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课件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养分吸收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动物的消化系统及养分吸收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动物的消化系统及养分吸收
讲授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动物消化系统和养分吸收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讨论法
利用ppt课件、模型等直观教具,展示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直观演示法
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动物消化系统的运作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法
02
CHAPTER
动物消化系统概述
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食物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和吸收速度和效率有所不同。同时,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差异,这与其生活习性和食性有关。
数据分析
06
CHAPTER
课程总结与拓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2
3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动物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的消化差异。
实验:观察动物消化过程及养分吸收现象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动物消化过程及养分吸收现象,让学生了解动物消化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功能,理解食物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步骤
1. 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兔子),并准备好相应的食物和实验器材。
2. 给实验动物喂食,并观察其摄食行为和食物在口腔内的初步消化情况。
消化道适中,能消化多种类型的食物,如人类、猪等。
03
02
01
化学性消化
在消化液的作用下,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等。
物理性消化
通过牙齿咀嚼和胃肠蠕动,将食物磨碎并混合消化液。
吸收
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被身体吸收利用。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养分吸收PPT课件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养分吸收PPT课件

粗纤维水平对有机物消化率的影响
.
48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3.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的加工调制
碱处理对藁秆消化率的影响
90
80
70
60
50
40
30
0
1.5
3
6
12
72
.
有机物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49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2)饲喂水平
猪 草食动物
影响小 影响大
.
50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70 69 68 67 66 65 64 63 62 61
29
一、消化方式
(4)化学性消化与微生物消化的异同
相同 化学性消化 酶 微生物消化 酶
不同 酶来源于动物 酶来源于微生物
.
30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1、非反刍动物
2、反刍动物
主要是酶的消化, 前胃(瘤胃、网胃、瓣胃)
以微生物消化较弱。 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
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的
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
.
16
肠道
✓ 草食动物→杂食动物→肉食动物,依次缩短; ✓ 分泌寡糖和寡肽酶,为吸收而消化; ✓ 马属动物后肠类似瘤胃,是发酵场所。
消化腺
✓ 鱼类等大多数水产动物的肝脏和胰脏无明显区别,合成 肝胰脏;
✓ 马属动物无胆囊 ✓ 唾液腺
.
17
几种动物消化道长度比较
动物 部位
猫 小肠 大肠
猪 小肠 盲肠 结肠
.
34
吸收过程总结
➢ 小肠是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 ➢ 反刍动物瘤胃能吸收VFA、氨基氮和镁; ➢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 新生动物能通过胞饮作用吸收大分子养分; ➢ 极性强的养分以主动吸收为主; ➢ 分子量小、极性小的养分容易被动吸收; ➢ 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可调节;微量养分大多数兼

动物营养学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吸收

动物营养学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吸收
0 1.5 3 6 12 72
有机物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猪对不同粉碎粒度大麦的消化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有机物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NFE 整粒 中等粉碎 磨细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2)饲喂水平
猪 草食动物 影响小 影响大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食草动物、禽类大肠吸收:水分、盐、VFA、CO2、CH4等
(3)小肠 主要吸收部位 十二指肠、空肠前段: 糖、脂肪酸、甘油、 部分氨基酸、维生素 空肠中段: 大部分氨基酸、单糖 回肠:盐类、VB12
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反刍动物:小肠、瘤胃
2、主要吸收方式:
(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 高浓度梯度 低浓度,主要养 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 各种离子等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目 的 要 求
学习并掌握动物对饲料中各
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消化 特点及影响饲料养分消化率的
诸因素。

第一节
第二节

饲料的消化性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 的可消化性
第一节
饲料消化性
一.消化系统和方式 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三.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一、消化方式
1.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的 形式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化学价 的变化等)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5 4 6 8 10 12有机物粗蛋白粗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瘦肉型与脂肪型猪消化率比较
90 88 86 84 82 80 78 76 74 干物质 粗蛋白 干物质 粗蛋白 干物质 粗蛋白 瘦肉型 脂肪型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 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

