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新人教版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题

(精选)新人教版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题
(精选)新人教版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训练题1

不要忘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一、填空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15厘米,高8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2.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54平方米,它的高是6米,底边长()米。

0.85公顷=()平方米86000平方米=()公顷

9.28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0.56平方千米=()公顷

二、应用题。

1.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长16米,高是底的一半,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有一平行四边形瓜地,底长43米,高28米,如果每平方米栽瓜秧9棵,这块地可栽瓜秧多少棵?

3.有一平行四边形空地,底长43米,高28米,如果每种一棵果树需要3平方米,这块地可栽果树多少棵?

4.有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底长5米,高3.6米,如果这种钢板1平方米重39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5.一块平行四边形玉米地,底长30米,高24米,共收玉米756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玉米多少千克?

6.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27.5平方分米,它的底长18.2分米,它的高比底少多少分米?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测试姓名:

一、填表30分

二、填空25分

1、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三条边分别长4 dm、1 m、7 dm,它的斜边长(),

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2、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腰长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

3、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是1.5分米,高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 )。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9厘米,

那么三角形的高是()。

三、应用题45分

(1)一块三角形钢板,底8.5m,高6m,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的钢板重38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2)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长25m,高是底的一半。如果每平方米的草可供3只羊吃一天,这块草地可供多少只羊吃一天?

(3)一块三角形地,底长150m,高80m,这块地有多少公顷?在这块地里共收小麦3840千克,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千克?

挑战一下思考题(20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78cm(如图),以CD为底时,

它的高是18cm,又BC是24cm,求它的面积。

B 24 C

挑战自我.

如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50平方米,它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高塘学校陈琼琼 11月7、8日我们参加了在实验小学举行的学科培训活动,一天的活动紧凑、充实。既有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又有专家的点评和观点报告。 其中胡海光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回答,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应对,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都令我敬佩的。在教学开始,通过数格子来比较三个不规则图形的大小,从中渗透割补法。给思维来个热身运动,为后面动手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作好铺垫。 在后面动手推导中,胡老师紧紧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细微处逐个击破难点,让学生清楚明了整个过程。例如在剪平行四边形的时候,一学生上台展示,说折一折,再剪下来。这个学生刚好是折在高的位置,这时胡老师不是生硬地引导要沿着高的位置,而是自己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明白,折不能随便折,而应该沿着高折。

通过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后,胡老师又抛出问题,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脱口而出,剪一剪,胡老师不急不躁,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假设是花坛,自然不可以剪,怎么求面积,从而让学生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整节课,胡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大胆设想,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从而激发出了无限热情和能量。学生们轻松的理解了转化过程,这过程不仅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锻炼他们口语的表达能力。 接下来的练习题也是精彩,运用公式反复练习,层层深入,照顾到了各层次的学生,教学的效果非常的好。总的来说胡老师的这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处理了教材,灵活地驾驭了教材,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通过这一天的培训真是让我受益很多,使我再一次意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今后,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将不断探索,用心体会。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 知识目标: 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 在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方格纸、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教学片段: 1、比一比,估一估 师:现在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花坛画到纸上,我们先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一样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一样长,它们的面积哪个比较大? 生:一样大。 生:长方形比较大。 生:平行四边形比较大。 …… 师:大家都有不同的猜测,有很多同学都说一样大,那么,谁的想法正确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我先数出整块的,然后这些剩下的小块拼一拼,还可以拼成整块的。 师:那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 师:哦,你们数的结果是都是72平方米,说明……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师:也就是……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72平方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计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计算公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问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在获得

新人教版五年级可能性说课稿

可能性627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课时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学习打下基础。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内容为主,使学生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故而我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而且根据学生实际重组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有关知识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木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体会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难点:理解等可能性,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 说学生: 1)学生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在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教学内容,同时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故而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原有知识水平 学生生活中已亲历过许多可能性事件,也形成了一些相关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零散的、表象的。因此对“不确定现象”由感性升华到理性认识尤为重要,学生能通过教师有效地组织数学学习活动,积极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将这些经验“数学化”,建构形成良好的、清晰的、稳定的认知结构。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木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卜几种教法和学法: 情境教学法:将认识活动放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与活动中,引发学生学习数学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及其原理

