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徙与负迁徙的比较

合集下载

语言负迁移——精选推荐

语言负迁移——精选推荐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

语言迁移是指母语的影响进入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

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某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迁移只是由于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不足。

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

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

E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6 个因素:语言的不同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语言特征的特殊性;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与其它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然过程的限制。

摘要: 英语写作历来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英语的句法篇章规律缺乏了解, 从而在英语写作中套用汉语思维模式。

本文从思维方式、词汇、句法、语法四个层面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若干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产生干扰的有效方法。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 英语写作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

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然而它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往往摆脱不了汉语思维的影响, 写出的文章大都句式单调、简单句堆砌甚至错误百出, 遣词造句处处留下汉语的痕迹, 这便是母语在英语写作中产生的负迁移, 它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斯洛伐克语与母语的迁移和负迁移现象有哪些

斯洛伐克语与母语的迁移和负迁移现象有哪些

斯洛伐克语与母语的迁移和负迁移现象有哪些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当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如斯洛伐克语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迁移,也可能是消极的负迁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语言规则、语言形式、语言习惯等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

积极的迁移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新语言。

比如,在语音方面,如果母语和斯洛伐克语中有相似的发音,那么学习者就能更轻松地掌握斯洛伐克语中的相应发音。

以中文为母语的学习者为例,中文中的“b”“p”“m”等声母的发音与斯洛伐克语中的某些辅音发音较为相似,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这些斯洛伐克语的辅音时会相对容易。

在词汇方面,一些概念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有相似的表达。

比如,“家庭”这个概念,在中文里是“家庭”,在斯洛伐克语中是“rodina”,虽然形式不同,但概念相似,这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语法上也存在积极迁移。

例如,中文和斯洛伐克语都有主谓宾的基本句子结构,当学习者理解了这个结构在母语中的运用后,再学习斯洛伐克语时就能更快地适应。

然而,负迁移现象也同样存在,并且可能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语音方面,母语的语音习惯可能会导致对斯洛伐克语某些发音的错误感知和产出。

例如,中文中没有类似于斯洛伐克语中的“ř”这个音,学习者可能会用母语中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音来替代,从而导致发音不准确。

词汇方面的负迁移现象也不少见。

有些词汇在母语和斯洛伐克语中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含义和用法可能大相径庭。

比如,“sympatický”在斯洛伐克语中是“可爱的,讨人喜欢的”,而在中文的某些语境中,可能会被理解为“同情的”,如果学习者直接按照母语的理解来使用这个词,就会造成误解。

语法方面的负迁移可能更加复杂。

中文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而斯洛伐克语的名词、动词等有丰富的词形变化。

以名词为例,斯洛伐克语名词有阳性、阴性和中性之分,并且有不同的格变化。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摘要】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既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起着消极的作用;既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又能妨碍第二语言学习者。

因此,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正向迁移,又存在着负向迁移。

对此,本文探讨了母语迁移的形式和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母语;第二语言习得0 引言从第二语言习得(SLA)学科史上讲,迁移(transfer)是第一个受到极大关注的习得因素,它由行为主义者提出并逐渐为广大SLA研究者所关注、接受、质疑、批判、重新定位。

在现阶段,要想否定母语(即L1)迁移是SL A中的重大影响因素这个地位已经不可能了,突破自身局限性的L1迁移又被学者们在认知框架下重新定位。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中提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Sharwood Smith和Kellerman认为迁移就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crosslinguisitic influence),是中性理论(theory -neutral),与“干扰(interference)”,“借用(borrowing )”,“回避(avoidance)”等概念并提。

Kellerman (1987)认为迁移即“导致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元素合并的程式(processes)”。

Odlin 则认为迁移是“由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者相异而产生的影响”。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语言迁移研究发现,语言问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Odlin):(1)正向迁移。

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

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他来自北京”。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正负迁移问题摘要:语言学学者研究发现,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正负迁移作用的分析,协助第二语言的习得者认清学习中母语施加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外语。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英语多年,还是学不好,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中外学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先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好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

对不同个体而言,由于生理及心理的上的差异,产生的究竟是负迁移还是正迁移,或者哪一方面更多一点,也不尽相同。

学习第二语言时发现,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母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从学到的第一个单词开始(hello哈罗),相信很少有小孩不是通过给英语标注相近发音的汉字来学习第二语言的。

