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

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
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

?综 述?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Ξ

缪小春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摘 要 本文是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总结。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这个时期中

国发展心理学总的情况的说明,第二部分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下列各个领域的介绍:认知发展研究,语言发展

研究,社会性发展研究,超常儿童研究,独生子女研究,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老年心理研究。在第三部分中

作者提出他对中国发展心理学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中国发展心理学

中国大陆的心理学在停顿了十余年后于1978年才得到恢复与新生。自那时起,中国大陆的心理学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文是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初步总结。

1 概况

111 发展心理学(以前的儿童心理学)一直是中国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中,从事发展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数较多,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中国心理学会在60年代成立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就是儿童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首先重建了这个委员会。1984年基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学科,同时也由于参加这个委员会活动的人数很多,所以把它分为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两个委员会。至今,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心理学会下属的十一个专业委员会之一。该委员会除积极组织中国发展心理学工作者参加国内外的心理学学术活动之外,还每一、二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讨论中国发展心理学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此外,中国教育学会下有一个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会,它的工作着重于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相结合。除了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参加这个研究会外,一些对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感兴趣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积极参加这个研究会的活动。112 1978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会共举办过七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递交给这几届会议的发展心理学论文一直占相当大的比例,1978年举行的第二届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占19%,1979年第三届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也占19%,递交给1981年第四届会议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占15%,1984年第五届会议发展心理学占19%,1987年第六届会议中占13%,1993年第七届和1997年第八届会议上发展心理学都占约16%。最近几届会议中发展心理学论文所占比例稍有下降,这是因为过去在中国很少研究的分支也都有了发展。即便如此,1993年和1997年两次会议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所占的比例还是最高。

113 中国心理学会现主办两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即1990年以前的《心理科学通讯》)。它们是综合性的,刊载心理学个分支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主办的《发展心理和教育》则专门发表发展心理学和把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工作的文章。中国其他的心理学杂志也都登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计算了自1980年至1999年这二十年期间发表在上述两份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刊物上的发展心理学论文和研究报告。前10年即80年代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所占比例,在《心理学报》上为1817%,在《心理科学通讯》上为24%,平均为2115%。在后十年即90年代时,比例分别为1619%和2113%,平均为2015%。这是一个相当高

17

心 理 科 学 2001年 第24卷 第1期

Ξ作者于2000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ISSBD)双年度年会上作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发展心理学》的报告,由于篇幅过长,本文对该报告作了删减。

的数字,比历届年会收到的发展心理学文章的比例还高。

按研究领域,我把它们分为理论研究、感知觉和动作、认知(包括语言和智力)、个性和社会化(包括情绪)、特殊儿童(包括超常和弱智等)和跨文化研究。按年龄阶段分为婴儿、幼儿(学前)、小学儿童、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下面是前10年和后10年各类文章所占的比例。1980至1989至1999年,理论716%,感知和动作918%,认知5715%,个性和社会化1718%,特殊儿童317%,跨文化419%;婴儿619%,幼儿3014%,小学儿童3816%,青少年1613%,中年219%,老年419%。1990年,理论111%,感知动作415%,认知4811%,个性和社会化3713%,特殊儿童415%,跨文化414%;婴儿415%,幼儿2617%,小学儿童3019%,青少年2614%,中年313,老年811%。

从研究领域来看,认知发展所占比例最大,80至89年间占5715%,90至99年仍占4811%,但已下降近10%。相反,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在80-89年仅占1718%,到90-99年已增至3715%,增加近20%。这说明80年代时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着重研究的是认知发展,其他研究都比较少。到90年代,认知发展仍是研究得较多的一个领域,但个性和社会化研究迅速增加,形成了认知发展和社会化两个主要研究领域的局面。

从研究对象来看,80年代研究最多的是小学儿童和幼儿,青少年仅占1613%,因此这时的中国发展心理学实际上还是儿童心理学。90年代时虽然小学儿童和幼儿的研究仍分别占3019%和2617%,但与80年代相比,比例有所下降。而青少年研究已增至2614%,与幼儿研究比例相同。老年研究也从419%增至811%。因此,这时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可以说主要研究幼儿、小学儿童和青少年,婴儿的研究仍很少。

