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学

1、柏拉图之问:《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
“美本身究竟是什么?”“美是难的”自柏拉图开始的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是历代西方哲人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美的本质的解释必然与哲学基本问题有联系,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相联系。
一般说来,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是从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精神的产物;唯物主义者则是从客观事物中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2、从精神意识方面探讨美的本质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它又分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美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
(1)从客观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A、柏拉图的“美在理念”说B、“美的分享”说C、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从主观精神或心理中寻找美的根源与本质▪A、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或心理中寻找美的根源与本质▪B、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美是无利害的快感▪3、从物质属性、客观现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这是唯物主义的美学,认为美在客观事物的本质,在物质对象的自然属性或规律,比如秩序、和谐、统一等。
▪▪(1)、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2)荷加兹著有《美的分析》:▪(3)博克美的七种性质▪(5)狄德罗:美在关系▪。
(6)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美是生活”说。
▪总结▪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部分美学家是从精神世界去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的根源归结为绝对观念、或主观意识、审美感受,他们在哲学根本问题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另一部分美学家则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的根源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性特征和属性,他们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有其正确的方面。
但离开了人的社会性,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能从主客体在实践中的辨证关系来探讨美的本质,故带有明显的直观的缺陷。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西南大学20秋[1145]《美学与人生》第二章 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答案
![西南大学20秋[1145]《美学与人生》第二章 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a2ae603186bceb18e8bb18.png)
一、
单项选择题
1.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
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类的审美需要
2.
休谟主张“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这属于( )。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
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3.
在美学史上,( )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
马克思
黑格尔。
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经验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人类感官经验,它是对外在物
质形态的感知和评价。
2.理性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理性判断,它是人类对事物结
构和关系的理解。
3.文化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文化产物,它是人类社会文化
背景下的产物。
4.价值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人类对于事物
的价值评价。
5.抽象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抽象概念,它不能被直接感知
或描述,而是需要通过抽象的思考来理解。
6.精神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精神状态或经验,它是人类内
心的一种体验或感悟。
总的来说,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多元化,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对美的定义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并不断地受到新思想和学科的影响。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的讨论作者:王萍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文章在概述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的几种途径和代表性的观点基础上,分析历代美学家所提出的各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的利弊得失。
以便为我们更好的认识美的本质,进行审美活动,获得美感做基础性的准备。
一、美在形式说(一)美在和谐古希腊早期的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的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坚信,音乐是数的生动展开,是数造成的最为典范的和谐形式。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
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的(圆球形最美),比例对称(黄金分割最美),节奏等等。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带有神秘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美学思想对后来的形式主义美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美在模仿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的另外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反柏拉图将理念与现实、本体与现象、形式与材料分离开来的世界构成论,转而到“一个世界”探讨“存在”,把“存在”理解为推动事物构成、发展的“实体”和“始因”。
与此相应,他从具体的客观事物出发展开美学思考,认为美不能脱离现实的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作为客观属性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也就是说,美的本体与美的现象统一于一个客观世界。
通过对大量的美的事物的分析,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指出:“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的东西或一个有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当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就是从这种体积和安排中体现出来的整一性。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从无生命的无机界到花草树木构成的植物界,飞禽走兽构成的动物界,最后到人生世界,整个自然都是一副和谐美丽的图画。
美学入门

美学入门第一章什么是美一、“美”与“美的事物”的区别1、前者是带有规律性的普遍内容,它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后者只能说明自身;2、前者是永恒存在,不受客观环境和主观态度的影响,后者确实相对的、暂时的;3、前者是内在、完满的,处于和谐状态,后者却自相矛盾、漫无边际。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柏拉图之问:《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
“美本身究竟是什么?”“美是难的。
”自柏拉图开始的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是历代西方哲人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美的本质的解释必然与哲学基本问题有联系,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相联系。
一般说来,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是从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精神的产物;唯物主义者则是从客观事物中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
2、从精神意识方面探讨美的本质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它又分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美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
(1)从客观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A、柏拉图的“美在理念”说a、美根源于“美的理念”,即“美本身”。
b、理念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c、美的理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
现实事物的美只是美的理念的影子。
B、普洛丁(Plotinus 205——270年) :“美的分享”说C、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从主观精神或心理中寻找美的根源与本质A、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B、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美是无利害的快感3、从物质属性、客观现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1)、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
(2)达·芬奇:美是事物“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
(3)荷加兹(1679—1764)(17世纪英国著名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著有《美的分析》:美的六条原则:他认为美在事物的线条、色彩形式等因素的某种变化配置符合一定的原则。
美学 第一讲:审美本质论