动物营养学:第二章 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
通过滤过、渗透、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需要载 体)等几种形式,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不 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主动吸收
消耗能量,依靠细胞壁“泵蛋白”完成,逆电化学 梯度的物质转运形式
高等动物胞饮吸收来自31消化吸收总结
水分
碳水化合物
脂肪
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

脂肪酶

单糖 脂肪酸和甘油 氨基酸和短肽
胞饮 作用
鸡消化道结构
没有牙齿,唾液腺不如猪的发达,对消化食物基本没有作用 嗉囊:储存食物,不分泌消化液,分泌少量黏液软化食物, 嗉囊内表面有细菌(乳酸杆菌)附着,有一定微生物消化 腺胃:分泌盐酸,激活蛋白酶原形成胃蛋白酶; 肌胃:沙砾和强大肌肉将食物磨碎 大肠:两根盲肠,结肠不发达,对粗饲料的消化很有限 泄殖腔:三个开口,粪尿不分
化学性消化
消化液、酶
微生物消化
瘤胃、盲肠和大肠 、嗉囊 酶
动物消化方式
方式 部 位
物理性 口腔 消化道
化学性 消化道
微生物
瘤胃 大肠
工具
作用
牙齿
磨碎、增加表面积
肌肉收缩 和消化液混合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1)物理性消化
动物种类特异性
种类 牛、羊 禽 猪 马
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视为 可消化营养物质
1. 吸收的特点
各种动物口腔和食道内均不吸收营养物质 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小肽和水 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发性脂肪酸,其余
三个胃主要是吸收水和无机盐 各种动物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场所在
——小肠
2.吸收机制
被动吸收
一些分子量低的物质,如简单多肽、各种离子、 电解质和水等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
➢ 单宁为多酚类化合物,分为两类,缩合单宁和可 水解单宁。缩合单宁为抗营养因子,高粱中的单 宁为缩合单宁,一般能水解,可溶于水,与蛋白 质生成不溶性的复合物,也可与金属离子等结合 形成沉淀。可水解单宁为毒素,主要存在于枥属 植物中。
➢ 酚酸也为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香 草酸、咖啡酸和介子酸。酚酸中的酚基也可和蛋 白质结合形成沉淀。
碎,其中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 未消化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 概念: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 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 吸收部位:各种动物营养物质主要吸收在小 肠。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 小肽和水。但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 发性脂肪酸,其余三个胃主要吸收水和无机 盐。

1)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

2)瘤胃pH

3)渗透压

4)瘤胃温度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三)微生物消化
▪ 反刍微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在瘤胃,其次 在盲肠和大肠;
▪ 草食单胃动物的微生物消化主要在盲肠和 大肠。
▪ 瘤胃微生物种类复杂,主要为嫌气性的纤 毛虫和细菌两大类群,也含有酵母类的微生 物和噬菌体。