114 这一时期发展心理学书籍出版之多,涉及的领域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儿童心理学的教科书除修订了60年代出版的朱智贤主编的儿童心理学外,还相继出版了几本儿童心理学教材。同时,人生各阶段心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各方面的著作也都基本上齐全。如婴儿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思维发展心理学、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社会化、品德发展心理学、幼儿个性发展与教育以及儿童心理研究方法。这些著作除介绍国外有关发展心理的资料外,还反映了国内的研究成果。此外,还出版了不少研究文集,集中了这一时期我国发展心理学各领域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如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研究、跨文化心理发展研究、超常儿童心理研究等。

2 研究简介

211 认知发展

在这一时期的初期,主要研究儿童数学认知,以后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至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认知、社会认知和其他一些问题。

朱智贤率先研究了小学生字词概念的发展,他领导的全国协作组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以刘范为首的一个全国协作组曾对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儿童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他们除了研究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的认数、数序和序列、数的组成、运算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以外,还研究了儿童的长度、面积、体积、概率、交集、对称、相差等概念,以了解儿童在掌握这些概念过程中认知结构的发展变化、水平和特点。以刘静和为首的研究组研究了儿童对数学中部分与整体的认知。他们认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小学数学概念和运算中一种本质的关系,是儿童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根据这一观点,它们编制了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教育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于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过儿童的空间、时间、运动、速度、因果关系等问题。在空间认知方面,研究课题有儿童的空间概念和空间表征,如左右概念、方位概念、二维和三维空间概念、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等。90年代以来,方富熹、方格等对儿童的时间认知、年龄认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课题包括学前儿童对时距的估计和它们的认知策略,小学生对习俗时间的时距判断和周期性的认知,儿童对年龄的认知的发展等。

对元认知问题,主要研究的是元记忆的发展。在这个领域,研究过幼儿、小学儿童(包括常态儿童和超常儿童)、青少年直至老年人的元记忆,其中主要是记忆策略和记忆监控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朴素理论,特别是心理理论,是当前国际上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前沿课题。我们也已经开始对其中的儿童心理理论和生物学理论进行了探索。有

27心 理 科 学 第24卷

人研究过3-5岁幼儿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能力,幼儿对生物生长现象的理解等。有人研究过幼儿的心理理论,包括现象和实在的区分,错误信念,表征变化等。最近还有人研究小学儿童对说谎和说真话的评价。

除了这些研究之外,儿童推理和儿童的分类等问题在这个时期也都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明显的成绩。

在中国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结果和皮阿杰理论的比较。研究的有些结果与皮阿杰的结论基本一致。但不少研究说明儿童的反应除年龄因素外,还受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作业类型,材料性质,实验条件,指导语和儿童已有的经验以及文化背景等等。因此,很难把守恒、分类等作为一般的指标,认为它们必然出现于某一年龄。在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之间,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倾向于领域特殊性的观点。有人甚至怀疑儿童的认知发展有明显的阶段。但一般来说,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家并没有明确地反对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而是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以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中国在儿童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在这一领域我们主要研究过两个课题,一是儿童观点采样能力的发展,另一个是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在观点采择方面,研究课题包括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以及中国和澳大利亚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比较。在友谊认知方面,研究了小学儿童和青少年早期对友谊的理解受哪些条件的影响和友谊关系的认知结构及其年龄差异等问题。最近,有人对中小学生社会认知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把它和儿童的非社会认知进行比较,揭示了我国中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某些规律和特点。

212 语言发展

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研究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对了解语言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起很大作用。以朱曼殊为首的发展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在近20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儿童的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以及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其中主要研究儿童词汇和句子的发展。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婴儿和幼儿,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小学儿童。对特殊儿童、如弱智、聋童、盲童和各种语言障碍儿童的研究则较少。

