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摘要:本文重新论证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的问题,以项羽的事迹为时间线索,着重考察了项羽“英雄”、“悲剧”的具体内涵,并与众所周知的电影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在面对困境时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以多重视角进行了分析,并试图进行了一定的回答。
关键词:项羽悲剧英雄
项羽在困境中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挑战。同时自己的生命中也不断出现危机,甚至可以说,项羽自杀了数次,只不过前几次未遂而已。巨鹿之战中:“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①
我们不禁会意识到,当生命陷入极端的困境时,苟活或者选择牺牲,这成为一个问题。项羽选择的没有任何犹豫。海德格尔坚信:“本真的向死存在(authentic existence—towards—death)优于毫无个性的大众生命。”⑨这似乎是对所有选择战争又选择自杀的人提供了理论依据。按弗洛伊德的说法,生命的进化与发展只是偶然现象,须归因于外部原因,而反之,生命向死寂转该的回归,是它的本质和目标所在,既人有死亡的本能。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死。这似乎是对短暂生命的慰藉。⑩歌德指出了不死的那条路,即变。这对于英雄们来说太难了。几近对牛弹琴,他们是永远相信自己的一群人。不过人们应该庆幸能够欣赏英雄在反抗平庸和无价值时的壮烈情景。我觉得变是出路,变是相信有未来,相信未来更美好。《英雄本色》的英文名字恰是a better tomorrow。我们应该相信未来。
⑦同①第231页。
⑧《审美学》,周常鼎、尤西林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垓下之围项羽的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之围项羽的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之围项⽻的性格形象分析
四⾯楚歌之时,项⽻惊⽽起,起⽽饮,饮⽽歌,歌⽽泣,这个场景表现多情善感、铁⾻柔情的性格。

项⽻“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表现出项⽻英勇神武且⾃负的性格。

项⽻在乌江边拒渡、赐马、增头表现项⽻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性格。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

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刎三个场⾯的描写,多⾓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情长,⼜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负,⼜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艺术加⼯,写出了许多⽣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绐⽈”的⽣死机缘、愧对⽗⽼的知耻良⼼、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荡⽓回肠。

项⽻军在垓下,不但兵少,⽽且粮草不够,⼜被刘邦⼏⼗万⼤军包围,于是,率领⼋百骑兵趁夜突围,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离去,于是,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百多⼈了,来到阴陵时,项⽻迷路了,他去问⼀个⽼农,⽼农回答:“左”往左去,陷⼊了⼀⽚沼泽,耽误了时间。

汉军追了上来,经过⼀场激战,项⽻⼜往东去,到达东城的⼀座⼭上,只剩下了⼆⼗⼋骑,⽽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人物特征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勇敢无畏:项羽天生勇猛,敢于冒险,不畏艰险。

他在战争中常常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2. 骄傲自大: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也有着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他常常轻视敌人,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了他在战争中的一些失误。

3. 仁爱之心:项羽虽然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但也有着仁爱之心。

他对待士兵非常关心,常常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

4. 优柔寡断:项羽在一些关键时刻常常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他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杀死刘邦,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5. 重情重义:项羽是一位非常重情重义的人。

他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士兵都非常关心和爱护,这也让他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勇敢无畏、骄傲自大、仁爱之心、优柔寡断和重情重义。

这些性格特点既成就了他的一生,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项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作为楚国的统治者和抗秦战士,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项羽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他在历史中的形象塑造和评价。

首先,项羽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和天赋的统帅。

他具备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这使得他在抗秦的战斗中屡战屡胜。

在创立一系列军事政策和战斗策略,项羽展现出了自己的领导才能。

他决策果断,勇猛果敢,不惧艰难困苦,这给他的部队带来了无限的士气,赢得了大量的支持者。

其次,项羽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他为了解放楚国和众多被压迫的人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秦朝抗争。

他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始终抱有一颗为国家献身的赤子之心。

他在楚汉之争中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

即使最后以失败告终,他的爱国精神仍然感染和激励着后人。

然而,项羽的形象也有其负面的一面。

他有时表现出冲动和任性的一面。

在刚刚得势时,他过于傲慢自大,缺乏谦虚和谨慎。

他对待朋友和部下的态度也有时过于霸道,并且因为这些原因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支持者。

