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1、中国古代教育是中国古代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新的的动力,因为中国古代文化是靠中国古代教育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

2、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以前。

3、学官:是虞时设置的管理教育事务的官员,负责对人民进行伦理道德和音乐诗歌的教育等。

4、国学,西周时出现,同时还有乡学。

5、商周时代,我国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

6、私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民间教育形式,以私人自由讲学为主。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7、《礼记》中的《学记》和《大学》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的教育学专著,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此外还有《荀子?劝学》《管子?弟子职》。

8、太学,西汉时期出现的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机构,汉武帝时设在长安,是中国当时的学府;太学的课程是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官吏。

9、博士:是指汉代太学里选聘的学优德劭者担任的教授,其

学生为博士弟子。

10、汉代地方政府办的官学在郡国称“学”,县称“校”,乡称“庠”,聚称“序”。私学中小学程度的称为“书馆”。(学校庠序)

11、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主张教育要明经修行。其教育设施、教育思想和汉代的选举制度是互相配合的。

12、晋代中央学制分国子学和太学两种。国子学限五品以上贵族子弟入学;太学为平民子弟而设。

13、隋唐时期建立健全了科举考试制度,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官员任用、均服从或从属于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和培育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以后,促进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当时的政治革新。

14、唐代取士之法:一是生徒法,即从各地学生中选成绩优良者到尚书礼部受试;二是贡举法,即从非在校学生通过州县试后送到京师复试。三是制举法,是指特种考试,产生非常之才,试于殿廷。此外还有武举。

15、国子监,是唐代中央兼大学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双重性质的组织。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

16、书院,出现于唐宋之后,原为藏书、校书之地,宋时将书院与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之地方。主持人称洞主或山长。建制有民办、官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其讲学以义理修养为核心,可以弥补科举制度之不足。

17、明清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还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各学校互不隶属,皆有送学生到国子监的资格。

18、明清科举制度分乡试、会议和殿试三种。

19、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传播中国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0、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它以做人为教育的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

2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把教育看成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主张教育一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二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二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强调德育与知识教育要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1、2001年江苏卷:晋代中央学制分为两种,一为国子学,一

为(太学)。

2、学记和(大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

学专著。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00个中国传统文化英文单词

100个中国传统文化英文单词 1.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2.刺绣:Embroidery 3.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剪纸:Paper Cutting 6.书法: Calligraphy 7.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8.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雄黄酒:Realgar wine 10.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战国:Warring States 12.风水 :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昆曲 :Kunqu Opera 14.长城 :The Great Wall 15.集体舞 :Group Dance 16.黄土高原 :Loess Plateau 17.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花鼓戏:Flower Drum Song 20.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中国结:Chinese knotting 22.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Soup) 25.越剧:Yue Opera 26.火锅:Hot Pot 27.江南:South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28.《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谜语:Riddle 30.《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 32.《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34.针灸 :Acupuncture 35.唐三彩 :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36.二人转 : Errenzhuan 37.偏旁 :Radical 38.孟子:Mencius 39.亭 / 阁:Pavilion/ Attic 40.黄梅戏 :Huangmei opera 41.火药 :Gunpowder 42.农历 :Lunar Calendar 43.印 / 玺 :Seal/Stamp 44.腊八节 :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 45.京剧 :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46.秦腔 :Crying of Qin People/Qin Opera 47.太极拳 :Tai Chi 48.《本草纲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49.天坛 :Altar of Heaven in Beijing 50.小吃摊 :Snack Bar/Snack Stand 51.红双喜 :Double Happiness 52.国子监:Imperial Academy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36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特征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现代中国境内使用的语言种类至少有80多种。 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特点:(1)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词(语素)。 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主要的汉字造字方法: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1)存在方言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一直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的书面语一直以先秦作品为典范。 (2)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域外方言”: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朝鲜、日本、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汉语文字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汉语一直发挥着统一工具的作用。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精练2(带答案)

文化常识精练(二)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古时指丈夫的父亲或妻子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D.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族”,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九代。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祖孙。 B.罢市,指集市上停止买卖以表示悼念,它既可以因皇帝驾崩而由朝廷要求进行,也可以因百姓所爱戴的官员之死而自发进行。 C.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朝时候出现,直到清代。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太傅”,辅弼天子的官职,周代设置。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但各朝代称呼不同,为三公之一。 C.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D.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是尚书省中分掌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等,属员外级。B.古时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C.“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代表流派有儒、道等,也可用来代指百家著作。 D.精舍,又称精庐,汉代的私立学校。后泛指私家书斋、学舍,即集生徒讲学之所。又,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也称精舍。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肆,即市肆、店铺。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D..西京,历史上多个朝代实行两京制,西安曾长期被称作西京,但北宋的西京指洛阳。