他们研究了儿童的早期词汇,儿童对时间词汇、空间词汇、代词、形容词、量词和动词的掌握。在句子的产生方面,研究过儿童句法的一般发展、疑问句的发展、把字句的发展、句子中各种动词结构的发展。在句子的理解方面,研究过儿童对疑问句、否定句、被动句、量词句的理解、儿童对各种复合句的理解、对间接意义的理解以及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此外,他们还研究过儿童的语用问题,如儿童对会话准则中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的掌握、儿童根据情境和听者的特点调节自己言语的能力等。也研究元语言能力的发展,其中主要是儿童语音意识和汉字中语音线索的意识,以及它们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这些研究使我们对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概貌能作出粗略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和其他国家儿童的语言发展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研究还表明在发展过程中儿童语言有很大的情境依赖性(包括语言情境和非语言情境)和发展的不均衡性。

在语言发展的理论问题上,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支持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的观点,但认知发展不是语言发展的充分条件,而且它们是相互作用的。随着发展,语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个问题是模仿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者肯定模仿的作用,认为它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而且,它需要有些前提条件,受制于儿童本身的成熟和认知发展。

213 社会性发展

21311 自我意识的发展

韩进之为首的研究组考察了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把自我意识分为三个成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各成分发生时间稍有前后,以后随年龄不断发展,但发展速度和模式各不相同。总的来说有几个时期发展较快,有几个时期发展较慢。此外,评价的依从性和独立性、具体和抽象、外部行为评价和内部心理评价等也各有发展特点。有的研究者比较深入地研究了自我意识发展的机制问题。还有人研究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高智商和一般智商儿童自我概念的比较。

自尊,特别是青少年的自尊是近年来很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研究者们不仅研究青少年、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特点,而且探讨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学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7

第1期 缪小春: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

21313 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

李伯黍为首的研究组曾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和公正观念的发展。从总体上说,研究结果支持皮亚杰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有其顺序性和阶段性。但中国儿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道德判断转变,比皮亚杰所描述的要早。这个研究组和其他一些研究者还对公私观念、集体观念、分享观念、劳动观念、爱国观念、责任心、利他观念和行为进行了研究。

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扩大与深化。研究课题包括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儿童道德概念的影响根源、道德情感的归因,如年幼儿童对欺骗行为的道德判断和相关的情绪归因等。

此外,研究者还对价值观、理想、动机、兴趣、独立性、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如朱智贤领导的研究组对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进行过全面的调查研究。许政授对幼儿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和影响婴儿自控行为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1314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在这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家庭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是家庭教育方式和婴儿性格有着显著的相关。

其次是家庭结构。中国的传统家庭是三代人的大家庭,但目前两代人家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城市中。两种类型家庭中儿童个性是否有明显差别,各人的研究得到不同的结果。

再次是离异家庭。研究者研究了父母离异时儿童的年龄,父母离异后儿童由谁抚养,儿童单亲生活时间的长短,父母离异后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关系等因素与儿童受父母离异的消极影响的关系。也研究了这些消极影响是持久的还是短期的问题。

在这方面还有其他的一些研究,如儿童和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及其和性格特征、社会行为、同伴接受性的关系;班级集体、榜样、同伴、奖惩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等等。

214 超常儿童心理研究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一些心理学家组织了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和从事超常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起开展对超常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至今已坚持20余年。他们采用个案研究、追踪研究、实验研究、教育干预等手段研究了超常儿童的认知、创造力、个性和超常儿童的发展过程、条件以及超常儿童的鉴别等问题。

他们比较了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感知觉、观察力、记忆、推理、创造性思维以及元认知的发展特点,发现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在认知的不同方面差异的程度不同。超常儿童以创造性思维和数类比推理的较高发展为特征形成不同于一般儿童的认知模式。他们的研究还发现超常儿童在个性特征上也具有某些特点。至于有哪些特点,各研究由于使用的量表和被试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据此研究者提出超常儿童是优良的智力、较高的创造力和良好的个性特征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的心理结构是这三方面组合的统一体。其中智力是基础,创造力是核心,个性特征是动力和支柱。在超常儿童鉴别问题上,他们总结出五条原则和程序,主张采用多指标、多方法来鉴别超常儿童。他们编制了超常儿童认知能力测验,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小学生个性特征问卷,幼儿性格特征问卷,为研究和鉴别超常儿童提供了工具。此外,他们还开展多种形式和教育实验,包括个别教育和班级教育实验,以进一步揭示超常儿童的发展规律,检验鉴别的指标和方法,并探讨教育超常儿童的合适途径和形式以及促进他们充分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984年开始,研究组协助一些中小学建立超常儿童实验班,在实验班中的学生以较短的时间完成小学、中学的学习任务,智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大学也设立少年班,吸收超常少年提前进入大学学习。实验班和少年班相互衔接,加上各种形式的课外教育,逐渐形成了我国超常儿童教育体系。

