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有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首先得说,费正清这老爷子可真是下了大功夫。
他就像一个特别爱翻箱倒柜找东西的好奇者,把晚清这段时期从各个角落都扒拉了个遍。
这本书涵盖的内容超级丰富,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社会,感觉就像一个装满各种零件的大仓库,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位置,共同拼凑出晚清的全貌。
晚清啊,那就是一个大泥潭,各种势力在里面搅和。
清政府就像一个摇摇欲坠的老房子,外表看着还挺唬人,其实内里已经千疮百孔。
官员们呢,有些就像提线木偶,被各种传统规矩和官场潜规则操纵着,有些则在努力挣扎,想要在这个大厦将倾的时候做些什么来挽救局面,可往往是有心无力。
说到列强,那简直就是一群围着虚弱晚清这头“大象”的饿狼。
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什么条约啊、通商口岸啊,不断地从中国这块大蛋糕上切走一块又一块。
我读到这些的时候,心里那股气就不打一处来,感觉晚清就像一个被欺负得毫无还手之力的可怜孩子。
不过呢,这也让我看到了当时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尴尬位置,就像在一群强盗面前捧着金碗的弱者,被人觊觎是必然的,可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自己。
书中关于晚清社会文化的描写也很有趣。
传统的儒家文化在这个时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航行的大船,有些船员想要坚持传统,认为只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就能平安无事;而有些则开始向外看,觉得西方那些新鲜玩意儿说不定能给这艘大船带来新的生机。
像洋务运动那些改革派,他们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探险者,试图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条平衡的道路,可是这条道路实在是太难走了,到处都是坑坑洼洼。
还有太平天国运动,那简直就是晚清这个大舞台上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戏。
洪秀全就像一个突然冒出来的“草根明星”,带着一帮兄弟姐妹们想要推翻旧世界,建立一个属于他们理想中的“天国”。
但这个“天国”就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外表五光十色,里面却空洞无物。
他们的一些想法在现在看来有点天真,可在当时那种被压迫得喘不过气的环境下,也算是一种大胆的反抗尝试。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四篇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四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晚清七十年读后感四篇,欢迎品鉴!第一篇: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晚清七十年》详细的提及了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历史,给予我们一种清晰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作者的角度可以看出此书中的某些主题思想,感受颇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的无法磨灭的事实,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事实给呈现出来,给予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一个真正的历史,记住历史,记住自己的民族根源,我们才能向前发展前进。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似乎是作者在为我们熟悉的历史教义做出了修正,在他的考据下,简单说,洪秀全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李鸿章是个应与周恩来齐名的大外交家;康有为则是个自大狂,教条主义先驱;义和团那些刀枪不入的教民与红卫兵无异,袁世凯则是治国强将,乱世枭雄,就连孙文都被挂上了独裁者的帽子,与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一样,只不过老袁傻到把自己想当头的意思弄得太明显,轰轰烈烈搞一场复辟帝制,自掘了坟墓,怎么也应该借个更进步的制度作幌子。
书中提及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各阶段、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以及外交学步与历史转型等许多的历史评论观点。
唐德刚先生在文中也写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大事,其中包括了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开始,例如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历史大事件,这些都表现了唐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深究以及探索。
从同治元年总理衙门成立之日起至光绪二十一年,可算我国现代化运动之第一阶段,这是唐先生在他的《晚清七十年》里所定义的我国现代化运动的开始阶段,他表示,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主题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所兴起的洋务运动,因为我国经过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失败之教训,国人才开始认识西方文化表现在坚船利炮上的实用科学。
因此自恭亲王而下,有识之士,竞谈“洋务”。
这样才有同光之际的新式南北洋海军及各种路矿机器船政的建设。
晚清七十年_0

晚清七十年篇一:《晚清七十年》读书报告转型期的中国——读《晚清七十年》有感书名:《晚清七十年》作者:唐德刚出版社:岳麓出版社《晚清七十年》是唐德刚写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作品。
全书是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等五部分构成,书中附有几十幅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
在书中,作者观察历史的角度与其他的历史学家观察历史的角度有所不同,并且,由于作者语言富有个人特色,这本书在史学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书中的观点,有关于三峡的历史理论,有关于对毛泽东的评价,也有关于中国历史的分期,这些都很经典。
而且唐德刚的作品的特色就是不在于论述的系统性以及语言的严谨,而在于他的形散而神不散,看似在信口开河,实际上很多观点都很精辟,有一种说书似的语言风格。
很多人喜欢唐德刚就是因为他的随意,很多人不喜欢唐德刚也是由于他的随意。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的,一直强调的观念就是评论历史要严肃客观,那么有很多人看不惯作者的风格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就是说你可以喜欢,别人也可以不喜欢。
在读到他的关于“寻找真理”与“证明真理”的问题时,知道了中国49年以来,一直到现在,社会科学之所以落后于民国时期甚至晚清时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了。
我们研究社会科学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寻找真理。
可是这么多年来,中国的真理只允许去证明,而不许去寻找,这么多年来我们做的不过就是证明别人证明过的真理而已。
就像用马克思主义去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怎么可能不正确?书中的那篇《中国郡县起源考——兼论封建社会之蜕变》写得很不错,给我印象很深刻。
作者说,“县”者,“悬”也。
周武王削平各个诸候,分封给诸王,这在当时,封地很多但可封的人很少,而没封王的地方不能为无政府状态,要暂时进行管理。
