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史

合集下载

德国电影史

德国电影史

德国电影发展史德国电影是世界重要电影大国之一,对世界电影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和贡献。

我想结合历史时间的推移来分析德国电影的发展。

从1895年11月,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兄弟用自己发明的活动放映机在柏林冬宫首次放映了自己制作的活动画面开始,德国就拉开了辉煌的电影时代序幕。

和世界各国电影发展进程一样,受迫于科技的制约,德国电影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无声电影时期。

从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兄弟在自己制作的动作画面中加入杂耍之后,德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1900年前后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德国,科技正在急速的发展之中,这也无疑成为了推动德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的一大原因。

当时德国的部分电影发展的初期占到了市场份额的12%。

新媒体的出现加上强有力的市场占有力,德国电影从一起步就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模式。

一战爆发之后虽然对德国社会有很大冲击,但因为百姓生活和战争的特殊背景,使得电影的需求量更大了,因此一战期间德国电影在中欧市场都占有了绝对的优势。

魏码共和国成立之后,经多家电影公司和平而成的“环球电影公司”迅速壮大,在纸片,胶片生产,光学,机械设备等技术手段,以及电影拍摄手法上都有了很大改进,使得德国电影在二十年代出现了繁荣局面。

当时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是表现主义电影和室内剧电影。

1928年,瓦尔特·鲁特曼创造出了有声电影《周末》和《德国无线电》,德国电影就此进入有声时期,从最容易表现声音的歌舞片和喜剧片开始,德国电影开始了第二次短暂的辉煌,代表作是《加油站的三个人》。

但是1929年经济危机开始,接连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德国社会再次陷入混乱。

1933年希特拉上台之后,为了控制言论,实现电影国有化,开始对德国的电影艺术家进行打压,并且颁布了新的电影法,不准在报刊上评论电影。

纳粹统治下的电影打压一直持续到1937年,所有的电影生产机构收归国有,成为了所谓的正规军。

漫长的战争之后,收归国有的德国电影,成为了政府宣传思想的工具。

德国电影史

德国电影史

德国电影史(转贴)1910年以前,在电影上从属于哥本哈根和巴黎的德国,只有一些小影片公司,散在从海德堡到施特劳宾,从慕尼黑到科伦的各个地区。

发明家马克斯·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创立了一家制片公司,由他自己担任演员兼导演。

这家公司并不经常生产影片,制作的影片内容也很平庸(如1905年左右摄制的喜剧片《奥尔良的圣女》)。

另一个先驱者奥斯卡·梅斯特,却摄制了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影片。

这些影片模仿百代公司的产品,但在艺术和商业成就上却远远赶不上百代(如1902年摄制的《莎乐美》,1906年摄制的《梅逊的磁器》等影片)。

可是这家公司却首先在德国电影上培养了一个女明星,即亨尼·鲍登,她从18岁起就在一些小型的有声片里和她父亲弗朗兹·鲍登所导演的舞蹈片里,开始担任演员了。

电影企业在卡特尔发源地的德国发展比较迟缓,但也出现过几个联合组织或集团。

1912年,有一家维也纳银行支持的“派古影片公司”(又称“联合影片公司”)在制作影片上很活跃,“德意志影片公司”也是如此,影片生产因此发展起来。

奥托·里卜特模仿雅塞的分集影片《尼克·卡特》,马克斯·麦克成为摄制惊险片的专家,理查德·埃克堡、理查德·奥斯瓦尔德(《无声的磨坊》一片的导演)和古特·斯塔克开始他们的制片工作。

但他们的影片,质量仍不高,从今天保存在电影资料馆里的几部影片来看,它们都枯燥乏味,沉闷而令人生厌。

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电影开始出现向艺术方面发展的迹象。

然而派古影片公司将戏剧和文学上的名著拍成电影的尝试并未取得成功;用60万马克聘来的名舞台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只给派古公司拍了几部虽有趣味但在商业上未获得成功的影片(如《威尼斯之夜》、《幸福岛》)。

丹麦人斯特伦·赖伊在柏林导演了几部影片(如《一切罪恶都在地上》)之后,给德国电影制作了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布拉格的大学生》。

