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医对肝硬化的认识的相关性

合集下载

肝硬化CT诊断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肝硬化CT诊断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肝硬化CT诊断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黄飞;黄慧钟;李天然;林金香【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年(卷),期】2013(19)12【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CT影像学结果与中医肝硬化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统计分析213例肝硬化患者CT影像学资料、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数据,结合肝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结果显示,CT 影像学分型中,均匀型以湿热蕴结证及肝气郁结证两大证型所占均匀型比重最高(P<0.05),节段型中,肝肾阴虚证所占比重高于其他证型(P<0.01),在结节型中,水湿内阻证所占结节型比重最高(P<0.05);从肝脏血液灌注上看,肝动脉灌注量中以瘀血阻络证与脾肾阳虚证灌注量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在门静脉灌注量中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灌注量低于其他证型(P<0.05)。

结论:中医证型变化对应肝硬化不同阶段,肝硬化早期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水湿内阻、湿蕴生热、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等变化。

【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肝硬化;CT;中医证型;均匀型;节段型;结节型;相关性【作者】黄飞;黄慧钟;李天然;林金香【作者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附属第一医院;莆田市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4【相关文献】1.肝硬化肝内淋巴管扩张水肿CT表现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J], 谭非易;李平;李少波;程瑞文2.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J], 张闽光;邢东炜;黄学菁;朱琼;耿坚;张安君;李勇3.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J], 方俊华;胡庆华4.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肝硬化中医证型诊断的应用价值 [J], HU Tianxiang5.五种肝硬化无创诊断方法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诊断价值分析[J], 于中杰;赵文霞;冯蕾心;王晗笑;刘建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硬化的中医药疗法和饮食疗法

肝硬化的中医药疗法和饮食疗法

肝硬化的中医药疗法和饮食疗法肝硬化属于慢性进行性病变,与一种或多种诱因有关,可引发弥漫性肝损害。

目前我国肝硬化患者多为肝炎后肝硬化,仅少数为血吸虫性或酒精性。

随着中医学者对肝硬化研究不断深入,肝硬化中医药疗法、食疗法逐渐成熟,下面就肝硬化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1.肝硬化病机有哪些?1.1外邪入侵风寒湿邪或燥火暑邪反复入侵机体,可损伤肝脏,表现为肝郁气结,累及脾脏,可致运化失职,引发痰浊;累积心肺,可阻塞脉络,久病未愈,可致肾脏开合无能[1]。

1.2饮食不洁过食辛辣、肥厚、湿热、毒性食物,可致脾胃受损,滋生湿热;过饮烈酒,可损伤肝阴;过食生冷、寒凉食物,可致脾阳受损,影响机体运化功能,最终五脏失养[2]。

此外,部分患者饥饱无常,可加重肝脏、脾脏受损,表现为气机错乱、滋生内邪。

1.3情志受损长期情志不舒,久郁致肝脏受损,表现为血行、气机不畅,脉络受阻,久病脉络受损,可引发肝硬化。

1.4积劳纵欲长期纵欲、劳倦,可损伤脏腑,久病积聚,若再感外邪,可引发积聚性病变。

1.5虫伤虫伤人后,若机体正气不足,致虫体在肝脏停留,可阻塞感络、损伤肝体,若引发肝伤,可致肝脏失于调达。

2.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有哪些?2.1气滞湿阻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腹大胀满、两胁胀痛、食欲不佳等,中医多以健脾除湿、疏肝理气方治疗。

常用方剂为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

2.2气滞血瘀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腹大坚满、胁下刺痛、干渴等,中医多以利水消胀、活血化瘀方治疗。

常用方剂为调营汤。

2.3湿热蕴结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腹大坚满、脘腹胀痛、口苦烦热等,中医多以利湿、逐水、清热方治疗。

常用方剂为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2.4寒湿困脾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腹大胀满、困倦懒怠、胸脘胀闷,中医多以温中化湿方治疗。

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方。

2.5脾肾阳虚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畏寒肢冷、便溏、尿少等,中医多以行水化气、滋补脾肾方治疗。

常用药物为济生肾气丸。

2.6肝肾阴虚证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腹大胀满、消瘦、心烦、口燥等,中医多以祛瘀凉血、滋养肝肾方治疗。

中西医结合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肝胆疾病是指涉及肝脏和胆囊的各种疾病,包括肝脏炎症、脂肪肝、肝硬化、胆囊炎症等。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疗法,能够提供肝胆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案。

本文将就中西医结合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中医在肝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治疗肝胆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平衡身体的阴阳和五行。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等。

1、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肝胆疾病中,针灸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胆汁分泌和肝细胞再生。

2、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药物疗法,通过中药的药效调理身体。

在肝胆疾病中,一些常用的中药如枸杞、柴胡等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以改善肝脏功能。