将来封给谁是悬而未决的。
所以说“悬之”。
这在周初是一种权宜之计,演变到后世,成为定制,并演变为政治上的抽象名词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1不知道大家听到“西南联大”这四个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但至少是会肃然起敬的。
毕竟,那里群贤毕至,绝代风华,那里握着一个时代的斯文正脉。
我总觉得,西南联大的钱穆之于史学界,正如西南联大之于中国。
钱穆这个名字早就听过多遍了。
历史老师开的书单里总会出现它的身影。
几位复旦学长也极力推荐,说高中将这本书看五六遍也不为过。
终于,在极其仔细地读完第三遍之后,才敢提笔。
钱先生的形象是在读完《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议》后逐渐清晰起来的,长衫、眼镜,有一种属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从容与旷达。
钱先生对中国历史是怀着深深的温情的,而这种温情在这本书中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看这本书前,我相信大部分人会有这样的误解:一、国家的安宁或动荡,基本由皇帝的“好坏”决定。
二、几乎没有弄清楚“封建”的概念。
三、“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之类的词,等于黑暗,落后,退步;“共和”、“民主”、之类的词就是先进的,好的。
而钱先生看待中国历史的立场,在《国史大纲》的引言四义中可见一斑,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办学,做事,搞研究,每一行都势必经受社会、舆论的考验,这考验可能是批评、质疑、辱骂,也可能是赞扬、追捧、盲从。
晚清历史的心得体会教师

晚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晚清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晚清时期的历史教训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衰落往往源于内部腐败和外部侵略。
在晚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官员贪污腐化,民生凋敝。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些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清正廉洁的政府,离不开民族的自强不息。
其次,晚清时期的历史让我明白了改革的重要性。
面对内忧外患,晚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否则很难取得成功。
再次,晚清时期的历史让我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
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重大事件中,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
这种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
此外,晚清时期的历史还让我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通过传教士在我国传播文化,使我国民众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思想。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教育事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使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晚清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晚清历史的一些心得体会:1.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通过学习晚清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2. 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3.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但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4.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5. 勇于担当,奋发向前。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第一篇: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今日,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读后给我很大的启发与感悟。
吕思勉先生讲述了从上古时代到清朝的阶级制度、官制、选举、兵制、法律等方面,阐述了各个时代的政治设施及其成败得失,文笔生动活泼,极富思想内涵。
在中国历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以其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礼法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法律维护等级制度,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按品级减免罪刑。
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
中国当代的法律与历代法律相比,具有明显的文明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人治与法治。
在历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强调了自觉性,也就是人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段人治的历史。
而中国现代法律提出依法治国,与人治相比,法治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最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愿望;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最能反映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明确性和公开性,便于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具有平等性和公正性,任何人不因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贫富差别和种族信仰不同而受到优待或歧视;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它以国家的强制力量为后盾,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都表明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依法治国目标,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依法治国已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与历代人治为主的制度相比,当代法治具有文明性。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历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按品级减免罪刑。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扬州市梅中教育集团竹西中学教学能手刘琛【阅读书目、作者】《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书目简介】该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
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