微生 物分
纤维素、多 糖、淀粉、
挥发性脂 肪酸、微

泌的
糖、脂肪、
生物蛋白

蛋白质(尿
质、B族
素)
维生素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二)化学性消化

胃液与酸
蛋白质 脂肪
胃蛋白酶 脂肪酶 蛋白胨、多肽 高级脂肪酸与甘油
肌胃(禽类)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 二者均用消化率来表示
饲料可消化某养分 =食入饲料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量
饲料中某养分消化率(%)
=饲食 料入 中饲 可料 消某 化养 某分 养分 100
❖ 饲料中某养分真消化率(%)
= 食入某 食 (粪 养 入 中 分 饲 某 代 料 养谢 某 分性 养 )1养 分 0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 蛋白分解菌 ➢ 产氨菌 ➢ 产甲烷菌 ➢ 脂肪分解菌 ➢ 维生素合成菌等
瘤胃环境
➢ 养分和渗透压 ➢ 温度 (超过体温1~2℃,38.5~40℃ ) ➢ pH值 (5.0~7.5 )
瘤胃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1.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
➢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降解, 实质上也属化学(酶)消化过程, 是微生物释放出各种酶来实现对各 养分的消化降解。 ➢ 不同的微生物不底物(营养物质) 有一定特异性,如全毛原虫就不能 释放消化淀粉和纤维素的酶。
磨细 84.6 84.4 75.5 30.0 89.6
表 不同饲养水平对饲粮有机物消化率的影响(%)
动物
1L
2L
3L
阉牛
69.4
67.0
64.6
绵羊
70.0
67.7
65.5
※ L 示动物维持饲养水平
二、化学性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化学消化,实质上指酶 的消化过程。
1. 口腔的酶消化 2. 胃内的酶消化 3. 小肠内的酶消化
三、微生物的消化
瘤胃微生物
嫌气性的纤毛原虫 细菌
0.2~2.0×106个 / ml瘤胃液 0.4~6×106个 / ml瘤胃液
少量的酵母类 型的微生物和 噬菌体
瘤胃细菌
➢ 纤维素分解菌 ➢ 半纤维素分解菌 ➢ 淀粉分解菌 ➢ 利用糖类细菌 ➢ 利用酸细菌

2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2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处理 有机物 CP
EE
CF NFE
整粒 67.1 60.3 36.7 11.6 75.1
中等粉碎 80.6 80.6 54.6 13.3 87.7
磨细 84.6 84.4 75.5 30.0 89.6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2019/11/11
22
表 不同饲养水平对饲粮有机物消化率的影响(%)
动物
1L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2019/11/11
18
表 不同动物消化率的差异(%)
动物 有机物