同时,他在政治上的疏忽和不成熟也导致最终的失败,无法有效地统治国家。

最后,项羽的形象也受到了历史记载的影响和解释的不同。

在史书中,项羽的形象颇受争议。

有些历史记载赞扬他的英勇和聪明,赋予他抗秦的英雄光环;而另一些记载则对他的决策能力和个人行为进行了批判。

这些不同的记载和解释使得公众对他的评价存在巨大的差异。

总的来说,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形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他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的冲动和疏忽也导致了失败。

无论如何,他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人物,他的形象将继续被讨论和研究。

褒贬不一的英雄人物项羽

褒贬不一的英雄人物项羽

褒贬不一的英雄人物项羽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是楚汉战争的
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汉朝建立前的一个时期的重要人物。

然而,
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褒评:
1. 勇猛果敢:项羽在战场上表现出了极强的勇气和果敢的决断,这也是他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楚汉战争的主要领导人的原因之一。

2. 爱民如子:在他领导下的楚军中,普遍流传着“兵不厌诈,
以无敌于天下”的口号,而项羽也是深受士兵们喜爱的将领之一,
被称作“将军爷”。

3. 文武双全:项羽不仅在军事才能上出众,在文化素养方面也
有所涉猎,甚至有人称他是“雄才大略”。

他曾经撰写过《项羽本纪》等文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武将兼才文学家的人物。

贬评:
1. 轻信谗言: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对周勃等人信任过度,一度被
其所制,最终导致了楚汉战争的失败。

他的轻信谗言的行为也让人
质疑他的军事智慧。

2. 暴虐无道:在项羽称霸天下后,他的治下不断发生暴力和恶行,例如他将襄城的居民全部屠杀。

这些行为也让人怀疑他是否真
的爱民如子。

3. 奢华浪费:项羽在称霸天下后放纵奢华、造作,酿成了诸多
社会问题。

例如,他曾经铸了“燕华铜雀台”,象征其权力和荣誉,但其奢侈行为也被后人所指责。

总的来说,项羽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但也有其负面的历史遗产。

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应该以公正和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和分析。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摘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因其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多疑小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性格而致使他最后自刎乌江边,不能成为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笔者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软弱迂腐呆板项羽少有志向,作战勇猛,率直坦荡。

算得上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

巨鹿之战,项羽沉着镇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

问鼎咸阳,烈士封王。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在短短的七个春秋里,他从起兵到独裁天下,最后到兵败自刎,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

“籍长八天佘,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

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

然而因他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

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具体透析一下项羽的性格弱点。

一、自矜功伐,自大虚荣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读到这里,可能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

但当项梁教其兵法时“籍大喜,略其意,又不肯竟学。

”自大虚荣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攻秦时,秦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式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卒,为击破公军。

”这里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已不恭不敬。

在他看来沧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词“谢罪”所化解。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事件。

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

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

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

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我可取而代之。

”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

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

这之后,项羽名声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所有将官都震骇顺服。

这大大增加了项羽的自信心,失势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指挥楚军同秦军作战,楚军一过河就运用了的军队,激战多次,断绝了秦军运粮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汉语言文学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左磊摘要:《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本篇课文多角度、多手法、丰富立体地塑造了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中走向末路的悲壮形象。

笔者以“末路英雄的四部曲”为主题和框架,来探究和赏析文本塑造人物的艺术,以期待能对人物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也希望能一窥《史记》的深奥高远。

关键词:项羽末路英雄慷慨悲歌人物塑造《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中《本纪》是专门为皇帝立传的,而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却名列其中,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项羽即使兵败自刎,但仍是一位可敬可佩可叹的英雄。

历史不容忽视,首先在推翻秦的斗争中,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不畏强敌,破釜沉舟,一鼓作气,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百二秦关终属楚。

而后统治天下,分封诸侯,“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曾有也”[1]。

另外司马迁经受腐刑的屈辱之后,心中有了一种感触,项羽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而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仅仅是个市井无赖而已。

所以司马迁是怀着这种敬重与惋惜、褒扬与责斥的复杂心情为项羽立传的。

节选的《项羽之死》,多角度、多手法、丰富立体地塑造了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中走向末路的悲壮形象。

笔者以“末路英雄的四部曲”为主题和框架,来探究和赏析文本塑造人物的艺术,以期待能对人物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也希望能一窥《史记》的深奥高远。

一、壮士悲歌——英雄末路的苍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1],仅用“兵少食尽”这四个字就写出了垓下围困的项王已是力单势弱、寡不敌众,但汉军慑于霸王的威势,仅“围之数重”,不敢轻举妄动。