德国电影鉴赏

德国电影鉴赏

11
第二节:新德国电影运动
一、 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2.美学风格
新德国电影以 4 位著名导演为中坚力量,他们是法斯宾 德、施隆多夫、赫尔措格和文德斯,他们的创作风格 代表着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12
第二节:新德国电影运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 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2.美学风格
其一: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与历史、社会生活的关系,赋 予叙事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从而克服了现实主义排斥 叙事的弊端; 其二:重新确认电影的大众性,注重影片的观赏价值和思 辨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 封闭性; 其三: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选材上从现实生活出发, 从客观真实出发,以描写普通人日常生活为主; 其四:其电影创作存在着纪实化、哲理化、心理化的倾向。
一、 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1.发展历程
1962年的《奥伯豪森宣言》发表之后,1965年,在克鲁 格等人的努力下,德国政府开始资助德国电影发展, 在联邦内政部电影质量促进会的支持下,成立了“青 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并设立了专门的“青年电 影基金”,资助德国青年导演的电影创作。 从 1965 年 —1967 年,一批德国年轻导演拍摄完成了 20 多部电影,其中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沙莫尼的 《宅》,施隆多夫的《青年托尔勒斯》先后在威尼斯、 戛纳、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引起世界关注。
德国电影
第一节:德国电影发展概况
一、20世纪20—50年代的德国电影 二、20世纪60—80年代的德国电影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德国电影
第二节:新德国电影运动
一、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发展历程 二、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美学风格
1
第一节:德国电影发展概况
一、 20世纪20—50年代的德国电影 1896 年,德国人梅斯特尔开创了电影机械制造 业和制片业,为德国的电影工业打下了一定的 基础。 一战以后,德国胶片质量、光学和机械技术方 面都有极大的发展,使得战后德国建立起了欧 洲最大的电影工业。

银幕上的德国史:德国电影佳作赏析

银幕上的德国史:德国电影佳作赏析

银幕上的德国史:德国电影佳作赏析电影,是一门兴起于十九世纪末的现代艺术。

德国电影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不凡的成绩,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就来介绍几部最具观看价值的当代德国影片,它们同时也反映着现代德国人各个方面的历史反思和精神风貌。

德国人并不擅长好莱坞式的动作大片,也不适合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喜剧。

德国银幕上,似乎没有那么多“小鲜肉”和美少女。

德国电影牵动人心,更多是靠它独有的资源:沉重的历史题材。

反思纳粹现象和法西斯思想是德国电影常见的主题。

在这个领域诞生了若干佳作。

2008年的电影《浪潮》(Die Welle)描述了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纳粹速成班”。

德国一位高中老师文格尔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可是对于这群自由散漫的高中学生来说,上课只是为了学分而已。

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搞得老师不胜其烦。

于是,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

在实验中,学生们从穿统一制服、喊口号、集体行礼开始,仅用两三天时间,就形成了高度排外、内部极权、纪律严酷的名为“浪潮”的法西斯组织雏形。

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对他要绝对服从。

少男少女渐渐沉湎其中,距离他们的纳粹前辈越来越近……这部电影揭露了法西斯主义的恐怖,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法西斯复兴的警惕,但它对纳粹的分析停留在表面。

回顾历史,集体主义或极权思想仅仅是纳粹控制德国社会的表现形式,《浪潮》的描绘过于简单化,只触及了法西斯主义的皮毛。

关于法西斯德国的另一部著名影片是2004年上映的《帝国的毁灭》(DerUntergang)。

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以希特勒女秘书琼格的视角,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和第三帝国灭亡前最后的日子。

影片开场于苏军即将攻入柏林之际。

顽固的纳粹分子在残垣断壁间负隅顽抗,然而于事无补。

希特勒及其情妇爱娃在举办婚礼后自杀身亡。

戈培尔的妻子认为,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自己国家的世界中长大。

她毒杀六个孩子的一幕,冷静而残酷,绝对是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

世界电影史系列(十一):德国新电影

世界电影史系列(十一):德国新电影

世界电影史系列(十一):德国新电影世界电影史:德国新电影德国新电影集锦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德国电影所出现的危机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电影停止实行经济保险。