65
绵羊
63

60

66

87
绵羊
94

94

88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CP EE 青苜蓿
78
46
75
35
79
23
71
0
玉米籽实
75
87
78
87
87
81
56
46
2019/11/11
CF NFE
44
74
44
72
35
动物营养学
§2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田科雄
2019/11/11
1
§2.1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与 消化性
消化方式
一、物理性消化(机械性消化) 二、化学性消化 三、微生物的消化
动物营养学——田科雄
2019/11/11
2
一、物理性消化(机械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主要是指动物依靠牙齿和消 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食物压扁、撕碎、磨 烂,以增加食物的表面积,使之与消化液充 分混合,并把食糜从消化道的一个部位运送 到消化道的另一部位。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
➢ 单宁为多酚类化合物,分为两类,缩合单宁和可 水解单宁。缩合单宁为抗营养因子,高粱中的单 宁为缩合单宁,一般能水解,可溶于水,与蛋白 质生成不溶性的复合物,也可与金属离子等结合 形成沉淀。可水解单宁为毒素,主要存在于枥属 植物中。
➢ 酚酸也为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香 草酸、咖啡酸和介子酸。酚酸中的酚基也可和蛋 白质结合形成沉淀。
碎,其中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 未消化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 概念: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 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 吸收部位:各种动物营养物质主要吸收在小 肠。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 小肽和水。但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 发性脂肪酸,其余三个胃主要吸收水和无机 盐。
动物营养学
主讲:徐奇友
东北农业大学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第一节 动物的可消化性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动物的种类不同,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也不 同,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却有许 多共同的规律。本节主要讲述下面几个问 题:
(一)非反刍动物
▪ 单胃杂食动物主要为酶的消化,微生物消化较 弱。
▪ 猪的特点:饲粮中粗纤维主要靠大肠和盲肠中 微生物发酵消化,但消化能力较弱。
▪ 马和兔的特点:马胃容积较小,盲肠和结肠发 达,消化能力与瘤胃相似;
▪ 兔盲结肠有明显的蠕动与逆蠕动,保证微生物 对粗纤维充分消化。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肠
0.114 14.6 9.2 33.5 63.82 30.2 66.0 18.5
盲肠
1.55 5.6 33.54 15.9 9.9 2.8
结肠+直肠 总容积(L)
0.124 15.9 8.7 31.7 96.02 45.4 28.0 7.9
0.579 100.0 27.45 100.0 211.34 100.0 356.4 100.0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与养分吸收
内容
第一节 饲料的消化性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 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第一节 饲料消化性
一.消化方式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三.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为什么要消化?
一、消化方式
1. 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 的过程。
消化的实质: — 将大分子切割为可吸收的小分子; — 破坏饲料细胞结构,释放其中可消化内
怎样消化?
一、消化方式
3.消化方式
表2-1 动物消化方式 方式 部 位 工 具 作 用 物理性 口腔 牙齿 磨碎、增加表面积
消化道 肌肉收缩 和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 消化道 酶 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微生物 瘤胃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大肠 酶 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一、消化方式
(1)物理性消化
表2-2 动物种类特异性
吸收过程总结
➢ 小肠是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 ➢ 反刍动物瘤胃能吸收VFA、氨基氮和镁; ➢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 新生动物能通过胞饮作用吸收大分子养分; ➢ 极性强的养分以主动吸收为主; ➢ 分子量小、极性小的养分容易被动吸收; ➢ 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可调节;微量养分大多数兼
有两种吸收方式。
有机物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猪年龄对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2.饲料
(1)种类
(2)化学成分 粗蛋白和粗纤维影响大 反刍动物 养分消化率随粗蛋白水 平提高而提高 猪、禽 趋势与反刍动物相同,但 不明显
(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80
有机物
70
粗蛋白
粗脂肪
复习思考题
1.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比较各 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2. 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 3. 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
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 4. 什么是消化率?怎样计算? 5. 简述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唇和舌灵活,切齿发达; 反刍行为; 胃分化为四部分; 肠道长; 大肠中微生物发酵能力较强。
各类动物消化系统比较
口腔:
➢ 猪分泌唾液淀粉酶和麦芽糖酶,牛分泌少 量淀粉酶,马、 单胃肉食动物和禽类无;
胃:
➢ pH ➢ 禽类腺胃和反刍动物前三个胃均不分泌消化酶;
肠道
✓ 草食动物→杂食动物→肉食动物,依次缩短; ✓ 分泌寡糖和寡肽酶,为吸收而消化; ✓ 马属动物后肠类似瘤胃,是发酵场所。
一、消化方式
2)瘤胃微生物 厌氧细菌,1011个/ml,二类: 一类可利用纤维素、淀粉、葡萄糖等 二类可发酵第一类细菌的代谢产物
原生动物,106个/ml,吞噬食物和细胞颗粒, 并可利用纤维素
细菌作用 > 原生动物
一、消化方式
3)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的重要性:
消化饲料中70-85%DM和50%以上的 CF
---合成菌体蛋白、水溶性维生素等; ---吸收挥发性脂肪酸(VFA)、镁和过量氨等;
网胃(Reticulum) ---控制食糜流动,实现反刍功能;
瓣胃(Omasum)
---吸收水分和VFA;
皱胃(Abomasum)
---分泌胃蛋白酶、盐酸和内因子,消化能力与单胃动物 类似。
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
切齿发达; 胃壁薄,胃容积相对较小; 小肠相对较短; 盲肠和结肠发达,体积大,微生物活跃。
猫科动物(单胃肉食动物) 消化道特点
牙齿发达; 口腔无淀粉酶; 胃体积大; 小肠短,但吸收能力强;盲肠退化,肠道
所占比重降低; 蛋白酶和脂肪酶分泌量大。
复胃各部分的功能
瘤胃(Rumen) ---饲料储存、降解,微生物发酵;
容物。
靠什么消化?
靠什么消化?
消化系统
----消化道:食物流通的管道。由口腔、食道、胃、 小肠和大肠。 ----消化腺:酶和其它消化辅助物的分泌场所。有 唾液腺、胃腺、胰脏、肝脏和肠腺;
动物的共生伙伴---消化道微生物
2. 消化道结构
鱼类消化道特点
口腔浅,起不到吮吸作用,无腺体, 舌不能活动;
1、主要吸收部位:小肠、瘤