从古汉字造字法及其演变使用看中国文化

从古汉字造字法及其演变使用看中国文化 ——以“吃”为例 内同摘要:中国是一个极其善于吃且也把吃看得很重的国度,尤其是在古代,这种吃的观念更为浓厚。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他吃什么,怎么吃基本上就代表了他的身份地位和价值观念追求。伴随着这种吃的文化,我们当代的人寻根也就相应能找到一些古代文化的蛛丝马迹。本篇就旨在通过一系列古代关于吃的的用法来探讨吃与中国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吃的字形演变、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吃的字义流变、吃与中国文化、吃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说明:本篇讨论的不仅仅只是“吃”这个字,也不仅仅是包含“吃”字在内的有关吃的古今文化,还包括一系列的有趣的饮食文化和古今观念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近来发现有网友在讨论说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他们的观点是既然人是铁饭是钢,那为什么铁要吃刚?有网友则用科学的观点指出刚化后也会变成铁,而铁是一种化学元素,是最常用的金属,从化学和物理的观点来看,铁相比钢要复杂的多,某种程度上铁则和饭一样,铁这种化学元素同时还是生命之需,因此刚也就相应和铁扯在了一起。其实网友的讨论显得多此一举,这句话本来就没什么深意,就是将铁与钢来对比说明吃饭的重要性,将铁与钢放到此句中给人于鲜明印象。然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这句古话理解为:吃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人是铁(相对钢比较柔软)饭是钢(相对铁较强硬)我们也不得不吃它,明知道是拿鸡蛋碰石头的结果但也还是不能不去吃,估计也是可以的,古话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吃的重要性。 一.“吃”字的由来 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里记载:吃字的古字形是“”,音“彳”chī,言蹇難也。从口。气聲。 居乙切。[1]由此也可以发现“”字初为一张口和一个人的会意字,表示用嘴巴吃东西。而随 着时间的推移,“”的字形和字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演变。先是繁体的“喫”音chī彳,【动词】(形声。从口,契声。本义:吃东西。按:吃在古代一般不当“吃东西”讲。“吃东西”的意义古代写作“喫”。汉字简化后“喫”写作吃)。 二,“吃”字字义的发展演变 汉字的演变不仅是表现在字形上,也表现在字义的演变上,吃字也是如此。后来的吃已由最初的“吃东西”的意思逐渐延伸出以下几种新意:①消灭(多用于军事、棋奕):吃掉敌人一个连。 ②吸:吃烟。③感受:吃惊。吃紧。吃一堑,长一智。④挨:吃官司。吃板子⑤承受,支持:吃不消。吃苦。吃亏。⑥船深入水的深度:吃水深浅。⑦被:吃那厮砍了一刀。⑧说话结巴:口吃等。吃还有一些其他灵活用法,如吃大碗,指用大碗吃)。吃食堂,指在食堂吃。吃公饭,指帮公家做事,拿公家的工资。吃软饭,专用来形容男人靠女人吃饭,自己不做事。 三、“吃”与中国文化 一个民族的字往往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态追求。古代把一些大户人家称作“钟鸣鼎食之家”,

100个中国传统文化词汇

100个中国传统文化词汇

100个中国传统文化词汇,你都会翻译吗?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刺绣 Embroidery 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清明节 Tomb sweeping day 剪纸 Paper Cutting 书法 Calligraphy 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象形文字 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雄黄酒 Realgar wine 四合院 Siheyuan/Quadrangle 战国 Warring States 风水 Fengshui/Geomantic Omen 昆曲 Kunqu Opera 长城 The Great Wall 集体舞 Group Dance 黄土高原 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 Weddings and Funerals 中秋节 Mid-Autumn Day 花鼓戏 Flower Drum Song 儒家文化 Confucian Culture 中国结 Chinese knotting

古装片 Costume Drama 武打片 Chinese Swordplay Movie 元宵 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越剧 Yue Opera 火锅 Hot Pot 江南 South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谜语 Riddle 《诗经》 The Book of Songs 《史记》 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西游记》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针灸 Acupuncture 唐三彩 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孔子 Confucius 偏旁 Radical 孟子 Mencius 亭 / 阁 Pavilion/ Attic 黄梅戏 Huangmei opera 火药 Gunpowder 农历 Lunar Calendar 印 / 玺 Seal/Stamp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 2018 年 10 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 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 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 羌 B. 吐蕃 C.鲜卑 D. 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A. 中原文化 B. 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 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A. 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 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 社会生活 B. 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 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 七百年 B. 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 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 政治观念 B. 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 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1

