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社会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两个条件相互作用,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不断地得到改革和完善,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求和要求。
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第一,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形式,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第二,家庭教育具有亲情、温馨、和谐的特点。
第三,家庭教育具有个性化、针对性强的特点。
第四,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渐进性的特点。
第五,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受到家庭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首先,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体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其次,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能力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
第三,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包括程序教学模式、发现研究教学模式、掌握研究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和合作教育教学模式。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要全面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包括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教会学生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养成自我教育的惯。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以及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整体性。
最后,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校教育规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方向,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具有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起着桥梁作用,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可以使学生能力提高及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学发展史(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二)学校的产生1、学校产生的条件2、人类最早的学校(1)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过程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
(即生产力的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
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社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学校的产生便成为必要。
1、学校产生的条件(3)文字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的楔形文字,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能,使知识有了载体,使师生之间的传授有了依托。
现在一般认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如我国早在夏代(前21—16C)就出现了学校的雏形“庠”。
《孟子·公孙丑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人类最早的学校而世界最早的学校则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的宫廷学校。
我国最早的正式学校的产生是在商朝。
结论: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学校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农业社会的教育(二)工业社会的教育(三)信息社会的教育特点: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夏:“庠、序、校”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六艺”是基本教育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2)封建社会: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出现了“士”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统一局面。
秦: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教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选仕制度上,采用“察举制”,始设太学,官学体制比较完善。
两晋:佛、道、儒并立。
南北朝:延续,儒学地位提高。
隋:儒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开始实行科举取士(607年开始,至1902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之久)。
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条件

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条件学校教育是针对于青少年群体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学校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么学校教育在古代是如何产生的呢?以下就是相关的介绍。
首先,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条件之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
在古代社会,人们开始有了不同的职业分工,这就导致了知识和技能的不同分布。
例如,医生需要学习医术,农民需要学习农耕技能,官员需要学习管理技能等。
这种职业分工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为人们需要在学校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另一个条件是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古代,特别是在农耕社会中,农民的生活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非常简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导致了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学校教育也因此得以产生。
此外,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第三个条件是政治体制的变化。
在古代社会,随着各种政治制度的兴起和衰落,人们的政治观念也发生着变化。
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古代国家中,政治制度逐渐趋于稳定,政治权力也逐渐得到了中央集权。
这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因为政治稳定和中央集权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
最后,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最后一个条件是知识的积累与传播。
古代知识主要通过口传和文字传播,然而,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传播手段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也更加便捷和广泛。
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学校教育开始从私人教育逐渐转变为公共教育,教育内容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体制的变化和知识的积累与传播都是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之一。
这些条件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与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学丽(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
西方学校 school ,schule 源于拉丁语 shola ,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 skhole, 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
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
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
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为了统治者的目的,特权者的子弟需要学习军事统治、司法敛财,以及生产、文化艺术、宗教方面的知识,这些繁多的知识,绝不是在统治者的实际生活中附带学习所能获得的,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司其事,任用专职人员负责,并使受教育者脱离其他事务而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才能胜利完成任务,生产力发展后,一部分人专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家,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给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人类社会开始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最初,这种传授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长辈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直接传授给年轻人。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组织和系统化教育过程。
学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和古希腊。
在这些文明中,学校是由专门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组织,教授特定的学科和技能。
在古代埃及,学校主要是为贵族子女和神职人员准备的。
学生们接受各种学科的教育,包括科学、文学、宗教和艺术。
希腊也有类似的学校系统,其中包括著名的希腊文化中心——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形式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教堂控制的修道士学校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为修道院培养人才,并传授基督教的知识。
随着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学校的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展。
在这个时期,新的学科如数学、天文学和自然科学开始出现,并被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此外,学校的门槛也逐渐降低,允许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到了现代,学校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不同阶段。
学校不仅教授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初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
学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和古希腊。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并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学校不仅教授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作为广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
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
学校的出现除了以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外,还有着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
育来传授这些知识。
第二,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从以上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自已政权的需要而设立的。
学校产生的条件

学校产生的条件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校的出现并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条件。
在探讨学校产生的条件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社会需求学校的产生首先源于社会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学校产生的首要条件之一。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学校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政府通过立法、政策等手段,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政府的教育投入、课程设置、教育经费等政策都为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也是影响学校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学校的产生。
例如,注重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会促进素质教育型学校的产生,注重学术成绩的理念则会促进重点学校的产生。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学校产生的重要保障。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包括学校建筑、设施设备、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投入。
只有在有一定的经济支持下,学校才能够顺利产生并发展壮大。
人才队伍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是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之一。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具备爱岗敬业、奉献精神、责任意识等素质。
综上所述,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满足多方面的条件,包括社会需求、政策支持、教育理念、经济条件和人才队伍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条件齐备的情况下,学校才能更好地履行其教育使命,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育学简答题+材料题学校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和知识。
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含义)。
施教要求:循序渐进。
阶段性(含义)。
施教要求:分阶段施教。
互补性(含义)。
施教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不平衡性(含义)。
施教要求:抓关键期。
差异性(含义)。
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的表现。
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环境。
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教育。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素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丽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
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
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
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
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为了统治者的目的,特权者的子弟需要学习军事统治、司法敛财,以及生产、文化艺术、宗教方面的知识,这些繁多的知识,绝不是在统治者的实际生活中附带学习所能获得的,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司其事,任用专职人员负责,并使受教育者脱离其他事务而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才能胜利完成任务,生产力发展后,一部分人专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家,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给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3.文化大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出现除了以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外,还有着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
第二,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4. 文字的产生、学校的出现与学校教育产生是直接联系的
另外,从文化教育的角度看,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了文字。
古代文字一般是图形文字,即照事物形象画出简单的图形,以为记忆之助;后来才出现象形文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这样,文字就成为记载当时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唯一工具。
所以只有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和根据文献资料传授知识的人——教师。
可见,没有文字,教育只靠人们的口传身授,就不会有上述意义的学校。
文字的产生和学校的出现是直接联系的。
从以上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自已政权的需要而设立的。
二、学校教育产生的意义
1、社会意义
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义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史上出现五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就有
五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一个国家通过它制订的教育方针政策来控制教育,教育义反过来为巩固其统治服务,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义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往往义是通过文化的发展反映出来。
教育还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
《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欲化民成俗,必由学乎。
”汉代教育家董仲舒在其《对贤良策》中,总结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向汉武帝提出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
总之,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
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2、个体意义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活得社会生活必需的只是、机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在这个社会上,社会化是其生存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
“狼孩”“熊孩”以及在被隔离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就是因为脱离人的生活环境而不能有人的思维、意识、行为方式。
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社会化的内容大致说来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以及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和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
这里的规范主要是指在法律以及道德上的。
而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就是学校,途径就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从思想意识、行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并且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统
一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它就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
生命的独特性为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潜在的基础,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并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同时又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关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