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
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第1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
【阅读有感】“有关义和拳的记载和感想”本书的记载与目前国内统一编着的其他历史教科书的视角完全不同:本书对义和拳完全持否定态度;而一般中国历史教科书则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具体来说,本书的观点是,该民间组织的成长是一些草莽之人(暴民)凭借民间对于外国人的愤怒情绪,并煽动这些情绪,此外还利用了巫术来骗取群众的信赖,借以壮大其势力。
另外,其暴力和残忍,使得在中国19世纪兴起的基督教势力受到空前逼迫,无数间教堂被烧毁,数以万记中国基督徒,以及许多外国传道士,修女都被杀害。
而究其根源,则认为是由于因为当时的民间对外国人的相貌上的偏见,以及许多传教士在传扬基督教的过程中,过分抵触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触犯了群众,另外,也举到一些细节,就是那个时候流行疾病肆虐,一些修女为有病的婴孩施洗礼,却被民间谣传为修女吃婴孩。
另外,文章中提及清朝政府试图利用发展中的义和团运动去抵抗外国侵略者。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读后感先说说这书的“厚度”吧,可不是光指书本的物理厚度哦,那内容丰富得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贝的大宝箱。
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文化,晚清的方方面面都被费正清和他的小伙伴们扒拉了个遍。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像是闯进了一个复杂的迷宫。
晚清的政治格局那叫一个乱,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朝廷里有那些守旧的大臣,抱着老祖宗的规矩不肯放,就像一群顽固的老古董,还觉得自己是在捍卫正统。
而新兴的改革派呢,像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探索者,试图给这个摇摇欲坠的老大帝国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他们提出变法,就像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开新药方,可是这过程那叫一个艰难啊。
慈禧太后就像一个坐在权力宝座上的老巫婆(这么说可能有点不尊重历史人物啦,但真的感觉她有时候很霸道),一会儿支持变法,一会儿又把维新派打压得死死的,这朝令夕改的,看得我是又着急又气愤。
再说说晚清的经济。
那时候西方列强就像一群贪婪的强盗,用各种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的大门,然后大肆掠夺。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就像一个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的小帆船,在西方工业化的大轮船面前显得那么脆弱。
不过呢,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下,中国开始有了一些近代化的经济萌芽,像洋务运动搞起来的那些工厂,虽然有点先天不足,但好歹也是一种尝试嘛。
就像一个小孩刚开始学走路,虽然走得歪歪扭扭,但也在努力向前。
晚清的社会更是一幅让人哭笑不得的画面。
老百姓们一边要忍受着本国封建统治的压迫,一边又要遭受列强的欺凌。
那些传教士在各地传教,引发了不少矛盾。
民间的义和团运动,感觉就像是老百姓们憋了一肚子气后的一次大爆发。
他们以为靠着那些神神叨叨的法术就能把洋鬼子赶出去,虽然有点天真,但那种反抗精神还是很让人敬佩的。
不过最后还是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了,真是可怜又可悲。
读完这本书,我对晚清的印象不再是那种简单的、模糊的概念。
费正清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把晚清这个“病人”的各个器官都剖析给我们看。
他的研究很细致,虽然有些观点可能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复杂、充满矛盾的晚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有感
余青
本书以“帝——后”与“翁——李”满汉两条派系对抗为主线,讲述了当权者利用派系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加强自身的权力,同时由于这两条派系的斗争带动着其他派系分别加入帝后的权力争夺之中,使得晚清派系斗争形势更加激烈,最后以光绪帝的失败慈禧太后的集权而告终。
根据翁同龢等当时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日记为依据,通过类似于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描述了从1885——1898年之间的帝后党争的政治史。
本书主要以讲述慈禧太后三度垂帘最终集权于一身的历史为发展脉络。
慈禧太后的权力随着逐次利用派系对立格局,而开创自身操弄空间,权力越来越大,然而,当慈禧太后个人权势到达最高峰时,晚清派系结构却出现沉沦,最终也断送了清朝。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当时的那个朝代,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北派与南派的斗争来巩固自己的权力,相对的北派与南派也是因为自身的利益而拥护慈禧太后或是光绪帝,这种互相的驱动力就是各自的利益需求,在这种互相利用的背景下,慈禧太后成为最后的赢家,集权于一身,相对的支持她的袁世凯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而相反的光绪皇帝则被囚禁在瀛台,支持他的维新派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但是在这个派系斗争的最后慈禧太后虽然得到了最高的权力,但是清王朝也走到了尽头,所以其中派系的斗争对当时的清王朝的打击还是相当大的。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一些汉族地主势力崛起,并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地位逐渐提高,而这一现象引起了满族官僚的强烈不满因而引发了派系的分合现象,从而形成了晚清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派系争斗,这也是体现着各派系之间权力的争夺。
随着晚清政府的腐败,慈禧太后想要巩固自身的权力,实行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断送了知识分子走上仕途的道路,使得士大夫阶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了各派系间争斗的牺牲品,而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为了找出其他的出路则更多的流向了体制外,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使得自己的思想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了解到清政府的辅弼统治,逐渐寻找改变现状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一种风潮,比如后来出现的革命派及立宪派等等,当这些派系获得庶民阶层,尤其是得到地主缙绅阶级的同情和支持,那么满洲政权也就到末日了。
由此看来,在晚清派系的分合中,虽然慈禧太后运用权术,利用派系之间的矛盾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但是清王朝的灭亡也是源自于派系之间的分合斗争。
本书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清政府灭亡的原因,角度新颖,利用翁同龢等人的日记,从当事人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当时的派系之间的分合,可以直观的了解当时派系重要人物的心理状态比较有说服力,同时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历史事件使人更能接受,更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