215 独生子女心理研究

我国人口过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从70年代末开始,国家实行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政策。现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于是独生子女心理很自然成为中国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问题。

研究表明,在认知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差异或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不过这不是独生子女心理是否有特异性的中心问题,不是争论的焦点。所以我国关于独生子女的心理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有关独生子女个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虽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某些个性特征上并无明显差别(如合群性、人际关系、助人等),甚至独生子女在某些特征上还表现出优势。只是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较差,比较任性、自我中心较强。这主要取决于教育,特别是父母

47心 理 科 学 第24卷

的教育态度、方式和亲子关系。因为研究表明:

(1)独生子女内部差异很明显,如独生子女中独立性强和弱的都很多,但没有表现出两极化的倾向。

(2)入托儿所、幼儿园的独生子女比未上托儿所、幼儿园的独生子女合群性强得多,且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随年龄增高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3)在农村中独生子女,特别是男童,任性、依赖、怯懦等不良品质更为严重,因为农村中对独生子更为溺爱。

(4)独生子女个性特征与父母的生育意识,即父母是否具有明确的一胎愿望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都表明,独生子女的性别差异显著,这是因为受到重男轻女传统的影响。我还认为,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特征可能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是独生子女,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

216 老年心理研究

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逐年增加,预期今年老年人人数会达1亿3千万至1亿4千万,占总人口的1017%。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迅猛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因此老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心理学家从80年代开始对老年心理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几位研究人员进行。她们的工作重点是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研究包括:

(1)记忆、智力等认知功能的老年化特点。研究表明这些功能总的来说随年龄增加而减退,但不能笼统地说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因为减退的程度与作业性质有关,且个体差异很大。

(2)认知功能的可塑性和储备能量。对老年人采取干预措施进行认知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认知功能。训练后老年人的成绩可达到、甚至超过一般的年轻人。

(3)日常生活和实验室中的记忆和问题解决的比较。日常生活记忆和现实生活问题解决两项研究都表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认知能力保持尚好,特别是60-74岁的老年人。这方面的差异小于实验室研究中认知能力的年龄差异。

(4)非认知因素对认知功能的作用。主要研究态度、情绪、个性等因素的作用。

最近,她们还探讨了认知老化的模型。

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方面,她们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有关的各个方面,如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幸福感等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60-74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正常,并保持完好的自我。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日常活动、家庭结构、家庭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证明了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具有可塑性,他们的衰退并非完全不可逆转,而且为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为预防老年疾病、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在她们准备同其他学科结合,进一步探讨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对心理老化的作用,并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出对策。

217儿童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儿童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有助于深入认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以及其他许多有关人类心理的理论问题。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包括国内各民族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和中国同其他国家儿童心理发展比较两大部分。

2171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他们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这对我们开展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大量需要,也为开展跨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的跨文化研究主要在云南和青海两个多民族省份进行。80年代的儿童认知发展跨文化研究中,有一部分是验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普遍性问题。研究人员用皮亚杰的认知作业考察汉族和其他六个少数民族儿童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是共同的,与皮亚杰的研究结果也大致相同,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文化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不同,而不在于民族本身。此后,对记忆、元记忆、解决问题策略、学习能力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果。

在国内跨文化研究中还涉及语言和认知发展的关系问题。其中一个研究的被试是双语儿童,另一个研究则测试使用汉语和使用摩梭语、傣语、藏语儿童的守恒、归类、类比推理的能力。这两个研究都似乎说明认知独立于语言,认知发展不受语言水平的制约。

21712 儿童心理发展的国际跨文化比较研究。我们曾进行过中加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澳儿童认知发展,中美儿童认知发展,中澳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和社会性发展的比较,中日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57