这种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施加母语影响,势必会造成中国式英语,形成汉语式思维。

把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看做是汉语式思维惹的祸。

汉语式思维,可以定义为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受到了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外语时所运用的思维。

有学者对它做过研究: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按某一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思维定势对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它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正迁移,可以加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会使学生在遇到异常或异类问题时,不求创新,形成思维的惰性。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

具有十多年牢固汉语基础的人在学习与汉语截然不同的英语时,很自然会受到汉语习惯的干扰。

原来从母语中学到的东西会持续的、无意识地出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从而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那些较好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的人,无不是在突破了自己母语的思维定势之后,才能学好其他语言的。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来阐述。

二语习得中语言负迁移现象分析

二语习得中语言负迁移现象分析

二语习得中语言负迁移现象分析作者:盛楠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3期【摘要】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本文将负迁移现象作为主线,首先阐述了语言负迁移的概念,其次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最后主要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举例和分析,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教育,减轻汉语思维方式的干扰,提高学生的英文理解和表达水平。

【关键词】二语习得负迁移语音词汇句法【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43-011.迁移理论阐述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负迁移指母语的习惯、模式、规则等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干扰,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会用母语的习惯、模式和规则去套第二语言,从而产生不符合第二语言的习惯、模式和规则,例如,中国学生常会将“他的身体很健康”错译为“His body is very healthy”(He is very healthy),由此可知,作为母语的汉语在英语实践中所产生的负迁移往往大于正迁移,阻碍英语的学习。

2.语言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2.1负迁移产生的原因美国语言学家拉多在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语言》中就对比分析进行了专门的描述。

拉多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困难的出现和错误的发生都是由于母语干扰造成的。

当目的语结构与母语结构不同时,学习困难和错误就会出现,因为母语会对目的语产生负迁移,阻碍目的语的学习。

汉英中相异成分较多,两者的文化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且两种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这都是我国英语学习者产生负迁移的重要因素。

2.2负迁移现象的表现①语音方面的负迁移从语音系统角度看,英汉实际上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

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义的“语调语言”,汉语则是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

这两种语言在音位数量及组合方式上有很大差别,音位上的差异往往是造成中国学生语音迁移的主要原因。

浅析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浅析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浅析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摘要:外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

正迁移在语言的习得中起无意识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对目的语的习得起阻碍作用。

言语行为的跨语言,跨文化研究不断揭示出学生从母语到目的语的负迁移现象。

本文旨在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层面和语用层面上对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母语外语学习目的语负迁移1 引言“迁移”(transfer)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所产生影响的现象。

语言迁移理论提出于50 年代,它是指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交际时,由于不熟悉目的语规则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

语言迁移有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正迁移只有通过比较背景不同的成功学习者才能确定,这些比较往往能看出跨语言相似在哪几个方面发生正迁移。

词汇相似有利于外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元音系统相似可以使辨音容易些;句法相似有利于语法习得;写作系统相似有利于学习者较快地提高目的语习作水平。

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同时,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负迁移与目的语常规(norms)相异,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学习。

2 外语学习中负迁移的几个层面外语学习中负迁移现象不仅出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本身的几个层面上,而且在语用层面上也普遍存在。

2.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从语言的语音系统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

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子意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是不完全一样的。

二语学习——精选推荐

二语学习——精选推荐

浅析母语正负迁移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的影响摘要: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母语的影响在所难免。

传统语言学认为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要熟悉掌握一门外语必须用外语思维。

该文章认为母语思维对外语习得既存在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并从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方面加以阐明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关键词:母语,外语学习,正迁移,负迁移一、语言迁移理论迁移(Transfer)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将先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体会积累运用于学习新知识的一种过程。

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凡先前的学习成果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即称为“正迁移”;反之,产生抑制影响的为“负迁移”。

迁移理论同样适用于语言的学习。

语言迁移研究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主要是母语)在学习第二语言中的作用,因此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地位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

语言迁移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比分析(Contrast Analysis)理论的奠基人Robert Lado,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支撑。

Lado 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的相似之处有利于二语的学习,那些与母语的不同之处则造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第二语言的困难可以通过对比跨语言的差异性来确定,即“差异=难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由于对比分析的局限性,即难点“无法从直接对比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程度来推测或预测,研究者开始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分析。