二、西医在肝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西医治疗肝胆疾病主要依赖药物和手术。

西医注重病因学说和病理学理论,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西医常用的肝胆疾病药物主要有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胆汁酸及其衍生物、抗炎、抗纤维化药物等。

药物治疗能够针对疾病的不同病理过程进行干预和控制,以达到治疗效果。

2、手术治疗在肝胆疾病中,一些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胆囊结石、肝硬化等。

手术可以直接切除病变部位,恢复肝脏和胆囊的正常功能。

三、中西医结合在肝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疗法,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肝胆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中西医结合的针灸疗法中医针灸在肝胆疾病治疗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结合西医的针灸疗法,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通过针灸来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改善肝脏和胆囊的功能。

2、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中药是中医的特色之一,通过调理身体来达到治疗目的。

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可以同时使用中药和西药,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病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中西医结合的手术治疗对于肝胆疾病中需要手术的病例,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传统的手术方法与新的技术相结合,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2024肝硬化的诊疗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2024肝硬化的诊疗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2024肝硬化的诊疗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及门-体侧支循环形成等为特征的终末病理阶段。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对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建议。

关于肝硬化的西医治疗,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临床问题1:肝硬化如何进行病因治疗?推荐意见:明确诊断肝硬化病因后,应尽快采取病因治疗。

(证据等级:A 级;推荐强度:强推荐)临床问题2:肝硬化腹水如何治疗?推荐意见1:在针对病因治疗外,肝硬化腹水患者应合理限制盐摄入(4~6g/d),并合理应用常规利尿药物。

(证据等级:A级;推荐强度:强推荐)推荐意见2:对于中、大量腹水、复发性腹水、伴低钠血症患者、终末期肝病合并腹水或顽固性腹水患者,当常规利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推荐选择性血管升压素V2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作为治疗药物。

(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弱推荐)推荐意见3:腹腔穿刺放腹水是顽固性腹水的有效治疗方法,大量放腹水后可应用人血白蛋白。

(证据等级:A级;推荐强度:强推荐)推荐意见4:特利加压素可作为顽固性腹水的治疗药物。

(证据等级:B 级;推荐强度:弱推荐)推荐意见5: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可作为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方式。

(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弱推荐)临床问题3:肝硬化并发症如何治疗?消化道出血推荐意见1: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为:禁食、去除诱因、止血、补充血容量、降低门静脉压力、防治并发症。

(证据等级:A级;推荐强度:强推荐)推荐意见2:推荐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血管升压素及其类似物均作为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线治疗药物。

(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强推荐)推荐意见3:建议肝硬化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短期使用抗菌药物。

(证据等级:B级;推荐强度:弱推荐)推荐意见4:在药物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基础上,尽早行内镜下检查并治疗,或根据情况考虑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TIPS或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将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n=50),参照组(n=50)。

参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西医治疗上给予中医治疗。

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好于治疗前。

对比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显示研究组患者均优于参照组。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肝硬化;临床研究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为主要原因。

常见乙型肝炎、丙型或丁型肝炎重叠感染,经过慢性活动性肝炎逐渐发展而来,称为肝炎后肝硬化[1]。

此病好发于30-50岁青壮年男性,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可潜伏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

患者会出现内分泌紊乱、消化道症状及脾大等肝功能减退的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有效的治疗,本文主要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肝炎肝硬化[2],研究其临床疗效。

现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n=50),参照组(n=50)。

参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西医治疗上给予中医治疗。

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36~51岁,平均年龄(40.23±2.25)岁,病程2~4年,平均病程(3.5~1.4)年;参照组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0~53岁,平均年龄(41.33±2.53)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1.5)年。

两组一般资料数据P>0.05为比对无意义。

纳入标准:(1)患者及家属获得知情同意权,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临床疗效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7年第 4 卷第 21 期2017 Vol.4 No.214005的敏感性,改变了消化道的内环境,并且提高了了糖化血红蛋白下降速率,因此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有待于继续观察后续变化。

参考文献[1] 梅君.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0):290-291.[2] 单留峰,郭丽芳.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5):663-666.[3] 林玉姣,魏凯峰,付丽媛.清热解毒法对2型糖尿病炎症因子的干预研究[J].陕西中医,2016,37(1):89-91.本文编辑:赵小龙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临床疗效刘彩凤(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大同 037006)【摘要】目的 观察对肝硬化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0例进行观察,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西医组、结合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方治疗。

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5.56%,西医组总有效率为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均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给予西药、中药方剂活血化瘀方联合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防止肝组织纤维化,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硬化;西药;活血化瘀方;疗效【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7.21.4005.02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损伤疾病,主要因病毒感染引起,酒精中毒、工业毒物、循环障碍也会诱发肝硬化[1]。

