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党代表大会时间地点和会议内容
历次中共党代会简介

历次中共党代会简介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1 年7 月23 日晚地点:上海法租界,受侵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画舫上举行主要内容:一大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
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
主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2 年7 月16 日~23 日地点:上海主要内容: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大会指出,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主要意义: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3 年6 月12 日至20 日地点:广州主要内容: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主要影响: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
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4.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5 年1 月11 日至22 日地点:上海主要内容:为了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回答党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简介

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简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主要内容是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举行,主要内容是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举行,主要内容是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
主要内容是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昌高等师范第一附属小学举行,主要内容是明确规定实行民主集中制、将中央执行委员会改为中央委员会、设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近郊举行,主要内容是明确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举行,主要内容是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总结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主要内容是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是错误地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写进新党章。
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6、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陕北瓦窑堡
内容: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洛川会议——1937年8月陕北洛川
内容: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8、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到6月延安
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性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首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简介(最新)

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分别在上海和淅江嘉兴南潮船上召开。
主题: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党的工作决议。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大:1922年7月16日在上海召开。
主题: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三大:1923年6月12日在广州召开。
主题:为解决国共合作问题统一党内认识。
四大:1925年1月11日在上海召开。
主题:是研究和确定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五大:1927年4月27日在武昌举行。
主题: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
六大:1928年6月18日在莫斯科召开。
主题: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制定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与政策。
七大: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
主题: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在中国实现光明的前途。
八大:1956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的主题是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经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党的“八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了个好头。
九大:1969年4月1日在北京召开。
主题是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所谓经验成果。
“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并加强了林彪、江青集团在党中央的权力和地位。
十大:1973年8月24日在北京召开。
主题是批判林彪集团的反革命罪行。
但是大会通过的由张春桥等主持起草的政治报告和党章没有正确分析林彪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必要的教训,反而全面继承了“九大”的错误理论与路线。
十一大:1977年8月12日在北京召开。
主题是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并重申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
十二大:1982年9月1日在北京召开。
主题是确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道路、纲领和方针政策。
大会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知识点汇总

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知识点汇总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着党的最高利益和意志,是决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会议。
通过历届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对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第一次代表大会(1921年)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8月2日在上海召开。
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二、党的早期历次代表大会(1922-1927年)在党的早期历次代表大会中,党团结全党同志,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明确了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基本路线。
这一时期的代表大会还涉及到土地革命、军事和组织建设等重要议题。
三、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代表大会(1928-1945年)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27年召开,确立了全党的土地革命纲领;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945年召开,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经验,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代表大会(1949年至今)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45年召开,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并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
随后召开的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包括实行计划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建设、开展文化大革命、进行改革开放等重大决策和政策。
五、党的新时期的代表大会(2012年至今)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于2012年召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政策,包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总结: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会议,通过这些会议,党总结经验,制定政策,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仅对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知识点进行了简要梳理,希望能对读者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发展有所帮助。
历届全国党代表大会会议主要内容

历届全国党代表大会会议主要内容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会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2003年3月18日)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2004年3月14日)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2005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6日)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一般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可以临时召集会议。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
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时间、内容、意义(简版)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党的生日为7月1日)上海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上海内容: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内容: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5、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瓦窑堡会议——1935年瓦窑堡内容: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洛川会议——1937年洛川内容: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8、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延安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9、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届党代表大会时间地点和会议内容党的一大大会议 1921年上海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二大大会议 1922年上海1、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⑴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⑵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3、瞿秋白在其中最早提出“统一战线”的概念4、中共二大之后,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斗争的新征途。
党的三大大会议 1923年广州1、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
2、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基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大会议 1925年上海1、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迎接大革命的高潮。
2、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3、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4、大会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党的五大大会议 1927年武汉1、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2、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
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大会议 1928年莫斯科1、大会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⑴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⑵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⑶革命的力量:工农阶级;⑷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⑸革命的形势:两个高潮之间,新的高潮即将到来。
2、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的左倾盲动主义,提出加强当的无产阶级基础。
3、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党的七大大会议 1945年延安1、大会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从而使其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2、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
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的八大大会议 1956年北京1、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确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
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3、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⑴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⑵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⑶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⑷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
4、陈云提出改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法: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人经营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党的九大大会议 1969年北京1、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林彪代表党中央作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其中党章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
2、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党的十大大会议 1973年北京十大的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党的十一大大会议 1977年北京1、大会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
2、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二大大会议 1982年北京1、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2、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
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三大大会议 1987年北京1、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2、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党的十四大大会议 1992年北京1、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4、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党的十五大大会议 1997年北京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1、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大会指出: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⑵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⑶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⑷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⑸明确回答了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大大会议 2002年北京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1、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
3、十六大报告一个鲜明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系统地深刻地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5、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这个重要论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与执政的内在关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
同时也表明,在党面临的一系列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任务、中心任务。
党和国家其他任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
6、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大会议 2007年北京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共分十二个部分:一、过去五年的工作;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