错误分析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在语言习得中的体现,根据错误分析理论,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犯的错误除了受母语影响外,还有不受母语影响而出现的错误。

许多学者试图对错误进行分类,他们将研究者产生的错误分为三类: 语际错误(Interlingual Errors)语内错误(Intralingua Errors)和其他方面的错误(Other Error)语际错误是由于学习在目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收到本族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的影响所致。

[母语,迁移,汉英,其他论文文档]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

[母语,迁移,汉英,其他论文文档]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

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母语负迁移下汉英主语的差异精品源自教学论文一、母语负迁移心理学认为,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

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 sfer)两种,在英语学习中,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

(Robert, 1977)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把母语的规则搬到英语中去就会产生错误,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级,这种现象经常出现。

二、汉英主语的差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 就算了。

”(王力,1984)在汉译英时并非所有原文句子中的主语都能被转换成译文中句子的主语,因此弄清楚汉英两种语言主语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汉英两种语言主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零位主语与形式主语。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表现之一就是在汉语中有很多无主句,而英语句子中主语不可缺少,当译者无法找到合适的词作主语时,应想到“it” 形式主语和“there + 动词 + 主语”结构。

如: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

Without efforts, therew ould be no success原句的汉语句子是个无主句,在译成英语的时候,需要用“there be”句型结构。

(二)话题显着与主语显着。

赵元任先生和美国语言类型学家 Charles N Li & Sand ra AThompson都认为: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采用语音实验的方法,以对桂林方言和英语语音的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比桂林方言和英语发音,考察口音是否就是母语负迁移在语音层面上体现的实验假设。

以便为纠正和克服不正确的发音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语言迁移负迁移
一、语言迁移的基本理论及其概念
语言迁移长期以来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及外语教师所探讨的重要课题。

今天,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

语言迁移的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Across Cultures)(1957)中提出来的,这一著作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里曾经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

Lado(1957)的对比分析假说认为:学习者的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障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导致的困难之间成正比,即“差异=难度”。

差异越大,难度就越大。

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

因此,教师如果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体系进行比较,以预测两种语言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中的难点,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预测来决定外语课程和教材中哪些项目应进行特殊处理,并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尽力形成新的习惯。

二、研究方法
发音人员:邀请广西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30名会说桂林话的学生(2007年桂林市中英语16个男生中6个得A、4个得B、6个得C,14个女生中6个得A、4个得B、4个得C)请他们分别朗读一段中英文短文。

(用桂林话朗读中文,短文包括每种语言基本的语音成分)实验语料:一段包括所有桂林方言语音成分的短文和一段包括所有英语语音成分的短文。

实验设备:数码相机录音。

实验比较:先分析英文录音总结出语音错误,带着这些错误去听各自桂林方言录音,考察这些错误是否由桂林方言引起,以验证口音是否就是母语负迁移在语音层面上体现的实验假设。

三、实验分析
1.分析英文录音总结出的语音错误桂林方言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二者在语音方面相差很大。

长期受桂林方言习惯的影响,学生对重读、连读、节奏等语音知识所知甚少,发音不准、语调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为:
(1)音素清浊、长短不分。

如把/b/、/d/、/g/发成/p/、/t/、/k/;用桂林方言中接近的音去替换英语语音,如用“缺”顶替/tr/,用“绝”顶替/dr/。

另外,将/i:/和/i/,/u:/和/u/混淆起来。

(2)增音、减音现象严重。

如把but/b t/读成/b t/;而trouble/tr bl/中的/l/辅音则省去不读,/tr bl/被读成/tr b/的音。

(3)重音位置不明。

如把interesting/′intristi!/读成/in′tristi!/。

(4)节奏把握不准。

以“断奏音”的方式一个一个音节读出,且各个音节的长短一般区别不大,语句的长短基本上是按音节数计算的,属以音节计时。

习惯于把每个音节的力度平均分配,元音强弱不分,长度趋同。

(5)某些基本音的错误。

如light和night不分。

(6)语调平淡生硬。

升调、降调、平调互相混乱,所读的英语几乎都是同一个调子。

2.对照桂林方言与英语录音和各自语音系统特点作出的错误分析(
1)音素清浊、长短不分。

两种语音的音位系统不同,英语里有严格的清浊音素对应,桂林方言里则没有,这就造成学生对英语清浊音发音、辨音的困难。

所以把/b/、/d/、/g/发成/p/、/t/、/k/;汉语中“缺”接近/tr/,所以用“缺”顶替/tr/,另外,由于桂林方言中没有长短音之分,所以发音时总是无意识地将/i:/和/i//u:/和/u/混淆起来。