八、四边形 朱建良太仓市实验中学 【课标要求】 (1)能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2)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判定及其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能掌握梯形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并会运用将梯形分解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能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课时分布】 四边形部分在第一轮复习时大约需要6个课时,其中包括单元测试.下表为内容及课时安排(仅供参考). 【知识回顾】 1、知识脉络 2、基础知识 (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及邻角互补、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等特征. (2)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有: ①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⑤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性质: 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菱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具有矩形、菱形的所有特征). (4)矩形、菱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矩形、菱形都有两条对称轴,而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它们的对称中心都是对角线的交点. (5)矩形、菱形、正方形的识别方法有: ①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④有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⑤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⑥两条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⑦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⑧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6)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这组平行的边叫做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7)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它有以下特征: ①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②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8)等腰梯形的识别方法有: ①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②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能力要求 例1 下列哪一个角度可能成为某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 A .260° B .1980° C .600° D .2180° 【分析】(1)多边形问题一般可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连结(n -3)条对角线,可将n 边形分割成(n -2)个三角形,内角和为(2)180n -??,因此,n 边形的内角和必为180°的整数倍. (2)求正多边形的内角和,可先求其每个外角的度数,因为多边形的外角和是一个常量,即360°.正n 边形的每个外角为n ?360,其每个内角即为)360180(n ?-?. 【解】1980°是180°的整数倍,故选B .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熟记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也可以利用公式求出多边形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位置单元分析

第2单元位置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高塘学校陈琼琼 11月7、8日我们参加了在实验小学举行的学科培训活动,一天的活动紧凑、充实。既有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又有专家的点评和观点报告。 其中胡海光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回答,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应对,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都令我敬佩的。在教学开始,通过数格子来比较三个不规则图形的大小,从中渗透割补法。给思维来个热身运动,为后面动手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作好铺垫。 在后面动手推导中,胡老师紧紧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细微处逐个击破难点,让学生清楚明了整个过程。例如在剪平行四边形的时候,一学生上台展示,说折一折,再剪下来。这个学生刚好是折在高的位置,这时胡老师不是生硬地引导要沿着高的位置,而是自己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明白,折不能随便折,而应该沿着高折。 通过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后,胡老师又抛出问题,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脱口而出,剪一剪,胡老师不急不躁,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假设是花坛,自然不可以剪,怎么求面积,从而让学生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整节课,胡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大胆设想,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从而激发出了无

限热情和能量。学生们轻松的理解了转化过程,这过程不仅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锻炼他们口语的表达能力。 接下来的练习题也是精彩,运用公式反复练习,层层深入,照顾到了各层次的学生,教学的效果非常的好。总的来说胡老师的这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处理了教材,灵活地驾驭了教材,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通过这一天的培训真是让我受益很多,使我再一次意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今后,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将不断探索,用心体会。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案例1

《平行四边形面积》案例分析 一、故事引入,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曹冲称象的一幅插图,谁能说说曹冲是怎样想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他用的这种方法在数学上是什么?(渗透转化思想) 学生回答。 二、自主探究,体验创新 师:我们学校的后操场有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怎么算?想知道吗? (孩子们接到这个问题,要思考怎样解决生活中的这个实际问题,从孩子们的踊跃的表现上来看,这个“战书”是真正下到孩子们的心中了。这个问题很具有挑战性的味道。如果说能,那就得说出如何转化的方法,并不是想当然说一个“能”字就可以完事的。而此时确实每个孩子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剩下“谁解决的最好”了。所以这个问题还特别容易激起孩子们一种自豪的情绪体验。) 师:我们学校的操场边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它的面积是多少?如何算?大家说一说。 生1:平行四边形面积不会求。生2: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就可以求出了。师:是呀,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求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呢?你们觉得他的这种想法可行吗?四人一组大家试一试吧。学生拿出老师给他们准备的学具开始拼组。 学生都跃跃欲试,一位同学有了新的发现,同组同学马上进行交流,共同探究,试着操作.争取有新的突破。 师:说说你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生1:我给平行四边形画一条高,然后沿高剪开,把右边的图形平移到左边,就变了一个长方形。(学生演示)