C.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9.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 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 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 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 《本草纲目》 11. 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 公元 2 世纪 B. 公元 6 世纪 C.公元 8 世纪 D. 公元 12 世纪 12. 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 宗族 B. 家庭 C.什伍里甲 D. 个人 13.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A. 明代 B. 宋代 C.汉代 D. 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 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5.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周易》 B. 《管子》 C.《商君书》 D. 《韩非子》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程颐 C.王阳明 D. 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 应 ( ) A. 止于至善 B. 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 德育和智育并重 2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和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 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 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汉语,传统文化,中国]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必须也像其他课程一样进行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在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改革与研究下,我们发挥了古代汉语的语言交流与传播的工具特性,在高校教学中把人文教育特性、审美情操培养两方面融合在古代汉语传统文化中去,所以,本人写这篇论文来全面地分析古代汉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诺干问题。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通过对古代汉语课程教材的研究发现,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各个高校在不同的时期内,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上体现不同。根据研究发现,一部分内容是按照历代文选来讲授,一部分是把古代汉语作为文言文来传授,有的是把它当做古训和韵律诗和文字来讲授,所体现的教学目的不一致。我们在首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者从新角度重新分析了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把古代汉语的教学重点放在看待效果上。因此,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就像潮水一般出现,王力在1962年编著的第一套古代汉语教材,适用于全国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的学生,古代汉语在文章选取、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等等内容上较为确定,并且原则一致,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代汉语的主要教学内容。所以,古代汉语算是初次确定了教学目标,发展和培养大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知识并发扬光大。因此,我们所讲授古代汉语课程本质在于传承我国的文化知识。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自身体现诸多的传统文化内容 古代汉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古代汉语所包含的文化丰富多彩并且包含许多有教育意义的哲理,能够传承我国的良好的道德,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讲述的是我国语言文字文化,以及优秀的古典文化著作。古代汉语课程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内容,古代汉语内容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来了。我国高等院校大多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都是参照王力编著的《古代汉语》,大部分学者都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个编排理论原则,例如郭锡良和朱振家两位学者编著的《古代汉语》,集中体现了文选和通论两大方面,学者易国杰编著的《古代汉语》完全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我们下文主要讨论的内容是以王力的《古代汉语》为范本,根据这一范本文选部分的传统文化内容加以详细探讨。这一范本《古代汉语》分别收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优秀文化典籍,此外,这一范本还收集了《诗经》《骚》、唐诗宋词和古文等经典文学作品,同时收集了我国儒家思想很多哲学作品,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儒家教育思想和道德观。一部分古文文选凸显出个人修养文化美德。例如《论语学而》中完全体现出来我国古代人在交往中非常注重自身道德文化的修养,把这一篇古文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文专业教学内容,使当代大学生能够从古人中学到一定的文化教育;选取的一部分古文中也有反映教与学的,譬如《礼记教学相长》反映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讲授寻找自己的困惑,只有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不断进步,这一观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人的教与学观念;同时也有个人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观点,例如《论语微子》和《岳阳楼记》两篇古文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第一篇文章主要讲授的是孔子所讲过的话语。孔子说个人应该对社会负有一定责任,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第二篇教材所选取的范文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当时人民关心天下大事的传统美德。以上的文章名句都反映出我国人民的优良品质,把

中国传统文化词汇

中国传统文化词汇 UNIT 1 饺子 dumpling 庙会 temple fair 舞龙 dragon dance 舞狮 lion dance 虎头鞋 Tiger-head shoes 红包 red packet 压岁钱 lucky money 烟花,烟火 fireworks 鞭炮firecrackers 春晚 Spring festival Gala 春节Spring festival 除夕New Year’s Eve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 剪纸paper-cuts 门神 Door gods 农历lunar calendar 年夜饭 reunion dinner 对联poetic couplet 香包 perfume pouch 粽子 Zongzi Unit 2 龙舟 dragon boat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 纸钱 spiritual paper 青团 sweet green rice

ball 踏青 spring outing 清明节 Tomb-sweeping day 春卷 spring roll 立春 Beginning of spring 地支 Earthly branch 天干 Heavenly stem 灯笼,花灯 lantern 灯谜 lantern riddle 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年糕 rice cake 汤圆 Glutinous rice ball 元宵 rice glue ball 土地神 Local god of the land 八宝粥rice with eight delicacies 龙王 dragon king 十二生肖Chinese zodiac Unit 3 财神 The God of Wealth 针灸 acupuncture 中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馄饨 wonton 冬至winter solstice 夏至summer solstice 重阳节 Double Ninth Festival 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类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类总结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类总结 一、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 (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2)劓刑:割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