肝硬化患者病程漫长、发病隐匿,容易引起多系统损伤,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继发性感染、肝腹水等多种并发症。

肝硬化不用怕,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

肝硬化不用怕,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

肝硬化不用怕,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发布时间:2021-09-01T01:51:47.92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1期作者:黄国伟[导读]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由多种病因反复作用或者长期作用而对肝脏造成弥漫性损伤的疾病黄国伟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凉山 615000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由多种病因反复作用或者长期作用而对肝脏造成弥漫性损伤的疾病。

能够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长期大量的酗酒而导致的酒精中度、慢性乙肝或丙肝为代表的病毒性肝炎、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肝细胞抵抗力降低、长期处于具有工业毒物或长期服用能产生中毒药性的药物状态下、血色病引起的代谢障碍、肝内胆汁淤积以及血吸虫病等。

由于肝脏是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肝硬化疾病的存在,通常会使患者的代谢功能紊乱,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和威胁。

本文通过对中医、西医治疗肝硬化的措施以及结合治疗的优势进行讲解,报道如下:一、肝硬化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食欲减退食欲减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同时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肠胃充血、胃肠道分泌与胃肠道吸收功能紊乱所导致,到后期形成肝硬化腹水,使症状进一步加重。

2、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是肝硬化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主要是因为患者患病后的食欲减退,进食量不够而导致胃肠道消化出现吸收障碍而形成的一种消化不良,同时由于营养的吸收跟不上,而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从而加重患病程度。

3、疲倦乏力肝硬化患者多数感觉疲倦乏力症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是由于进食量以及营养跟不上、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障碍而导致能量产生不足、肝脏损伤或者胆汁排泄不顺畅情况时,胆碱酯酶降低而对神经肌肉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所导致,患者长期处于疲倦乏力状态,不仅对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对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整个人会缺少“精、气、神”。

4、腹泻腹痛患有肝硬化的患者,存在腹泻腹痛的情况比较常见,腹泻通常是由于肠壁出现水肿情况导致对脂肪的吸收能力降低或者是寄生虫感染而导致;腹痛则是由于肝硬化患者的脾周围炎、肝周围炎等各种严重而导致,多处存在于大结节性肝硬化患者,表现形式:右上腹隐痛、阵发性、周期性、时而绞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临床路径临床应用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临床路径临床应用探讨
照组(P<O.01),见表l。 表l 两组患者对肝硬化健康知识了解程度的分析比较 个(%)
注:士P=O.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代表接受健康教育的试验组患者,其中对照组n=120,观察组 n=200,a代表调查卷中与乙肝传播途径相关的问题数目,a=25。 6.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及疗效评价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疗效判定,其中实施临床路径(观察组)总有效率96.5%,非临床路径实施组84.2%,
1具有抑制肝细胞增生、诱导肝细胞凋亡,反馈激活HSC、促进其产生
ECM、减少ECM降解的作用[161本实验显示:软肝饮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TGF.1
的表达,降低其活性,抑制HSC的活化,减轻/降低肝纤维化形成的刺激因素,同时也具有促进胶原物 质的降解,从两个方面发挥着抗肝纤维化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临床路径临床应用探讨
惦床路径将起到明显作用.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历史悠久,十医学提供T从预防、治疗到调理本病的一系列成熟方案.本研究 观察鲤在中西医结台的基础上实施%床路径后,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标准化的治疗漉程, 从而缩短7患者的住院无数,同时通过规范医疗费用,包括检查费,药费、护理费等,达到T降低住院 费用的目的.通过实施临床路径,医护人员按照l临床路径要求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肝硬化健康知识的宣教, 讲解诊疗过程和康复计划.从而使得患者对疾病有T较垒面的认识,诊治过程中享有知情权,使得诊疗 质量及患者满意率提高,增进7医患变漉,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本研充临床分析结果 表明@%床路径增进T患者对肝硬化健康知识的T解,使患者参与到治疗中,提高T患者的依从性, 并因此而减少7并发症的发生率;②№床路径缩短7患者的住院天数,提高7医院床位周转率:③临床 路径显著阵低7患者的住院费用,为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提供T可能,④临床路径进一步提高T医疗质 量和患者满意度.临床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应用中凸显出如此多的优点,因此t在日前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情况下,速一双赢的医疗模式值得推广. 另外,宴施临床路径的另一十相当重要的目的是,钎定一种大家同意、认可的治疗模式,让患者由 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武束接受治疗,并依据治疗结果来分析评估及总结每个患者的差异,以避免下一个 患者住院时出现同样的错误.通过此种方武束控制医疗成本,维护并提高医疗质量 因此,临床路径的 制定应当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该紧踉科学的发展.认真处理变异,分析原因,定期总结.正向变 异作为改进%床路径的参考,负向变异别栗取相应措施,避免再次发生.丰研究中患者因素所敢变异占 绝大部分的比例,囡医护人员固素所致变异便为极个别,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和患者的沟通.让患者理解 每一步治疗的意义,使之能够积极配合,同时密切跟踪肝硬化的中西医诊疗动态,适时调整路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医对肝硬化的认识的相关性
发表时间:2011-03-21T09:55:27.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6期供稿作者:唐小红
[导读] 通过了解肝硬化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脾于西医肝的相关性。

