杨远婴编上海文艺出版社6、电影理论史评尼克·布朗(美)中国电影出版社7、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8、当代电影(期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9、电影艺术(期刊)中国电影家协会10、世界电影(期刊)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外电影史:1、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下)程季华中国电影出版社2、中国电影简史陆弘石、舒晓鸣文化艺术出版社3、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舒晓鸣中国电影出版社4、世界电影史乔治·萨杜尔(法)中国电影出版社5、世界电影史(第三卷,上、下)乌·格雷戈尔(德)中国电影出版社6、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中国电影出版社7、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影片分析:1、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美)中国电影出版社2、荣誉----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教材苏牧中国电影出版社3、当代欧美名片评析胡克、李一鸣、李迅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4、中国电影美学1999 胡克等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复试:1.笔试:影片分析2.面试备注:/note/497559814/1 、复试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考试科目为影片分析。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4.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L4.1布瓦洛——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书目摘要:1.杨冬编选:?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序言第一章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柏拉图第二节亚理斯多德第三节贺拉斯与朗吉弩斯第四节从普罗提诺到但丁第二章文艺复兴至18世纪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第二节从布瓦洛到伏尔泰第三节卢梭与狄德罗第四节从德莱顿到约翰逊第五节莱辛第六节歌德与席勒第三章 19世纪前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史雷格尔兄弟第二节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第三节赫士列特、济慈和雪菜第四节斯达尔夫人第五节司汤达与雨果第六节黑格尔第七节爱伦坡与爱默生第八节别林斯基第四章 19世纪后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圣勃夫第二节泰纳第三节波德莱尔第四节阿诺德第五节佩特与王尔德第六节托尔斯泰第七节尼采第八节勃兰兑斯第五章 20世纪前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托斯艾略特第二节艾阿理查兹第三节弗雷利维斯第四节欧文白璧德第五节美国新批评派第六节克罗齐第七节弗洛伊德第八节卡尔荣格第九节普鲁斯特与瓦莱里第十节萨特第十一节俄国形式主义第十二节卢卡契第六章 20世纪后期的文学理论第一节雷纳韦勒克第二节诺思罗普弗莱……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内容提要:自希腊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批评传统。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更被人们称为“批评的时代〞,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纷至沓来,异彩纷呈。
本书试图从一个中国学人的视角出发,系统描述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的西方文学理论的开展轨迹,深入辨析各种理论问题。
在勾勒其开展脉络的同时,尤为注重对那些伟大批评家进行个案分析,使宏观研究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坚实根底上。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21年版。
目录导论——研究西方文论与编写?西方文论史?的思考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导言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引言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摹仿说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3.灵感说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1.文艺本质论2.悲剧理论结语第二章罗马古典主义引言第一节贺拉斯的?诗艺?1.古典主义原那么2.理性主义倾向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那么4.诗的社会作用第二节朗加纳斯的?论崇高?1.崇高作品的特征2.崇高的来源3.崇高作品的创作与意象说4.崇高、天才与社会环境第三节普罗提诺的艺术理论1.神是美和艺术的来源2.对艺术美的观照凭心灵和理性3.对摹仿说的新解释结语第三章3.形式美、虚构与语象理论第二节阿伯拉对世俗文艺的肯定1.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2.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1.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2.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区别3.?圣经?的象征意义结语第四章的小说理论2.