第1期 缪小春: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

中日母亲和小学生的关系,中德儿童科技创造力的比较研究。

我国已有的跨文化研究,包括国内各民族和国际跨文化研究,对认知发展的研究比较多。研究结果基本上都支持发展过程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只是在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个性发展和社会化的跨文化研究发现各民族各国家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但这类研究较少,尚需进一步探讨。

除以上几方面研究外,90年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家对婴儿和各种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开始重视。这两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婴儿方面,主要研究了婴儿的情绪,如婴儿的情绪分化、婴儿对面部表情的识别、2岁婴儿对紧张情境下情绪调节策略等。也研究了婴儿的行动,如婴儿的爬行和迂回行为及其与认知发展如客体永久性的关系、婴儿的共同注意和它对认知的影响。在特殊儿童方面,研究课题有聋童的视知觉、认知、语言、智力和个性,盲童的动觉特征和个性特征,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和个性。近来,学习困难儿童也受到关注,他们的认知和智力特征、社会性发展、元认知、他们对父母评价的认知,以及家庭资源、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他们发展的影响等都是研究的课题。

3 评论与展望

311 20年来,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得到了空前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31111 研究内容逐渐扩大,研究问题逐渐深入,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80年代上半期,中国的发展心理学以儿童的认知发展为主,而且相当大部分研究都是按照国外的研究范式进行的。如认知发展的研究主要采用皮亚杰的研究途径和课题,验证他关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和研究结果。道德认知发展采用柯尔柏格的两难故事法,验证他关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以后,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大,心理发展其他方面和其他年龄阶段的研究逐渐增加。目前我们的研究内容几乎覆盖了从出生到老年各年龄阶段和各方面的心理发展,而且许多研究已不再完全遵循国外的研究途径和验证他们的结论。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和具体,这表现在不仅研究发展的趋势,而且探索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各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为我们作出结论,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及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我国的发展心理学家也同时在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如认知发展中直接感知成分和间接认知成分的联系和斗争,认知发展的过程和动力等。

31112 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心理发展已有良好的开端

不同国家的人,其心理发展无疑存在着共同性,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发展必然也各有特点。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家已开始把心理发展与社会文化因素联系起来考察人的心理发展,提出一些研究课题。如儿童语言发展中儿童对汉语中一些特殊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各民族成员心理发展的跨文化比较等。这些研究已得到一些初步的结果,有助于我们对心理发展普遍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31113 对有关实际问题研究的增加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基本问题的同时,中国发展心理学家也注意和心理发展有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教育中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他们把发展心理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联系起来,为教育改革提供心理学依据。中国的发展心理学有与教育相结合的传统。近20年来,我国部分发展心理学研究是结合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实践进行的。这些研究从教育工作中提出研究课题,并把初步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通过应用,验证和发展这些结果,同时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起了积极作用。例如,数学认知中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发展,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就是按照这样的路线进行的。林崇德关于儿童思维的研究和其他许多研究也都和教育实际密切结合,为教育改革服务。有些研究虽然没有直接与教育工作联系,但研究问题和研究结果都和教育工作有关,对改进教育工作有启发作用。

90年代,一些和发展心理学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实际问题,如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中小学生的焦虑、青少年的吸烟和喝酒行为等也受到重视,得到研究。

312 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中国目前的发展心理学还不能满足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和中国拥有这么多的人口这一状况不相适应。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下面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并对中国发展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谈一些个人看法。

31211 拓宽研究领域,加强与实际工作有关的问题

67心 理 科 学 第24卷

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对某些研究领域和课题,还没有涉及或很少研究。如对婴儿期的研究就很少,但这一阶段的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近,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对0-3岁儿童的教育,这是我们加强婴儿心理研究的良好契机。又如对道德发展的研究,我们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有关道德认知的,缺乏对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研究,这样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还有,国际上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如儿童的心理理论、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和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我们也缺乏研究。

各实践领域,特别是教育实践对发展心理学提出很多要求,但我们没有很好的给以满足。我们能提供给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理论基础的发展心理学知识实在不多。例如我国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一直效率不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我们几乎没有多少研究。中小学课程改革中课程的设置、各课程的要求、内容的安排如何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素质教育如何进行,儿童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发展培养,发展心理学应该在这里发挥作用。