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提供理论依据。

唐小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成都 610015)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6-0395-02
【摘要】通过了解肝硬化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脾于西医肝的相关性。

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肝硬化病因
1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

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变,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

2 肝硬化的病因
2.1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和丙肝,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大部分发展为门脉性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常显HBsAg阳性,其阳性率高达76.7%。

2.2慢性乙醇中毒乙醇在肝内氧化出的乙醛,与磷脂、氨基酸残基、5-羟色胺、多巴胺等结合,产生病理活性反应。

是蛋白质解聚或改变细胞膜表面的抗原性,影响肝细胞膜的性状;乙醛在肝内进一步氧化成乙酸,使肝细胞内脂肪酸的氧化能力降低,致使过多脂肪酸在肝细胞内堆积,形成肝脂肪变性。

2.3缺乏营养长期缺乏蛋氨酸、胆碱等组成脂蛋白的物质,使脂蛋白生成障碍,不能将肝内的脂肪酸及时运出而形成脂肪肝,进一步使肝细胞破坏和纤维化。

2.4化学毒物某些化学毒物如砷、四氯化碳、黄磷等对肝长期作用可引起肝硬化。

2.5药物性肝炎肝硬化长期服用一些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可引起肝硬化。

3 肝硬化的进程
肝硬化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可隐伏数年至十年以上,但少数因短期大片肝坏死,可在数月后发展为肝硬化。

3.1代偿期肝硬化指临床上无任何特异性症状或体征,肝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但在肝脏组织学上已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由于代偿性肝硬化在临床上症状轻且无任何特异性,但有部分病人可有乏力、易疲倦、腹部不适、食欲减退、腹胀,或伴便秘、腹泻,或肝区隐痛、体力减退,少数病人可出现脸部色素沉着、蜘蛛痣,肝脏轻度到中度肿大。

3.2肝功能失代偿期全身症状:乏力等早期症状,体重下降。

少数有不规则低热。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为常见症状,可有恶心,偶伴呕吐、腹胀,少进油腻肉食就易发生腹泻,由肝区隐痛引发的腹痛。

出血倾向及贫血,可有牙龈、鼻腔出血、皮肤紫癜,女性月经过多等。

内分泌紊乱相关症状: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可发生闭经,不孕。

门静脉高压症状,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致上消化道出血;脾肿大至脾功能亢进;发生腹水时腹胀更明显。

严重者会导致肝性脑病的发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烦躁、嗜睡或者昏迷。

还有神经系统表现,意识不清或幻觉,扑翼样震颤,肌张力下降,神志甚至完全丧失。

4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肝硬化的病名,但根据肝硬化的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所引起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以及该病不同程度的病变和临床表现,在中医可以诊断为“胁痛”、“积聚”、“鼓胀”等。

一般认为,早期的肝硬化属于中医的胁痛,积聚范围,晚期属于鼓胀范围。

肝硬化的病因在中医看来有酒食不节,酿湿成热,藴聚中焦,壅阻气机:情志刺激伤及肝脾;虫毒感染,阻塞经隧,脉道不通,气滞血瘀,肝脾两伤,水液停聚。

其他疾病损伤肝脾,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其基本病理变化总属于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笔者认为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的病因认识与中医有相似之处,如慢性乙醇中毒,营养缺乏和药物性肝炎所引发的肝硬化,都属于酒食不节的范畴;由肝炎病毒引发的肝硬化则属于虫毒感染之类。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在病机上,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湿盛。

而致水谷精微失于输布,产生水湿停聚。

同时两者在症状上的认识基本一致,肝硬化的代偿期于失代偿期的各种临床表现都相当于中医脾虚的表现,如脾失健运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易疲倦、消瘦;脾虚失运,水湿停聚影响脾的升清功能,脾不统血发生的牙龈、鼻腔出血,皮肤紫癜,贫血,后期因肝门静脉回流受阻,大量血液需要改道经食管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才能达上、下静脉,造成食管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的曲张,一旦曲张的血管破裂则会引起大出血,导致呕血和便血。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影响脾主升清的功能,水湿上泛,蒙蔽清窍,则出现意识不清,嗜睡昏迷等肝性脑病的症状。

由此可见,中西医在对肝硬化的病因病机认识上具有相关性。

笔者认为,有了这一理论的支持在未来的实验室研究与临床治疗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将会更广泛的得到应用,为肝硬化患者带来福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