2、主要吸收方式:
(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 高浓度梯度 低浓度,主要养分 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 各种离子等;
三、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2)主动转运——逆 浓度梯度进行、耗能, 主要养分单糖、AA等;
(3)胞饮吸收——细胞直接吞噬 某些大分子物质和离子,特别对幼 龄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2)年龄与个体
年龄 : 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随年龄 增加而增加
个体: 以猪为例:瘦肉型与脂肪型对干 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为 一般混合料 6 % 谷物籽实 4 % 粗饲料 12-14 %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100
90
2.5
80
4
70
6
60
8
50
10
40
12
30
20
10
0
消化腺
✓ 鱼类等大多数水产动物的肝脏和胰脏无明显区别,合成 肝胰脏;
✓ 马属动物无胆囊 ✓ 唾液腺
几种动物消化道长度比较
动物 部位
猫 小肠 大肠
猪 小肠 盲肠 结肠
马 小肠 盲肠 小结肠 大结肠
牛 小肠 盲肠 结肠
绝对长度(m)
1.72 0.35 18.29 0.23 4.99 22.44 1.0 3.39 3.06 46.0 0.88 10.18
单胃杂食动物消化道特点
切齿呈铲状,臼齿连续排列,顶端扁平, 下颌左右移动范围大,咀嚼肌发达;
嗅觉和味觉发达,唾液腺分泌淀粉酶和脂 肪酶;
胃分泌大量盐酸和酶,体积适中; 小肠≈13-15倍体长,容积相对较大,吸收能
力强; 后肠具有一定的发酵能力; 胃肠发育较均衡,整体消化吸收能力强。
单胃草食动物消化道特点
精饲料 差异小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动物对干草的消化率比较
牛、羊 猪 马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动物对玉米籽实的消化率比较
牛、羊 猪 马
一、消化方式
(4)化学性消化与微生物消化的异同
相同 化学性消化 酶 微生物消化 酶
不同 酶来源于动物 酶来源于微生物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1、非反刍动物
2、反刍动物
主要是酶的消化, 前胃(瘤胃、网胃、瓣胃)
以微生物消化较弱。 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
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的
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 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 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衡量指标
饲料某养分消化率 =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100%
饲料某养分的真消 =化率消化率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 分-消化道来源物中某养分)
种类 部 位 作用程度
牛、羊 口腔(反刍) 大

肌胃(石头) 大

口腔


口腔
较大
物理性消化:
➢ 粉碎 ➢ 混合与推进 ➢ 浸润与溶解 ➢ 乳化 ➢ 酸变性
一、消化方式
(2)化学消化
动物 猪
牛羊

部 位 养 分 作用程度
口腔
淀粉


蛋白质

小肠 CP、NFE、EE 强
口腔
淀粉
极弱

蛋白质

小肠 CP、NFE、EE、MCP 强
要是酶的消化。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3、禽类
对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类似于非 反刍动物猪的消化。
食物在腺胃停留时间很短,消化作用 不强,主要在肌胃内进行,肌胃内的 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禽类 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 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 消化都比猪的弱。
三、消化后养分的吸收
占肠道比例 (%) 83 17 78 1 21 75 4 11 10 81 2 17
肠道总长(m) (与体长之比)
2.07 (3~4:1)
23.51 (14:1)
29.91 (12:1)
57.06 (20:1)
几种动物消化道容积比较
动物 猫 猪 马 牛

0.341 69.5 8.0 29.2 17.96 8.5 252.5 70.8
3.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的加工调制
碱处理对藁秆消化率的影响
90
80
70
60
50
40
30
0
1.5
3
6
12
72
有机物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有机物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NF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