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解产生的激烈论争
对美学文艺学研究方法产生极大兴趣,形成“方法论热”。西方现当代
美学思想得到了大量引进,并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影响了中国当代文 艺实践和美学理论建设
五六十年代已形成基本美学思想的美学家们,在80年代间对自己的思想
宫中多饿殍”。
唐代,则以肥为美,绝代佳人杨贵妃就是丰腴的。 宋代,以瘦为美 新中国时期,以健康壮实为美 现当代出现多样化,以瘦为美如“排骨美女”,中性美
三、美是什么
2)民族性的差异 如中国人的“龙”、“凤”图腾,在中国人眼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是很
美的,但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它就不一定是美的了。 中国人一般以黑眼珠为美,可是欧洲白人则以黄头发蓝眼睛为美 3)阶级性的差异 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标准。 面色鲜嫩红润、体格健壮是乡下美女的标志,而纤手细足,弱不禁风则为上 流社会的美女特征。 鲁迅曾说过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实际上意味着阶级差别,也就是审美的差 别之一。 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情况不同,穿衣戴帽没有十分明显的阶级性。在阶级矛 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的形势下,人们的服饰就显示出突出的阶级性。 例如,在我国辛亥革命前后,长袍马褂外加瓜皮帽,是封建遗老遗少的装束, 西装革履手持文明棍,则是假洋鬼子(买办资产阶级)的服饰,革命者则是 一身特有的中山装而后学生装。这些不同阶级的服饰就显示了不同阶级的审 美趣味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
“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判断涉及概念,如:这是一朵花。 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引起的快感,如:这 朵花是美的。
11
2.量的方面:审美判断虽是单称的、主观的, 却仍有普遍有效性。
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个对象使他愉快,并不涉及利害计较, 他就必然断定这个对象有理由叫一切人都感到愉快。因为这 种愉快既不是根据主体的欲念(或是其他意识到的利害计 较),而是感觉到在喜爱这个对象中自己是完全自由的,他 就会看不出有什么只有他才有的私人特殊情况,作为他感到 愉快的理由。因此,他就必然认为可以设想:产生这种愉快 的理由对一切人都该有效,相信他有理由去假定一切人都能 感到同样的愉快。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
17
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概念与存在的辩证 统一。
18
美学思想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 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艺术表现绝 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 体形象;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 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 至于宗教,则介乎二者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 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像思维,例如用父子的 图像来表现神与基督一体,是用既含有普遍概念 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
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1.美(的本质)不是美的事物。 2.美不是恰当。 3.美不是有用的。 4.美不是善。 5.美不是快感。 6.美不是视听快感。
2
美是难的。
3
二、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客观精神本体——柏拉图、黑格尔 主观精神本体——康德、休谟
8
(二)康德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 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 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 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 新月异,不断增长,这 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 中的道德律令。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
9
作品: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10
美学思想 1.质的方面:美不涉及利害计较,即不涉
12
3.关系方面: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关系”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 美的事物虽没有明确的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 性”——没有明确的目的,因为审美判断不涉及 概念;有符合目的性,因为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主 体的想象力与知解力的自由活动与和谐合作。
纯粹美vs依存美
13
纯粹美
14
看到两股拱相交形成 微微倾斜 的拱顶,才 安纷坛 拢攘, 把自己提升到神那里, 才得到安息。 22
窗扇是嵌着半透明 的彩画 玻璃,玻璃上 面的是宗教故事, 有 时只是涂上各种色彩, 用意 是使从外面射来 的光线变得暗 淡些, 让里面的烛光显的更 明 亮些,因为教堂里 照明的不应 该是外在 自然界的光而应该是 另一种光。
4.方式方面:审美产生的必然性——“共 同感觉力”的存在。
15
崇高
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带给人的是痛感转化 成的快感。
分为: 数的崇高——体积的巨大 力的崇高——力量的压迫
16
(三)黑格尔
一个民族要有一 些仰望星空的人, 他们才有希望;一 个民族只是关心脚 下的事情,那是没 有未来的。
6
还不仅此,这种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 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 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 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 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
7
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 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 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 所增,有所减。
19
艺术美中所谓“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 指作品的“意蕴”的显现。在艺术作品中, 人从一切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直接认识到 无限的普遍真理。即常言所谓艺术寓无限 于有限。一切造型、色彩、线条、音调的 运用,都是为了显示一种内在精神,也就 是“意蕴。”
20
古罗马万神庙
21
哥特式教堂
方柱变成细瘦苗条, 高到 一眼不能看遍, 眼睛就势必向 上转动, 左右巡视,一直等到
23
24
4
(一)柏拉图
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
1.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 2.美的本质即是美的理式
5
《会饮篇》
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的。
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 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 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 对另一些人就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