导致了大公司的倒闭或合并(如:新电影艺术公司、联盟电影公司和乌发—汉萨电影公司),影片质量下降,但对娱乐片所缴纳的税却不降低,以及电视的发展和竞争等。

在1961年,“德国电影奖”评委会竟然找不到一部值得授予“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的人选。

德国电影在经济与艺术上处于了最低点,年产量仅为60部影片,观众人次也降为1亿人左右。

德国新电影前后跨越三个时期,从六十年代持续到八十年代,是世界电影史上引人注目的电影现象之一。

出现了克鲁克、彼得·沙莫尼、法斯宾德、荷索、文德斯、施隆多夫、沃尔夫冈·彼得森等艺术成就杰出的电影导演。

“运用国际性的语言”“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等美学上的追求确实在新德国电影导演日后的创作中得以体现,同时他们的创作风格殊异,各具特色。

德国新电影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谈论新德国电影也许还是应该从著名的“奥伯豪森宣言”谈起。

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26个大都从拍摄短片开始走上影坛的电影导演、摄影师和制片人,带着一纸宣言来到国际短片电影节所在地奥伯豪森,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

他们对60年代的美国电影和德国商业片表示出不满,宣称要“创立新德国电影”,提出了“奥伯豪森宣言”,其主要内容有“因循守旧的德国电影的崩溃终于使我们所摈弃的思想立场丧失了经济基础”;“正如在其它国家那样,在德国短片也已成为故事片的学校和试验场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现在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

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

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

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

德国电影概述1

德国电影概述1

• 代表作:
• 《人人为自己, 上帝反大家》 • 《陆上行舟》 • 孤独和疯狂、异 域疆土的自然风 光成为赫尔措格 影片的一贯的主 题。
二、福尔曼〃施隆多夫
• 1978年《锡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 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 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与 1979年同《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 影节金棕榈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 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 德国国产胶片质量的提高,光学和机械技 术的进步也大大提高了电影的技术性能和 表现手段。 • 这一切都增强了德国电影与美国电影的竞 争能力,使德国电影在20年代出现了空前 繁荣的局面,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流派纷 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表现主义电影和室 内剧电影。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 《盖努茵》(Genuine)、《从清晨到午夜》 等等。
• 1998年,新锐导 演汤姆•蒂克威 用《罗拉快跑》 创造了一个电影 奇迹。获得奥斯 卡最佳外语片提 名的《毁灭》, 以及获奖的《何 处是我家》《窃 听风暴》 等都是 享誉国际的作品。 (右图:《毁灭》 海报)
径筹集资金,拍摄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的、至今仍有意义的作品。
•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 影进入创作高潮,为许 多中国电影爱好者所熟 知的赖纳-威尔纳-法斯 宾德就是在这一时期大 放异彩。 • 然而进入80年代以后, 年轻的西德电影人过度 追求艺术性,渐渐失去 了观众。由此西德的新 电影开始衰落。
• 无声电影时期及表现主义电影
一战前夕,德国电影的创作开始繁荣,并 从1910年开始,吸引了一些戏剧家的加入, 包括著名的莱因哈特。他拍摄了《幸福岛》 和《威尼斯之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电影在中欧市场有着绝对优势,公司 数量和制片数量激增。1917年,德国多家 电影公司合并为“环球电影公司” ,简称 乌发(UFA)公司。