维加的戏剧理论第三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1.锡德尼的?为诗辩护?2.莎士比亚论文艺创作结语第五章新古典主义引言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1.布瓦洛和路易十四时代2.?诗的艺术?的主要内容3.艾弗蒙与布瓦洛的古今之争第二节英国新古典主义1.屈雷顿及其?论剧体诗?2.蒲柏的?论批评?3.约翰生的“类型〞理论第三节德国新古典主义1.高特雪特与莱比锡学派2.温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理论结语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导言第六章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引言第一节法国启蒙主义文论1.伏尔泰文艺思想的二重性2.卢梭的“回到自然〞理论3.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第二节德国启蒙主义文论1.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2.赫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第三节意大利维柯的?新科学?1.人类历史开展与文学艺术的开展2.原始思维——想象的特征结语第七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引言第一节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文艺理论1.对文学艺术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2.文学艺术理论第二节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2.感伤的诗的类型3.历史的分类和风格的分类第三节歌德的艺术经验总结1.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2.文艺与时代:古典的与浪漫的3.文学的开展: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四节黑格尔的艺术哲学1.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2.理想性格的主要特点3.艺术理想与艺术创造4.艺术开展的三种类型5.各门艺术的系统和诗论结语第八章浪漫主义引言第一节德国浪漫主义1.以史勒格尔兄弟为代表的耶拿派浪漫主义2.海涅?论浪漫派?中的文艺思想第二节英国浪漫主义1.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2.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3.济慈的“消极能力〞说4.雪莱与庇卡克的对峙第三节法国浪漫主义1.夏多勃里昂的“基督教诗意〞说2.史达尔夫人对南方文学、北方文学的划分3.雨果的美丑对照原那么……第九章现实主义第十章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第十一章唯美主义第十二章直觉主义第十三章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第十四章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第十五章俄国形式主义第十六章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艺理论第十七章英美“新批评〞第十八章结构主义后现代文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文化研究批评〕第十九章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第二十章解构主义第二十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十二章阐释一接受理论、读者反响批评第二十三章女权主义批评及性别批评理论第二十四章新历史主义批评第二十五章后殖民主义批评第二十六章“文化研究〞批评理论后记第二次修订后记内容提要:文论是"文学理论"的简称,主要包括对文学规律的总结,对具体作品的评判,对文学新潮的倡导,推动等方面的系统理论。
(完整)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Q:美的来源(本质)毕达哥拉斯:数。
数的和谐。
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只从形式结构方面探寻艺术的和谐美.↓赫拉克利特用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艺术和美,首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
“摹仿”不只是指再现自然,而且有摹仿自然的生成规律的意思。
“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不同于毕侧重于静止、平衡的统一,赫的统一是运动与斗争的,特别强调内在的和谐。
看不见的和谐,是对立面斗争形成的更高的和谐。
↓德谟克利特:文艺摹仿自然“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伍蠡甫《西方文论史》)他所说的“从……学会了……”,显然不是重复再现自然,而是自然启发下进一步的创造。
“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
”(伍蠡甫《西方文论史》)文艺的对象:不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
↓苏格拉底:“艺术摹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让人物像活的一样。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伦。
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隔着三层纸".把艺术摹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
但是在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同时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在灵感说中,揭示了艺术创造应有的超越性。