(2)增音、减音现象严重。

由于两种语言音位系统的差异,桂林方言一般不以辅音结尾(鼻音m,n除外),且无辅音连缀现象,而英语则无此规律。

因此,在读英语时就常常出现增元音、减辅音的现象。

如在读闭音节的单词时习惯在结尾的辅音后或在辅音连缀中加进一个元音,而trouble/tr bl/中的/l/辅音则省去不读,/tr bl/被读成/tr b/。

(3)重音位置不明。

重音读不准在英语学习中是很普遍的问题。

桂林方言的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的重音大多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英语则不然。

受母语的影响,他们常常按照桂林方言的重音习惯来读英语单词。

如把interesting/′intristi!/读成/in′tristi!/。

此外,许多学生不了解英语的重音具有标明词类或功能的作用,如import作名词时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作动词时重音却在第二个音节上。

(4)节奏把握不准。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母语产生的负迁移在节奏上表现得最明显,也最顽固。

英语被认为是“以重音记时”的语言。

每一句话都有节奏。

且节奏的基本倾向表现为各个重音节之间的时距大体上相等。

而桂林方言的节奏是以“断奏音”的方式一个一个音节连续出现,且各个音节的长短一般区别不大,语句的长短基本上是按音节数计算的,属“以音节计时”的语言。

受母语负迁移作用的影响,学生对节奏把握不准,习惯于把每个音节的力度平均分配,元音强弱不分,长度趋同,所以很难说出一口地道的英语。

(5)桂林方言干扰造成某些基本音的错误。

桂林方言对学生英语发音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桂林方言无鼻音,桂林方言中的n和l不分,因此,light和night读不准。

(6)语调平淡生硬。

英语属语调语言,其语句中的词必须受语调的支配,句子靠语调来辨义。

因此语调对于表达话语意图极为重要。

而桂林方言属声调语言,声调本身即具有区分汉字意义的功能。

学生长期以来所养成的这种母语习惯使他们对英语语调的把握极为困难,升调、降调、平调互相混乱,所读、所说的英语几乎都是同一个调子,不能很好地表达和传递语意,严重影响了语言的有效交际。

三、结论及对于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的声学实验及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第二语言语音的习得和母语语音的习得是有差异的。

口音就是母语负迁移在语音层面上的体现。

要改善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现状,提高英语语音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克服母语负迁移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纠正普通话发音来带动英语语音的提高。

在纠正读音的问题上,运用母语的发音特点来达到这个目的,收效是显而易见的。

2.仔细进行英汉语音对比,学习语音器官图,弄清发音部位。

学生在口语中发生错误大都是因为没有仔细把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习惯性地用母语中的发音来代替目的语中的发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认真分析学生的语音错误和母语对他们的影响。

帮助学生将两种语言中相近的音进行对比,仔细对照发音器官图,找准发音部位,掌握发音方法。

3.训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

中国学生英语语音不准的根本原因是口腔肌肉不利于英语的发音。

为了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在每一个错误的地方都采取故意夸张的方法。

练习单音时可以故意夸张读不准的音。

针对连读现象,可训练他们将一组组意义和语法结构联系紧密的词或短句连起来读。

碰到辅音和元音的连读时,可将它们视为一个单词进行拼读。

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时,对单词的弱读式进行强化训练。

训练语调时,教师辅导学生画出语调图,故意夸张升调。

总之,要改变桂林学生英语口语中浓重的桂林腔,要首先帮助他们认识到方言的影响,纠正普通话的发音错误,仔细进行英汉语音对比,学习语音器官图,弄清发音部位,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模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语音语调,训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献文:
[1]Lado R.Linguistics.Across Cultures[M].Michigan:Uni-versityofMichigan,1957.
[2]范建华.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