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生2:我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把右边的梯形平移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学生演示) 师:两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地方不同 生:剪开高的位置不同。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高剪开都可以通过平移变成一个长方形。 师:如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 生: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拼组的过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高,沿高剪下来一个三角形,移到另一边拼组长方形。2、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向对边作高,沿高剪下来一个梯形,移到另一边拼组长方形。3、没有作高,任意剪成两个图形,又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没有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 师:师:在我们数学上把这种方法叫做“转化”(板书)。其实你的意思也就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谁再来说说?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经过平移转化成长方形的什么? 生1:我认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等于它的两条邻边的乘积; 生2:我觉得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等于底乘以高,我是这样想的:长方形的长与宽是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也是互相垂直的; 生3:我也想到了这两种方法.但我通过比较发现第一种方法实际上是用底乘它的一条邻边,后一种方法是用底乘以高,但我发现这条高一定比它的那条邻边短,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一定不相等,但我敢肯定至少有一种方法是错误的; 师:同学们,你觉得他这样思考怎么样?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

《可能性》教学设计 城南小学王润娟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数学学习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我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猜想、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能判断事物发展可能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出示鼓和花)看到老师手里的东西,猜一猜我们要玩什么游戏?(学生回答:击鼓传花)老师想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选三位同学做为本节课的“幸运之星”。鼓声停下时,花落在谁的手里,谁就是本节课的“幸运之星”。你们猜一猜谁会成为本节课的幸运之星呢?(每位同学都有可能) (师生共同进行击鼓传花游戏) 教师:老师为这三位同学准备了礼物,分别是铅笔、橡皮和彩笔。究竟谁会得到什么礼物,我们用现场抽签的方式决定。首先是第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教案

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能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方格纸,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假如我们班要开家长会,你会怎样告诉你的家长哪个是你的座位呢?学生各抒己见。 2、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 3、师: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确定座位,那这节课就继续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位置的知识吧!(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在情境图中确定位置) 1、认识行与列 (1)谈话(课件同步演示):平时我们所说的“竖排”,通常叫做“列”,习惯上我们从观察者的左边数第1列、第2列……,平时我们所说的“横排”,叫做“行”,通常从前往后数,第1行、第2行……。(板

书:竖为列横为行) (2)问:现在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说说张亮的位置吗?(板书:第2列,第3行) (课件演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又应该怎么说?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王艳在第3列第4行赵雪在第4列第3行) 2、认识数对 (1)谈话:刚才同学们很快说出了王艳和赵雪的位置,老师写的速度却很慢,我们学习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大家能不能想个更简单的方法来确定位置,记起来简单,还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第几列第几行?下面我们就学习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介绍数对的写法:数学家也是用2个数来表示一个地点或者人的位置,如:第2列第3行,先写2,中间用逗号隔开,再写3,外面再加一个小括号。象这样的一对数,就是数对(板书:数对),读作:二三。前边的2表示第2列,后面的3表示第3行。用数对可以准确而简练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师板书表示张亮的位置(2,3))(2)请你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写下来。(指名学生板演)比较这两个数对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发言。 (3)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王乐同学的位置吗? (4)继续出示课件做习题 (5)你能说说自己好朋友在班里的准确位置吗?