↓亚里士多德: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摹仿的艺术”与柏拉图的不同.他把职业技艺与今日称之为美的艺术加以区别;扩大了“摹仿的艺术”的范围;改变了摹仿的对象。
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直截了当地提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即:文艺摹仿人生。
2021复旦大学文艺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背景:19届老学姐一枚,本科学校为上海某双非一本大学工商管理学生,因喜欢文学,and对旦旦的名校情结,在做好了二次战斗的准备下开始了三跨备考之路。
三跨生,毫无基础,学姐学长们的经验贴帮了很大的忙,尤其是复旦文艺学是没有推荐书籍的,自己摸简直如同大海捞针。
这个帖子主要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好的学习经验和笔记踩雷。
选择问题“为什么要考研?”——这是开始考研前一定要想清楚的一个问题,你都有一个理由,在以后无数次你想放弃的时候,都可以支撑你走下去的信念。
我的信念就是为了构建框体系。
以我本身的实践经验,找到一份中等偏上的工作其实不难(我途中曾拿到月薪9k的offer),但我认为人生漫漫长路,我总得有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和精神食粮,文艺学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文艺学,说白了就是文学,美学,这是一个可以让你发现生活的美的学科。
备考时间安排这个我一直觉得要因人而异,你习惯什么样的作息,就按什么作息来,习惯早起,就早上起来复习。
像我是夜猫子类型,越到晚上越精神注意力集中,所以我大部分学习是晚上进行的,早上睡到自然醒。
当然,必须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是否达到要求。
每个人掌握的情况不一样,这里就不做赘述,其实想想高中的作息就差不多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整体规划,我是分三轮,第一轮看书过基础整理笔记,第二轮补充整理笔记,第三轮背诵,至少政治和专业课都是这样复习的,英语待会祥说。
政治备考核心说一下马原。
马原主要靠理解,理解好了就好背了。
马原极力推荐任雁翔,虽然说话慢了点,但是讲的是真的清楚,基本他的课听一遍过就可以理解,后面再自己背就好。
这个视频也不多,我开倍速花了一周时间集中看完(同时记笔记)课程方面我只看了马原的课程,不会的去任爸微博下答疑。
其他都是跟着肖系列来的。
第一轮是看视频和刷精讲精练、1000题。
我个人喜欢一次性完成一个高强度任务,效率较高,所以马原视频看一章精讲精练,做一章题,再反过来在精讲精练上圈出重点(答案会注明考点出处)。
反对“以丑为美”——针对社会丑陋现象浅谈“丑”与“美”的辩证关系

反对“以丑为美”——针对社会丑陋现象浅谈“丑”与“美”的辩证关系反对“以丑为美”——针对社会丑陋现象浅谈“丑”与“美”的辩证关系谢学意摘要:丑代表了社会⼈⽣的负⾯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然⽽丑⼜被纳⼊审美活动中,与美相辅相成,突出美的⼀⾯。
可是,⼈们总会误解其中的意思,总以丑为美,做出了⼀些丑陋、低俗的事情来。
本论⽂主要从“丑”与“美”,“丑”与“审美活动”等关系来论证“以丑为美”这⼀伪命题的不可取。
关键词:丑;美;审美对象;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古今社会都出现了许多荒唐、虚伪之事,类似⼩脚⾦莲、穿⽿勒胸之事层出不穷,还为⼀些⼈所津津乐道、称赞交加,实为社会之不幸。
这些“以丑为美”之事,其实就是变态⼼理与⼈类异化劳动的产物,是有害⽽⽆⼀利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这些论点呢?⼈们⼜该如何避免重蹈此类⾏为呢?本论⽂从五个⽅⾯来层层论述。
⼀、辨析美、丑、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先来谈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事物才称得上“美的事物”?对于这些问题,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数的和谐”①。
“数”是⾃然本⾝存在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
他认为,宇宙⼀切事物都是由数产⽣的,⼀张桌⼦、⼀块⿊板,甚⾄⼀个⼈,都是由成千上万的分⼦所构成,⽽美就是数的和谐统⼀。
⼀个美⼥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她长得符合数的和谐,长得符合“黄⾦分割法”,脸部的眉、眼、⿐⼦、嘴巴等都很和谐对称,⾝体的各个部分都和谐统⼀,所以她美。
赫拉克利特⽤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艺术和美,⾸先提出“艺术模仿⾃然”的论点②。
他主要从“本体论”的观点来论述美,提出“美在它本⾝,美是客观存在的③”。
⼀个事物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你觉得它美就美,⽽是因为它本⾝就是美的,这与毕达哥拉斯的“美是数的和谐”有相似之处。
同样以上述的例⼦来说明,⼀个美⼥美,也是她本⾝长得就美,⽽不是你觉得她美就美,她丑就丑,。
这就是“美在形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是持这种观点的。
⽽“认识论”则刚好相反,它认为美在于⼈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美的来源(本质)毕达哥拉斯:数。
数的和谐。
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
只从形式结构方面探寻艺术的和谐美。
↓赫拉克利特用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艺术和美,首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
“摹仿”不只是指再现自然,而且有摹仿自然的生成规律的意思。
“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不同于毕侧重于静止、平衡的统一,赫的统一是运动与斗争的,特别强调内在的和谐。
看不见的和谐,是对立面斗争形成的更高的和谐。
↓德谟克利特:文艺摹仿自然“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伍蠡甫《西方文论史》)他所说的“从……学会了……”,显然不是重复再现自然,而是自然启发下进一步的创造。