第四章德国电影

第四章德国电影

一、新德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1965年“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成立,资助影片 创作; 代表作品——青年德国电影
《向昨天告别》《纹身》《生活的标志》
代表人物
亚历山大· 克鲁格
让—玛丽· 斯特劳布
亚历山大· 克鲁格
新德国电影的领袖,“奥伯豪森宣言”倡导者;
青年德国电影的里程碑——《告别昨天》
• 以空白/开放式结局取代了大团圆式的传统的故事 结局; • 启用非职业演员;
让—玛丽· 斯特劳布
电影创作受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影响,追求“间
离”效果;
认为电影是一种心智活动,反对银幕梦幻和煽情
描写;
形成了“极为克制的禁欲主义风格” 不考虑商业得失,追求严肃、庄重的艺术风格, 以期启迪观众、教育观众认识美、认识真理;
第四节 新德国电影的主将——法斯宾德
法斯宾德的艺术创作 早期的电影创作——“作家电影”之路
• 受到法国新浪潮与前辈斯特劳布、布莱希特
的影响;
• 1969年《爱神比死神更冷酷》
• 1969年《外国佬》
• 《瘟神》《R先生为什么疯狂地杀人》
1974年,法斯宾德创作了《冯塔纳的艾菲· 布 里斯特》
• 《碎片》 铁路督察员与巡道员一家的恩怨纠葛 • 1921年《后梯》 女佣、邮差、男青年的爱情纠葛 • 《除夕夜》 无助绝望的小店主在除夕夜上吊身亡的故事;
《最卑贱的人》
《最卑贱的人》——室内剧终结之作
• 卡尔· 梅育编剧、茂瑙 导演;
• 讲述看门人的悲喜交加的生活;
• 揭示德国社会的不同阶层的生活环境:
五六十年代,法国出现“新浪潮”,英国产生
“自由电影”,此时的西德电影在电视的强烈冲

电影史—德国电影

电影史—德国电影

之后刘别谦转往美国拍片,以风俗喜剧片 确立了其喜剧大师的地位,他的影片大多 充满了妙语如珠的对白和悦耳动听的音乐 与歌曲,以及没有实质进一步发展的性方 面的暗示。
这个期间的代表作有: 《罗西泰》 (1923)、《结婚集团》(1924)、《璇宫 艳史》(1930)、《微笑的中尉》 (1931)、《天堂陷阱》(1932)、《生 活计划》(1933)、《街角书店》 (1940)、《生死问题》(1942)。
之后刘别谦转往美国拍片,以风俗喜剧片 确立了其喜剧大师的地位,他的影片大多 充满了妙语如珠的对白和悦耳动听的音乐 与歌曲,以及没有实质进一步发展的性方 面的暗示。
这个期间的代表作有: 《罗西泰》 (1923)、《结婚集团》(1924)、《璇宫 艳史》(1930)、《微笑的中尉》 (1931)、《天堂陷阱》(1932)、《生 活计划》(1933)、《街角书店》 (1940)、《生死问题》(1942)。
德国电影
李嘉
喜剧大师——刘别谦
欧内斯特·刘别谦于1918年获得了拍摄《卡 门》的机会,这部根据梅里美小说改编的 影片以异国绚丽奢华的服装和对性关系的 暗示引起了国际影坛的关注。
早期在德国的主要作品还有:《杜巴莱夫 人》(1919)、《牡蛎公主》(1919)、 《女后安娜传》(1921)、《爱妃苏姆隆》 (1921)、《法老之妻》(1922),这个 时期大部分是一些历史豪华剧。
李翁梯纳.萨冈:《穿军服的姑娘们》(1931)。
麦克斯·奥本汉默 :《我们喜欢鱼肝油》(1930)、 《被出卖的新娘》(1932)、《爱情故事》 (1932)。
1933到1940年在:《有人劫走一个男人》 ( 1934 )、《钱财纠纷》(1934)、《神曲》 ( 1935)、《软心肠的敌人》( 1936 )、《吉原》 (1937)、《维特》(1938)、《昙花一现》 (1939)、《从梅耶林到萨拉热窝》(19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电影史
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电影大国之一。

1895年11月,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兄弟用自己发明的活动放映机在柏林冬宫首次放映了自己制作的活动画面。

之后,他们的三弟建议在节目中加进杂耍,这样便产生了德国最早的“故事片”。

无声电影时期及表现主义电影
随着电影技术和电影业在各国的勃兴和发展,斯氏兄弟公司的机器和影片无力竞争,终被淘汰。

1896年,O.E.梅斯特也搞起电影机械和影片制造业。

他在自己的“人造光摄影室”里拍摄出一些影片,如《莎乐美》(1902)等。

1911年,他拍摄了影片《一个盲女的幸福爱情》,获得了巨大成功。

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1919年德国第一部表现主义影片《卡里加里博士》。

特征:
1. 影像:表现主义的导演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倾向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