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与整理评课稿

《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与整理》评课稿 《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与整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总复习的内容。属于复习课型。主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对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有序的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转化、化曲为直、极限思想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系统地整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复习,对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学难点是对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课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责任。很多老师都感觉不好上,可今天听了周老师精彩的复习课,感到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对周老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与整理》这节课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准确把握教材,充分体现复习课的特点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旧知的查漏补缺、有效梳理;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从纵、横两个方向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构建网状的认知结构;把重要的、带有规律性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进行总结和延伸,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周老师准确地把握教材,充分体现复习课的特点,对所学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复习。引导学生将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进行集中整理和复习,通过复习知识点,系统地整理和总结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提升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能力。为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铺垫良好的基础。 二、查漏补缺,系统梳理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aching case of the area of parallelogram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9~83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圆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积极的情感

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学具纸片,剪刀,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来学习,我发现我们学校环境特别优美,我拍了几幅照片,看一看,你能找出哪些图形? 生看图回答。 2、师:在过6天,我们学校就要举行庆典活动了,为了把我们的学校打扮得更漂亮,学校准备在操场的西边空地上新建两个花坛。(课件出示规划图) 3、师:说一说,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生: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课件相机抽出平面图形)师:你认为哪个花坛大呢? 生1:长方形的大。 生2:平行四边形的大。

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评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评课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①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②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培养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和学具:电脑、课件、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课件出示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有什么特征?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教具)这又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3、指出平行四边形对边上的高。 二、认定目标。 1、(出示平行四边形)谈话引入:你想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多大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学习哪些知识呢? 三、导学达标。 (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电脑显示数方格的方法) ⑵引导学生比较方格图中两个图形的数据之间的关系。设问:根据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虽然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如果要求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果园的面积,用这种方法方便吗?(不方便)既然不方便,我们不数方格能不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9~81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圆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 3、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来学习,我发现我们学校环境特别优美,我拍了几幅照片,看一看,你能找出哪些图形? 生看图回答。 2、师:学校准备在操场的西边空地上新建两个花坛。(课件出示规划图) 3、师:说一说,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生: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课件相机抽出平面图形) 师:你认为哪个花坛大呢? 生1:长方形的大。 生2:平行四边形的大。 师:怎样来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呢? 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比较。师: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生:我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将长方形的长乘宽就能算出它的面积。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发现新知 1、猜一猜。 师: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怎样计算?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乘高来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渗透转化、等积变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校园的三个花坛),为了美化校园,校园新建了3个花坛,观察图,谁来说一说每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怎么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会算吗?我们今天就一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复习旧知,促进学生

知识的迁移,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对学生的交流要作适当点评,使学生明白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都是可以的:即数方格比较大小,和用割补的方法把左边的图形转化成右边的图形进行比较。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要求: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更方便、简洁。) 2、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刚才同学们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比出了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各自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动手剪剪拼拼,看看行不行?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位置知识点及习题

五年级上册第二章位置 知识梳理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唯一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注:(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3、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基础训练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小军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4行,用(3,4)表示,小红坐在第1列第6行,用(,)来表示,用(5,2)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 2、刘强和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4,1)和点(2,7)表示,(4,1)中的4表示第4列,则1表示();(2,7)表明王兵坐在第()列第()行。 3、如下图3苹果的位置为(2,3),则梨的位置可以表示为(,),西瓜的位置记为(,)。 4、如下图:A点用数对表示为(,),B点用数对表示为(,),C点用数对表示为(,),三角形ABC是()三角形。