“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
”(伍蠡甫《西方文论史》)文艺的对象:不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应该“仿效好人”“好事”。
↓苏格拉底:“艺术摹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让人物像活的一样。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伦。
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隔着三层纸”。
把艺术摹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
但是在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同时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在灵感说中,揭示了艺术创造应有的超越性。
↓亚里士多德: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摹仿的艺术”与柏拉图的不同。
他把职业技艺与今日称之为美的艺术加以区别;扩大了“摹仿的艺术”的范围;改变了摹仿的对象。
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直截了当地提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即:文艺摹仿人生。
从“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是文艺典型性的要义的第一次明确阐述。
↓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原则。
主张:①采用古希腊文艺的传统题材;②向古希腊的艺术家学习表现手法;③学习古希腊艺术家根据不同的体裁选用不同的诗格。
等等。
但并非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如:在题材上,一方面鼓吹要从荷马史诗中取材,一方面又要求描写罗马祖先的光辉业绩;在语言上,他一方面主张向古希腊的诗人学习,一方面又鼓励诗人敢于创新。
↓普罗提诺:“流溢说”。
↓圣·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美的本体。
↓托马斯·阿奎那: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
Q:美对鉴赏者的内外要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人的内在和谐可以收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相契合,才能进入艺术欣赏状态。
↓普罗提诺:承认对美的事物的认识要通过感官,但要把握事物美的本质,把握精神领域更高级的美,尤其是把握神的美,就要凭心灵和理性。
↓圣·奥古斯丁:指出一个人能否从差异部分的统一中见出和谐,要看他的资禀和修养如何,要有合拍的心灵。
Q:灵感(感性)与理性,天才与技巧德谟克利特:“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诗人。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德谟克利特所说的“灵感”已不单单是古希腊流行的“神灵附体”观念;“天才”也不是“纯粹天赋”的才能,他已意识到艺术创造和社会实践有某种联系。
↓苏格拉底:从神学目的论出发,把艺术创造的“天才”“灵感”和“占卜”相提并论,把文学创造活动神秘化。
↓柏拉图的灵感说的三个方面:1.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
通过“磁石吸铁环”的比喻,说明了文艺的感染力。
企图以此解释文艺的创作和欣赏的特征问题。
2.灵感的表现:迷狂。
柏拉图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景,甚至会有是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
但他把迷狂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有的作用。
3.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贺拉斯:认为诗是天才的创造,这天才是天资加训练的结果。
天才创造的源泉,一是诗人对生活的熟悉,一是诗人自身的理性修养。
“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
”(《诗艺》)这里,判断力是指艺术家正确的感受和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艺术家正确判断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的能力。
这种判断力,来自思想、道德感和知识。
进一步阐述了文艺创作活动时一种理性活动,它和作家主体的思想深度、道德倾向、知识和经验又十分重要的关系。
它也启发了后人认识艺术判断力的特点,这种艺术判断力不光是运动逻辑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包括认识判断、道德判断、审美判断的判断力。
贺拉斯对判断力的强调,进一步揭示了创作主体的重要作用。
它实际上指出了艺术摹仿生活是通过作家主体判断的摹仿。
↓朗加纳斯:认为崇高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庄严而伟大的思想;②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这两个来源主要依靠天赋)③运用藻饰的技术;④高雅的措辞;⑤结构的堂皇卓越。
(后三个来源可以从技巧的训练中获得)朗加纳斯把崇高看做天才与训练结合的结果。
↓阿伯拉:认为艺术的两个决定因素是:一是艺术家生活、行动中的环境;二是艺术家的情感。
情感不但是创作的动力,而且情感还支配着诗人对自然的描绘。
“因为我们观照自然现象时心情不同,我们有时把秋夜的星星称作明珠,有时称作眼泪;有时欢呼晚霞的美,有时悲悼落日的斜晖;有时觉得月亮分外光明,有时埋怨它撩起怀人的愁绪。
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美,事物的美总染上我们自己的感情。
”(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这是西方移情理论的最早说法。
Q:美的标准(包括功用的讨论)毕达哥拉斯:美是绝对的。