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变化,给人类心理带来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为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天地。例如,中小学生很快就会普遍地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智力和心理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充分发挥、利用它的积极方面,同时又防止它的消极方面是中国发展心理学家现在就应该开始考虑的问题。

31212 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

首先,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上的概括,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不够。对有些问题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材料,但我们没有把它们进行比较提炼,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提出理论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其次,目前我们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描述性的,解释性的不多。我们很多研究并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我们不仅要揭示心理的年龄发展趋势,而且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原因、机制。我们不仅要描述儿童的行为表现,而且要对这些行为表现进行解释,深入了解作为其基础的心理活动,从而确定儿童真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

再次,我们很少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我们有些研究者有时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和发现,但我们没有及时捕捉,使之明确,并进行系统深入的进一步研究。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发展心理学家今后努力的方向。

与提高研究的水平有关的一个问题是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特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这方面我们已有良好的开端,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儿童语言发展应该是我们很有特色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我们的研究缺乏在分析汉语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考察儿童习得汉语的过程和特点,如声调的习得、没有形态变化的汉语语法的习得等。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当前中国社会中中西方文化的冲撞对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有哪些影响,它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我们还很少见到有质量的研究报告。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会使我们对中国人心理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而且会使我们对人的心理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作出贡献。可能和艺术一样,越具民族性的东西,越具国际性。

313 改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发展心理学研究都采用横切面方法,纵向的追踪研究很少。但长期的追踪研究有它不可替代的优点,特别是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加强纵向研究,把横切面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起来。

在研究的具体方法上。这些年来大部分发展心理学研究采用实验、准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并依靠统计技术进行定量分析。但实验设计和实施往往不够严密,特别是缺少精巧的实验设计;统计方法比较陈旧,特别是运用是否正确得当,似乎还存在问题;问卷、量表大部分是修订国外的,结合我国国情自己编制的还很少。另一方面,这样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材料是否能真实地反映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值得怀疑。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我们还需要采用观察、访谈、现场研究等方法搜集材料,对材料进行定性分析,使定性分析客观、科学,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这样可提高材料的可靠性和研究的生态效度。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决定、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不必追求研究方法的统一和形式上的完美。

77

第1期 缪小春: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心界说 一.普心分类 (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 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 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 个性倾向性 ↓ 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发心? 认知——思维(最复杂) 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 社会性——人格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发展(18岁以前);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 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 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 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 文化(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 人类: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

(三) 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1. 区别:本质不同, 2. 联系: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 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 ↓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三节 发心的研究内容P 8 (一) 心理发展理论 1.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 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 How much ——“共同决定论” How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2.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 心需要(动力) 3.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 (二)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 0~1s :乳儿期↘ 1~3s :婴儿期→婴儿期 3~6、7s :幼儿期 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 14、15~17、18s :青年初期 18、19~35s 35~60s :成年中期 60~ :成年晚(后)期 2. 个体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 ↓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 情感、意志滞后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从出生到衰亡生命全程)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 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 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各 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福禄贝尔“恩物”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最常用),纵向研究,两者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詹森 “智商的80%来自遗传”。环境决定论华升12个婴儿…… 二因素论:施太论、吴伟士相互决定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实质是适应;动作是源泉;过程是构建。 认知结构的发展射击图式、同化(整合到已有,量变)、顺应(质变)、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 3 8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主体的自 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和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判断基本分3种水平,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衰退的,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 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发现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为:先上下(3)、次前后(4)、再左右(5、7-8)。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语言发展理论: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 论,语言获得装置);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社会性微笑。 婴儿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鲍尔比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连 结阶段。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宁波大学考研真题839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2015年-2017年

宁波大学2015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A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科目: 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科目代码:839 适用专业: 心理健康教育