第3题图第4题图 二、对号入座。(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如右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 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 B、(4,5) C、(5,4) D、(3,3) 2、如右图:如果将△ABC向左平移2格,则顶点A' 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A、(5,1) B、(1,1) C、(7,1) D、(3,3)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 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A、(5,2) B、(4,3) C、(3,2) D、(4,1) 4、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数(1,1),C点用数对表示为(3,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三角形。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D、等腰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请你在右面的方格图里描出下列各点,并把这几个点顺次连接成一个封闭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A(2,1) B(7,1) C(4,4) D(9,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王春梅 叶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这节课中,着重让学生通过剪、拼、摆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自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我们数学组的老师认为本节课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创设情境———指导探究——发现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 这节课叶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拼、摆等活动来加深对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由新课开始,叶老师用电脑演示两个不规则的图形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猜测平行四边行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随意拿一个平行四边行翦拼,看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证实学生的猜想。最后,老师又让学生动手去剪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行,一个剪拼,一个不动来比较,然后去转化,并组织学生讨论:平行四边行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的关系,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基础上怎样去计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剪、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剪拼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平行四边行的公式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 这节课从创设小狗小猫刷墙这个情景开始,到后来的练习设计,学习内容始终充满生活气息。这样的设计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中真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源于实践而又用于实践,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四、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本节课叶老师有创设情景中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到验证并的出结论,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其实这也是科学家搞研究发明的最常用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摸索探究,科学方法深入学生的思维。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及评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及评析 洋里中心小学江化孝 一、故事引入,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曹冲称象的一幅插图,谁能说说曹冲是怎样想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渗透转化思想) 学生讨论回答。 师:那么,要求铺设平行四边形的草坪需要多少费用,有困难吗? 生:有,平行四边形面积不会求。 师:是呀,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求呢? 二、自主探究,体验创新 师: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在你们桌子上放着各种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学具与透明方格纸(每一格表示1平方厘米),可以借助这些学具进行思考。(学生们认真地思考着,摆弄着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学具,有的在纸上画着)。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等于它的两条邻边的乘积; 生2:我觉得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等于底乘以高,我是这样想的:长方形的长与宽是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也是互相垂直的; 生3:我也想到了这两种方法.但我通过比较发现第一种方法实际上是用底乘它的一条邻边,后一种方法是用底乘以高,但我发现这条高一定比它的那条邻边短,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一定不相等,但我敢肯定至少有一种方法是错误的; 师:同学们,你觉得他这样思考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这样思考是正确的,因为从底以外的一点到这条底所画的线段中以垂直线段最短; 师:是呀,猜想的结果不一定正确,那么你能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哪种猜想有可能是正确的呢? 生:(思考片刻后)我觉得可以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去计算一下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用透明方格片放在平行四边形上摆一摆、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验证哪种方法是正确的。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画图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评课稿 独山二小韦天英 2015年11月17日,是我校开展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展示课”活动的第一天,第二节课,聆听了五年级数学组石加翠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节课体现了以下三大特点: 一、抓住数学灵魂,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在这节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我认为不是这节课的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这节课石老师分别通过三个步骤渗透转化思想: 1.数方格,感知转化。让学生自学书中介绍数方格的方法,在学生数完方格汇报时,不仅让学生说了数的结果,还说了数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多个1cm2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同时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再配合动画演示2个半格算一个整格,学生初步感悟2个半格可以拼作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来计算。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在这一个环节,老师设计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①怎样转化?②转化后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变?③把自己的发现填写在实验试题纸上。通过让学生合作、动手剪拼,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在共同操作中,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从不同角度思考,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开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也为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活动。 3.公式的推导,还原转化。如果学生的探究操作到此为止,那么他们的认知就仅停留在直观层面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不变,而公式的推导就意味着要把长方形还原成平行四边形,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从而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这一还原转化,让公式推导水到渠成!这三个环节,教师并没有刻意教太多转化,但学生的每个活动都有转化思想的光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关注学生认知,教学环节层层递进 首先:通过猜想导入,激发学生的需求。老师通过设置让学生猜两块菜地的大小,抽象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知的欲望。 2.数方格,初步感知。通过数方格,学生体会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面积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意识到数方格这一方法在现实中并不实用,更加激发求知欲。 3.剪、拼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了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必须要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4.公式的推导,抽象概括。通过探究,拼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顺利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5.公式的应用,回归生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

《平行四边形面积》案例

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以上理念,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推理的过程,通过“剪、拼、移”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把握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来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从而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案例背景: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科书87——88页) 二、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是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掌握转化思想的起始内容。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三、学情分析 执教班级是五(6)班,这个班的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知识面较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五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通过问题引领,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直观材料和工具帮助学生探究,从而实现探究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拼、移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