↓赫拉克利特:美是相对的。
↓(以上尚不属于明确提出美的标准,只是指出美的特质)德谟克利特:美的文艺作品能够给人以快感。
这种说法是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
“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
”(伍蠡甫《西方文论史》)德谟克利特从实用观点出发,把“快乐”“不适”与利害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苏格拉底: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
一个事物的善恶美丑不在于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在于它和人的关系,即是否符合人的功利目的。
↓柏拉图:提出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1.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2.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3.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
柏拉图认为人性可分为“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支持“理性部分”。
从而提出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只保留部分的颂歌与音乐。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整一性原则。
提出了悲剧的作用——卡塔西斯说。
认为文艺能促进人的情感、欲望、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
卡塔西斯,据朱光潜解释,为“净化”“宣泄”;据罗念生解释,为“陶冶”。
总之,都是使观众的心理,经过悲剧的作用达到一种平静健康的状态。
↓贺拉斯:“合式”。
所谓“合式”,就是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帖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具体要求如下:①人物的性格要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②人物语言要符合各人的身份和遭遇;③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并要着眼于整体效果;④高贵的内容与优雅的形式。
针对古希腊诗歌作用的认识,贺拉斯提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既要给人快感,又要给人教益。
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而审美本身不能不与一定的认识和道德观念相联系。
但是“寓教于乐”的理论也隐含着使文学创作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可能。
↓朗加纳斯:把崇高看做是真正优秀作品必有的风格。
他认为崇高的艺术的特点是:①冲击性;②普遍性(感染性);③永久性。
认为崇高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庄严而伟大的思想;②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这两个来源主要依靠天赋)③运用藻饰的技术;④高雅的措辞;⑤结构的堂皇卓越。
(后三个来源可以从技巧的训练中获得)↓圣·奥古斯丁:给一般美所下的定义是“整一”或“和谐”,给物体美所下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无论在自然中还是在艺术中,使人感到愉快的那种整一或和谐并非对象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是上帝在对象上面所打下的烙印。
上帝本身就是整一,他把自己的性质印到他所创造的事物上去,使它尽量反映出他自己的整一。
有限事物是可分裂的,杂多的,在努力反映上帝的整一时,就只能在杂多中见出整一,这就是和谐。
和谐之所以美,就因为它代表有限事物所能达到的最近于上帝的那种整一……但是究竟还是不纯粹不完善的。
还把数加以绝对化和神秘化。
现实世界仿佛是由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所以才显出整一。
认为相等、整一、相似、秩序、和谐都合而为一,美的形式原则就是寓多于一。
认为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
列出三条罪状:①亵渎神灵;②宣扬七情六欲,腐蚀人的灵魂;③虚假。
认为艺术家把世俗的东西当做真实是错误的。
Q:典型苏格拉底:“如果你想画出美的形象,却又很难找到一个人身体各部分都很完美,你是否从许多中选择,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使全体中每一部分都美呢?”(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从“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即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是文艺典型性的要义的第一次明确阐述。
Q:(戏剧)悲喜剧理论亚里士多德:什么是悲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诗学》)一,悲剧和其他艺术所使用的媒介不同。
悲喜剧用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来摹仿;二,悲剧和其他艺术摹仿的对象不同,它摹仿的是好人的严肃行动;三,悲剧和其他种类艺术摹仿的方式不同。
悲剧用的是“动作摹仿”;四,悲剧“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对悲剧情节的重视。
与他的伦理观相联系。
认为人的性格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从习惯中养成的,多行善则性善,多行恶则性恶。
性格是过去行动的产物。
性格必须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悲剧的布局:提出了整一性原则。
亚里士多德“从生物学里带来了有机整体的观念。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