在构图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

往往在一个构图中用相似的形状并列而形成相当具有表现力的镜头。

表现主义电影经常摒弃常规的影像形态,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采用常规电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画面的明暗反差一般会很大。

表现主义电影常用人物特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使用特写可以看作是在“放大”表演,增强戏剧性;而对环境的渲染可以看作是对人物行为和灵魂的“解释”,力图揭示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诱因。

此外,主观镜头也是表现主义常用的手法,表现主义艺术家轻视局限于客观的写实,强调表现“主观的现实”。

2. 表演:表现主义的表演一般比较夸张,基本放弃了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

3. 题材和类型: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内容荒诞离奇,有时结构散乱,情节变化突兀,故事人物类型化,往往鬼魂与活人同时出现(《吸血鬼》等),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关注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透视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室内剧电影:
室内剧电影是二十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

"室内剧"原来是德国戏剧导演马克斯·菜园哈特创造的一个术语,专指一种供小型剧场演出的,恪守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的舞台剧。

在创作观念上与表现主义相对立的电影现象.主要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室内剧”一词源于德国戏剧家莱茵哈特为自己创办的一家小剧院的名称.后由电影剧作家卡尔.梅育将其引入电影,并相继创作了《后楼梯》、《铁道》、《圣苏尔维特之夜》这些剧本由罗布.辟克、茂瑙等著名导演拍成影片后,成为室内剧电影的代表性作品.1924年《最卑贱的人》是室内剧电影的顶峰之作。

与表现主义电影注重传达艺术家的内心感受和表现怪诞经验不同,室内剧电影主要表现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不幸遭遇,故事情节简单平实并往往在狭小的室内空间展开,表演风格较接近写实.室内剧电影的创立及创作形态,在一定程
度上与舞台室内剧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完全恪守舞台室内剧的创作原则.尤其在镜头运动等方面有较多的创新.20年代后期,许多德国导演移居美国,曾将室内剧的成功经验运用于常规电影,拍摄出了不少重要的作品.
新德国电影
《奥伯豪森宣言》
二战后,德国被划分为不同阵营的东德和西德两个部分,也是德国电影的低谷期。

《奥伯豪森宣言》是包括亚历山大·克鲁格在内的26名德国青年电影人于1962年在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上发出的宣言。

宣言号召建立“新德国电影”。

宣言的精神是“爸爸的电影死了”。

新德国电影的创作高潮
1966年青年导演们拍出他们第一批影片。

这些影片和商业片完全不同,它们涉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问题和“经济奇迹”的内幕,后被称为“德国青年电影”。

它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1966)、《马戏团帐篷下孤立无援的演员们》(1968)。

德国青年电影中的一部分人在70年代初转向拍商业影片,但其余的人留下来坚持自己所选择的方向,他们为联邦德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

70年代末,从慕尼黑电影电视高等学校毕业的一代新人继承了德国青年电影的传统。

德国柏林电影节
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是“金熊奖”。

20世纪50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了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

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

每年一次,原在6-7月间举行,后为与戛纳国际电影节竞争,提前至2-3月间举行,为期两周。

其目的在于加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是柏林国际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并列为国际三大电影节,是世界四大艺术电影节之一(德国柏林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法国戛纳电影节、俄国莫斯科电影节)。

李安:
先后凭借《喜宴》获得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理智与情感》获得第四十六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是世界首位双金熊得主。

张艺谋:
1987年凭借电影《红高粱》成为中国影史上首部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影片。

《千与千寻》宫崎骏
日本影片《千与千寻》又名《神隐少女》,于2002年第52届获得金熊奖,是第一部获得最高奖的动画片。

《白日焰火》刁亦男
该片在2014年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及最佳男演员银熊奖,这是第五部获得金熊奖的华语电影,也是华人演员第一次获得柏林影帝。

张艺谋《红高粱》、:李安《喜宴》、谢飞《香魂女》、王全安《图雅的婚事》
艺考资料获取,咨询qq:524663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