在关键时刻,善用人才的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陈平的计策,用了瓦解楚军斗志为主的“攻心”战术,以楚方归顺人员和汉军中善唱歌者,每夜皆唱楚歌,用“四面楚歌”瓦解敌人的斗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人物的多重人格,他所向无敌又性格暴戾,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仁慈爱人却又犹豫不决。

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共同构成了项羽悲剧。

[关键词]项羽英雄形象性格缺陷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最高成就。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手法,而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其实“本纪”是《史记》中以主宰天下政局帝王为纲,以编年形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史学家,不管他多么钟爱项羽,始终不叫感情溢出史实之外,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可看出项羽性格上特点:既所向无敌又凶残暴戾,既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既仁慈爱人又犹柔寡断,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
《项羽本纪》中“年二十四”的项羽一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万人敌”自信足以力征万人,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震人心魄。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莫过于“巨鹿之战”他先是“帐中斩宋义头”号令军中,接着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杀苏角,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

“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写出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万丈豪气。

楚汉战争中,面对善射的楼烦,“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瞪眼吓退了楼烦。

垓下之围,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逃至东城,“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候“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

已处于穷途末路,气势尚且冲天盖地。

然而勇敢无敌过多,性格就显得凶残暴怒。

《史记》中多次写到其残暴一面。

从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以致于后来,当他“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时,“齐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于是在最后时刻,阴陵田父的一个“左”,熄灭了楚军东山再起的最后希望。

正是由于他的残暴,使他失去民心,进而葬送了自己。

(二)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
作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战,让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缺少机智,不善权谋。

纵观项羽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在战场上度过,他擅长的是战争,自称起兵八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垓下之围的东城快战,项羽被阴陵田父骗入大泽,只剩下二十八骑,被困于数千汉军的追击之中,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许诺“为诸军快战,必三胜之”,接着“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又“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战虽是英雄末路,却仍旧酣畅淋漓,表现出永不妥协勇气。

项羽喜欢用堂堂军队与敌作战,却不善于用“谋”,至于如何巩固战争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很少去做。

他身边谋士很少。

从史料看真正称得上谋士的只有范增。

亚父范增以七十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项羽那儿并不受重视。

公元前208年4月项羽在河南荥阳包围了刘邦,这是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劝他急
攻荥阳,项羽未置可否,陈平略施小计,就离间了二人之间的关系。

项羽由此开始疏远怀疑范增,拒绝采纳其正确意见,范增愤而离去,结果客死途中。

项羽因此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也失去了这位忠诚谋士。

项羽性格刚直不阿,特别讨厌为人不真诚,他的善恶感很强,完全凭感情决定一切。

如司马欣对项家有点好处就封他为王,不管他是不是那块料;对田荣有怨就寸土不封,不管他是不是有实力。

只因彭越对人不够忠诚,就讨厌他,尽管后期作战中,粮食补给屡受拦截掳掠,仍不屑与之交好。

项羽打仗可说是无往不胜的战神,但缺少政治家的精明谋划,又使他最终走向失败。

(三)仁慈爱人与儿女情长
项羽是残暴的,又是仁慈的,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又时常考虑百姓疾苦,但这种仁慈恻隐之心又是他失败原因之一。

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剔除心腹之患的鸿门宴,却因为叔父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而停止进攻,并且相信了刘邦的辩白,把必然敌意一下子化解了,对范增的几次示意毫无反应。

在他看来,刘邦是来谢罪的,又无抵抗力,胜之不武,何况还有之前的兄弟之约战友之情。

一念之仁,顾念义气,动了恻隐之心,放虎归山,失去胜利机会,导致了最终失败的结局。

对英雄末路的出色描写当属垓下之围,项羽在丧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担心的只有女人和骏马。

这不是贬项羽,只是写他勇武莽夫的另一面:儿女情长。

他失败了,但他并不服气更不服输,反复强调“天亡我”。

正因为是天亡我不肯过江东重振旗鼓,不肯舍弃那些跟随自己出征却战死疆场的战士苟且偷生,而把头颅送给了追杀他的故人吕马童。

这种盖世英雄的气概,正是项羽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

在项羽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的每一项长处都伴随着性格上的缺陷。

这些缺陷使他在楚汉相争中功败垂成,留下了让人怆然涕下的千古悲剧。

项羽失败了,却成了历代文人咏叹不绝的英雄形象。

他展示的悲壮人生,永远闪亮在人类的精神领域。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2005.
[2]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修订本,1999.
[3]高文胜.勿以成败论英雄——《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
[4]李延刚.略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科教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