宁波大学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A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科目: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科目代码:839适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精神分析学派 2、暗适应 3、知觉恒常性 4、心理理论 5、婴儿依恋 6、顺应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什么是概念形成,在概念形成中人们通常采用哪些策略? 2、简述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结构理论。 3、简述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4、社会学习理论是如何看攻击行为的? 5、试述为什么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三、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综合运用各种动机理论,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试述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与幼儿时期的自我中心的异同。 3、父母教养方式包括哪几种类型,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什么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为什么? 4、试依据幼儿(3~6岁,童年早期)的心理特点说明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以及这一原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宁波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A卷) (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 科目代码:839科目名称: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 2、内隐记忆 3、再造想象 4、视觉悬崖实验 5、最近发展区 6、生命全程发展观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简述心理学中双生子研究的推论逻辑。 4、幼儿面前放有两个同样大的橡皮泥球,当面将其中一个压扁,幼儿会认为这两团橡皮泥不一样大了。试以发展心理学原理分析解释这一现象。 5、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三、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玲玲正骑马在山间漫步,突然,她的马由于前方急速横过的一只兔子而跳了起来。请用五种情绪理论分析玲玲的可能反应。 2、弗洛伊德(1924)指出:“心理生活究竟是和意识有同等范围,还是超越意识局限之外,这样的争辩显然很费口舌。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接受潜意识的心理历程,表示朝向世界及科学领域的新展望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精神分析的目标和成就莫过于精神生活中潜意识的发现。”请根据上述资料,结合人格心理的内容,阐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思想。 3、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并结合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实践进行论述。 4、皮亚杰说“青年期的情感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冲动,虽然往往为人们所描述,但是他们总是没有理解到这些冲动是由思维形式的变化所决定的”。试述前青年期(11、12岁~14、15岁,也叫少年期)的思维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对心理发展,特别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影响?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

发展心理学 第 1 节: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要点: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识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 Preyer)。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识记)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 (四)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理解) 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 1.客观性原则 2.能动性原则 3.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要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 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要点:观察法(应用)

发展心理学重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各种心理能力发展趋势圴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毕生发展观,全面发解个体发展的纵向图景。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总结,更好地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学习发展心理学首先要弄清的。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种系的发展 2、心理种族的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年看待敏感期。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它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可简化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研究对象是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适用性时效性质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优点: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差被试容易流失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这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万赖俱寂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决定心理发展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1、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种系发展)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容(基本理论问题有哪些?什么是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 3、社会化 4、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6、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7、观察学习、积极强化、消极强化、 8、维果斯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最近发展期、教育与发展 的关系、语言和工具的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9、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发展阶段理论) 10、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1、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聚合研究、微观发生学研究、双生子研究 12、胎儿宫发育分期 13、胎儿大脑是未成熟脑。未成熟大脑发育的两个关键期是 14、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异常的因素 15、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发展的关系 16、婴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其相应的行为特征是什么? 17、个体心理和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9、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20、元认知 21、主我客我 22、转换生成理论 23、婴儿言语发展中“词语爆炸”指的是

24、气质定义、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 25、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26、依恋定义、依恋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恋发展阶段、依恋类型、依恋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意义 27、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 2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反应的心理发展特点 29、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30、麦科比所区分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31、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32、侵犯行为(工具性、敌意性)、亲社会行为概念、发展、理论 33、性别角色认同 34、小学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 35、广义的学习 36、角色采择 37、青少年发展一般特点 38、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 39、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特点 40、自我同一性 4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社会问题 42、延缓偿付期 43、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 44、爱情三元理论 45、沙伊的智力适应理论 46、成年中期的一般特征 47、巴尔特斯的智力发展双重过程模型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容:是围绕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 4、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四种教学专长,即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和诊断专长。 5、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第二章 第三章 1、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①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及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女生10-11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男生则从12-13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②体机能的发育:小学儿童心脏和血管都不断地均匀增大,12岁时儿童的心脏接近成人的水平;14岁以后男女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肺活量是的大小是儿童肺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③神经系统的发育:人脑平均重量的变化为-----新生儿为390克,8-9个月为660克,2-3岁为990-1011克,6-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为1400克,达到成人的平均脑重量。 2、学习活动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意义:1、学习活动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2、学习活动增强有意性和自觉性;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4、学习活动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4、有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是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7、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迅速性、协调性、外露性、可塑性。 8、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与教学: 9、儿童注意的培养: 10、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11、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12、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13、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是指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4、小学儿童注意品质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 15、小学二年级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小学男生的注意转移能力发展更快。 16、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①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